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1901-2012)

合集下载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奖项由来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

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颁奖时间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

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评选过程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

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 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 彼得·塞曼 荷兰1903年 亨利·贝克勒 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 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 法国1904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 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 约瑟夫·汤姆孙 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 范德华 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 威廉·维恩 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年 马克斯·冯·劳厄 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 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用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 马克斯·普朗克 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 尼尔斯·玻尔 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1923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 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 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 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古斯塔夫·赫兹 德国1926年 让·佩兰 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阿瑟·康普顿 美国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 沃尔夫冈·泡利 奥地利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 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1947年 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1948年 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 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50年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1951年 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欧内斯特·沃吞 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 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 爱德华·珀塞尔 美国1953年 弗里茨·塞尔尼克 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1954年马克斯·玻恩 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瓦尔特·博特 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 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波利卡普·库施 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1956年 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约翰·巴丁 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中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 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朱利安·施温格 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1967年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1968年 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1969年 默里·盖尔曼 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路易·奈耳 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1971年 伽博·丹尼斯 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1972年约翰·巴丁 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 理论” 利昂·库珀 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 江崎玲于奈 日本 “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乔治·斯穆特美国性”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2014年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天野浩日本中村修二美国2015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1958年发现无反 冲γ共振吸收
物质凝聚态理论 的研究,特别是液 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时间
获奖者
1963
迈耶夫人 (M.G.Mayer)
詹森 (J.H.D.Jenson) 维格纳 (E.P.Wigner)
国籍 研究成果
美籍 1949年提出核壳 (德) 层模型 德 同上
美籍 核和基本粒子理 (匈) 论
1910
布劳恩 (C.F.Braun) 范德瓦耳斯
(J.D.Van derWaals)
国籍
研究成果
意 发明无线电报和对 发展无线电通讯的 贡献
德 对无线电报的研究 和改进
荷 气体和液体状态方 程的研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时间
获奖者
1911 维恩(W.Wien)
国籍 研究成果 德 发现热辐射定律
美 同上
(W.H.Brattain)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57 •杨振宁 (C.N.Yang)
•李政 (道T.D.Lee)
美籍 对宇称定律的深入研 (中) 究,1956年提出弱作用
宇称不守恒
美籍 同上 (中)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A.H.Lorentz)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03
•贝克勒耳

(A.H.Becquerel)
•皮埃尔•居里 法
(P.Curie) •居里夫人
(M.S.Curie)
法籍 (波)
1896年发现天然放 射性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195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中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 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2014年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天野浩日本中村修二美国2015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901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觉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2荷兰科学家洛伦兹因创建电子理论、荷兰科学家塞曼因发觉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而一起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3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觉天然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因发觉放射性元素镭而一起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瑞利因发觉氩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觉六种惰性所体,并确信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得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的电导率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7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测量光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8法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1909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0荷兰科学家范德瓦尔斯因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工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觉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觉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荷兰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剂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3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4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觉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5 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6年12月10日第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次世界大战)1917英国科学家巴克拉因发觉X射线对元素的特点发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8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建量子论、发觉大体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9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觉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割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其主要贡献简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其主要贡献简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其主要贡献简介获奖年度:2012年获奖者: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和大卫·维因兰德(David Wineland)获奖者简介:塞尔日·阿罗什1944年生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国籍。

他1971年在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职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法国综合理工大学,现为法兰西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大卫·维因兰德,美国公民,博士学位,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教授,现供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

主要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这二人奖项的原因是他们在“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独立地发明并拓展出能够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测量和操控的方法,而这在之前被认为是不能实现的。

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与研究小组一起成功地实现对量子碎片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到的看法。

这套新方法允许他们检验、控制并计算粒子。

两位获奖者均在量子光学领域研究光与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这一领域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获得了相当多的成就。

他们的突破性的方法,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朝着基于量子物理学而建造一种新型超快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

就如传统计算机在上世纪的影响那样,或许量子计算机将在本世纪以同样根本性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极端精准的时钟在他们研究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有望成为未来新型时间标准的基础,而其精准度超越现代铯时钟百倍以上。

获奖年度:2011年获奖者:波尔马特(Saul Perlmutter) ,斯密特(Brian P. Schmidt) 和亚当-赖斯(Adam G. Riess) 获奖者简介:萨尔·波尔马特,美国人,1959年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198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

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

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给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自1901年设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颁发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列举一些获奖者及其贡献。

1. 麦克斯·普朗克(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首位获得者是德国物理学家麦克斯·普朗克。

他通过研究黑体辐射问题,提出了普朗克常数的概念,开创了量子力学的先河。

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21年)爱因斯坦以他的相对论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在1905年发表的相对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²,揭示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

3. 玛丽·居里(1903年)和皮埃尔·居里(1903年)居里夫妇因发现了镭和钋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为核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放射性现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约翰·巴丁(1909年)巴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人,他的研究成果对现代电子学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并提出了电子的静电质量和电荷比。

5. 亨利·贝克勒尔(1903年)贝克勒尔因对射线现象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发现了放射性衰变现象,提出了贝克勒尔射线的概念,并发现了镭元素。

6. 玛丽·盖尔-梅特(1963年)盖尔-梅特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性。

她在研究天体物理学时发现了太阳风和磁层的存在,为后来的空间天气研究提供了基础。

7. 理查德·费曼(1965年)费曼因为他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费曼图方法在理解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 斯蒂芬·霍金(2018年)霍金是一位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以他在黑洞理论和宇宙学领域的研究而闻名。

他提出了霍金辐射理论,揭示了黑洞的基本性质,并对宇宙起源和演化提出了重要观点。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篇一:自1901年开始,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奖以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此外,从1969年起,瑞典国家银行也开始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

以下是一些历年诺贝尔奖的名单列表:物理学奖:- 1901年:Wilhelm Conrad Rntgen(发现了X射线)- 1915年:William Henry Bragg和William Lawrence Bragg(发现了X射线晶体衍射)- 1921年:Albert Einstein(解释光电效应)- 1938年:Enrico Fermi(发现了核反应引起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956年:William Shockley、John Bardeen、Walter H. Brattain(发明了晶体管)化学奖:- 1903年:Marie Curie(发现了镭和钋)- 1945年:Artturi Virtanen(发展了新的方法来保存食品)- 1962年:Linus Pauling(提出了化学键的量子力学解释)- 2000年:Alan J. Heeger、Alan G. MacDiarmid、Hideki Shirakawa(发现了导电聚合物)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Ivan Pavlov(研究了消化系统的神经调节)- 1928年:Alexander 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 1953年:James Watson、Francis Crick、Maurice Wilkins(发现了DNA的结构)- 2006年:Andrew Z. Fire、Craig C. Mello(研究了RNA干扰)文学奖:- 1907年:Rudyard Kipling(对于其出色的叙事才能)- 1949年:William Faulkner(对于其突出的小说创作)- 1997年:Dario Fo(对于其剧作的创新和幽默)和平奖:- 1911年:Tobias Asser、Alfred Hermann Fried(为国际和平运动做出了贡献)- 1964年:Martin Luther King Jr.(为非暴力抗议运动做出贡献)- 2009年:Barack Obama(为国际外交和核裁军做出努力)经济学奖:- 1969年:Ragnar Frisch、Jan Tinbergen(为宏观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1994年:John Nash(对于非合作博弈理论的贡献)- 2019年:Abhijit Banerjee、Esther Duflo、Michael Kremer(研究了贫困和发展经济学)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历年诺贝尔奖的名单,每年获奖者都代表着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创新。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览表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览表

德国 发现晶体中的 X 射线衍射现象
英国 用 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英国
未颁奖
英国 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
德国 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 德国
的分裂现象
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 瑞士
象的发现
德国 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08 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伽利尔摩·马可尼
1909 年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
1910 年 范德华 1911 年 威廉·维恩
1912 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1913 年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1914 年 马克斯·冯·劳厄 威廉·亨利·布拉格
1915 年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1916 年 1917 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 1918 年 马克斯·普朗克
未颁奖 英国 发现中子 奥地利 发现宇宙辐射 美国 发现正电子 美国
关于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 英国
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 意大利
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 美国 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未颁奖 未颁奖 未颁奖 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 美国 现 美国 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奥地利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 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 美国 出发现 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 英国 顿层的发现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 英国 线领域的发现 日本 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 英国 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2023)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1-2023)
美国
中子衍射技术
(1946)
1996
戴维·李
美国
氦-3的超流性
(1972)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美国
罗伯特·理查德森
美国
1998
罗伯特·劳克林
美国
(1983)
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
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
德国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1982)
崔琦
美国
2000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
俄罗斯
(1963)
192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德国
光电效应定律(1905)
理论物理学
1922
尼尔斯·玻尔
丹麦
玻尔氢原子理论
(1913)
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
1923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
美国
密立根油滴实验(1910)
密立根光电效应实验(1917)
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
1924
曼内·西格巴恩
瑞典
X射线光谱学
(1912起)
(1925)
1957
杨振宁
中国
宇称不守恒定律
(1956)
李政道
美国
1958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
苏联
(1934)
切连科夫效应
伊利亚·弗兰克
苏联
(1937)
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
苏联
1959
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
美国
反质子
(1955)
欧文·张伯伦
美国
1960
唐纳德·格拉泽
美国
气泡室
(1952)
美国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六个奖项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给在物理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1]根据诺贝尔的遗愿,该奖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选出5名成员组成一个委员会来评选出获奖者。

[2]第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于1901年颁发,由来自德国的威廉·康拉德·伦琴获得。

每个获奖者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

[3]在1901年,伦琴得到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

2008年,三位获奖者(小林诚、益川敏英和南部阳一郎)分享了总额为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略多于100万欧元,或140万美元)。

[4]该奖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以隆重的仪式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颁发。

[5]约翰·巴丁是唯一两次获得该奖的得主,他于1956年和1972年获奖。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是至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在1915年获奖时仅有25岁。

[6]至今共有两位女性获得过该奖,分别是玛丽·居里(1903年)和玛丽亚·格佩特-梅耶(1963年)。

在六个诺贝尔奖项中,这是女性获奖人次最少的奖项。

[7]截止于2008年10月,共有183人获得过该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有6年因故停发(1916、1931、1934、1940至1942)。

获奖者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for] thediscovery of theremarkable rayssubsequentlynamed afterhim"[8]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for] theirresearches into彼得·塞曼荷兰the influence of magnetism upon radiation phenomena"[9]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for] hisdiscovery ofspontaneousradioactivity"[10]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for] theirjointresearches onthe radiationphenomenadiscovered byProfessor HenriBecquerel"[10]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for hisinvestigationsof the densitiesof the mostimportant gasesand for hisdiscovery ofargon inconnection withthese studies"[11]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for his work oncathode rays"[12]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for] histheoretical and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on theconduction ofelectricity bygases"[13]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for his opticalprecisioninstruments andthespectroscopicandmetrologicalinvestigationscarried out withtheir aid"[14]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for his methodof reproducingcoloursphotographically based on thephenomenon ofinterference"[15]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for] theircontributionsto thedevelopment ofwirelesstelegraphy"[16]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for his work onthe equation ofstate for gasesand liquids"[17]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for his discoveriesregarding the lawsgoverning theradiation of heat"[18]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for his invention ofautomatic valvesdesigned to be usedin combination withgas accumulators inlighthouses andbuoys"[19]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for hisinvestigations onthe properties ofmatter at lowtemperatures whichled, inter alia, to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helium"[20]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For his discovery ofthe diffraction ofX-rays bycrystals"[21]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For their servicesin the analysis ofcrystal structure bymeans of X-rays"[22]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6年未颁奖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For his discovery ofthe characteristicRöntgen radiation ofthe elements"[23]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for] the serviceshe rendered to theadvancement ofPhysics by hisdiscovery of energyquanta"[24]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for his discovery ofthe Doppler effect incanal rays and thesplitting of spectral lines in electric fields"[25]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for] the service hehas rendered toprecisionmeasurements inPhysics by hisdiscovery ofanomalies in nickelsteel alloys"[26]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瑞士“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for his services toTheoretical Physics, andespecially for hisdiscovery of the law of thephotoelectric effect"[27]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for his services in theinvestigation of thestructure of atoms and ofthe radiation emanatingfrom them"[28]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for his work on theelementary charge ofelectricity and on thephotoelectric effect"[29]1924年曼内·西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for his discoveries andresearch in the field ofX-ray spectroscopy"[30]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laws governing the impactof an electron upon anatom"[31]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巴蒂斯特·皮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for his work on thediscontinuous structure ofmatter, and especially forhis discovery ofsedimentationequilibrium"[32]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for his discovery of theeffect named after him"[33]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for his method of makingthe paths of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visibleby condensation ofvapour"[33]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for his work on thethermionic phenomenon andespecially for thediscovery of the law namedafter him"[34]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for his discovery of thewave nature of electrons"[35]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英属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for his work on thescattering of light and forthe discovery of the effectnamed after him"[36]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 1931年未颁奖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for the creation of quantummechanics, the application ofwhich has, inter alia, led tothe discovery of the allotropicforms of hydrogen"[37]1933年埃尔文·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for the discovery of newproductive forms of atomictheory"[38]保罗·狄拉克英国1934年未颁奖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for the discovery of theneutron"[39]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for his discovery of cosmicradiation"[40]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for his discovery of thepositron"[40]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for their experimental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electrons by crystals"[41]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for his demonstrations of theexistence of new radioactiveelements produced by neutronirradiation, and for hisrelated discovery of nuclearreactions brought about by slowneutrons"[42]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for the invention anddevelopment of the cyclotronand for results obtained withit,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artificial radioactiveelements"[43]1940年未颁奖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 1941年未颁奖1942年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development of the molecular raymethod and his discovery of themagnetic moment of the proton"[44]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for his resonance method forrecording the magnetic propertiesof atomic nuclei"[45]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for the discovery of theExclusion Principle, also calledthe Pauli principle"[46]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for the invention of an apparatusto produce extremely highpressures, and for thediscoveries he made there withinthe field of high pressurephysics"[47]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for his investigations of thephysics of the upper atmosphereespecially for the discovery ofthe so-called Appleton layer"[48]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Wilsoncloud chamber method, and hisdiscoveries therewith in thefields of nuclear physics andcosmic radiation"[49]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for his prediction of theexistence of mesons on the basisof theoretical work on nuclearforces"[50]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photographic method of studyingnuclear processes and hisdiscoveries regarding mesons madewith this method"[51]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5 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for their pioneer work on thetransmutation of atomic nucleiby artificially acceleratedatomic particles"[52]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 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newmethods for nuclear magneticprecision measurements anddiscoveries in connectiontherewith"[53]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 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for his demonstration of thephase contrast method,especially for his invention ofth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54]195 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for his fundamental research inquantum mechanics, especiallyfor his statisticalinterpretation of thewavefunction"[55]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for the coincidence method andhis discoveries madetherewith"[55]195 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hydrogen spectrum"[56]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for his precision determinationof 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electron"[56]195 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for their researches onsemiconductors and theirdiscovery of the transistoreffect"[57]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 7年杨振宁中华民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for their penetratinginvestigation of the so-calledparity laws which has led toimportant discoveries regardingthe elementary particles"[58]李政道中华民国195 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for the discovery and theinterpretation of the Cherenkoveffect"[59]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 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antiproton"[60]欧文·张伯伦美国196 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bubblechamber"[61]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for his pioneering studies ofelectron scattering in atomic nucleiand for his thereby achieved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structure of the nucleons"[62]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for his researches concerning theresonance absorption of gammaradiation and his discovery in thisconnection of the effect which bearshis name"[62]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for his pioneering theories forcondensed matter, especially liquidhelium"[63]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of the atomic nucleus and theelementary particles, particularlythrough the discovery andapplication of fundamental symmetryprinciples"[64]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nuclear shell structure"[64]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哈德·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for fundamentalwork in the field of quantumelectronics, which has led to theconstruction of oscillators andamplifiers based on the maser-laserprinciple"[65]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for their fundamental work inquantum electrodynamics, withdeep-ploug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physics of elementary particles"[66]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of optical methods for studyingHertzian resonances in atoms"[67]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of nuclear reactions, especially his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energyproduction in stars"[68]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for his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inparticular the discovery of a largenumber of resonance states, madepossible through his development ofthe technique of using hydrogenbubble chamber and data analysis"[69]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for his contributions and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classification of elementaryparticl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70]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for fundamental work anddiscoveries inmagneto-hydrodynamics with fruitful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parts ofplasma physics"[71]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for fundamental work anddiscoveries concerningantiferromagnetism andferrimagnetism which have led to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solidstate physics"[71]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for his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the holographic method"[72]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for their jointly developed theory ofsuperconductivity, usually called theBCS-theory"[73]利昂·尼尔·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江崎玲于奈“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年日本"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ies regarding tunneling phenomena in semiconductors and superconductors, respectively"[74]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for h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theproperties of a supercurrent through atunnel barrier, in particular thosephenomena which are generally known asthe Josephson effect"[74]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for their pioneering research in radioastrophysics: Ryle for hisobservations and inventions, inparticular of the aperture synthesistechnique, and Hewish for his decisiverole in the discovery of pulsars"[75]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connectionbetween collective motion and particlemotion in atomic nuclei and the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structure of the atomic nucleus basedon this connection"[76]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for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thediscovery of a heavy elementaryparticle of a new kind"[77]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for their fundamental theoreticalinvestigations of the electronicstructure of magnetic and disorderedsystems"[78]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哈斯布鲁克·范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for his basic inventions anddiscoveries in the area oflow-temperature physics"[79]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for their discovery of cosmic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79]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of the unified weak and electromagneticinteraction between elementaryparticles, including, inter alia, theprediction of the weak neutralcurrent"[80]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for the discovery of violations offundamental symmetry principles in thedecay of neutral K-mesons"[81]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81年凯·曼内·伯耶·西格巴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development of high-resolutionelectron spectroscopy"[82]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development of laser spectroscopy"[82]阿瑟·莱昂纳多·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G·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for his theory for criticalphenomena in connection with phasetransitions"[83]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for his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physical processes of importance to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stars"[84]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for hi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studies of the nuclear reactions ofimportanc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universe"[84]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for their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the large project, which led to thediscovery of the field particles W andZ, communicators of weakinteraction"[85]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quantizedHall effect"[86]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for his fundamental work in electronoptics, and for the design of thefirst electron microscope"[87]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for their design of the scanningtunneling microscope"[87]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格奥尔格·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for their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inceramic materials"[88]卡尔·亚历山大·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马克斯·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μ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for the neutrino beam method and thedemonstration of the doubletstructure of the leptons through the 梅尔文·施瓦茨美国杰克·施泰因贝格尔美国discovery of the muon neutrino"[89]1989年诺曼·福斯特·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separatedoscillatory fields method and its usein the hydrogen maser and other atomicclocks"[90]汉斯·格奥尔格·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on traptechnique"[90]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I·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for their pioneering investigationsconcerning 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of electrons on protons and boundneutrons, which have been ofessential importance for thedevelopment of the quark model inparticle physics"[91]亨利·W·肯德尔美国理查德·E·泰勒加拿大[编辑] 1991年-2000年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for discovering that methodsdeveloped for studying orderphenomena in simple systems canbe generalized to more complexforms of matter, in particularto liquid crystals and polymers"[92]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for his invention anddevelopment of particledetectors, in particular themultiwire proportionalchamber"[93]1993年拉塞尔·艾伦·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for the discovery of a new typeof pulsar, a discovery that hasopened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the study of gravitation"[94]小约瑟夫·胡顿·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utronspectroscopy" and "for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development of neutronscattering techniques forstudies of condensed matter"[95]克利福德·格伦伍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neutron diffraction technique"and "for pioneeringcontributions to thedevelopment of neutronscattering techniques forstudies of condensed matter"[95]1995年马丁·刘易斯·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taulepton" and "for pioneeringexperimental contributions tolepton physics"[96]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for the detection of theneutrino" and "for pioneeringexperimental contributions tolepton physics"[96]1996年戴维·莫里斯·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for their discovery ofsuperfluidity in helium-3"[97]道格拉斯·D·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for development of methods tocool and trap atoms with laserlight"[98]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B·劳克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for their discovery of a newform of quantum fluid withfractionally chargedexcitations"[99]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for elucidating the quantumstructure of electroweakinteractions in physics"[100]马丁纽斯·J·G·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伊万诺维奇·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for developing semiconductorheterostructures used inhigh-speed- andoptoelectronics"[101]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圣克莱尔·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for his part in the invention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101]年份获奖者[A]国籍[B]获奖原因[C]2001年埃里克·阿林·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for the achievement of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indilute gases of alkali atoms, andfor early fundamental studies ofthe properties of thecondensates"[102]卡尔·埃德温·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小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astrophysics, in particular forthe detection of cosmicneutrinos"[103]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astrophysics, which have led tothe discovery of cosmic X-raysources"[103]2003年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布里科索夫美国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the theory of superconductors andsuperfluids"[104]维塔利·拉扎列维奇·京茨堡俄罗斯安东尼·詹姆斯·莱格特英国美国2004年戴维·J·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for the discovery of asymptoticfreedom in the theory of thestrong interaction"[105]H·戴维·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J·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quantum theory of opticalcoherence"[106]约翰·L·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development of laser-basedprecision spectroscopy,including the optical frequency 特奥多尔·W·亨施德国comb technique"[106]2006年约翰·C·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blackbody form and anisotropy of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radiation"[107]乔治·F·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for the discovery of giantmagnetoresistance"[108]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originof the broken symmetry whichpredicts the existence of atleast three families of quarks innature"[109]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for the discovery of the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brokensymmetry in subatomic physics"[109]。

(完整word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完整word版)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立根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195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中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2014年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天野浩日本中村修二美国2015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篇一:诺贝尔奖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奖项,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以下是历年诺贝尔奖的名单列表,以及对这些奖项的介绍和拓展。

1. 1901年 - 物理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John presper Sto Stomenoff)2. 1902年 - 化学奖:威廉·亨利·纽曼(William Henry Newman)3. 1903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4. 1904年 - 化学奖:路易斯·达盖尔(Louis de Groot Dagendarian)5. 1905年 - 物理学奖:约翰·伯努利(John Perseby努利)6. 1906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7. 190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8. 1908年 - 化学奖:伊萨克·牛顿·萨克雷(Isaac Newton萨勒姆)9. 1909年 - 物理学奖:莱布尼茨·普朗克(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0. 1910年 - 化学奖: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1. 1911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12. 1912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13. 1913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4. 1914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15. 1915年 - 物理学奖: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 1916年 - 化学奖: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门捷列夫(Niels Bohr)17. 1917年 - 物理学奖:约翰·伯努利(John Perseby努利)18. 1918年 - 化学奖:阿图尔·谢尔比(Atal Sherbi)19. 1919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20. 1920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21. 1921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22. 1922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23. 1923年 - 物理学奖: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24. 1924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25. 1925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26. 1926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27. 192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28. 1928年 - 化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John presper Sto Stomenoff)29. 1929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30. 1930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31. 1931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32. 1932年 - 化学奖: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门捷列夫(Nicolaus Copernicus)33. 1933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34. 1934年 - 化学奖: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35. 1935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36. 1936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37. 1937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38. 1938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39. 1939年 - 物理学奖: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40. 1940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41. 1941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42. 1942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43. 1943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44. 1944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45. 1945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46. 1946年 - 化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John presper Sto Stomenoff)47. 194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48. 1948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49. 1949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50. 1950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51. 1951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52. 1952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53. 1953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54. 1954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55. 1955年 - 物理学奖: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56. 1956年 - 化学奖:阿图尔·谢尔比(Atal Sherbi)57. 1957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58. 1958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59. 1959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60. 1960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61. 1961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62. 1962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63. 1963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64. 1964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65. 1965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66. 1966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67. 196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68. 1968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69. 1969年 - 物理学奖:阿图尔·谢尔比(Atal Sherbi)70. 1970年 - 化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71. 1971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篇二:诺贝尔奖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奖项,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1901 W.C.伦琴德国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1902 H.A.洛伦兹荷兰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荷兰1903 H.A.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P.居里法国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 M.S.居里法国1904 L.瑞利英国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1905 P.勒钠德德国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 J.J汤姆孙英国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1907 A.A迈克耳孙美国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1908 G.里普曼法国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1909 G.马可尼意大利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C.F.布劳恩德国1910 J.D.范德瓦耳斯荷兰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 W.维恩德国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1912 N.G.达伦瑞典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1913 H.K.昂尼斯荷兰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1914 M.V.劳厄德国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1915 W.H.布拉格英国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英国1916 未颁奖1917 C.G.巴克拉英国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辐射1918 M.V.普朗克德国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1919 J.斯塔克德国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1920 C.E.吉洛姆法国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1921 A.爱因斯坦德国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1922 N.玻尔丹麦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1923 R.A.密立根美国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1924 K.M.G.西格班瑞典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现和研究1925 J.弗兰克德国发现电子撞击原子时出现的规律性 G.L.赫兹德国1926 J.B.佩林法国研究物质分裂结构,并发现沉积作用的平衡1927 A.H.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孙英国发明用云雾室观察带电粒子,使带电粒子的轨迹变为可见1928 O.W.里查孙英国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1929 L.V.德布罗意法国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1930 C.V.拉曼印度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1931 未颁奖1932 W.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1933 E.薛定谔奥地利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P.A.M.狄立克英国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1934 未颁奖1935 J.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 V.F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 J.P.汤姆孙英国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C.J.戴维孙美国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1938 E.费米意大利发现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1939 F.O.劳伦斯美国研制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1940 未颁奖1941 未颁奖1942 未颁奖1943 O.斯特恩美国测定质子磁矩1944 I.I.拉比美国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1945 W.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1946 P.W.布里奇曼美国研制高压装置并创立了高压物理1947 E.V.阿普顿英国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波的阿普顿层1948 P.M.S.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1949 汤川秀树日本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1950 C.F.鲍威尔英国研究核过程的摄影法并发现介子1951 J.D.科克罗夫特英国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开展原子核 E.T.S.瓦尔顿爱尔兰蜕变的研究1952 E.M.珀塞尔美国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 F.布洛赫美国1953 F.塞尔尼克荷兰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相差显微镜1954 M.玻恩德国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W.W.G.玻特德国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辐射1955 P.库什美国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W.E.拉姆美国发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1956 W.肖克莱美国研究半导体并发明晶体管 W.H.布拉顿美国 J.巴丁美国1957 李政道美国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获重大发现杨振宁美国1958 P.A.切连柯夫前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柯夫效应(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物质中传递时放出蓝光的现象) I.M.弗兰克前苏联 I.Y.塔姆前苏联1959 E.萨克雷美国发现反质子 O.张伯伦美国1960 D.A.格拉塞尔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 R.霍夫斯塔特美国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R.L.穆斯堡德国研究r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和发现穆斯堡效应1962 L.D.朗道前苏联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特别是液氦的研究1963 E.P.维格纳美国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M.G.迈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的长周期和其它幻数性质的问题 J.H.D.詹森德国1964 C.H.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振荡器和放大器N.G.巴索夫前苏联用于产生激光光束的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A.M.普洛霍罗夫前苏联在量子电子学中的研究工作导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制作1965 R.P.费曼美国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包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意义深远的结果 J.S.施温格美国朝永振一郎日本1966 A.卡斯特莱法国发现并发展光学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级的贡献1967 H.A.贝特美国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1968 L.W.阿尔瓦雷斯美国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1969 M.盖尔曼美国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粒子理论1970 H.O.G.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找到广泛应用 L.E.F.尼尔法国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基本研究和发现,这在固体物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1971 D.加波英国全息摄影术的发明及发展1972 J.巴丁美国提出所谓BCS理论的超导性理论 L.N.库珀美国 J.R.斯莱弗美国1973 B.D.约瑟夫森英国关于固体中隧道现象的发现,从理论上预言了超导电流能够通过隧道阻挡层(即约瑟夫森效应)江崎岭于奈日本从实验上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I.迦埃弗美国从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1974 M.赖尔英国研究射电天文学,尤其是孔径综合技术方面的创造与发展A.赫威期英国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研究,在发现脉冲星方面起决定性角色1975 A.N.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与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B.R.莫特尔孙丹麦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L.J.雷恩瓦特美国1976 B.里克特美国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新粒子J/Ψ,其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三倍,寿命比共振态的寿命长上万倍丁肇中美国1977 P.W.安德孙美国对晶态与非晶态固体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提出“固态”物理理论J.H.范弗莱克美国对磁性与不规则系统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研究 N.F.莫特英国1978 A.A.彭齐亚斯美国 3K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 R.W.威尔孙美国 P.L.卡皮查前苏联建成液化氮的新装置,证实氮亚超流低温物理学1979 S.L.格拉肖美国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 S.温伯格美国 A.L.萨拉姆巴基斯坦1980 J.W.克罗宁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美国1981 N.布洛姆伯根美国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A.L.肖洛美国 K.M.瑟巴瑞典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1982 K.威尔孙美国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1983 S.钱德拉塞卡尔美国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W.福勒美国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1984 C.鲁比亚意大利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玻色子的发现 S.范德梅尔荷兰1985 K.V.克利青德国量子霍耳效应1986 E.鲁斯卡德国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G.宾尼瑞士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瑞士1987 J.G.柏诺兹美国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美国1988 L.M.莱德曼美国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M.施瓦茨美国 J.斯坦伯格英国1989 N.F.拉姆齐美国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W.保罗德国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H.G.德梅尔特美国1990 J.杰罗姆美国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H.肯德尔美国 R.泰勒加拿大1991 P.G.德燃纳法国液晶基础研究1992 J.夏帕克法国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1993 J.泰勒美国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L.赫尔斯美国1994 C.沙尔美国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加拿大1995 M.L.珀尔美国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子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F.雷恩斯美国1996 戴维.李美国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奥谢罗夫美国 R.C.里查森美国1997 朱棣文美国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K.塔诺季法国菲利浦斯美国1998 劳克林美国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斯特默美国崔琦美国1999 H.霍夫特荷兰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马丁努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 若尔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圣彼得堡约飞物理技术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伯特克勒默和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S基尔比半导体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特别是他们发明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芯片)。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1901-2012)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 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篇一: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年份获奖者国籍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 1902年彼得・塞曼荷兰亨利・贝克勒法国 1903年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1905年德国纳德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 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1909年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 1910年范德华荷兰 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获奖原因“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发现天然放射性” “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1915年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 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 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 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 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 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 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詹姆斯・弗兰克德国 1925年古斯塔夫・赫兹德国 1926年让・佩兰法国阿瑟・康普顿美国 1927年查尔斯・威耳逊英国 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 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1930年印度曼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 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 “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 “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 “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保罗・狄拉克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英国英国克方程)“发现中子” 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 1936年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 1937年乔治・汤姆孙英国 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 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 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 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1948年英国特・布莱克特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 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 1951年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 1952年爱德华・珀塞尔美国“发现正电子” “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 “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 “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 “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马克斯・玻恩英国 1954年瓦尔特・博特德国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 1955年波利卡普・库施美国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 1956年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杨振宁中国 1957年李政道中国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苏联奇・切连科夫1958年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苏联姆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 1959年欧文・张伯伦美国 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 1961年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德国尔“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 “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 “发现反质子” “发明气泡室”“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 1963年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J・汉斯・D・延森德国查尔斯・汤斯美国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1964年苏联索夫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朝永振一郎日本 1965年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 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 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1968年美国茨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瑞典1970年尔文路易・奈耳法国 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约翰・巴丁美国 1972年利昂・库珀美国“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篇二: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1901-2021)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篇三: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的发现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氩的发现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气体导电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学精密计量和光谱学研究 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无线电报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热辐射定律的发现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低温物质的特性 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晶体的X射线衍射 19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未授奖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能量级的发现 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斯塔克效应的发现19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光谱学 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弗兰克-赫兹实验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 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康普顿效应和威尔逊云室 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热电子发射定律 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电子的波动性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诺贝尔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Alfred Bemhard Nobel,1833—1896)是一位瑞典发明家的儿子,他从小健康欠佳,因此主要靠家庭教师教育。

他曾在彼得堡学习工程,也曾到美国,在伊里克逊(John Ericsson)指导下学习了大约一年。

诺贝尔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做实验时,发现当把甘油炸药分散在漂白土或木浆之类的惰性物质中时,可以更安全地处理。

他还发明了其它炸药和雷管,并取得了这些发明的专利权。

诺贝尔因炸药的制造和巴库油田的开发而得到了一笔巨额财产。

他终生未婚,被认为是一个有自卑感和孤独感的人。

他对同伴常抱一种嘲笑态度,但他为人心肠慈善,对人类的未来满怀希望。

诺贝尔留下9百万美元的基金,他在遗嘱中写道:“这些基金的利息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发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上述利息分为相等的五部分:一部分奖给在物理学领域有最重要发现和发明的人;一部分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要发现和改革的人;一部分奖给在生理学或医学上有最重要发现的人;一部分奖给文学领域内著有带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一部分奖给在促进国家之间友好、取缔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举行和促进和平会议方面做出显著贡献的人。

“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的加罗琳斯卡研究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研究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推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颁发。

”诺贝尔的遗产留给了一个当时并不存在的基金会。

1897年元月,当他的遗嘱宣读后,他的某些亲属曾对此提出了争议。

一些被委派负责颁发奖金的机构(因事先都未曾商量)开始时也对承担这一困难任务感到犹豫,三年后问题才得到解决,l900年6月作为遗产合法继承者的诺贝尔基金会成立,1900年12月颁发了第一届诺贝尔奖。

诺贝尔提出奖金只授予“前一年间”所做的工作这一规定,从一开始就未实行。

这是因为推选委员会考虑到要确认一项成果对物理学的贡献的价值,往往需要许多年。

诺贝尔奖不授予毕生的工作,而授予那些有特殊成果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英 研究成果 热电子现象方面的 工作,发现里查孙 定律 1925年提出电子的 波动性
时间
1928 里查孙 (O.W.Richar dson) 1929 德布罗意 (L.V.de Broglie)

15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时间
1933 薛定谔 (E.Schödinger) 狄拉克 (P.A.M.Dirac)

17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查德威克 (J.ChadwIck) 赫斯 (V.F.Hess) 卡尔•安德孙 (C.D.Anderso n) 国籍 英 澳 美 研究成果 1932年发现中子 1911年发现宇宙射 线 1932年发现正电子
时间 1952
珀塞尔 (E.M.Purcell) 1953 泽尼克 (F.Zernicke)
美 荷
25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英 研究成果 量子力学研究,特别 是对波函数的统计 解释 提出符合法及由此 取得的发现
时间
1954 玻恩(M.Born)
德 博思 (W.W.G.Both e)
时间 1938
1939

20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发展分子束方法,发 现质子磁矩 用核磁共振法测原 子核磁矩 1924年发现泡利不 相容原理
时间
1943 斯特恩(O.Sten) 美 1944 拉比(I.IRabi) 1945 泡利 (W.Pauli) 美 奥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时间
1959 西格里 (E.G.Segrè) 张伯伦 (O.Chamberlain) 1960 格拉泽 (D.A.Glaser)
美籍 1955年发现反质 (意) 子 美 同上 美 发明气泡室
31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美 研究成果 研究电子被核散射 问题,发现核子结 构 1958年发现无反冲 γ共振吸收 物质凝聚态理论的 研究,特别是液氦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研究成果 国籍 法 对精密物理学的贡 献和发现镍合金钢 的反常性 德 在理论物理方面的 成就和发现光电效 应规律
获奖者 时间 1920 纪尧姆 (C.E.Guillau me) 1921 爱因斯坦 (A.Einstein)
11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尼尔斯•玻尔 (N.Bohr) 国籍 丹 研究成果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 子辐射,1913提出氢 原子模型 基本电荷和光电效 应方面的工作,1909 年油滴实验
4
时间 1904
1905

1906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迈克耳孙 (A.A.Michelso n) 李普曼 (G.Lippmann) 国籍 美 研究成果 创制光学精密仪器, 从事光谱学和精密 度量学研究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 的彩色照相法
时间 1907
1908
时间 1935 1936
18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27年发现电子在 晶体中的衍射现象 同上(各自)
时间 1937
美 戴维孙 (C.J.Davisson) 乔治•汤姆孙 英 (G.P.Thomso n)
19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费米 (E.Fermi) 劳伦斯 (wre nce) 国籍 意 研究成果 证实中子辐射产生新 放射性核素及慢中子 产生核反应 发明和发展回旋加速 器,用加速器取得成 果,特别是产生人工 放射性元素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诺贝尔奖获得者 主要成果
未颁发奖项年份:1916、1931、1934、1940-1942 未颁发奖项年份:1916、1931、1934、1940-1942
1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德 研究成果 1895年研究真空管放 电时发现X射线 1896年发现磁场对辐 射现象的影响即塞曼 效应 对塞曼效应的理论研 究
9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普朗克 (M.Planck) 斯塔克 (J.Stark) 国籍 德 研究成果 1900年发现能量子 概念,为量子力学奠 定基础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 普勒效应及光谱线 在电场作用下的分 裂
时间 1918
1919

10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时间
1956 肖克利 (W.Shckley) 巴丁(J.Bardeen) 布拉顿 (W.H.Brattain)
美 美
28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杨振宁 (C.N.Yang) 李政道 (T.D.Lee) 国籍 研究成果
时间 1957
美籍 对宇称定律的深入研 (中) 究,1956年提出弱作 用宇称不守恒 美籍 同上 (中)
6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德 研究成果 发现热辐射定律
时间
1911 维恩(W.Wien)
1912 达列(N.G.Dalén) 瑞典 发明和燃点航标、 浮标联合使用的 自动调节装置
7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荷 研究成果 研究低温下物质 性质,制成液氦, 发现超导现象 1912年发现X射 线的晶体衍射
时间
1961 霍夫斯塔特 (R.Hofstadter) 穆斯堡尔 (R.L.Mössbauer) 1962 朗道 (ndau)
德 苏
32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时间 获奖者 迈耶夫人 (M.G.Mayer) 詹森 (J.H.D.Jenson) 维格纳 (E.P.Wigner) 国籍 研究成果
3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瑞利 (J.Rayleigh) 勒纳德 (P.Lenard) 约瑟夫•汤姆孙 (J.J.Thomson) 国籍 英 研究成果 气体密度的研究以 及与此有关的氩的 发现 阴极射线研究, 1892年把阴极射线 通过金属窗引出 电荷通过气体的理 论和实验研究, 1897年发现电子
时间
国籍 英
1950 鲍威尔 (C.F.Powell)
英 1951 科克罗夫特 (J.D.Cockroft) 瓦尔顿 (E.T.S.Walto n) 英
24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布洛赫(F.bloch) 国籍 美 研究成果 在核磁共振精密测 量方法上的发展及 有关发现 同上 发现相差衬托法并 发明相衬显微镜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发展威尔孙云室,在 粒子和宇宙线方面贡 献 从核力理论基础上预 言介子的存在
时间
1948 布莱克 英 (P.M.Blackett)
1949 汤川秀树 (H.Yukawa)

23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研究成果 发展核乳胶方法,发 现π介子 用人工加速粒子进行 核蜕变工作 同上
时间
1913 昻内斯 (H.K.Onnes) 1914 劳厄(M.Von Laue)

8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英 英 英 研究成果 利用X射线分析晶体 结构 同上(父子共同) 发现元素的特征X射 线
时间
1915 亨利•布拉格 (W.H.Bragg) 劳伦斯•布拉格 (W.L.Bragg) 1917 巴克拉 (L.G.Barkla)
13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康普顿 (pto n) 查尔斯•威尔孙 (C.T.R.Wilso n) 国籍 美 研究成果 1923年发现光子与 自由电子的非弹性 散射作用,即康普顿 效应 发明一种观测带电 粒子径迹的方法─ 威尔孙云室
时间 1927
时间
1901 伦琴 (W.C.Röntge n) 1902 塞曼 (P.Zeeman) 洛伦兹 (A.H.Lorentz)


2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896年发现天然放 射性 对天然放射性现象 的研究 同上(夫妇共同)
1903
法 贝克勒耳 (A.H.Becquerel) 法 皮埃尔•居里 (P.Curie) 居里夫人 (M.S.Curie) 法籍 (波)
34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费曼 (R.P.Feynman) 薛温格 (J.S.Schwinger) 朝永振一郎 (S.Tomonaga) 国籍 美 美 日 研究成果 量子电动力学方 面的研究 同上 同上
时间 1965
35
物理学 物理学
第五版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得奖项目 获奖者 国籍 法 研究成果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 原子赫兹共振的光 学方法 核反应理论,恒星能 量产生理论 发展氢泡室和数据 分析系统,发现大量 共振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