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b0a636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e.png)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8a3d5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a2.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 B统一)4、新石器时代结束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A五六千年之久)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B农业)7、建国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 C明)8、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 D墟)9、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10、“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 C西周)11、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D董仲舒)12、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的( B五六十年代)13、中国古代丛书林林总总,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而成的大型丛书(C《二十四史》)14、至今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 D 《四库全书》)15、《周礼》又名周官,是一部(D谈论政治制度的书)16、汉代六经中的《乐经》不存在,增加了(B《孝经》《论语》)合为七经17、《春秋文公四十年》中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对(C哈雷慧星)的记载。
18、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是(C中医学)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20、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 D 语系)21、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 D烝)22、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己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这种神叫( c上帝)23、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 C周公 )24、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 C大业三年 )25、秦朝的中央“三公”是(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6、下列关于“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始皇帝是秦政 )2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D大有关系)28、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A血缘)2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B《法经》)30、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A 什伍里甲制度)31、佛教的创造人是( C释迦牟尼)32、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是( C仓颉)33、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B“书同文”)34、“以物比德”属于( D类比思维)35、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A 般若学)36.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D梁漱溟)3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格是(D重叠)38、语言文字之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像,又是文化的( A载体)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PPT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8ef94fb49649b6648d74790.png)
2、三大集团的代表人物。
3、殷商西周的文化特征。
4、《周易》和八卦。
5、阴阳五行观的转变。
6、九流十家的提出、内容,其中对后世影响 巨大的是哪几家。 7、前期法家的三个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 慎到)和他们的观点(重法、重术、重势)。 8、“经”的含义的演变。 9、“三玄”。 10、玄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各个时期的主 要观点。 11、唐代文化博大气度的主要表现。 12、佛教对传统文化冲击的表现。(包括华 夷之辨等)
三、问答:
1、百家争鸣的文化意义?
2、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 别?
5、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思想的主要内容?
6、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 7、玄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8、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识记:
2、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3、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4、“性善说”与“性恶说”的主要区别?
5、董仲舒学说的内容以及他对儒学发展的贡
献? 6、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 7、儒学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 8、儒家学说对人格塑造、人格修养的基本要 求和规范? 9、儒学对文学的规范作用?
第六章 中国古代图腾文化 一、识记:
13、儒家、道教、佛教、玄学交互影响与合 流的表现。 14、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张载、王阳明等) 15、理学探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6、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 17、明清实学的内容分类。 18、明清文化典籍的编纂和整理。
二、名词概念:
1、甲骨文、金文 2、八卦 3、稷下学宫 4、黄老之学 5、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6、玄学 7、名教 8、理学 9、心学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25894ec850ad02de80418d.png)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1b129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0.png)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一.文化(一)文化的基本结构1.物质生产文化(1)含义:指人类物质生产过程及其物质生产的实体性,器物性成果;2.制度行为文化(1)构成/含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制度行为文化;(2)层次:①在上的层面:制度文化②在下的层面:民俗民风文化3.精神心理文化(1)含义/构成: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构成;(二)中国文化1.中国当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二.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一)农业自然经济1.原始农业(第一个阶段)(1)产生: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活动中直接产生出来的2.“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家庭手工业,官府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出现3.行会组织(1)出现:北宋首次出现(二)血缘宗法制度1.商朝(1)世袭:灭夏后,商王及其近亲,外戚组成的统治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王位及官职皆世袭;(2)“家天下”: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一个比夏朝更进一步发展的“家天下”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1.制度(1)宗法制度①产生时间:商代晚期②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庙数制3)同姓不婚制(2)礼乐制度(二)汉魏六朝1.政治伦理道德(1)提出者:董仲舒(2)内容:①三纲:②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三纲关系的调整原则(三)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1.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进入全面辉煌和成熟的鼎盛期2.文学(1)唐代文化:唐诗(2)宋代文学:宋词3.书法绘画:(1)书法:宋不如唐(2)绘画:各有千秋4.科技:许多科技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四)明清1.小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一)基本精神: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1.以民为本2.重人伦,远鬼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二)价值取向: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五.儒家文化精神(一)先秦儒家人伦1.孔子(1)思想特点:①服务于国家政治②植根于血缘基础③强调伦理本位④重视主体能力⑤抑制个性欲望(2)总结:将“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2.孟子(1)思想特点:①继承孔子的伦理思想(2)主要贡献:将伦理范畴与性善说联系起来,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3)四端:仁,义,礼,智;(4)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二)宋明理学1.主要讨论:性与天道2.特点:(1)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2)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3.开山祖师:周敦颐/濂溪学派的奠基者4.重要派别:关中学派(1)创始人:张载5.第二次改造:福建学派(1)代表:朱熹(2)成就:实现了儒家“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3)朱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三)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1.内圣外王的要求(1)遵循伦理本位(2)怀抱经世之志(3)注意道德修养六.老子之道的三大内涵(一)“无”与“有”的统一(二)“恒”与“变”的统一(三)“无为”与“自化”的统一七.佛家文化(一)基本教义1.四圣谛——苦,因,灭,道/苦,集,尽,道2.“缘起”论与“四法印”(二)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时(三)中国的佛教——禅宗八.中国古代文化成就(一)中国诗歌(二)中国古代散文(三)中国古典小说1.话本小说(1)起源:宋代(2)演出场所——瓦市①瓦子勾栏②瓦子内又设“勾栏”2.长篇章回体小说(1)由来:由“说话”四家中的“讲史”而来(2)划分:①广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②狭义:讲史,世情,神魔(四)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1)风格①灵活适用的木结构体系②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③舒展自如,平面铺开的整体外形④封闭内向,严整对称的群体布局⑤绚丽多姿的色彩和装饰九.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医1.春秋战国之际(1)扁鹊,“望,闻,问,切”四法,形成中医的传统方法(2)《黄帝内经》2.秦汉时期(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医药学专著(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魏晋南北朝(1)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3)葛洪《肘后救卒方》4.隋唐(1)《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2)孙思邈《千金方》5.明清(1)李时珍《本草纲目》(二)农学1.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三)四大发明1.火药(1)影响:①1225-1248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又传入欧洲,②英法各国14世纪中期才逐渐掌握火药制造技术2.造纸术(1)影响:公元7世纪传到越南,朝鲜,日本,公元751年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到世界各地3.印刷术(1)影响:公元8世纪传入朝鲜,后传入日本等地,经丝绸之路传入伊朗,阿拉伯,后传入欧洲4.指南针(1)影响:公元12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四)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1.文化传统上(1)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尤其是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2)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成为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3)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封闭性(5)传统思维的原因2.社会制度上十.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一)“中体西用”论1.起源:冯桂芬1861 《校邠庐抗议》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新青年》2.两大旗帜:民主,科学十一.文化讨论与“文化热”(一)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1.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核心精神(1)如何把握:从整体上把握(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特质:以伦理为轴心(4)基本精神:实用理性(5)传统文化的特性: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6)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特性:①封闭性,单向性,趋同性②思维方式上:缺乏创造性③观念上:中庸之道2.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二)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2.特点:(1)明显的消费化倾向(2)制作工艺流程化(3)娱乐性本质(三)国学热1.“国学”含义(1)广义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2)外延:“一国所有之学”(3)等同概念:“中学”“国故”2.阶段(1)初级阶段:20世纪80年代(2)承前启后的阶段:90年代(3)愈演愈烈:21世纪3.意义:它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又受孕于当代市场“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两个巨大无比的时代背景中,其能指攘攘,其所指赫赫,无不令人三思。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461a7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6.png)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babbe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e.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89470a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b.png)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华文化1.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由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等组成。
2.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耕经济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和墨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和“自然无欲”,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文化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有一定影响。
5.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1.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有书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流派,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的表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和七声音阶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3.中国传统舞蹈:中国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姿和表达方式,如京剧、豫剧等。
4.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平衡,例如故宫、长城等。
5.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意义。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1.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2.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思想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四个层面,即仁爱、和谐、中庸和天人合一,它们统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仁政”和礼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观念,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627f9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6.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题目类型与分值: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选择题—15分(每题1分,其中单项选择10题多项选择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5个,每个4分)4、简答题——30分(共3小题)5、综述题——15分(1题)二、重点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20个)三纲八目史家三长三礼五礼三清三公四部分类法内廷四阁乡试三鼎甲御史台2、简答题(要求掌握12题)⑴简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P.28-34延续性、伦理性、政治性、世俗性)⑵简述儒道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互补的?(P.114-120)⑶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⑷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
(P.127)⑸举例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
(P.156-158:三方面)⑹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P.268-270)⑺举例简述佛教诸神。
(P.258)⑻举例说明我国古籍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⑼宋代科举对唐代科举进行了哪些改革?(P.286-287)⑽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机制。
(P.306-307)⑾古代中央六部的名称、职掌、主要官员设置及别称。
(参见P.269图表及P.307文字)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意义?(P.404)文化今文经古文经玄学三纲五常四大石窟四大菩萨二重证据法新儒家附: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两个主要派别,都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1、程朱讲“性即理”,主张本体在外,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讲“心即理”,主张本体在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气”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
因此理与气、道与器分而为二。
陆九渊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王还主张“道器合一”。
3、朱熹主张为学先“道问学”,“即物穷理”,更注重读书注经。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2e81b295901020207409c33.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 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译。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b83e58aa0116c175f0e4865.png)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 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 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 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 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4、这时期的文化,是动荡与混乱;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 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本章重点考察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 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 答为主,大概分值约10-15分。 如:2006年1月单选题第6、7、8、9题、多选题第27题, 名词解释第33题(清谈;2006年10月第6、7、8题,多选题 第27题,名词解释第32题(墨家学派),简答第37题; 2007年1月单选题第6、7、8题、多选题第27、28题,名词解 释第32题(庄子哲学),简答第37题 。
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从山陕交界南 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
3、唐初南方文化状况
第一章
五、地域文化的作用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 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六、古代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得失 1、古代起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1)不违天时的观念、“正德、利用、厚生”的精神 (2)保护西北环境的南北朝和唐朝牧场 (3)明代朱元璋的植树运动 2、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3、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1)唐五代以后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2)黄河中下游相关 联湖泊的淤塞或消失影响了对黄河水的吐纳(3)黄河的泛 滥导致逼淮改道,造成了淮河的灾难(4)明清时期政府对 黄河淮河问题的治理并不彻底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f0b6b6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b.png)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
它包含了众多的传统价值观念、思想体系、艺术形式和社会习俗,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和总结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哲学与思想体系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哲学与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创立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和墨家等。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孝道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和个体的和谐,而墨家则提倡兼爱和反对战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二、文学与艺术形式中国文化还以其独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散文和戏剧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唐诗宋词。
这些作品以其深情、含蓄和意境的表达方式而受到全世界的赞赏。
此外,中国的绘画、音乐和舞蹈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音乐以古筝、琵琶等乐器为代表,舞蹈则以优美的身姿和独特的舞步为特色。
三、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之一。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技巧、食材的选择和饮食的文化意义。
中国菜系以其多样性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于世,如川菜、粤菜和湘菜等。
此外,中国茶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喜欢品茶、研究茶道,茶艺表演和茶叶的制作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四、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家庭团聚。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等也是中国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有着深厚的宗教和历史背景,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
五、传统医学与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它以中草药为基础,强调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9c52110227916888486d723.png)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 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 年到1900 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
8.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 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daf7463561252d380eb6e55.png)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陶器刻画符号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画像石上的仓 颉jié像。仓颉 是黄帝时代的 史官,相传是 中国文字的创 造者。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四、原始社会组织与婚姻形式 (一)母系社会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是母系社会,是由 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民人但知其母, 不知其父”,传说中的女娲氏、燧人氏、疱羲氏 (伏羲)、神农氏、有巢氏即指这一时期。 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 共同消费,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 农业、畜牧业发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女性曾经 是主要农业劳动力,占据社会宰制地位。 (原因)
信仰是指观念倾向,崇拜是指行为动作。原始信仰、 崇拜的对象,包括自然、祖宗和图腾三大类。
1.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宗教最初萌动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 灵物崇拜。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上,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 可能是初民对太阳等自然物崇拜的遗 迹。殷墟卜辞有“宾日”、“饯jiàn 日”的记录,是原始社会太阳崇拜在 文明时代的遗存。
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琮是一种内 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体现了原始 先民“天圆地方”宇宙观。一般 认为它是巫觋xí (男巫)祭祀时 通天地的法器。
第一节 原始上古——中国文化的孕育
建筑:巢cháo居和穴居两 种。巢居在长江流域,后发 展为干栏式木结构建筑;穴 居在黄河流域,后发展为土 木合筑的混合结构 。 这两种建筑都成为了后世中 国建筑的主体,与古希腊 、 古罗马及后来西方的石料建 筑形成了不同的对比。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以出土 彩陶著名,其中 发现有多件人面 鱼纹彩陶盆。此 盆高16.5厘米、 口径39.5厘米, 由细泥红陶制成, 敞口卷唇,盆内 壁用黑彩绘出两 组对称的人面鱼 纹。20世纪50年 代出土于西安半 坡村。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ba9e7d350e2524de5187ec5.png)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0249a044a7302768e9939d9.png)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前言一、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内核: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广义理解)文化包括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以及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以及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
(狭义理解)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由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或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文化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1、交流的必要性同的文化体系,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在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就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体系,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预示着文化交流暗伏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文化的比较是整体的比较,或某一个侧面的比较,应对比较的双方整体进行大致的、熟练的认识。
文化的比较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要追溯源流。
3、融合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象两条互不相交的河流,相交汇流。
今天,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各种文化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融合两种文化产生出另一种新文化,各自仍需保留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复杂多样的气候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 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 西方科学注重分析,在研究一个具体事物 或事物的某一局部时,总要把它从错综复 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地考察它的实 体和属性。中国传统科学则不然,它重综 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 功能和联系。它在研究任何具体事物时, 总是居高临下,俯视鸟瞰,把它放在一个 包容着它的更大的环境系统之中。
•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东麓,为 宋代四大书院之冠,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 宋真宗赵恒曾赠书“岳麓书院”额,名声 大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书院主讲期 间学生达千人,时有“潇湘洙泗”之称。
• 科举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 而不是文字创作才华和经典阐述能力的考查 制度。属于政治制度,而不属于教育制度。
六、中国古代的官学教育
•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在 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前者称中央官学教育,后者 称地方官学教育。
八、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 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 的重要性。
科举程序
•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包 挺县试、府试和院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 后俗称“秀才”。童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 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明清的科举主要分三级,即乡 试、会试和殿试。 • 乡试,又称“大比”,(秋闱:秋天的乡试),三年一次, 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在省城举行,应试者为秀 才,录取者称“举人”,也叫“考廉”:第一名称“解 元”。 • 会试是礼部主持的国家级考试。(春闱:春季考试),乡 试后次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应试者为举人,采取者称 “贡士” 。举人赴京赶考的路费由政府出资,沿途还 给种种礼遇和方便,俗谓之“公车”。人们因此也用
• 英国人爱德华· 泰勒(1832-1917), 他第一个对文化做出了专门的研究,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 中写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 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 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 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 他能力和习惯。”
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 识地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 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三、教育的起源
•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 的需要,而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五、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 • 第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 挥生产、经济功能; • 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 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 第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 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 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 为政第二》)
• 《老子·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 章)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主要内容包 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 制。 •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四、古代 神话蕴涵 的民族精 神 2.中国古代 神话具有明 确的厚生爱 民意识。
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 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 汉字的组字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书”,最早 是由汉代许慎总结出来的,汉代许慎著有《说文解 字》。 • ①象形: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如:“车”画一辆 车 • ②指事: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意义的造字法,有的是 纯符号的,如:如木上曰“末”,木下曰“本”,“一” 是指事符号 • ③会意: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 法。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一个人靠着树为 “休”,羊大为“美” • ④形声: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
• 4.封建制度的扼制。 • 中国古代若干消极观念之成为传统并成为 束缚、障碍科技发展的巨大社会力量,可 以说完全是封建统治思维灌输和舆论导向 的结果。除此之外,封建专制制度还有一 些直接所有制科技进步的方面,亦不可忽 视。
• 首先是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科学事业和科 技人员依附于封建专制制度,缺乏独立的社会 地位,这是中国未能形成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独 立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 • 其次是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 • 中国古代高品位的科技新产品,高水平的技师 工匠,几乎全部为统治阶级所支配,所占有。 在统治阶级内部,封建等级制度严格地限制着 各类科技新产品的使用。一切豪华消费都按官 阶的高下通过政府的计划进行调节。
1.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制约了 探究自然的科学精神,农业文明带来的是 对上天的依赖和顺应,孔子早就说过“敬 人事,听天命”。
• 2.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重伦理的非科学 主义倾向束缚了科学的成熟,儒家普遍认 为科学技术只是“小道”,孔子的弟子子 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 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 子张》) 而荀子讲的更明白:“万物之怪书不说,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用;若夫君 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 而不舍也。”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 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 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 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 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 现为变 化、神制科技 的发展。 •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是世世代代老死 不出乡里的个体小农经济和千百年不变的 伦理道德传统。而科学技术则意味着自由 独立思想的充分发展和劳动工具、生产生 活方式的不断更新。
二、教育的概念
•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 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 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 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 (三)《山海经》:约成书于 战国初年 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 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 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 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 料最多的著作。
始祖神话 洪水 神话
创世 神话
二、古代神话分类
战争神话
发明神话
1.中国古 代神话体 现了深重 的忧患意 识。
• 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通常在会试后的一月举行。 又叫“廷试”。由在会试后取得贡士资格的参加, 在京都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殿试分三甲录 取,第一甲则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 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 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殿 试不淘汰,只分名次,是非选拔性的,所以考试内 容比乡试、会试简单的多,仅试策问一道。殿试以 一日为限,日落前必须交卷。宋代科举确立了最终 由皇帝决定录取的殿试制度。公元973年,有落榜 考生告发主考官录取不公,宋太祖亲自在讲武殿命 题复试,这是宋代举行殿试之始。北宋中叶以后, 为体现皇恩浩荡,殿试一概不再淘汰,只是排出个 名次高低而已。
五、科举的意义和影响
• (一)是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使之参预政治,打破了豪门世 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中国因此制度,政府乃经由全国各地所 选拔之贤才共同组织,此乃一种直接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 加政府之权。为开放政权之一。 • (二)是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 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 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 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 • (三)是促进政治统一。考试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 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 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西 北至东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 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而边区远陬,更易有观摩, 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 • (四)没有科举,就没有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就不会 有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性。
•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 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 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在人际交往 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 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 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1.孝:和谐的根本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学而第一》)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 学 而第一》)
• ⑤转注:即一类意义相同的字,应属于 “一首”之下。 “盛衰各有时,立身 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 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 托事”
二、古代社会对婚姻的态度
• 《易经•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 女构精,万物化生。 • 《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 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 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 《礼记》:昏礼者,礼之本也。 • 《礼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 《史记·外戚世家序》:夫妇之际,人道之大 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一、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 代,它有四大特征:农业的产生,动物的 饲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