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大师的100个建议
一个设计师朋友的演讲,深深触动了所有做设计的中国人!
一个设计师朋友的演讲,深深触动了所有做设计的中国人!大家好,我叫谷腾是中国室内设计界非著名设计师,在设计界还是个学生我出生于辽宁,从事设计6年多,今年25周岁,很惭愧,做了这么多年设计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除了我们家人.朋友没人认识我,能够参加这个设计盛典我很高兴,还能站在这让大家听我讲话,我感到作为一个大陆的设计师有这样的待遇是很值得庆祝的!这是我第二次面对这么多人讲话,第一次是在上学的时候做广播!....我做设计可以说不是半路出家!小时侯喜欢画画,也是受家庭的影响,我的奶奶和父亲对绘画艺术都有一定的认识,小的时候父亲就教我画画很严格,我也很喜欢画也参加过很多国内国外的比赛,成绩都还可以,后来到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大概画了10几年吧,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名画家,或者说是没想过要靠画画为生,后来父亲做了设计我也就开始对设计有了接触,就这样走到了今天,没想过要改行,设计这个行业是很辛苦的,它不象餐饮业,酒店类,娱乐业,走上正轨后可以在家里躺着生活...设计行业不行,就象用木桶提水一样,做设计就是要提水喝的,你的能力决定你的水桶有多大,之前我所说的一些行业呢他们就象管道,管道一但开通了,就可以在家里直接喝水了,设计没办法,你永远要精力充沛,永远要对设计有着最好的状态和激情,所以在这个行业要做的很绚烂的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我们的祖国,固定资产投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和30000㎡以上的超大型建筑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栋超高超大型的建筑每年产值都在2000亿元左右,为中国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但由于设计师的素质和政府的管理存在问题,导致大部分的建筑室内设计粗制滥造,没有特点、没有内涵,不是色彩搭配不当,就是造型杂乱无章;不是文化内涵缺乏,就是功能不足。
其实中国或则说是大陆有很多有想法有激情有才华的设计师,但是要想出头却很难,要面对可以说是与设计无关的困难,由于地域的差异和观念的影响,总是要比其他的设计师付出的多的多,但是结果大多不是很乐观,慢慢的.想法和激情都给磨灭掉了,习惯了压抑,习惯了所谓务实的设计,自己的情绪也找不回来了,有人说现实的设计和理想中的设计是有差距的,呵呵,我们都知道安藤忠雄的…地下美术管和光之教堂‟他的手法和思路可以代表我们所谓…理想‟中的设计,可是多年以前他们就已经建成了,还有人会说:那他已经是大师了,大师做的设计很容易实现的‟可我不这么认为,我们具备做好的设计的能力,但是为什么出头却很难呢?还有个朋友和我聊天时问我:你知道上海有多少做设计的吗?我很感兴趣。
达芬奇100个技巧课程
达芬奇100个技巧课程(实用版2篇)目录(篇1)1.达芬奇100个技巧课程简介2.技巧课程的学习方法与重点3.技巧课程的应用场景与案例4.技巧课程的实践与总结正文(篇1)一、达芬奇100个技巧课程简介达芬奇100个技巧课程是由达芬奇工作室开发的一门针对初学者的技能提升课程。
该课程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旨在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基础技能,提高艺术素养。
二、技巧课程的学习方法与重点1.学习基础技能:学习课程前,应先掌握绘画基础技能,如素描、色彩理论等。
2.掌握工具:熟悉掌握常用的绘画工具和软件,如铅笔、颜料、Photoshop等。
3.勤于练习:不断练习是提升技能的关键,应保持每天练习的习惯。
4.学习他人的经验:观摩大师作品,学习他们的技巧和风格,不断积累经验。
三、技巧课程的应用场景与案例1.绘画:在绘画中运用色彩、构图、光影等技巧,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2.雕塑:掌握材料运用、雕刻技巧等,创作出具有美感的雕塑作品。
3.建筑:学习建筑构造、设计原理等,打造出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作品。
4.摄影:运用构图、光线、色彩等技巧,拍摄出具有美感的摄影作品。
四、技巧课程的实践与总结1.实践:通过练习和创作,逐步掌握各种技巧,提高艺术素养。
目录(篇2)一、达芬奇100个技巧课程简介1.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2.达芬奇100个技巧课程旨在教授学员们达芬奇的创作技巧和思维方法3.课程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科学等二、达芬奇100个技巧课程的核心内容1.透视画法:讲解如何运用透视原理创造三维立体感2.人体比例:分析达芬奇对人体比例的掌握和运用3.色彩理论:介绍达芬奇的色彩理论,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主题4.构图技巧:分析达芬奇的构图技巧,如何运用构图来表达主题和情感5.科学知识:介绍达芬奇的科学知识,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来创作艺术作品正文(篇2)达芬奇100个技巧课程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旨在教授学员们达芬奇的创作技巧和思维方法。
100年100位平面设计大师系列(一)作品简介
100年100位平⾯设计⼤师系列(⼀)作品简介XFinishing:Design Source本⽂编辑:设计源-设计源启动100年100位平⾯设计师系列(⼀) 1-20整理了世界上优秀的100位平⾯设计师的简介和主要代表作品(个⼈挑选,不代表官⽅⽔准~~),由于⼤师们的作品太多,所以只能将简介和作品出现在⼀个平⾯上,看起来能够更加直观⼀些,若是觉得哪位⼤师的作品没有看尽兴,则可以通过⽹上⾃选搜索查找。
由于个⼈精⼒有限,在这⾥就不⼀⼀整理了,若是出现什么疏忽或是有问题的地⽅,希望多提意见,共同完善!!-分享,快乐着!!-001. 奥托· 艾舍 Otl Aicher德国平⾯设计家。
是德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设计师之⼀,同时也是国际知名的设计师,是⼆战后西德的重要设计师,为慕尼⿊奥运从制服到⼊场券都做了完整的设计,成为赛事标准化视觉图形识别的经典传统。
他是慕尼⿊奥运组委会代表之⼀,他创造了现今国际上⼴为传播的象形符号(Pictogram)系统作为导向。
--002. 乔纳森·巴恩布克 Jonathan Barnbrook声誉卓然却也争议不断的英国设计师,在其20年职业⽣涯中,始终站在国际设计领域的前沿,被公认为当代最具创造⼒和影响⼒的平⾯设计师之⼀。
他呼吁设计师不要成为只为商业利益驱使的⼯匠,“远离那些想让你们(设计师)为其撒谎的企业”,他为⼀些弱势团体设计海报和⼝号,并时常在作品中出现反讽⽂字,诙谐幽默却隐含着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严肃批判。
--003. 索尔·巴斯Saul BassSaul bass多才多艺,是⼀位杰出的图形设计师和制⽚⼈,主要从事电影海报、Logo设计等。
其作品包括AveryInternation、美国⼤陆航空以及联合航空等的Logo。
--004. 赫伯特·拜尔 Herbert Bayer平⾯设计师,曾在包豪斯学习绘画,后成⽴包豪斯印刷⼴告⼯作室。
【结构设计】大神解读——0.2V0调整
大神解读——0.2V0调整看到有人问为什么0.2V0是取结构底部而不是每层的剪力,并且不是少数人对此有疑惑,因此HiStruct将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理解.首先,来看看规范是如何执行这个内力调整的:根据高规和抗规的规定: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必须满足一定要求.这就是说,在地震作用时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承担了大部分的水平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框架部分可以设计得很弱.相反,框架部分作为第二道防线必须具备一定的抗侧力能力,这就需要在计算时,对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剪力进行调整.在高规中,对Vf<0.2V0的楼层,设计时Vf取 1.5Vf,max和0.2V0的较小值.V0为地震作用产生的结构底部总剪力,Vf,max为各层框架所承担的总剪力中的最大值.这种调整方法对于框架柱沿竖向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是合适的,但是对于那些框架柱沿竖向的数量变化较大的建筑,这样调整会造成上部楼层框架柱所承担的剪力明显偏大,是不合理的.因此,高规规定: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当Vf<0.2V0时,V0应取每段最下一层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总剪力;Vf,max应取每段中对应于地震作用.其次,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框架部分的内力调整我想几乎所有的结构工程师都大概的知道这是为了保证框架作为结构二道防线之用.那么详细分析起来会是如何呢?首先来看典型框架剪力墙的内力分配图(此图为解析推导,与实际情况稍有出路,可以参考理论推导的假设,但是基本规律是合适的).由图可见在结构的底部剪力墙需承担大部分的内力,变形上是剪力墙小而框架大,因此剪力墙在此部分起到主导的作用,即第一道防线,若在外力作用下剪力墙屈服则将转移很大的内力给框架,此时只按弹性分析设计出来的框架将无法承担这部分由墙转移出来的作用而破坏,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底部区域框架的设计内力以实现它的二道防线功能.那么对于结构的上部区域是否还是这样的情况呢?那就不是了,顶部区域框架可能承担超过层剪力的作用而剪力墙的内力则反向与外力作用相同,因此在上部(尤其是顶部)区域,框架剪力=外力+墙剪力!而变形上框架小剪力墙大,此时实际上框架起到主导作用,是框架在帮剪力墙,那么两道防线的概念则发生了转移,因此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顶部区域也需要加强框架.第三,对于普通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而言,执行了规范的规定会出现什么结果?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情况,当1.5Vf,max<0.2V0时,整个框架结构的内力调整由1.5Vf,max控制,这时对于顶部区域而言就会出现内力调整系数过大的情况,于是就要执行规范关于分段采用Vf,max的规定,而如果结构中不存在高规规定的可分段条件,是否还可以分段呢?在结构的概念上是可以的,或者比如stawe限制2为上限,但是考虑到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顶部区域需要加强框架,且规范要求为“应”,因此这样的设计在概念上并无过错只是偏保守.第二种情况,当1.5Vf,max>0.2V0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底部区域的内力调整由0.2V0控制,中部区域不需要调整,上部区域由0.2V0控制,此时也出现了对于顶部区域而言就会出现内力调整系数过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调整框架的内力在结构概念上就意义就不清晰了,因此HiStruct建议,此时若调整系数很大则可直接采用“2”的调整系数,但是一般情况下既然1.5Vf,max>0.2V0则说明框架部分其实也不太弱,即顶部按0.2V0的调整系数一般不会太大,可以设计下来.在规范尚未明确可以分段采用V0时,也考虑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顶部区域需要加强框架,因此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规范的规定还是老实执行为好.第四,特殊情况下的一些内力调整措施实际结构设计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HiStruct举一些例子供大家参考,其实只要真实的理解了框架剪力墙结构,那么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上需要加强之处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了.(1)带加强层的框筒结构,这种情况下加强层附近框架内力一般有较大突变,Vf,max可不需要按照此处采用,而要从整体概念上把握,但是由于规范对加强层处的设计无具体规定,因为还是建议适当加强.(2)混合结构,见规范的规定,适当提高要求.(3)框肢柱,见规范要求.(4)结构有明显的规律性分段如竖向构件减数,立面缩进,转换等,可考虑分段调整,但要强调整体把握.(5)少量较大框架柱,由于建筑布置等原因,可能框架柱较少,若要突破规范就要提方案审查,可参考少量框肢柱的内力调整规定或更强措施.最后,结语其实只有真正理解了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在理论依据和结构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可深入理解规范条文,面对结构设计中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设计思路和加强措施也就水到渠成.HiStruct注:感谢okok论坛的sh0315兄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如下:蔡益燕《双重体系中框架的剪力分担率》、胡庆昌《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黄吉锋,李云贵,邵弘,陈岱林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两种剪力调整的讨论》你可以参考下.另外最新的《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CECS230:2008)对于混合结构的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部分的剪力就是以第i楼层的总地震层剪力的10%~18%(具体数值详本规范)来规定的.这本规范依据钱嫁茹、魏勇、蔡益燕、郁银泉、申林《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框架地震设计剪力标准值研究》(《建筑结构》2008年第3期)的研究而得来.陈富生、邱国桦、范重《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P278页“框架总剪力的最小值”一段的论述也可以参考.我的感觉是从这些论文来看,取0.2倍基底总剪力似乎不妥,加之1.5Vf,max似乎概念更加模糊,设计大师胡庆昌的那篇文章应该很明确.相关论文下载如下:<双重体系中框架的剪力分担率>,<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两种剪力调整的讨论>HiStruct尝试对论文进行一些分析:首先,看蔡益燕老师的文章,请大家首先要注意一点的是它将注意力放在钢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中讨论,做过设计的朋友都知道这两个结构体系,底部框架部分分担的剪力比别说0.25Vi,0.2Vi了,就是0.1Vi都很难实现(Vi为层剪力),这种情况下的一种观点(可以算上我)是认为0.1Vi都实现不了,就不应该叫做双重抗侧力体系;而另一种观点就是可以继续调整,那么怎么调整?用文章中提到了美国人的方法?--蔡益燕老师也说去掉核心筒之后剩下的框架如何保持结构稳定性还是个问题,更别提接下来的计算了和复核0.25V0了!HiStruct所知在国外的设计中强调抗力体系的概念,比如一个结构中抗侧力体系和抗竖向力体系是可以独立设计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按照此文中的方法做,把核心筒去掉,剩下一个“独立”的外框架,怎么计算?如果想不通那么一定是咱们都没理解美国人的意思.为什么不回过头来反思,难道我们一定要按照美国人的思路来做吗?他们一定就对了吗?难道我们自己就不能主动去理解这个结构体系了?希望大家也都反思一下,其实pkpm专家的论文就值得读.话说回来在这之前我就看到过类似蔡老师提到的美国人的做法,就是胡老师文中提到的Dr.S.K.Ghosh的解释,只是我也一开始也不解,导致后来不想去解,那么各位中国的结构工程师们看完这些美国人的说法之后都打算怎么猜他们的意思呢?HiStruct推荐可以去读一篇文章《采用ETABS及美国规范设计境外某高层建筑结构的体会》易勇张蜀泸刘兰花冯远(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其次,请注意上述文章都是基于钢框架为主的,那么如果框架采用混凝土或者型钢混凝土呢?还能照搬这些专家们的意见吗?各位自己思考吧,本博客上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内力调整设计建议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基于我觉得还不错的一些教材的资料,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说法都不是普适性的理论.第三,在第一次做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时候,HiStruct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以了解框架剪力墙这个结构体系,因为是年轻人,所以在面对有争议的问题时,我更相信的是自己亲自弄出来的结论,当然那些自己做过的体会不是一篇博文就能说得清楚,其实调整系数这个问题在我的脑子中就是一个概念设计的强化措施而已,实际上抗震审查的专家有可能要求我们做得比规范严格得多,但是只要是概念朝着更安全的方向,就至少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你可以把它做得很保守或者由于限额设计的要求要做的很经济,但是不管怎么样,建议各位自己心里一定要有个“数”.注:国外的做法可以参考,但是不建议照搬.今天翻了一下方鄂华老师的书,其中关于美国规范框架剪力墙双重体系的理解说得很好,记录下来供各位参考:地震作用下,当框架部分的设计层剪力不小于该层总剪力25%时作为双重体系,双重体系可认为具有很高的延性,即可以多折减设计地震力.而当框架负担的水平力小于25%时,美国规范的对策是(1)减小它的延性系数,即相对的提高设计地震力;(2)并且要求只考虑剪力墙或筒体独立承担100%的剪力(框架部分还按计算比例,不用调整),此时认为结构只是单重体系.由此可见方老师的说法与蔡、胡老师等,角度完全不同.HiStruct认为方老师的说法好理解,也更合理.赵西安老师的书上提到中国规范的0.2V0和1.5Vf,max双控是60-70年代提出的,当时主要是针对规则的结构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楼越来越高,体型越来越复杂,所以规范也跟着变化出现了分段调整的做法,并且这些内力调整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探讨和更新.静力分析表明,对于框架剪力墙的中部和上部而言,一般框架部分的分担力比较大(可以超过0.2甚至0.25的每层地震力),其实中部区域,框架一般会出现Vf,max,但是也不足以撼动剪力墙的主导地位,即框架还是须作为第二道防线之用,上部区域一般框架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框架很可能转为第一道防线,因此有观点认为此时框架(中上部)可不再调整了(比如建议用每层Vi来调整内力的观点,本质上就是不需要调中上部框架的内力),HiStruct认为要不要做内力调整还是需要根据结构的具体受力情况而定,如讨论[1]中所叙述的.另,请大家注意的是,事实上很多的弹塑性时程分析都表明,尤其是超高层结构,受高阶振型的影响,顶部区域的核心筒或剪力墙通常是薄弱部位(由于设计墙厚等原因,很可能比底部更早屈服破坏),这也就是HiStruct一直在强调虽然顶部框架在静力计算下主导,但是也要适当提高设计内力的根本原因,因为此时框架并不会早于墙而破坏!当然地震作用下的实际情况如何无法说清楚,不过做强剪力墙或者做强框架是必要的.再往下看结构的下部区域,其实对于框架剪力墙的下部区域而言采用Vi和采用V0差别并不会很大,采用V0相对更保守一点.HiStruct注:这段时间连续发出几篇文章,希望能将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认识和设计体会说得清楚一些.新的抗震设计规范审查稿GB50011-20XX已经出来,从中可以发现变化之处有很多,HiStruct推荐各位好好读读,其中就包括了咱们一直有争议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内力调整方法.具体的新条文和说明如下:6.2.13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不宜小于 1.15且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侧向刚度分配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说明]:本条有两处修改,其一,关于普通的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剪力调整系数,其二,少墙框架的计算.按照框剪结构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要求,墙体是第一道防线,设防烈度、罕遇地震下先于框架破坏,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剪力必须加大;即使按框架与抗震墙协同工作分析,结构上部1/3~1/2的楼层,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剪力可能大于墙体,也应考虑内力重分布适当增大.我国80年代1/3比例的空间框剪结构模型反复荷载试验及试验模型的弹塑性分析表明:保持楼层侧向位移协调的情况下,弹性阶段框架仅承担不到5%的总剪力;随着墙体开裂,框架承担的剪力逐步增大;当墙体端部的纵向钢筋开始受拉屈服时,框架承担大于20%总剪力;墙体压坏时框架承担大于33%的总剪力.2001版的规定与89版的规定相同,多遇地震下弹性阶段20%的总剪力,当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墙体损坏导致的墙体与框架之间地震剪力重分布,则框架承担的剪力远大于20%.因此,继续保持2001版的规定是最低的要求,本次修订拟明确:“任一层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89版、2001版增大系数的规定,取较小值是为了避免仅有少量框架的框剪结构的框架调整系数过大,但当上部楼层按刚度分配大于总剪力20%时不需调整,没有体现多道防线,故拟增加按刚度分配的 1.15倍考虑多道防线.近来有一种意见,认为上部各层的框架部分只需承担不少于本层剪力的20%.只在剪力墙结构体系中设置个别框架(仍作为剪力墙体系看待)的情况是合适的;对一般的框剪体系,则这种观点忽略了剪力墙与框架变形特征的不同和协同工作的计算结果,忽视了多道防线的要求,故不予采纳.HiStruct解读:首先,框架部分的最小剪力调整系数1.15正如条文[说明]中所解释的一样,规范审查稿否定了那一种认为上部各层的框架部分只需承担不少于本层剪力的20%(25%),而不必再调整的意见,给出的解释是“没有体现多道防线”和“忽略了剪力墙与框架变形特征的不同和协同工作”.HiStruct前面所分析的主要认为框剪结构中上部框架部分可能已经转为结构第一阶段的主要受力部分,并且由于高阶振型的影响(反应谱可能估算不足),上部的墙体也容易开裂,继续转移内力,还是需要强调框架后备作用,因此上部框架也必须调整.因此同意审查稿的方法,从总体上对于外框架内力调整系数提出了下限值.其次,89和2001规范此条规定的试验和理论结果80年代1/3比例的空间框剪结构模型反复荷载试验及试验模型的弹塑性分析的结论是咱们国家89和2001规范的条文依据,这与美国UBC的结论稍有不同,但也近似.并且近年来很多超高层的弹塑性分析表明,框架-核心筒结构按照弹性刚度分配,外框架底部实际上难以分担到很多剪力,一般5%-10%,甚至更低都有,但是随着核心筒的开裂损伤,底部外框架所承担的剪力迅速增加,当墙体端部的纵向钢筋开始受拉屈服时达到20%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从大震下的破坏分析来看,外框架一般最晚开始屈服,且进入塑性的水平并不高,实际上合理的设计是可以起到二道防线的作用,当然前提就是刚度不足,要用强度来补,内力调整系数不应有上限!STAWE设置2为上限的做法不合理.第三,其他一些双重体系的内力调整规定6.6.3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房屋高度大于24m时,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抗震墙宜承担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和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除满足按侧向刚度分配值外,应能承担不少于本层地震作用(?)的20%且不小于最大计算层剪力的 1.2倍.6.7.1框架-核心筒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2.除加强层及其相邻上下层外的任一楼层,框架按其侧向刚度分配的最大地震剪力,不宜小于整个结构总地震剪力的15%(?).8.2.3.3钢框架-支撑结构的斜杆可按端部铰接杆计算;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计算得到的地震层剪力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不小于 1.15且不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25%和框架部分计算最大层剪力1.8倍的较小值.[说明]:本款修订依据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框架-支撑体系中,支撑框架是第一道防线,在强烈地震中支撑先屈服,内力重分布使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必需增大,二者之和应大于弹性计算的总剪力;如果调整的结果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不适当增大,则不是“双重体系”而是按刚度分配的结构体系.美国IBC规范中,这两种体系的延性折减系数是不同的,适用高度也不同.日本在钢支撑-框架结构设计中,去掉支撑的纯框架按总剪力的40%设计,远大于25%总剪力.因此,建议,即使框架部分按计算分配的剪力大于结构总剪力的25%,也至少按框架最大计算层剪力的1.15倍调整,以实现一定的二道防线.近来,有一种意见认为,1997UBC规定双重体系的框架部分应至少承担底部总剪力的25%,2000IBC改为框架部分应至少承担设计力(design forces)的25%,且按刚度分配.咨询美方来华专家的意见,认为设计力是指层剪力,因此建议本款改为框架部分只承担不小于本层地震剪力的25%.这种意见忽略了多道防线的重要概念,也不符合纯框架与支撑框架二者变形协同工作的分析结果,对于大震下的结构是不安全的,故未采纳.G2.3.2钢框架部分按刚度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不宜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12%(?).[说明]:本条规定了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设计中不同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一些基本要求:1.近年来的试验和计算分析,对钢框架部分应承担的最小地震作用有些新的认识:框架部分承担一定比例的地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钢框架部分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过少,则混凝土墙体、筒体的受力状态和地震下的表现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混凝土墙体更容易破坏.清华大学土木系选择了一幢国内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变换其钢框架部分和混凝土核心筒的截面尺寸,并将它们进行不同组合,分析了共20个截面尺寸互不相同的结构方案,进行了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研究和比较,提出了钢框架部分剪力分担率的设计建议.考虑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总高度大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房屋,为给混凝土墙体楼有一定的安全储备,按钢框架分配的地震剪力乘以增大系数1.8后稍大于总地震剪力20%,则得到本条推荐的钢框架按刚度分配的最小地震作用.G2.4.2钢框架部分除伸臂加强层及相邻楼层外的任一楼层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且不小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25%和最大楼层地震剪力1.8倍二者的较小值.由地震作用产生的该楼层框架各构件的剪力、弯矩和轴力(?)计算值均应进行相应调整.[说明]:本条规定了抗震计算中,不同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要求:1.混合结构的阻尼比,取决于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在总变形能中所占比例的大小.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同振型的阻尼比可能不同.当简化估算时,可取0.045.2.根据多道抗震防线的要求,钢框架部分应按其刚度承担一定比例的楼层地震力.按美国IBC2006规定,凡在设计时考虑提供所需要的抵抗地震力的结构部件所组成的体系均为抗震结构体系.其中,由剪力墙和框架组成的结构有以下三类:①双重体系是“抗弯框架(moment frame)具有至少提供抵抗25%设计力(design forces)的能力,而总地震抗力由抗弯框架和剪力墙按其相对刚度的比例共同提供”;由中等抗弯框架和普通剪力墙组成的双重体系,其折减系数R=5.5,不许用于加速度大于0.20g的地区.②在剪力墙-框架协同体系中,“每个楼层的地震力均由墙体和框架按其相对刚度的比例并考虑协同工作共同承担”;其折减系数也是R=5.5,但不许用于加速度大于0.13g的地区.③当设计中不考虑框架部分承受地震力时,称为房屋框架(building frame)体系;对于普通剪力墙和建筑框架的体系,其折减系数R=5,不许用于加速度大于0.20g的地区.关于双重体系中钢框架部分的剪力分担率要求,美国UBC85已经明确为“不少于所需侧向力的25%”,在UBC97是“应能独立承受至少25%的设计基底剪力”.我国在2001抗震规范修订时,第8章多高层钢结构房屋的设计规定是“不小于钢框架部分最大楼层地震剪力的1.8倍和25%结构总地震剪力二者的较小值”.因此,在保持规范延续性的基础上,本条拟规定调整后钢框架承担的剪力至少增加15%HiStruct注:由于结构体系的不同,抗震设计规范审查稿中,对于外框架(外支撑)提出了不同的内力条件系数和条件,但是HiStruct认为除了6.2.13条外,其中依然有些内力调整系数的用词和调整方法不统一,且有些控制调整系数的依据也不足.。
【经典干货】大师镜头——低成本拍大片的100个高级技巧之打斗及追逐镜头设计!
【经典干货】大师镜头——低成本拍大片的100个高级技巧之打斗及追逐镜头设计!这本书能给你灵感,让你有冲动去尝试那些复杂的、创意十足的镜头。
书中引用的例证全都来自**,那些设备是你买不起的,钱也是你花不起的,但没关系,我们就是想告诉你,只要有一台手持摄像机,你也能拍出同样惊艳的效果。
因此,我没有浪费口舌建议你选择哪款摄影机,或哪款升降机,其实也没有这个必要,已经有很多人写过相关的书了。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一直在跟我的摄像师跑外景,设计我的第一部剧情片。
我们目前的计划还很粗糙,但也给拍摄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如果你正想拍一部电影,这本书一定能给你一些帮助,如果你在拍摄时迫切需要一堂灵感的话,你也可以听听书中的建议。
我已经在影视行业工作了快十年,可让我吃惊的是,当我着手拍我的第一部剧情片时,这本书里的技巧还是那么有用。
我知道,我要拍摄的电影里,不会有哪个情节是与书中介绍的完全一样的,但这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书中所讲的方法给了我灵感,让我知道的人曾经做过什么,我又可以学到什么,当真正拍摄的时候,我又可以加进些新东西。
现在人们拍电影有一个误区,觉得摄影机移动得越频繁越好,他们觉得摆弄摄影机还是挺酷的。
但真正的摄像是要技巧的,是需要挺精心设计的,只有用心好好拍,才能拍出精彩的镜头,而不是那种DV随意拍的效果。
千万不要为了移动摄影机而乱动摄影机,但也不要因为懒得思考,就一直保持摄影机不动。
如果你一时没了主意,不妨翻开这本书看看,一定也有人遇到过跟你一样的向题,他会告诉你答案。
有了前人的经验,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书中的每一章我都会强调镜头的选择,并告诉你选用哪种镜头好。
就算你对镜头不感兴趣,我还是建议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
姚钎:你自认为是一个“关注演员”的导演,但你也要知道,选错了镜头,演员再怎么努力都会白费。
其实,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并不难,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足够了。
找一个35mm的单反摄影机——如果没有单反,那DV 机也可以,尝试一下各种镜头,感觉一下有什么不同。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5篇)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折服。
他用他真挚的爱心、诚恳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使我们不仅有感性的认识,更有理性的提升。
读其书,就是与这位哲人促膝交谈;读其书,就是与这位伟人平等对话;读其书,真乃是受益匪浅哪!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
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
从教这么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班主任工作也做了十多年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仁至义尽”的,我自己感觉对学生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可是我逐渐发现,学生对我是“敬而远之”,这种“发现”是从我的要好的同事身上发现的。
我这名也是一名小学教师,每次与她走在一起遇到学生的时候,学生都会与她谈笑风生、亲密有加。
而对我,我明显感觉到了他们的拘谨与不安。
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对学生可以说是严厉有加、极尽爱心的,为何学生看到我那么不自在呢?真是白教他们一回了!我不禁愤愤然。
我同事笑着对我说:“你的‘极尽爱心’是做到了,可是完全让‘严厉有加’给掩盖住了。
你对学生来说是高高在上,学生需小心地仰视你,而我,学生只要放心地平视就行了。
你呀,对学生好,也要讲究点方法嘛”,看着她那洋洋得意的样子,我不由地“怒火中烧”,可转念一想:她说的还真有一些道理。
回想自己以前,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许”,不许犯错误、不许违规、不许做有损于学校的事、不许这、不许那······一旦发现学生有犯禁者,便会大发雷霆,怒吼声“响彻云霄”,最后,不让这个学生“连哭带嚎”地出去绝不罢休。
100 条简洁有用的小建议,让生活更美好一点
100条简洁有用的小建议,让生活更美好一点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总有人好为人师,老是拿“建议”来作为一种人生指引。
从恋爱到工作,或者落实到生活,都有一套十分全面的人生建议。
但正如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要告诉我们“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再多的道理如果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没有去付出实践,那这一切都将只是徒劳。
本文作者不讲人生大道理,只是总结了100条让生活更美好的小建议,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并能够应用到生活中。
财物1、如果你想了解人们对一个产品的意见,在论坛或者社交媒体上搜索。
你会看到真正用户的想法,而不是搜索引擎上经过SEO后的内容。
2、有的银行每月收你20元月费,有的银行收你0元,如果你用的是前者,要好好弄清楚这20元是买什么的。
3、你一生中相当一部分时间都在使用的东西(床:1/3,办公椅:1/4)是值得投资的。
4、“哪里有好刀”?如果你在寻找好X,说明你有坏X,扔掉他们吧。
5、如果你的工作是在电脑上完成的,那就多配个显示器吧。
减少在窗口之间浏览的时间,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6、就何时扔掉旧垃圾制定明确的规则。
一旦建立了明确的规则,垃圾很可能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这是因为任何规则都会优于我们的借口(“把这个破音响保留五年,万一我学会了如何修理它”)。
7、不要送CD当礼物,现在人们都在网上听音乐。
给他们买他们喜欢的乐队的周边来代替,这更私人化,乐队也能得到更多的钱。
8、买东西的时候,时间和金钱要相互权衡。
如果你钱少,就多花点时间去找优惠。
如果你时间少,就不要再找优惠,在网上快速买东西。
烹饪9、泡茶时间:绿茶3分钟,红茶4分钟,草药茶5分钟,好茶就是这么简单!10、食物其实既可以便宜、健康、美味,又可以比较快地准备。
只需要一天几个小时,就可以准备一周的许多饭菜。
11、烹饪会污染空气。
做完饭后开窗几分钟,可以极大地改善空气质量。
12、通过简单的调料可以让食物的味道变得更加刺激。
这也是一个表达的机会,买一些草药和香料,然后进行实验吧。
高考作文素材:贝聿铭:一材多用
用建筑装点世界——记世界著名现代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说起法国巴黎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 可能无人不知。
但说到它的设计者——美籍华人贝聿铭, 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下面就让我们从这张荣誉表开始, 来看一看大师贝聿铭的精彩人生吧: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国际普茨克建筑奖(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 获奖五十次以上。
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 其中的代表作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卢浮宫金字塔、旧金山公共图书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香山饭店、埃佛森美术馆、日本美秀博物馆、梅尔森音乐厅、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等, 都将永垂建筑史册。
一、成长的历程1917年, 祖籍苏州的贝聿铭出生于广州。
1927他随调职上海银行的父亲到上海去读书。
他中学毕业讨论未来职业时, 父亲推荐了金融或医学。
然而, 贝聿铭对两者都不太感兴趣, 就决定寻找自己的目标。
一天, 贝聿铭和叔父一起去刚竣工的当时远东最高的26层楼的饭店旁边的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
突然,贝聿铭停下脚步, 在一张纸上勾画出了饭店的轮廓……后来, 贝聿铭回忆说:“我沉醉在建设一幢和这饭店一般高的大楼的设想中……我断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
”就这样, 他又一次违抗了父亲的意志——让他去英国读书, 最终选择了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 后来又转入了麻省理工学院。
二、成名前的准备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 后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其间, 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 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1948年, 32岁的贝聿铭作出令人惊讶的选择, 离开哈佛, 到房地产公司去。
理由是觉得学校的事业不美丽, 希望学点新东西。
跳槽后的十二年中, 贝聿铭为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与住宅群的设计, 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
他创造性地用水泥墙代替了砖块墙, 采用舷窗式的窗户来扩大屋子的空间, 改善采光, 在楼与楼之间留出空地作为公园, 这成为影响全世界住宅区建设几十年的新模式。
勒·柯布西耶设计理念
勒·柯布西耶设计理念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城市规划五要点:a、功能分区明确b、市中心建高层,降低密度,空出绿地c、底层透空(解放地面,视线通透)d、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e、建立小城镇式的居住单位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现代建筑观:1、新建筑是新时代的建筑。
2、工业化的建造方法。
3、设计方法:由内而外,平面是设计的发动机,功能合适。
运用基本形式和有比例的几何体,超脱个人情感,反对装饰。
4、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带形长窗和自由立面。
5、城市集中主义者,大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思想介绍:倡导新建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工作中,现代主义建筑在欧洲兴起,勒.柯布西耶是主要倡导者。
1920年起,他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建筑创新的文章,后来汇集出版《走向新建筑》(1923)一书。
他认为轮船、汽车和飞机是表现新时代精神的产品,但是建筑和建筑师落后了。
他说"建筑艺术被习惯势力所束缚",必须创造新时代的新建筑,建筑要走工业化的道路;甚至说"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建筑师要向工程师的理性学习。
但他同时又把建筑看作"纯粹的精神创造",一再强调建筑师是造型艺术家。
勒.柯布西耶的革新思想和独特见解对当时的学院派建筑思想是有力的冲击。
"新建筑的五个特色"1926年,柯布西耶从现代建筑采用框架结构这一条件出发,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色":①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②屋顶花园;③自由的平面;④横向长窗;⑤自由的立面。
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代表作品如库克住宅(1926)、萨伏伊别墅、巴黎大学瑞士学生宿舍以及他参与设计的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1936~1945)等,都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
101条伟大的计算机编程名言
101条伟大的计算机编程名言计算机1、“计算机没什么用。
他们只会告诉你答案。
”(巴勃罗·毕加索,画家)2、“计算机就跟比基尼一样,省去了人们许多的胡思乱想。
”(萨姆·尤因,作家)3、“他们拥有计算机,他们也还可能拥有其他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珍内特·雷诺,美国前女司法部长)4、“跟计算机工作酷就酷在这里,它们不会生气,能记住所有东西,还有,它们不会喝光你的啤酒。
”(保罗·利里,吉他手)5、“如果汽车能赶上计算机的发展周期的话,一辆今天的劳斯莱斯仅值100美元,每加仑要跑100万英里,每年还得爆炸一次,把里面的人杀个精光。
”(Robert X. Cringely,技术作家)计算机智能6、“计算机总是越来越智能的。
科学家告诉我们说不久它们就能跟我们对话了。
(这里的“它们”,我指的是“计算机”。
我怀疑科学家永远都不能跟我们对话。
)”(Dave Barry,幽默作家)7、“我最近注意到,在共同文化中,那种对计算机变得智能化并最终掌控世界的妄想恐惧症几乎彻底消失了。
据我所知,这跟MS-DOS的发布基本是同步的。
”(Larry DeLuca)8、“计算机会不会思考这个问题就像问潜水艇会不会游泳一样。
”(Edsger W. Dijkstra,图灵奖获得者)9、“活了一百年却只能记住30M字节是荒谬的。
你知道,这比一张压缩盘还要少。
人类境况正在变得日趋退化。
”(Marvin Minsky,人工智能研究的奠基人)信任10、“这座城市的中央计算机告诉你的?R2D2,你不该相信一台陌生的计算机!”(C3PO,星球大战中的翻译机器人)11、“不要信赖那些大到不能扔出窗外的计算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苹果联合创始人)*译者:游戏《文明4》中的科技引言,实际上沃兹尼亚克自己也不记得自己是否确切讲过这样的话。
硬件12、“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可被踢的部分。
”(Jeff Pesis)软件13、“今天大部分的软件都很像上百万块砖堆叠在一起组成的埃及金字塔,缺乏结构完整性,只能靠强力和成千上万的奴隶完成。
著名地100个管理系统定律
站在巨人之肩膀爱因斯坦工作三定律:一、从杂乱中发现简单;二、从混乱中制造和谐;三、在困境中寻求机会。
波尔森定律:任何东西使用到其潜能极限时都会崩溃。
福克兰定律:没有必要做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做决定。
卡德宁定律:你得到最多的东西是你最不需要的东西。
科安定律:如果事情看起来很复杂,就会让人失去兴趣。
库柏定律:所有的机器都是放大器。
拉瑟福德定律:越是不知道怎样去做的事,就越没必要去做。
勒库尔定律:不朽的先决条件是死亡。
鲁尼恩定律: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露西定律:衰老的根源是忧伤。
马西森定律:结构决定功能。
蛤蟆养大了不能当马骑。
马歇尔广义冰山定律:任何事物只能了解到它的八分之一。
麦凯布定律:没有谁必须做任何事情。
米尔斯定律:没有任何工作繁重得不能一夜完成。
沃尔夫定律:第一印象永不再来。
约克基定律:知识最少的人发言最多。
第一定律:在拿到第二个之前,千万别扔掉第一个。
《著名的100个管理定律》(一)管人用人育人留人之道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则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1.奥格尔维定律:善用比我们自己更优秀的人。
2.光环效应: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才。
3.不值得定律:让员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工作。
4.蘑菇管理定律: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
5.贝尔效应: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6.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
7.首因效应:避免凭印象用人。
8.格雷欣法则:避免一般人才驱逐优秀人才。
9.雷尼尔效应:以亲和的文化氛围吸引和留住人才。
10.适才适所法则:将恰当的人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
11.特雷默定律:企业里没有无用的人才。
12.乔布斯法则:网罗一流人才。
13.大荣法则:企业生存的最大课题就是培养人才。
14.海潮效应:以待遇吸引人,以事业激励人。
(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企业管理中多点人情味,有助于赢得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艺术爱好者的100个艺术技巧
艺术爱好者的100个艺术技巧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我们并不需要成为大师,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100个艺术技巧,希望对正在追求艺术的你有所帮助。
1. 练习素描,这是艺术基础。
2. 注意灯光的角度和强度。
3. 色彩搭配要多花时间研究。
4. 勤于观察周围的一切,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5. 练习手绘字体,这可以提高手的敏捷性和创造力。
6. 学习不同的画笔和画布类型,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的选择。
7. 对于特别关注的事物,多做绘画练习,提高技巧和熟练度。
8. 识别和研究不同的绘画风格,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向。
9. 勇于尝试不同的创作媒介,如炭笔、水彩、丙烯等。
10. 在绘画时,将主题的重点留在画面的中心位置。
11. 学习色彩理论,如颜色的对比和互补配色。
12. 通过观察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学习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创作灵感。
13. 了解和运用传统艺术形式的技法和特色。
14. 学习运用视觉艺术中的透视、比例和构图原理。
15. 将不同类型的绘画技巧结合起来,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16. 画水果、花朵等对象以提高技巧。
17. 学习如何画人物,注意身体比例和面部细节。
18. 学习如何运用阴影和高光塑造立体效果。
19. 手稿要清晰明了。
20. 尝试在平面作品上使用暗角,生成更具体的景象和氛围。
21. 加强对空间构成的认识。
22. 学习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色调和渐变。
23. 频繁的练习自然与景物绘画,如山、海、花、树等。
24. 练习低调的色彩搭配,突出细节和整体形象。
25. 涂鸦,培养园艺人员的技巧和常识。
26. 学习调色板设计和使用。
27. 勤于观察动物和人的行为姿态,提高真实感。
28. 根据照片绘制人物或场景。
29. 学习如何在画布上实现阴影和反光效果。
30. 利用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独具特色的作品。
31. 注意线的粗细和形状,以及如何使用线条语言来表现情感和观念。
32. 练习画写实人物以及描绘面部表情和特征。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26篇)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精选26篇〕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精选26篇〕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篇1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获益良多,不但帮我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疑难,更让我的目光看得更远、更深。
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假如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那么留着不要讲完。
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
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
一切都取决于详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
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存。
”对照我的课堂,我总是千方百计的多教,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惟恐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然而这种“多多益善”的做法如今想来是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诚然,帮助学生解惑无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老师不可回避的天职。
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疑,并让学生学到解疑的方法,品味到疑问被解的快乐。
但是我们老师不能一味地以解疑为目的,为问题的解决而满足。
疑问是考虑的泉和动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去探究研究,获取新知。
当学生头脑中不在有疑问的时候,思维也就渐渐停顿了。
成功的课堂,不是把学生头脑中的所有疑问都解决,而是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
我想:这样的教学就使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习效果也会大大进步,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大的开展和进步。
读着《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自己正穿越了岁月的隧道,脱离了时空的限制,聆听着大师的谆谆教导,或感悟、或惊讶,更多的那么是一股跃跃欲试的激情,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学生。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篇2《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建议》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当然不是金子,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珍贵的经历仍然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0位著名平面设计师及其作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0位著名平面设计师及其作品设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设计元素,无论是精美的海拔设计,还是商家品牌的LOGO,设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数不胜数的设计师手下,平面设计这一行业已经不断发展和进化了许多个世纪。
在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有这些设计师为平面设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专攻字体或杂志设计、到唱片封面和政治海报,这些设计师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通过艰苦工作和伟大设计,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塑造了平面设计行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20位彻底改变了平面设计的大师。
01.David Carson:打破常规David Carson被称为“垃圾教父”恰如其分,他独一无二、打破常规的态度彻底改变了设计业。
2.Saul Bass:设计图标在设计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Saul Bass是一个传奇,你很可能已经看过他的作品了。
Bass通过设计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电影海报和电影片头而留名青史,比如《惊魂记》、《金臂人》、《西北偏北》等。
同时,他还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商标设计师,为许多经典品牌设计了商标,平均使用年限超过35年。
直至今日,他的许多设计仍在使用,比如舒洁(Kleene某)、Girl Scout、和AT&T。
03.Stefan Sagmeister:把不同的启发性元素结合Stefan Sagmeister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当代设计师,客户包括滚石乐队、HBO、古根海姆等。
Sagmeister的作品通常会结合幽默、性、非正统和煞费苦心的细节,来打造不和谐的现代设计,这也持续启迪和冲击着设计师们。
04.Paula Scher:把字体当作视觉形象Paula Scher是第一个能在知名平面设计公司Pentagram占有一席之地的女设计师,而且她也完全担的起这一地位。
她令人惊叹的设计在许多方面塑造了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认知以及平面设计的应用,特别是她为纽约公共剧院设计的作品(如上图),其中文字作为视觉形象的这一技巧也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5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5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5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1书中共有100条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书中的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
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每条建议像一场甘雨般化解着我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21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的众多建议中,不止一次提到关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他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兴趣的秘密何在?他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
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同时,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终的源泉之一。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动脑探索过程,他认为,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
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
让学生在知识运用过程中体验到知识是一种那个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那个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
密斯凡德罗
密斯·范德洛设计并建造了美国 范斯沃斯住宅在芝加哥郊外为一 位独立的职业女性伊迪丝·法恩 斯沃思博士举办的周末度假活动。 在这里探索了人,住所和自然之
间的关系。这座玻璃亭子高高耸
立在福克斯河旁的洪水平原之上,
四周环绕着森林和乡村草原。
03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 德国馆
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International
功能化
在科学领域的认识上,人们对于建筑结 构的实用性、功能性特征及视觉美学的 追求上有了较大的转变,这促使了现代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古典建筑风格的发展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 求,不能及时对功能与结构的科学进行转变,不 能适应变化中的社会发展新思维,因此它显得有 限与单一。于是人们就开始追求简单、坚固、耐 用、易于安装与拆卸的方式来作为建筑结构发展 模式的方向。这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相吻合。 紧接着现代建筑潮流逐步从建筑学、建筑图案、 装饰、雕塑为一体的古典主义风格中走了出来。
LOG O
在此输入标题
12
设 计 理 念 02
———少即是多
“我们反对一切美学的抽象理论,一切教条, 一切形式主义……创造形式要从我们的任务 出发,以时代的新方式,这就是我们的任
务。”
:功利之美
少即是多 流通空间 全面空间
功利之美与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异 曲同工之处,密斯·凡德罗在建筑设计上不仅 表现了功利间的有用、实用的功能,而且在外 观设计及内观装饰上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自1851年在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建造 的水晶宫开始,玻璃、钢材、水泥等 材料的使用就开始渐渐地被大规模运 用于现代建筑行业中,钢筋混凝土与 玻璃的应用使得建筑业发生了飞跃的 变化。
对建筑系学生的100条建议
对建筑系学生的百条建议1.既然选择了路,就不要怕路远,希望你能够热爱建筑,并且真诚。
建筑是超越一切其他艺术之上的艺术,要求能达到纯精神的高度、数学的规律、理论的境界、比例的协调。
这就是建筑的最终目标(By Corbusier)。
2.2. 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建筑空间的功能和流线问题。
但还须注意采光照明、自然通风和防火疏散几个方面。
3.3. 不要对老师亦步亦趋,但也不要不切实际地冒险和想象。
建筑是一门生活学科。
4.4.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建筑是一门严谨的专业,画出的每一条线我们都要弄懂,要表达的东西务必精准,不要模棱两可就算结束,我们的世界里不允许“差不多吧!”以及“大概是吧!”。
5.5. 不要以为刚好满足规范就万事大吉,有些情况下,规范只是最低要求,还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而且有些“隐藏的规范”不是规范里能找到的。
6.6. 要学好建筑,我们需要博览书籍,也需要多做设计。
但不可以只做设计,也不可以只看书籍!7.7. 平时要多用心收集、思考,在慢慢积累的过程中,踏实练好基本功。
别遇到什么问题就说:学校没教过!8.8. 建筑的主体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北向、东北向,和夏季最大日射向西向。
9. 征地界线是土地使用者所征用土地的边界线,但并不完全归土地使用者所有,因为包括了一部分城市公共设施用地。
10.10. 道路红线是规划的城市道路用地的边界线,也是场地与城市道路用地的空间界限。
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是建筑红线(建筑控制线)。
11.11. 基地的机动车出入口的位置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12.12. 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 或总长度大于220m 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超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和占地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松浦弥太郎 尹宁 译读后感
《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100个简单、亲和的基本生活理念,让我们审视日常的美好,遇见全新的自己)(浦睿文化出品)》松浦弥太郎尹宁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是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的一部力作,以简洁、亲和的文字,为我们揭示了生活中最简单却往往被忽视的美好。
这本书由尹宁翻译,浦睿文化出品,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不禁让人反思生活的真谛。
书中提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隐藏着美好。
”松浦弥太郎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这些细节,并将其融入100个基本的生活信条中。
这些信条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工作、人际关系、心态、情感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日常、发现美好的全新视角。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例如,他在书中提到:“认真对待每一顿饭,享受饮食的乐趣。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享受。
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和成就,而忽视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而松浦弥太郎告诉我们,美好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书中还强调了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松浦弥太郎提倡的,正是这样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他鼓励我们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从而让生活更加美好。
文字犀利,旁征博引,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
如他在谈论珍惜时间时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
”这句话简洁有力,直击人心。
作者通过这样的表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触类旁通,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
松浦弥太郎将生活中的点滴经验,融入到各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生活指导。
例如,他在书中提到:“善于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这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同样适用于工作和学习。
倾听他人的意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建筑的100条建议
1.既然选择了路,就不要怕路远,希望你能够热爱建筑,并且真诚。
建筑是超越一切其他艺术之上的艺术,要求能达到纯精神的高度、数学的规律、理论的境界、比例的协调。
这就是建筑的最终目标(By Corbusier)。
2. 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建筑空间的功能和流线问题。
但还须注意采光照明、自然通风和防火疏散几个方面。
3. 不要对老师亦步亦趋,但也不要不切实际地冒险和想象。
建筑是一门生活学科。
4.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建筑是一门严谨的专业,画出的每一条线我们都要弄懂,要表达的东西务必精准,不要模棱两可就算结束,我们的世界里不允许“差不多吧!”以及“大概是吧!”。
5. 不要以为刚好满足规范就万事大吉,有些情况下,规范只是最低要求,还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而且有些“隐藏的规范”不是规范里能找到的。
6. 要学好建筑,我们需要博览书籍,也需要多做设计。
但不可以只做设计,也不可以只看书籍!7. 平时要多用心收集、思考,在慢慢积累的过程中,踏实练好基本功。
别遇到什么问题就说:学校没教过!8. 建筑的主体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北向、东北向,和夏季最大日射向西向。
9. 征地界线是土地使用者所征用土地的边界线,但并不完全归土地使用者所有,因为包括了一部分城市公共设施用地。
10. 道路红线是规划的城市道路用地的边界线,也是场地与城市道路用地的空间界限。
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是建筑红线(建筑控制线)。
11. 基地的机动车出入口的位置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12. 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m 或总长度大于220m 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超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和占地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
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高层建筑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距离不宜超过8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设计大师的100个建议(精华版)怎样做出好设计—大师的100个建议好设计如何诞生:001好设计是简单的设计。
从数学的角度而言,少即是多,证据是每一个数学公理。
从设计师角度而言,美依赖于一些精心选择的结构性元素,而不是依赖于装饰品点缀和堆砌。
装饰品本身并不是坏事,只有当它被用来掩盖结构的苍白时,才变成了一件坏事。
002好设计是好看的设计。
数学家哈代说,丑陋的数学在世界上无法生存。
飞机设计师凯利·约翰逊说:如果解决方法是丑陋的,那就肯定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只是还没有发现而已。
003好设计是启发性的设计。
想一下乐高积木,它允许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使用。
004好设计通常是有点趣味的设计。
005好设计是艰苦的设计。
人们为什么会觉得野生动物非常优美?原因就是它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在外形上不可能有多余的部分了。
006好设计是看似容易的设计。
007好设计是对称的设计。
008好设计是模仿大自然的设计。
不过这一条用来回答“为什么飞机没有做得跟鸟一样”这种问题的时候,可以参考第二条:人类有更有趣更优美的解决方式。
009好设计是一种再设计。
010好设计是能够再复制的设计。
你可以理解成允许山寨,但不是鼓励你去复制别人。
011好设计常常是奇特的设计。
但这句话要紧接着这句─“可能是因为我不够聪明,才会觉得它们看上去很奇特。
一条狗看到开罐器也会认为那是一个奇迹。
如果我是天才的话,可能会觉得欧拉公式(87页)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它又没有说错,有什么好奇怪的。
”012好设计是成批出现的。
为什么文艺复兴会出现在1450年的佛罗伦萨?如果达芬奇出生在米兰,历史会怎样?另一个例子是,即便当代人口流动如此剧烈,天才项目还是出现在那么几个中心:德国包豪斯建筑学院、曼哈顿计划、《纽约客》杂志、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作室和1980年代的施乐帕洛阿图研发中心─格雷厄姆在这里注解:如果你远离这些中心,你也很难出头。
013好设计常常是大胆的设计。
“我觉得发现丑陋的东西要比你想象出一个优美的东西更容易。
大多数做出优美成果的人好像只是为了修正他们眼中丑陋的东西。
”014好设计的秘诀:非常严格的品味,再加上实现这种品味的能力。
单单无法容忍丑陋还不够。
只有对这个领域非常熟悉,你才可能发现哪些地方可以动手改进。
你必须锻炼自己。
只有在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之后,你才会听到心里有一个细微的声音说:“这样解决太糟糕了,一定有更好的选择。
”不要忽视这种声音,要培育它们。
015反对恶趣味。
比如SUV。
即便它采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也改变不了格雷厄姆对它的看法,因为SUV来自一个令人厌恶的想法:如何使得小货车看上去更有男子汉气概。
016支持简洁。
有一个笑话说,黑客动手写程序之前,至少会在心里盘算一下哪种语言的打字工作量最小,然后就选择使用该语言。
017做用户需要的设计,而不是“用户要求的设计”。
任何一个领域的最佳作品都不可能是由对用户言听计从的人做出来的。
(001~017:设计大师保罗·格雷厄姆对设计的总结)018有一个笑话。
有人问:“要改进一个灯泡,需要多少设计师?”设计师说:“等一下,我们要改进的必须是灯泡吗?”这样的问题有时候会让提问者看起来很幼稚,但事实情况刚好相反:他们是在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界定思考问题的方式。
设计往往从这里开始。
但大公司里问问题的人可能不多─这是他们需要外脑的原因。
灯泡的后续故事是,最后那个设计师在不改变灯泡本身的条件下增加室内光照量,他在天花板顶部加了一扇窗让阳光射入。
019大多数大公司不会问自己的“蠢问题”包括:我们为什么在生产这些东西?人们为什么需要这些产品?假如我们彻底改变目前的产品会怎样?要不要做点别的东西?也许应该停下来为现在的产品提供不一样的体验?什么会让我的消费者快乐?020害怕显得幼稚。
想象在一个大会议室里,每个人都对议题点头称是,你可能是唯一一个举手说“请等一下,这样做没什么意义”的人。
大多数人在这个想象面前会选择放弃举手,在这种情况下,点头更容易一些,但好设计可能就此消失了。
021忽略了弱势群体。
老年人可能因为看不清药瓶上的小字而吃错药,关节炎患者可能根本握不住削胡萝卜和土豆皮的刨子,而世界上大多数设计都不会考虑左撇子。
其实好的设计应该不需要特别的适应和学习,就可以给能力不同的人使用。
这是创新咨询公司IDEO在做一个牙膏项目的时候去拜访同时用7种牙膏的人,和根本没有牙的人的原因。
022认为设计应该用来推动公司制造更多产品,或者将更多新功能用到产品上去。
其实你在不断扩大产品系列的同时,也在离你的消费者越来越远。
相比“满足市场不同需求”这种好听的说法,大公司其实在用复杂且重复的产品线掩盖自己对消费者的一无所知。
023焦点小组。
这一条与上一条目相辅相成,焦点小组是指大公司为了了解消费者在想什么,把目标消费群体找来讨论,试图找出设计的方向。
但情况往往是,他们做出来的往往是“用户要求的设计”,而不是“用户需要的设计”。
要避免这一点,大公司需要一个真正能解读消费者的人,而不是一堆消费者调查问卷。
024联想的设计师曾经为某一系列的一体机设计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支架。
但在运输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个东西让运输成本从4美元变成了20美元一台。
在设计新的一体式台式机支架的时候,设计师告诉联想副总裁姚映佳:“这次我会考虑节约运输成本。
”025调查问卷。
和焦点小组一样,调查问卷的问题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人们把问卷结果等同于设计。
调查问卷存在的问题是,调查者很可能把被调查者的意见理解成了自己希望听到的样子。
保守大公司还有一个习惯是,他们对复杂的专业词汇、行话和武装过的设计流程感觉更踏实。
026经验。
来自五星设计的平面设计师保拉·谢尔(Paula Scher)曾说:“当我对一项工作一窍不通的时候,就是我工作最出色的时候。
”她曾在餐巾纸上为花旗银行勾勒出那个著名的雨伞图标。
谢尔这样解释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想寻找让事情变得更好的方法,那些特定领域里的丰富经验会阻碍你的成功,因为你太清楚结果会怎样了,你知道哪些方法不会奏效。
027害怕重来。
大公司是效率的代名词,这不仅往往意味着环环相扣的流程让微小的创新想法难以出头,还意味着一旦某个产品进入流程,没有人愿意或者有能力让它回炉再造,“就这样算了吧”会让一个产品堆满糟糕的设计。
换个说法是,如果乔布斯不够龟毛,苹果不会成为苹果。
028技术决定设计。
1980年代后期计算机芯片的应用让石英表风头减弱。
但卡西欧这样的大公司设计出来的芯片手表是使用者的灾难:那些集成了收音机、闹钟、计算器等功能的手表往往需要使用者不断按压调控迷你键盘─工程师设计的时候非常简单,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友好。
(018~028:大公司设计部门注意!)029好看的设计首先有很高的几率被使用。
好用但不美的设计,接受度会不高,于是好不好用也变得不重要了。
这可能是认知偏见,但也是事实。
030瑕不掩瑜。
人们会对好看的设计上的缺失更有容忍力。
031判断好设计的方法之一是人们会对这个产品产生感情,比如起名或者给现有名称起绰号。
032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里从三个层面解释了这个问题:每个人对设计的认知都是从感性反应(我想拥有它)开始的,而后才是实际操作层面(它不难用嘛)和品牌效应层面(啊,那关乎我的个人形象)。
一旦到达品牌效应层面,人们就会愿意为这个产品或者服务付更多钱。
033设计师伊夫·贝阿尔说:“如果你可以让人们想摸摸你的产品,你的设计就成功一半了。
”034日本设计师坂井直树在评价Mini Cooper时这样说:“车子果然还是要长得痞痞的才有人爱啊!”他判断汽车设计是否受市场欢迎的另一个指标是:女孩子是不是会喜欢它。
035家居品牌Alessi风靡的原因并不在于它们应用先进技术或者昂贵材料,而是让自己的产品看起来很有趣,比如有时候是天真,有时候是恶作剧。
CEO Alberto Alessi曾经总结说:“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必须能打动人,传递情感,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画面并带来愉悦的体验。
而设计师的工作就是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展现这些具有表达潜力的东西。
”036设计师巴克明斯特·富勒曾经说过:“当我开始研究一个问题时,我从不刻意去想它漂亮不漂亮;但一旦我完成这项工作,若它不好看,我就知道我失败了。
”(029~036:“好看”的价值)037表面上看来,设计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需要大量的思考;“直观”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是人们的直觉在起作用。
但事实上,很多设计或发明之所以伟大,恰恰是因为它们符合人们的直觉,源于并融入人们的生活。
门和橱柜把手从来不是人们思考的对象,人们很自然地通过它们进行开启的动作,从来不需要额外的说明。
038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Tuburet M牌可堆叠木椅(StackingStool)。
扎实、舒适、线条流畅优雅、可以堆叠,且只用一块木板塑形而成,没有任何多余元素。
039但好设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减法。
《简化的法则》的作者、罗得岛设计学院的院长约翰梅达认为设计简约的重要原则是去掉无用的,增加有意义的。
另一个发现是:“好设计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人们熟悉和陌生事物的组合。
熟悉的事物吸引人们使用,而陌生的事物让他们停留其中。
”040另一种简单的设计。
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曾经为无印良品设计过一款挂壁CD机。
它的外观酷似一个挂在墙上的老式排风扇,正方型的底座中间嵌入圆形的CD碟片,只有一根拉绳从底座中间悠悠垂下。
所有看到这个CD机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去拉动那根细绳,转动的CD盒里就会传来悠扬的音乐。
这个设计源自于人们对于童年时期老式风扇和电灯的回忆。
“我的理想就是不需要说明书去告诉人们怎么使用,它必须能让人们凭直觉自然地去操作。
”041遥控器设计、路标设计和武术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选择的东西越多,回应的时间也越长。
遥控器的按键不用多说,路标数目越多越复杂,司机难以判断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应的,武师知道的搏击技巧越多,出拳的时间可能就越长。
042谷歌的搜索框是简洁交互设计的最佳代表之一。
虽然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说这个设计的来源只是因为公司成立之初请不起正经的设计师,但时至今日,谷歌也没有改变那个小框。
043“你这辈子做了什么事?”日本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裁了一块布。
”044乐高的另一个特点:这大概是全世界最不需要说明书的组合玩具。
那些相对凹凸的表面,以及平滑的侧面,让人自然地想将一块积木嵌在另一块积木上。
045一流餐厅的桌布总是白色的。
这是店方向顾客传达优质服务水平的媒介─那些深色或者花哨的台布更容易隐藏污渍。
046交互设计师Steve Krug关于网页设计发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人们其实是在扫描网页,而不是阅读。
当大多数网页设计师都以为要精心安排文字和图片的版块以便用户阅读的时候,大多数用户其实只是匆匆扫过,抓住关键信息之后就略过了─所以网页设计第一要素不是增加缤纷的功能,而是去除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