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节日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传统节日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关系

———以腊八节为例

贾力钮绪纯

摘要: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然而当代却盛行过“洋节”,致使传统节日被日渐忽略。本文以传统节日腊八节为例,分析传统节日被冷落来原因,

找到使其得以被重视的方法,力图促传统节日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之间进行结合。关键字:传统节日;感恩观;缺失;腊八节;双赢

“节日是社会文化所设置的时间单位,以历日和季节等组成的历年作为循环的基础,是被赋予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①节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不同民族所特有的心理、信仰、伦理、道德、文学等意识形态。在众多节日里,人们欢庆、祝愿、寄托……。节日成了各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体系及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

这些节日大多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其确立与普及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也是由多种文化元素综合与提炼的过程。首先,以自然为取向。我国有古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热爱并敬畏自然。人们由于自然现象和规律认识不够,往往通过自己主观想象出一些超越实际的人或者事物,这便是神的产生。古代先民期望通过这些神所发出的能量来解释某些自然规律或自然现象。这种想象与感想随后又发展为一种仪式,即祭祀。随着时间推移,就成为了有固定时间的一个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就是踩着自然的节拍形成的。其次是人们文化方式的表达。节日的举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喜庆与深沉,蕴含着历史与价值的深刻理解。通过节日,人们将其自然的本能、智慧、聪明与机敏发挥的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予以充分的表达。例如,清明节在今天的意义是提炼了上巳节、寒食节的意义而形成;端午节是对屈原的纪念,它也借鉴了上古鬼节,而且用划龙舟这种昂扬向上的体育竞技方式来表达哀思,所以说传统节日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系统;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系统。

我们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优良的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升了人们的道德境界。它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朴实、热情、

开朗、善良精神与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师的情感,是维护中华民族融合和与统一的纽带。

我们纪念传统节日,体悟纪念对象的意义,可以使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对它的传承,就是对民族之根的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节日是全民族的重要日子。2008年国家把部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这一举措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二、分析传统节日受冷的原因、“洋节”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西方的文化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其中节日文化更是作为一种标志,一种传播媒介风行于华夏大地,尤其是在青年人中更是受到了追捧。为什么传统节日受冷落而“洋节”被热捧?这样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与研究的。

(一)经济因素

有人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他们认为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作用。西方经济强于我们是从自鸦片战争的,在发达的经济成果的诱惑下,我们很多人都羡慕起了西方人的生活,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似乎外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的圆一样,于是当改革开放更全面深入,西方传统节日进入国门后,许多人便敞开心扉,接收之并且予以“发扬”。加之,西方的经济力量推动了文化传播手段、方式的改进,更加速了他们的文化元素——节日。

(二)文化差异因素

有人从民俗的角度分析。认为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全民狂欢的色彩,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受到儒道文化的影响,显得更注重礼节,强调体味、团圆,是一种静谧的宗教礼拜似的氛围。这样的氛围让现代的尤其是青年一代认为与时代节奏格格不入的,但又迫于家庭传统文化的尚存而被迫接受之。

(三)居民价值观改变因素

改革开放后,民众价值观,工作方式变化很大。传统节日的氛围,对于当代生活、工作、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的人来说反倒成为一种负担,而通过一场狂欢进行发泄、解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西方的这些节日恰好以他们这种方式迎合了人们的心态。

(四)商业因素的驱使

还有人把这一现象归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西方节日起推波助澜作用的结果等等。的确,在市场经济时代,商家就是在找“卖点”来求利益。西方节日来到中国,商家可以以各种名义对此种节日所需消费品进行价格上的变动。如,情人节这天,花店里日常一元钱的玫瑰花在这时可买到四五十元一支,而部分青年们也分外舍得去消费;一些酒店在情人节这一天还推出了情人节套餐,浪漫烛光晚餐等等;一些媒体、网站也为此推出与情人节相关的特别栏目和活动报道。这样以来在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年轻人中就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感恩观的缺失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过“社会的不和谐是从感恩的缺失开始的”,德国近代哲学界也认为:感恩是一种社会义务。感恩精神源于历史,合乎伦理,彰显道德,体现人性。感恩是一份美好的感情,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

一种和谐精神,更是一种良知和动力。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懂得乐于助人,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现在的教育更多关注分数和升学率,加之很多孩子是独身子女,家人的溺爱导致孩子觉得别人的关怀是理所当然,不少学生不懂得感恩,只知道索取,多过关心自己,对现行教育产生逆反、厌烦情绪。这样小则影响家庭和睦,子女的健康,大则影响社会和谐。因此,构建社会感恩观已是当务之急。

应该说,以上人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的观点都有道理,道出了传统节日遭到冷落的重要原因。但是,我认为根本原因不在于此。中国民间并不缺乏节日资源,而且从经济的可开发性上来说,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精神内涵,在缺乏西方传统文化的中国,“洋节”是处于劣势的。所以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缺乏认识,这正是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的缺失,形式上也不能够与时俱进。借用一直致力于挽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文脉已断,这是最可怕的。”

三、腊八节的起源、内容及体现的精神意义

(一)腊八节的起源、内容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正规的称谓应是“佛祖成道节”,相传佛祖本为古印度北部加比罗维过净饭王的太子,他有感于人身苦恼,便出家修道。某日,因又累又饿,昏倒在的,一个牧羊女发现后,用米饭和各种野菜熬煮成粥,喂他饱餐一顿。佛祖食毕,体力恢复端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为纪念此事,后来佛徒们每到这一天,都要熬制果粥供佛并分食。俗称“腊八节”。”②

“在五代时,人们在腊八节这一天只吃一种叫做“萱草面”的食物。《清异录》记载:“五代时,在阖闾门外的通道上有个人称“张手美家”的食肆,他们有“每节则专卖一物”的传统,其中有:腊八,卖“法王料斗”,食“萱草面”。”③因而喝腊八粥只是从宋代且从寺院开始流传的,到了明代,腊八粥成为皇帝赏赐大臣的节令佳食,做法配料也日益讲究。在清代,作为皇家寺院的雍和宫内,每到腊八还有熬制大锅腊八粥,分给百姓食用。由于腊八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腊日》,诗曰: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晨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诗大意是,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这一年的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诗人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诗作,诗曰: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等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料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锁,更觉江村节物新。《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中写道,虽然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烟草漠漠,小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佛粥,更觉清新气息。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还有本土说。据记载:“从先秦起,腊八节是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除此,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源自于上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