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

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

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

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

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

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

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

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

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

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

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

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

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

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泼动态,幽美境界,都活灵活现把画面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使我们在诗词中犹如沉浸在画面中。

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又是一副壮美秀丽的画卷,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大西北塞外平沙万里的情景,看到空中缥缈的炊烟,弯弯曲曲的河流,夕阳红红圆圆的,如此安静的气氛,壮丽而美好,使人向往。

我们从绘画的色彩上看来,又红又圆的落日,天空中飘着青烟,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使如此的丰富多彩。

从绘画的构图上看,缥缈的青烟是直线的,又红又圆的落日是圆形的,组成了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具有节奏感的构图。

色彩和构图的搭配组合,构成饿了一副鲜明的画卷,可谓是“诗不配画而有诗意”,这也是诗中有画的完美结合。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两居室,诗中没有特别直接的说出丽江是这么的美,但是它的每一个字都向大家展示了江南春水的秀美景色,就像一副中国山水画的国画美,这幅画面有着极其浓重的色彩感,以鲜明的红绿色彩对比的手法构成了一幅画。

此中的意境主要在于色彩的技能上,传统的中国画同样也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例如我们现实中的荷花是红色或者粉色的,但是在齐白石老人的画中却被画成了蓝色的,甚至还有的用纯墨色代替。

这在我们的生活中看起来是非常夸张的,但是在中国的艺术领域却是如此的真实,就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是无暇的素质,也是意境美得到了升华。

这也是这首诗的得到了许多的人的好评,如诗如画的艺术奥秘,可谓是吟诗如赏画。

又如王维的另外一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夜里诗人都可以听到桂花落地的声音以及傍晚的月亮升起惊动山林里的小鸟,这其心境是何等的宁静,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色花卷。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是宋代一个画院考试的题目,让同学们以此诗句做一幅画,第一名的学生画的是一群蝴蝶和蜜蜂追逐的奔腾的骏马的脚印,一次来显示马蹄香。

诗中的“踏花”、“归去”、“马蹄” 都是真实存在的,都可以在画面中变现出来,但唯独一个“香”自很难让人落笔在画面中。

还有“乱山藏古寺”这一句,有一位考生画了一位小和尚往大山的深处走着,虽然在画中没有明确的向人们说在大山的深处有寺庙的存在,但是可以让人们想到寺庙就在大山的深处,这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了。

又如《过香积寺》这一首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古寺、云峰、吉木、深山、泉声、青松等景色和事物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还有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蓝天烟雨图》中这样写:“蓝天白石出,五川红叶希。

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诗中的画意有“蓝天”、“白石”、“五川”、“红叶”、“山路”等画面,色彩鲜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也让人看到了迷人的秋天。

衣服湿了,不是因为天上下的雨,是因为露水把衣服打湿了,证明了露水的存在。

这首诗的意境也就只有“画为诗所依”来表现吧。

(二)、画中有诗
诗与中国画是具有交融性的,也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既然诗中可以用画来展现,那么自然中国画中就会有诗的存在。

画中有诗真正表现的不仅只是局限于表面,而是要把画家作为“深刻的生命方式”、“深层的心性表达”。

著名大诗人齐白石老人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一幅典型的画配诗,遍地的蛙声,就说明了万物复苏,春天已到,就连池塘里的小青蛙也在唱歌了。

这首诗虽然把事物说的很具体,但是池塘里的蛙声却很难体现,在画面上画出一张张张嘴再叫的青蛙却是不是很好,并且也不能体现出意境美。

齐白石先生巧妙的运用了绘画的艺术语言,画了一股流动的小溪,而且也还有一群顺着小溪游动的小蝌蚪,这样就可以使人联想到了小溪另一头的景象。

还有“以诗为画”,也是根据诗的意思画的,曹植的《洛神赋》就是经过了几个朝代后,顾恺之就是根据这首诗画出了《洛神赋图》,他用画表达出了诗中的内容,强调了神话色彩。

这幅大作不仅描绘的形象鲜明,同时也在艺术形象上表达了没得韵味。

再如,陆俨少著名的山水画家,根据李白的诗画了《李白诗意图》,他是根据诗中的画面来用笔的,再现到人们的面前,也是诗到中国画的体现。

关山月根据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画了一幅山水画,把诗的内容变成事物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使诗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有韵味。

三、中国画与诗的差异性
(一)、诗画同源
中国画和的诗词的同源在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上,诗与画的取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

例如说中国的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就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都是都是取材于神话,这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例子,又像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历史人物取材的画作。

二者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易经》、孔子的儒家中庸之道、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与禅宗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画与诗的结合有着巨大的作用。

在这些前辈的之后的画家的创作思想不管多少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国画与诗的不断发展,其中有着密切的结合,这些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们的思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中国画与诗的创作都需要新颖立意
中国诗与中国画,都是通过大师们的艺术创作来描摹大千世界的,也都混杂这诗人和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他们的思想也都会在诗与中国画中体现出来,因此也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和人文色彩。

创作的内容和主题不一样,也就是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会不一样。

每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主要体现在它的立意新颖,只有明确了立意才能够考虑和把握好作品的整体格局、取材和最终的定色。

所以就有人这样说;“千古文章意为高”由此可以看出来一幅好的作品的诞生,首先立意要明确、新颖,其次才能够构图、选材、技法、定色。

同时中国诗也是一样立意为先,立意新颖,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都知道,创作前都是要经过仔细的思考,才能创作出美好的立意,才能在画中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诗也一样,在创作前都需要精心的构思,才能够创作出有立意的诗,使描绘的对象生动形象,使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更加真实,同样也是中国式更加有艺术的光芒。

不管是诗人还是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仔细的构思是非常的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如果要是不够完善的话,那么创作出的作品就太直白的没有意义了。

做画作使首先必须要胸有成竹,然后才可以下笔,这样才能创作出标新立异的作品,才会有新鲜感。

就例如郑板桥画的竹子,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易趣相谐,才能让人们回味无穷。

郑板桥画的《竹石图》虽然没有上色,但是他的构思明确,立意新鲜,也是人们感觉竹子翠色欲滴。

(三)、时间和空间的不用
中国画与中国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他们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形式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它们之间存在这较大的差异。

中国诗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表现的,它虽然没有时间的约束,但是也可以用来变现某一时间段或者是某一时间点。

中国诗的空间没有限制,它随着艺术形象和情感而灵活变化,把具代表性的空间结合在中国诗中,这种空间具有较强的可变性和抽象性。

“绘画虽不仅是“再现自然”,但它究以“再现在自然为基调”,所以它常偏向于客观的一面,诗则是表现感情,以“言志”为其基调,所以它常偏向于主观的一面。

四、说的出,画不就
中国画和中国诗都有自己的表现领域的。

并不是好的中国诗就能用恰当可见的艺术形象变现出来的,因语言文字和可视的艺术形象是有区别的。

画不出的东西就用中国诗来变现,说不出的语言就能中国画来体现。

中国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有很强烈的意境的,会带来浓重的情感和强烈的冲击。

但是有的时候中国画有的时候表现不出来诗里边的情感,也变现不出来这种意境的。

就像李白的《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的前两句很明显表现出来的就是“诗中有画”,可以用中国画来变现出来,诗的后两句不是具体的事物,就很难用中国画来表现。

“思故乡”?估计历代的大画家都很难把它体现的淋漓尽致。

像这样的诗的意境诗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画家们也不能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这种意境的,要是特别的注重绘画形象,那么诗中的思乡之情就不能明确的表现出来了。

又例如王维的《山路》:“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中的意境我们可以理解为:山路上的植物都很茂盛,树木绿叶青翠欲滴,像是可以把过路人的衣服弄湿了似的。

这种意境怎么才能够用中国画变现出来呢?像这样就是“说的出,
画不出”的现象,也就是中国诗和中国画有明显差异的地方了。

(五)、中国画与中国诗同样讲究表现手法
中国画与中国诗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交融的地方,都是通过笔、句、字、画等把事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的。

不管是人物、鱼虫、山水、花鸟,还是人文历史,都是有生命力的,好的诗词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灌输在了里边,这样诗使人们觉得有了生命。

好的画家不仅会把画画的有意境有生命,还会特别注重笔墨的运用。

表现手法的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不仅相同的。

1、线条美
中国诗和中国画都会用线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中国画离不开线条,线条可以表现事物的外形特征,不同的线条变现的感情就会不同。

唐代大诗人王维善用线条来表现景物的意向,把线条任意纵横交错创作出具有特色的画境,他的是《使至塞上》中这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就是线条在中国诗中的运用,“孤烟”是纵向的高,“沙漠”是横向的长,“河流”是倾斜的角,三者相互结合,使之成为一个有立体的实景,这一实景就是简单的运用了线条,就传神的表现了西北大沙漠的幅员辽阔的景象。

从中国画着方面看,也是线条非常完美的结合,也刻画出了大山的形状和神韵。

例如《清溪》中的“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小溪的流水顺着山势盘旋流淌着,蜿蜒多姿,在表现上仅仅表现了曲线美和幽深的境界。

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讲究用线条来塑造形体。

线条不仅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外形,还自身也是一种艺术美。

线条的气势美、形象美、韵律美,最终才决定了中国画的意境美。

阎立本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这两幅中国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线条都坚硬有韵味,使画面力道十足,画面也特别有韵味。

总之,线条就是中国画的灵魂,具有情感性和节奏感的美。

2、气韵美
中国画和中国诗都非常注重作品的气韵,画家谢赫的“六法论”中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气”就是指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也被视为创作力和生命力的根源,也是画家精神世界的主体。

“韵”是指世界万物所具有的某种形态,艺术作品形神兼备,也就是“气韵”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历史绘画中,气韵贯穿于传统的艺术实践中,中国画用笔为先,只要把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贯穿于到绘画中,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

3、意境美
中国画与中国诗讲究的都是意境美,意境是主观事物和客观事物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思想感情的结晶,清代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也就是说大自然的意境美和身心感悟是统一的。

画家李可染画的《丽江雨》,他在画后有做了诗是:“雨中泛舟漓江,山水空蒙,如置身水晶宫中。

”诗中没有笔墨,但是有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置身于丽江的山水中,有了真实的感受,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这幅画的意境。

4、色彩美
从色彩的角度来看,王维的诗就能够把诗中像表现的色彩在画面上体现出来,同时也有了诗的韵味。

他的作品如诗如画,大自然的色彩是多种多样,五颜六色的,诗人和画家可以用不同的感情来表现色彩,因此也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地热爱。

就如杜甫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就用了多种色彩,有黄色、翠色,白色,青色,这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色彩,不仅变现了意境美,还给人们了更多的遐想。

四、回归到中国画的本质
中国画注重的是内在的精神,其次才注重于形式。

西方画,相对来说更加注重是觉得冲击力,要求写实,而中国画则偏向于意境,倾向于精神层次,中国画是一种人性的艺术,是情感的升华。

中国的画家要求内在的素质,人格的修养,高的画家画的画就会有内涵,反之则会肤浅。

所以说中国画是一种人格文化
谢赫的六法论:“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
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模移写。

自古画人罕能兼之”。

可见,中国画讲究的气韵的美,用笔的方法,结构的美感,色彩的形式,构图的完美和意境的传达。

中国画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但是,不管怎样的发展,没有像西方绘画那样的超级写实,也不想西方画那样的抽象主义。

不过中国画很善于通过一草一木来表达无比丰富的意蕴,它具有所谓“一墨大千,一点尘劫”的特色。

中国画是用简洁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

中国画中可以看到大片的黑与白,黑与白同样重要,就像建筑师的一个建筑,他不仅塑造了一个建筑,还表现了建筑后边的一片天,建筑的美丽也需要天的衬托。

中国诗也有一定高度的自由,达到了自然和人性合二为一的境界。

结论
中国画与中国诗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的地方,也存在着差异。

不管是两者间的交融性还是差异性,两者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画上题上中国诗就有了画龙点睛之笔,更加使画面有了意境美。

画家可以根据的诗的内容想象到一幅画,同样中国诗也得到形式依托,这样结合的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二者之间的模糊关系对中国诗和中国画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诗和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两者任意一个发展都会受到另一者的影响。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中国诗和中国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诗画理论。

有形诗、无形画,有声画、无声诗,并不是诗画形式上的区别,更是一种中国诗画方面的文艺理论和一种极其融合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