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情
安徽合肥景点导游词5篇
![安徽合肥景点导游词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dd0c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1.png)
安徽合肥景点导游词5篇合肥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环抱巢湖,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小编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合肥景点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安徽合肥景点导游词1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安徽合肥。
我是大家的导游_×,大家可以叫我×导。
现在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合肥的情况。
用二十个字便可以概括合肥“一个中心,二段历史,三大特色,四大名人,五大景点”。
这具体的分别指什么呢?下面您就听×导给您娓娓道来。
黄山是中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
登黄山可从前山或后山上。
慈光阁是前山票房,今天我们就从前山上。
大家跟着我横穿公路走台阶道。
前面就是半山寺。
半山寺因为在玉屏楼和慈光阁中间而得名,半山寺为伯承手书,寺前可看金鸡叫天门等景点。
再次,摄影方面,如果您使用得时电子快门相机和干电池电源电子闪光灯,就一定要准备好新电池,以便及时更换,因为气温低得旧电池无法充电,会影响相机和栓光灯得正常启动,同时相机要尽可能得不要一直裸露在严寒中,放在衣服里,拍照时再拿出来,拍完马上放回,以免损伤相机得使用寿命,更换胶卷时,应尽量再室内,拨卷时也要注意严寒之下胶卷变得十分脆,用力过猛会拉断或撕裂。
以冰灯,冰雕等各种景物为北京拍摄人物纪念照时应该使用闪光灯。
这“一个中心”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就是指合肥市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
“二段历史”是指公元215年的三国和公元1952年在这里成立了安徽省省会。
“三大特色”呢指合肥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新兴的科教名城和美丽的滨湖新城,也正因为此。
,合肥市一座既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
“四大名人”是包公、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
“五大景点”是指包公园、李鸿章故居、三河古镇、丰乐生态园和徽园。
由于时间限制呢,咱们今天下午就去合肥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包公文化园。
合肥红色实践地点介绍1000字
![合肥红色实践地点介绍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d0ab5c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9.png)
合肥市是中国安徽省省会,具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战场。
以下是一个关于合肥红色实践地点的介绍,描述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地方。
---合肥红色实践地点介绍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一座充满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合肥涌现出一批红色实践地点,记录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成为了红色文化的宝贵遗产。
下面将介绍一些合肥红色实践地点,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的长河。
1. 合肥会战纪念馆合肥会战纪念馆座落在包公山风景区内,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英勇抵抗侵略的英雄而设立的。
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生动地展示了合肥会战的历史背景、作战过程以及英雄们的英勇事迹。
这里是缅怀革命历史、感悟英雄气概的理想之地。
2. 合肥起义纪念馆合肥起义纪念馆位于合肥市包公山南麓,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安徽工农红军合肥起义而建。
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合肥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游客在这里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3. 包公山包公山位于合肥市郊,是合肥红色实践地点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包公山曾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略基地之一,英雄们在这里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如今,包公山已成为红色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热爱历史的人们。
4. 合肥工农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合肥市的工农红军烈士陵园是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烈士的圣地。
陵园内矗立着高大的纪念碑,周围是整齐划一的烈士墓地,每一座墓碑都见证了一个英雄的付出。
这里是人们祭奠英烈、缅怀先烈的庄严场所。
5. 安徽革命烈士陵园安徽革命烈士陵园是合肥市另一座纪念烈士的陵园,也是安徽省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之一。
陵园内有庄严的纪念碑、广场和墓地,供人们追思革命先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在这些红色实践地点,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合肥在革命历史中的伟大贡献和英雄儿女的崇高牺牲。
这些地方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db88925647d27284b73513a.png)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一、安徽省概况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
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
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
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市市情考试题目
![合肥市市情考试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e8607fb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b.png)
选择题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哪一级行政单位?
A. 省级
B. 地级市(正确答案)
C. 县级
D. 乡镇级
合肥因何得名,与下列哪个因素最相关?
A. 地理位置靠近河流交汇处
B. 古代为重要驿站,合众而肥之意(正确答案)
C. 城内多湖泊,水产丰富
D. 历史上曾是军事重镇
下列哪座山是合肥市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A. 黄山
B. 九华山
C. 巢湖姥山(正确答案)
D. 天柱山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位于合肥的哪个方向?
A. 东北
B. 西南(正确答案)
C. 西北
D. 东南
合肥科学岛是指哪个区域?
A. 巢湖中的一座岛屿
B.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科研聚集地(正确答案)
C. 合肥市内的一个公园
D. 合肥市郊的一个自然保护区
合肥地铁1号线起始站点分别是?
A. 合肥南站-合肥站
B. 合肥火车站-九联圩站(正确答案)
C. 滨湖会展中心-三十埠站
D. 大东门-方兴大道站
合肥市花是什么?
A. 牡丹
B. 桂花
C. 广玉兰(正确答案)
D. 菊花
下列哪项是合肥的传统特色小吃?
A. 臭豆腐
B. 吴山贡鹅(正确答案)
C. 狗不理包子
D. 麻辣火锅
合肥滨湖新区是合肥城市发展中的哪个重要方向?
A. 东扩
B. 西进
C. 南延(正确答案)
D. 北跨。
合肥市历史人文概况作文
![合肥市历史人文概况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9d685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e.png)
合肥市历史人文概况作文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合肥市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
本文将对合肥市的历史人文概况进行探索和介绍。
一、历史沿革合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的春秋时期。
在古代,合肥地区是巢湖流域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一个战略要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贸和军事中心。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合肥成为吴越国的中心城市之一,并在唐代被赋予了州治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合肥逐渐成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0世纪初,合肥成为安徽省的首府,并得到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
二、历史名胜合肥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名胜,展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合肥古城墙:合肥古城墙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城墙遗迹,总长约14公里。
这座古城墙见证了合肥的历史变迁,是一座珍贵的历史遗迹。
2.庐阳文庙:作为一座传统的文化场所,庐阳文庙是合肥市的象征之一。
文庙建于明代,是供奉文祖庙,也是合肥古代学府的代表。
3.合肥古建筑群:合肥市内还有许多古建筑群,包括古宅、古街和古巷等。
这些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三、历史名人合肥市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以其杰出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为合肥增添了光彩。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提的历史名人:1.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合肥出生,并在明末农民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
2.钱学森: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出生于合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成就使合肥成为中国火箭发射的重要基地之一。
3.吴文俊:合肥出生的吴文俊是中国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四、人文风情合肥市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独特的人文风情。
合肥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皖剧、皖南民歌和皖南文化等,它们充分展示了合肥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合肥市情
![合肥市情](https://img.taocdn.com/s3/m/25ece21455270722192ef7e8.png)
合肥市情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肥居皖之中,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之滨,因南淝河、东淝河在此发源而得名,因隋、唐、明、清时为庐州路、郡、府治所而别称庐州。
现辖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个开发区。
全市总面积7029平方公里,总人口480万,其中市区面积838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243万。
合肥历史悠久。
自秦朝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
由于北接中原,南近江南,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和“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
尤其是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在此交兵长达32年之久,留下了逍遥津、教弩台、三国新城等众多遗迹。
千百年来名人辈出,包拯、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等均出自合肥。
合肥区位独特。
合肥居中靠东、连南接北,是“长三角”的纵深腹地。
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交通发达,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水路经巢湖通江达海,是交通部规划的新时期内河航运中心。
现有的合肥机场为国家一级大型机场,一座新的4E 级新桥国际机场即将开工建设。
合肥工业发展强劲。
现有34个工业行业、2O0多个工业门类、2O00多种大类产品,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有江淮汽车、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海尔电器、美的电器、格力电器、日立挖掘机、佳通轮胎、合力叉车、科大迅飞、伊利乳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产品。
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称号。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
有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48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200多个,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350多个,两院院士31人,人才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关于合肥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合肥的手抄报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418bbc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d.png)
关于合肥的手抄报内容关于合肥的手抄报内容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因此,关于合肥的手抄报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历史文化合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从城市的名字“合肥”来看,它因为地势平坦而得名。
同时,合肥也是安徽省的文化中心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博物馆,如合肥市博物馆、庐州博物馆、明孝陵博物馆等等。
在手抄报中,可以介绍这些博物馆的开放时间以及展览内容,让人们更加了解合肥城市的文化底蕴。
2. 经济发展合肥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非常发达的经济。
在手抄报中,可以介绍合肥的工业发展情况、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的经济成就,如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让人们更加了解合肥的经济实力。
3. 教育与文化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在教育方面也拥有丰富的资源,有着众多优秀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等。
同时,合肥还发展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合肥国际马拉松比赛、合肥国际棋艺文化节、合肥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等等。
在手抄报中,可以介绍这些学校和文化活动的情况,让人们更加了解合肥的教育与文化发展,也可以鼓励青少年们更加努力学习和创作。
4. 环境建设合肥不仅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同时也重视城市的环境建设,如建设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等等。
在手抄报中,可以介绍合肥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绿化,让人们更加重视和保护自然环境,让合肥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市。
总之,在介绍合肥的手抄报内容中,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教育与文化以及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来展开。
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我们可以向更多的人传递合肥这个城市的发展成就和特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合肥,关注合肥。
介绍合肥的导游词5篇
![介绍合肥的导游词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5933e952d380eb63946d2b.png)
介绍合肥的导游词5篇介绍合肥的导游词(1)合肥市,历史悠久,古称庐州,又名庐阳,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
总面积7266(市区458)平方公里,人口425.9(市区127.94)万。
市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景色优美,既多现代建筑,又有名胜古迹,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
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甲等开放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
高科技工业园、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等蜚声中外。
ldquo;合肥rdquo;名称之由来,说法不一。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ldquo;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淝。
rdquo;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东淝河,这是一种说法。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
《尔雅》上指出ldquo;归异出同曰肥rdquo;。
二水皆曰淝,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合肥市素以ldquo;三国旧地、包拯故里rdquo;闻名于世,具有ldquo;淮右襟喉、江南唇齿rdquo;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
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
秦、汉在此设郡县,明、清为庐州府治,民国时为安徽省省会,如今已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
合肥素有ldquo;绿色城市rdquo;、ldquo;花园城市rdquo;的美名,其环城公园便修建在合肥古城墙的基础之上,沿着起伏的岗丘地形,加之原有的绿林带及护城河,精筑而成。
环城公园总长约达9公里,分为六个景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茂林修竹,夏河朝露的银河景区;湖峦相映、水碧枫赤的西山景区;林木葱茏、芳草常青的环北景区。
这样的环城公园无城墙之隔阂,面水而立,一派迷人旖旎的江南风光。
合肥 综合知识
![合肥 综合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1a1d38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4.png)
合肥综合知识一、概述合肥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省会。
它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
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本文将介绍合肥的历史、文化、美食、景点等综合知识。
二、历史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合肥就是中原文明与江南文明交汇的重要区域。
相传合肥始建于秦朝,当时是一个小镇。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合肥在宋朝时成为重要的商贸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军事要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合肥成为中国抗日名城,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合肥会战。
现在的合肥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科教中心。
三、文化合肥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深受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影响。
合肥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火、吃汤圆等。
此外,合肥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如草鞋戏、灯笼戏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合肥独特的文化风情。
四、美食合肥的美食丰富多样,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菜肴。
其中最著名的是合肥的徽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徽菜注重色、香、味的协调,以酥炸、烹炖为主要烹调方式。
著名的徽菜有脆皮山鸽、红烧狮子头、锅巴菜等。
此外,合肥还有许多美味的小吃,如包子、烧饼、豆腐脑等,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夜市,都能找到这些诱人的美食。
五、景点合肥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和旅游景点,让人流连忘返。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合肥包公园,位于合肥市太湖路,是中国最大的包公园。
园内有大型雕塑、景观湖、游乐设施等,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还有合肥庐山公园,位于庐山路,是一座集游览、休闲、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此外,还有合肥周恩来纪念馆、徽州古城等文化景点,各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六、总结合肥作为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发展迅速,充满活力。
它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拥有美味的传统美食和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合肥历年高温天气
![合肥历年高温天气](https://img.taocdn.com/s3/m/6de4ff2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7.png)
合肥历年高温天气合肥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也是安徽省的省会。
这个城市的气候以四季分明、湿润多雨为特点。
夏季的高温天气常常让人们感到不适,因此高温天气成为了合肥人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合肥历年来的高温天气情况。
合肥的夏季通常从6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初。
在这个时期,合肥的气温通常都会超过30摄氏度,有时候甚至会达到35摄氏度以上。
这个时候,阳光强烈,空气湿润,非常闷热。
人们几乎无法在户外活动,只能借助空调和电扇来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
根据气象数据,合肥的历年高温天气情况表明,每年的7月和8月是最炎热的时候。
在这两个月里,合肥的平均气温常常超过30摄氏度。
其中,2013年是合肥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年份之一,夏季最高气温达到了38.6摄氏度。
另外,2003年和2010年也是高温频发的年份,夏季平均气温接近35摄氏度。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合肥的高温天气,我们会发现高温和降水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关联。
在一些年份里,高温和降水量都较为丰富,而在另一些年份里,则是高温成为了主要的气候特征。
这种关联关系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夏季的热力作用和湿气蒸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炎炎夏日里,人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抵御高温的侵袭。
首先,人们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避免暴露在烈日下。
其次,人们要求增加室内空调和电扇的使用,以确保室内温度的舒适。
此外,人们还要注意增加饮水量,避免中暑的发生。
在合肥的高温天气下,一些特殊人群需要额外的关注。
老年人、儿童和身体虚弱的人群对高温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伤害。
因此,他们需要监测自己的体温,增加液体摄入,并寻找凉快的地方避暑。
为了减轻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合肥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城区,市政府设立了一些避暑休息区,供市民休息和避暑。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公共场所的空调和电扇设施的管理,确保公众能够在这些地方找到凉快。
总的来说,合肥历年来的高温天气情况表明,夏季的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合肥自然条件
![合肥自然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e05e8a0975f46527d3e1d9.png)
合肥自然条件
水文地质及气象条件
3.5.1水文条件
项目建设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排水通畅,无积水可能,历史上无洪灾记录。
3.5.2地质条件
厂区地质情况良好,土质为江淮冲洪积层粘土,黄褐色。
坚硬密实,膨胀性弱,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0.25 MPa,0.3MPa。
地下水位约在0.6m,0.8m,属上层滞水,无侵蚀性。
地震:区域内地震中具有带状分布特征,历史上合肥-巢湖一线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并有往返跳动之势。
按《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确定,合肥市基本烈度为7度。
3.5.3气象条件
表3-2 合肥地区气象情况
序号项目单位数值
年平均气温 ? 15.8
夏季最高温度 ? 40.3
冬季最低温度 ? -18.6 1 气温最热月平均温度 ? 27.3
最冷月平均温度 ? 3.6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 2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 32
夏季室外 % 80
冬季室外 % 72.7 2 相对湿度年平均 % 76
最冷月月平均室外 % 75
最热月14时平均室外 % 63
年平均 mm 1067.2 3 降雨量年最大 mm 1541.3
夏季 / S 4 主导风向冬季 / EN
冬季平均室外风速 m/s 2.5
序号项目单位数值
夏季平均室外风速 m/s 2.6
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 / ENE(9%)
夏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 / S(13%) 5 历年最大积雪深度 mm 450 6 历年最大冻土深度 mm 110 7 雷暴雨日数年平均雷暴雨日数天 30 8 地震烈度度 7。
调研报告合肥
![调研报告合肥](https://img.taocdn.com/s3/m/356e15b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e.png)
调研报告合肥
《合肥市调研报告》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国家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之一,合肥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发展。
因此,我们对合肥市进行了一项调研,以了解该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我们的调研中,首先关注了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通过分析数据和对市民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合肥市的经济增长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新兴产业和核心产业不断蓬勃发展。
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合肥市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之一。
其次,我们对合肥市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
我们发现,合肥市拥有一批领先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合肥市都有着显著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另外,我们也关注了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和生活环境。
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活环境逐渐改善。
同时,市民对于城市的发展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他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文化娱乐设施的进驻。
最后,我们对合肥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我们相信,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城市自身的不断努力下,合肥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市民的生活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多元化,科技创新也将会迎来更多的突破。
总的来说,合肥市在经济、科技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巨大。
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报告,可以更好地了解合肥市的发展现状,并为该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2024和2024年合肥指标到校生人数对比
![2024和2024年合肥指标到校生人数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42c413a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b.png)
2024年和2024年是合肥市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两年是合肥市实施“义务教育全面、高中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教育投入提质增效的关键年份。
本文将对比2024年和2024年合肥市的指标到校生人数,探讨两年间合肥市教育发展的变化和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2024年的情况。
2024年是合肥市义务教育全面的起点年份。
根据合肥市教育局的数据,2024年全市的指标到校生人数为17.5万人。
这其中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
其中小学学生为11.2万人,初中学生为4.5万人,高中学生为1.8万人。
同年,合肥市共有500所小学,120所初中和60所高中。
然而,在2024年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亮点和问题。
小学和初中的指标到校率相对较高,分别为93%和92%,说明合肥市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
但是,高中的指标到校率只有85%,存在一定的流失率。
这可能是由于学生选择转学、辍学或选择就业等原因导致的。
而在2024年,合肥市的指标到校生人数有了明显的增长。
根据合肥市教育局的数据,2024年全市的指标到校生人数为20万人。
其中小学学生为12.5万人,初中学生为5万人,高中学生为2.5万人。
相比2024年,2024年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人数都有了较大的增长。
这一增长可以归因于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合肥市在教育投入方面加大了力度。
2024年,合肥市的教育经费支出达到了8亿元,其中包括对教育设施的改善、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教师待遇的提高等。
其次,合肥市积极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2024年,合肥市新增了30所高中,扩大了教育资源的供给,满足了更多学生的需求。
此外,合肥市也加大了对教育质量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吸引了更多家长和学生选择在合肥市就读。
然而,尽管在总体上指标到校生人数有所增加,但在不同阶段之间的公平性还需要继续关注和改善。
例如,合肥市的小学和初中的指标到校率较高,但高中的指标到校率仍然较低。
这可能与高中的录取条件和学费等因素有关,需要在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方面进一步加大努力。
我的家乡合肥ppt课件
![我的家乡合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0d4e08f7ec4afe05a1df0b.png)
合肥实景
3
合肥野生动物园 蜀山森林公园
逍遥津公园
李鸿章故居
包公祠
合肥城区地图 及合肥主要旅游景点
三河古镇
明教寺
吴王遗踪
4
春
夏
秋
冬
合肥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风景如画
5
环城公园它抱旧城 于怀,融新城之中, 城 中有园,园中有
城,绿树碧水宛如 丝带,束在新城旧 市之间,被人们誉 为“翡翠项链”。 连接城区内几个块 状绿地,如“项链 上的明珠”,为合 肥市获得“园林城 市”奠定了基础。 根据不同地段的历 史人文和自然条件 形成不同特色的六 个景区:包公文化 园;银河景区;西 山景区;琥珀潭景 区;环北景区;环 东景区。如今的环 城公园已成为环绕 古城合肥一处不可 多得的美景胜地, 同时也成为提升合 肥城市品位和形象6 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的家乡美丽的合肥
制作人:
1
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科教基地、滨湖新城
政府大楼
2
合肥名片:
城市荣誉: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 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 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 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正 在建设中的亚洲特大中心城市。
同时合肥拥有中科院合肥分院等科研机构200余所,各级自然科学群众团体200余个雄厚的科技实力为合肥的经济
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安 徽 大 学
合 肥 工 业 大
学
13
合肥拥有一中、六中、 八中、七中、九中、十 中等多所省级示范高中 往各个高校输送了大批 优秀人才。
《刘自若版安徽省情、合肥市情》.doc
![《刘自若版安徽省情、合肥市情》.doc](https://img.taocdn.com/s3/m/0718cac405087632311212bc.png)
《刘自若版安徽省情、合肥市情》101221-23全国工商联十届四次执委会议和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会议培训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参观考察,我是本次会议的志愿者____________,大家可以喊我_______就可以了。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为大家做讲解服务。
今天我们的参观点有___处,一处是____________,一处是____________。
现在我们先前往____________,途中行程大约小时分钟。
【安徽省情】大家来到安徽,首先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安徽省。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全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千米,在中国省份面积中排名第22位;全省总人口约6800万人,在中国省份人口中排名第8位。
换句话说,安徽用全国排名第22的土地,养育了排名第8的人口。
安徽得名取历史上的安庆府、徽州府两府的首字。
安徽简称“皖”,源于周朝时分封的诸侯国——皖国,都城在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国君皖伯爱民如子、治理有方,留下皖国、皖城、皖山(也就是天柱山)、皖水等称呼。
万里长江和千里淮河一南一北横贯全省,“江淮”成为安徽的代称。
淮河和长江把安徽一分为三,淮河以北是皖北地区,皖北有阜阳、亳州、淮北、宿州四座城市;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是皖中地区,皖中有六安、安庆、淮南、合肥、巢湖、蚌埠、滁州七座城市,合肥市就处在皖中地区的中心;长江以南是江南地区,江南有池州、黄山、宣城、铜陵、芜湖、马鞍山六座城市。
在经济上,咱们安徽是一个正在加速崛起的中部省份,东面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无缝接轨,目前已是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实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和主阵地,大力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09年我们安徽省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53亿元,全国排名第14位,迈入全国GDP万亿元“俱乐部”。
(人均GDP16400元(2400美元),财政收入1551亿元。
)【安徽产业】说到经济发展不得不说我们安徽大型企业,马鞍山钢铁集团为全国五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铜生产加工基地之一铜陵有色集团,它的电解铜产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海螺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水泥和塑料型材生产企业;淮南淮北煤矿的煤炭储量居华东之首;合力叉车、日立挖掘机的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在家电行业,除了有本土的美菱电冰箱和荣事达洗衣机,外来的海尔、美的、西门子、康佳等家电巨头也纷纷进驻安徽,共同打造安徽的家电生产基地。
合肥市市情简介
![合肥市市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e1e6df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c.png)
合肥市市情简介本文档将介绍合肥市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纬度31°47′N,经度117°17′E。
合肥市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处,地势平坦,地形以平原为主。
合肥市总面积为7458平方公里。
截至2021年,合肥市的常住人口约为1000万人。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合肥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稳定,经济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
合肥市的人口结构多样化,包括本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和学生等。
合肥市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入。
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的中部地区重要城市之一。
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推动,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稳定的经济增长。
以下是对合肥市经济发展情况的概述和主要经济指标:主要产业合肥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其中,制造业是合肥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信息技术产业也在合肥市有着较高的发展水平,涵盖了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
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也在合肥市快速崛起,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经济指标合肥市的经济指标表明了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GDP:合肥市的GDP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在中部地区名列前茅。
人均GDP:合肥市的人均GDP持续增长,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外贸出口:合肥市的外贸出口规模逐年增加,是重要的出口基地之一,涉及多个产业领域。
合肥市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不断推动着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
合肥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主要旅游景点。
以下是合肥市的文化特色和主要旅游景点的简介:文化特色合肥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
这里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徽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艺而闻名。
合肥简介介绍
![合肥简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3228a8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d.png)
合肥简介介绍汇报人:日期:•城市概述•历史与文化•旅游景点•美食与特产•发展前景与规划•总结与展望01城市概述0102地理位置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环境优美,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合肥市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合肥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合肥市的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旅游业、金融业和物流业等方面发展迅速。
02历史与文化010204历史沿革合肥历史悠久,自秦朝置合肥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
合肥曾为淮南国都,是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肥在历史上曾多次为州、府、地区的行政中心,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合肥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安徽省临时省会,见证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敌的英勇历史。
03合肥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如庐江古城、肥西老母鸡等。
合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如庐剧、徽剧等地方戏曲和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
合肥的古文化和传统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文化遗产民俗风情03旅游景点包公园以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建筑为主,是合肥市的文化名片之一。
徽州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主,是了解徽州文化和历史的好去处。
庐江古城以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古村落为主,是了解庐江文化和历史的好去处。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以湿地和森林景观为主,是合肥市的城市绿肺之一。
黄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天柱山风景区03020104美食与特产合肥龙虾合肥蟹黄汤包合肥丝绸合肥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品种最为著名。
合肥茶叶合肥竹编05发展前景与规划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城市品质提升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前景规划目标与措施规划目标到2025年,合肥市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高品质的国际化都市区。
规划措施为实现规划目标,合肥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品质、深化改革开放等。
合肥简介
![合肥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f528b3531126edb6f1a1067.png)
合肥简介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此汇合而得名。
古称庐州,又名庐阳。
素以“三国旧地、包拯故里、淮军摇篮”闻名于世。
合肥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
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
秦、汉在此设郡县,明、清为庐州府治,1949年定为安徽省省会。
作为国家首批三个园林城市(北京、珠海、合肥)之一,合肥有“绿色之城”的美称。
淝水穿城而过,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
市内的包公园、逍遥津公园、环城公园等胜景,城郊的紫蓬山、大蜀山两座森林公园以及徽园等主题公园,徜徉其间,风光旖旎,还可吊古论今,令人留恋忘返。
同时,合肥市还濒临巢湖,城区南侧至巢湖岸线距离仅10公里,也是美丽的“滨湖城市”。
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的落户,更使合肥这座“千年古邑”享有了“中国科技城”的美誉。
合肥文化庐剧为安徽省著名地方剧种,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已有近200年历史。
庐剧分东、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生动活泼,传统剧目分为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近300出,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寒腔”、“三七”、“正调”、“衰调”、“丑调”等,花腔多为民间小调,有四十多种,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
建国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新,音乐由单纯的锣鼓伴奏增加了丝弦伴奏,并吸收了管弦乐器,尝试了电声伴奏。
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说、唱为一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即可表演古装戏,也适合表演现代戏,不少剧目经过整理有的成为保留剧目,有的拍成电影和电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合肥历史庐剧为安徽省著名地方剧种,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已有近200年历史。
对合肥的介绍
![对合肥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08a2d0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7.png)
对合肥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合肥,是中国安徽省省会,也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合肥地处中国东部腹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北缘,长江和淮河的交汇处,是华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制造业基地。
合肥市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素有“科教之城、创新之都”的美誉。
合肥市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
合肥市总面积11967.55平方公里,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和1个县,常住人口接近900万。
合肥市境内有三江大地贯穿而过,分别是淮河、长江和富春江,水资源十分丰富。
合肥市历史悠久,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重要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合肥就是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是南京行省治所和皖西府。
合肥是安徽省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出现的古代国家之一。
合肥市内有着众多的历史古迹,如大蜀山、庐山、澳门山、韩山等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合肥市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投资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大幅增加,形成了合肥市的科技特色。
合肥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所在地,这些高校共同构成了合肥市的“高教城”,使得合肥市在科技、教育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合肥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
合肥市的工业结构较为完善,有机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集群。
合肥市还是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拥有良好的产业状况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合肥市是中国的文化名城,城市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文化活动。
合肥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合肥市内有多座古代建筑、文化古迹和文物遗址,如阜阳楼、庐山石刻、里巷艺术家村等,展现了合肥市的文化底蕴。
合肥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先进科技创新水平和繁荣经济发展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情一、地理位置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2°、东经117°),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 、又名“庐阳”。
合肥自然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
市区公园环城走,碧水绕城流,是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还是全国双拥模范和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二、行政区划合肥市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和巢湖市以及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巢湖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
土地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5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6%。
其中,城镇人口达486万人,乡村人口266万人,城镇化率达64.6%。
三、历史沿革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
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合肥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四、气候概况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春天: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导致天气时晴时雨,乍暖乍寒,复杂多变。
夏季:季节最长,天气炎热,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的梅雨季节。
秋季:季节最短,气温下降快,晴好天气多。
冬季:天气较寒冷,雨雪天气少,晴朗天气多。
五、市树、市花市树:广玉兰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市人大九届八次会议定为“市树”。
市花:桂花、石榴花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市人大九届八次会议定桂花、石榴为“市花”。
六、经济发展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多项指标实现突破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双双突破4000亿元,工业产值超过6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1300亿元,财政收入接近700亿元,人民币存款接近7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
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4164.3亿元,占全省的24.2%;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6%,高于全国、全省5.8和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省会城市前列,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9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303.9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1631.4亿元,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7:55.1:39.2调整为5.5:55.3:39.2。
二、工业转型步伐有力,企业利润增长较快全年工业化率达到43.6%,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4.3%,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
12月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87户,全年完成总产值6600.14亿元,实现增加值1653.54亿元,同比增长17.4%,高于全国、全省7.4和1.2个百分点。
其中,六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3853.98亿元,实现增加值951.6亿元,增长15.9%,比前三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058.13亿元,继家电产业后成为全市第二个千亿产业。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598.7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24.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长23.3%,快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5.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533.74亿元,占规上工业的53.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290.82亿元,占规上工业的17.6%,同比降低1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增长15%,低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
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181.71亿元,同比增长24.3%,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67.52亿元,增长13.8%,分别比全国、全省高10.8和4.5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10.6%,较前三季度收窄2.1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全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65.46亿元,增长22.9%,比上年增幅高4.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9.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89.77亿元,增长24.1%。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102.25亿元,增长1.9倍;居民服务业完成投资增长1.3倍。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和1.3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4%,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8个百分点。
全市城镇化率达66.4%,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四、投资总量高位突破,竣工项目奠定后劲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1.10亿元,同比增长23.7%。
其中,工业投资1551.40亿元,增长23.5%;房地产投资913.80亿元,增长3.8%,增幅较上半年及前三季度分别提高5.9和5.5个百分点。
全年施工项目4831个,同比增加64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52个,同比增加139个,完成投资1702.53亿元,增长15.4%。
全年新开工项目4012个,同比增加682个,完成投资2029.62亿元,增长24.4%,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为52%,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2.3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新开工项目1619个,同比增加57个,完成投资993.96亿元、增长23.7%,总量占工业投资的64.1%、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全年竣工项目3643个,同比增加676个,完成投资额1877.1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6.9%、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增长52.3%,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28.6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竣工项目1522个,同比增加79个,完成投资额992.92亿元,增长43%。
五、消费市场较为红火,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3.62亿元,同比增长16.7%,高于全国、全省2.4和0.7个百分点。
其中,餐饮收入101.60亿元,增长15.6%,商品零售1191.55亿元,增长16.8%。
12月末,全市共有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202家,同比增加130家。
全年限上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899.99亿元,增长26.9%。
全年进出口总额176.42亿美元、居省会城市第9位,同比增长43.3%、居省会城市第4位。
其中,出口总额136.28亿美元、居省会城市第7位,同比增长74.3%、居省会城市第3位;进口总额40.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6%。
至12月底,我市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53家,从业人员6.1万人。
服务外包接包合同签约金额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76.5%;接包合同执行金额6.95亿美元,同比增长79.2%。
六、财政收支增长稳定,信贷增长平稳适度全年财政收入694.36亿元,同比增长11.3%。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9.50亿元、居省会城市第10位,增长15.1%。
财政支出572.10亿元,增长20.5%,其中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就业等支出分别增长61.1%、13.4%、18.5%和14.6%。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136.03亿元,同比增长16.7%,比年初增加879.29亿元,同比多增36.14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913.84亿元,同比增长20.1%,比年初增加1156.58亿元,同比多增302.49亿元亿元。
七、居民生活持续改善,物价涨幅高位回落。
全年财政民生支出434.2亿元,同比增长20.8%,占财政支出比重为75.9%。
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05万人,分别完成省下达目标的163%和134%。
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7.54万套、竣工2.61万套,分别达到省下达任务的138.4%和135%。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34元,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收入869、4410元;同比增长13.2%,比全国、全省平均增幅高0.6、0.2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9081元,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收入1164、1921元;同比增长15.5%,高于全国、全省2.0、0.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比全国、全省分别低0.4和0.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0%,衣着上涨1.7%,居住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8%,烟酒及用品上涨2.8%,交通和通信下跌0.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1%,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3%。
总体看,在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全市呈现出“经济增长较快、效益明显提升、转型成效显著、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较快、资金保障进一步趋紧等问题。
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并着力在强化创新驱动、扩大有效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七、前景目标合肥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100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141”城市发展框架: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
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综合居住新区。
“十二五”发展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GDP突破66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全市人均GDP 达到1.3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5年累计完成2.5万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累计900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