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第二课练习题

合集下载

《哲学生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生活》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定考点:考查古代朴素唯物 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抓关键:“气化流行”
第二步
析选项
与题意无关,“自 然从来不飞跃”是 与辩证法对立的形 而上学的静止观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与题意无关,“物理不 外于吾心”是唯心主义 的观点,类似“吾心便 是宇宙”
生活与哲学
第二课 例2
经典例题 动态演示
[例2](2011年广东高考)“道,犹行也;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第一步 审题干
[例2](2011年广东高考)“道,犹行也;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
正确,“世界是一团永 恒的活火 ”是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的观点,还具 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与 题意观点想通
与题意无关,北宋程颐在《周易程氏传》 中解释复卦的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时提出的运动观命题。程颐认为天地万物, 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无一息停留。变动是 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变动,天地万物才 能够持久。“天地之心”即指天地万物的 主宰原则。他的思想是辩证的客观唯心主 义的,排除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作业一、单项选择题20XX年3月29日,从巴西开始,沿大西洋、北非、中东、中亚这一1.45万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人们观测到了日全食这一罕见的天象。

据此回答1—2题。

1.据科学家预测,下次日全食将在20XX年8月1日出现。

这一事实说明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C.物质世界具有可知性D.世界依赖于人主观精神而存在2.在我国古代,人们把日全食视为不详之兆,如今,人们则对此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这说明A.认识受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B.客观世界是无限的C.客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世界随人的认识而变化3.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①唯物主义的态度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的看待事物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主要体现了A.思想决定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形成的,回答5—7题。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6.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012年政治暑假作业:哲学生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2012年政治暑假作业:哲学生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生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判断并改错1、思想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点就是形而上学性。

()3、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当倡议的。

()4、凡是唯物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完全否认。

()5、哲学上的基本门派有两个。

()二、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①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③哲学与详尽科学的关系问题④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A. 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含①哲学对详尽科学有没有指导作用的问题②思想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③思想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④思想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A. ①②B.③④C. ①②③D.②③④3.人脑产买卖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相同。

这类看法属于A. 辩证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4.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以为,世界是一团永久的活火,在必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看法B.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一致的看法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看法D.客观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一致的看法5.以下说法拥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曰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荣华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6.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都以为A.物质与运动不行分B.物质可以归纳为某种详尽事物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7.以下看法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8.以下说法正确反响了思想和存在的关系的是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物是看法的会集9.右图漫画中公鸡的看法与以下选项中哪一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A.人不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C.存在就是被感知D.天不变、道亦不变10.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

高二政治生活和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练习题

高二政治生活和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练习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表明A.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C.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D.思维与存在是相互依赖的2.人爱吃牛羊肉,麋鹿爱吃青草,鸱鸟爱吃老鼠,谁能说清什么才最好吃呢?所以,在庄子看来,万物总是处于刚肯定即否定,即“此一是非,彼一是非”的状态。

由此,他得出了“无须也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的结论。

这里,庄子集中阐述了①一切哲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③人们在生活中必将面对的问题④生活与哲学相互关系的问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3.哲学课上,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命题:“观点一,思维反映存在,观点二,思维是存在的反映。

”假如让你回答学生的问题,你的答案是①两种观点共同揭示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②两种观点共同揭示了存在和思维的辩证关系③观点一强调存在是世界的本原④观点二强调存在是世界的本原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4.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①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一一弗朗西斯・培根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一毛泽东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一一朱熹④气者,理之依也一一王夫之A.①→②→③B.②→①→③C.④→①→③D.④→①→②5.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悼矣。

”一一《昌氏春秋・自知)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上述材料寓意相符的是①理在气先②郑人买履③我思故我在④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谢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④6.下面漫画主要讽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思想方法上的左东来东行款白①诡辩论②客观唯心主义③片面性④主观唯心主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明朝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2.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无产阶级哲学和非无产阶级哲学3.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可知论 C.不可知论D.二元论4.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种观点(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

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说法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8.“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陷入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神秘主义D.实用主义9.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A.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完全是科学的B.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C.唯心主义是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空洞的学说D.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没有实际意义10.(2008江苏卷26)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11、甲:“我在故我思”,乙:“我思故我在”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2008广东)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湿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

高级中学《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练习题及答案

高级中学《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练习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之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题1、诗人、画家往往是情感细密而丰富的。

往往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出他们的旷味愁思,咏叹生与死的无常。

这说明A.存在离不开思维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C.思维再现存在D.存在决定思维2、针对中国的发展,西方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威胁论”,而中国及大多数国家则坚持“机遇说”。

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体现了: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②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④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3、(2014北京卷26.)中国早起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

这表明: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庄子》中惠子认为,“子(指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看,惠子的观点A.认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B.体现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C.表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D.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5、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塞尔日·罗什和大卫·J·维因兰德。

他们分别独立发明并拓展了在保持单个粒子量子力学特性的前提下,测量和操纵它们的方法,开辟了量子物理学的新时代,为制造新型超高速基于量子物理的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

这表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C.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D.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6、人为什么看了感觉发痒的东西后会真的发痒呢?日本某研究机构实验发现,脑内控制情感的“岛叶”与负责控制运动和欲求的“基底核”这两处存在相关关系,唤起“发痒”的不快感觉与“想挠痒”的欲求之联系在这两处被强化。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练习题生活与哲学是一对表里如一的关系。

生活是哲学探究的源头和目的地,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决定了他们对哲学的认识与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地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

这些问题,有些表面上看似乎简单,实则暗藏了深刻的思考和哲学内涵。

因此,学会观察生活,关注哲学,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哲学,从而更好地恰当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本次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的练习题,旨在通过分析生活问题,探究哲学思想,挖掘生活中的理性,帮助学生构建更加深入的哲学意识。

下面将以综合练习和论述题为主进行详细阐述。

一、综合练习题目一:分手某日,小明和小红在一起,两人感情非常好。

但是,小明突然提出要分手。

小红十分伤心,不知所措,希望有人能为她指点迷津。

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和哲学思考,给小红在分手问题上提供一些建议。

回答:人生是一场旅行,而风景也不总能够美好。

分手,是恋爱中常常会遇到的情况之一,不少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经历。

分手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见的原因就是感情出现了分歧,互相的期望值和目标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小明和小红的分手,可能就是出现了这种情况。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小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是因为小红的某些不如意的行为,导致了小明选择离开,那么小红应该从自己的出发点出发,找出其中的原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出现了一些过失,是否有需要去改变一下。

如果不是小红的问题,那么就可能是小明自己的问题。

这时候,小红需要从容地想一想,分手后她该如何面对,应该如何去释怀。

此时,小红需要告诉自己,生活不易,以后的路还很长,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经历过这些,一定能够成长和进步。

另外,分手过后,小红可以借助自己的经历,思考一下自己希望自己的恋爱关系是怎样的,如果两个人不合适,那么自己应该如何应对。

此时,小红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争取在未来的恋爱中注重品质和人品,避免走进类似的陷阱。

题目二:幸福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实现幸福?请结合哲学思考,回答以上问题。

哲学常识第二课最佳选择题

哲学常识第二课最佳选择题

哲学常识第二课最佳选择题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的消耗急剧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从哲学上看,这种情况表明A.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B.在增加生产和降低消耗中,增加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C.人口的增长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D.可持续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辩证法认为联系就是A.规律B.事物的对立C.事物之间的关系D.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据此回答3—5题.3.事物的联系a是普遍的b是客观的c是多样的d是无法改变的e是客观规律A.abB.abcC.abcdD.abcde4."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比喻蕴涵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C.事物存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D.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5."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这表明A.人们可以否定有害的联系B.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联系C.人们可以改变联系的客观性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6.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但是由于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以有效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某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加工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大家争相承包荒地,种植沙柳蔚然成风.从哲学上看,上述事例中,种植沙柳固沙防风从难以实施到有效实施,其成功之处在于A.发现了沙柳具有固沙防风的性质B.掌握了植树造林的规律C.发现了事物之间更深刻的联系D.掌握了用沙柳制板造纸的技术7.2001年8月31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在广西贵港市正式建立.它采取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两条工业生态链:甘蔗制糖___制糖废料制酒___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

2020届高三政治高效题组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训练试卷及答案: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2020届高三政治高效题组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训练试卷及答案: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选择题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对________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难度较小。

从中外哲学家的有关论断说明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诠释。

A、B、D 三项应予排除。

答案:C2.从哲学上看,两种观点()A.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B.都认为存在决定思维C.都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D.前者肯定了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就是两大阵营的典型代表思想,故A、B两项都不选。

材料没有涉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故C项应排除。

答案:D3.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体现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的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解析: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

A项符合题意。

B项只体现存在决定思维,说法片面。

C项属于唯心主义,D项属于辩证法,都与材料不符。

答案:A4.“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在感觉之外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

”这句话属于()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可知论解析: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材料中的观点认为思维不能反映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属于不可知论。

答案:C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解析:把握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注意提高辨别能力。

哲学第二课课后精练A

哲学第二课课后精练A

第二课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后课时精炼一、选择题1.“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句歌词反映了()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④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这句话探讨了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C2.孟子和王夫之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

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C.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D.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解析:“万物皆备于我”即万物都为我而具备;“气者,理之依也”,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可见,这两种思想都探究和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答案:C3.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物是观念的集合解析:B项认为“神”(思维)是由“形”(存在)决定的,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这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歪曲反映。

答案:B4.“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是否存在,那是无法知道的。

”这种观点属于()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可知论解析:题中观点的意思是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即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这种观点属于不可知论,C项符合题意。

答案:C5.在实际生活中,古今中外,人们都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计划与现实的关系。

这说明()①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正确反映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无法回避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计划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生活与哲学课课练第2课

生活与哲学课课练第2课

4.2百舸争流的思想一、选择题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据此完成1~2题。

1.从哲学上看,这两种观点()A.都肯定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都肯定意识是世界的本原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D.前者属于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唯物主义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判明两者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范缜的无神论思想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肯定物质决定意识;贝克莱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因此,C项正确。

答案:C2.上述两种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A.世界观和方法论究竟谁决定谁B.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C.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D.主观能不能反映客观解析: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因此B项正确。

答案:B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解析:此题考查基础知识。

A、D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项是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B4.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①认为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③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④是唯心主义的观点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解析:人们相信它,它就存在,不相信它,它就不存在,这是一种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决定客观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C5.“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感觉以外的客观事物是否存在,这是无法知道的。

”这句话属于()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可知论解析:该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二课第二节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二课第二节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2011年7月31日,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网消息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近期目睹了超大质量黑洞“大口吞噬”掉周遭高温气体的场景,这是人们首次在X波段如此清晰地获取该天文奇观的图像。

这主要说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有规律的D.脱离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解析:选A。

题意主要强调超大质量黑洞在运动,而不是强调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故选A不选B。

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2012·江苏天一中学调研)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解析:选C。

本题以王夫之的话为命题依据,着重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理解判断能力。

王夫之的话表明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C 项切合题意,A、B、D项表述错误。

3.“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

古人对时间的体验与此类似的是( ) 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①指时间流逝像河水一样,不会停息。

④感叹时间如长河一样飞逝,故①④与题干相符。

②表达一种伤感情绪,③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致,都与材料无关。

4.“别人跟我比父母,我跟别人比明天”,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发展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解析:选A。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比明天”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所以A 切合题意,B、C、D则不符合要求。

哲学生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

哲学生活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

哲学生活第二课训练与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2、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①凡是唯物主义一定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一定没有可取之处②凡唯物主义一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凡唯心主义一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③唯物主义有不科学的,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两者共同构成哲学的基本问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这种观点属于()A.怀疑论B.可知论C.不可知论D.唯心主义4、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其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B.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C.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D.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5、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把“天”作为人类智慧追索的对象,诗人屈原曾提出172个“天问”。

下列选项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天地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④存在即被感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做好工作,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B.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C.思维决定存在D.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8、“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C.认为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9、南非世界杯期间,章鱼哥保罗成功预测了8场比赛,命中率100%。

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选择题 答案

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选择题 答案

易错纠偏易错点一:对哲学基本问题认识不清提醒 (1)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明确对第一方面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区分“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与“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3)明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B.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答案B解析A项阐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无关;C项阐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D项指出了哲学的作用,皆与题意无关;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解答世界最普遍的规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B正确。

易错点二:混淆哲学的基本派别提醒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自然从来不飞跃B.物理不外于吾心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答案C解析题干观点强调宇宙是一个物质生生不息、变化不止的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

用道来概括这一过程,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A项强调静止,属于形而上学观点,不符合题意;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虽然强调运动,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C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强调物质是运动的,符合题意。

哲学第二课课后精练B

哲学第二课课后精练B

第二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后课时精炼一、选择题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A.唯物主义命题B.唯心主义命题C.悲观主义命题D.教条主义命题解析: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要能够充分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体现了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能空想,是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A2.“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下列与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B.物是观念的集合C.存在即被感知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项认为天地源于阴阳之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C两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张。

因此选A。

答案:A3.“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分别代表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解析:“没有景物,何来感情”,强调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唯物主义观点。

“没有感情,何来景物”,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A4.“人是一部机器,所以人对自然界的反映是一种照相式活动。

”持这一观点的哲学派别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解析:“人对自然界的反映是一种照相式活动”,一方面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方向;另一方面又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一种机械的复制,从而抹杀了意识的能动性。

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这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B5.下列观点与漫画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存在即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天地之变,阴阳之化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解析:漫画反映某贫困县官员听信封建迷信盖豪华办公楼以求官运亨通,反映了其客观唯心主义思想,D项观点与之相符。

哲学第二课练习题

哲学第二课练习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下列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A.掩耳盗铃 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也知道‘蜗居’的滋味,因为我从小学离开家的时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

”他表示,有决心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把房地产的事情管好。

这表明( )A.思维与存在相互决定B.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有反作用C.存在第一,思维第二 D.思维、存在皆为世界本原3.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 ( )①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提供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④表明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据此回答4~6题。

4.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5.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 ( ) A.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 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而且必须回答的问题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 )①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②各种哲学的发展方向③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④哲学的产生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7.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这主要说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8.《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各地自然条件干差万别,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民生产、生活习惯丰富多彩,根本不可能走同一的发展模式。

哲学第二课练习题带答案

哲学第二课练习题带答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题答案1、“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A.自然从来不飞跃B.物质不外于吾心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2.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也知道‘蜗居’的滋味,因为我从小学离开家的时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

”他表示,有决心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把房地产的事情管好。

这表明( )A.思维与存在相互决定B.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有反作用C.存在第一,思维第二D.思维、存在皆为世界本原3.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 ( )①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提供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③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④表明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B.主观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5.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②唯心主义夸大意识的作用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根本分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 )①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②各种哲学的发展方向③对其他所有问题的回答④哲学的产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这主要说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D.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是不同的8.《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各地自然条件干差万别,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民生产、生活习惯丰富多彩,根本不可能走同一的发展模式。

哲学生活第二课练习题

哲学生活第二课练习题

【自主检测过程——客观探究】1.(2012江苏卷)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2.(2011·广东文综)“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3.(2009·广东高考)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5.(2010·江苏卷)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6.(09·江苏卷高考)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7.(09·福建卷)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

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

这表明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8.(09·广东高考)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A.存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于存在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9.(2011·南京高三测试)贺岁片《非诚勿扰2》捧红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古今异俗,新故异备B.我在故我思C.理在事先,理生万物D.心外无物10.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是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南京的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以及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城三高高二段哲学生活第二课练习题命题:刘强1.下列说法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A.分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B.水是万物之源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人的生活就是追求物质的满足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3.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4.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是人的主观经验的产物。

下列观点与其相一致的是(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理生万物,理主动静D.生死有命,富贵在天5.下列观点中,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的观点一致的是( )①“吾心即是宇宙”②“存在就是被感知”③“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④“气者,理之依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6.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B.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决定人的思维C.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7. 王充认为,“一天一地,并生万物, 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

下列对王充和叔本华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有( )①王充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叔本华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③王充的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④叔本华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下列选项与“未有这事,先有这理”观点相一致的是( )A.我思故我在B.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C.吾心即宇宙D.世界是上帝创造的9.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10.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源和关键。

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③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④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1.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

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旷古愁思。

这说明( )A.存在离不开思维B.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C.存在决定思维D.思维再现存在12. 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13.“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自然从来不飞跃B.物理不外于吾心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14.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下列观点中与贝克莱的观点同属一个哲学派别的有( )①心外无物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③理生万物,理主动静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16. 如今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不看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是看属相、星座、血型等。

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是( )①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②坚持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④主观臆造的联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17. 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温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

这种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8.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B.主观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9.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种观点( )。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下列选项能够恰当反映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依次排序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②理生万物,理在事先③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①→④2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在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体现了( )A.存在决定思维B.思维影响着存在C.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D.思维与存在同是本原22.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表明(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反映物质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23.漫画是一幅常见的励志字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救世主存在,但不能救所有人B.救世主不存在,人才是世界的主宰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D.唯心主义对人类毫无意义24.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

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

上述观点( )A.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B.既是唯物的,又是唯心的C.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D.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25.宋代的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这一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D.不可知论26. 在黑格尔看来,理念、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绝对精神正是由于自身的发展才产生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上述材料表明,黑格尔是典型的( )A.主观唯心主义者B.客观唯心主义者C.经验论者D.唯理论者27. 法国一家天文学研究机构和德克萨斯大学的天文学家,在星际介质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有机分子:蒽。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 A.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B.不可知论的观点是错误的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D.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28.我国的许多典故中包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下列成语中正确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是( )A.掩耳盗铃B.望梅止渴C.画饼充饥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9.“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

”这种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D.辩证唯物主义3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唯心主义项城三高高二段哲学生活第二课练习题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三种基本形态的理解。

题干考查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A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项追求物质的满足与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不是一回事。

2.答案:C解析:本题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为切入点,考査学生对唯心主义的正确判定。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它们虽有不同表现,但在世界本原问题的认识上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A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是不可知论的表现,只有C能满足题干要求。

故选C。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哲学派别划分依据的理解和掌握。

英语儿歌将“星辰闪耀”“常春藤缠绕”的原因归结为上帝创造,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是宗教精神的体现;而科普作家将其归结为自然界中本来就客观存在的物理运动,是唯物主义的表现,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①③入选;②④与题意不符。

故选A。

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主观唯心主义。

“一切外部的事物都是人的主观经验的产物”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符合题意;A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C,D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均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选B。

5.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②符合题意;“人甚至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气者,理之依也”分別属于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④排除。

故答案选A。

6.答案:C解析:“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从主观思想“信”与“不信”出发,因此可先排除A、B两项;D项不能直接表达题中观点,故排除D 项,选C。

7.答案:A解析:王充的观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气”,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叔本华的观点是把世界的本原看成人的表象, 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故①②正确。

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客观唯心主义。

题意强调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符合题意;A,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B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排除。

故答案选D。

9.答案:B解析:“我思故我在”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