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

合集下载

四季脾旺不受邪今析

四季脾旺不受邪今析

斗争 的过 程 , 而斗争 的结果 取决 于人体 正气 。 早在
《 内经 》 中就载有“ 正气存 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
凑, 其气必 虚 ”也 就是说正 气 旺盛则 身体强 壮 , , 正 气 虚衰则 邪气 易侵犯 机体 而致病 。这 里所指 的正
气 相 当于现代 医学所 称 的“ 疫力 ” 邪 气则 相 当 免 , 痛 , 医 治疗 或 以风 寒 湿 热 , 从 食 积 , 从 脾 胃 诸 或 或 虚 寒 , 从 肾 阳虚 弱 , 或 或从 肝 木乘 脾 而论 ; 老 则 梁
发生 的条 件 在疾病 发生 发展 的过程 中, 气始终 正 是矛 盾 的主要方 面 , 在相 同致病 条 件下 , 正气 ( 免
5月 1 5日 2诊 , 情 大减 , 病 精神 好 转 , 痛减 疼
轻, 恶寒 减少 , 饮食 略有 增 加 , 盎脉 舌 同上 , 已中 药 病 , 不更 方 , 效 继进 5 。 剂
梁 老 接诊 , 之 形 体 消瘦 , 以两 下 肢太 肉尽 脱 , 望 尤 平 素体 健 , 年 前 家 中盖房 , 累过 度 , 卧贪 凉 } 1 劳 夜
又 自三 米 之高 处 捧 下 , 未 太 伤 , 恐不 巳 , 虽 惊 唯感
机原 病式 》 中提 出的“ 热致 痿 ” 治 , 湿 论 方用 四逆散 加昧。 四逆 散 出于 汉张 仲景《 伤寒论 》四逆 原指 阳 ,
热 内郁 , 阳气 不能 透达 四肢所致 的厥逆 ( 也称真 热
疲 乏 无力 , 久之 肢 体疼 痛 , 膝 以下 发 凉 , 肘 常加 衣 而寒 不解 , 食减 退 。 之 脉象弦滑 , 纳 切 舌诊 : 苔薄 黄
假寒 ) 。桨 老在 此案 中取 其透达 阳热 以通 四肢 , 证 另 加清利 湿 热 的通草 薏仁 , 辛散湿 邪 之半夏 , 热 清 之 知母 , 兼顾 阳明 ( 胃) 白术 甘草等 。 脾 的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时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轻微,则水不可以;水不可以,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可以;金气不可以,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原文】夫人禀五常,因民风而生长,民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畅达,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百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两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国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原文】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亮者有留饮。

(3)【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只,身体痛苦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痛苦,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四季脾旺不受邪”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四季脾旺不受邪”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四季脾旺不受邪”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One中医理论素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所以,只要我们活着就要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此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运化之源”,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缺一不可。

而气和血,都来自所摄入的食物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

张仲景说过:“四季脾旺不受邪”,是说一年四季我们都要关怀呵护我们的脾胃,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才能不容易收到病邪的侵扰。

《脾胃论》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

我们身体的气、血、津液的生成需要脾胃的运化,而气、血、津液滋养着身体。

Two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卖文化的兴起,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过多添加剂、调味品伴随着食物摄入身体,过多肥甘厚味、过多甜品、寒凉性质的食物的摄入,使得脾胃受累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说的十人中有九个人是伴有胃病的。

脾居中央而灌四旁,脾胃出现问题,身体就像流水线中段紊乱,长此以往,输出输入都要受到影响。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

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会对脾的运化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气滞和气结,由于气结于中,影响了脾的升清,所以思虑过度,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晕目眩等。

中医里有“木旺克土”,肝属木,脾属土,他们本身是一个相克的关系,肝木太旺,就容易克制脾土。

“焦虑、郁闷、着急、爱生气等”是现代人身上的标签,而这些情绪使得肝气无法疏泄条达,肝气堵在那里了,使得它太霸道了、横截逆堵,容易侵犯脾气,让脾气偏虚,运化失常。

Three脾胃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了,我们也避免不了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生活压力对于脾胃的伤害,当然也避免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的机能在慢慢的衰退。

四季脾旺不受邪今析

四季脾旺不受邪今析

四季脾旺不受邪今析
刘宏潇;刘谟桐;傅汝林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2(023)003
【摘要】@@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中州而灌溉四旁,脾的功能健旺,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总页数】2页(P252-253)
【作者】刘宏潇;刘谟桐;傅汝林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99级研究生,550002;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
科,250001;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防复发指导 [J], 储俐;马素红;李妍
2.浅议“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对哮病的治疗指导 [J], 李全厚;孙增涛
3.谈“四季脾旺不受邪” [J], 黄博威;刘启鸿;黄文彬;蔡华珠
4.基于中医"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用药规律 [J], 狄冠麟;朱振刚;郑延龙
5.干祖望基于“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调理脾胃防治变应性鼻炎 [J], 倪平敏;马华安;赵晶晶;陈旭青;吴拥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季脾旺不受邪

四季脾旺不受邪

论辛开苦降法及临床用药作者:张秀香;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治疗、审证求因。

只有准确的辨证才能很好的确立治法,从而选取精准的方药。

就辛开苦降法,在中医八法中属于“和法”,是指将辛热药与苦寒药两种药性截然相反的药物配伍,起到平调寒热,调畅气机的作用,从而温脾清胃,燥湿祛热。

辛开苦降理论的历史发展在《内经》中对于脏腑功能失调,对胃肠寒热错杂的病证的明确论述。

张仲景根据《内经》张仲景根据《内经》理论,开创了辛开苦降法的先河,将寒热苦辛之品共用于湿热、寒邪阻于中焦的病证,其病机特点多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病位多以脾胃为主。

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充实了辛开苦降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积实消痞丸等辛开苦降方。

但辛开苦降法的明确提出当属清代大师叶天士,他将辛开苦降法与轻可去实理论相结合,提出轻苦微辛的概念,丰富了苦辛法。

吴鞠通认为“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提出“苦与辛合能降能通”,揭示了其实质。

叶天士根据温热病的病因及传变特点,继承并完善张仲景等医家运用的辛开苦降法的经验和知识,灵活化裁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方剂用于多种温热病的治疗,并根据温热病特点将辛开苦降法理论与轻可去实理论相结合,创用轻苦微辛法治疗温热病。

对后世医家和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指导了临床治病和理论研究。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强调“辛以开之,苦以降之”,“以苦降其逆,辛通其痹”,并且还认为“苦能驱热除湿,辛能开气宣浊”,精准的阐发了辛开苦降法的配伍机理。

在药性选择上,药物应选苦、辛、气味薄,不能重浊,是以去实,叶天士在温热论第九条中讲到“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尔”。

但在临证用药时,药物的选择也并非如此局限,取轻苦微辛的药有栀子,桑叶,瓜蒌皮,豆豉,郁金,浙贝母,紫苏梗,薄荷梗,薏苡仁等都可用。

另外,大苦、大辛,大热的药物也可用,只是在药量上应把握好剂量,或者选用经过炮制的药物,其药性可稍缓和。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3)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中医养生:四季脾旺不受邪 食茯苓益气健脾

中医养生:四季脾旺不受邪 食茯苓益气健脾

中医养生:四季脾旺不受邪食茯苓益气健脾*导读:“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功能强的人抵抗力强,不易生病。

脾属土,喜燥恶湿。

如果气候多雨而潮湿,湿浊寒凉之气易损伤脾之阳气,容易产生脘腹胀痛,食少倦怠,肢倦乏力,泄泻,水肿等症状。

因此,饮食上宜清淡,多选用祛湿益气之品,适当控制冷饮等有助脾之健运。

据《大公报》载文,中医认为,脾的功能是运化水谷,即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养分供身体利用。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功能强的人抵抗力强,不易生病。

脾属土,喜燥恶湿。

夏季气候多雨而潮湿,湿浊寒凉之气易损伤脾之阳气,容易产生脘腹胀痛,食少倦怠,肢倦乏力,泄泻,水肿等症状。

在此气候条件下,若饮食寒凉无度,易造成夏季胃肠疾病的高发。

因此,饮食上宜清淡,多选用祛湿益气之品,适当控制冷饮等有助脾之健运。

茯苓具有渗湿利水、补脾利水、通利小便的功效,中医认为,脾虚及水湿互为因果,所以,无论脾虚还是水湿氾滥,都当首选茯苓且效果极佳。

茯苓与他药合用更显补脾化湿之功。

所以又被歷代医家称为除湿邪之圣药,至今在临床上普遍使用。

茯苓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认为“久服,安魂养神,不飢延年”。

《本草经集註》记载,“治淋沥,水肿淋结”;《药品化义》认为茯苓“最为利水渗湿要药”。

中医学认为,茯苓性味甘、平,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安神宁心的作用,治病范围相当广泛。

茯苓不仅是良药,还是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保健佳品,近年药理研究证明,茯苓中富含的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

茯苓能使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更多的氧,以供给组织细胞;同时,还可使细胞组织(包括皮肤、黏膜、毛髮等)活性增强,从而使肌肤、毛髮显得更加滋润,达到美容的效果。

茯苓所含卵磷脂和胆硷,能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不仅可“强记忆”、“益心智”,还能“防痴呆”。

茯苓中的茯苓素利尿功效佳,有助降血糖和减肥。

需要注意的是,阴虚火旺,口乾咽燥者不宜用。

儿童积食的推拿方法

儿童积食的推拿方法

儿童积食的推拿方法小儿积食中医有句话叫四季脾旺不受邪,这是医圣张仲景说的。

这句话就说明了脾的重要性,意思是脾是人体正气的来源,任何时候,只要脾气旺盛,那么人体就不容易受邪。

关于孩子的脾胃,有一个问题容易出现,就是小孩特别容易积食,这是小孩的特点。

我们说不能给孩子吃多了,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脾胃太弱了,我们给他吃了好多好吃的,堆到里面了,一下就瘀住了。

小儿积食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吃的过多或者过于高营养,超出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很多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

中医称之为积食。

也叫食积。

1、食积易生痰食积的孩子容易脾虚,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食积的时候孩子容易生痰。

2、食积易咳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食积的时候脾气不能升清,而“脾生气,肺司气”,气机乱了,孩子怎么能不咳嗽呢?咱老百姓常说的“食咳”就是这个道理。

3、食积易发烧食物就是热量嘛,积得多了,孩子内热大,体温自然就上去了,这个很好理解。

4、食积长不高经常食积的孩子,吃饭容易厌食、偏食、挑食,时间长了,营养不均衡,自然就影响到长高了。

5、食积爱生病食积的孩子,身体吸收的营养不充分。

就好像一支部队的后勤保障跟不上一样,战斗力自然不强。

孩子食积,免疫力自然就会出问题,所以容易经常生病。

6、食积易肺炎食积的孩子爱生痰,爱咳嗽,痰阻肺道,时间久了,孩子得肺炎的机率自然就会大大增加。

7、食积易反复呼吸道感染食积的孩子又爱生痰,又有内热,又爱咳嗽,这时候稍一受寒,就容易呼吸道感染。

8、食积易扁桃体发炎、肥大扁桃体、腺样体发炎、肥大的孩子容易反复发烧,让很多家长发愁,最后没办法去给孩子做扁桃体切除手术。

9、食积易咽炎咽喉是肺胃的门户,积食的时候容易“化火”,火热之邪上行容易攻击咽喉,这时候孩子还容易出现咽炎。

10、食积爱便秘食积的孩子容易让热邪蕴结肠道,导致肠道传导失常,这时候容易出现便秘。

11、食积易腹泻有些孩子食积的时候,吃的食物肠道消化吸收不了,干脆一股脑儿地排泄出去,这时候孩子就会表现为腹泻。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原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枚擘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桂枝四两去皮原文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25原文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27原文论曰:百合病者,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原文▲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9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原文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2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原文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3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原文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4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原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6百合洗方: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7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牡蛎熬等分原文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8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阴为狐,,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10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原文▲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13 赤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原文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苦参汤方:苦参一升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2雄黄原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14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15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2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窝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3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4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5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2原文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3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8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3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原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15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16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藭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7酸枣仁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18黄芩二两甘草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5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原文▲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2原文▲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11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原文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原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12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6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7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原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13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4.寒饮夹热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8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脉沉者,泽漆汤主之9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原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14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2奔豚汤方:甘草芎藭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3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1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3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原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4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原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5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一枚捣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6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7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原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8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原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9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原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1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3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 原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原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原文▲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厚朴三物汤方: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原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原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半夏半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原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原文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大乌头煎主之;17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原文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19乌头桂枝汤方:乌头;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原文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21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2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3原文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24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原文▲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7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5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原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原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原文▲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二分去皮原文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方见上;41原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18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原文▲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原文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原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3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24木防己汤方: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芒硝三合原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泽泻汤方:泽泻五两白术二两原文▲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26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原文▲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27原文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28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原文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30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原文▲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及肺痈中;35原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36桂苓五味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37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升原文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38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原文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39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原文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40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1 原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12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3原文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6原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4▲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5原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10栝蒌瞿麦丸方:栝蒌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原文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11蒲灰散方:蒲灰七分滑石三分滑石白鱼散方: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茯苓戎盐汤方: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原文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13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处、解释及赏析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处、解释及赏析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摘自:《金匮要略·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解释:会把病邪传给脾的,为了防止这种传递现象,在治疗肝病处方时,一定要加味实脾,脾实了,肝就不能把病邪传递给脾了。

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色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金贵要略原文及译文

金贵要略原文及译文

金贵要略原文及译文
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上工治未病,是为何义?师曰;夫治未病者,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实脾者,是为治未病也;不只治肝,知肝传脾,实脾者,即为治未病,是脾未病而早医也。

五行生克,肝木克脾土,见肝之病,“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实”脾者,即为治未病也。

土旺四季,其时脾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只知治肝,不知实脾,是以肝病未已,脾病复起。

五行生克,余脏准此类推。

译文:上工治未病,不是说没有病,是治将传之经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者,即为治未病之义,而肝者,是已病。

从脾论为脾未病,从肝论是肝已病,肝病则人是已经病,不是没病,也不是没病就治。

见肝之病当知传脾,此是五行生克之定理。

治肝者,是为治病,而实脾者,是为治未病也,是脾未病而早医。

中工不知相传,更不知治未病之理,只知治肝,肝病未愈,脾病复起。

重点;不要以为治未病,是没病就治,此治未病若真的解读为没有病,那真是遗笑万年,没病就治,中医岂不是更能浑水摸鱼。

伤寒六经,见厥阴之病,太阴必病,此也为一定之理。

已成厥阴,太阴必伤,厥阴之败,必从太阴而败。

肝病木贼,脾必见虚,治必实之,是为治未病。

肝木贼脾土,此病最多最典型。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完满版)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时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稍微,则水不能够;水不能够,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能够;金气不能够,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畅达,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百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撒布脏腑,即治疗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扶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的地方,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原文】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脸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3)【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仅,身体难过者,急当救里;后身体难过,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四季脾旺不受邪。

四季脾旺不受邪。

四季脾旺不受邪。

自古以来,中医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法。

但很多人对肾虚很了解,但对于脾虚、脾弱却知之甚少,其实脾虚比肾虚更加可怕,通常人们认为:生命的动力源头源于心脏。

其实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动力源头,它才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因此心脏并非生命的动力源头,没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

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脾好了,人更年轻!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应。

脏腑之间相生相符,就如一个运转的机器,各个零件达到平衡才能运转,身体好就成功了一大半。

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四季”

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四季”

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四季”
解读“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四季”
在中医丛书【金匮要略】里有这么一句:”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四季”什么意思呢?
这要从远古的18日太阳历说起。

中国远古的时候,一年分为20个月,每月18天。

这样一年就是360天,余下的5天或6天叫年歇。

五个月为一个季节,分别是孟、伯、仲、叔、季月。

比如春天有:孟春、伯春、仲春、叔春、季春五个月,每月18天,共计90天;其它的依次类推。

于是就有了:四孟、四伯、四仲、四叔、四季。

“四季”指四个季月,四个季月共72天。

在一年内,春、夏、秋、冬每个季度最后的18天为季月,共四个季月。

四个季月五行属土,脾气当令,脾土旺盛。

“四季脾旺不受邪”就是指四个季月脾气当令,脾胃旺盛,人体不受邪气的侵扰。

五行浅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天(四个季月)脾气当令,脾气旺盛,四个季月共72天脾气当令、脾气旺盛;季月代表五行中的“土”,四个季月土最旺。

春季减去季春十八天为五行中的“木”,即孟春、伯春、仲春、叔春(4*18天)五行属木,木最旺;
夏季减去季夏十八天为五行中的“火”,火最旺;
秋季减去季秋十八天为五行中的“金”,金最旺;
冬季减去季冬十八天为五行中的“水”,水最旺。

这里五行的理解与中医课本中五行的解释不同。

有待商榷。

四季脾旺不受邪今析

四季脾旺不受邪今析

253
能。脾胃的升清降浊,运化水谷精微,充血荣脉是
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生理平衡的重要功能。机体免 疫的生理平衡与分解代谢有关,脾脏在这一功能 中占有重要地位。脾是全身血液的一个重要滤器, 红髓中的巨核细胞负责清除血液衰老的自身细
胞,衰老或退化的红细胞,部分血小板、自细胞被 破坏后释放出多种成分,如铁离子、胆红素等又作 为原料参与新细胞的生成,从而使衰老的细胞组 织不断更新,这种生理平衡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
假寒)证。梁老在此案中取其透达阳热以通四肢,
另加清利湿热的通草薏仁,辛散湿邪之半夏,清热 之知母,兼顾阳明(脾胃)的白术甘草等。 梁老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痿:},辩证独特,古方
舌质红。中医诊断:痿踅证。病因病机:湿热阻遏,
阳气不达四末,真热假寒。治法:清热化湿通阳。方 药: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实、白术、知母各159,白 芍209,甘草、通草各109,杏仁、半夏各129,薏仁 302,3剂水煎服。
新用,与仲景治疗“阳厥”证说来有异盐同工之妙
06)
万方数据
陕西中医2002年第23卷第3期 疫力)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古人有云:“三人 冒雨而行,饱食则昌,半饱则病,饥饿则死。” “凡清气、清阳、胃气、谷气、卫气、营气、精气、 正气”,都是元气的异名,它代表机体防病免疫,强 身健体的本能。脾为元气之母,“历观诸篇而参考 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 滋养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其论本) 于《内经》“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
252
陕西中医2002年第23卷第3期
・研究生论坛・
四季脾旺不受邪今析
贵阳中医学院99级研究生(550002)刘宏潇 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中医科(250001)刘谟桐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50002)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傅汝林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时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稍微,则水不能够;水不能够,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能够;金气不能够,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畅达,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百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国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原文】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亮者有留饮。

(3)【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仅,身体难过者,急当救里;后身体难过,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34.脾旺四季不受邪

134.脾旺四季不受邪

百安养生:脾旺四季不受邪昨天我们讲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那么对于我们日常饮食日常的养生而言,我个人认为脾胃是相对最重要的,或者说应该把他放在第一位的。

虽然说五脏六腑都很重要啊。

我们也说过,没有哪一个脏器,它是独立的最重要。

那么对于我们日常饮食而言,脾胃当然是排在第一位啊,脾胃不好,我们气血就不和气血不和,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最近我们也讲了啊,我们的身体会给我们发出一些信号,这些信号呢,就预示着我们的脾胃出了问题啊,你像皮肤发黄,他也跟脾胃不好有关系啊。

再有一个就是这个嘴唇啊。

脾胃健康的人嘴唇是什么颜色呢,哎,很红润,对吧。

相反,如果你的嘴唇总是发白,没有血色,那一定是脾胃出了问题,所以脸色不好啊,皮肤发黄啊,嘴唇容易干燥啊、啊,唇色发白啊。

这个都是脾气不足的结果,那么除了眼睛啊,口鼻皮肤会给我们的健康发出信号。

我们从我们平时睡觉当中,也能看出脾胃的好坏啊,比如睡觉的时候流口水,这个也是脾胃出现问题的一个征兆。

这个我们一般认为。

小孩呢,晚上睡觉爱流口水,对吧,那么小孩子他一般这个口腔的容量比较小啊。

他也不会吞咽,他也不会调节口腔内的口水,所以小孩儿比较爱流口水。

那么对于我们成年人而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那一定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脾主涎啊,这个弦就是皮脂水,就是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如果充足,那么闲叶才能正常的传输,会帮助我们吞咽和进行食物的消化啊。

他会老老实实的呆在我们口腔里面啊,他不会溢出了。

但是如果我们的脾气变得虚弱,这个贤他就很不听话啊,他就趁你睡觉的时候。

往外流。

我们的脾胃啊。

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运化食物当中的营养啊。

枢部水液以及统摄血液啊。

一旦我们的匹配的虚弱了,那么他运化的作用就会失常,日积月累,当然就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麻烦。

那么晚上睡觉,爱流口水的人,就可以从健脾入手来进行调理。

首先就可以在我们日常的饮食当中,多服用一些健脾固肾的食材啊。

比如莲子,比如红豆啊,比如山药啊,你还可以加一点党参,不过这个党参呢尽量少一点,不是不能用党参尽量少一些,第二。

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

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

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胃功能强的人抵抗力强,不易生病。

脾胃虚的小儿特别容易患感冒,表现为面色萎黄,鼻梁有青筋,身体瘦小,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常有腹泻。

食疗可以健脾胃。

红枣小米粥:取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入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熬成粥食用。

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小儿。

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

将莲子去皮及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

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小儿。

沙参麦冬扁豆粥:取沙参10克,麦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

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

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的脾阴虚小儿。

忌食和少食:水果:西瓜、梨、釉子、金橘、橙子蔬菜:冬瓜、生萝卜、大蒜零食:牛奶、油炸食品、口香糖、冷饮、冰糕、凉茶经常食用:山药、枸杞煮、蒸、粥都可以。

在药店来当归片煮成茶喝。

羊肉是热性食品,冬天可做成羊肉汤。

大枣每天必吃5-10个【四季养脾胃】。

脾胃是后天之本,是强壮身体、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

养好脾胃生命才得以延续,所以一年四季要养好脾胃。

中医的脾包含了现代医学里说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是功能的结合。

西医的脾是脾脏。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和胃相为表里。

均为消化器官。

消化过程在胃内完成,但胃肠道所吸收的营养素要转变成气血津液等物质,并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所利用,还要靠脾的化生和输布。

脾的功能:1主运化:运化水谷指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

运化水谷的功能旺盛,食物才能化为精微,生成精、气、血、津液。

如果脾功能下降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症状。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传输和布散作用。

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防止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

如果运化水液失调就会产生痰饮滞留内脏或经络会引起身体功能失调,所引发的症状根据痰饮停留的位置有所不同.如停留于肺就会出现咳嗽、胸闷、哮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脾胃功能强的人抵抗力强,不易生病。

脾胃虚的小儿特别容易患感冒,表现为面色萎黄,鼻梁有青筋,身体瘦小,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常有腹泻。

食疗可以健脾胃。

红枣小米粥:取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入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熬成粥食用。

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小儿。

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

将莲子去皮及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

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小儿。

沙参麦冬扁豆粥:取沙参10克,麦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

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

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的脾阴虚小儿。

忌食和少食:水果:西瓜、梨、釉子、金橘、橙子蔬菜:冬瓜、生萝卜、大蒜零食:牛奶、油炸食品、口香糖、冷饮、冰糕、凉茶经常食用:山药、枸杞煮、蒸、粥都可以。

在药店来当归片煮成茶喝。

羊肉是热性食品,冬天可做成羊肉汤。

大枣每天必吃5-10个【四季养脾胃】。

脾胃是后天之本,是强壮身体、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

养好脾胃生命才得以延续,所以一年四季要养好脾胃。

中医的脾包含了现代医学里说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是功能的结合。

西医的脾是脾脏。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和胃相为表里。

均为消化器官。

消化过程在胃内完成,但胃肠道所吸收的营养素要转变成气血津液等物质,并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所利用,还要靠脾的化生和输布。

脾的功能:1主运化:运化水谷指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

运化水谷的功能旺盛,食物才能化为精微,生成精、气、血、津液。

如果脾功能下降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症状。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传输和布散作用。

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防止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

如果运化水液失调就会产生痰饮滞留内脏或经络会引起身体功能失调,所引发的症状根据痰饮停留的位置有所不同.如停留于肺就会出现咳嗽、胸闷、哮喘等。

2主升清: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业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

3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循环于脉内。

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就会有出血症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等4主肌肉四肢:肌肉是否发达,四肢是否灵活都有赖于脾。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及食欲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都是脾运化功能失调的症状;口唇的色泽与脾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防止唇干裂、护唇就要健脾。

脾虚的原因:1忧思伤脾:思虑过度会引起脾脏受损,运化功能失调。

如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时常加班、用脑时间过长、精神过于集中,而造成脾虚。

2饮食不节,饥饱失调。

如小孩的肥胖,中年人的肥胖及大腹部等就是脾虚造成。

3身体过度劳累,不仅伤脾同时伤其它脏器。

4久病。

5先天不足。

脾虚的表现:1吃微硬或油腻一点或吃多一点就会不舒服就是脾气不足。

2没有食欲,不想吃饭是胃气不足。

3有食欲,吃了饭感觉不消化是脾气不足,胃强脾弱。

4儿童腹部怕凉,容易腹泻,吃凉的东西胃都不舒服,吃热的没事就是脾胃虚寒的表现。

小儿的肠痉挛也是脾胃虚寒,大便不成形是脾胃虚寒的典型症状之一。

脾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

如果每天早晨5点就大便且溏泊就要考虑是否肾虚,腹胀、只吃不长肉、身重乏力、脱肛、内脏下垂、便血等都是脾虚。

胃的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

如胃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出现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胀气等2主通降,以通降为和:如果胃失和降就会影响食欲,并出现口臭、腹胀疼痛等;胃气逆上就出现打嗝吞酸、恶心、呕吐等胃火:与饮食有关,主要表现是胃脘灼痛、渴喜凉饮、口臭、牙龈肿痛,儿童表现为口腔溃疡、大便秘结等。

实火是阳盛体制或热性病所造成,容易调理,调理饮食或适当吃一点下火谅茶就好;虚火是体制不好,消化功能下降,不能顺利消化食物。

正如人说,没有吃什么还上火如:口腔溃疡、桑子痛、口干、大便干结等,治疗虚火慢,因为是功能出了问题。

健脾养胃的食物:如何健脾养胃:中医认为,人体的消化吸收是由脾胃来完成的,胃主授纳,脾主运化。

也就是说,胃是管接受食物的,脾是管消化食物的。

如果人不想吃饭,是胃出了问题;如果吃了东西不消化,那就是脾有问题了。

人体五脏六腑各有分工,体力好坏主要是靠脾胃消化吸收食物做营养基础的,因此,能够补脾、健脾、养胃的食物皆可增加体力。

健脾养胃的食物:平时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红薯、粳米、扁豆、豇豆、香菇、薏苡仁、大枣、蜂蜜、粟子及牛肉、兔肉、猪肚、牛百叶等,对提高体力,应对竞争压力非常好。

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红景天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

红景天:味甘、涩、性平,无毒、多服、久服不伤身;入脾胃、归肝胆、入心肺、补肾壮阳。

作用:有滋补强壮、补肾壮阳、强心、补血、活血等功效。

另有八大功效:1、双向调节作用;2、对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3、抗疲劳;4、抗辐射抗肿瘤;5、抗缺氧;6、对人体平滑肌的作用;7、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的作用;8、抗衰老具有养颜护肤功效。

土豆:味甘、性平、归脾经。

作用:补气,健脾。

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忌食发芽的土豆。

红薯:味甘、性平,归脾经、胃经。

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

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

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归脾经、胃经。

作用:益胃气。

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

但香菇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

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

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粟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

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泄泻。

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这。

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

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莲藕:味甘、涩、性平,归肺、胃、脾经。

作用的:收涩止血,兼能化淤。

治疗鼻子流血、吐血。

咳血、尿血、便血等。

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淤;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莲子:味甘涩、性平,入心、脾、肾经。

作用:莲子鲜者甘寒、干者甘平、熟者甘温。

可养心益肾,健脾止泻,治心悸、失眠、遗精、淋浊、久泻、虚痢、崩漏、白带等。

现代研究证明,莲子对治疗神经衰弱、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高血压等均有效。

薏苡仁:味甘、淡、微寒,归脾、胃经。

作用: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毒。

宜于脾胃虚弱,腹泻便溏。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

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满泄泻。

兔肉:味甘、性凉,归脾、胃、肾经。

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

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

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作用:补益脾胃。

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百叶: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作用:益脾胃,补五脏。

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味甘、性温,归脾、肾、胃经。

作用:补虚弱、益脾胃。

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

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所下陷,慢性泄泻。

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

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

宜于脾虚腹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

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

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

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

作用:健脾,补肾。

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

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

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躁便秘,消化性溃疡。

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小儿脾胃虚弱的症状孩子消瘦或过胖、脸色发青或黄、易流口水或口水过多、舌苔白厚或黄厚(黄为有热)、口唇干或裂(多为脾虚有热)、易出现湿疹(湿疹的病根在于脾胃虚弱、生湿化热)、厌食或饮食过多(无节制)、腹部胀大或腹胀有气、排气多或放屁有味、腹泻(包括大便次数多,大便质地不好如蛋花样便或便水或水便分离)、便秘(包括大便干如球状、大便几天一次、大便头干后正常、排便困难,多为有热,也有单纯脾虚的)、尿床频繁或小便偏多等。

以及孩子主诉的腹痛等。

小儿脾胃虚弱的治疗脾胃虚弱包括单纯的脾胃虚弱和脾虚有热两种情况,单纯的脾胃虚弱按顺序治疗是这样的:首先是用助消化药(如妈咪爱、胖得生、利倍壮等),效果不显再用健脾药,如小儿健脾冲剂、醒脾养胃冲剂、保和散、婴儿素等;如用药后再不理想则要到医生处就诊。

脾虚有热的治疗,症状中多见舌苔黄、便干或极硬(落地有声)、腹泻便中水多以及感冒后热未清造成的有眼屎或咽干伴有单纯性脾虚症状的、伤食后导致的饮食减少(多见口中有酸味或有热气)、口腔常出现溃疡等,这时可用王氏保赤丸、小儿健脾散、小儿清解液等,因这类药有清热作用,故不能久服,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否则易伤脾胃。

在护理上要多给孩子水,以达到清热的目的。

小儿脾胃虚弱的护理首先是喂养得当。

脾胃虚弱的孩子不要喂太多,孩子不吃时不要追着喂,能吃多少算多少,避免伤食,同时要重视给孩子多喂水。

第二、加辅食时,脾胃虚弱的孩子要比一般孩子晚加半个月左右,要先加米汤、米粥,再加米粉,然后再加蛋黄及其它。

水果方面不要早加,对于便秘的周岁以内的孩子,尤其注意不要加香蕉和蜂蜜水,以免加重病情。

腹泻的孩子更要少加果泥及果汁等。

第三、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孩子的活动量,以促进脾胃功能。

有三类孩子的确需要考虑在冬天适当进补。

第一类是先天不足、身体发育缓慢的孩子;第二类是平时一贯体弱多病,容易发生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和肺炎的孩子。

对这两类孩子进补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发病,还能增加抵抗力。

但是在进补之前必须先服“开路药”,并且治好疾病。

只有等到没有疾病,而且能够正常饮食,才可以进补;而第三类是脾胃虚弱、消化道功能差、食欲不振、容易腹泻的孩子,这类小孩应让医生先了解孩子体质以后再开始进补另外,体弱的幼儿应该使用清膏进补。

补药不可太滋腻,否则容易难消化、难吸收;如果用重药滋补,还会影响小儿自身内脏。

而身体发育完好、没有疾病的孩子是不需要用药物进补的按摩方法1.常用手法(1)点揉中脘、天枢穴各1分钟。

(2)顺、逆时针摩脘腹3分钟。

(3)分腹阴阳100次,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