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学课件
森林土壤学课件PPT课件
土壤的重要性
三、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 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 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 土壤形成的时间长
★ 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
★ 土地退化日趋严重
★ 人口剧增
.
12
3、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 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 壤利用和管理的科 学。
.
36
二、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的总趋向 ◆土壤与地球生命作用 ◆水、土资源保持与合理利用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物质的组成、性质等。
.
37
20世纪土壤学科的迅速发展
20世纪土壤学科的新观点
土壤圈: (英) Matson(1938),(美)
森林土壤学
选用教材《土壤学》 北京林业大学主编 《土壤学》下 东北林业大学主编
主讲教师 罗承德 教授
宫渊波 教授
.
1
主要参考书目:
1、土壤的本质与性状 (美)N.C.布雷迪 科学出版社 1982 2、李天杰等《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3、张凤荣等《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朱鹤健等《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5、《中国森林》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6、《土壤学》黄昌勇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7、《土壤学》林大仪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
34
土壤肥力的量化指标
➢ 1、以地上部分生物量来评价
➢ 如:森林植被干物质重的年平均值来表示
➢
经济林的单位面积产量来表示
➢ 2、以土壤的某些性质和养分数值来评价
第五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森林土壤课件
土壤孔性是指能够 反映土壤孔隙总容 积的大小,孔隙的 搭配及孔隙在各土 层中的分布状况等 的综合特性。
土壤孔性的好坏,决定于土壤 的质地、松紧度、有机质含量 和结构等。可以说,土壤孔性 是土壤结构性的反映,结构好 则孔性好,反之亦然。
第四节 土壤结构
一、土壤结构 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排列和组合形式,
团聚体形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矿物质和次生粘土矿物颗粒, 通过各种外力或植物根系挤压相互粘结, 凝聚成复粒或团聚体。第二阶段是团聚体 或复粒再经过胶结、根毛和菌丝体的固定 作用形成团聚体。
腐殖质
粉
砂粒
粒
粘粒
粉粒
砂粒
单个土粒
微团粒
团聚体
Ca2+ 土粒 腐
殖
土粒
质
土粒
Fe2+ 土粒
不同质地的土壤孔隙状况%
土壤质地 土壤孔隙度
粘土 重壤土 中壤土 轻壤土 砂壤土 砂土
50~60 45~50 45~50 45~50 40~45 30~35
大小孔隙的相对比率(以土壤孔隙度为100计)
持水隙度 85~90 70~80 60~70 50~60 40~50 25~40
充气孔隙度 15~10 30~20 40~30 50~40 60~50 75~60
四、团聚体的崩解 1.机械破坏 2.物理化学破坏 3.生物破坏
五、团粒聚体的培育 (一)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二)种植绿肥 (三)合理耕作 (四)施用上壤结构改良剂
第五节 土壤物理机械性质及耕性
一、土壤物理机械性质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是多项土壤动力
学的统称,它包括土壤的粘结力、粘着力、 可塑性、胀缩性等。 (一)土壤粘结力
▲砂粘适中;
森林土壤学适地适树知多少(共16张PPT)
第六页,共16页。
案例(àn lì)分析
森林土壤学
山东省淄博市四宝山破坏山体立地(lìdì)分析与评价
来确定,林种不同,适地适树的标准也不一样。
1
发挥防护 效益,所 以要求成 活率高、 林分稳定 性高 。
2
3
4
5
有高的成 活率和稳 定性外, 还要 达到 经济效益 的要求。
提供木材和 林产品,成 活、成林、 成材,具有 稳定性和数 量指标。
用做燃料 的,所以 要求年生 物量要高。
发挥生态效 益和社会效 益的,所以 要求生态效 益和社会效 益要高。
〔2〕选地适树:根据(gēnjù)树种的特性选择最适宜的造林地。 如侧柏比较耐干旱瘠薄,可薄土层造林。
〔3〕改地适树:当造林地的条件不能满足造林树种的要求而又 必须开展这一树种时,可以采用人为措施改善造林地条件, 以适应造林树种的生长,使“地〞和“树〞相适应。如通过 整地、施肥、灌溉、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 长环境。
概念
理
案
论
标准
例
依
分
据
析
途径
第二页,共16页。
理论依据
森林(sēnlín)土壤学
一、适地适树的概念(gàiniàn)
生态学特性
相发适应 挥
立地条件
(fāhuī)
树
地
生产潜力
第三页,共16页。
理论依据
森林(sēnlín)土壤学
二、适地适树的标准
第三章土壤生物森林土壤课件培训教材
成,体节数目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 蚯蚓是典型的土壤动物,主要集中生活在表土层或枯落
物层,因为它们主要捕食大量的有机物和矿质土壤,土壤中 枯落物类型是影响蚯蚓活动的重要因素,不具蜡层的叶片是 蚯蚓容易取食的对象 。
作用:蚯蚓通过大量取食与排泄活动富集养分,促进土 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通过掘穴、穿行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提高土壤肥力。因此,土壤中蚯蚓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 重要指标。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土壤细菌常见属有: 节杆菌属、芽孢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土壤杆菌 属、产碱杆菌属和黄杆 菌属。
土壤中存在各种细菌生理群,其中主要的有纤维分解细 菌、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
纤维分解细菌
好气纤维分解细菌 主要有生孢噬纤维菌属、噬纤维菌属、 多囊菌属和镰状纤维菌属(要求最适温度为22~30℃,通气 良好)
嫌气纤维分解细菌 主要是好热性嫌气纤维分解芽孢细菌, 包括热纤梭菌、溶解梭菌及高温溶解梭菌等。好热性纤维分 解菌活动适宜温度达60~65℃,最高活动温度可达80℃。
生态习性:纤维分解细菌适宜中性至微碱性环境,在酸性土壤中
纤维素分解菌活性明显减弱;纤维分解细菌的活动也受到分解物料C/N 的影响。
固氮细菌
土壤酶(soil enzyme)是指在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物学反 应的一类蛋白质。
来源
土壤酶来源于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也来自
土壤动物和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
存在状态
胞内酶(endoenzyme) 存在于土壤中微生 物和动、植物的活细胞及其死亡细胞内的 酶。)
胞外酶(ectoenzyme) 以游离态存在于土 壤溶液中或与土壤有机、矿质组分结合的 脱离了活细胞和死亡细胞的酶
森林土壤学
土壤与土壤资源学教案林学专业绪论一、本章教学目的和意义:了解土壤的概念、森林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关系;土壤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保护土壤,合理利用土壤的重要性。
二、学时计划:2学时三、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是农林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林业的基础。
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
同时还具有雨水涵养作用及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在地球陆地表面,人类或生物生存的环境称为自然环境。
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
其中,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的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具有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及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2、土壤作为自然资源的特点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
土壤学课件_图文
(一)土壤资源的数量是有限性
1、too shadow
2、permanently frozen
3、prime land 4、too dry
5、too humid 6、chemically
imbalanced
综观人类历史,许多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多在有肥沃土地的河流沿岸首先兴起, 如黄河、长江、尼罗河、幼发拉底河等。
醒目数字:
耕地面积每年减少700~1000万亩 中低产耕地占总耕地的三分之二
森林砍伐速度每年2010万亩 土壤侵蚀面积近150万平方公里
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 沙化面积2000万亩。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拯救地球,拯 救土壤,拯救人类,已成为人们的 共识。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大 会上,提出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的固定性
位置的固定 类型的固定 数量的固定
土壤资源时间分布的连续性
形成过程的连续性 人类利用的连续性
第二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的概念 土壤: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
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可以划分为:
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或耕作土壤。
土壤学课件_图文.ppt
总学时:36 其中课堂讲授:26 实验课:10
绪论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 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oil in the humankind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土壤的主要功能
健康的土壤给我们人类提供洁净的 空气和水、充裕的作物、森林、草 地;形形色色的动物;美丽的风景
在土壤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时,生态体系瓦解,
土壤 课件(26张PPT)
土 壤
山 区
土壤垂直分化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自 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 同构成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要素和土壤的关系
成土母质
生物
稳定
地貌
土壤
气候
活跃
1.成土母质 概念:岩石的风化产物能逐渐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发 育的物质基础。 对土壤的影响: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例如 如发育在颗粒较细的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 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等等 2.生物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 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 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 重,不易耕作。
(3)剖面结构 ①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枯枝落叶层 部分分解的 有机碎屑层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 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 黑色。
黑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 力高,土质疏松。
东北地区
黄土
土壤空隙大,土层深厚, 不利于保水保肥,较为贫瘠。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
红壤
土质比较粘重,有机质 少。
江南丘陵地区
紫色土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 和各种微量元素。
四川盆地
青色土(水稻土)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较肥 沃,多呈青灰色。
南方地区
(2)质地 ①概念: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等)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 为土壤质地。
第二节森林土壤
暗棕壤
四、棕埌和褐土
(一)地理分布及成土条件
棕埌(棕色森林土):西欧、北欧分布较广、东欧巴
尔 干半岛、苏联南部、北美美国北部。亚州中
国、朝鲜、日本。辽东、山东半岛。
分布
褐土(褐色森林土):地中海沿岸、法国南部,巴尔 干半岛。我国关中豫西、晋南
棕埌:(淋溶土)暖温带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下 的地带性土埌,降水量500—1200毫米/年。
Fe2O3 赤铁矿
2FeO(OH) 针铁矿
Fe2O(OH)2 水化针铁矿
Fe2O3· nH2O 褐铁矿
红色
棕色
棕色
黄色
黄壤的富铝化程度比红壤低,腐殖质积累比红壤高,酸 度大,盐基不饱和
黄壤
(2)燥红土的成土特点
由于受焚风效应影响,气候干热,蒸发是为降雨
量的2—3倍。所以生物累积作用没有砖红埌强,
条件
褐土:(半淋溶土)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区的地 带性土,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的 地带性土埌。 在我国,属暖温带半湿润区,冬季寒冷、夏季 炎热,干湿明显,植物为旱生阔叶林、旱生灌丛或草原, 多发育在各种碳酸盐母质上,降水量500—700mm/年。
棕壤
(二)成土特点
寒温带
温带 温带 暖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亚热带 亚热带 南亚热带 北热带
0-5
-3.2-3.9 -1-5 5-16 11-14 15-18 14-19 16-25 20-23 23-26
1400-2000
1800-2000 2000-3000 3200-4500
400-500
430-450 600-1100 500-1200 500-7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为肥力 是由耕作、施肥、灌溉、改土
等人为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经济肥力 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映土
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肥力,
★潜在肥力 指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
但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的 那部分肥力。
三、土壤肥力生态性相对性
✓ 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 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 的生态相对性
如果没有土,世界将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土, 明天将会怎么样?
How to use the
soil?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自然环境 中的作用
➢ 土壤是农林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 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土壤的重要性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 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四、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人口的零或负增长 (中国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 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 (中国每年减少土地>300万亩) 生态环境恶化的零或负增长 (中国荒漠化速度2620km2/年)
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1、 耕地减少不可逆转;
三、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 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 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 土壤形成的时间长 ★ 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 ★ 土地退化日趋严重 ★ 人口剧增
3、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一、土壤是农林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 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 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
土壤
植物性生产
动物性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为土本!
土壤的重要性
➢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答案: 土壤和科技!
现在你已经不再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待土壤,你将成为一 个土壤工作者—地球的医生和卫士。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肥力
一、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 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 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森林土壤:是在森林植被条件下发育 的土壤,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基础,相 对于其它土壤有其特殊性。
3、土壤资源破坏严重
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加剧、占用
率增加,污染严重。
4、土地资源和生态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 西北地区:土壤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
沙龙滚滚,谁人能挡!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状况
十年九荒的盐碱窝
碱土景观
盐土景观
★ 东北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衰退
★ 东南沿海地区: 耕地大规模非法占用和土壤污染
2、人口增长不可逆转;
3、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
粮食供应压力加大!
我国要跨进可持续发展的“大门”还需要:30-50年?
五、我国土壤资源的主要特征
1、属于强度资源约束性国家
我国耕地资源所占比例不到世界的10%,且后 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2、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人口每年增长约800万,耕地平均每年减少75 万hm2 。
耕 地 占 用
★ 西南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和荒漠化
华南红壤丘陵 区崩岗侵蚀
华南地区红壤严重流失后形成的红色沙漠
西南地区几种常见的水土流失类型
贵州石灰岩山区石漠 化景观
20世纪科学与技术迅速进步, 但“人 口―粮食―资源―环境”仍是困扰人 类社会发展的难题,科学工作者责任 越来越重大。
“老”问题: 21世纪怎么养活16亿中国人??!
★ 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 育和提高
★ 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 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4、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 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 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 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有机质(生物及生物残体,w<5%) 液体 (包括水及溶解的离子)
气体 (土壤空气)
土➢ 壤
┌旱地
➢
│
➢┌ 农业土壤┤来自➢││
➢
│
└水田土
➢ 土壤┤
➢
│
┌原始森林土壤(纯自然、未扰动)
➢
│
│
➢
│
│
➢
└林业土壤┼人工林及经济林土壤(人为耕作,培肥)
➢
│
➢
│
➢
└园林土壤(大多为搬运土)
土壤剖面
➢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向下垂 直挖掘后露出的一个切面。 一 般挖到母岩,如果太深则挖到 1米即可。
✓ 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 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 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土壤 对土壤的新定义
(定义: 形成--组成--功能)
简明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 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 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V%水和空气=50%
土壤组成
V%矿物质和有机质= 50%
土壤物质组成
➢ ➢ ➢
➢ 土壤
➢
➢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w>95%) 固体
土壤的重要性
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极重要作用:
★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 ★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 固定和解毒作用; ★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 元素的功能。
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土壤的重要性
森林土壤学
选用教材《土壤学》 北京林业大学主编 《土壤学》下 东北林业大学主编
主讲教师 罗承德 教授 宫渊波 教授
你想过www吗? www:
what is this soil? where is this soil? why is this soil? Soil sciene tell you 3w!
1、土壤剖面是观察土壤的一个窗口,土 壤剖面上的不同颜色的层次是土壤发生 层。
2、从土壤剖面也可以了解土壤所处的环 境
土壤剖面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
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 、热 的能力。(狭义的土壤肥力仅指养分)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自然肥力 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