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宋元数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秦九韶“正负开方术”


《数书九章》这部传世名著是他1244-1247年 在家守母孝期间撰写的,其主要内容是他此前 十数年间埋头钻研数学的结果。 这部著作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特色,特 别是受《九章算术》的影响,采用了问题集的 形式。但其中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题水平均高 于以往的著作,它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中 世纪数学的最高成就。
3.3.2中国剩余定理

再将 分别与 相乘后求和,设为 , 如果 ,则M即为所求; 如果 ,则M被 除后所得 的余数即为所求。 这就是数论中著名的“剩余定理”。
3.3.2中国剩余定理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卷一“大衍总数术”中 推广了“孙子问题”的解法。 秦九韶的方法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给出的, 但具有一般性。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四元玉鉴》中,朱世杰给出了四元高次方程 的一种固定记法,他引进“天、地、人、物” 四元来表示四个未知数,然后如下图,仿照 “天元术”的记法列出四元高次方程。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在“四元术”中最精彩的是所谓“相消法”, 即由该方程组经过变形得到一个一元的高次方 程。其主要步骤是“剔而消之”、“互隐通分 相消”和“内外相消”这三步。朱世杰的相消 法是中国数学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 在西方,由方程f(x,y)=0 与g(x,y)=0消去一个 未知数的方法是由法国的贝佐特于1764年给 出初步方案,1779年在《代数方程的一般理 论》一书中才正式发表的,比朱世杰晚了近 500年,因此,美国科学史家萨顿称朱世杰是 “贯穿古今的一位最杰出的数学家”。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宋元数学不仅是中国数学 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同时也是中世纪时期世界 数学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一页。 然而,由于后继无人等诸方面的原因,中国数 学发展到宋元高峰以后突然中断了,随之而来 的是明代数学研究的断代。
练习:1.今有共买鸡,人出九,
盈十一;人出六,不足十六。 问人数、鸡价各几何?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这样就抛弃了那种每一项都要用一个文字来表 示的繁琐的方法,形成了一种简捷的固定形式。 作为应用,他在《测圆海镜》中利用“天元术” 解决了六七百条几何命题的证明,主要是勾股 容圆问题。 其《益古演段》大都阐述平面图形间的面积关 系。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5、将第2n+1行第1个数,跟第2n+2行第3个数、 第2n+3行第5个数……连成一线,这些数的和是第 2n个斐波那契数。将第2n行第2个数,跟第2n+1 行第4个数、第2n+2行第6个数……这些数之和是 第2n-1个斐波那契数。 6、第n行的第1个数为1,第二个数为1×(n-1) ,第三个数为1×(n-1)×(n-2)/2,第四个数为
3.3宋元数学



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是数学家及其数学 著作的大批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著名的数学家数十人(其中最 著名的就是“宋元四大家”:秦九韶、杨辉、 李冶、朱世杰),有记载的数学专著百余种, 远远超出了前面的各个时期。 这一时期印刷出版、记载着中国古典数学最高 成就的宋元算书,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秦九韶“正负开方术”



全书搜集了与当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81个数 学实际应用问题,按性质分为九类,每类九题, 共18卷。 这九类分别是:大衍、天时、田域、测望、徭 役、钱谷、营建、军旅和市物。 其中,他推广传统的“开方法”,创立了“正 负开方术”。
(二)秦九韶“正负开方术”



方法是先列出相当于 的方程,其中其余系数可正可负,而常数项 则总是负的(“实常为负”)。若试商为 , 作减根变换 ,则将方程变形为 然后利用类似于贾 宪的“增乘开方法”的迭代程序来计算变换后 所得到的新方程的各项系数 。 他的程序与贾宪方法的区别在于:由于规定了 “实常为负”,整个程序便统一用加法,真正 实现了随乘随加的机械操作。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李冶(1192—1279)曾中过金朝进士,并担 任过地方官。金朝灭亡后,他隐居于今山西、 河北一带,一面进行数学研究,一面收徒讲学。 在这期间,他完成了《测圆海镜》十二卷 (1248年)和《益古演段》三卷(1259年)。 在这两部著作中,他对已有的“天元术”进行 了改进与简化,其方法是:首先“立天元一为 某某”,这相当于“设x为未知数”,“天元 一”就表示未知数。
2.今有共买牛,七家共出一百
九十,不足三百三十;九家共 出二百七十,盈三十。问家数、 牛价各几何?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
3.3宋元数学
宋元数学

这一时期包括宋元两代,即900年至1368年。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的局面以后, 出现了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景象, 特别是统治者鼓励发展科学技术,同时改革旧 的科举制度,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文化技术的发 展。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 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这三大发明就都是在宋 代完成并获得广泛的应用的。
宋元四大家的主要成就

杨辉(南宋人) 著《详解九章算术》,其中摘录
了贾宪(北宋人)的《黄帝九章算术细草》。 秦九韶 代表著作《数书九章》,将“增乘开方 法”推广到高次方程的一般情形——正负开方 术;…… 李冶 著有《测圆海镜》 和 《益古演段》,发明 天元术。 朱世杰 著有《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最 突出的创造为招差术(高元内插法)、垛积术 (高阶等差级数求和)及四元术(多元高次联立 方程组与消元解法)、
3.3.1从“贾宪三角”到“正负开 方术”



《九章算术》、《辑古算经》等著作中所载的 开平方、开立方方法已具备了解二次、三次方 程的雏形。 宋代以前,也曾经有人尝试将《九章算术》的 开方法推广到解三次以上的方程。 但目前明确记载并保存下来的应是北宋数学家 贾宪创造的“增乘开方法”。
3.3.1从“贾宪三角”到“正负开 方术”
3.3.2中国剩余定理


如前所述,《孙子算经》提出了著名的“孙子 问题”,其给出的解法虽然是针对具体问题的, 但具有一般性。 我们容易推广如下:如要求一个最小整数N, 它被两两互素的s个数 除时, 余数分别为 ,仿照上述方法,首 先对每一个 作 ,然后 找一个整数 (这里的 相当 于孙子问题解法中的70,21,15),
3.3.3内插法与垛积术

高阶等差数列求和的“隙积术”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天元术”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数学发展到 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半符号代数的产生。 由于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发展,必然引起人们 对列方程方法的探求。 据研究,这一先进的数学方法产生于12世纪, 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是现存最 早的系统介绍和研究“天元术”的著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贾宪的高次开方法是以 “开方作法本源”图为基础的。 图中数字排列成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的每n 横行恰好是二项展开式 中 的各项系数。
3.3.1从“贾宪三角”到“正负开 方术”

贾宪三角 本图采自《永乐大典》
2、第n行的数字个数为n个。 3、第n行数字和为2^(n-1)。 4、每个数字等于上一行的左右两个数字之和 。可用此性质写出整个帕斯卡三角形。
如图满足:(1)第n行首尾两数均为 n,(2)表中的递推关系类似于杨辉 三角.求第n行(n>=2) 的第2个数. 1 22 343 4774 5 11 14 11 5 6 16 25 25 16 6
1 22
343 4774 5 11 14 11 5 6 16 25 25 16 6 .................. n [(1+2+...+n-1)+1] 注意观察每行第二个数字的规律:都是当行上所有行 例如: 第二行第二个数2=1+1 第三行第二个数4=(1+2)+1 第四行第二个数7=(1+2+3)+1
(二)秦九韶“正负开方术”

秦九韶,字道古,1202年出生于 普州安岳(今四川安岳),其父 曾任南宋四川巴州守,优越的家 庭环境使得秦九韶能有机会去向 掌管历法的太史局官员求教天文 历法,在数学上又得到过“隐君 子”的指点教诲,成年后相继在 四川、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做 官,但任期都不太长,后因参与 派系斗争失败而被贬谪至梅州, 1261年死于任所。
(二)秦九韶“正负开方术”



另外秦九韶明确他的程序可以用来求解一般的 高次方程,他的《数书九章》共含了21个高次 方程,其中次数最高的是10次方程。 除了“正负开方术”,《数书九章》最重要的 成就还有“大衍总数术”,即一次同余式的一 般解法。 这两项贡献使得宋代算书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 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题目原文是:“假令有圆城一所,不知周径。 或问甲出西门南行四百八十步,乙出东门直行 一十六步望见甲,问径几何?”

比如,方程式 表示就是
用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
3.3.4“天元术”和“四元术”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推广了“天元术”提出用“四元术” 来解四元方程,可以说这是中国筹算代数学的颠峰。 朱世杰,字汉卿,寓居北京,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与 数学教育家。他精通《九章算术》,“旁通诸术”, “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十余年,四方之来学者日众”, 他曾数次到江苏扬州一带传授数学,深受当地学者的 欢迎,他集宋、金、元数学之大成,先后写成《算学 启蒙》三卷(1299年)与《四元玉鉴》三卷(1303 年),前者浅显,后者深奥,二书互为表里,相互补 充,都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