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摘要:古筝,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已

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

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

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

古筝也叫“秦筝”,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

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

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筝

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古筝文化流行于民间,是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乐器之一。《战国策.齐策》中是

这样描述的: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在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是这样描述的:“...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由此可见古筝在民间的盛行。古筝发展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就是采用移动筝柱的方式来转调。

三弦筝,在隋唐代就已经开始十分的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就首次有十三

弦筝的使用的记载。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通过移柱来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雅乐中。古筝在宋代

也较为流行,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就有描述古筝的片段:“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古筝的演奏技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已用开始沿用十五弦筝。根据明代《敦煌实录》中的记载:“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古筝有了新的提高,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

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描述的事:“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文中所描述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就是指的七声音阶定弦。清康熙年间有记载,有人曾用古筝等多种乐器在宫中合奏了康熙由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并与当地的戏剧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有以“秦声”见

称的陕西筝;郑卫定音的河南筝(中州筝);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

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阜旧谱的客家筝等

主要筝流派。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的伽耶筝;具有内蒙古

草原风格的“牙托克”(蒙古筝);而日本筝则是唐朝传至日本的中国筝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持许多唐筝的特点。历史上中国筝还曾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地。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

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

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

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

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

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古筝也在多次的

实践中有了改变,有了更多精致的古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古筝的

转调也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

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转

调筝的出现使古筝的表现力更为突出,使古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筝更加的接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在大众的生活娱乐

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流水般婉转动听的曲调,落落大方又不失优雅的演奏姿势,使古筝让更多的人接受,也让古筝成为民族乐器中唯一能与西洋乐器相媲美的乐器。古筝被世人美誉为“国宝”,“东方钢琴”,“东方乐器之王”等,由于海内外五

百万人在学习中国古筝,现被誉为“国琴”,并且大有超过钢琴学习的趋势。古筝文

化不仅仅在国内发展迅速,在国外也掀起了一股学习古筝的热潮。虽然我国的古

筝文化传播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传播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但却是我们中国民

族音乐文化发展越传播的福音。

二、古筝文化中的美

(一)古筝文化中的雅典美

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典雅的音乐文化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辞雅致,犹如新出的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

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

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

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

雅的格调。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又如

《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

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

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乐调因

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

二)古筝文化中的悲情美

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

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

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进入审美领域的悲

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

不屈不挠和坚强。

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代表乐曲如

《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

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