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
关于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的研究报告
关于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的研究报告思乡之情是人们在离开故乡后所感受到的一种强烈情感,而在诗词中,这种情感常常被表达出来,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本报告将从诗词中的思乡之情的概念、表现形式、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概念思乡之情是指人们在离开故乡后所感受到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现为对故乡的怀念、思念、渴望等。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思乡之情是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词人都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这种情感。
二、表现形式1. 地名、建筑物、自然环境等的描述许多诗词作品中,诗人通过对地名、建筑物、自然环境等的描述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通过对地名、自然环境等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对故乡的描绘许多诗人通过描绘故乡的美景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比如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通过对故乡美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诗歌作品中常常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对草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情感内涵1. 对故乡的眷恋思乡之情主要表现为对故乡的眷恋,对故乡的生活、亲人、朋友等的思念。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古诗中的思乡情感如何表达
古诗中的思乡情感如何表达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无论古今,无论中外。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思乡之情更是被诗人们反复吟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那么,古诗中的思乡情感究竟是如何表达的呢?首先,借景抒情是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思乡情感的方式。
诗人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景色,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比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中没有直接说思乡,而是询问来自故乡的人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借寒梅这一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
又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高悬,诗人抬头望月,低头思乡,以明月这一常见的自然景象,引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次,以物寄情也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
诗人常常借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比如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风乍起,诗人想给家人写封信,却担心匆匆写就说不完心中所想,信即将发出又打开。
在这里,“家书”成为了诗人寄托思乡之情的载体。
再如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在旅途中偶遇故人,想托其给家人带个口信报平安,“口信”这个简单的事物,却承载着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再者,直抒胸臆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诗人毫不掩饰地直接抒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像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直白地说出在他心中故乡的月亮比别处的更明亮,鲜明地表达了对故乡的偏爱和思念。
还有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傍晚时分,诗人望着江上的烟波,直接发问故乡在哪里,忧愁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对比手法在表达思乡情感时也经常被运用。
诗人通过将眼前的景象与故乡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比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年少离家,年老归乡,乡音未改,却已物是人非,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故乡岁月变迁的感慨和思念。
中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特征简析
我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特征简析一、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思乡主题是一个常见且深刻的文学主题。
通过对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了解古人对故乡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人情和社会的揭示。
在本文中,我将针对我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的特征展开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主题的魅力。
二、我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的特征1. 深沉的乡愁情感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往往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沉乡愁情感。
在这些作品中,作家通过对故乡的描述和回忆,表达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展现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在《孔雀东南飞》中,作者王安石以深沉的情感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
2. 对故乡的真实描绘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通过对故乡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作家对故乡的真实感受和对故乡的真实理解。
作家常常通过对故乡的风景、人物、风俗等方面的描绘,展示出对故乡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故乡的描写十分细腻,展现出对家乡的真实感受。
3. 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还常常表达了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和对故乡亲人的怀念,表达出对故乡的深切情感。
比如在《木兰诗》中,作者对故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动不已。
4. 思乡情感的抒发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往往通过抒发思乡情感来表达对故乡的眷念和留恋。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诗歌、散文等方式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比如在《古风》中,李白借助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之情。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我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了古代文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也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的人情和家国情怀。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人对故乡的深切情感,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人情世故。
我国古代文学思乡主题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社会揭示,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诗词中的乡愁表达
诗词中的乡愁表达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和思考。
其中,乡愁是一种常见的主题,被诗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本文将探讨诗词中的乡愁表达,从情感、景物和人物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乡愁在诗词中常常通过情感来表达。
诗人们常用深沉的文字和情感描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高台的描绘,让人联想起故乡的山川美景,勾起乡愁之情。
此外,乡愁还常常与离别之情相结合。
宋代文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开头,描绘了与亲人分离的情景,表达了思乡之情。
通过情感的表达,诗词将乡愁深深地浸润在文字之间。
其次,乡愁在诗词中也常常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
诗人们通过对故乡的山水、田园和季节等景物的描述,勾起读者对家乡的回忆和思念。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绘,以及对牵牛织女星的提及,让人感受到故乡的宁静和美丽,唤起对乡愁的思念。
景物的描绘使诗词充满了生动的色彩和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乡愁在诗词中也常常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
诗人们通过对家乡的亲人和朋友的描写,将乡愁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例如,宋代词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这首词以对亲人离去的表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物的塑造让诗词更具有人情味,加深了乡愁的表达。
总而言之,诗词中的乡愁表达多种多样,通过情感、景物和人物等方面的描写,传递出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诗人们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情感的表达,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乡愁在诗词的世界里流淌。
正因为乡愁在诗词中的表达,才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文字和情感,与诗人们一同感受故乡的美好与思念。
诗词中的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中的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个角落,无论身在何处,对故乡的思念总是无法掩饰。
诗词中的对故乡的思念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从古代至今,无数诗人通过诗词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对故乡的思念,往往以描绘山川河流、展望花开花落作为引子,通过此景让读者回忆起故乡的美好。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黄河入海的景象为背景,向读者展示了广阔的土地和壮美的河流,让读者不禁想起自己故乡的河山之美。
不仅仅是山川河流,诗词中对故乡还常常描写田园风光。
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以江南的风景为背景,描述了江南的丰美、富饶,表达了对故乡乐土的思念。
此外,诗词中其他形式的对故乡的思念也颇具韵味。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风高猿啸的景象为引子,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声音、触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不仅在古代诗词中有所体现,近现代的诗词中也有对故乡的思恋的表达。
例如,现代诗人康浩的《故乡的山和河》:“我想念的不仅仅是故乡,更是那里的山和河。
”这首诗以山和河为象征,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诗词中对故乡的思念是一种极富情感的表达方式。
从描绘山川河流,展望花开花落,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些诗词形式各异却又情感共鸣。
通过诗词,诗人们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化作了一簇簇美丽的花朵,让读者不禁闭上眼睛,幻想着故乡的美好。
故乡,是每个人的牵挂之所。
无论身在何方,每当听到一首描绘故乡的诗词,内心总会荡漾起一股思念之情。
正如杨洪基所唱:“在那片北国的土地上,我种下了理想,为了那弯矩如鸟翼的河流,为了无数曾把我掬在手心呵护的人们……”故乡的山川河流、田园风光和其他形式的对故乡的思念,在诗词中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精选五篇)
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月是故乡明——关于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研究摘要:思乡怀人是我国古代诗词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思乡情结仿佛是诗人们无法逾越的心篱。
他乡为官,戍守边疆,却又道路崎岖,交通落后,通信不便,这使得古人离久逢难,难免产生无尽的思乡怀人之情,并最终通过一定的含有别情离绪的意象、特定的表达技巧来寄托这一深沉、浓郁的乡情、乡思与乡愁。
关键字:诗词思乡一、我国古代思乡诗词的产生提起关于思乡的诗词,我们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李白的“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是故乡明”,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不胜枚举。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写下如此之多的思乡诗词呢?1.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这是宋代欧阳修在《送惠勤归余杭》的诗句,它道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事实:安土重迁、依恋故土是人类的真性情,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飞鸟尚且故巢难离,又何况人呢?一个人,对于故乡,那是生于斯,长于斯,是人生记忆的发源地,是情感的寄托所。
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亲朋,在离别后都成了思念的对象,特别是在一个人得意或者失意时,千头万绪涌上心头,而此时最不能少的事情便是思乡、怀人了。
可是,路遥途远,通信不便,如何释放、传递此种情感呢?那就只有把它写下来,形成诗词,用这种最能抒情的方式来解决了。
2.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古代诗词中思乡内容多与道路崎岖,交通工具落后有直接关系。
从古人诗词中可见一般。
如“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的《蝶恋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晋•陶渊明《饮酒》)“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诗词中的思乡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思乡意境解析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们心灵深处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的流露。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丰富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意境,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一、唐诗中的思乡意境唐代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众多大诗人留下了许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雄奇的壮丽场景点缀,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描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无边的思乡之意境,每一句都如同敲击在心灵深处的音符,引发了人们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宋词中的思乡意境宋代的词作以豪放洒脱、委婉秀丽著称,尤以宋辽金元时期为盛。
苏轼的《东篱乐府》中,流露出对北国乡音的浓浓思念之情。
词中“一声余响入冷烟,杨柳青青年复年”将读者的思绪拉回故乡,似乎置身于家乡的青绿的杨柳丛中,感受到熟悉的乡音。
三、元曲中的思乡意境元曲既是思乡之情的表达工具,也是对乡愁的抒发载体。
《西华山》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一部代表作品,在这部戏剧中,通过对残酷的战乱描写,以及对乡愁的深情抒发,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痛惜和思念。
四、现代诗歌中的思乡意境现代诗歌表现方式多样,对于思乡之情的表达也有不同的形式。
现代诗人郭沫若的《等待》中,他以细腻的笔触重新诠释了思乡之情。
诗中“经年思念人儿来,只有枝儿抬头小”将读者拉回到狭窄的故乡胡同,思念之情由内而外,让人感同身受,不禁唤起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总之,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意境是多样而丰富的。
不同的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描绘出了各具特色的思乡景象。
这些作品使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回味往事,思考家乡的美好,进而理解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和乡愁与人情的深厚关系。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留下了众多的关于思乡题材的诗作,“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中国人的乡愁较西方人而言可能更强烈一些,中国人更容易在乡愁中感受自己的过去,并更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边塞诗游历诗思乡情结“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在世界各地,到处可见读书、旅游、做生意的中国人,有的人已获定居。
当了解中国人的乡土意识,进而是他的家国情怀后,就会理解,受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的乡愁较西方人而言可能更强烈一些,中国人更容易在乡愁中感受自己的过去,并更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留下了众多的关于思乡题材的诗作,这些诗作主要分布在游历诗及表现客居生活的诗、边塞诗、描写宦旅生活及表现贬迁生活的诗这三大类中,并以此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鲜明的“思乡情结”,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1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1.1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与叙事诗。
1.2按表现形式分(体裁)1.2.1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乐府诗1.2.2近体诗(形成于唐代):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1.2.3词1.2.4散曲(小令和套数(散套)1.3按内容分(题材):送别诗、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民悯农诗、哲理诗、爱情诗、人生感慨诗。
2中国人的思乡情结2.1基于对文化传统的深层情感爱恋乡土,进而爱恋祖国,是人类共同的情怀。
因为故乡是人自身的确证,是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起始。
中国人当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因受特殊生存环境与社会意识的影响,它有一些独特的表现非常耐人寻味,它背后所深藏着的文化意味,更值得人探讨和发扬。
古代诗词中的思乡情愫
古代诗词中的思乡情愫介绍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其中许多作品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与浓厚情感。
这些作品通过婉转动人的语言,描绘了离乡背井之后所产生的深沉情感和内心独特的体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诗词中关于思乡情愫的表达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主题一:离别时刻在古代诗词中,离别时刻往往成为表达思乡情愫的切入点。
作者通过描写别离时望着故土远去或者登上高山远眺来渲染出明亮而忧伤的氛围。
例如,《登鹳雀楼》中王之涣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透露出了对离开家乡、放眼天涯的惆怅之情。
主题二:季节变迁古人常常借助自然界季节变迁来抒发思乡之情。
四季变化带来的景象与个人离乡的体验形成对比,加深了对故土的怀念。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春天细雨的期盼和怀念。
主题三:梦境回归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作品通过梦境将作者带回故土。
这种虚幻而真实的经历令人感到既幸福又伤感,更凸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如,《长亭送别》中王之涣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里描述了作者在梦中看到家乡美丽景色时所产生的喜悦和惆怅。
主题四:异国他乡古代诗人常常身处异国他乡,在陌生环境下对故土愈加思念。
他们通过描写异国风情、文化差异来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豪美贵盛,宴尔新春酒。
”这里通过描述元夕时节的异国风景来彰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结论古代诗词中的思乡情愫丰富多样,通过各种手法和表达方式深刻地渲染出离乡别井、异国他乡所产生的感伤和怀念之情。
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个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家族和家乡情感的价值观。
古典诗词中的乡土情怀与家国思念
古典诗词中的乡土情怀与家国思念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思念。
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思念。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许多古典诗词中都融入了对乡土的热爱和眷恋。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听到戍鼓声时,思念故乡的情感。
他通过描绘月亮的明亮和白露的清凉,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乡土情怀,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家乡所代表的文化和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除了对乡土的情感表达,古典诗词中还蕴含着对家国的思念。
在中国古代,战乱频繁,人们常常被迫离开家乡,背井离乡。
这种离乡背井的经历使得诗人们对家国的思念更加深刻。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通过描绘冷冷清清的夜色和寂静的天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用牵牛织女星来象征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
古典诗词中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思念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们也反映了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战乱的频繁使得人们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注更加深刻。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诗人用自己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思念。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汉家宫殿依山尽,天涯海角无边际。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的国家繁荣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的思念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这种家国思念,不仅仅是对个人家乡的思念,更是对整个国家的关怀和责任。
古典诗词中的乡土情怀与家国思念,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
这些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国家的伟大。
浅论唐诗中的思乡情结
浅论唐诗中的思乡情结
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为其他文学作品所望尘莫及。
所以唐诗中存在着高超的艺术性。
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唐朝的时期,各名人大家常常把这种情结折射到唐诗作品中,体现出的是浓浓的思乡情结。
比如最经典的思乡就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寂静的夜晚,诗人作客他乡,在特定的环境中一刹那产生的错觉,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诗人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思”字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思的是什么?故乡的亲人、山水、草木,亦或是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再比如最浮想的思乡——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这首诗时,王维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帝都虽然繁华,但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更是倍加。
接着诗人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唐诗将浓浓的思乡情结体现的淋漓尽致,值得我们现代人用心去感受唐诗的魅力。
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赏析
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赏析思乡之情,是诗人们常常乐于吟咏的主题之一。
自古以来,许多著名的诗人在流亡异乡、远离故土的时候,饱含着对家园的眷恋和思念,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本文将对几位著名诗人的思乡诗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一、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时代动荡和社会变迁的痛苦。
《月夜忆舍弟》便是杜甫一首佳作,诗中流露出浓厚的思乡之情。
诗中,杜甫以“戚戚”二字揭示出他在异乡流亡的孤寂和无依。
他用“独”一词反复强调自己的孤独,以表达思乡之情。
他描述月光下远方故乡的景色,直抒胸臆地表达着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以外物的形象反衬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深深的忧伤和宝贵的亲情之恋。
二、苏轼的《上京》苏轼是中国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上京》一诗也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佳作。
诗中,苏轼把自己的们流亡异乡的经历与怀念故乡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诗中的关键句“生涯无处不青山”,彰显了苏轼内心对家乡山川的思恋。
他通过对故乡山水的形象描写,表达出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放不下的思念。
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是中国唐代文学家,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其悲切动人的笔触,展示了诗人在离别时情感的丰富和内心的思乡之情。
诗中,白居易以草原为背景,描述了面对离别时无法言喻的悲伤。
他以草原作为离别的象征,诉说了自己对彼此分别后,追忆和思索的情感。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亲人和故乡的无尽眷恋。
通过以上几首诗作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如此强烈和浓烈。
他们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内心深处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这些诗作通过感人的语言和情感传达,让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思乡之情”的力量和魅力。
总结起来,诗人们的思乡之情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厚的感悟,以优美动人的语言和形象描写,将内心的思乡之情激发到极致。
诗词意境解析思乡之情与故乡的描绘与留恋
诗词意境解析思乡之情与故乡的描绘与留恋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思乡之情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许多诗人通过诗词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本文将从意境解析的角度,探讨思乡之情的表达以及对故乡的描绘与留恋。
在古代诗词中,思乡之情被赋予了丰富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自然景象的描绘在表达思乡之情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诗人常常用自然景色来比拟思乡之情,如“江南烟雨,柳岸花丛”、“山回路转不见君”。
这些景色的描绘,使读者在心灵中勾勒出了一幅美丽且神秘的故乡画面。
同时,自然景象中融入了情感元素,使诗歌更加情真意切,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次,人物形象的描绘也是表达思乡之情的重要手段。
诗人通过对故乡亲人、朋友和故旧相识的描绘,表达出对他们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与故友的别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些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构成了诗人心中故乡的缩影,让读者感同身受。
最后,情感细腻的描绘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核心。
诗人在诗词中通过对细节的描绘,生动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比如在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种情感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思乡之情。
总结起来,诗词通过精心构思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乡之情与留恋。
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细腻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故乡的景象完美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思乡之情的深沉与真切。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能够品味出故乡的独特韵味。
这一系列的意境解析,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思乡之情与故乡的描绘与留恋。
中国古诗词思乡意象研究
中国古诗词思乡意象研究第一篇:中国古诗词思乡意象研究中国古诗词思乡意象研究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许是绝大多数文人骚客最常用的写作手法,而在这其中,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怀又是最重要的一块。
我并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很深入地去研究中国古诗词中的思乡意象,但我在耳闻目染中也接触了不少,所以在这里,我所说的所谓研究不过是我对古人留下的经典有一些自己体会的小小感想和理解罢了,谈不上是研究,只是略微将中国深厚的古诗词文化浅谈。
意象,是在古诗词中通常用来寄托情思的自然景物。
我们最常见的表现思乡的意象的有“明月”、“杨柳”、“大雁”、“浮萍”等。
这些意象无一不能表现出所写之人在写诗词时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以言表的愁绪。
下面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几种常见意象。
一.明月在我所读到过的古诗词中,“月”似乎是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思想情感的意象。
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最具代表性。
这里的“月”正是写出了他当时对月事寂寞孤独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心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的名作《望月怀远》也正是借助了“月亮”这个代表着离别的意象寄托了他的希冀和渴盼。
“月亮”蕴含了人们的离愁、游子的思家之情和分别之苦。
在我认为是最能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意象之一。
二.杨柳杨柳是暗喻离别的意象,“杨柳”一词中的“柳”字的谐音是“留”,也寓意了离别之苦和不舍之情。
我曾读到过不少借杨柳来抒发离别时的思念之情的古诗词,其中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给我的印象很深,许浑的“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也让我至今难忘。
这些诗句散发出诗人内心之中深深地离愁,对故乡,对至亲至爱无尽的思念。
而“杨柳”也成为了他们道出心中惆怅和伤别情怀的极佳意象。
三.大雁我最熟悉的一首思乡诗中这样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让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到这首诗的作者是多么的思念家乡,恨不得变成一只大雁飞回家1 去。
而“雁”正是寄托了他的那种思乡情思。
古诗中的乡愁与思乡情感赏析
古诗中的乡愁与思乡情感赏析乡愁与思乡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些诗歌以深沉的情感和纯粹的表达给人们带来心灵的触动。
本文将从古诗中乡愁的表达与思乡情感的赏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展现古诗中深深感人的情感世界。
一、乡愁的表达古代诗人常常以乡愁为主题,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他们通过描绘乡土风景、亲友离别等方式,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1. 描绘乡土风景古诗中常以对乡土风景的描写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归帆过远眺。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红袖凭阑干。
昨夜酒醒今朝愁,更傍人归潮又晚。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夕阳、秋水和渔船等元素,将作者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露出来。
整首诗情感激荡,给人以浓郁的乡愁之感。
2. 描写亲友离别古诗中还常以亲友离别来表达乡愁。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即是一个脍炙人口的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高楼登瞭望为切入点,通过描绘人们纷纷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愧疚之情。
诗中悲壮的笔调与纷乱的离别场面交相呼应,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思乡情感的赏析思乡情感是古代诗人常常表达的一种情感,他们通过深沉的抒发和真挚的回忆,使读者能够共鸣和感动。
1. 深沉的抒发思乡情感常常以深沉的抒发方式呈现在古代诗歌中。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已经提到过。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词语和朴素的句式直抵人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
2. 真挚的回忆古诗中,思乡情感通常通过回忆的方式表达出来。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即是一个例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无边落木和滚滚长江等元素,使读者回忆起自己的家乡。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平添了许多哀伤和感慨。
浅析唐宋思乡梦词
浅析唐宋思乡梦词
唐宋思乡梦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思乡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语言,抒发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唐宋思乡梦词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低谷,人们的生活极其艰苦,社会动荡不安,许多人被迫流离失所,远离了家乡,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因此,唐宋思乡梦词的出现,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人们能够在思乡的时候,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唐宋思乡梦词的特点是抒情性强,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它以抒情的语言,描绘出家乡的美丽景色,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起读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唐宋思乡梦词的影响力也是极其巨大的,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许多后世的文学家都以唐宋思乡梦词为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总之,唐宋思乡梦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以其独特的文学语言,抒发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影响了当时的文学,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诗词中的乡愁与故乡情怀
诗词中的乡愁与故乡情怀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情感的表达工具。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乡愁与故乡情怀常常成为了一个常见的主题。
这些作品通过深情的描写,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乡愁是古人常常感受到的一种情感。
乡愁常常与离乡别井、漂泊他乡息息相关。
在马致远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描绘了九江的美景,但却让人倍感乡愁。
正如江水东流永无休止一般,无论身处何方,我们总会不离不弃对故乡怀念。
乡愁和故乡情怀是相辅相成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经常探讨的话题。
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汉家大将西出征,平生意气惟一图。
”在这首词中,苏轼回忆起了他曾经的征战岁月,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国的忠诚交织在一起。
故乡情怀是一种深深的眷恋,它不仅仅是对特定空间的思念,更是对一种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追忆。
乡愁和故乡情怀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诗词中展现出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白的《乌夜啼·平山堂》中写道:“寒入山林,虚心纪阅巢翁至。
一枝冰而已,定犹如。
”这里的寒冷和冰雪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乡愁之情。
而另一方面,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美景的怀念。
诗词中的乡愁与故乡情怀使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故乡的深情。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作者对个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更是通过文字和意象传递着一种想象中的完美乡愁。
乡愁和故乡情怀,尤其是在离乡背井的人们心中,成为了一种激励和支持的力量。
乡愁是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它可以是对亲友的思念、对家庭的思念,也可以是对故土风土人情的思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是一种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它是人情中最具温度与深度的表达方式。
唐诗中的思乡情怀
唐诗中的思乡情怀概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以其优美的诗歌而闻名于世。
其中,思乡情怀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在众多的唐诗作品中有着广泛的表达和描绘。
这些诗歌通过细腻、动人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离乡背井后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1. 离别之苦在唐诗中,离别常常成为表现思乡情怀的重要元素。
许多诗人通过描写离别带来的痛苦、凄凉和无尽的孤寂来表达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留恋。
例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望远时那种思归之情,将读者引入了一种强烈而激动人心的感觉。
2. 家乡景色另一个常见的表达思乡情怀的方式是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景色来唤起读者对故乡的思念。
唐代诗人在描绘山水田园之美时,往往会把这些景色与内心的思乡情感相结合。
例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月夜和雁声这样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作诗者神游返故园,引起读者对家乡温暖和怀念之情。
3. 故乡人情除了自然景观外,唐诗也经常描绘了故乡的人情风俗和生活场景,以此来表达思乡之情。
许多唐代诗人通过回忆或想象再现他们出身之地独特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亲友间的温馨交往,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眷恋。
例如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描写了草原上牧羊的场景,并通过歌颂日常生活中金穆素雅、自由开阔等特点来表达对故园简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结语唐诗中的思乡情怀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无论是对离别之苦、家乡景色还是故乡人情的表达,都通过细腻、动人的笔触抓住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这些诗作在流传千年后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史上独特而珍贵的艺术遗产。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唐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古人思念故土、思乡情怀所带来的情感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留下了众多的关于思乡题材的诗作,“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中国人的乡愁较西方人而言可能更强烈一些,中国人更容易在乡愁中感受自己的过去,并更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边塞诗游历诗思乡情结“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在世界各地,到处可见读书、旅游、做生意的中国人,有的人已获定居。
当了解中国人的乡土意识,进而是他的家国情怀后,就会理解,受传统的影响,中国人的乡愁较西方人而言可能更强烈一些,中国人更容易在乡愁中感受自己的过去,并更自觉地维护自己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留下了众多的关于思乡题材的诗作,这些诗作主要分布在游历诗及表现客居生活的诗、边塞诗、描写宦旅生活及表现贬迁生活的诗这三大类中,并以此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鲜明的“思乡情结”,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1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1.1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与叙事诗。
1.2按表现形式分(体裁)1.2.1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乐府诗1.2.2近体诗(形成于唐代):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1.2.3词1.2.4散曲(小令和套数(散套)1.3按内容分(题材):送别诗、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和闺怨诗、爱民悯农诗、哲理诗、爱情诗、人生感慨诗。
2中国人的思乡情结2.1基于对文化传统的深层情感爱恋乡土,进而爱恋祖国,是人类共同的情怀。
因为故乡是人自身的确证,是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起始。
中国人当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因受特殊生存环境与社会意识的影响,它有一些独特的表现非常耐人寻味,它背后所深藏着的文化意味,更值得人探讨和发扬。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同属于“中纬度文明带”,但因为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考察,它除了有一面临海的大河大陆型的基本地貌,它主要的文明地区地势低平,加以土壤肥沃雨水充沛,造成了特殊的农耕社会之外,仍无法掩盖其实际存在的近乎封闭的性质。
所谓“禹、稷躬耕而有天下”,从早先的原始部落,一直到春秋战国,广大中原地区的文明几乎都可归因于封闭状态下的农业发展,由此造成的“重本抑末”的治世方规,还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一整套家族宗法制度,都无不与之相密合与相适应。
譬如,因为前者,中国人主要采取劳动力与土地自然结合的方式生产。
又因相对而言的民众土寡,迫使人必须精耕细作;而这种精耕细作所造成的技艺与工具的完善,又反过来促使人更注意适应土地的生命周期,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另行开辟屯垦之事。
由此,它所建立起的自然经济社会,基本上就是一与外部世界关系松散甚至隔绝的区域性小社会。
因为后者,中国人会在土地提供的现实的知足感基础上,达成高度的情感与知觉的认同,由对土地生命周期的体认,进入到对乡土习尚礼俗的沿遵。
如此世世代代固守土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最后造成一种独尚伦理的内倾的文化气质。
对既等级森严又上下亲和的宗法权威的维护,对人伦血亲和礼义孝敬的遵奉,对一种顺天乐俗的生活情趣的崇尚,都是其表现。
中国人的乡土意识与情怀,正是基于上述文化传统产生的。
这种意识与情怀有一个基准性的情感表达就是“安土重迁”。
中国学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此曾作过讨论,他指出中国社会从表层看去就是乡土的,它的特点是“不流动”,它所重视和追求的是“稳定”。
因此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排列关系孤立而隔膜,不以个体为单位,而以集团为单位,大而言之是同宗同族,小而言之是家庭与亲人。
至于这种稳定而不流动的关系之所以能够确立,就是基于上述农耕社会的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那一套家族宗法制度。
所以,这个社会不需要创造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了的,它关注的只是如何不破坏这种关系。
而类似远离乡土的行为,就意味着“流动”,就是对“稳定”的破坏。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土重迁”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意志与当然的选择,是有不得不然的道理的。
2.2一种深沉持久的文化乡愁与其他古老的传统一样,对乡土的眷恋与热爱,已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有时候,中国人所有的边缘焦虑和生存痛感,不仅基于“生活在别处”的不习惯与不方便,而正基于文化身份的失落,包括由此引出的被“他者化”的痛苦。
这就是乡土情怀对中国人心灵的植入,它是那样深切地扎根在人心底,以至成为其情感最深层的底色,认识世界最稳定重要的“内结构”。
这种中国文化中的乡土意识与情怀,固然主要是对家人、乡土和母国,但本质上说,更是对历史,对文化。
中国很大,中国的古人很容易在各自生命的不同阶段和场域体会到这种痛苦。
一旦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种内在的基因不可避免地被激活。
此时所谓乡土意识的文化根性就会逃无所逃地显现出来,以至于有时人已慨然赋归,心仍不能平复。
自几个世纪前东西方文明初度交往,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敏感而真实的文字记录,都清楚地揭示了这一点。
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思乡意识3.1边塞诗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
“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3.2游历诗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诗大意为:不知从谁家悄然飘来了吹笛声,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
在这夜晚,听到这一阵阵倾诉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哟!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
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参考文献:[1]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 胡晓武.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思乡情结”[J] .文教资料,2010(7)[3]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48[4] 汪涌豪.中国游侠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5]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上海:中华书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