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歧义的语用分析
英语歧义现象及其语用翻译策略微探
2 词汇歧义 ( x aa i i ) 1 i l mb uy ec g t 是 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个词 的意义有着不 同的理解 而产生
的歧义 。 英语 和汉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 的两种语 言, 词汇量大 , 且含义颇多 , 加上英汉文化差异 , 因此 , 在实际运用 中很容易产 生歧义 。词汇歧 义往往是 由一词多义或 因词类不 同现象 引起
是指结构上遵循语法原则 ,语义上 符合 常理 的一种语言形式 ( 短语 、 词、 句子、 语段 )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释义 。 , 早在两千 三百年前 ,古希腊哲学 家亚里士多德就在他 的 《 工具论 ・ 辩缪 论》 中探讨 了语言的歧义现象 , 并为哲学辩 论的语言应用服务。
其 后对语 言 歧义 的研究 一 直都 在持 续 。13 年 恩普 森 ( 90 w.
身汉。 b约翰是个学士。而“ e a enot ak” . H s e t h bn . h b e 一句 , 既
进作用 。歧义是语言本身一种 内在 的现象 , 它有阻碍言语交 际 的消极作用 , 但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系统准确地分析语言 的 歧义现象 以及探讨其翻译技巧 和方法 有助提高语言学习者对
的。
E p n) m s 1发表 了《 义 的七种类 _)Svnye oA b i ) o 歧  ̄ (e Tpsf m i t e u gy
一
2 一词 多义英语 中 . 1 存在 大量 同形异义的词
( a/a,iue n tb n/a k)但词 的多义是 语言发 t rer n tmi e akbn ,, e t m / u,
a hy l e i bco 他们正在嚼烟。) . e 'c wn t ac. T ae h g o (
() 1连续或语调变化引起歧义 。例如 : M o e a /ri e, y rt r da ge di . b h h a M rh r a rd . 我弟弟得了个A 。) . y o e d G ae ( bt h a A 等 b My r e a e a.( . o r dag y y 我弟 弟过 了令人郁 闷 的一 bt h h r d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功能的理论框架,其关注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和功能。
在语言中,偏正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它由修饰语和中心词组成,但在不同的语境和语言中,偏正结构可能会产生歧义。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两种语言在偏正结构上的异同及其产生歧义的原因。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功能性和系统性。
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词汇、语法、语音等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本文将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进行深入分析。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偏正结构是语言中常见的语法结构,由修饰语和中心词组成。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通常表现为定语从句或形容词短语等形式;而在汉语中,偏正结构则表现为状中结构或定中结构等形式。
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存在差异,导致在偏正结构上产生歧义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现象与原因1. 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常常因语境不明确、词汇多义等因素产生歧义。
例如,在英语中,“a tall building”可能指一个高大的建筑物,也可能指一个建筑物的某个部分很高;在汉语中,“高楼大厦”可能指一座高大的建筑群,也可能指某一类建筑物。
2. 原因产生歧义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自身的特点,包括词汇的多义性、语法结构的复杂性等;二是语境的不明确性,即缺乏足够的上下文信息来消除歧义。
此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对偏正结构的理解产生影响。
五、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对比分析1. 英语偏正结构歧义分析英语中的偏正结构歧义主要表现在定语从句和形容词短语中。
由于定语从句的复杂性,常常导致句子意义不明确。
例如,“The man who bought a new car”可能指买了新车的那个男人,也可能指被新车所吸引的那个男人。
语言歧义
句子歧义指的是一个句子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和解释。
由于造成歧义的原因纷繁复杂,本文只对几种主要原因作深入分析。
(一)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词汇层面引起的歧义的主要因素是一词多义,但同形异义现象——尤其绝对同形异义词(读音、词形和词性都相同的词)引起的歧义也为数不少。
例如:(1)He is looking for the glasses,(2)I found the table fascinating,例(1)的歧义是由于名词“glasses”在句中可解释为“眼镜”和“几个玻璃杯”,属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
而例(2)的歧义是“table”既可作“桌子”也可作“项目表”解释,属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区别在于:一词多义指一个相同的形式具有若干个相关联的意义:同形异义的意义并不相互关联。
这两种歧义一般都可借助语境来消除。
(二)短语层面引起的歧义英语句子结构中的短语主要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现对这几种短语因内部结构和句法功能而造成的歧义进行了一些探讨。
名词短语由于本身结构产生了大量歧义,笔者总结了三种,举例如下:(3)The old man and woman went there together,这里的歧义是由于短语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不明确。
名词短语“the old nan and woman”中“old”所修饰的范围可解释为同时包括“man”和“woman”,也可解释为仅包括“man”而不包括“woman”。
(4)The girl’s story deeply moved us.,此处的歧义是由于“属格’s”与中心词的关系既可表示“主谓、动宾、同位”,又可表示“所属、来源、性质、类别”等多种复杂关系。
名词短语“the girl’s story”既可指the story told by thegirl,又可指the story about the girl。
论英语歧义的妙用
的语境 中使用权 可有不 同的含义 : 姑娘以此 暗示
( 一) 歧 义与 双关
对男孩的厌恶, 有如航海使人恶心。男孩却理解
为一 种赞扬 。 ( 三) 歧 义与 反语 说话 要真 实 , 要 有 足 够 的证 据 , 反语 ( i r o n y )
修辞 中的双关 ( p u n ) 是语义 歧 义 的积 极运
的妙用 o
体现的含义 , 因而是可分的 , 符合歧义的定义 。这 样 的歧 义 表现 为说话 人有 意造 成字 义 与含义 的对 立统一 : 对立是因为它违反质的准则 , 统一是因为 话面意义只是手段 , 含义才是说话人 的用意。如 :
( 2 )G i r l : Y o u r e mi n d m e o f t h e o c e a n .
用, 是 由说者有意显露 , 听者努力猜度 的一种歧 义, 交际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原则从事 , 才能造成和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8 — 2 7
作者简 介 : 汪洪梅 ( 1 9 7 7 . ) , 女, 吉林省吉林市人 , 吉林化工学 院副 教授 , 硕士 , 主要从 事普通 语言学 及二语 习得方 面
B o y: Wi l d, r o ma n t i c a n d r e s t l e s s .
G i r l : N o , y o u j u s t ma k e m e s i c k .
一
、
英语歧 义的修辞效果
“ 海洋 ” 一词 作 为 比喻 , 不 同的使 用 者 在 不 同
摘要 : 着重从语用角度探讨英语歧义句所带来 的修 辞效果 、 幽默效果 , 以及在 尴尬场局 面下所产生 的特
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 term paper
英语语用歧义与解歧摘要:歧义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语用歧义更是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首先对歧义与模糊这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别,然后将语用歧义进行分类,最后从语用的角度介绍了几种排除歧义的方法。
关键词:歧义;模糊;语用歧义分类;排除歧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同一语言内容,而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多种语义内容,后者就是语言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现象是复杂的语言现象之一,它存在于一切语言中。
传统的歧义研究主要是从词汇、结构、语音的角度进行。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歧义现象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20 世纪70 年代,英语语言学家们(Parlmer ,1976 ; Ruth.M. Kempson ,1977 ; etc. ) 就对英语中的歧义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揭示, 从而总结出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辨别真假歧义的一些方法;美国描写语言学家引为自豪的成就之一,就是由L.Bloomfield 开创的直接成分分析法,解释了传统语言学所不能解释的因结构层次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现象;而在20世纪80 年代初, 胡裕树和张斌两位先生率先倡导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
他们指出: 句法分析着眼于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语义分析着眼于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语用分析着眼于语言符号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多年来, 他们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
可以说, 对语法结构进行句法、语义、语用多角度的观察, 突破传统的歧义的研究“小语法”范围,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已逐渐成为我国语法学者的共识。
本文着重探究语用歧义的种类及解歧。
一、歧义与模糊一提到歧义,人们就会想到模糊(vagueness)。
Zadeh (1971) 认为模糊是“界限不太分明的类别”。
浅谈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B: s i Ye .sr
1 词 汇 歧 义 . 2
词 汇 歧 义 是 指 句子 中 的某 个 词 的 意 义 有 几 种 不 同 的解 释 , 般 是 一 由 于词 的多 义 性 或 同形 异 义等 引 起 的 歧 义 。 有 以下 几 种 类 型 。
( ) 词 多 义 引起 的歧 义 。 I一 ( ) 义 变 化 引起 的歧 义 。 2词 ( ) 类 不 同引 起 的 歧 义 。 3词
21 0 0年 第 2 期 1
S IN E&T C N L G F R T O CE C E H O O YI O MA I N N
o外语论坛。
科 技信息
浅谈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李 园园 ( 山东万 杰 医学院英 语教研 室 山东
义属 于语义学研究的范畴。 本文 旨在从语音、 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分析 引起英语 中歧义产生的各种因素, 出歧义产生的各 找
( ) 美 英 语 用 法 不 同 而 引 起 的歧 义 。 由 于 社 会 历 史 、 化 等 差 4英 文 异 , 些 词 在 英 美两 国使 用 方 法 有 别 , 有 而使 句 子 产 生 歧 义 。 l 语 法 结 构歧 义 - 3
无 力 。) 语 法 结 构 的歧 义 是 指 由 于 对 句 子 中 的句 法结 构 有 不 同 的理 解 而 这 是 一 则 七 喜 饮 料 的 广 告 ,这 里 巧 妙 的运 用 了 w e ( 期 ) ek 星 和 产 生 的 歧 义 。 由 于英 语 语 法 的 灵 活性 和 句法 的 松散 性 , 法结 构 歧 义 句 wek 乏力 ) a( 的谐 音 使 全 句 夸 张 , 默 和 风趣 。 幽 大 量 存 在 , 主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种 句 法 结 构 中 。 它 ( ) r Na dar o o r O n er 2 Mo eS n i fr u Na dh i U y S . () 1 定语 及 其 定 语 从 句 引 起 的歧 义 。 ( 们这 儿 有 充 足 的 阳 光 和 新 鲜 的空 气 ,对 您 的儿 子 — — 事 业 和 我 英语 句子 中定 语 修 饰 语 与被 修 饰 语 , 语 从 句 与先 行 词 一 般 来 说 定 财 产 的继 承 人 — — 大 有 好 处 。 ) 是 写 在 一 幅 海 滨 浴 场 的 广 告 宣 传 画 这 紧 挨 在 一 起 , 有 时 由 于 习 惯 和 结 构 的 需 要 , 活 处 置 修 饰 语 或 从 句 但 灵 上 的 一 句话 , 这 句 话 的 目的 显 然是 要 把 广 大 度 假 者 全 家 大 小 都 吸 引 写 的 情 况 ,这 样 就 时 常 出 现定 语 修 饰 语 与 被 修 饰 成 分 之 间 的 关 系 不 清 到海 滨 浴 场 来 。 句 话 利 用 (u 这 sn阳 光 ) (o 和 sn儿 子 ) (i空 气 ) (er ,ar 和 hi 晰 , 之从 意 义 上 有 修 饰 两个 或两 个 以上 的词 , 使 因此 产 生 歧 义 , 生 不 产 继 承人 ) 同音 异 义 打 动 父 母 的 爱 子 之 心 , 有 号 召 力 , 而 收 到 理 想 的 颇 从 止 一种 解 释 。 的宣 传 效 果 。 () 语引起的歧义。 2状 23 歧 义 也 可 用 于正 式 文 体 的 演 说 和 社 会 评 论 中 .或 增 强 政 治 宣 传 . 英 语 中状 语 位 置 比较 灵 活 , 仅 会 因 状 语 位 置 的不 同而 产 生 不 同 不 和 号 召 的效 果 , 表 达 严 肃 的思 想 和深 邃 的情 感 。如 ; 或 的语 言效 果 , 且 常会 出现 摸 棱 两 可 的 修 饰 关 系 , : 而 如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歧义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歧义作者:李金红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1期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语用歧义的含义,分析了语用歧义产生的根源,并分析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有效避免语用歧义成功进行交际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语用歧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一、引言歧义(ambiguity)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存在于英语中。
在英语的运用中,除了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结构歧义之外,还有一种更微妙、普遍的歧义现象。
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可以同时被听者或者读者感知,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自动消歧;而对语用歧义的理解,则需要受话人具备相应的语用知识,经过语用推导,弄清发话人的意图。
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阐明Gri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在人们日常会话中的应用,以及对会话含义的理解,避免语用歧义而成功进行交际。
二、什么是语用歧义语用歧义的定义,学界历来争议颇多、意见不一。
语用歧义与语用学有密切的联系,必须在语用学范围内进行研究。
英国语言学家Leech认为,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交际中是如何运用的,研究话语在语境中获得的意义。
他提出的语用假设中有一条是这样的:The semantic representation(or logical form)of a sentence is distinct from its interpretation.(Leech 1983)意即:句子的语义代表(或逻辑形式)不同于其语用解释。
换句话说,话语的语用解释就是实际传递的信息往往与句子本身的命题意义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完全不同。
句子意义来自语言系统内部,是句子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总和。
话语的意义是语境及各种语言外因素作用于句子意义之后的产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比句子意义要丰富得多。
有的词和句子在不同的场合用,就不是同一个意思。
比如:“She is so beautiful!”“Beautiful?”在不同语境里表达不同的意义施事行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又称言外之意)。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强调语言在交际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如何实现其交际和表达功能。
偏正结构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句法结构,指在句子中某一成分通过偏正关系修饰或限定另一成分的句法现象。
这种结构在英语和汉语中均有体现,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尤其是其产生歧义的情况。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1. 英语偏正结构英语中,偏正结构主要通过定语从句、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形式实现。
例如,“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我昨天买的书)就是一个典型的偏正结构。
2. 汉语偏正结构汉语中,偏正结构主要通过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实现,如“红色的花”(红色的为修饰语,“花”为中心词)。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由于英语句法结构的复杂性,有时定语从句或其他修饰成分的添加可能导致句子产生歧义。
例如,“The man who sold the car is hones t.”(卖车的那个人是诚实的。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卖车的人是诚实的,也可以理解为车的卖主为人诚实。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汉语中,由于词序和语境的不同,偏正结构也常常产生歧义。
如“他红色的衣服”(他的红色衣服)和“红色衣服的男子”(穿红色衣服的男子)虽然句法结构相似,但意义却大相径庭。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对比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的复杂性,二是语境和文化的差异。
1. 语言系统的复杂性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各有特点,导致偏正结构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定语从句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歧义的产生,而汉语中词序的微妙变化也可能导致意义的大相径庭。
2. 语境和文化的差异语境和文化背景对语言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英语歧义语用及修辞功能分析
英语歧义语用及修辞功能分析摘要:歧义现象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语言歧义是语言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障碍,经常会妨碍交际顺利进行,但是歧义并非都是消极的。
本文通过分析歧义的类别,探讨了歧义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歧义在语用方面和修辞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歧义;英语;功能一、引言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语言表达应尽可能清楚,便于进行有效交流。
美国语言学家布莱恩特认为歧义为话语之大敌,因为它是对话语交流之否定,歧义使交流者迷惑。
英国语言学家William Empson同样指出歧义是语言的敌人。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我们在审视歧义的消极面同时,也应看到其积极之处。
经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绝对清楚的语言表达是不存在的,人类语言中总是存在着歧义的语言形式。
如Jesperson等一些语言学家主张认为歧义是人类语言的一种自然特点。
不应该过分夸大歧义在交际中的消极影响。
相反在有些情况下歧义能够对交际起到积极作用,并产生一些特殊的语言效果。
研究不同领域的语言学家对歧义有着不同的定义。
有人强调语义学,有人更注重句法结构的分析。
经过比较,本文认为Fromkin和Rodman的定义更具有概括性,他们把歧义描述为“如果一个词不或一个句子有不止一种理解和解释方式,那么这个词或句子就有歧义”。
二、歧义的分类歧义是英语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涉及语言的方方面面。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越来越受到语言学者重视,不同语言学派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英语中的歧义。
总的来说,英语歧义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词汇歧义(1exical ambiguity),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和句法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
(一)词汇歧义英语一个词最初出现时往往仅有一种意义,然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同一个词源会被赋予或引申出许多新词义。
由于这些词语的产生,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多种理解,产生歧义现象。
词汇歧义就是指由于对某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山东万杰医学院英语教研室李园园255213)摘要:语言歧义属于语义学研究的范畴。
本文旨在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分析引起英语中歧义产生的各种因素,找出歧义产生的各种原因,并分析了应该如何理解英语歧义,最后从语用学方面谈了歧义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英语歧义、语音、词汇、语法、歧义理解、语用效果一、概述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当一个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命题时,我们便称之为歧义。
歧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中,英语也不例外。
英语中歧义结构多种多样,歧义句举不胜举。
那么在英语中,这些歧义具体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应该如何理解歧义句?它们又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呢?这些都是我们在本文中将要讨论的问题。
二、英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英语歧义主要来源于三方面: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所以通常将歧义分为以下三类:1.语音歧义语音歧义主要是由于两个或更多的词同音异义或句中词语的连读而产生的歧义。
语音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这种歧义便自动消失。
例如:There is no flow/floor in that building.a.那幢楼没有裂缝。
b.那幢楼没有地板。
2.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句子中的某个词的意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般是由于词的多义性或同形异义等引起的歧义。
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
如:He went to the bank.a.他去银行了。
b.他去河边了。
(2)词义变化引起的歧义。
如:Only some of the visitors gained admittance into the clean room.在句中的短语clean room,原为普通用词“一个干净的房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取得了新的意义,指“(供制造精密零件用的)无尘室”。
意为“只有部分参观者被允许进入无尘室。
”如果不了解这种含义,见到clean room这个词语,还以为它是指一个清洁卫生的房间呢。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运用及其所具有的功能。
本文将通过这一理论视角,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
偏正结构作为句法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常用于表达事物的属性或关系,其不同的排列组合往往会导致歧义现象的出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偏正结构歧义的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歧义分析中的应用。
二、偏正结构的定义及特点偏正结构是句法结构的一种,指由修饰语(偏)和中心语(正)组成的结构。
在句子中,修饰语通常用来描述或限定中心语,二者的关系密切且具有特定的语义指向。
然而,由于语言的多义性、语境的复杂性以及人们的认知差异,偏正结构往往会产生歧义。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英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形容词短语等方面。
例如,在“a tall building”中,“tall”作为修饰语,可以理解为“高大的建筑物”,也可以理解为“高层的建筑”(如高层住宅楼),这就产生了歧义。
此外,介词短语如“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山上的顶部)也可能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歧义。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汉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主要体现在词序、语序以及多义词的组合上。
例如,“红太阳”中的“红”既可以理解为“红色”,也可以理解为“新出现”,这种不同的理解就会导致句子的歧义。
此外,在“吃了一碗饭”中,“一碗”作为修饰语,既可以理解为“一整碗”,也可以理解为“部分一碗”,这也产生了歧义。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复杂现象,其产生与语言系统的复杂性、语境的多样性以及人们的认知差异密切相关。
在分析英汉偏正结构歧义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因素:语境是影响偏正结构歧义的重要因素。
X―bar 理论在分析英语短语歧义性中的应用
X―bar 理论在分析英语短语歧义性中的应用摘要:运用美国当代最著名的语言学家N. Chomsky 句法理论中的X-bar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短语歧义现象作了分析和解释,认为运用这一理论能够更直观、更清晰、更迅速地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英语的短语结构,使学生意识到英语短语结构的层次性、隐蔽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多义性,从而在学习中自觉地、主动地避免望文生义的现象。
关键词:句法理论;X-bar理论;歧义性乔姆斯基X-bar理论其实就是关于短语结构的理论。
用抽象的树型图来表示短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向来是生成转换语法的重要技术手段,而且一般都认为是转换语法的优势。
由于在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乔姆斯基对X-bar理论都有不同的修正,我们这里谈及的是其支配及约束理论时期的理论。
这一时期的X-bar理论为句法结构提供了一种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描述方法,所以得以一直沿用到最简方案时期。
当然,这一时期的X-bar理论并非滴水不漏,也是处于不断的自我改造、自我更新的过程中,但这并不是本文要谈及的内容。
本文只探讨X-bar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用于分析短语歧义性的应用。
一、用于分析名词短语结构及其歧义性的解释X-bar理论是用来描述短语结构和句法结构的。
下面先谈一谈它在教学中对名词短语结构的描述及其解释作用。
英语中的一个短语一般只有一种结构的解释,但也有些结构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结构分析。
如,名词短语the old man可以分析为:而名词短语a nice lady’s handbag则可以有两种分析:前一种结构分析中A节点与N’节点是姐妹节点,形成修饰关系,句意为“一只漂亮的女式手提包”,而后一种结构分析中nice 修饰lady,句意为“一位漂亮女士的手提包”。
更有甚者,名词短语an old French student有三种分析:在这个短语中,由于French既可以作形容词用,意义为“法国的,或法国人的”,分析为图4,又可作名词用,意义为“法语”,分析为图5;而old和 French又可以一起用来修饰student。
英汉语词汇歧义对比分析
2020年11月(总第139期)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有多种表达意义或者一个语言结构对应一个以上的含义,歧义的显著特点是多重解释。
伍谦光(1991)对歧义现象做了具体的定义,即“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任何语言都是音形意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而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的进步,需要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因而就造成了语言表达符号的有限性和语言表达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歧义由此而生。
1英汉语词汇来源汉字起源于古代甲骨文,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有六种造字法;而英语是表音文字,由26个字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其中,来源于法语的词汇约占35%;来源于拉丁语的词汇约占28%;来源于古英语、中古英语、古丹麦语、古挪威语和荷兰语的词汇约占25%;来源于希腊语的词汇比例为5%。
2语音导致的歧义2.1一词多音多音字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有些字是一字两音,甚至有一字三音或四音的现象。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给人们日常交流造成的歧义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是如何正确选择读音和意义。
比如这副经典的对联,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读者乍一看可能会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把读音标出来,其含义就很清楚了,即上联: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
这是一副同字却不同音不同义的对联,由明朝著名画家徐渭送给一位卖豆芽的老翁,寓意是“常长常长,生长不止,越长越长”。
虽然这样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可以看出多音字的使用容易产生歧义。
第二是多音字容易与其他词混淆产生歧义(梁石,2017)。
比如下载的“载”的读音应该是/zài/,而很多人将它读成/zǎi/,那么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下崽/zǎi/”,从而产生歧义。
从语音学、词汇学等方面看英语歧义现象
摘要: 在有关歧义现象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用学等几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阐释,以期读者对歧义现象有一个较全面和理性的认识,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消除歧义的方法。
关键词: 歧义现象; 语音学; 词汇学; 句法学; 语用学引言歧义现象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使用中经常出现。
不论是谈话,写作,阅读,还是和他人交流,都会发现有歧义现象的存在。
因此对歧义的研究成了语言学家关注的课题,也成为语言学界一个热点问题。
在许多语言学论著中都有对歧义现象的研究,如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Lyons,2000:5456)、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Verschueren, 2000:75112)、英语词汇大全(汪榕培,1997:152 153)等等。
从语言学概念上讲,歧义是指一个词、短语、句子或句群有一个以上的意义(张韵飞,1986:250)。
根据现在的研究结果,歧义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口语歧义,又叫语音歧义;另一种是书面歧义,通常又被分为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
语言学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范畴,它包括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内部语言学由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构成。
外部语言学则研究语言与社会、思维、历史、心理、人类的关系,从而由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构成。
本文试图从内部语言学的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阐释,希望从语言学基础知识上对歧义现象做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解释,从而有利于在这一课题上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从语言学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些消除歧义的方法。
作者认为如果对歧义现象没有全面的了解,则不可能有准确的交流,语言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
1. 英语歧义现象的语言学阐释歧义现象属于语义范畴,正如上文提到的,一个词、词组、句子或句群有一个以上的意义就会产生歧义。
造成歧义的因素是多样的,本文试图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英语歧义的认知语用分析
来对 歧 义 的 研 究 存 在 诸 多 不 足 。例 如 , 对 “ 义 针 歧
是 怎么产 生 的” 一 问题 认 识 不 一 , 者 陈 汉 生 ¨ 这 学 援 引外 国专 家 R b r oet s的观点 认 为 “ 法 歧 义 ” 人 句 是 们 忽视使 用 表 明句 子结 构 的句 法 代 号 而 引 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学 者徐 继 旺 引 用 乔 姆 斯 基 的 转 换 生 成 语 法 理 论 认
汤姆 没 有收我 的小费 。/ 汤姆 没有 听我 的劝 告 。 ( ) r se o nhr u c . 一 词 多义 ) 6 Ma t sdd w e nh ( yo l 玛 丽 狼 吞 虎 咽 的吃 了她 的 午饭 。 玛 丽倒 掉 了 /
a i i ) 但 很 少 有 人 论 及 隐 喻 歧 义 ( eahr mbg t , u y m t oi p c
为, 造成 歧义 的情 况 主 要 是 不 同 的语 义 内容 表 现 为
同一 的句 法形 态 , 同一 个 表层 结 构有 着 两 个 或 两 即 个 以上 的深层 结构 ; 学者 贾 德 霖 认 为歧 义 源 于 而 “ 同一语 符 的 多 义 性 ” 。而 且 , 歧 义 的类 型 , 多 就 大 数学 者认 为 主要 包 括 两 类 , 即词 汇 歧 义 (eia a 1x l m— c bgi ) i t 和语 法 歧 义 ( rm t a a i i ) 称 作 uy ga mai l mbg t 或 c uy 结构 歧 义 (t c rl m i i ) 还 有 的学 者 认 为 包 s ut a a bg t , r u uy 括三 类 , 上 述 两 类 外 , 包 括 语 音 歧 义 ( h n t 除 还 p o ei c
英语修辞格中的歧义现象及其修辞功能分析
[摘要] 消极的歧义相关论文需要加以避免。
然而有意地利用歧义,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修辞效果。
修辞格中的双关、比喻、反语、通感、典故、委婉等就是歧义在语言中的积极利用。
英语歧义具有幽默风趣、辛辣讽刺、委婉含蓄、调和冲突、启发想像等多种修辞功能。
[关键词] 英语;歧义;修辞功能1 引言歧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歧义(ambiguity)是指某个词语或话语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释义的现象。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结构、语用都会产生歧义的现象。
如果不加避免,歧义就会给我们的交际带来困难。
然而,歧义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有意地利用歧义,却可以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
英语中的多种修辞格就是歧义的积极利用。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常有意利用语言结构内部的矛盾所产生的歧义,或一语双关,或委婉陈词,或讽刺挖苦,表达多种情感,取得特殊的修辞效应。
2 英语修辞格中的歧义现象2.1 歧义与比喻比喻也属于一种语用歧义。
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比喻都有喻体所表示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喻义所体现的含义,因而是可分的,符合歧义的定义。
这样的歧义表现为说话人有意造成字义与含义的对立统一:对立是因为它违反质的准则,统一是因为话面意义只是手段,含义才是说话人的用意。
2.1.1明喻(simile )(1) He bellowedlike a bull seeking combat.(2) And then Della leaped uplikea little singed cat andcried:“Oh, oh.”(O. Henry:“The Gift of Magi”)上面两例都以动物喻人。
第一句中的动物是牛,第二句中的动物是猫。
前句与牛的“声音相似”,后句则为动作相似。
2.1.2暗喻(metaphor )(3) Girl:You remind me of theocean.Boy: Wild, romantic and restless.Girl: No, you just make me sick.“海洋”一词作为比喻,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权可有不同的含义:姑娘以此暗示对男孩的厌恶,有如航海使人恶心。
英汉歧义对照分析1
英汉歧义对照分析歧义来自英语ambiguity。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歧义是自然语言中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语言是很有意义的。
“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本文就从歧义产生的原因分析汉语、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一、汉语歧义歧义的构成因素很多,由此构成不同的歧义形式,下面从语汇、句法、语义、语用四个方面分析汉语歧义的成因。
1.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由于使用了同音词或多义词而产生的歧义。
如:(1)请立即上马(2)这书太黄了(3)我们要建设一个fazhi社会(4)他背着沉重的包袱离开了学校例(1)中的“上马”可以理解为“某人跨上了马背”或“某项工程上马”,例(2)中的“黄”可以理解为“颜色黄”或“黄色书刊”,这两例是由同音同形造成。
例(3)可以理解为“法制”,也可以理解为“法治”。
例(4)中的“包袱”可以理解为“思想负担”或“包裹”,这是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
2.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由语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情况非常复杂,可以分为:词性不同产生的歧义、词和短语同形产生的歧义、结构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结构层次不同产生的歧义、结构关系和结构层次都不同产生的歧义。
如:(1)车子没锁(2)我要烙饼(3)进口零件(4)对敌人的进攻例(1)是由词性不同产生的歧义,“锁”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
例(2)是由词和短语同形产生的歧义,“烙饼”可以是一种食物,是一个词,也可以是某个动作,是动宾短语。
例(3)是由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
例(4)是由层次不同产生的歧义,可以分析为“对/敌人的进攻”,也可以分析为“对敌人的/进攻”3.语义歧义一个句法结构中,句法结构层次相同,结构关系相同,但由于语义指向不同,语义特征不同,语义关系不明确等语义方面的因素,也会产生歧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语言的功能和用途为研究对象,对语言的结构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在语言交流中,偏正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尤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偏正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歧义现象。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歧义进行对比分析。
二、偏正结构的定义及作用偏正结构是指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即修饰语对中心词进行描述、限定或补充。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都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表达者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偏正结构的运用存在一定差异。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歧义在英语中,偏正结构常常由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明确而产生歧义。
例如,“a tall building”中的“tall”可以修饰“building”的整体高度,也可以修饰其某一部分(如楼层高度),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此外,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形容词短语等也可能导致偏正结构的歧义。
2. 汉语偏正结构歧义汉语中的偏正结构歧义主要表现在修饰语与中心词的搭配上。
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同一个修饰语与不同的中心词搭配可能产生不同的意思。
例如,“红色跑车”中的“红色”可以指车漆颜色,也可以指车内座椅或其他部分的颜色,这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表达者的意图。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对比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产生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词汇意义、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往往与句法结构、词汇意义以及语境因素有关;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与词汇搭配、语境和语用因素有关。
因此,在对比分析英汉偏正结构歧义时,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特性和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语法规则、词汇意义、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英汉偏正结构在表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歧义现象。
英语歧义句的功能句法分析——以介词短语作地点状语为例
英语歧义句的功能句法分析——以介词短语作地点状语为例[摘要]本文以介词短语的两个功能为研究出发点,对英语歧义句进行功能句法分析。
通过分析,在对介词短语作地点状语的歧义句中,介词短语作状语时表达的意义为环境意义;介词短语做后置修饰时,对所修饰的名词词组有特定语义缩小的特征。
加的夫语法的树形图以其独有的特点,将意义和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功能句法;歧义句;介词短语;加的夫语法本文的目的是分析下面这个英语例句I saw John in the bus. 对这个例句的讨论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两大模式:悉尼语法(the Sydney Grammar) 和加的夫语法(the Cardiff Grammar) 为理论基础,以介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的功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对英语歧义句中含有介词短语作为状语的句子进行功能句法分析,目的在与分析句子中不同成分之间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英语歧义句的分析给出一个新的视角。
一、对句子进行分析(一)结构和功能标签在功能语法中,像例句I saw John in the bus. 我们分别给I, saw, John, in the bus 贴上结构标签和功能标签, 即:I的结构标签为“名词词组”(nominal group), 功能标签为“主语”(Subject)。
以此类推,saw的结构标签为“动词词组”(verbal group), 功能标签为“谓语”(Predicator);John的结构标签为“名词词组”(nominal group), 功能标签为“补语”(Complement),in the bus的结构标签为“介词短语” (prepositional phrase), 功能标签为“附加语”(Adjunct)。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有两个:(1)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其中不同的成分充当不同的角色。
标签的作用在于指明这些不同的角色。
英语语用歧义分析
英语语用歧义分析
朱丽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7)001
【摘要】针对语言结构在使用中产生的各种歧义即语用歧义进行了研究.语用歧义涉及话语、言语行为、指示意义、含义等四个方面.我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触发歧义,而积极地利用歧义又可以产生多种语用效果.
【总页数】5页(P104-108)
【作者】朱丽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对大学英语语用歧义及其语境应用的浅析 [J], 顾瑛
2.英语语用歧义的美学功能 [J], 郑建新;梁文青
3.英语语境与语用歧义 [J], 雷珍容
4.英语语用歧义初探 [J], 陈光伟
5.论英语语用歧义及其功能 [J], 周湘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论文Titl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Ambiguity 题目:英语歧义的语用分析学生姓名:闫丽娟专业:英语班级:070913任课老师:石立林二零一O年十二月AbstractAmbiguity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s.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any languages. Ambiguity i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inguistic structural form and its meaning. A structural form which conveys more than one meaning is ambiguous. It is the uniqueness—the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that makes ambiguity be of great vitality in language practice. In many linguistic situations,ambiguity is intentionally employed to achieve certain special pragmatic purposes.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the expression of ambigu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discussing the classifications,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mbiguity, and the way to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Key words:Ambiguity; classifications; features; pragmatic functions摘要歧义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语言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现象。
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同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同一结构形式就是歧义的。
由于歧义这种意义未定的独特性使得歧义在语言实践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在不同语言场合中,人们有意地利用歧义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语用目的充分显示出歧义的语用价值。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英语中歧义的表达,探讨了歧义的类型、特点、和语用功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去处理歧义以达到有效的交流。
关键词:歧义;类型;特点;语用功能Table of content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1 Definition of Ambiguity (1)1.2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Chapter 2 Classification of Pragmatic Ambiguity (2)2.1 Referential Ties Ambiguity (2)2.2 Informational Structure Ambiguity (2)2.3 Omitting Ambiguity (3)Chapter 3 Features of Ambiguity (4)3.1 Divisibility (4)3.2 Hierarchy (4)3.3 Dependence (4)Chapter 4 Pragmatic Functions (6)4.1 Ambiguity in English rhetoric devices (6)4.1.1 Ambiguity and metaphor (6)4.1.2 Ambiguity and Pun (6)4.1.3 Ambiguity and Irony (6)4.1.4 Ambiguity and Euphemism (6)4.2 Ambiguity in advertisement (7)4.3.1 AIDA (7)4.4 Ambiguity in literature (8)Conclusion (9)References/Bibliography (10)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AmbiguityChapter 1 IntroductionAs univers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ambiguity exists in every language and on every linguistic level. It has received worldwide attention and has been studied for many years on the level of phonology, lexis, syntax and in the field of pragmatics as well. Different linguistic schools explained ambiguity from their own particular perspectives, which have produced many achievements.1.1 Definition of AmbiguityAmbiguity is a univers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which exists in every language and on every linguistic level. Of course, English is of no exception. QianGechuan(1980:55)has pointed out that “English is a kind of ambiguous language”. What is ambiguity? Ambiguity is defined as expressions, which have more than one meaning. In other words, an expression is ambiguous if it can be interpreted in different ways, and the interpretations are not paraphrases of each other. (David, 2003: 464).1.2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introducing the definition of ambigu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ssay. Chapter two mainly talks abo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ambiguity.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ambiguity.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Chapter five is summary.Chapter 2 Classification of Pragmatic Ambiguity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have put forward many ways of classifying ambiguity. The significance of making a classifica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can help people understand how ambiguity is caused. In Utterance Ambiguity, the contents of discourse are that what is said obviously, and the ambiguity of discourse contents referential ties ambiguity, information structure ambiguity, and omission of ambiguity.2.1 Referential Ties AmbiguityReferenc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erence object and the words used to represent the object. Usually we get to know what a word refers to from words.For example: He told his father he had been talking too much.The second pronoun “he” can either refers “himself” or “his father”, so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ambiguities: a, he himself talks two much: b, his father talks too much. In this situation, the way to remove the ambiguity is to find the correct object the pronoun refers to. The sentence can be corrected as: c, He said to his father,” I have been talking two much. ” d, He criticized his father for talking too much.2.2 Informational Structure AmbiguityA word in discourse, from the intention of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me and rhyme. A sentence will have topic ambiguity if it cannot make sure the topic, or it suits more than one topic. Moreover, when the informational focus is not clear or more than one focuses, there will be focus ambiguity.For example:A.…can you see a female?B. Of course. I can see a female as easily as a male. Do you suppose I’m blind?A. You don’t seem to follow me somehow. There is a female downstairs who wants to see you.In this example, the ambiguity aims at the different comprehensions. A wants to ask: Do you have time to meet a women. But B thinks that A asks whether he could distinguishmen and women. Due to different topic held, both parties will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by the same statement.In actual conversation, conversation both will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because of different topics held, but through several rounds of dialogues and further conversations cognizant of each other's intentions, e misunderstanding can be eliminated.2.3 Omitting AmbiguityOmission can make discourse coherence and achieve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but sometimes will course ambiguity.For example:A: could you mind my asking if you’ve ever taken drugs,Mr. Green?B: Absolutely not.In the example, B‟answer could have two possibilities of omission. One is to omit “I”in front and then “do” and “mind”, which can be understood: I absolutely do not mind. On the other hand, if omitting “It‟s”and “true that I‟ve taken drugs”, B‟s answer can be understood: It‟s absolutely not true that I‟ve taken drugs. Omitting ambiguity is decided by the context, so 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guish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and discourse factors.Chapter 3 Features of AmbiguityBased on his definition, Qiu Shude states that ambiguity has three features: divisibility, dependency and hierarchy (Qiu, 1998: 9).3.1 DivisibilityThat is, an ambiguous sentence can manifest two or more than two grammatical features, semantic interpretations or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For instance:a) The men decided to wait by the bank.b)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c) It’s cold here.Sentence a) is lexically ambiguous since the word bank is polysemous; therefore, this sentence has two semantic interpretations: the men decided to wait nearby the riverside or the men decided to wait near a financial institution.Sentence b) has two deep structures as shown in Figure 2.Sentence c) may have more than on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It may be a greeting because the westerners often greet each other by talking about weather or a complain in the case that the weather is too cold or a suggestion of going to a warmer place.3.2 HierarchyThat is, the trigger or resolution of ambiguity runs through all levels of language from the phonology, through semantics and syntax, to pragmatic level.For example:He saw her duck.In this sentence, the word “duck” has two word classes—noun and verb, so the sentence is syntactic ambiguous because it has two distinct syntactic structures which represent two semantic interpretations. These two different semantic interpretations may be retained or one will be ruled out in use.3.3 DependenceThe trigger, appearance, resolution and use of ambiguity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agmatic features. Contexts are the external condition that determines ambiguity. The dependence between ambiguity and context can be seen from two aspects. On one hand, under insufficient context, ambiguity will be triggered by ambiguous words or ambiguous structures and can be resolved under appropriate contexts.Take a look at the following conversation between a customer and a waiter:A: Do you serve crabs?B: Sit down, Sir, we serve everyone.In this conversation, A‟s utterance is ambiguous.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1) Do you serve querulous people?2) Do you supply crabs (a kind of seafood).In this utterance, both the polysemous word “crab” and the context make co ntribution to ambiguity. The conversation takes place in the restaurant. It is the insufficient context—in the restaurant--that gives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ambiguity. If this conversation does not happen in restaurants, the ambiguity may not arise. Suppose that it happens in a shoes shop, “Do you serve crabs” can only be understood as 1), although the word “crabs” are still ambiguous, because it is known that shoes shops do not supply crabs (seafood).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help of context, a phonologically, lexically and syntactically unambiguous sentence can be ambiguous, i.e. it has more than one interpretation.For example:He is skating on thin ice.This sentence is not ambiguous at the levels of language from phonology, semantics and syntax, but is ambiguous in the context that he is actually doing skating on thin ice. The two interpretations are:1) He is doing skating on the thin ice now;2) He is taking a risk.Chapter 4 Pragmatic Functions4.1 Ambiguity in English rhetoric devicesRhetoric device is very important in a language. In fact, various types of pragmatic ambiguity are used in rhetoric devices.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studies of ambiguity focus on its relations with rhetoric devices.4.1.1 Ambiguity and metaphorMetaphor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a word of phrase that ordinarily designates one thing is used to designate another, thus making an implicit compariso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92). Metaphor can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pragmatic ambiguity, because every kind of metaphor contains its literary meaning and implied meaning, and the two meanings in one word or phrase make the sentence ambiguous. This ambiguity is expressed in contradictory unity between literary meaning and implied meaning. We say they are contradictory because metaphor violets the quality maxim. Meanwhile, they are unified because the literary meaning is only a means and the illocutionary act or implicature is the real intention of the speaker or writer.4.1.2 Ambiguity and PunThe pun exploits ambiguity, or similarity between two words, to make the same word suggest two different but equally possible meanings.(Hans 1969:271)From its definition we can see that the semantic emphasis of pun is laid on its ambiguity. So pun uses the ambiguity caused by the words of homophony or polysemy to express the real intention of the speaker.4.1.3 Ambiguity and IronyIrony is the use of words to expres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and often opposite to their literary meaning.(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1972).So obviously the figure of speech--irony violets the quality maxim of cooperation principle. But irony violets this maxim deliberately so as to create a sarcastic rhetorical effect which is more forceful than direct expression. Irony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ambiguity because the writer or speaker expresses his or her real utterance meaning through the literary meaning.4.1.4 Ambiguity and EuphemismEuphemism is defined as “use of other,usually less exact but milder or less blunt, words of phrases in place of words required by truth or accurac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1979).Euphemism is often intended to obscure or hide the real situation. It also violates the quality maxim. But most euphemisms intend to save people‟s face or show respect to a kind of religion or custom, so it obeys the polite principle. Some euphemisms should be put in a proper context, or it will cause ambiguity.4.2 Ambiguity in advertisementIntentional ambiguity is quite commonly used in advertisements, both home and abroad. This section will pin down the advertisers persuasive strategies using the ambiguous advertisements as evidence of their intention to accomplish AIDA, convey covert information or win new buyers without alienating previous buyers.4.2.1 AIDAThe purpose of advertising may be generalized as: to seize customers‟ A ttention, to excite their I nterest, to stimulate their D esire and to cause them to take A ction (Tanake,1994). Here we will list some special evidence to further analyze this Point.4.2.1.1 Employing negative sentencesIf you think your journey‟s hell,try catching the 1815 to Waterloo. This is an advertisement for National Army Museum. The first interpretation of this might be that advertiser is offering long-suffering commuters an even worse train journey. But as a commuter, train would be unlikely to go on Waterloo at 6:15 Pm. So the reader may fi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1815 is actually a date and of Waterloo as the battle but not the name of the railway station.4.2.1.2 Assigning literal meaningsFinally, Power Comes With No Strings Attached.This is an advertisement using ambiguity to highlight benefit of a vacuum cleaner called “Freedom”.In this headline, the word “Power”may be given either the sense “electricity”, which relates to the product or a more general sense “the ability to do or act”. Also the expression “with no strings attached” which is normally used in a figurative sense …with no limiting condition‟ must be understood here in a literal meaning “without a cord”and so must be the word “Freedom‟‟.Advertisers often assign a literal meaning to advertisements especially when idioms are used and thus bring about ambiguity to attract reader s‟ attention, which is also a way ofmaking the reader an expression with the product or service promoted and so make the positive connotations of the advertisement.4.4 Ambiguity in literatureWe tend to think of language as a clear and literal vehicle for accurately communicating ideas. But even when we use language literally, misunderstandings arise and meanings shift. People can be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ambiguous. Nevertheless, when someone uses a potentially ambiguous sentence or expression, usually the intention was to express only one meaning. As we know, most words can have denotations, apparent meanings, connotations and implied or hidden meanings. Also, we often use words in a figurative way. Even though figurative language is more often used in poetry and fiction, it is still very common in ordinary speech.Ambiguity is a poetic vehicle. It is human nature to try to find meaning within an exchange. A text is given to us and in return we give our interpretation. Our own associations give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presented to us.ConclusionEnglish ambiguity phenomenon is rather complicated. This paper only discussed the pragmatic ambiguity, using pragmatics of some theories of pragmatic ambiguity to discuss the types and functions of ambiguity, aiming to have a mor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ambiguity. Ambiguity itself both has negative side and positive side. As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in day life we should avoid negative ambiguity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on ambiguit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deal communication effect.References/Bibliography邱述德.英语歧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郑海翠.歧义的语用功能探究【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l).项成东,歧义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2002,(4):35-39.周红,杨金菊,包佩.“语境与歧义”,嘉兴学院学报,2加2,(7):7577周红.语用歧义的产生及其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陈冬妍.英语的歧义现象及其积极应用价值.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7,(3). Vesrhcueern,J.(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