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布氏杆菌病检测方法
布氏杆菌病检测方法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
症状多样,包括发热、关节炎、乏力等,严重影响了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因此,及时准确地检测布氏杆菌病成为了防控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见的布氏杆菌病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细菌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
检测。
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来诊断布氏杆菌病,包括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易受其他交叉反应的影响。
细菌学检测则是通过分离和培养布氏杆菌来进行诊断,包括血液培养、骨髓培养、脑脊液培养等。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且操作繁琐,不适合于临床快速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其利用PCR技术对
布氏杆菌的DNA进行扩增和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且能够在短时间内
得出结果。
此外,还可以利用引物链反应(LAMP)技术进行快速检测,进一步提
高了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
除了上述常见的检测方法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检测技术,例如免疫
芯片技术、质谱技术等,这些技术在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总的来说,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多样,各有优缺点,临床医生在选择合适的
检测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会有更多更准确、快速、便捷的布氏杆菌病检测方法出现,为布氏杆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控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羊布氏杆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可影响羊、牛、猪等动物。
它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的动物、食用被感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感染的水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本文将介绍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
一、检测方法1. 血清学检测:羊布氏杆菌病的初级诊断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测,包括血清沉淀试验、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测定人和动物体内的抗体水平,从而确认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
2. 细菌学检测:这种检测方法通过分离和培养布鲁氏菌来诊断病例。
从患者或动物的体液、组织和分泌物中收集标本,进行分离和培养,并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和免疫学测试来确定是否存在布鲁氏菌感染。
3. 分子生物学检测:目前,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被广泛用于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PCR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布鲁氏菌的基因组,从而确定感染的程度和类型。
二、防治策略1. 动物防控:针对患布鲁氏杆菌的动物,可以进行隔离、治疗和屠宰等措施。
在养殖场中,应加强对动物的管理和监测,避免感染扩散。
饲养场的环境卫生应得到重视,定期对场所进行消毒。
2. 人员防护:对于与布鲁氏菌有接触的人员,应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
在处理患有布鲁氏杆菌感染的动物或与其体液接触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暴露在可能含有布鲁氏菌的物质中。
3. 食品安全:为了预防通过食物传播疾病,应加强对动物产品的检疫和监管,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市民在饮用生牛奶或食用动物来源商品时,应选择经过检疫和合法销售的产品。
4. 健康教育:加强对公众、饲养员、屠宰工人和兽医等从业人员的卫生教育和培训,提高对布鲁氏杆菌病的认识和预防措施的意识。
增加宣传活动,加强群众的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知识普及,提高防治效果。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物防控、人员防护、食品安全和健康教育等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
只有通过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羊布氏杆菌病的传播和蔓延。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羊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该疾病不仅对羊群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对人类也具有潜在危险。
在养殖业中,预防和及时发现羊布氏杆菌病至关重要,本文将就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进行详细介绍,以期帮助养殖者更好地了解和防范这一疾病。
1.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为了及早发现和控制羊布氏杆菌病,养殖者需要了解该疾病的检测方法。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几种检测方法:(1)血清学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血清学方法,检测布氏杆菌引起的免疫反应,从而确定是否感染了羊布氏杆菌病。
(2)细菌培养法:采集疑似感染的动物组织或体液,进行细菌培养,并观察布氏杆菌的生长情况,以确认感染情况。
(3)PCR检测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可以更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布氏杆菌的存在。
这些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养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测方法。
在进行检测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实验室或检测机构,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除了及时检测和发现羊布氏杆菌病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羊布氏杆菌病防治策略:(1)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避免淤积的污物成为布氏杆菌的温床。
(2)控制疾病传播途径:加强羊群的隔离管理,控制疾病的传播途径,阻断病原体的传播。
(3)定期检疫和疫苗接种:对羊群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合理饲养管理:保证饮水和饲料的卫生安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5)针对患病羊的处理:一旦发现羊群中有患病的个体,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防止疾病扩散。
以上防治策略需要与兽医专家合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确保羊群的健康和生产。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需要养殖者高度重视,只有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治,才能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传播,并保障羊群的健康和产量。
布鲁氏菌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布鲁氏菌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世界范围内流行。
布病给人造成了大量损失和痛苦。
近年由于布病的散发病例的增多,患者多无明确接触史,临床症状又不典型,因此其实验室检测至关重要。
目前布氏菌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分三类:布氏菌细菌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细菌学检测周期长、阳性率低、感染风险高等特点,分子生物学对仪器、人员、技术的要求较高使得这两类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上不是很普遍,应用最多的还是布氏菌的血清学检测。
本文现就布氏菌的血清学的检测进行如下综述。
布氏菌血清学方法可以分为:凝集法、补体结合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荧光偏振法、胶体金层析法等。
其中凝集法是通过特异性抗体与颗粒性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的血清学实验,现应用最多的为虎红平板凝集实验、试管凝集实验、二巯基乙醇试管凝集实验、抗人球蛋白抗体实验等。
虎红平板凝集实验(RBPA)其抗原系用抗原性良好的牛种布氏菌株在适宜培养基上培养收获菌体, 经加热灭活, 离心后用虎红染料染色, 悬浮于乳酸缓冲液(PH3.6-3.7)制成。
它能抑制非特异性反应的IgM和增强特异性IgG 的活性, 其反应敏感稳定, 特异性优于试管凝集实验。
因此PBPA在很多国家推广使用, 是我国常规的诊断方法之一。
RBPA操作简单,不需要大型精密的仪器,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和检测点应用。
因有很高的灵敏性且能在短时间内完成,RBPA常用于初筛实验。
其有很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当检测1:4稀释血清标本阳性时其诊断的特异性更高【1】。
但RBPA也有局限性,纤维蛋白原可与虎红染料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形成假阳性【2】,急性病人早期,体内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RBPA可能检测为阴性。
试管凝集实验(SAT)又称莱特试验是1897年由Wright发明,其方法简便,特异性强,可半定量检布鲁氏菌抗体滴度,因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至今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我国布病诊断标准中当SAT滴度≥1:100可确诊是活动性布病。
布氏杆菌
2.培养特性
布氏杆菌为需氧菌,对营养要求严格,初代分离培养时,须在含肝汤、血清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许多实验室在基础培养基(如血琼脂基础、哥伦比亚琼脂)中加入血清以促进某些布氏杆菌菌株的生长,如加入2%~5%的牛血清或马血清,则是牛种布氏杆菌2型生长所必需的。其他合适的培养基还有血清葡萄糖琼脂(SDA)、甘油葡萄糖琼脂。该菌生长缓慢,一般需要7一“天或更长时间才能长出肉眼可见的菌落。比较起来,羊种布氏杆菌生长最慢,猪种布氏杆菌最快,牛种布氏杆菌介于两者之间。多次传代后,不但生长变快(2-3天即可长出菌落),而且对营养要求低,在普通培养基上也能生长。在血清肝汤琼脂上,形成湿润、闪光、表面隆起、边缘整齐的菌落。直径1~2mm。透射光下,菌落呈浅黄色有光泽,半透明。从上面看,菌落微隆起,灰白色。随时间推移,菌落变大,颜色变暗。光滑型(S)布氏杆菌在培养特别是继代培样时易发生变异而形成粗糙型(R),菌落透明度降低、边缘粗糙、表面干燥、在折射光下呈暗白或黄色。变异检查操作简单,如用结晶紫染色,粗糙型菌落染成红色;而光滑型菌落染成浅黄色。如果菌落是光滑型的,则应用光滑型牛种布氏杆菌抗血清或最好用A和M表面抗原特异单价抗血清进行试验。若为非光滑型菌落,分离物应用布氏杆菌R抗原的抗血清进行测试。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将布氏杆菌列为Ⅲ类危险级。布氏杆菌病是最容易实验室感染的疾病之一,当处理培养物和严重感染样品(如流产的材料)时要采取严格的安全预防措施。羊种布氏杆菌对人有高度致病性,是世界上最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将布氏杆菌列为Ⅲ类危险级。布氏杆菌病是最容易实验室感染的疾病之一,当处理培养物和严重感染样品(如流产的材料)时要采取严格的安全预防措施。羊种布氏杆菌对人有高度致病性,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牛种布氏杆菌对人也具有高度致病性,实验室操作活的培养物或动物的污染材料是很危险的,必须在严格的生物安全三级或更高控制条件下进行,尽量减少职业暴露。处理大量布氏杆菌建议使用不低于生物安全三级的控制条件。职业性接触常致病,通常口、呼吸系统、结膜是主要感染途径,食人感染的奶制品构成主要的公共卫生危害。兽医和农民经常接触感染动物和流产胎儿或胎盘,存在很大的职业危险。
布氏杆菌检测方法
布氏杆菌检测方法布氏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布氏杆菌病,这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因此,对布氏杆菌的检测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布氏杆菌检测的方法,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布氏杆菌的检测可以通过细菌培养来实现。
这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样品,然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布氏杆菌的生长来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通常需要3-5天才能得到结果。
其次,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也是一种常用的布氏杆菌检测方法。
PCR可以通过扩增样品中的布氏杆菌基因序列来进行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比于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PCR的检测时间更短,通常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得到结果。
因此,PCR在布氏杆菌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上述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免疫学方法进行布氏杆菌的检测。
比如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可以通过检测样品中的布氏杆菌抗原来进行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另外,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层析法也可以用于布氏杆菌的检测。
最后,生物传感技术也可以用于布氏杆菌的检测。
生物传感技术通过将生物识别元素与传感器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布氏杆菌的高效、快速的检测。
这种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逐渐成为布氏杆菌检测的新趋势。
总的来说,布氏杆菌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羊布氏杆菌病(orf,又称羊疫)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绵羊和山羊,但也可感染人类。
以下是关于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的介绍:一、检测1. 临床症状观察:羊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包括皮肤病变、疱疹、溃疡、结块、脓疱等。
通过仔细观察患羊群体的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羊布氏杆菌病。
2. 病理检测:对病死羊的病理标本进行检测,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变组织,寻找杆菌的存在和病变特征,并进行病原学鉴定。
3.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提取和检测患羊体内的病原DNA,如PCR检测等,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羊布氏杆菌病。
4.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羊的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感染羊布氏杆菌。
二、防治策略1. 强化环境清洁:定期清理、消毒羊栏和饲料场地,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减少传染的机会。
2. 疫苗预防:开展疫苗接种,提高羊只的免疫力,减少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接种疫苗可以采取针对特定病毒株的活疫苗或灭活疫苗。
3.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对饲养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对羊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要注意合理供给营养、加强羊只的体力锻炼,提高免疫强度。
4. 患羊管理:对于已经患病的个体,应迅速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病原扩散。
加强对患羊的伤口处理,防止继发感染和交叉感染。
5. 防虫防蚊:羊布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虫媒和蚊媒。
在防治过程中,应加强对虫媒和蚊媒的防治,采取有效的灭虫措施,减少病原传播途径。
6. 监测和报告: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系统,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隔离治疗和防疫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早期发现、及时隔离、科学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降低羊群的感染风险。
布氏杆菌的检测方法
布氏杆菌的检测方法
布氏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
以下是布氏杆菌的常见检测方法:
1. 细菌培养:将临床样品(如血液、尿液、脑脊液)在琼脂平板或液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利用布氏杆菌的特性形态和生长特点观察和确认。
2. 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将临床样本(如组织)进行固定、包埋和切片,然后进行特定的染色方法(如格拉姆染色、抗酸染色等)观察。
3. PCR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根据布氏杆菌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检测,从而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布氏杆菌。
4. 免疫学方法:利用抗原与抗体的反应特性,使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等)检测布氏杆菌。
5.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测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等,进行布氏杆菌的鉴定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检测方法要根据实验室条件和临床需求来选择,同时需按照相关的实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一 布氏杆菌病的检疫
实验材料
教学录像结合教师演示操作 器材:中试管、玻璃板、微量移液器、 5ml吸管、tip头等。 5ml吸管、tip头等。 试剂: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阳、阴性血清; 布氏杆菌虎红平板板凝集抗原,阳、阴性 血清;新鲜牛血清,0.5%石碳酸生理盐水; 血清;新鲜牛血清,0.5%石碳酸生理盐水;
实验原理
II)假阳性 II) 动物感染巴氏、土抗、弯杆菌、 动物感染巴氏、土抗、弯杆菌、大肠 杆菌的某些群等G 杆菌的某些群等G-菌,与布鲁氏菌有类 属抗原,抗体滴度一般在阳性及格,重检, 属抗原,抗体滴度一般在阳性及格,重检, 可能下降,再检,最多维持原来水平。 可能下降,再检,最多维持原来水平。
实验方法--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实验方法---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实验一 布氏杆菌病的 检疫
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免疫生物学 1.初步了解布鲁氏菌病的免疫生物学 检疫方法的种类和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检疫方法的种类和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2.掌握布氏杆菌病的免疫生物学检疫 2.掌握布氏杆菌病的免疫生物学检疫 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结果的观察、判定。 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结果的观察、判定。
实验方法---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实验方法---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结果判定: 在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实验结果正确的 对照下,被检血清出现任何程度的凝集现 象均判为阳性,完全不凝集的判为阴性, 无可疑反应。
布氏杆菌病诊断金标准
布氏杆菌病诊断金标准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染上感染源的血液、脏器和组织等途径传播。
该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确诊布氏杆菌病,制定了一系列诊断标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金标准。
布氏杆菌病的金标准诊断方法是通过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并分离出病原体进行诊断。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
1.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布氏杆菌抗体(如IgM、IgG等)来诊断病情。
2. 细菌学检测:通过对组织、血液、骨髓等样本进行培养和分离,检测布氏杆菌的存在。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技术检测患者体液或组织样本中的布氏杆菌DNA,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以上三种检测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同时也有利于及时进行治疗和控制病情。
因此,布氏杆菌病的金标准诊断方法必须采用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并分离出病原体的方法。
- 1 -。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1 传统的检测方法1.1 细菌学检测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
初步分离时, 须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
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1.2 血清学检测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IgM 在pH 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
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2000 年被OIE 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2]。
沉淀试验(Precipitationtests)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另外一种带色物质。
由于在一定条件下, 酶的降解底物和呈现色泽是成正比的, 因此, 可以应用酶测定仪进行测定, 从而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的种类和含量。
自从1971 年Engvall 等和Van Weemen 等分别报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linked immunoassayassay, ELISA) 以来, ELISA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目前其类型也很多, 在此对常用的两种介绍如下。
2.1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__1976 年Carlsson 第一次建立间接ELISA( indirectenzyme linked immunoassay assay, IELISA) 法检测人布氏杆菌病, 之后在多种动物上用该法检测布氏杆菌病。
1995 年F.Bianciflori 等用间接ELISA 从羊奶中检测布氏杆菌病, 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特别高; 1996 年F.A.Uza 等人用抗IgG1 的单克隆酶轭合物间接ELISA诊断牛布氏杆菌病, 检测了三组血清, 第一组是没有注射疫苗的阴性血清, 第二组是注射了疫苗的阴性血清,第三组是来自阳性牛的血清。
布鲁氏菌病检测技术
布鲁氏菌病检测技术布鲁氏菌病检测技术1.概况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临床主要特征是母畜流产、乳腺炎、不育和各种组织(如睾丸、关节)的炎症。
人类感染布病后,病程长,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布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凡有牲畜的地区都有布病流行。
据不完全统计,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123个国家和地区有布病发生。
我国多见于内蒙古、东北,西北等牧区。
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常呈地地方性流行。
在不良环境,如抗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通常变异形成的布鲁氏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
该菌对热抵抗力不强,63℃经7~10 min可被杀死,在鲜乳中可存活2天到18个月,在冻肉中可存活14~47天,在干燥土壤和胎儿体内可分别存活37天和6个月。
对常用消毒药敏感,如0.1%升汞数分钟,1%来苏儿或2%福尔马林15 min可将其杀死。
日光下曝晒4 h 可杀死本菌。
人和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
动物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
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如:兽医、畜牧工作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感染机会较高。
人类布鲁氏菌病的预防,首先要注意职业性感染,凡在动物养殖区、屠宰区、畜产品加工厂的工作者以及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必须严守防护制度(即穿着防护服装,做好消毒工作),尤其在仔畜大批生产季节。
更要特别注意。
病畜乳肉食品必须灭菌后食用。
必要时可用疫苗接种,接种前应行变态反应试验。
阴性反应者才能接种。
2.实验室监测技术概述(据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2.1检测方法血清学实验或细菌分离。
初筛试验选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或乳牛布病全乳环状试验(MRT)(见GB/T 18646)。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查
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动物和人不产生持久免疫 , 病 后再 感染 者不 少见 。牧 民接 羔为 主要传 染途 径 , 兽 医 为病 畜接 生 也 极 易 感 染 。此 外 , 剥牛 、 羊皮 , 剪 打 羊
毛, 挤乳 , 与病羊接触等均可感染 , 病 菌 从 接 触 处 的
破损 皮肤 进人 人体 。实验 室 工作 人员 常可 由皮肤 、 黏 膜感染细菌 , 进 食 染 菌 的生 乳 、 乳 制 品和 未 煮沸 病 畜
。
2 5 %抗原 被凝 集 , 仅 仅可 见颗 粒 , 液体 浑浊 ,
记 录符 号 为 “ + ”。无凝 集现 象 , 记 录符 号 为 “ 一 ”。
判定 标 准 。平 板 凝 集 试 验 的血 清 量 0 . 0 8 、 0 0 4 、 0 . 0 2和 0 . 0 l 毫 升加 入抗 原后 ,其 效 价相 当于试 管凝 集价 的 1: 2 5 、 1: 5 0 、 1: 1 0 0和 1: 2 0 0 , 判定 标 准也
“
吸管吸取 0 . 5 %石 碳 酸 生 理 盐 水 加 人 血 清 稀 释 管 内 2 . 3毫升 , 其 他 四管加 人 0 . 5毫升 。取被 检血 清 0 . 2毫
升加第一管混匀 , 吸取 1 . 5 毫升弃于消毒缸 内, 再 吸 0 . 5毫 升于 第 二管混 匀 ,再 从 第 二管 吸 0 . 5 毫 升 于第 三管 , 如此 类推 , 到最 后一 管 混 匀后 吸 0 . 5 毫 升弃 去 。
牲畜 , 则 判 为 阴性 。
2 平 板 凝 集 反 应
操 作 方 法 。取 清 净 玻 板 于其 上 用玻 璃 笔 划 成 4 个 方格 。试 验前 , 将 试验箱 电灯打 开 , 使 玻板 微 温 , 血 清 与抗原 的温度应 提 高到 与室 温近似 。 用0 . 2毫 升吸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羊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传播给家畜和人类。
羊布氏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牛、羊、猪等家畜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在我国,布氏杆菌病检测与防治工作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公共卫生事务,本文将对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进行介绍。
一、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1.1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目前诊断布氏杆菌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细菌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血清学检测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检测患者或动物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的抗体来进行诊断。
细菌培养则是通过培养患者或动物体液或组织中的细菌来进行诊断。
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检测患者或动物体液或组织中的布氏杆菌的DNA来进行诊断。
1.2 临床检测对于人类,临床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医学影像检查等综合信息来进行诊断。
在诊断羊布氏杆菌病时,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并根据实验室检测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1.3 家畜检测在农业养殖中,检测家畜的羊布氏杆菌病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患有疑似病症的家畜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隔离感染的动物,阻止羊布氏杆菌病的传播。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疾病监测与报告系统,对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工作进行了规范和标准化。
2.1 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对于患有羊布氏杆菌病的人群,应该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感染源。
在高危地区的劳动者和养殖者,尤其需要加强自我保护,避免直接接触带有感染的动物和动物产品。
应该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保障动物的健康。
2.2 科学用药对于被感染的动物,应该及时进行科学用药,遵医嘱配合治疗。
应该加强对感染动物的隔离和消毒工作,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2.3 疫苗接种目前,我国已经研发了用于预防羊布氏杆菌病的疫苗,可以在动物免疫的预防动物体内布氏杆菌的增殖。
关于兽医实验室实用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
X u m u s h o u y i针对兽医实验室实用布鲁氏菌病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常规方式包含细菌分离培养、PCR技术及凝集试验等。
但是受到实验设施、检验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检验的结果不够理想。
随着现代兽医学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偏振分析技术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等开始在布鲁氏病菌检测中得到应用,可提升临床检测的准确度,为针对性治疗活动奠定基础。
布鲁氏菌病,也可以称之为布氏杆菌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是布鲁氏菌属细菌诱发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细菌可传播。
患病的母畜多具有流产、胎盘不下的症状特征,公畜则具有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症状,对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危及公共卫生安全。
我国自2004年开始,将布鲁氏菌病纳入到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中,每年两次检验重点地区的牛羊病菌状态。
及时检出布鲁氏菌病,可预防细菌的传播。
一、布鲁氏菌病的常规检测方法1、细菌分离培养布鲁氏菌可通过细菌培养的方式,了解病菌情况,实验室检测率较高。
但是由于布鲁氏菌病属于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为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需要在国家生物安全三级(ABSL-3)或者四级(ABSL-4)实验室认可证书的实验室开展试验检测工作,通常难以在市级兽医实验室开展,临床检验受到限制。
2、PCR技术PCR技术主要是依据布鲁氏菌基因组内的特异保守序列进行分析,获取患病牲畜的血液、乳汁或者是分泌物等,根据扩增的情况进行临床判断。
PCR技术的应用方式简单,临床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均相对较强,且可以同时检测较多样本。
但是缺点在于仪器设备价格较高,检测成本较高。
3、凝集试验凝集试验为当前实验室检测布鲁氏菌病的主要方式,主要是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等进行检测。
细菌抗原和对应血清融合后,在电解质的影像系,抗原和抗体凝结。
凝集试验的操作方式简单,价格相对较低。
但是缺点在于难以分辨野毒感染抗体和弱毒疫苗感染抗体,可以将其作为筛检感染畜群的方式。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羊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传染病,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家畜、野生动物等)以及人类。
本文将介绍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和防治策略。
1. 检测方法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布鲁氏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2) 细菌学检测:通过培养和鉴定布鲁氏菌来确诊。
可以从患者的血液、骨髓、脑脊液、尿液等样本中分离出菌株,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检测和鉴定布鲁氏菌的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
(4) 其他检测方法:还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检测等技术进行检测。
2. 防治策略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物源控制:及时发现病畜,进行隔离和淘汰,防止蔓延感染。
同时加强饲养和管理,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减少传染风险。
(2) 人群防控:对于高风险职业人员(如养殖工作者、检疫人员等),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预防意识,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3) 疫苗接种:根据不同地区的病情和流行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疫苗进行接种,提高动物和人的抵抗力,减少感染和传播风险。
(4) 环境清洁消毒:加强养殖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如定期清理粪便、灭鼠杀虫等,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5) 健康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康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加强报告和信息共享,提高疾病控制的效果。
(6) 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布鲁氏菌的防治策略,提高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水平。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和防治策略是多方面的,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动物和人群的管理和防控工作,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保障动物和人的健康。
布病检测标准
布病检测标准
布病检测标准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流行病学史:患者多有病牛、病羊的接触史,或者从事畜牧业工
作,有与病牛、病羊的密切接触,比如挤牛奶、生吃牛肉、羊肉等途径。
2.临床表现:患者会出现长期的低热,或者患者出现多汗、乏力、
全身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或者患者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表现。
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感染性的心内膜炎、脑炎,都需要高度怀疑布氏杆菌病。
3.实验室检查:布氏杆菌病的病原学检查阳性,患者进行布氏杆菌
血清学试验发现布氏杆菌抗体阳性,或者患者进行血培养、组织培养,培养出布氏杆菌。
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
X u m u s h o u y i羊布氏杆菌病的检测与防治策略马艳羊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人畜共患病。
布鲁氏杆菌可以感染多种哺乳动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流产发热为主要特征,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羊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布鲁氏杆菌病的针对性防控工作,很容易造成疫情的传播蔓延。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论述了羊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防范该种传染性疾病有一定帮助。
一、病原体羊布鲁氏杆菌病的致病原为布鲁氏杆菌,该种疾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疾病,对受感染的宿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在感染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干扰现象。
布鲁氏杆菌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外部有脂多糖和高度特异性的外膜蛋白。
布鲁氏杆菌在动物机体繁殖生长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细菌毒素,这类毒素会对动物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由于布鲁氏杆菌主要寄生在细胞当中,所以常规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一旦监测出阳性就会捕杀无害化处理。
人感染布鲁氏杆菌病之后,临床症状和感冒大致相同,表现为乏力,初期体温升高,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但如果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治疗难度较大,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殖功能。
二、流行特点自然条件下,羊是该种致病菌的常见宿主,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羊,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抵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母羊比公羊更容易感染,性成熟的羊比幼龄羊更容易感染。
羊布鲁氏杆菌病常常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在自然条件下布鲁氏杆菌最多的感染方式是自然交配,羊群处于高应激状态,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对致病菌的抵抗能力变差,布鲁氏杆菌的发病率也会显著增加。
羊群受到布鲁氏杆菌侵染之后,通常治疗价值相对较低,一旦发现应该立即隔离,进行严格的扑杀,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三、临床症状不同年龄的羊感染布鲁氏杆菌病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处于非繁殖阶段的羊感染布鲁氏杆菌病之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1 传统的检测方法1.1 细菌学检测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
初步分离时, 须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
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1.2 血清学检测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IgM 在pH 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
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2000 年被OIE 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2]。
沉淀试验(Precipitationtests)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fixation test,CFT) 主要用于检测牛、绵羊、山羊和猪的布氏杆菌病,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滴加试剂的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控制条件, 结果也无法避免假阳性的影响。
放射免疫试验是1977 年Parratt[3]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该实验中要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该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1.3 变态反应检测临床上可用布氏杆菌水解素0.2ml 注射于动物根皱褶处, 24h 及48h 各观察一次, 若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即判为阳性反应。
此法对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并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 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
此法主要用于山羊和绵羊检疫, 但山羊的变态反应试验不如绵羊变态反应试验那样易读取结果, 对中、后期病山羊的诊断意义较大, 适用于山羊布氏杆菌病的筛检, 不作个体山羊的诊断依据。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适合的载体上,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形成酶标记的抗原- 抗体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的底物参与下, 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 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另外一种带色物质。
由于在一定条件下, 酶的降解底物和呈现色泽是成正比的, 因此, 可以应用酶测定仪进行测定, 从而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的种类和含量。
自从1971 年Engvall 等和Van Weemen 等分别报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 linked immunoassayassay, ELISA) 以来, ELISA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目前其类型也很多, 在此对常用的两种介绍如下。
2.1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__1976 年Carlsson 第一次建立间接ELISA( indirectenzyme linked immunoassay assay, IELISA) 法检测人布氏杆菌病, 之后在多种动物上用该法检测布氏杆菌病。
1995 年F.Bianciflori 等用间接ELISA 从羊奶中检测布氏杆菌病, 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特别高; 1996 年F.A.Uza 等人用抗IgG1 的单克隆酶轭合物间接ELISA诊断牛布氏杆菌病, 检测了三组血清, 第一组是没有注射疫苗的阴性血清, 第二组是注射了疫苗的阴性血清,第三组是来自阳性牛的血清。
间接ELISA 检测的特异性前两组分别是99.2%和99.6%, 间接ELISA 检测阳性血清的敏感性是99.5%; 得出IELISA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 1998 年V.R. Vanzini 等评价了间接ELISA 在阿根廷奶牛中用奶和血清检测诊断布氏杆菌病的效果, 在来自相同奶牛的奶和血清中间接ELISA 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 奶样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9.1%; 血清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98.6%。
奶和血清的敏感性相同而奶的特异性比血清的高[3]。
说明可以在检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时候可以用奶代替血样, 排除了采血带来的麻烦, 大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2004 赵云玲等人分别通过琥红凝集试验( RBPT) 、试管凝集试验( SAT) 、和酶联吸附( ELISA)试验检测某牛厂送检202 份血清和129 份乳清, 所得的实验结果说明乳清完全可以代替血清用于牛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2001 年V.R. Vanzini[4]等人比较了在大量奶样中用间接ELISA 和用乳汁环状试验检测流产性布氏杆菌抗体的差异, 最后得出间接ELISA的敏感性( 98.1%) 高于乳汁环状试验( 72.2%) , 而间接ELISA 的特异性( 88.1%) 低于乳汁环状试验( 90.5%) ,间接ELISA 的敏感性比乳汁环状试验的高出很多, 特异性和乳汁环状试验的差不多。
2004 年C.Saegerman[5]等人评价了用单克隆抗体和蛋白G 作为过氧化轭合物的三种血清间接ELISA 诊断牛布氏杆菌病的效果,得出间接ELISA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的高。
2004年刘耀兴等人对牛布氏杆菌病间接ELISA 与血清试管凝集试验( SAT) 、琥红平板凝集试验( RBPT) 、缓冲平板凝集试验( BPAT) 进行了临床运用比较。
结果表明间接ELISA 和其他三种检测方法阳性和阴性符合率为100%, 但间接ELISA 法较SAT、RBPT、BPAT 方法先进、快速、结果客观可靠。
根据使用的不同抗原、抗球蛋白酶结合物和底物或色原体产生了多种间接ELISA。
有几种商用间接ELISA 在广泛的田间试验中得到验证并推广使用。
虽然间接ELISA 是高度敏感的方法, 但是它不能把S19 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与致病株感染引起的抗体区别开来。
因此, 更多地把间接ELISA 作为普查检测方法而不是作为免疫家畜的检测方法。
2.2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传统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和间接ELISA 方法无法鉴别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和致病株感染引起的抗体。
为了把这两种抗体鉴别开来出现了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competitive enzyme linked immunoassay assay,CELISA) 。
1995 年K.H.Nielsen 等[3]用脂多糖作为抗原固定在聚苯乙烯基质上和O- 型多糖( OPS) 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M84) 作为抗体, 羊抗鼠IgG 抗体酶轭合物作为检测抗体, 用这种调整的CELISA 检测注射S19 疫苗牛的抗体和感染牛布氏杆菌牛的抗体。
检测了1446 个来自未感染布氏杆菌群的血清, 其特异性为99.7%; 检测了636 份来自感染布氏杆菌群的血清, 其敏感性为100%。
这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疫苗免疫引起的低亲合力的抗体是由于免疫消除引起的短暂暴露抗原所引起的, 而持续抗原田间感染中, 抗体的亲合力是不断升高的。
这样竞争性抗体就能有选择地抑制结合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而不是野毒株所产生的抗体。
因为CELISA 可以消除因接种疫苗而产生的残余抗体所引起的大部分反应, CELISA 对牛布氏杆菌OPS 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有很高的特异性, 所以单克隆抗体的选择及其独有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对CELISA 法的诊断有明显的影响。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它既可检测IgG 和IgM, 又可检测IgA 类抗体。
CELISA 法还适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人工免疫病例。
但目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
它和平板反应法相比, 二者的特异性都很高, 识别阳性和阴性血清能力几乎为100%, 但ELISA 法的敏感性远远高出平板反应法, 研究证明一般高出3~4 倍。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3.1 PCR 法自从1978 年以来许多检测布氏杆菌的基础PCR 得到了发展, 最早检测布氏杆菌的基础PCR 是针对布氏杆菌上高度保守的单个基因( 如BCSP31 和16SrRNA 基因) 而设计的。
主要是用于鉴定布氏杆菌种的类型, 1990 年Fekete 第一次报道了PCR 基础诊断方法, 这种方法扩增了635bp 的编码43-KDS19 牛布氏杆菌外膜蛋白序列, 他们都能够证明这种方法对布氏杆菌的特异性, 也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物种和亚种, 其敏感性特别好( 不少于100 种细菌) 。
然而, 由于所有权的原因引物和靶序列没有发表, 但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人们进一步用PCR 对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接着被探索的基因靶子是16SSrRNA, 1992年Herman and De Ridde 根据流产性布氏杆菌16S 系列设计一对引物, 成功地扩增了从牛布氏杆菌和其他布氏杆菌种中预计的800bp 的序列, 证明了这些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并且这种检测可以延伸到全基因。
1992 年Baily 根据编码BCSP31 的基因建立了一种新的PCR, 这种PCR 分析法设计了专一的一对低聚核甙酸引物, 扩增了223bp 的产物。
并且证明了对于牛布氏杆菌和羊布氏杆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的高[6]。
2002 年E.Navarro 等[7]用PCR 扩增了人布氏杆菌的三个不同的基因, 这三个基因分别是编码牛布氏杆菌抗原31kDa 的基因、牛布氏杆菌16SrRNA序列和编码外膜蛋白的基因。
它们对检测提纯的布氏杆菌DNA 显示出不同的敏感性( 8fg~20pg) 。
在中国也有学者对布氏杆菌的PCR 检测方法有所研究, 1999年金红等[8]建立了IS6501 锚定PCR 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鉴定布氏杆菌并区分不同毒株和生物型, 最具有意义的是可鉴别野毒株与疫苗株; 2003 年王胜昌[9]等根据编码31kDa 布氏杆菌蛋白的基因(BSCP31), 设计两对引物。
对布氏杆菌R 型(粗糙型)抗原及S 型(光滑型)抗原、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嗜肺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螺旋杆菌、绿脓杆菌分别采用两种提取、纯化DNA 的方法, 并以纯化的各细菌DNA 为摸板, 分别进行内、外引物PCR 反应及套式PCR 反应,反应时以灭菌超纯水作为空白对照。
结果显示: 进行内、外引物PCR 反应和套式PCR 反应时, 布氏杆菌R型及S 型均出现预期的扩增带594bp、460bp 及460bp, 且套式扩增后条带亮度明显增强, 而作为验征PCR 特异性或对照的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嗜肺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螺旋杆菌、绿腺杆菌、灭菌超纯水均无扩增带。
验证敏感性时用外引物对布氏杆菌R 型、S 型DNA 进行扩增后, 最低可检测到1pg的布氏杆菌DNA。
_4 展望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分布, 不论它在哪个国家暴发都会给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造成人员的死亡, 因此它在公共卫生上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