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
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导语: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代诗人杜甫的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生平经历】家世背景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
自杜审言至其父杜闲,再到杜甫,杜氏在巩县已是四代八十五年。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杜甫所有古诗大全集
杜甫所有古诗大全集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诗,其全集包含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早期作品-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那时他还是个充满朝气和抱负的青年。
诗一开头就问泰山怎么样啊,“岱宗夫如何”,这种提问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先发出惊叹的疑问。
“齐鲁青未了”,说在齐鲁大地上,泰山的青色绵延不绝,这就把泰山的雄伟写出来了,它的青色都能横跨齐鲁大地呢。
“造化钟神秀”,就好像大自然特别偏爱泰山,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到它身上了。
“阴阳割昏晓”更是绝,山的南北两面就像被一把刀割开一样,一面是早晨,一面是黄昏,把泰山的高大给写活了。
“荡胸生曾云”,站在泰山下,看到山上层层叠叠的云,感觉自己的心胸都开阔了,云就像在自己的胸膛里飘荡一样。
“决眦入归鸟”,瞪大了眼睛看归巢的鸟儿,这是在写自己全神贯注地看泰山上的景色。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可是千古名句啊,表达了杜甫的雄心壮志,他说自己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时候看别的山都变得渺小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然后看其他人都不在话下一样。
- 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解析:杜甫和李白有过交往,这首诗就是写给他的。
“秋来相顾尚飘蓬”,秋天的时候两人见面,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没有定所,这是在说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到处漂泊。
“未就丹砂愧葛洪”,他们也想求仙问道,像葛洪那样炼制丹药,但是没成功,感觉有点惭愧。
“痛饮狂歌空度日”,说他们整天喝酒唱歌,好像是在虚度光阴呢。
“飞扬跋扈为谁雄”,表面上看是在说他们这样放纵不羁是为了谁呢,其实是在感慨他们怀才不遇,有才华却没地方施展,只能这样借酒消愁、狂放不羁。
二、安史之乱时期作品-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杜甫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
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
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
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
搜索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AD712 - 770),又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之冠”、“诗圣”。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国家政治、社会风气、人民疾苦以及个人命运的种种问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杜甫的简介资料。
一、杜甫的生平杜甫于712年出生在河南巩县酸枣乡,他的祖先是早年随唐高祖李渊起兵平定天下的将军杜祁。
杜甫自幼聪明好学,曾经学过文、史、子、集尽书,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素养。
他二十岁的年龄时,便考中了进士科。
之后,他历任太常博士、校书郎等官职,但都未能使他满意。
唐玄宗开元年间,杜甫曾经担任过太原杂事参军,后来又因贬谪之事出走江南。
他的一生辗转于朝野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悲天悯人,深爱国家和人民,反对腐败和压迫,终日苦思救国救民之道,因此被后人尊为“公侯百姓之尧舜,诗史文章之圣人”。
二、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有1,428篇。
其诗歌题材广泛,有山水田园之景,有历史传说之事,有政治军事之事,有个人生活之感。
其中,他的抒情诗和政治诗是其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表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社会阻碍和矛盾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篇通俗易懂,融表现和思考为一体,能够准确地表达他复杂的思想和感情。
三、杜甫的政治思想杜甫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责任和理想。
他深信“不为己者,天诛地灭”,将责任感视为一个社会精神的核心,主张国家应该尊重人民,解决人民基本问题,推行善良治国,并通过诗歌来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和怀念。
他同时又有崇高的理想,希望通过改革和创新,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社会。
四、杜甫诗歌的价值杜甫的诗歌价值不仅在于他的文学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思想和文化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思考和关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社会批判性,对后人依然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ppt课件
REPORTING
杜甫的儒家思想
儒家仁爱思想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仁 爱、孝道和忠诚,认为这些都是
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儒家礼义观念
杜甫在诗歌中经常提到礼义,认为 礼义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规范和约 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至关重要。
儒家天命观
杜甫认为天命决定个人命运和社会 兴衰,因此他关注国家命运和社会 问题,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 进步和正义而努力。
02 03
诗句解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绘了狂风肆虐、茅屋被掀的 景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对广厦 千万、天下寒士安居乐业的向往。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描绘个人遭遇 来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PART 03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 世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 之一。
杜甫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被 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PART 02
杜甫诗歌赏析
REPORTING
杜甫的诗歌风格
01
02
03
04
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情感深沉,语言节 奏鲜明,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波
杜甫苦, 呼吁正义和人性。这种精神启示我们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关注弱 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独立思考
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考 和见解,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启示我 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权威 ,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自幼聪颖好学 ,少年时游历于洛阳、长安等地。
杜甫个人简介
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 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 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 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 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 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 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 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 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 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 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 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 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对杜甫的评价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 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白居易
❖ 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 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 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
❖ 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杜甫பைடு நூலகம்介
❖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 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 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 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 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杜甫的资料简介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唐代诗人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字⼦美,⾃号少陵野⽼,杜少陵,杜⼯部等,盛唐⼤诗⼈,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世称杜⼯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别》《⽆家别》).原籍湖北襄阳,⽣于河南巩县.初唐诗⼈杜审⾔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蜀,友⼈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部员外郎.故后世⼜称他杜拾遗、杜⼯部.他忧国忧民,⼈格⾼尚,⼀⽣写诗1500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个⼈简历7岁学诗,15岁名扬洛阳。
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1、漫游时期:从⽞宗开元⼗九年(731)⾄天宝四年(745),到江南和齐鲁进⾏两次长时间的游历。
名作《望岳》便出⾃这⼀时期。
2、长安时期:从天宝五年⾄⼗四年,⽣活在长安的杜甫,对贵族和下层⼈民的⽣活多有接触。
《兵车⾏》、《丽⼈⾏》、《前出塞》、《后出塞》、《⾃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作出⾃这⼀时期。
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德元年(756)⾄乾元⼆年(759),杜甫经历了各种磨难,⽬睹时局的动荡,对政治深感失望。
著名的《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壕吏》)、“三别”(《新婚别》、《垂⽼别》、《⽆家别》)便出⾃这⼀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代宗⼤历五年(770),杜甫过着漂泊不定的⽣活,著名的成都草堂就建造于这⼀时期。
⼆、作品的思想内容1、对⼈民的深切同情是贯穿杜诗的⼀根红线。
“安得务农息战⽃,普天⽆吏横索钱”便是很好的`例证。
2、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交织在⼀起。
这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诗句便可见⼀斑。
3、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活和祸国殃民的罪⾏。
“朱门酒⾁臭,路有冻死⾻”便是⽣动写照。
4、其它还有描写⽇常⽣活、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论诗题画等诗作。
三、艺术成就1、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杜甫的诗词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词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战争、人民疾苦等。
以下是一些杜甫的诗词精选及其简要解析:1. 《春望》●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景寓情,表达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通过拟人手法,将诗人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接表达了战乱中家书的珍贵;尾联则通过描写自己的白发和无力感,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情感。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内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解析: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广大寒士的深切同情,最后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作结,展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3. 《春夜喜雨》●内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
首句“好雨知时节”即点明了春雨的珍贵和及时;次句“当春乃发生”则进一步强调了春雨对于春天万物复苏的重要性;后两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通过拟人手法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雨的温柔和细腻。
4. 《望岳》●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描写泰山的名作。
诗中通过对泰山的雄伟壮观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同时,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寓意着诗人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和抱负。
5. 《登高》●内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的简介以及代表作品
杜甫的简介以及代表作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与李白被并称为唐代“诗仙”。
他的诗歌以“豪放派”为主,反映出生活中的很多真实面貌,表现出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既有极度悲愤和慷慨激昂的作品,也有柔情似水的佳作。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今感动着人们。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出生于河南巩县,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因此他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初时,他随父迁居成都,入读当地名师孔巢父的学堂。
后跟随王勃、卢照邻等名士学习诗歌,但是,因为他的文笔飘逸,思维活跃,一直未能被当时官场重用。
直到他的妻子去世后,他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开始漫游天下,用诗歌来吐露对社会、人生、爱情的种种感慨,获得了相当的声誉与知名度。
杜甫的诗歌作品分别收录在《杜工部集》和《杜工部外集》两部集子中。
二、杜甫的代表作品1. 《登高》这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描写了杜甫登高远眺的壮美景象。
整篇诗流畅有力,气势磅礴,抒发了作者豁达洒脱、向往自由的心情。
这首诗不仅很有艺术价值,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民间的名篇佳作。
2. 《春望》这首诗是唐代名诗之一。
诗人因观茶下作兴离题,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反响唐朝安史之乱的黯淡岁月。
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抱有一定的不满和警示。
3. 《赤壁》这首诗是杜诗里最有名的一首,它是杜甫的长篇叙事抒情诗,借史说道理,通过借史为喻,描写赤壁之战。
杜甫通过对流光溢彩的临江景物的描写,一幅惊天动地的绝景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在文中描写的视角、音乐、色彩、色调等细节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4.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诗中较具特色的一首。
大约在760年左右,杜甫描写了民间百姓在唐军战争中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
整篇诗歌情感热烈,语言生动,反映了作者的怒发心声,感动了无数读者。
综上所述,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历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成就。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杰出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被后世誉为“杜工部”或“诗仙”。
他的诗作体现了对时事、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深刻描绘了沉重的社会现实和广泛的人情世故。
以下是对杜甫先生个人经历的简要描述。
一、早年生活杜甫于712年出生于中国唐朝(618年-907年)时期的陕西成纪(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杜审言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杜甫从小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二、求学经历杜甫于727年进入当地的学宫学习,深入研究儒家经典,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基础。
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文学天赋,很快就在学院中崭露头角,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三、官场之路杜甫毕业后,决定投身于政治和社会改革。
他于742年参加了唐朝的进士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进士资格。
随后,他加入了朝廷,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包括右拾遗、检校翰林学士等。
四、流寓岁月然而,杜甫的政治生涯并不如意。
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平等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绝望。
在754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离开了都城长安,开始了漫长而流离的岁月。
在此期间,他身世逢乱,被迫经历贫困、疾病和丧失亲人的痛苦。
五、创作成就在流亡期间,杜甫不断以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关注。
他的诗作多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战争的痛惜,以及对人民困苦的同情。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描写被誉为古代中国最好的诗人之一。
六、晚年生活随着唐朝的局势稳定,杜甫于757年回到了长安。
然而,尽管他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困苦,他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可和荣誉。
在770年,杜甫不幸去世,享年59岁。
七、影响及评价杜甫的诗作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播和研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富有社会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赞美了真实、纯洁的感情,被誉为史诗般的杰作。
他以其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和对人性的真实描绘,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杜甫的简介和诗词作品
杜甫的简介和诗词作品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号“杜少陵”,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因家遭徐州白衣军之祸而迁居成都,故称杜甫。
他一生刻苦钻研、执着不懈地追求诗歌艺术的卓越表现,广泛涉及周围百姓以及社会上层人士的命运和人生体验,于唐代首开了天人合一的诗歌风格。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诗歌文化成果的传统名作之一。
一、杜甫生平简介杜甫在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12年)出生,世居于一族在长安及陕东咸阳地区的行商家庭。
他出生于一个经济上相对较富裕的家庭,且他的父亲曾任过梧州(今广西梧州市)刺史,所以杜甫从小就接触到了官员和贵族阶层的生活和思想。
此外,他还拜了王勃、李白、陈子昂等为师,深受其诗歌艺术的影响,也使他的诗歌形式和思想有很多新的变化和创新。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杜甫辞官回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放浪生涯,游历过浙江、江苏等地,他的诗作中有一些反映了这段放浪生涯的经历和感受。
后来,他随家迁居成都,此后的20年间,杜甫先后七次进京诗会,参加了许多重要的社交活动,他在这些社交活动中结交了许多文化名流和社会名流,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和认可。
但是,他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曾经多次遭遇家族的婚姻和财产方面的打击,这些辛酸和痛苦也使他更加深入的反思人生和人性的原则问题,为他的诗歌艺术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表现空间。
杜甫死后,被誉为“诗史上的一个时代”,与李白齐名成为唐诗“一统双雄”。
二、杜甫的诗歌作品杜甫的诗歌作品颇丰,形式多样,从题材到意蕴、从情感到语言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化价值。
(一)文化领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对唐朝动荡大劫的深刻感悟,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殷切关注和深沉怀念。
诗中所用的意境和语言,情真意切,洒脱俊雅,堪称卓越之作。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圣杜甫介绍
杜甫的人文精神
杜甫的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 民疾苦,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 人道主义情怀。
杜甫的审美价值
杜甫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 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 撼。
THANKS
感谢观看
仕途坎坷及政治抱负
仕途不顺
杜甫在长安求官十年,却始终没 有得到一官半职。后来虽然得到 过一些官职,但都是微不足道的,
且时间很短。
政治抱负
杜甫虽然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怀 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他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人民疾苦,对政治黑暗和社
会动荡深感忧虑。
直言敢谏
杜甫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敢于 直言进谏。他曾多次上书言事, 批评时政,因此得罪了不少当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具象的形象巧 妙地结合起来,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 象。
善于用典,寓意深远
杜甫的诗歌中常运用典故、历史事件等元素,通过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的诗作中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使得诗 歌的寓意更加深刻。
杜甫的诗歌还善于通过寓言、象征等手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 理寓于简单的形象和故事之中,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深 刻的启示。
04
杜甫与其他诗人比较
与李白并称“李杜”
01
02
03
诗歌成就
杜甫和李白并称“李杜”, 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风格差异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奔 放,而杜甫的诗歌则更加 注重社会现实,风格沉郁、 深沉。
互相影响
虽然两人风格迥异,但他 们的诗歌创作互相影响, 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繁 荣和发展。
杜甫的所有作品
《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春夜喜雨》杜甫〔唐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望岳》杜甫〔唐代〕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石壕吏》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杜甫的诗词15篇
杜甫的诗词15篇杜甫的诗词1析此诗是杜甫飘泊西南时期的名作。
花卿,名叫花敬定,有的书写作花惊定。
他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谋反,花敬定前去平叛,斩杀段子璋后将其首级亲自掷献给崔光远。
随后,花敬定率部奏凯而旋。
当时,杜甫有关写花敬定的诗歌还有一首七言古诗《戏作花卿歌》,较具体地描写了这次平叛。
在那首诗中,杜甫称花敬定为猛将,并说“学语小儿知姓名”,可见花敬定当时在成都的影响。
卿,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作夫妻之间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在这里,无论是敬称或爱称,都是杜甫出于对花敬定的敬重。
从诗的题目看,花敬定应当算作杜甫的朋友。
锦城,又称锦官城,古为主管织锦之官府所在,故城在今成都西南。
锦城的另一层含义是景物华美的城邑。
在此代指成都。
丝管,是指代两种乐器。
丝,指可弹奏的弦乐器;管,指可吹奏的管乐器,如萧、笛之类。
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此指各种乐曲相互糅和,和谐悦耳。
“半入江风半入云”,字面的解释是,一半乐声随江风漂浮,一半乐声升入云霄。
这里是写诗,是诗人的想象,固然不是科学的计量。
音乐无形,眼睛是看不见的。
但是诗人在此借助于风和云,将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有形有色,好像能让人看得见。
前两句写音乐之美,是实写。
但这里须指出的是,实写与虚写,只是相对而言。
假如其次句与第一句相比,第一句是实写,其次句属虚写。
假如将前两句合起来,再与后两句相比拟,三四两句为虚写,一二句全成了实写。
从这一点来看,对诗的表现方式的看法就犹如中医辨证论治一样,须详细问题具休分析。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首诗用反问作结,极赞音乐之美。
美到什么程度?美到只有在天上才会有,而人间极难听到,诗人通过夸大,使诗意得以升华到一个暂新的高度,给人以无限暇想。
对于这首诗,千百年来,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生于杜甫之后数百年的明代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诗人杜甫的介绍
1、杜甫拼音是:[dùfǔ]。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3、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4、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大历五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简介-杜甫年表
小便过着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
壮游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 日上树能千回”。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甫(712年 ~770年),字子美,自 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家世出身
睿宗先天元年(712年),河南巩县城东二里瑶湾村的杜家诞生了一名男婴,杜闲为他取名杜甫,字子美。这是一个
“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上可追溯到晋代镇南大将军杜预,下可追溯到中宗神龙间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所以杜甫从
小舟长逝
大历三年(768年)——五十六岁——
大历四年(769年)——五十七岁—— 大历五年(770年)——五十八岁——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 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写下了《登岳阳楼》。 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 后,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 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漫游齐赵平原,“裘马轻狂”; 《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二十九岁——迎娶时任司农少卿的杨怡千金; 天宝三载(744年) ——三十二岁——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会见了诗人高适,同游梁、宋。
杜甫(介绍杜甫生平、经历影响)
目录 Contents
• 杜甫的生平简介 • 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特点 • 杜甫的生平经历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 • 杜甫的影响与评价
01
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的出生与家庭背景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僚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这种家庭背景对杜甫的成长和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杜甫的生平经历与其诗歌创 作的关系
杜甫的游历与其诗歌创作
杜甫的游历经历丰富,他曾漫游齐赵、吴越等地,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这些 游历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 和深沉的情感。
例如,他在《望岳》中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在《登高》中则以登高远眺的视角,抒发了对时光荏苒、人生无常的感慨。
杜甫的生活经历与其诗歌创作
杜甫的生活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 生活的困苦以及亲人的离世等不幸遭 遇,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 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
VS
在《春望》中,他以“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 象,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在《 月夜忆舍弟》中,他以“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表达了对战争中家人 的思念之情。
创新与继承
杜甫的诗歌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 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影响与地位
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 峰之作。
地位崇高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尊称为“诗圣”,其诗 歌被誉为“诗史”。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成 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
杜甫的简介资料和古诗有哪些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浪漫主义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
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出生于大唐盛世的开元年间,原籍河南巩县(现河南省巩义市)。
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官员,但因为“维护正义不获咨之任”,毅然辞官归隐。
杜甫的父亲当过县令,后来移居襄阳(今湖北襄阳市)。
杜甫幼时聪明好学,但因贫困家境而无法继续学业,于是他便开始自学诗歌和文章。
杜甫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始于他读到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登幽州台歌》。
他深受其启发,开始写诗,并且在26岁时独自赴长安,寻找名师学习诗歌。
然而他的学习之路并不顺利,先后拜访了李世民和王之涣的儿子王维,但都未能得到指点。
他又拜访了当时著名的诗人陈陶,终于得到了一些指点和帮助。
后来,杜甫曾多次赴京城担任官员,但每次都因为正直和执着的性格不得志,最后放弃了官场,与好友陈陶一起隐居成都。
在成都生活的最后几年,他写下了一些深刻的作品,留下了不朽的诗歌遗产。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杜甫的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表现了他对社会、人民、自然的百感交集的感情。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有郁郁寡欢的田园诗,有激情澎湃的边塞诗,有真情实感的散文诗,更有豪放洒脱、富有震撼力的大格式长诗。
不仅突破了传统诗歌模式,更在修辞、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唐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
杜甫的诗歌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广泛借鉴和赞誉,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杜甫在巨鹿行中写下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更是牢牢地印在了人们脑海里。
此句形象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豪迈和进取精神,传达了对险峻峰峦的敬畏和人生的抱负。
除此之外,杜甫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品,比如:《春望》此时此景应忘我,才下龙门夜气寒。
金戈铁马气吞山,将军角弓不得控。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旧《唐书》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杜审言有一次曾经对别人说:“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
”意思是说,我杜审言的文章已经超过屈原、宋玉,我的书法应当有王羲之来拜我为师。
成语“屈宋衙官”的典故便出自于此。
他自恃才华超群,为人高傲。
宋梅尧臣的《太师相公篇章真草过人远甚而特奖后进流于咏言辄依韵和》诗曰:杜诗尝说少陵豪,祖德兼夸翰墨高。
苏李为奴令侍席,钟王北面使持毫。
郊麟作瑞唯逢趾,天马能行不辨毛。
一诵东山零雨句,无心更学楚离骚。
“苏李为奴令侍席,钟王北面使持毫。
”更加形象描述了杜审言的恃才狂傲。
《旧唐书》里记载:唐高宗乾封年间,好友苏味道当时为天官侍郎,主持吏部铨选,当时杜审言正任职洛阳,来参加调选试判考试,考试出来后对人说“苏味道必死!”人们吃惊地问是何缘故,杜审言说:“他看到我写的判文,自当羞愧而死!”甚至临终之际仍未改变其狂傲的性格。
据《新唐书》载:临终之季,宋之问等友人到榻前探望,他强撑病体对他们说道:“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
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大意是说:造化弄人呀,我在世之日,一直压着你们,如今我死了,你们可算有出头之日了,很遗憾我还没有看到能接替我才华的人。
不知道当时病榻前的宋之问他们作何反应。
可见其狂傲了一生!少年得志,原本应该有更好的仕途,可惜在以后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他辗转各地,一直就任着不高的职位。
杜审言的性格其实是不适合官场的,他恃才謇傲,容易得罪人,难免遭人忌妒。
甚至还因此痛失爱子,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据《旧唐书·五行志》记载:“是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
”黄河水患。
弟弟杜颖,当时任临邑主簿,要负责治河筑堤,压力很大。
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表达了对弟弟的关心,诗名是《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滥,堤防之患,簿领所优,因寄此使,用宽其意》《秋雨叹》这首诗对人民的同情就更加鲜明了。
《九日寄岑参》。
事情发生在公元747年,正是唐玄宗继位的第三十四个年了。
开元初年的锐意进取养成了他对人才的渴求。
但是30多年过去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渐渐的人才出现了匮乏,于是唐玄宗想要广求天下的贤能之士,就命令凡精通一项手艺的人都到京师考试。
这时的李林甫怕应试的贤士在考试对策中斥责他的奸恶,就向唐玄宗建议说:“被推荐的人太多,我们应该严格筛选,避免那些卑贱愚蠢的人,避免有伤大雅的言语玷污圣上的视听。
”唐玄宗竟然答应这个请求。
李林甫于是就命令郡县长官严加考试,特别出众的,才把姓名报到尚书省,再委托尚书省复试,并命令御史中丞监试,取消那些名不副实的上奏。
接着对来应试的人进行诗、赋、论考试,最后竟没有一个合格的。
唐玄宗大为吃惊,普天之下竟然没有一个贤才吗?这时候李林甫赶紧抛过来上表祝贺,就对唐玄宗说了四个字“野无遗贤”。
您道这是什么意思,他这是说朝廷外面已没有留下贤人了,人才都在皇帝你的宫里呢!唐玄宗听到这里还很高兴。
李林甫这是即拍了唐玄宗的马屁,又掩盖了事实。
唐朝诗圣杜甫曾对此有诗为证: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
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
始见张京兆,宜居汉近臣。
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
755年,杜甫才得到一个河西尉的小官,但是心高气傲的杜甫童鞋显然不愿接受这个基层公务员职位,“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国家领导人玄宗大大看他考了这么多年,也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决定大方一点,随手就将职位改成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说到底还是个底层小公务员,但这次想要为人民服务的杜甫童鞋勉为其难的接受了,毕竟,兜里是真的没钱了。
到奉先县看望妻儿,小儿子饿死了。
安禄山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
杜甫一家和无数离民一样,踏上了逃难的征程。
他们先投奔杜甫的舅舅,在陕西白水落脚。
公元756年,长安沦陷,叛军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就是今天陕西的富县。
此时,杜甫听到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中卫市)登基的消息。
于是安顿好家小,便从鄜州只身前往灵武,追寻唐肃宗。
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解长安。
深秋八月,诗人望月思亲,写下了这首满含深情的《月夜》。
大唐景云三年(太极、延和、先天元年),可这娃命不好,出生没多久,母亲就病死了,吃奶的娃娃没了娘,够悲惨了,后来杜闲又给自己寻了个媳妇,杜甫就多了个后妈,可能是这个后妈对杜甫不好,杜甫由其姑母抚养,杜甫的这个后妈又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在杜甫的一些诗作中,有提到其兄弟,但却从未提及后妈,单亲的孩子真心伤不起,也许就是这种缺少母爱的孩子性情都与众不同吧,从杜甫后来的生活中可见对其影响很大。
回到山东的家里后,家人给了杜甫很大的安慰,尤其是父亲杜闲,杜甫虽说和后母关系一般,但是兄弟之间却能够和睦相处,杜甫由弟弟四人,在后来的诗作中常有提及,可见兄弟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小杜甫十来岁的杨氏却一直为老不在家的他生儿育女,或者跟着杜甫颠沛流离,一生毫无怨言,默默的为诗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就在他结婚的当年,开元二十九年,父亲杜闲去世,次年唐玄宗改元天宝,为天宝元年,这一年,一手抚养他的姑母去世,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杜甫的祖母又去世,亲人接二连三的离他而去,杜甫又去游历,这期间妻子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杜宗文,但是杜甫很不喜欢这个不成器的娃。
等到了天宝十四年,才得到了河西尉的职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估计都想吐血了,在长安多年,散尽家产,最终却落得个这么的结果,失望之极的杜甫把袖子一甩,丢下了一句: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狠话,意思是这官太小了,大爷我不干,此事被反应到相关部门,就又给杜甫重新安排了个职位,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个官也不大,但是最起码是京城十六卫之一,可以在长安上班,最主要的是,长安还有一帮朋友,杜甫再想了想自己的生活,只好接受了这个任命,这一年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总算是有了个结果,虽然这个结果非常的不好,等工作稳定了,冬天天也冷了,杜甫就去回家省亲,这时候他的家在奉先,即今天的陕西蒲城县,杜甫已经多年未归,天宝十四年,关陇大旱,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杜甫一路看着惨状到家,刚进了院门,就听到屋里传出哀嚎声,连忙推门进去,原来小儿子竟然活活的饿死在家里。
秋天的时候,杜甫得知李亨即位,就又阔别妻子,前去灵位投靠肃宗,离别时,妻儿都不让他去,外面战火纷飞,让他留下来一起避难,但是杜执意意要去,并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无奈家人只好和他再次离别,杜甫在成都最好的皮影,也是资助他最多的严武被调回京城,监修二帝陵寝,严武三次任剑南节度使,在川蜀很有威望,对杜甫资助也最多,虽然他为一介武夫,却也善诗文,虽然写的很烂,但是此人对杜甫却很重要。
严武一走,川蜀就乱了套,当地驻军发生了叛乱,临行前,杜甫曾作诗相赠严武,希望他能够早日归蜀。
杜甫送走严武返回成都没多久,一天突然狂风暴雨,将杜甫的茅草屋给吹垮了,一家人只能挤在一起,任凭风吹雨打,后来杜甫又联想到去世的李白,写下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苦楚不言而喻,尤其是对时下的希望愈发渺茫。
公元763年,这一年李怀仙杀了史朝义,安史之乱终于算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杜甫听到消息后,心中大喜,就又想回京城,后来又想去吴楚之地,还没走了多远,听说房琯去世,杜甫又一次热泪盈眶,老朋友们一个个都走了,他只能对房琯进行遥祭,然后再次启程,还没有走多远,得到家里捎来的书信,信中说女儿病重,杜甫只好又返回草堂,冬天家人病好了,他却又要出游,这一年的杜子美已经是五十二岁的老人了,体弱多病,家徒四壁,孩子们经常饿的哭嚎连天,即使有众多友人资助,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杜甫的生计问题。
成都时期,杜甫一家的生活,夫妻恩爱,子女活泼,充满了人间乐趣。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进艇》)“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杜甫对家人,富有爱心和责任心。
即使是在聚少离多的艰难岁月里,他眼中、笔下的妻子儿女,也是无比美丽,非常可爱的。
沦陷长安期间,应该是杜甫一生最为艰难的时期。
但是,他在一首题为《月夜》的诗中,表现了对妻子儿女的深情思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实际上,杜甫和杨氏妻子,还有比这更加恩爱的场面。
陷贼,逃出围城,投奔新皇帝临时驻地凤翔,一路之上,杜甫历经九死一生;寄居在亲戚家的妻子儿女,音讯全无,生死不明。
杜甫跟家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
做了左拾遗,回家探亲,见面之际,“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羌村》)这何止香艳,简直是惊心动魄、刻骨铭心!有了俸禄,杜甫就给妻子儿女带了布料和化妆品之类东西。
结果,杜家就出现了令人忍俊不禁、温暖千古人心的场景:“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北征》)有人把“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羌村》)两句解读为:因为遭逢乱世,一家人聚少离多,杜甫感伤时事,没有好脸色,使得儿女跟他显得生疏,不敢亲近。
我认为,这说法虽然有利于“拔高”杜甫形象,但是,并不符合杜甫的性格、风格。
杜甫跟妻子儿女之间的爱情、亲情及其表达方式,非一般封建文人所能比拟。
《北征》中的“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两句,充分说明杜甫不是一个总板着面孔的严父。
一般人,在历尽人生挫折、艰难之后,容易产生消极弃世的念头。
杜甫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杜甫对妻子儿女的爱和责任,使他虽历尽磨难,仍然热恋人世,不离不弃。
晚年在夔州期间(766—768),一位笃信佛教并有所禅悟的朋友,曾经向杜甫阐述佛教奥义,大约有动员杜甫同登禅境、同遁空门的意思。
但是,杜甫以“妻儿待我且归去”为理由,打断了他的游说(《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同一时期,拜见一位禅师,谈及禅机佛理,杜甫也是委婉但坚决地拒绝了禅师的出家动员:“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谒真谛寺禅师》)听了佛法,一生不倦追求的诗歌艺术,可以视为虚无;了解了自己的前世今生,时刻不离的酒,可以不再有饮的兴趣。
但是,要让他割舍妻子儿女,遁入空门,万万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