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血涂片的制备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

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

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引言: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通过制备血涂片,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血涂片的制备过程和相关技术。

一、材料与设备:1. 血液样本:采集自健康人士或实验动物。

2. 血涂片玻片:具有一定的光学透明度和平整度。

3. 血涂片刮板:用于制备血涂片的工具。

4. 血涂片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剂。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面,并确保材料和设备的无菌状态。

2. 血液采集:使用无菌针头采集血液样本,将血液缓慢抽入无菌注射器中。

3. 制备血涂片:a. 取一片无菌血涂片玻片,用无菌棉球蘸取适量的酒精擦拭玻片表面,使其干燥。

b. 用无菌血涂片刮板,将血液样本滴于血涂片玻片的一端。

c. 快速而均匀地将刮板从滴液处向另一端刮过,使血液在玻片上均匀分布。

d. 在刮板刮过的血液上方,迅速将另一片无菌玻片平放在上方,使血液与玻片接触。

e. 缓慢而均匀地将上方的玻片向下滑动,使血液在两片玻片之间形成薄膜。

f. 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待其完全干燥。

三、血涂片染色:1. 准备工作:将吉姆萨染色剂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稀释至适当浓度。

2. 染色过程:a. 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染色盒中,使其与染色剂接触。

b. 根据需要,将血涂片浸泡在染色剂中的时间可调整为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c. 取出血涂片,用清水轻轻冲洗,直至水清。

d. 将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

四、结果与讨论:通过制备和染色的血涂片,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观察它们的数量、形状和结构,我们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贫血、感染或血液疾病等。

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技术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报告,我们了解了血涂片的制备过程和相关技术。

制备血涂片的步骤包括血液采集、血涂片制备和血涂片染色。

血涂片制备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备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备实验报告血涂片制备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通常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和疾病诊断。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涂片制备的步骤和技巧,以及其在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液样本:采用新鲜的全血样本。

- 血液薄片:玻片、刮刀、洗净的无菌玻璃片。

- 染色剂:Wright染色液、甲醇、乙醇。

-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准备血液样本。

使用无菌针头采集新鲜全血样本,将其转移到干净的离心管中。

- 步骤二:制备血涂片。

取一块洗净的玻璃片,将其倾斜放置于离心管中的血液样本上,使血液与玻璃片接触,形成一条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 步骤三:干燥血涂片。

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于通风处,使其自然干燥。

- 步骤四:固定血涂片。

将干燥的血涂片浸入甲醇中,使其固定。

- 步骤五:染色血涂片。

将固定的血涂片浸入Wright染色液中,保持一定时间,使细胞染色。

- 步骤六:洗净血涂片。

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入乙醇中,轻轻摇晃,将多余的染色剂洗净。

- 步骤七:干燥血涂片。

将洗净的血涂片放置于通风处,使其自然干燥。

- 步骤八:观察血涂片。

将干燥的血涂片放置于显微镜下,调节倍率和焦距,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

二、结果与讨论通过血涂片制备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一张血涂片,并进行了染色和观察。

观察结果显示,血涂片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成分。

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中间凹陷,具有较大的体积;白细胞则呈现不同的形态和大小,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而血小板则呈现为小而不规则的颗粒状结构。

血涂片制备的关键在于制备过程中的技巧和细节注意。

首先,采集血液样本时应使用无菌针头,以避免污染。

其次,在制备血涂片时,要保持玻璃片与血液的均匀接触,避免形成过厚或过薄的血涂片。

此外,干燥和固定过程中的时间和条件也会对血涂片的质量产生影响。

过长或过短的干燥时间都会导致血涂片的异常,而固定过程中甲醇的使用量和浸泡时间也要控制适当。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报告简介本报告旨在介绍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实验方法及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和结果分析。

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血液样本–血涂片载玻片–血液涂片器–双氧水–细胞染色剂–拖尾液–显微镜片2.制备血涂片:–取一滴血液样本,滴于载玻片中。

–使用血涂片器,将血液涂片器顶端垂直贴附在载玻片上。

–慢慢向后移动血涂片器,使血液样本均匀地涂布于载玻片上。

3.干燥血涂片:–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

4.染色处理:–将已干燥的血涂片浸入双氧水中,浸泡5分钟,用来溶解红细胞。

–用显微镊子夹取血涂片,轻轻晃动10次,使红细胞充分分散。

–轻轻将血涂片冲洗干净,以去除残留的双氧水。

–将血涂片浸入细胞染色剂中,染色1分钟。

–将血涂片冲洗干净,确保没有染色剂残留。

5.拖尾处理:–取适量拖尾液滴在盖玻片上。

–将染色好的血涂片倒置放在盖玻片上,使其与拖尾液接触。

–轻轻拖动血涂片,使细胞核进入拖尾液。

6.结果观察与分析:–将染色好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分析细胞形态、染色程度等指标,记录结果。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需戴好实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血液。

•制备血涂片时,务必将血液涂布均匀,以免影响结果。

•双氧水具有漂白作用,使用时需小心避免溅到衣物或皮肤上。

•染色剂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吸入或误食。

•结果分析时,应根据实验要求和标准参考范围进行判断。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进行了染色处理。

观察结果可为后续血液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和参考。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并注意了安全事项。

希望本报告对今后的血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无。

血液永久涂片实验报告(3篇)

血液永久涂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液永久涂片的制作过程。

2. 掌握观察血液细胞的基本方法。

3. 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通过制作血液永久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从而了解其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瑞氏染液、固定液、盖玻片、载玻片、吸管、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烘箱、剪刀、镊子、剪刀、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取新鲜血液约1ml,置于无菌试管中。

2. 制备涂片:将血液滴于载玻片中央,用另一张载玻片轻轻涂抹均匀,形成薄片。

3. 固定:将涂片置于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4. 染色:将涂片置于瑞氏染液中染色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5. 晾干:将涂片置于空气中自然晾干或用烘箱烘干。

6. 观察与记录: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记录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呈红色。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 白细胞:有细胞核,体积较大。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作用。

3. 血小板:无细胞核,体积较小,呈不规则形状。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

六、实验讨论1. 血液永久涂片是一种常用的观察血液细胞的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

2. 在观察血液细胞时,应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调整好焦距和亮度,以便更好地观察。

3. 通过观察血液细胞,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诊断疾病。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液永久涂片的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了解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血液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血液永久涂片实验实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实验者:____实验结果: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呈红色。

制作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制作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 了解血涂片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 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和染色处理,使血细胞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从而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进行形态学和数量的观察,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三、实验器材1. 载玻片2. 盖玻片3. 刺血针4. 消毒酒精5. 蒸馏水6. 瑞氏染液7. 显微镜8. 移液器9. 计数板四、实验步骤1. 采血: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如耳垂或手指尖),用消毒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用刺血针刺破皮肤,血液自然流出。

2. 制备血涂片:a. 将载玻片倾斜45度,用移液器吸取少量血液。

b.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的右端,用另一载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的末端斜置于血液滴的左缘,成30°~40°角。

c. 将推片稍向后退,使之与血液滴接触,使血液在两载玻片之间充满斜角。

d. 将推片向前推动,使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形成薄薄的一层。

e. 将盖玻片轻轻放置在血涂片上,避免产生气泡。

3. 固定:将血涂片放入固定液(如甲醇)中浸泡5分钟,取出晾干。

4. 染色:将固定后的血涂片放入瑞氏染液中染色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5. 观察:将染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血涂片上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呈淡红色。

2. 观察到白细胞有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呈蓝色或紫色。

3. 观察到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细胞质呈蓝色或紫色。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了解了血涂片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为后续的医学诊断提供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采血时,要确保采血部位消毒彻底,避免感染。

2. 制备血涂片时,要保持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避免血液涂抹不均匀。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2. 了解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染色、固定等步骤,使血液中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形态。

通过观察血涂片,可以了解血液中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分布情况,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三、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载玻片3. 盖玻片4. 刺血针5. 酒精棉球6. 瑞氏染液7. 滴管8. 烧杯9. 镜台10. 玻片夹四、实验步骤1. 采血:在耳垂或指尖部位用酒精棉球消毒,用刺血针刺破皮肤,使血液自然流出。

2. 涂片:用载玻片沾取第二滴血液,将载玻片倾斜45度,用另一载玻片的一端将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形成薄层。

3. 干燥:将涂好的血涂片放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 固定: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血涂片边缘,固定细胞。

5. 染色:将瑞氏染液滴在血涂片上,染色时间为5-10分钟。

6. 冲洗:用蒸馏水冲洗血涂片,去除多余染液。

7. 吸干: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血涂片上的水分。

8. 观察显微镜: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白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有细胞核,血小板较小,形态不规则。

2. 高倍镜观察: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红细胞的形态、白细胞的大小、细胞核的形态及血小板的特点。

3. 统计分析:统计血涂片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并计算百分比。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血液涂抹的厚度要适中,过厚会导致细胞重叠,过薄则不易观察到细胞。

2.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细胞变形。

3. 观察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再进行高倍镜观察。

4.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涂片的制备方法,了解了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血涂片的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血液细胞的观察技巧。

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

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制备

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引言: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和细胞形态。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涂片的制备方法和技巧,以及观察和分析血涂片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材料与方法:1. 血液样本:采集新鲜的静脉血,使用无抗凝剂的试管收集。

2. 血涂片材料:玻璃片、洗净的玻璃滴管、无纺布、无纺布夹子、显微镜玻璃片、显微镜盖玻璃片。

3.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

步骤:1. 准备工作:将玻璃片和显微镜玻璃片用去离子水和无纺布擦拭干净,保证表面无杂质。

2. 血液制备:使用无纺布夹子固定玻璃片,用洗净的玻璃滴管将血液滴在玻璃片上。

滴管与玻璃片的接触角度应适中,以保证血液均匀地分布在玻璃片上。

3. 血涂片制备:用另一块玻璃片将血液滴在玻璃片上的血液涂抹均匀,使血细胞分散均匀并形成单层。

4. 干燥处理:将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或使用离心机低速离心,去除多余的液体。

5. 固定处理:将干燥的血涂片固定在95%乙醇中,浸泡2-3分钟,以保持细胞形态。

6. 染色处理:将固定的血涂片浸泡在Wright染料溶液中,浸泡时间根据染料浓度和需要的染色效果而定。

7. 清洗处理:用去离子水将染色过的血涂片洗净,去除多余的染料。

8. 干燥处理:将血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确保完全干燥。

9. 封片处理:将干燥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盖玻璃片上,用透明胶带固定。

结果与讨论:制备完毕的血涂片可用于显微镜观察。

通过血涂片,我们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并且可以分析它们的数量、形态和结构。

在制备血涂片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步骤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血液的滴取和涂抹要均匀、细致,以避免细胞聚集和不均匀分布。

其次,血涂片在制备过程中要保持湿润,避免细胞干燥和变形。

此外,染色过程中的浸泡时间和染料浓度要控制好,以保证染色效果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血涂片的制备是一项基础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领域。

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2. 了解血液细胞的基本形态和功能。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

通过制备血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器材1. 显微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2. 血涂片制备器材: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酒精灯、镊子、剪刀、滴管、蒸馏水、生理盐水、染色液(如瑞氏染液)3. 试剂:生理盐水、染色液四、实验步骤1. 准备血涂片(1)用剪刀将载玻片的一端剪成斜面,以便血液滴落。

(2)用吸管吸取少量血液,滴在载玻片的斜面上。

(3)用另一张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刮过血液,使血液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

(4)将盖玻片轻轻覆盖在血液上,避免产生气泡。

2. 固定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 染色将染液滴在血涂片上,染色时间为3-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4. 观察与记录(1)低倍镜观察: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进行观察。

(2)高倍镜观察:转换高倍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

(3)油镜观察:在选定的区域滴加香柏油,转换油镜,观察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略呈碱性,经染色后显红色。

2. 白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分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等。

其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腻;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球形,核染色质粗大;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丰富,核染色质细腻。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观察了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表明,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分为多种类型。

通过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血涂片制作的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作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了解血涂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3. 观察并分析血细胞形态学特点。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制作是血液学检查的基本技术之一,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和染色,使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学特点,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显微镜、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推片、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2. 试剂: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消毒与采血- 用70%酒精棉球消毒受试者的指腹,待酒精干燥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使血液自然流出。

- 待第一滴血流出后,弃去,取干净载玻片,让血滴在离玻片一端中4-5mm处。

2. 推片- 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将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玻片呈30-40°角。

- 平稳地向另一端推出,使血液在载玻片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

3. 干燥- 将推好的载玻片在空气中轻轻摇动,使血液自然干燥。

4. 固定- 用瑞氏染液将干燥的血涂片染色,放置约10分钟。

5. 洗涤- 用蒸馏水将染色的血涂片轻轻冲洗,去除多余的染液。

6. 吸水- 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血涂片上的水分。

7. 观察与记录-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记录红细胞的形态、白细胞数量和类型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边缘微暗,中间较宽,无细胞核。

2. 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少,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可将白细胞分为以下类型:a. 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呈分叶状,染色较浅。

b.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核呈2-3叶,染色较深。

c. 嗜碱性粒细胞:细胞核呈2-3叶,染色较深。

d. 淋巴细胞: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浅。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涂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了解了血涂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一、引言在医学领域,血涂片是一项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和成分。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涂片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并观察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液样本- 血涂片- 血涂片玻璃片- 血涂片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伊昔洛尔染色液)- 显微镜2. 实验步骤:1)取一滴新鲜的血液样本,放在血涂片玻璃片的一端。

2)将另一片玻璃片倾斜放在血涂片上,使血液沿着玻璃片的一侧均匀涂开。

3)将血涂片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4)将干燥的血涂片,分别放入吉姆萨染色液和伊昔洛尔染色液中浸泡,按照染色液说明书上的时间要求。

5)取出血涂片,用水轻轻冲洗,使多余的染色剂洗掉。

6)将血涂片晾干,然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结果与讨论1. 血涂片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血液样本应新鲜,避免血液凝固。

- 血涂片制作时,玻璃片的倾斜角度要适中,以保证血液均匀涂开。

- 血涂片晾干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后续观察。

2. 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影响:- 吉姆萨染色液:吉姆萨染色液主要用于染色细胞核,使其呈现暗蓝色或紫色。

这种染色剂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染色效果较好,能清晰地显示细胞核的形态和细胞数量。

- 伊昔洛尔染色液:伊昔洛尔染色液主要用于染色红细胞,使其呈现橙红色。

这种染色剂对红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好,能够清晰地显示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观察结果:- 在吉姆萨染色液中染色的血涂片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细胞核,细胞核呈现暗蓝色或紫色。

- 在伊昔洛尔染色液中染色的血涂片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红细胞呈现橙红色。

4. 结果分析:- 吉姆萨染色液和伊昔洛尔染色液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细胞成分的观察和分析。

- 吉姆萨染色液适用于细胞核的染色,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计数细胞核的数量。

- 伊昔洛尔染色液适用于红细胞的染色,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计数红细胞的数量。

血涂片实验实习报告

血涂片实验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的基本方法,了解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数量,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二、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医学院检验科实验室四、实习内容1. 血涂片的制备(1)采集静脉血: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受试者静脉血2ml。

(2)涂片:将血液滴在载玻片上,用另一张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刮过血液,制成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3)固定:将涂有血液的载玻片放入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

2. 血涂片的染色(1)瑞氏染色:将固定好的血涂片放入瑞氏染液中,浸泡5-10分钟。

(2)自来水冲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液。

(3)伊红染色:将血涂片放入伊红染液中,浸泡1-2分钟。

(4)自来水冲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液。

3. 显微镜观察(1)低倍镜观察:将染好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合适的区域。

(2)高倍镜观察:将低倍镜观察到的区域移至高倍镜视野,仔细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

五、实习结果1. 血涂片制备:成功制备了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2. 血涂片染色:成功进行了瑞氏染色和伊红染色,染色效果良好。

3. 显微镜观察:(1)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不一,数量较多。

(2)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各异。

(3)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数量较少。

六、实习心得1. 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血涂片的制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了解到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3.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 我认识到,实验操作要严谨,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医学检验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学习兴趣。

七、总结本次血涂片实验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还加深了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而努力。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实验报告血涂片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实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血涂片的制备和观察,了解血液中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数量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血液疾病的认识。

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使用无菌注射器从患者的指尖或静脉采集适量的血液样本,注意避免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

2. 制备血涂片: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片上,利用另一块玻片将血液涂抹成薄膜,然后晾干。

3. 固定染色: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浸入甲醇中,固定血细胞的形态,然后再放入染色剂中,如吉姆萨染色液,使细胞成为可观察的颜色。

4. 镜检观察:将染好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镜头和光源,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血细胞以及它们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呈圆形或扁平的双凸形,中间凹陷,边缘光滑。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具有多个核,细胞质内有颗粒状物质;淋巴细胞则呈圆形,细胞质较少,核浓染;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偏心,细胞质较多。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带有颗粒状物质,分别呈酸性和碱性反应。

讨论:通过血涂片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进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例如,红细胞的形态异常可能提示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的存在,而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变化则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此外,血涂片还可以用于诊断一些特定的血液疾病。

例如,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可能与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则可能与感染或炎症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则可能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结论:血涂片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一些特定的血液疾病。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疗血液疾病提供了基础。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血膜与载玻片的两边和两端各留有0.3cm和 0.5cm的空隙,血膜长度占载玻片的2/3左右。
● 常见血涂片质量不佳的原因:
● 2.厚血膜涂片法
● 取新鲜血液1滴于载玻片的中央,用推片的一角将血滴由内向外旋转涂布,制成厚薄均匀、直径约 1.5cm的圆形血膜,待自然干燥后,滴加数滴蒸馏水,使红细胞溶解,脱去血红蛋白,倾去水, 血涂片干燥后即可染色并用显微镜检查。
● 本方法特别适合检查疟原虫、微丝蚴等。
血涂片的制备
●(一)载玻片的清洁●(二)血涂片的制作
● (一) 载玻片的清洁
● 1.新玻片 1mol/L HCI泡24小时→水洗→干燥。
● 2.旧玻片 肥皂水或其他合成洗涤剂水中煮沸20分钟→ 热水洗→自来水洗→干燥。(→95%乙醇 泡1小时→蒸馏水洗→干后备用)。
● 血涂片的制作 ● 1.薄血膜法
● 方法: ● ● ● ● ●
(1) 取血滴。 (2)散开血滴。 (3) 推片。 (4)干燥。
● 取血液一滴,置于载玻片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推片两端应平整光滑,比载玻片稍窄或磨去两 角)的一端,放在血滴前方,逐渐后移接触血滴,血液立即沿推片散开。
● 血膜的影响因素: ● (1)血滴大小、 ● (2)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 ● (3)推片时的速度有关。 ● 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时速度愈快,则血膜越厚;反之血膜越薄。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

血涂片制作与染色1.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的制备需要用到标本采集工具如无菌化的注射器、针头、试管、硅化玻璃片以及一些实验室试剂如无菌生理盐水、巴氏溶液和电解溶液等。

具体步骤如下:(1)将患者指尖的表面清洁卫生。

(2)选择一个适合的静脉穿刺点,通常是患者的中指或无名指。

(3)用酒精棉球清洁穿刺点,使其干燥。

(4)将无菌化的注射器连接到无菌生理盐水的瓶口上,并抽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

(5)将针头插入穿刺点后,将生理盐水匀速注射入患者的静脉内。

(6)在生理盐水滴入试管的同时,用眼微观检查,如果有血液进入注射器和管道内,即可采集。

宜用自来水洗净试管外表面,先不带盖座放倾空液。

(7)用试管夹夹住注射针,将针头推入试管内,然后轻轻射入试管底部液面下,同时向上抽手,保持抽液缓慢,可避免气泡产生。

(8)将采集到的血液缓缓带走,同时注入试管内,让其与100ml巴氏溶液进行搅拌。

(9)将混合液倾入瓷漏斗中,从中取出干燥了的血细胞。

2.血涂片的染色血涂片染色可使用湿涂片法或干涂片法,其中湿涂片法应用更广泛。

下文将以湿涂片法为例进行介绍。

(1)取一根硅化玻璃片,用纸巾或棉球擦拭干净。

(2)用血涂片染色钳将准备好的血涂片床放在玻璃片上。

(3)将一滴适量的Wright液倒在血涂片的中段。

Wright液包含了染色剂和辅助剂,其中主要成分是吡啶基甲重氮盐和三氧二氮菲盐。

(4)用另一根玻璃片的尾部将液滴均匀地扩开,并迅速在血涂片上来回涂抹,在染液与血涂片上充分接触并混合。

(5)保持血涂片在室温下静置5-10分钟,以促进染色反应的进行。

(6)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上的染料,并将其晾干。

3.血涂片的观察与分析观察血涂片需用光学显微镜,常规放大倍数为1000倍。

观察血涂片时,应注意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核形态、细胞质染色情况及相关细胞间的比例等。

根据各种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初步评估出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及其可能的病理性质,如感染、贫血等。

总结:血涂片制作与染色是血液检查中重要的步骤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血涂片制作

血涂片制作

• 嗜中性粒细胞 是白细胞中较多的一种,约占白细胞总数5070%。体积比红细胞大,主要的特征是胞质中的特殊颗粒细小, 分布均匀,着淡紫红色。胞核着深紫红色,一般分3—5叶,叶 间以染色质丝相连。核分叶的多少与该细胞年龄有关,如核为 杆状,则为嗜中性粒细胞的幼稚型。
• 嗜酸性粒细胞 比中性粒细胞略大,数量少,约占7%以下。核 常分两叶,着紫蓝色。主要特点是胞质内充满粗大、圆形的颗 粒,色鲜红或桔红。
• 单核细胞 数量少,约占2%-8%,是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常在细胞一侧,着色比淋巴细胞浅。
• 血小板 为形状不规则的细胞小体,其周围部分为浅蓝色,中 央有细小的紫色颗粒,常聚集成群,分布于红细胞之间。高倍 镜下一般只能看到成堆的紫色颗粒,在油镜下才能看到颗粒周 围的浅色胞质部分。
普通生物学——
实验六 血涂片的制作和 血细胞的观察
本文档后面有精心整理的常用PPT编辑图标,以提高工作效率
实验目的
•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观察红血球的形态及 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来自材料和用品• 材料
– 人血或鱼血
• 主要用品
– 显微镜 酒精 棉花 5﹪ NaCl 0.9% NaCl 盖玻片 蒸馏水 载玻片
• 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很少,约占1%以下。在一般血涂片上不易 找到,体积比上述2种白细胞稍小。胞质中分散着许多大小不一 的深紫蓝色颗粒。胞核形状不定,圆形或分叶,也染成紫色,但 染色略浅,一般都被颗粒遮盖,形状不清。
• 淋巴细胞 数量较多,约占20%-40%,可见中、小型,淋巴细 胞。其中小淋巴细胞最多,略大于红细胞。核大而圆,几乎占据 整个细胞,染成深蓝紫色。胞质极少,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 状天蓝色或淡蓝色的胞质。中淋巴细胞比红细胞大,胞质较小 淋巴细胞的稍多,着色较浅。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部, 也染成深蓝紫色。

1血涂片制备及血细胞形态观察

1血涂片制备及血细胞形态观察

实验一血涂片制备及血细胞形态观察一、目的原理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观察血细胞的形态。

二、材料及用具(每组)牛(羊)或鸡的新鲜血液、载玻片、显微镜、瑞氏染液、胶头滴管、染色缸。

三、方法步骤1.血涂片制备取两张洁净的载玻片A、B,用B蘸取少许血液与A的1/3处。

用B 末干净的一端成45度角紧贴与在载玻片A上,并使A的血液顺着B均匀的散开,然后使A、B成45度角往前平行的推B至末端1cm处。

2.血涂片染色将血涂片在室温下放置2-3分钟使血涂片完全干燥。

然后用胶头滴管吸1滴瑞氏染液与血涂片上,使染液要完全漫过血液。

静置5分钟左右,然后倾去染液,用很小的流水紧贴载玻片的一端轻轻的冲洗染液直至染液完全被冲洗干净。

3.血细胞观察用吸水纸将血涂片上的水吸干后放显微镜的高倍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

四、血细胞形态1.血涂片观察哺乳动物红细胞为无核、红色扁圆形小体。

由于它是双凹盘形,所以中央染成较边缘为淡。

鸡的红细胞呈卵圆形,内有一个卵圆形的细胞核。

2.嗜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内含有淡红色微细颗粒,胞核有3—5个分叶。

3.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质内含有深红色大而圆的颗粒,核通常有2—3个分叶。

4.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质内含有粗细不等的紫蓝色颗粒,核分叶不明显。

5.小淋巴细胞:细胞形态小,核椭圆形或豆形,染成蓝色,细胞质很小,染成浅蓝色。

6.中或大淋巴细胞:细胞较大,细胞较多,核的周围有亮晕。

7.单核细胞较淋巴细胞大,细胞质亦较多,细胞核是肾形或马蹄形。

8.血小板体形甚小,形态不规则,内含紫色颗粒,无核,常聚集成团。

五、要求与思考题5种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有何差异?六、注意事项1.推开的血涂片要均匀,血液不能太多太厚,要尽可能的薄。

2.应严格控制染色的时间,并适当的做出调整。

3.观察细胞形态应耐心细致观察,如嗜碱性粒细胞应仔细寻找。

血涂片制备方法(一)

血涂片制备方法(一)

血涂片制备方法(一)血涂片制备概述在医学领域中,血涂片制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血液中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辅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将介绍血涂片制备的各种方法,包括涂片准备、标本采集和染色技术等。

涂片准备1.消毒工具:在制备涂片之前,准备消毒液(如70%乙醇或碘酒)、棉花球和医用手套。

确保操作环境和仪器表面清洁无菌。

2.采集血液: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如针头、注射器)消毒。

采用无菌技术取血,往常采取放血法,但可采用烏斯夫斯基移液管利用负压的方法来采用更少的血液,适应于孩童,有危险性患者的使用。

3.涂片制备:使用无菌涂片刷或平片,用一下方法制备涂片:–手背法:用棉球或纱布擦拭患者手背部位,等待干燥,然后轻轻划开皮肤,等待血液自然出现,迅速在涂片上涂抹一层血液。

–指尖法:用棉球或纱布擦拭患者指尖部位,等待干燥,然后用无菌针头将患者指尖刺破,等待血液自然出现,迅速在涂片上涂抹一层血液。

标本采集1.血液收集器:使用采血盒、染片管、小瓶等器具,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血液标本处理:–静脉全血:将血液收集到采血盒中,以避免凝固,然后轻轻倾倒和摇晃,以保持混合状态。

–静脉血清:将血液收集到染片管中,等待血液凝固,然后使用离心机将血液分离为血清和血细胞。

染色技术1.Wright-Giemsa染色法:这是制备血涂片的常用染色法,可显示出细胞的细节和染色质的颗粒分布。

具体步骤包括:–将涂片浸入Wright染料溶液中,浸泡2-5分钟。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到冲洗液变清。

–将涂片浸入Giemsa染料溶液中,浸泡10-20分钟。

–最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到冲洗液变清。

2.Giemsa染色法:这是另一种常用的染色法,适用于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寄生虫等。

–将涂片浸入Giemsa染料溶液中,浸泡10-30分钟。

–用蒸馏水冲洗涂片,直到冲洗液变清。

结果分析通过观察血涂片下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可以识别和计数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

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

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疾病监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涂片的制备过程。

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血液样本、玻片、洗涤液、染色剂和显微镜。

确保所有设备和材料的清洁和无菌。

接着,取一滴新鲜的全血样本,通常是从患者的指尖或静脉采集。

使用无菌的针头或采血针,在无菌条件下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滴在玻片的一个端面上。

然后,迅速将另一片玻片倾斜放置在滴在玻片上的血液样本上。

保持两片玻片之间的角度,使血液在两片玻片之间均匀分布。

接下来,用轻而均匀的压力将两片玻片滑动开,使血液在玻片上均匀分布。

这个过程需要快速进行,以避免血液凝固。

然后,将制备好的血涂片立即在通风处晾干。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几分钟时间,取决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血涂片晾干后,可以进行染色。

常用的染色剂有Wright染料和Giemsa染料。

将血涂片浸入染色剂中,按照染色剂的说明进行染色,一般需要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染色完成后,用洗涤液轻轻冲洗血涂片,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然后,用纸巾轻轻擦干血涂片,并将其放在通风处晾干。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

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倍率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通过观察血涂片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进行疾病诊断、治疗监测或科学研究。

总结起来,血涂片的制备包括采集血液样本、制备涂片、晾干、染色和观察等步骤。

正确的制备过程和技术操作对于获得准确的结果至关重要。

血涂片的制备是一项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它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制作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制作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制作血涂片的实验报告制作血涂片的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

本实验旨在探索制作血涂片的方法,并观察不同染色方法对细胞结构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血液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材料与方法:1. 血液样本:本实验采用新鲜的人类全血样本。

2. 血涂片制备:使用无菌玻璃片和无菌血液涂片,将血液样本滴于玻璃片上,迅速涂开成薄膜。

3. 固定与染色:将血涂片在室温下晾干,然后进行固定和染色。

本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吉姆萨染色和偏碱性甲苯胺蓝染色。

4. 显微镜观察: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结果与讨论:1. 血涂片制备:制备血涂片时,关键是要迅速涂开血液样本,以获得均匀薄膜。

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法的稳定性和技巧性,以避免产生空隙或过厚的细胞层。

2. 吉姆萨染色:吉姆萨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可以同时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

观察结果显示,细胞核呈现紫色至深蓝色,细胞质呈现粉红色至橙红色。

该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胞核的形态和细胞质的颜色区分,有利于细胞的分类和计数。

3. 偏碱性甲苯胺蓝染色:偏碱性甲苯胺蓝染色主要用于染色白细胞,对红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差。

观察结果显示,白细胞呈现深蓝色至紫色,而红细胞呈现浅蓝色。

该染色方法有助于区分白细胞和红细胞,并可更好地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4. 细胞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呈现典型的圆盘状,白细胞则具有较大的细胞核和不同形状的细胞质。

血小板呈现为小而不规则的细胞片状结构。

通过观察细胞形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细胞的健康状况和功能。

结论:本实验通过制备血涂片和不同染色方法的应用,成功观察和分析了血液中的细胞结构和数量。

吉姆萨染色和偏碱性甲苯胺蓝染色都是常用的染色方法,各有其适用的细胞类型。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 熟悉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分布特点。

3. 了解血涂片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基本方法,通过将血液涂布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染色等步骤,使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便于观察和分析。

血涂片制作的关键在于血液的涂布、固定和染色。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载玻片、推片、采血针、酒精棉球、生理盐水、瑞氏染液、蒸馏水、显微镜等。

2. 试剂:10%甲醛溶液、95%乙醇、甘油等。

四、实验步骤1. 消毒与采血(1)取一支采血针,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

(2)将采血针对准皮肤,轻轻刺入,使血液自然流出。

(3)用生理盐水湿润载玻片,取少量血液滴在载玻片中央。

2. 推片(1)将推片的一端放在血滴上方,另一端紧贴载玻片。

(2)以30-40°角将推片平稳地推出,使血液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

3. 固定(1)将血涂片在空气中晾干。

(2)将血涂片浸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5-10分钟。

4. 染色(1)将固定好的血涂片浸入95%乙醇中脱色2-3分钟。

(2)将脱色后的血涂片浸入瑞氏染液中染色3-5分钟。

(3)将染色的血涂片浸入蒸馏水中分化1-2分钟。

5. 观察(1)将染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低倍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3)高倍镜下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细节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略呈碱性。

2. 白细胞:分为三种类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分叶;嗜酸性粒细胞呈椭圆形,细胞核为2-3叶;嗜碱性粒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为2-3叶。

3. 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含有血小板颗粒。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制作了血涂片,并观察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对血液细胞形态学知识的认识,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打下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血涂片的制备和血细胞的观察目的要求1.掌握血涂片的的制备方法2.认识红细胞及各种白细胞的典型形态基本原理涂片技术是制备血液样品最常用的技术。

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染色后可对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进行形态观察、细胞计数、细胞大小测量等工作。

实验用品1.器材: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2.试剂:Wright’s染液:Wright’s色素粉末0.1g,溶于60 ml甲醇。

方法与步骤1.采血采血前用70%酒精棉球消毒人的指腹或耳垂,干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或耳垂的皮肤;动物采血时先将耳部剪毛,酒精消毒后,刺破动物耳部皮肤,挤去第一滴血不要(因含单核白细胞较多)。

2.涂片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的一端,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斜置于血滴的前缘,先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两玻片的角度以45°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轻轻将载玻片向前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图2-2)。

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初学者可把玻片放在桌上操作。

3.染色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滴加数滴Wright’s染液盖满血膜为止,染色1~3 min。

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4)或蒸馏水,使其与染液均匀混合,静置2~5 min。

用蒸馏水冲去染液,吸水纸吸干。

4.镜检显微镜观察可见人红细胞为凹圆盘形,无核,淡红色,缘部分染色较深,中心较浅,直径7-8微米。

白细胞数目少,为圆形。

颗粒白细胞(1)嗜中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大于红细胞,细胞核被染成紫色分叶状,可分1-5叶,直径10-12微米;(2)嗜酸性颗粒白细胞:略大于嗜中性白细胞,细胞核染成紫色,通常为2叶,胞质充满嗜酸性大圆颗粒,被染成鲜红色,直径10-15微米;(3)嗜碱性颗粒白细胞:体积略小于嗜酸性白细胞,细胞质中有大小不等被染成紫色的颗粒,颗粒数目较嗜酸性白细胞的颗粒少,核1-2叶,染成淡蓝色,直径10-11微米。

无颗粒白细胞(1)淋巴细胞:可观察到中、小型两种。

小淋巴细胞与红细胞大小相似,圆形,核致密,染成深紫色。

周围仅一薄层嗜碱性染成淡蓝的细胞质。

中淋巴细胞较大,核圆形。

直径6-8微米。

(2)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细胞圆形。

胞质染成灰蓝色。

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染色略浅于淋巴细胞的核。

直径14-20微米。

血小板为不规则小体,直径2 - 3微米。

其周围部分浅蓝色,中央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聚集成群。

实验报告内容绘制人血涂片镜下图血涂片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将血液按一定方向均匀涂开的过程,微观上使细胞是由球形变为平面形或近平面形平铺在载玻片上。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步骤,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血涂片制备是否合格、染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质量。

(一)血涂片制备1. 载玻片的准备新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须用浓度为 lmol/L 的HCl浸泡24h,再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后备用。

旧载玻片要用含洗涤剂的清水中煮沸20min,洗掉血膜,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后用0.95L/L乙醇浸泡1h,干燥备用。

使用载玻片时,不要用手触及玻片表面,保持玻片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2.血涂片制作方法取血液标本一滴置载玻片的一端,以边缘平滑的推片一端,从血滴前沿方向接触血液,使血液沿推片散开,推片与载玻片保持 30~45 度夹角,平稳地向前推动,血液即在载玻片上形成薄层血膜(图1—1)。

图 2—1 血涂片的制作步骤示意图涂片的厚薄与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

血滴大、角度大、速度快则血膜越厚;反之则血膜越薄。

一张良好的血涂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并留有的空隙。

下面是几种血涂片效果模式图及形成原因 (图l —2) 。

图 2—2 几种血涂片效果比较(二)血涂片染色染色的目的是使细胞的主要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于镜下观察识别。

血涂片染色包括两个过程:固定和染色。

固定是将细胞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迅速交联凝固,以保持细胞原有形态结构不发生变化。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瑞特染色法 (Wright)、姬姆萨染色法(Giemsa)等。

1.瑞特(Wright)染色法本法的特点是将固定和染色合并在一起进行,手续简便,染色时间短,对白细胞特异性颗粒着色较好,但对核的着色略差。

(1)瑞特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伊红为钠盐,有色部分为阴离子。

美蓝为氯盐,有色部分为阳离子。

美蓝和伊红的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不溶于水的伊红化美蓝 (ME)中性沉淀,即瑞特染料,溶解于甲醇中,即成为瑞氏染液。

甲醇的作用一方面使ME溶解,并解离为M +和E -,两种有色离子可以选择性地与细胞内不同成分结合。

另一方面因其具有强大的脱水作用,可将细胞瞬间固定,蛋白质被沉淀为颗粒状或者网状结构,表面积增加,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增强染色效果。

(2)缓冲液pH6.4~6.8的磷酸盐缓冲液,其作用是使染色环境维持在弱酸性,达到最佳的染色效果。

(3)细胞的着色原理细胞的着色既有化学的亲合作用,又有物理的吸附作用。

不同的细胞由于其所含化学成分不一样,化学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对染料的亲合力也不一样。

①细胞中的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因此,该物质又称为嗜酸性物质。

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及嗜酸粒细胞中的嗜酸性颗粒等与伊红结合。

②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可与碱性染料美蓝结合而染成蓝紫色,该物质又称嗜碱性物质。

如淋巴细胞胞质及嗜碱粒细胞的颗粒为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美蓝结合。

③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红色为中性物质。

另外细胞核蛋白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和强碱性的组蛋白等组成,与酸性伊红结合染成红色,但因核蛋白中还含有少量的弱酸性物质,与碱性美蓝作用染成蓝色,因含量太少,蓝色反应极弱,故也被染成紫红色。

④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的胞质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与美蓝亲合力强,故染成较浓厚的蓝色;随着细胞的发育,晚幼红细胞阶段既含有酸性物质,又含有碱性物质( Hb),既能与碱性染料美蓝结合,又能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故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当红细胞完全成熟,酸性物质彻底消失后,只与伊红结合,则染成粉红色。

图2-3 瑞特染色原理示意图( 4)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细胞着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

细胞各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的正负数量随溶液 pH值而定。

对某一蛋白质而言,如果环境的pH小于其等电点(PI),则该蛋白质带正电荷即在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酸性伊红结合,染色偏红;相反,当环境的pH大于PI即在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则易与美蓝结合染色偏蓝。

因此,要使用清洁中性的载玻片、优质的甲醇做溶剂和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染色时的pH值,达到满意的染色效果。

( 5)染色效果分析正常情况:血膜外观呈淡粉红色或琥珀色。

显微镜下,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

白细胞胞质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染色偏酸:红细胞和嗜酸粒细胞颗粒偏红,白细胞核呈淡蓝色或不着色。

染色偏碱:所有细胞呈灰蓝色,颗粒深暗;嗜酸粒细胞可染成暗褐色,甚至紫黑色或蓝色;中性颗粒偏粗,染成紫黑色。

(三)血涂片染色的质量控制1.载玻片必须非常洁净,中性,无油脂。

不清洁或非中性的载玻片会造成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导致假性的异常形态红细胞出现。

非中性的载玻片还会影响染色环境的pH值,带油脂的载玻片会使细胞分布不均匀。

2.良好血涂片的“标准”。

血膜由厚到薄逐渐过度,血膜的体尾交界部位红细胞分布均匀,既不重叠又互相紧靠相连。

3. EDTA抗凝血液制备血涂片。

由于EDTA能阻止血小板聚集,如需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形态时可采用,但EDTA抗凝血有时能引起红细胞皱缩和白细胞聚集,所以应根据情况恰当选择。

4. 白细胞较低和需浓缩白细胞的标本处理。

为获得较多白细胞,可将抗凝血适当离心,使密度相同细胞集中并分层,然后取红细胞层上薄的灰白色层(有核细胞和血小板较集中)涂片、染色。

该方法非常适合于白细胞减低患者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5. 血细胞比容与涂片关系。

血细胞比容高于正常时,红细胞较多,血液粘度较高,用较小的角度涂片,可获得满意的血膜。

相反,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时,血液粘度较低,需用较大角度涂片。

6.新配制的瑞氏染液处置。

新配制的瑞氏染液包括瑞-姬染液,pH偏碱,染色效果不太理想,需在室温放置一段时间,其中美蓝逐渐转变为天青B。

在密封条件下,贮存时间愈久,转化的天青B愈多,染色效果愈好。

7.染色过深、过浅的处理。

染色过深、过浅与血涂片中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pH值密切相关。

对于重要的标本可采用先试染的方法,根据试染效果调节第二次染色方式。

纠正染色过深可缩短染色时间或稀释染液。

纠正染色过浅可延长染色时间。

如果标本片有限出现了染色过深、过浅的情况,可用如下办法挽救:染色过深可加少量缓冲液覆盖血膜部分褪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褪色情况及时终止。

染色过浅可重加染色液和缓冲液复染,也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及时终止。

瑞氏染液英文拼写 Wright's stain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

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使用方法瑞氏(Wright's staim;美蓝-伊红Y)染色:1.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Methvlem blue)和酸性染料黄色伊红(Eostm Y)合称伊红美蓝染料即瑞氏(美蓝-伊红Y)染料。

2.用甲醇作瑞氏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

甲醇是瑞氏染料良好溶剂,有两种作用:(1)甲醇使瑞氏染料中美蓝(M)与伊红(E)在溶液中离解,可使细胞成分选择性吸附其中的有色物质而着色。

甲醇ME(瑞氏染料)----→M+ + E-在配制的瑞氏染液中美蓝如放置过久即可氧化而含有天青,美蓝天青与伊红化合物能使核染成紫红色,但不能使胞浆染为蓝色,多余美蓝就可以使胞浆染成蓝色,染色主要是化学作用,是离子彼此结合的反应。

(2)甲醇具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在一定形态及增加细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细胞对染料吸收作用,同时由于甲醇吸附染色液中的水,使染色液升温,加速染色反应。

染液配制(1) 瑞氏染液配制:瑞氏染料 830gm或1g甲醇(AR) 500ml或600ml○先称干燥(事先放入温箱干燥过夜)瑞氏染料放置乳钵内,用乳棒轻轻敲碎染料成粉末,再行研磨至听不到研芝麻声即呈细粉末,加少许甘油或甲醇溶解研磨,使染料在乳缸内显“一面镜”光泽,而无染料粉粒沉着。

○再加较多量甲醇研磨呈一面镜光亮,静置片刻,将上层液体倒入一清洁储存瓶内(最好用甲醇空瓶),再加甲醇研磨,重复数次,至乳钵内染料及甲醇用完为止,摇匀,密封瓶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