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1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 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 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6、阴与阳之间的关系
包括四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1)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 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 静、升与降等等。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由金、木、 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的,并在阴 阳二气的推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 乐和医学等,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 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 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 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 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
卷2 为“中经”,论“中药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 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
卷3 为“下经”,论“下药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 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 本下经”。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 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
病理、营卫、俞[shù]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 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
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 点。
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 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厥阴、少阴六经。
阴和阳正好具备这一属性,因此,就用阴
阳这一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相互对立和 相互消长的物质现象,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 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 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2、阴阳学说
(1)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2)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两 个相互对立的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 一的; (3)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 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 切事物运动变化所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 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3、阴阳之属性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 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 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 为深刻的影响。
一、阴阳学说
1、哲学之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概念。阴阳的
最初涵义是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 为阴。
后来逐渐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 、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 切现象都存在着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四大经典古籍
一、《黄帝内经》 诞生于大约公元前770-222年(东周时期),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中国,始为秦(公元前221-206)。 黄帝处于五帝时期(公元前26~约前22世纪至约公元
前21世纪初)。《黄帝内经》是假托黄帝之名。 当时世界上尚无完整的医学理论专著。 《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从《内经》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个人生活方式为主要影响因素
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 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非健康非患病 的中间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等。 发病率约70%
亚健康的类型
躯体性亚健康 躯体性症状,以疲劳为主,还可有失眠、便秘、
记载看,我国古代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方面,发展很早。
二、《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约成书于东汉以
前。“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于《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
一解释阐发。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 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 述。
四、《神农本草经》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
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其成书年代自古 就有不同考论,秦汉或战国时期。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 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 中、下三品,立为3 卷。
卷1为“上经”,论“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 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 本上经”。
头痛、腰背酸痛等。 心理性亚健康
急躁、焦虑、抑郁、担心、恐惧等。 社会交往性亚健康
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 人际关系紧张等。
亚健康的基本调控方法
• 心理平衡 • 适量运动 • 适时休息 • 戒烟限酒 • 合理膳食 • 药物干预 • 中医防治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无病重防 欲病早治 已病防变
如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水 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4、对阴阳的认识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 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 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伤寒杂病论》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
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 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 杂病论》。
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 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方 113首和262首,除去重复的,两书实收方剂269首,使用药 物214味,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 书之祖”。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 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 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6、阴与阳之间的关系
包括四个方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1)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 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 静、升与降等等。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由金、木、 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的,并在阴 阳二气的推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 乐和医学等,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 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 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 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 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
卷2 为“中经”,论“中药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 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
卷3 为“下经”,论“下药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 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 本下经”。
第二节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 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
病理、营卫、俞[shù]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 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
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 点。
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 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厥阴、少阴六经。
阴和阳正好具备这一属性,因此,就用阴
阳这一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相互对立和 相互消长的物质现象,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 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 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2、阴阳学说
(1)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2)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两 个相互对立的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 一的; (3)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 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 切事物运动变化所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 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3、阴阳之属性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 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 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 为深刻的影响。
一、阴阳学说
1、哲学之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的一对哲学概念。阴阳的
最初涵义是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 为阴。
后来逐渐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 、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 切现象都存在着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四大经典古籍
一、《黄帝内经》 诞生于大约公元前770-222年(东周时期),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中国,始为秦(公元前221-206)。 黄帝处于五帝时期(公元前26~约前22世纪至约公元
前21世纪初)。《黄帝内经》是假托黄帝之名。 当时世界上尚无完整的医学理论专著。 《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从《内经》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个人生活方式为主要影响因素
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 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非健康非患病 的中间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等。 发病率约70%
亚健康的类型
躯体性亚健康 躯体性症状,以疲劳为主,还可有失眠、便秘、
记载看,我国古代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方面,发展很早。
二、《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约成书于东汉以
前。“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于《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
一解释阐发。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 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 述。
四、《神农本草经》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
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其成书年代自古 就有不同考论,秦汉或战国时期。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 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 中、下三品,立为3 卷。
卷1为“上经”,论“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 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 本上经”。
头痛、腰背酸痛等。 心理性亚健康
急躁、焦虑、抑郁、担心、恐惧等。 社会交往性亚健康
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 人际关系紧张等。
亚健康的基本调控方法
• 心理平衡 • 适量运动 • 适时休息 • 戒烟限酒 • 合理膳食 • 药物干预 • 中医防治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无病重防 欲病早治 已病防变
如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水 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4、对阴阳的认识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 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 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伤寒杂病论》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
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 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 杂病论》。
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 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方 113首和262首,除去重复的,两书实收方剂269首,使用药 物214味,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 书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