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毛

合集下载

鞭毛

鞭毛

运动机制
纤毛和鞭毛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中央轴纤丝、围绕它的质膜和一些细胞质。轴纤丝从纤毛或鞭毛底部的基粒 直达顶端,为一束直径约220~240埃的微管,在基粒底部,则集聚成圆锥形束,深入到细胞质中。
轴纤丝横切面的微管排列是9+2式,即中心有一对由中央鞘包裹着的微管,外围环绕以两两连接在一起的9组 微管二联体。
滑动模型(图1)滑动学说鞭毛的运动是由轴丝动力蛋白所介导的相邻二联体微管之间的相互滑动所致。
功能应用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菌在液体环境下可自由移动,速度迅速。 1.化学趋向性运动,有助于细菌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 2.与细菌致病性相关。 3.可用以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
感谢观看
化学成分
大肠杆菌鞭毛根部结构模式图蛋白质.鞭毛蛋白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可藉此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结构:鞭毛自细胞膜长出,游离于菌细胞外,有基础小体、钩状体和丝状体三部分组成。G+细菌(革兰氏阳 性菌)基础小体由S、M环构成,G-细菌(革兰氏阴性菌)基础小体由L、P、S、M环构成。在大肠杆菌中,L环与 细胞壁外膜相连,P环与肽聚糖层相连,S环位于周质间隙,M环与细胞质膜相连,这四个环由中心杆连接。
在某些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则1-2根,多则可达数百根。这些丝状物称为鞭毛,作用 是负责细菌的运动。
从一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表面伸出的、能运动的突起。鞭毛较长,数目少;纤毛与鞭毛有相同的结构,但 较短,数目多。细菌的鞭毛则有完全不同的结构。
鞭毛一般长约150微米,纤毛5~10微米,两者直径相近,为0.01~0.03微米。大多数动物和植物的精子都有 鞭毛。精子及许多原生动物都以鞭毛或纤毛为运动器。
鞭毛
蛋白质附属丝状物

鞭毛实验报告文字

鞭毛实验报告文字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观察细菌鞭毛的结构特征。

3. 鉴定细菌鞭毛的类型。

二、实验原理鞭毛是细菌的一种运动器官,由鞭毛蛋白组成,呈螺旋状排列。

根据鞭毛的数量和分布,可以将细菌分为单鞭毛菌、双鞭毛菌、丛鞭毛菌和无鞭毛菌。

本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鞭毛,结合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对细菌鞭毛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1. 细菌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

2.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油镜。

3. 油镜:物镜100倍,目镜10倍。

4. 洗洁精、生理盐水、消毒棉签。

5. 研钵、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细菌培养物接种于平板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 取少量培养物,用消毒棉签涂抹在载玻片上,晾干。

- 将载玻片放入95℃的烤箱中,固定10分钟。

2. 染色- 取少量生理盐水,滴加在载玻片上的细菌上。

- 加入几滴洗洁精,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 加入1滴革兰氏碘液,染色1分钟。

- 用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染料。

3. 显微镜观察-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排列。

- 调整焦距,将低倍镜切换至油镜。

- 观察细菌鞭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4. 结果记录与分析- 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现其呈球形,无鞭毛。

- 观察大肠杆菌,发现其呈杆状,有1根鞭毛。

- 观察肺炎克雷伯菌,发现其呈杆状,有2根鞭毛。

五、实验结果1. 金黄色葡萄球菌:无鞭毛。

2. 大肠杆菌:有1根鞭毛。

3. 肺炎克雷伯菌:有2根鞭毛。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成功观察到了细菌鞭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细菌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2. 实验过程中,洗洁精的作用是去除细菌表面的油脂,便于染色;革兰氏碘液的作用是使细菌染色,便于观察。

3. 实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无鞭毛,大肠杆菌有1根鞭毛,肺炎克雷伯菌有2根鞭毛。

这与理论知识相符。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观察到了细菌鞭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为细菌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鞭毛的功能

鞭毛的功能

鞭毛的功能
鞭毛是细胞的一种突起结构,广泛存在于原生动物、鞭毛虫及某些真菌等生物中。

它们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下面将介绍鞭毛的功能。

首先,鞭毛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运动。

许多单细胞生物如原生动物和鞭毛虫都依靠鞭毛的运动来实现自身的移动。

鞭毛内部由微管和鞭毛蛋白组成,通过调控鞭毛蛋白的收缩和伸展,细胞可以通过鞭毛的扫动来在其周围的液体中前进或改变方向。

鞭毛的运动还可以帮助细胞捕食或逃避天敌,提高细胞的存活能力。

其次,鞭毛还可以用于感知外界环境。

特殊的感觉鞭毛被称为感受器,可以感知化学物质、光线、温度等外界刺激。

感受器鞭毛上存在感觉毛囊和感觉纤毛,它们与神经元连接,通过感受外部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进而传递给大脑。

例如,人类的视网膜中的感觉毛囊能够感知光线的强弱和颜色,以及耳朵中的纤毛能够感受声音的频率和强度。

此外,鞭毛还可以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

许多重要的信号通路和受体分布在鞭毛附近,如受体蛋白和离子通道等。

这些鞭毛蛋白可以接收外界信号并传递给细胞内部,调控细胞的代谢活动、细胞周期和生长发育等。

例如,感知触碰的鞭毛上可存在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它能够感受压力和刺激,并通过信号传导途径参与细胞的生理反应。

鞭毛还可以帮助细胞排泄代谢产物和废物。

一些细胞将代谢产
物集中在鞭毛附近,通过鞭毛的扫动来将其排出体外,保持细胞内环境稳定。

部分单细胞生物还利用鞭毛输送细胞内的物质,使细胞某些功能的实现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鞭毛在细胞中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包括运动、感知外界环境、信号传导和排泄代谢产物等。

对于维持细胞的生存和适应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鞭毛名词解释

鞭毛名词解释

鞭毛名词解释鞭毛是一种微生物和某些动物体表上突起的细长结构,主要用于运动和感知环境。

它在细胞表面独立存在,通常是很薄的薄层或由蛋白质构成的鞭毛膜覆盖。

鞭毛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成束的,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

鞭毛的结构由基部、轴丝、纤毛和末端鞭毛组成。

基部连接在细胞上,由鞭毛基座支持。

轴丝是鞭毛的骨架,由微管蛋白质组成。

纤毛是轴丝上的类似毛发的细结构,由纤毛蛋白质组成。

末端鞭毛是纤毛的最外层,有时被称为副鞭毛,形态和功能与纤毛相似。

鞭毛通过微管蛋白质的滑动在纤毛和末端鞭毛之间产生摆动,以推动周围液体,从而推动细胞或生物体的运动。

鞭毛的运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来回摆动的。

一些鞭毛运动有规律的节奏,例如纤毛可在行进过程中以波浪状的形态传递。

鞭毛还可以通过改变打击频率和振幅来控制方向。

在某些细胞中,鞭毛不仅是一种运动器官,还是一种感知环境的工具。

例如,一些单细胞生物依靠鞭毛上的膜蛋白来感知化学物质、光线、温度和机械压力等环境信号。

这些信号被转化为细胞内的电信号,从而影响细胞的行为和适应环境。

除了在微生物中常见的存在,鞭毛还在一些高等生物中发现,包括脊椎动物。

在人类身上,鞭毛主要存在于某些细胞上,例如鼻子和气管上的纤毛用于排除杂质和黏液。

此外,鞭毛还在某些动物的生殖细胞上发现,用于游动和受精。

总的来说,鞭毛是一种微观结构,它通过运动和感知环境来发挥功能。

它在微生物中用于运动、寻找食物和逃避危险,而在高等生物中则扮演清理呼吸道和驱动生殖细胞等重要角色。

鞭毛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胞运动和感知的机制,还可以解析一些与人类疾病相关的鞭毛畸形和功能异常的问题。

微生物鞭毛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应用

微生物鞭毛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应用

微生物鞭毛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应用微生物鞭毛(flagella)是细菌和许多其他单细胞生物的主要运动器官,也是微生物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研究微生物鞭毛的结构和功能,但直到最近几年,随着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我们才更深入地认识到微生物鞭毛的神奇之处,并开始探索其广泛应用。

一、微生物鞭毛的结构微生物鞭毛通常由数十个蛋白质构成的复杂结构体系组成。

这些蛋白质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基部和旋转机构。

基部主要负责附着和旋转机构的运作。

它包括一系列静态的蛋白质环和连接器,形成了一个“天线座”或“基座”结构。

从基部向外延伸的是旋转机构,它由一个或多个圆柱形的蛋白质单体组成,形成了螺旋形的鞭毛。

一般而言,这个旋转机构包括两个主要部分:鞭毛轴和鞭毛旋转机构。

鞭毛轴是鞭毛的支撑结构。

它由多个互相重合的蛋白质单元构成,通常呈螺旋状排列,这样可以让鞭毛更加稳定地保持在微生物表面上。

鞭毛旋转机构是鞭毛的动力部分。

这个机构由多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包括一个可以旋转的鞭毛轴齿轮和一个旋转引擎。

这个引擎可以通过蜗杆和轮组来产生动力,让鞭毛旋转。

由于这个机制的存在,微生物鞭毛不仅可以向前推进,还可以改变方向或调整速度。

二、微生物鞭毛的功能微生物鞭毛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微生物在环境中游动和寻找适合的栖息地。

通过不同的鞭毛形态和旋转机构的设置,微生物可以在不同的外部刺激下做出不同的反应,包括向光趋药、向化学物质趋药、反应质量阈值等等。

鞭毛旋转的转速也可以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来调整,以响应不同的环境刺激。

除了运动作用之外,微生物鞭毛还参与了众多的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分裂、细胞黏附、受体-信号传导、粘附等作用。

此外,微生物鞭毛还在生物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疾病的病原体都依赖于其鞭毛来进入宿主细胞或在宿主组织中滞留。

三、微生物鞭毛的应用微生物鞭毛的结构和功能探究不仅可以增加对微生物发展演化适应环境和致病机理的了解,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细菌鞭毛染色

细菌鞭毛染色

细菌鞭毛染色很多细菌自细胞内长出一至很多根细丝状附属物称为鞭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鞭毛的细菌均可运动.鞭毛瘦长透亮,其宽度在一般光学显微镜波长检验范围之外,所以不易观看.但是在不染色状况下可以检测到细菌的运动推断鞭毛的存在. 【试验目的】学习并把握鞭毛染色的原理和方法.【试验原理】细菌的鞭毛特别纤细,直径一般在20nm左右,用电镜才能观看.本试验采纳特别染色法,即在染色前先经媒染剂处理,媒染剂吸附在鞭毛上,使鞭毛加粗,便可达到一般光学显微镜的辨析范围以内.染色后,即可利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进行观看.【试验材料、药品及器具】1、菌种培育18-24h的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一般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荧光极毛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2、染色液鞭毛染色液甲鞭毛染色液乙(试验前配好的新奇染液)3、器皿显微镜、酒精灯、洗瓶装蒸馏水、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洁净载玻片、玻璃缸、无菌水三管、灭菌长滴管三支.【试验步骤】1、用长滴管取无菌水轻轻移入长好菌种的试管内,培育20-30min 使细菌自己渐渐游入水中并充分伸展其鞭毛,使水呈轻度混浊.2、取一滴菌悬液滴于玻片的1/3位置上,然后轻轻抬起此端,使悬液缓慢流至玻片另一端,平放使其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固定.切忌用火焰烘干.3、在涂片部位滴甲液,染色3~5min.4、用蒸馏水轻轻冲洗.5、加乙液染30~60s,可在酒精灯上稍稍加热.冲洗多余的染液.6、制片干后检查.【试验结果】1、显微镜下检查鞭毛染成什么颜色和外形.2、比较菌种鞭毛着生的位置、数目并绘图.【思索题】1、菌种的培育时间与鞭毛染色有什么关系?2、你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鞭毛是否为原来的大小和外形?3、鞭毛涂片与芽孢涂片有何区分?为什么?。

鞭毛的作用

鞭毛的作用

鞭毛的作用鞭毛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器,存在于动物、植物以及一些单细胞生物的体内。

鞭毛通常是细长的纤毛状结构,它们位于细胞表面,通过特定的鞭毛运动来执行各种功能。

鞭毛的主要作用包括感知环境、运输物质和推动细胞运动等。

首先,鞭毛在感知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动物的感觉器官都包含有鞭毛,如我们常见的陆地脊椎动物的触须、触角以及眼睛的睫毛等。

这些鞭毛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帮助动物捕捉食物、避开危险以及进行求偶等行为。

例如,一些海洋浮游生物的鞭毛能够感知水流的方向和强度,以便及时调整姿势来避免被漩涡卷入。

其次,鞭毛在运输物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细胞利用鞭毛来推动流体或物质的运输。

例如,人体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就有着许多纤毛,它们以协调而有规律的方式连续摆动,推动黏液和粘附在上面的尘埃、病毒、细菌等异物朝咽喉方向运动,起到清除呼吸道的作用。

此外,许多单细胞生物通过鞭毛的运动来推动自身或周围液体中的物质,帮助其寻找食物或躲避有害物质。

最后,鞭毛也是推动细胞和生物体运动的重要结构。

一些单细胞生物如藻类、纤毛虫等通过运动鞭毛来达到前进或转向的目的。

许多动物的生殖细胞也有鞭毛,它们通过鞭毛的运动在生殖道中前进,以便和卵子结合。

此外,一些多细胞动物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也会利用鞭毛的运动来推动胚胎的旋转,帮助细胞间的相互沟通和组织形成。

综上所述,鞭毛在生物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感知环境变化,帮助动物进行适应性行为;能推动流体和物质的运输,起到清除、寻找食物以及迁移的作用;还能促进细胞和生物体的运动,帮助其生长和发育。

因此,鞭毛是生物体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鞭毛的存在,许多生物将无法适应和利用周围环境。

细菌鞭毛变异实验报告

细菌鞭毛变异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细菌鞭毛的观察方法。

2. 了解细菌鞭毛变异的现象及原因。

3. 探讨不同因素对细菌鞭毛变异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菌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由鞭毛蛋白、基体和构型鞘三部分组成。

鞭毛蛋白是鞭毛的主要成分,具有推动细菌运动的功能。

细菌鞭毛变异是指细菌鞭毛数量、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菌株:变形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等。

2. 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石炭酸琼脂等。

3. 实验工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酒精灯、火焰、消毒液等。

四、实验方法1. 细菌培养:将实验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37℃恒温培养18小时。

2. 鞭毛染色:取培养好的实验菌株,涂布于载玻片上,干燥后用鞭毛染色剂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3. 鞭毛变异观察:观察不同菌株的鞭毛数量、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4. 石炭酸处理:将实验菌株接种于石炭酸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鞭毛变异现象。

5. 无石炭酸培养基恢复实验:将石炭酸处理的实验菌株接种于不含石炭酸的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鞭毛恢复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鞭毛观察结果(1)变形杆菌:变形杆菌具有明显的鞭毛,呈单鞭毛状,运动速度较快。

(2)霍乱弧菌:霍乱弧菌具有明显的鞭毛,呈单鞭毛状,运动速度较快。

(3)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鞭毛,呈单鞭毛状,运动速度较快。

2. 鞭毛变异观察结果(1)变形杆菌在石炭酸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后,鞭毛数量明显减少,部分菌株鞭毛完全消失。

(2)霍乱弧菌在石炭酸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后,鞭毛数量明显减少,部分菌株鞭毛完全消失。

(3)大肠杆菌在石炭酸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后,鞭毛数量明显减少,部分菌株鞭毛完全消失。

3. 无石炭酸培养基恢复实验结果将石炭酸处理的实验菌株接种于不含石炭酸的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24小时后,部分菌株的鞭毛数量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水平。

六、实验结论1. 细菌鞭毛变异现象确实存在,石炭酸可以引起细菌鞭毛的变异。

鞭毛染色实验报告

鞭毛染色实验报告

1. 掌握鞭毛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 观察细菌鞭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位置。

3. 了解鞭毛在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对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鞭毛染色是一种特殊染色方法,通过媒染剂和染色剂的作用,使鞭毛变粗,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常用的媒染剂有单宁酸、明矾钾等,染色剂有碱性复红、硝酸银、结晶紫等。

三、实验材料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大肠杆菌。

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3. 试剂:鞭毛染色液(A液)、0.01%美蓝水溶液(B液)、香柏油、二甲苯、无菌水、凡士林。

4. 工具: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凹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细玻棒、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1. 活化菌种:将保存的菌种在新制备的牛肉膏蛋白胨斜面培养基上连续移种2-3次,每次于30℃培养10-15h。

活化后菌种备用。

2. 制片:在干净载玻片的一端滴一滴蒸馏水,用无菌操作法,以接种环从活化菌种中取少许菌苔(注意不要带培养基),在载玻片的水滴中轻沾几下。

将载玻片稍倾斜,使菌液随水滴缓缓流到另一端,然后平放,于空气中干燥。

3. 染色:滴加鞭毛染色液A液,染3-5min。

用蒸馏水充分洗净A液,使背景清洁。

将残水沥干或用B液冲去残水。

滴加B液,在微火上加热使微冒蒸汽,并随时补充染料以免干涸,染30~60s。

待冷却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干净,自然干燥或滤纸吸干。

4. 镜检:先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找到典型区域,然后用油镜观察。

菌体为深褐色,鞭毛为褐色。

注意观察鞭毛着生位置(镜检时应多找几个视野,有时只在部分涂片上观察到鞭毛)。

1. 金黄色葡萄球菌:观察到典型的鞭毛,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菌体一端。

2. 普通变形杆菌:观察到鞭毛,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菌体两端。

3. 大肠杆菌:未观察到鞭毛。

六、实验讨论1. 鞭毛染色是细菌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鞭毛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位置,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2. 本实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均具有鞭毛,而大肠杆菌无鞭毛。

鞭毛的功能主治

鞭毛的功能主治

鞭毛的功能主治鞭毛的结构和功能鞭毛是许多微生物和细胞表面上的一种纤细的、像鞭子一样的突起物。

各类生物体上的鞭毛的结构和功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鞭毛通常由许多微丝蛋白构成,这些微丝蛋白通过蛋白质的交联在一起,形成了鞭毛的主轴。

鞭毛的主轴周围包裹着鞭毛鞘,鞭毛鞘可以保护鞭毛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鞭毛的尖端常常是锥形的,并且包含了更多的微丝蛋白。

这个锥形的鞭毛区域常常称为鞭毛顶端。

鞭毛的最重要功能是细胞运动和感受外界环境。

通过摆动鞭毛,细胞可以实现运动和游动,并且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信号。

鞭毛的摆动和弯曲由微管和线粒体的活动驱动。

鞭毛摆动的频率和幅度对细胞的运动速度和方向有重要影响。

鞭毛的运动和感受鞭毛的运动是由鞭毛中的微管和线粒体的活动驱动的。

微管是鞭毛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扩散和动力学的力量来实现鞭毛的摆动和弯曲。

线粒体则提供了运动所需的能量。

鞭毛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包括温度、光线和化学刺激等。

当外界刺激到达鞭毛时,鞭毛上的感受器会转换成神经信号,并将其传递给细胞内部的控制中心。

这样,细胞就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鞭毛在微生物中的作用在微生物中,鞭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多原生动物和细菌都依靠鞭毛的运动来实现自身的运动和游动。

比如,藻类的运动和定向依赖于鞭毛的摆动。

鞭毛还可以帮助微生物感知外界环境,包括寻找食物和逃避捕食者等。

另外,鞭毛对一些微生物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生存工具。

例如,某些细菌通过鞭毛的摆动来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从而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

这让它们能够在宿主体内存活和繁殖。

鞭毛在人体中的作用在人体中,鞭毛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存在于人体的许多细胞上,包括呼吸道上皮细胞、生殖道上皮细胞和肾脏上皮细胞等。

这些细胞表面的鞭毛起着保护和排泄的功能。

例如,在呼吸道上皮细胞上,鞭毛能够通过协同运动将吸入的尘埃和微生物推出呼吸道,起到防御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在生殖道上皮细胞上,鞭毛则能够帮助精子在受精过程中的移动。

鞭毛变异的名词解释

鞭毛变异的名词解释

鞭毛变异的名词解释鞭毛变异是一种生物学术语,指的是细胞表面出现异常或不寻常的鞭毛结构。

鞭毛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微小而柔软的纤毛状突起物,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各种生物体的细胞表面,包括原生动物、某些植物细胞、单细胞真核生物和某些多细胞生物的生殖细胞等。

正常情况下,鞭毛的结构和功能都是高度保守的,有助于细胞运动、感知外界环境和参与生物体的开发与分化过程。

然而,由于基因突变、环境压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鞭毛在形态和功能上可能发生变异。

鞭毛的形态变异主要表现为长度、形状、密度等方面的改变。

例如,有些变异可能导致鞭毛变得异常长或短,或者鞭毛的形状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

这些变异可能会对细胞的正常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鞭毛的功能变异也是鞭毛变异的一种表现形式。

鞭毛常常被用来进行细胞的摆动、游动或者感知外界刺激。

然而,当鞭毛发生变异时,可能会导致细胞运动能力的降低,或者使得细胞无法正常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这对生物体的正常发育与生活过程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鞭毛变异不仅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与鞭毛变异相关的疾病已经被发现,例如多发性鞭毛腔综合征和血尿症。

这些疾病通常与鞭毛功能障碍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鞭毛变异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然而,随着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关于鞭毛变异的研究正在进行。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鞭毛的基因组结构、构建动物模型以及对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等手段,逐渐揭示了鞭毛变异的一些机制和内在规律。

总结起来,鞭毛变异是指细胞表面鞭毛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或不寻常的现象。

这种变异可能由基因突变、环境压力或其他因素引起,对生物体的发育和生活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在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对于鞭毛变异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以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我们将对鞭毛变异的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

鞭毛染色原理

鞭毛染色原理

鞭毛染色原理鞭毛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生物学技术,它通过染色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细胞鞭毛的结构和形态,为研究细胞运动、感觉和信号传导等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鞭毛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突起结构,其直接参与了细胞的运动和感知功能。

鞭毛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染色剂特异性地与鞭毛结构中的蛋白质或其他成分结合,从而使鞭毛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形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鞭毛染色的原理及其操作步骤。

首先,鞭毛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鞭毛结构中的特定成分发生特异性反应。

通常使用的染色剂有伊红、甲苯胺蓝等,它们可以与鞭毛中的蛋白质或核酸等成分结合,使鞭毛呈现出颜色。

通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鞭毛的形态和结构。

其次,进行鞭毛染色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待观察的细胞置于载玻片上,并在玻片上加一滴染色剂。

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染色剂均匀地覆盖在细胞上。

接着,用盖玻片轻轻盖住待观察的细胞,避免空气氧化影响染色效果。

最后,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调节倍率和焦距,即可清晰地看到染色后的鞭毛结构。

鞭毛染色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

通过观察鞭毛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了解细胞的运动、感知和信号传导等重要生理功能。

同时,鞭毛染色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器官的形成和功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总之,鞭毛染色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技术,通过染色剂与鞭毛结构中的特定成分发生特异性反应,清晰地观察细胞鞭毛的结构和形态。

它在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为揭示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读者对鞭毛染色原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鞭毛

鞭毛
生科2班 高晓丹,陶睿
• 鞭毛(flagellum)在 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 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 称为鞭毛。鞭毛的长 度常超过菌体若干倍。 在某些菌体上附有细 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 状物,少则1-2根,多 则可达数百根。这些 丝状物称为鞭毛,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
• 1.鞭毛丝:伸在细胞壁之外的 纤丝状部分,波状,横切面的 微管排列是9+2式,外围环穿过 绕在以两两连接在一起的9组微 管二联体。 • 2.鞭毛钩;在近细胞表面,连 接鞭毛丝与鞭毛运动部分(基 体),较短,弯曲。其直径较 鞭毛丝大(约17mm).它是由与 鞭毛蛋白不同的单一蛋白质组 成的。 • 3.基体:基部埋在细胞壁与细 胞膜中的部分称为基体,由 10—13种不同的蛋白质亚基组 成。基体的结构较复杂,由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个同心环系与穿过这个环系中 央的小杆组成。同心环系的构 成在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 是不同的。
举例 类型 荧光假单胞 一端从毛菌 菌 霍乱弧菌 一端单毛菌 铜绿假单胞 菌
蛇形水螺菌 深红螺菌 两端鞭毛菌 大肠杆菌 周生鞭毛菌 枯草芽胞杆 菌

• •
滑动学说
• •
• • •
滑动模型 鞭毛的运动是由轴丝动力蛋白所介导的相邻 二联体微管之间的相互滑动所致。从一个二 联体的A管伸出的动力蛋白臂的马达结构在相 邻的二联体的B管上“行走”,其过程如右图。 滑动模型 ⑴A管的动力蛋白头部与B管的接触促使动力 蛋白结合的ATP水解,产物释放,同时造成 头部角度的改变。 ⑵新的ATP结合使动力蛋白头部与B管脱离 ⑶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使头部的角度复原 ⑷带有水解产物的动力蛋白发挥活性,而另 一侧的动力蛋白则处于失活状态,相邻的二 联体之间的动力蛋白向两侧交替的滑动将导 致鞭毛向不同方向弯曲。

鞭毛染色制片实验报告

鞭毛染色制片实验报告

鞭毛染色制片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制片技术观察和研究细胞鞭毛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加深对细胞鞭毛的认识。

2. 实验原理
鞭毛是一种微细、共纤毛状的细胞器,通过微管结构的动力学机制控制其运动。

为了观察鞭毛的细节结构,常常需要使用染色制片技术。

3. 实验步骤
3.1 鞭毛样本的制备
(略)
3.2 鞭毛染色
(略)
3.3 鞭毛制片
(略)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成功制备了鞭毛样本,并完成了染色制片过程。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染色后的鞭毛样本。

与未染色的鞭毛相比,染色后的鞭毛明显更清晰、更易于观察。

染色剂能够染亮鞭毛的结构,使其在显微镜下更加鲜明可见。

在染色制片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染色剂的选择非常重要。

染色剂要能染亮目标物质,同时要不破坏样本的细胞结构。

其次,制片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避免在操作过程中损坏细胞。

5.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鞭毛染色制片,观察和研究了鞭毛的结构和功能。

染色制片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学观察方法,可以使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更加清晰可见,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细胞的功能和机理。

在进行鞭毛染色制片实验时,需要注意染色剂的选择和制片过程中的细心操作。

鞭毛染色制片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如生物医学研究、生态学研究等,对于深入了解细胞鞭毛的作用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实验通过鞭毛染色制片的方法,成功观察到染色后的鞭毛结构,加深了对细胞鞭毛的认识,并且对于细胞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鞭毛旋转的分子机制与调节

鞭毛旋转的分子机制与调节

鞭毛旋转的分子机制与调节鞭毛是一种对于许多生物而言至关重要的结构,能够帮助细胞在周围环境中移动、感知刺激、寻找食物或是配偶等等。

鞭毛的基本结构包括微管束骨架、鞭毛膜和鞭毛尖端的肢节形态结构。

最基本的鞭毛结构可以在原生动物、藻类和细菌等生物中找到,不同的生物会有不同的鞭毛形态和功能。

然而,不管是什么生物,鞭毛的运动都是依靠一种与众不同的分子机制实现的。

具体而言,鞭毛的运动是通过鞭毛基部(包括不动鞭毛),由中心体注入ATP 驱动能量的动力臂的运动,促使微管管束动态重排形成,使得鞭毛产生变形,并且在环境中产生运动。

一般情况下,鞭毛运动的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动力臂螺旋转动、棒状结构滑动和中心体缩短。

这些步骤都需要一定的调控机制来确保鞭毛的稳定和有效的运动。

首先,动力臂的旋转是鞭毛运动的第一步。

动力臂由肢节结构和肢节四联体(dynein)构成。

这些结构需要在运动时非常协调,以便在微观层面上实现旋转。

过程中的肢节四联体,能够直接依靠ATP和微管控制鞭毛的运动。

肢节四联体使用ATP水解的化学能量,转换为机械能来增加鞭毛的扭矩和速度。

调控机制中,肢节四联体的组装和分离,并通过相关的蛋白质交互作用正确定位在鞭毛上,保证了它们顺利地完成其工作。

第二,滑动是鞭毛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鞭毛的基本结构中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微管束:主要微管束和次要微管束。

这两种微管束之间是由桥结构连接的。

桥的形成主要依靠着一个名为预测蛋白的分子,这种分子主要常出现在一些在双鞭毛生物中。

预测蛋白通过两个鞭毛之间跨度的微管束间接地促进微管束融合,使得两个鞭毛结构能够科学地滑动,完成整个运动过程。

另外,动力臂的支撑也能够通过与次要微管束结合,从而影响桥的形态,从而对滑动起到调控作用。

最后,中心体的缩短是鞭毛运动中第三个最关键的步骤。

中心体的缩短能够使得微管束结构整体性地向鞭毛外部延伸,从而将鞭毛的运动作为微观层面的变化反映成整体的运动。

调控中心体的缩短则需要涵盖多个层面的机制。

鞭毛变异的概念

鞭毛变异的概念

鞭毛变异的概念鞭毛变异是指在生物体的鞭毛结构、形态或功能上出现的突变或改变。

鞭毛在许多生物体中都起着重要的生理和生态作用,如细菌的游动、单细胞真核生物的定向运动、生殖细胞的运动等。

鞭毛变异的研究对于揭示生物体的发育、进化和适应性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鞭毛变异可以从多个层次上进行研究,包括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

在基因水平上,鞭毛变异可以由基因突变或基因拷贝数变异引起。

以研究鞭毛无运动现象的分子遗传病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CD)为例,该病被发现与多个基因突变相关,包括控制鞭毛运动的肌动蛋白或调控因子的突变。

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鞭毛的超微结构和运动机制,导致严重的细胞运动障碍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在细胞水平上,鞭毛变异可以通过细胞骨架、运动蛋白等的调控来实现。

例如,根据生物体的需要,细胞可以通过调控鞭毛延伸、缩短或转向来实现运动方向的变化。

这些变异可以通过调节鞭毛细胞内的信号通路、确保适当的骨架构建和调节细胞的鞭毛结构等方式实现。

在个体水平上,鞭毛变异可以在个体内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于适应环境或通过进化改变物种的性状。

例如,在一些单细胞真核生物中,鞭毛的长度、形状和数量差异很大,这些差异可能是适应不同生活环境和捕食策略的结果。

在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中,鞭毛变异可能涉及到交配相关的特征,如雄性动物鞭毛的长度和形态可能影响其在求偶和竞争中的效果,从而影响个体的繁殖成功率。

总结起来,鞭毛变异是生物体鞭毛结构、形态或功能在基因、细胞和个体水平上的突变或改变。

这些变异对生物体的发育、进化和适应性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鞭毛变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运动机制、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进化的过程。

鞭毛是一部分细菌细胞表面细:氏而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球...

鞭毛是一部分细菌细胞表面细:氏而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球...

鞭毛是一部分细菌细胞表面细:氏而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球菌中除脲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ureae)外,通常都没有鞭毛。

杆菌中有一部分长鞭毛,而弧菌、螺旋菌都有鞭毛。

鞭毛的数量、着生位置因种而异,在分类鉴定中有一定意义。

根据鞭毛着生位置主要可区别以下各种情况:(见图2—10)
偏端单生如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单生
两端单生
端生
偏端丛生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丛生
两端丛生如产碱杆菌(Bacillus alcaligenes)周生如大肠埃希氏菌(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由鞭毛的旋转、摆动,而使细菌迅速运动。

一般幼龄菌运动活跃,衰孝菌因鞭毛常易脱落而失去运动能力。

细菌运动具有趋性,包括趋光性、趋氧性和趋化性等。

如光合细菌具有趋光性,好氧菌与厌氧菌分别具有正路氧性与负趋氧性。

大肠杆菌对麦芽糖等具有正趋化性。

鞭毛运动可能由细胞膜上的ATP酶水解ATP,提供能量;通过鞭毛基粒传到鞭毛而产生运动。

病原菌鞭毛的结构和运动机制

病原菌鞭毛的结构和运动机制

病原菌鞭毛的结构和运动机制病原菌是造成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微生物,其中不少病原菌靠着鞭毛的帮助来在宿主体内或周围环境中活动。

那么,病原菌鞭毛的结构和运动机制是怎么样的呢?一、鞭毛的结构鞭毛是由微管和马达分子组成的一种薄而长的结构,通常有两种类型:单鞭毛和束鞭毛。

前者由一条或几条细胞鞭毛组成,后者则是由多个鞭毛捆在一起。

鞭毛由基部、中段和顶部组成,其中基部植入到真核细胞膜内,中段和顶部则从细胞表面突出。

鞭毛的基部包括基体、根长柱和鞭毛母中心。

基体是鞭毛的组成中心,由尿嘧啶和核糖体RNA组成。

根长柱是由微管和与其相关的附属蛋白组成的纤维结构,用于维持鞭毛的稳定性并与母细胞连接。

鞭毛母中心是鞭毛的出发点,负责产生以及维持鞭毛的中心轴。

鞭毛的中段由多达九对微管组成,通常被称为“9+2模式”,其中九对外围微管环绕着一对中央微管。

这里的微管指的是由α-和β-管蛋白组成的一种细胞骨架元件。

鞭毛的顶部则由微管和马达分子组成,形成针尖形或球形的结构。

二、鞭毛的运动机制鞭毛的运动依靠着细胞内的马达分子,并通过ATP酶赖以推动鞭毛的摆动。

马达分子包括两类:一类是位于基体的分子马达,另一类是位于鞭毛顶部的分子马达。

鞭毛的摆动原理是基于瑞利-贝克颜旋转定理,即在流体中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反方向的扭矩,使其朝相反的方向旋转。

在鞭毛中,微管由二聚体亚基组成,其底部的α-管扮演着支撑鞭毛的角色,而顶部的β-管则通过与邻近微管的纤毛连结实现前后摆动的运动。

另外,在鞭毛的角度上也存在着调控机制,通过睫状体等结构对鞭毛进行调整和控制。

总体来说,病原菌鞭毛的结构和运动机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在保证微生物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为人们进一步了解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参考。

鞭毛在小鼠受精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鞭毛在小鼠受精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鞭毛在小鼠受精过程中的作用研究鞭毛是一种细胞质附属物,广泛分布于许多细胞表面,包括精子、鞭毛虫、纤毛等。

在生物学领域,鞭毛经常被研究,因为它对于运动、感觉和信号传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鞭毛在小鼠受精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鼠受精本质上是一种精子和卵子细胞融合的过程。

在受精过程中,精子通过一系列的运动表现出强大的穿透力,以便将它们的染色体和 DNA 传递给卵子。

这个过程中,鞭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帮助精子在卵子中游动,最终实现受精。

在小鼠受精过程中,鞭毛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是帮助精子移动,第二个则是帮助精子穿透卵子。

关于这两个作用,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首先是鞭毛帮助精子移动。

正常情况下,精子通过尾部的鞭毛迅速在精液中游动,以便尽快接近卵子。

但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目标,精子需要同时依靠鞭毛和运动柄。

鞭毛的振动和滑动摆动可以使精子更快地游动,同时也可以帮助精子维持游动的方向和位置,以便朝着卵子游去。

其次是鞭毛帮助精子穿透卵子。

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精子需要将它们的DNA 传递给卵子,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首先,卵子的表面有一层称为屏障的电位差控制物质,它可以防止精子进入卵子。

但是,精子尾部的鞭毛可以运动,正是通过这种运动,精子可以利用旋转运动打破这个屏障,进而穿透卵子,最终实现精子和卵子的细胞融合。

综上所述,鞭毛在小鼠受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通过鞭毛的振动和滑动摆动,精子才能更好地移动到卵子位置,同时鞭毛的旋转运动也可以帮助精子穿透卵子屏障。

虽然鞭毛在小鼠受精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但是无论如何,这个小东西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鞭毛染色法并了解鞭毛的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3、学习压滴法观察细菌(活细胞)运动性
二、实验器材:
1.菌种来源
枯草芽孢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铜绿假单胞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和试剂
稀释美蓝溶液,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水溶液,蒸馏水,硝酸银染液A液和B液3.仪器和其它用品
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小试管,烧杯,试管架,载玻片夹子,滴管和滤纸
三、基本原理:
1.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在水中可以高速旋转推动菌体前行,细菌的游动不是单纯地一直朝前游,而是伴随着不时的随机翻滚转向,但从表观上看仍表现为细菌的前行。

细菌未染色时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主要靠细菌的折光率与周围环境的不同来进行观察。

若想观察的更加清晰,可以滴加稀释美蓝等染液进行染色,注意不要染色过重,以免影响观察,有鞭毛的细菌运动活泼,且不同时向一个方向运动,而无鞭毛的细菌则呈不规则布朗运动。

这样便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菌的运动。

2.细菌鞭毛染色法
简单染色法适用于一般的微生物菌体的染色,而某些微生物具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芽孢和荚膜,对它们进行观察之前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染色。

鞭毛是细菌的纤细丝状的“器官”。

鞭毛的有无、数量及着生方式也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鞭毛直径一般为10-30nm,只有用电镜才可以直接观察到。

若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必须使用鞭毛染色法。

首先用媒染剂(如单宁酸或明矾钾)处理,使媒染剂附着在鞭毛上使其加粗,然后用碱性复红(Gray氏染色法)、碱性复品红(Leifson氏染色法)、硝酸银(West氏染色法)或结晶紫(Difco氏染色法)进行染色。

四、实验步骤:
(一)压滴法观察活细菌
1.洗片
用自来水和去污粉将载玻片清洗干净,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2.涂片
在载玻片上滴加少量蒸馏水,采用无菌操作将所要观察的菌种接种到水滴中蒸馏水稍显浑浊即可。

3.盖盖玻片
用镊子盖盖玻片时首先使盖玻片的一端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的一端,然后再将另一端缓缓放下,防止气泡的产生,以免影响观察。

4. 镜检(暗光)
菌体放在蒸馏水中,装片做好后要迅速镜检,以取得最佳的观察效果(细菌相向运动时才能判断细菌的运动)。

(二)细菌的鞭毛染色
1.洗片
用自来水和去污粉将载玻片清洗干净,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2.95%乙醇溶液浸泡
将洗好的载玻片放入盛有95%乙醇水溶液的烧杯中,浸泡5min后取出烧片,将载玻片上的油污等洗掉干燥
3.涂片
在载玻片的一端滴加少量蒸馏水,采用无菌操作将所要观察的菌种接种到水滴使水滴稍显浑浊,将载玻片倾斜使液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到另一端,然后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液滴。

4.自然干燥
5.滴加硝酸银A液
向涂片上滴加适量的硝酸银A液覆盖菌带,染色3-5分钟。

6. 水洗
倾去染液,用轻缓的水流冲洗载玻片背面,至洗出的水无色为止。

7. 硝酸银B液冲洗
用硝酸银B液冲洗涂片,并覆盖菌带0.5-1min,微热。

8. 水洗
倾去染液,用轻缓的水流冲洗载玻片背面,至洗出的水无色为止。

9. 自然干燥
10. 镜检
将做好的涂片放到显微镜下,在菌带上由多到少观察两种菌,以方便找到鞭毛(其中,枯草杆菌的菌体较大,为周生鞭毛,也可能会出现侧生鞭毛的现象,这是因为鞭毛断掉;铜绿假单胞菌菌体较小,为端生鞭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此次试验是鞭毛染色和活菌的运动观察,学习了压滴法观察活菌和细
菌鞭毛染色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理论上掌握了此次实验的基本原理,但是在实际
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像压滴法我接种时细菌接种得太多,在油镜
下难以清晰的观察到细菌的运动,看到的大部分是脂质体的流动;另外,吸收多
余蒸馏水时过于彻底,以致细菌失去水环境无法运动。

在以后的制片中会更加注
意这些问题,使得实验结果更加清晰。

(二)在细菌的鞭毛染色中,由于鞭毛比较脆弱,在染色的过程中很容易脱
落,并且鞭毛很细,在油镜下很难观察到鞭毛的着生状态,像枯草芽孢杆菌是周生的鞭毛,但是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的却使侧生的,这将使我们对细菌的种类的判断产生误导作用。

但是铜绿假单胞菌的鞭毛是端生的,容易判断,但是需要我们在视野中找到鞭毛。

在实验中我觉得鞭毛染色成功的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载玻片清洁、光滑、无油迹是鞭毛染色成功的先决条件。

2.菌种的菌龄:老龄的菌种的鞭毛极易脱落,因此染色后很难看见有鞭毛,要
选择活跃生长期菌种进行染色。

3.在盖玻片上接种的时候,只需要在水中轻轻地沾几下即可,不要用力过猛,
更不能用接种环大幅涂开,若动作太重太大,菌种的鞭毛就会被刮落。

4.银染剂的使用方式和时间很重要:使用前要先摇匀。

若时间过短或方式不当,
就很难在媒染剂上着色,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办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鞭毛了。

5.鞭毛染色的玻片最好是自然晾干,加热后菌种易变形,鞭毛易脱落,影响观
察。

(三)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鞭毛油镜照片和绘图
油镜照片手绘图
(左为铜绿假单胞菌右为枯草芽孢杆菌)
六、思考题:
1. 除鞭毛染色法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观察到鞭毛?
使用暗视野显微镜能够观察到鞭毛
2.如果发现鞭毛已和菌体脱落,请解释原因。

可能是选用的老龄菌,鞭毛易脱落;制片过程中剧烈震荡、涂抹菌液,或用加热法进行固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