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七章品德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
道德认识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基础,是 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 体验。在一定的情境下,道德情感的激发 又会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道德意志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表现出 来的。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 表现和外部标志。
(六)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优选第七章品德心理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第一.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第二.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
同 第三.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
不同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第一.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第二.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 形成与发展
第三.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 有一定的反作用
自身的楷模作用。 (3)素质教育与德育主要通过三个
方面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
第三、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
(1)国家的招生、录用及人事任 免制度;方方面面的人才选拔 标准及执行的情况,直接影响 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2)社会名流、权威人事的传闻 轶事,英雄人物宣传报道的力 度,都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意 向;社会文化、文艺的情趣、 情节、思想主题,都会感染青 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相对功利为定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
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 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 可信任性。
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 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享乐主义的推理。 阶段二,需要取向的推理。 阶段三,赞许和人际取向的推理。
阶段四,包括两个时期:自我投射的移情 推理、过渡阶段。
三、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素质的影响 一是遗传通过素质影响智力的
发展;
二是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二)现实环境 的影响
第一,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
(1)家庭的气氛 ;(2)父母的教养 态度和方式 ;(3)家长的职业类 型与文化程度
第二,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
(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 (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
在品德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环 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作用的。
三、 青少年学生品德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
阶段五,深度内化推理。
(二)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
1、品德发展阶段论的跨文化研 究
2、关于品德发展的新探索
第一,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 的条件有三个方面:遗传与生 理成熟、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品德发展的动力是儿童与青 少年品德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 盾是指在作为主体的儿童与青少年 同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 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与青少 年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 同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2)1~3岁(幼儿期),这是品德萌芽 阶段;
(3)3~6、7岁(学前期),主要是情境 性品德发展时期;
(4)6、7~11、12岁(小学阶段)品德 发展协调期;
(5)11、12~14、15岁(少年期),这是 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
(6)14、15~17、18岁(青年初期),这 时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
道德意志的表现:自觉地确定道德行 为的目的、排除或抑制不道德的欲求、 调节与控制消极的情绪、克服道德行 为中的困难。
道德意志的过程:下决心、树信心、 立恒心。
(四)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 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 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客观 标志。
(3)青少年所在社区的社会风气、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亲眼 所见到的现象、所听到的传闻, 耳濡目染着他们的身心,这些 来自于直接观察到的信息对青 少年品德的形成有着更大的影 响。
(三)个体自身的影响
个体自身的因素是青少年学生品 德发展的内在的重要条件,在一定 的社会条件下,它既可以起到积极 的促进作用,又可以起到消极的延 缓作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 道德认识: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 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 .
1、道德观念(道德表象) 2、道德概念: 3、道德信念: 4、道德评价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 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 验。
1、直觉的道德情感: 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 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 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 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 理过程。
第三,从采取教育措施到儿童与青 少年的品德得到明显的发展,这个 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要经过 一定的量变、质变的过程。林崇德 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作 为品德质变的依据。它们是:时间、 速度、稳定程度、协调性、量变与 质变及个体差异。
第四,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1)0~1岁(婴儿期),主要是适应性 时期;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1)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 ( 2)品德教育的实验 社会学习是通过学习者观察榜样的
示范而进行的。
榜样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
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 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 注意。
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 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 习
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 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
1.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2.品德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3.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4.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第二节 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生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第一、自我中心阶段(2~5岁) 第二、权威阶段(6~7、8岁) 第三、可逆性阶段(8~10岁) 第四、公正阶段(10~12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