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6节 透镜和视觉》_1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
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二)分析学生情况1.知识储备初中1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
但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能力,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的的画法,同时明白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
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自主地设计实验,因此实际教学中还是需要采取以导为主的策略,及时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规范,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方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放在学生在科学课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浙教版
《透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高频考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对光发散作用。
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
四、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瓶口上部)、蚊香、火柴、激光灯、手电筒。
五、教学过程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6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
年级课题2.6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I授课时间12.6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科学观念:了解透镜的结构及作用,能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画出光路图;教学1科学思维:能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观察、动手、交流合作目标I能力;探究实践:探究凸透镜成像活动,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的研究方法;态度责任: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初步形成乐千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1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重难点1难点: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第6节,本节内容由两部分构成:透镜和视觉,首先介绍透镜的结构特点,然后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之后介绍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如放大镜和照相机等,最后介绍眼睛的结构及成像原理,视力的缺学情陷和矫正等。
使学生明臼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不仅要了解凸分析I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学教学准备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透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视觉及视力矫正。
课件、课本、实验活动器材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由生活中的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我们喜欢用相机把它拍摄下来。
你知道吗?我照相机摄像们的眼睛也有这样的成像功能。
让我们一起走入透镜和视觉的世界吧!头等思考透入新知讲一、透镜眼睛近视的同学需要配戴近视眼镜,眼睛远视的老年人需要配戴远视眼镜。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
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
透镜也广泛地应用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常见的光学仪器中。
仔细观察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我们会发现不镜的结构。
同镜片的中间和边缘厚薄是不一样的。
观察透镜结远视眼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这类透镜叫做凸透镜。
近视眼镜镜片中构,归纳凸间薄、边缘厚,这类透镜叫做凹透镜。
2.6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3. 根据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当物距变化时,像距和成像性质如何变化。
答案:当物距变化时,像距和成像性质也会发生变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应通过实际操作、模拟实验、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视觉感知的生理过程。同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有效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2.6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6节“透镜和视觉”。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二是视觉的形成原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光学知识。本节课将在这些基础知识上,进一步探讨透镜的性质和视觉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光学现象的全面认识。
- 解释透镜的性质,如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应用,如眼镜是如何通过透镜来矫正视力的。
3. 实验探究
- 安排学生进行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
七年级科学下册2.6《透镜和视觉》教案浙教版
透镜和视觉
学习札
记
厘米时,各能得到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小提
示
A. f甲>f
B. f甲=f
C. f甲<f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透镜成像、眼和视觉
D是甲拍的,A是丙拍的,C是丁拍的,B是乙拍的。
一、选择题: 1. A 2. B 3. C 4. B 5. B
6. A
7. D
8. C
9. A 10. C 11. A 12. D
二、填空题13. f<v<2f 照相机;u=2f 倒立;f<u<2f放大幻灯机;正立放大镜14. 凸透镜虚15. 大凸透
镜放大正立的虚像16. 乙实像17. 凸
透实f<u<2f18. 凹透凸透平面凸
面凹面19. 乙
三、作图题
四、实验题
21.(1)10(2)凸透镜、光屏同一高度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后(3)倒立缩小的实像(4)变暗了22. (1)D B A (2)增大变大焦距23. C 24. 放大放大凸透镜焦距相同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
2.6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学习兴趣和实用性。
3.改进课堂测试和作业反馈机制,确保及时、详细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重点题型整理
1.透镜的分类及特点
-问题:请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答案:凸透镜中间较厚,边缘较薄,会聚光线,产生实像;凹透镜中间较薄,边缘较厚,发散光线,产生虚像。
2.透镜的成像规律
-问题:请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透镜和视觉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1.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透镜的定义:透镜是一种能够使光线透过并发生折射的光学器件。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和透镜组。
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性质
-凸透镜:中间较厚,边缘较薄,能够使光线聚焦,产生实像。
-凹透镜:中间较薄,边缘较厚,能够使光线发散,产生虚像。
5.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相机、投影仪等。
-透镜在科学研究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
6.透镜的制造和材料
-透镜的制造工艺和流程。
-透镜材料的种类和特性,如玻璃、塑料等。
7.透镜的优缺点和选择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优缺点比较。
-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透镜。
3.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与像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像的性质。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1新版浙
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会作出相关的图。
示的方式,让学生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不同的作用的比较,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焦距的长短与凸透镜的突起
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焦点和焦距。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会做图。
透镜: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
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
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
任务: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的焦点),粗略地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该凸透镜的焦
(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5页。
研究对光的会聚作用,证明有两个焦点。
们的焦距。
1
换用凹透镜实验,找不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凹透镜对光没有会聚作用。
实像: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小
我们下堂课再一起探
课堂小结:
光透过凸透镜和凹透
本节课,思路很清楚,但是忘讲了一点内容,焦距
意味着对知识的消化能力不强。
这是我很困惑的问题,课堂上也在练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会。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6透镜和视觉 学案
第六节透镜和视觉〔一〕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触摸,感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和作图分析,知道主光轴、焦点、焦距、虚焦点等概念,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和作图分析,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传播方向的影响。
【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传播方向的影响,会作光路图。
【学习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传播方向的影响和光路图的绘制。
【课堂学习】:活动1:感知透镜步骤:①先用透镜看导学案上的字;②用手触摸透镜现象:一个透镜使字变大了,用手触摸时发现,该透镜中间,边缘;另一个透镜使字变小了,用手触摸时发现,该透镜中间,边缘。
小结:透镜可分为和两种,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称为;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称为。
稳固1:以下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是〔〕反思:字为什么会变大〔或变小〕?光从物体出发,经过透过透镜后终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活动2: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步骤:①再将凸透镜放入方框,透镜与点划线垂直,且中心与点划线重合,并用笔沿凸透镜的轮廓描出凸透镜;②利用激光笔在“光传播路径图〞上,沿入射光的方向射入A、B两条光线;③在A、B两条光线的折射光线上分别取两个点A1、 A2,B1、 B2;④连接两点分别画出两条折射光线;⑤将凸透镜换成凹透镜重复上述步骤。
现象:凸透镜:平行光垂直于凸透镜照射,折射后光线,并;凹透镜:平行光垂直于凹透镜照射,折射后光线;结论:凸透镜可使光线,凹透镜可使光线。
稳固2:在以下方框中画出适宜的透镜。
小结:光线会聚,就是光线折射后 (填“靠近〞或“远离〞)主光轴;光线发散,就是光线折射后 (填“靠近〞或“远离〞)主光轴。
活动3:看图识概念:先仔细阅读书本P75,然后在图中标注出各局部的名称。
小结:凸透镜的中心一般我们叫;过凸透镜中心与凸透镜垂直的线我们称为,一般用点划线表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偏折而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该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1 浙教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教学设计思路“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教学资源安排视频激趣引入新课(3min)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完毕,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手上拿了什么?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
浙教版七年科学下册第2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教案)
他(她)的瞳孔变__________(填“大”或“小”)了。这样的变化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让_____________(填“较少”或“较多”)的光进入眼睛。
虹膜可以通过调节__________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量。
注意:不要长时间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以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真性近视
形成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前
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可矫正近视。
(2)远视
远视特点:患远视的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形成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远视患者的视网膜后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透镜和视觉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透镜和视觉 第2课时
章
2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年
学习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眼的结构,知道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
2.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从而知道如何爱护眼睛和保护视力。
3.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房水:透明液体,提供营养,维持眼压,对进入眼球内部光线起到折射作用
晶状体: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有弹性,对进入眼球内部光线起到主要折射作用
玻璃体:透玻璃体由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组成,它充满着整个眼球的内部。
活动
在光较暗的环境下仔细观察一位同学的瞳孔,然后在他(她)眼前约10厘米的位置,用小手电筒照向这位同学的右眼睛(或左眼睛),留心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1.6眼和视觉》教案设计
第六节眼和视觉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4、能说出视觉形成的功能。
5、能说出照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
6、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会用作图法来表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三、教学过程一、透镜前面学过凸面镜能发散光线,凹面镜能会聚光线,那还有什么可以起到发散和会聚的作用呢?在常用的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里面都有透镜。
分为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实验】用光学演示仪进行,把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1、凸透镜(有光,太阳光会聚,无光,手电筒)2、凹透镜(不会会聚,发散)【结论】凸透镜和凹面镜一样起会聚的作用,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
而凹透镜使太阳光发散,和凸面镜一样。
【课件演示】凸透镜和凹透镜遇到平行光(凹面镜和凸面镜)介绍其他各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如何区分?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自制简单透镜,滴水在光滑纸上或玻璃上)【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课件演示说明二、照相机和放大镜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课件说明2、放大镜:短焦距的凸透镜PS:被观察的物体在焦距以内举例说明透镜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三、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图略PS:1、成像物体用点燃蜡烛的烛焰比较好,这样得到的像较清晰,学生也容易辨别它的正倒。
2、实验时,先确定烛焰与透镜的距离(U),然后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的焰心的清晰像时,才读出像的位置(V)。
3、要多次改变物距,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必须避免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的不科学做法。
4、像的位置确定后记下像的各个特点,如位置,大小,正倒,虚实等等。
5、当烛焰移到凸透镜焦点以内形成放大虚像时,可让学生先用光屏去接,不会出现在屏上,说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是判别像的虚实的主要方法之一。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新版)浙教版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
展开:我们可以用凸透镜观察物体,会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也可以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大家想不想知道凸透镜还能形成什么像呢?是倒立的?正立的?放大的?缩小的等等。
距离有关。
3
)粗侧焦距:让学生回顾上堂课的粗侧焦距的方法:因为阳光不好,只能将蜡烛放
厘米
——使烛光的像能完整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
2f。
(学生会发现找不到像。
然后指导学生拿下光屏,然后在光屏的位置向透镜方向观察,
透过观察,得到结论:
<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
——当物距越来越小时,像距越来越大,像也越来越大,呈倒立的实像。
教学反思:
这个探究没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操作实验。
测焦距的较好的方法。
有部分学生在找放大的像时,像没有完全呈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2章 第6节 第3课时 视觉
第三课时视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3)树立保护眼睛和卫生用眼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创设思考、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2)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团结协作和科学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眼睛的结构。
(2)视觉的形成。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眼睛【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78〜8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 .人的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与匈见非常相似。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用运上,形成了物体的像。
瞳孔在虹膜的中央,根据环境中光的强弱,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睫状肌起到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的作用。
2 .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迫工、缩小的实像。
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感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合作探究】观察同桌同学的虹膜和瞳孔。
用手电照射右眼,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瞳孔有什么作用?答:用手电照射同桌同学的右眼时,观察到该同学的唯孔变小了。
光亮的环境中喳孔能让较少的光进入眼睛,说明瞠孔的大小可以根据环境中光的强弱随时进行调节。
【教师点拨】1 .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眼球的折光系统通过睫状肌来改变曲度,整体类似一个焦距可调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即胶卷)。
2 .瞳孔就是通光孔,根据外界环境光线的强弱来改变进入光线的强弱。
而进入的光线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信息沿神经细胞传递到大脑形成视觉。
【跟进训练】1 .眼睛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B)A.视网膜B.瞳孔C.晶状体D.玻璃体2 .驾驶员在夜晚会车时应将远光灯转换为近光灯,因为强光照射会影响对面驾驶员观察路况。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学课件(新版)浙教版
研究内容 • 像距、像的性质、同异 • 像距与物距关系 • 像的大小与物像距关系
讨论
1.在光屏成的像有什么共同特点? 倒立的实像
2.哪一点是缩小和放大实像分界线? 二倍焦距处 (二焦分大小)
3.哪一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线?
一倍焦距处 (一焦分虚实)
4.凸透镜固定不动时,蜡烛从远处向焦点靠近,为了
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已知成的是倒立、缩小实像, 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在凸透镜的中上部遮上一层黑 布,则所成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只不过光线暗淡些。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小结:
1.静态
一焦分虚实 二焦分大小 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
2.动态:在成实像情况下,物进像退,像变大;物退像 进,像变小
3.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可用光屏接收)
4.虚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 (不能用光屏接收,只能通过镜子看到)
练习
F
F
F
F
凸透镜使焦点射来的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思考题: 1.如图所示,说明凸透镜对光线起_会__聚__作用。
F
F
2.在图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F
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F
F
教学课件
科学 七年级下册 ZJ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6节 透镜和视觉
第6节 透镜和视觉
想一想
1.生活中你遇到过、使用过透镜吗?
近视眼镜
放大镜
望远镜
一、透镜
双凸透镜
平凸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凸透镜
双凹透镜
平凹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凸凹透镜
实验
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通过观察了解透镜及其分类,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⑵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⑶知道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概念⑷学会画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殊光线及光路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探讨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⑵通过分析和作图培养良好的作图习惯和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⑵进一步体会凸、凹透镜结构与凸、凹透镜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并激发学习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凸、凹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三、教学器材准备凸、凹透镜组、光源、放大镜、近视镜、刻度尺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内容,提问:为什么可乐瓶会炸裂?2.新课讲授【想一想】1、生活中你遇到过、使用过透镜吗?2、不同的透镜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3、用手摸一摸放大镜和近视眼镜各处的厚薄,感觉一下有什么区别?透过放大镜、近视眼镜看书本上的文字,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1.放大镜、近视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2.由透明材料(玻璃、塑料、水晶等)制成的两面都是球面、或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是平面的透明体叫做透镜。
3、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用凸透镜看书本上的文字,字变大;用凹透镜看文字,字变小。
【活动一】初步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求:1、用一条激光从不同角度射向凸透镜,观察折射情况并绘制出光路图2、每小组绘制3-4组相应的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请小组同学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老师引导学生对各种光线进行分析和汇总:1、过凸透镜中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指出凸透镜中心--------光心2、介绍主光轴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有两个)4、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焦距:用f表示。
透镜与视觉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浙教版科学七下)
2、活动: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找出眼的结构和与之相对应的功能。
3、介绍各结构的特征和功能,重点演示讲解瞳孔、晶状体的作用。
活动:观察同桌同学的瞳孔,思考,瞳孔有什么作用。
如图所示,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在视网膜上形成了像就代表着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吗?若不是,形成视觉的器官是在哪里呢?
4、总结。同学们总结下视觉是如何形成的。P80
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后,最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的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我们便看到了物体。
6、视力缺陷与矫正
如若物体的像并未在视网膜上聚集,而是成在视网膜之前,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视”(图示);如若物体的像在视网膜之后,就是“远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去读过大。
提问: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矫正呢?
近视的同学带上了近视眼镜,远视的同学带上了“老花镜”,同学们仔细看看手中的近视眼镜有什么特征。
很好,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海伦在失明后,怎样在逆境中成长,在黑暗中摸索色彩缤纷的世界。
可想而知,对于盲人,光明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我们是否会感恩上天给我们的馈赠呢?接下来,我们将慢慢拆开上帝给我们的礼物。
引出课题—《透镜与视觉》。
二、新课教学
(一)眼的结构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据统计,大脑中约有80%的信息来自于眼睛。那么,眼睛都有哪些结构呢?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虽然学生对“眼睛”这一名词十分熟悉,但对眼睛这一器官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却知之甚少。应该说,眼球的结构非常复杂,有关的名称繁多,学生不好记忆,也不好理解,瞳孔和晶状体的动态变化,学生更是难以想像。视觉的形成过程,学生更是不好理解的,因为光线的传播看不见,也摸不着。由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学的光学知识,因此,我在上一课安排了一个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我觉得这样能给学生以最直观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呢?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作用,用直观的课件,鲜活的动感画面和视频等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了一些比较抽象而难以解决的问题。
浙教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
如果你是戴眼镜的,现在把眼镜摘下,再重复这个实 验,你现在能清晰看到的最近距离是 _______ 厘米。
近点:晶状体最凸时,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3、请同学帮你拿着课本,再次凝视这两条平行黑线, 把课本慢慢后移,直至这两条线看似变成一条线为止。 这时量一下你与课本之间的距离是______厘米。这就 是你眼睛能清晰看到的最远距离。
如果你现在把课本移得近一些,2将重新出现而1将消失。 你也可以用你的左眼来检验,但这时你必须把课本倒过 来看。
五、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三要、三不要
• 这不是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矛 盾吗?
(3)远近物体的观察:
观察 远物
观察 近物
睫状肌 舒张
睫状肌 收缩
晶状体 曲度变小
晶状体 曲度变大
焦距 仍成 变大 像在
焦距 变小
视网 膜上
晶状体的弹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
看远处的物体
看近处的物体
三、视力缺陷与矫正
正常眼 远处物体反射的光 线经过晶状体的折 射后形成的物像落 在视网膜上。
如果你是戴眼镜的,现在把它摘下,再重复这个实验。 你现在眼睛能清晰看到的最远距离是 _______ 厘米。
远点:晶状体最扁平时,能看到的最远的点
2.盲点
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 盲点 方,也是视网膜上唯一没
有任何感光细胞的地方, 这个地方叫做盲点。
注视下图,可以定出视觉盲点的位置。
把课本放在离眼睛约25厘米远的地方,闭上左眼,用右 眼盯着“+”看,略微调节眼与课本的距离,你将会发 现到某个距离时不能看到2,因为这时2落在盲点上了。
观察同桌的眼睛,虹膜是什么颜色?瞳孔的 大小?在他(她)眼前约10厘米的位置,用 小手电筒照向这位同学的右眼睛(或左眼), 留心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镜和视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能描述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会作出相关的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不同的作用的比较,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焦距的长短与凸透镜的突起程度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以增加学生的体验,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
重点: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焦点和焦距。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会做图。
教学准备:凸透镜6个,凹透镜6个。
凸透镜成像实验器具一套。
老花眼镜。
教学过程:
引入:1、旧知识复习。
2、展示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新课展开:
透镜: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
给学生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说说不同点。
凸透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
例:双凸透镜,平凸透镜,凹凸透镜
凹透镜:镜片中间薄、边缘厚。
例:双凹透镜,平凹透镜,凹凸透镜。
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
活动:课本75页
任务: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的焦点),粗略地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该凸透镜的焦距。
(因天气不好,没有太阳光,只好将蜡烛拉得远一些,然后移动光屏找最小最亮的点,但不是那个缩小的像。
)
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读图:76页。
(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
活动:75页。
研究对光的会聚作用,证明有两个焦点。
活动:75页,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测它们的焦距。
画图说明:
得出: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汇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汇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偏折大。
);而凸透镜表面的突起程度决定了他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画图:1、平行光。
2、光过焦点。
3、光过光心。
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
换用凹透镜实验,找不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凹透镜对光没有会聚作用。
让学生透过凹透镜观察,会有一个蜡烛的像。
这是为什么呢?
画图:1、平行光
2、光过虚焦点。
3、光过光心。
活动:凸透镜成像。
回忆:放大镜就是凸透镜,物和像在同侧。
活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先让学生再次观察刚才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然后将光屏往外移动,会有一个很清晰的像。
实像: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小孔成像。
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如: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
物距:
像距: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我们下堂课再一起探究!
课堂小结:凸透镜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作用;焦距的长短与光的偏折程度的关系。
光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思路很清楚,但是忘讲了一点内容,焦距由什么决定的,焦距又决定了什么。
学生作业中表现出来的是光路图不太会画,尽管上课我已经边讲边画了。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也就意味着对知识的消化能力不强。
这是我很困惑的问题,课堂上也在练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