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古筝艺术的继承不仅涉及传统技艺的传承,还包括对古筝音乐的传统与现代融合、演奏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以及古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本文将就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古筝艺术的继承需要传统技艺的传承。
古筝作为中国乐器的代表,历史久远,有着庞大的演奏体系和丰富的曲目。
古筝的学习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演奏技巧,对传统曲目的理解和传达更需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底。
古筝的传承工作要注重从基础技艺的培养入手,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强调学习传统曲目和技法,并由有着丰富经验和技艺的老师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传承和发扬古筝艺术的精髓。
古筝艺术的继承需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古筝作为传统乐器,它所携带的文化底蕴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当今社会,古筝艺术的发展也需要与现代音乐文化相结合,创新表现形式,创作现代曲目,开拓发展空间。
现代古筝音乐的创作需要有创作者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传承,同时还要融入现代音乐的元素和思维,结合现代演奏技术,使古筝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筝艺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演奏技术。
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古筝音乐的表现力和演奏效果,提升古筝艺术的魅力和吸引力。
在演奏技术方面,古筝演奏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创造出更加精彩的音乐作品。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古筝演奏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音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古筝音乐的传达更为清晰和立体,表现更加丰富生动。
演奏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古筝艺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古筝艺术的继承还需要传承和弘扬古筝文化。
古筝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筝艺术继承者和创作者需要深入学习中国古筝文化的内涵,传承古筝音乐的传统精髓,弘扬古筝音乐的艺术价值和价值取向,使古筝文化在当今社会得以传播和发扬。
古筝的介绍历史文化背景
古筝的介绍历史文化背景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古筝这玩意儿。
古筝啊,那可是有着超级悠久历史的乐器。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它的身影啦!那时候的古人可真有创意,能捣鼓出这么个有意思的东西来。
在古代,古筝那可是相当受欢迎呢!不管是在宫廷里还是在民间,都能听到它那美妙的声音。
想象一下,一群古人围坐在一起,有人弹着古筝,其他人或倾听或跟着哼唱,多惬意呀!那场面,肯定比咱现在去 KTV 还热闹。
古筝的文化背景也特别有意思。
它常常和诗词、歌舞相伴,简直就是古代文艺界的大明星。
那些文人墨客们也都爱它,写了好多诗词来赞美它呢。
而且,古筝还见证了好多历史故事呢。
也许在某个战场上,有个将军在打仗前听了一曲古筝,顿时豪情万丈;也许在某个深闺中,有位小姐弹着古筝思念远方的情人。
哎呀呀,想想都觉得好有故事感。
到了现代,古筝依然魅力不减。
好多小朋友都开始学古筝啦,那小模样,可认真了。
还有那些专业的古筝演奏家,他们在舞台上把古筝弹得出神入化,让观众们都陶醉其中。
总之,古筝这东西,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让人回味无穷。
它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我们文化的瑰宝呀!
怎么样,现在是不是对古筝有了更深的了解呀?哈哈,那就对啦!下次再听到古筝的声音,可别忘了我今天给你们讲的这些故事哦!。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古筝艺术的继承首先关乎传统技艺的传承。
古筝技艺有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曲谱传承方式,在这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后人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发扬光大。
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古
筝艺术能够延续下去的基础,也是保证其音乐性和历史性的重要途径。
古筝艺术的继承需要关注文化内涵的传承。
古筝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情感表达方式等。
在古筝艺术的继承中,需要注重传授和弘扬这些文化内涵,使得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古筝艺术所承载的文
化意义。
在古筝艺术的发展中,还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与合作。
音乐
是世界各国共通的语言,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古筝艺术可以与其
他音乐形式进行融合,获得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家和音乐团
体进行交流与合作,增进互相的了解和学习,促进古筝艺术的国际化发展。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通过传承技艺、弘扬文化内涵、与时
俱进的创新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古筝艺术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展和传承,
为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享受,并继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乐器古筝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乐器古筝传统乐器古筝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优雅的外观,古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古筝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方面来探讨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乐器古筝。
古筝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古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筝最早是通过以竹马为筝,用指弹的方式演奏。
后来,随着技艺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古筝逐渐演变为以木质琴体、丝弦为主要材料的乐器。
古筝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音色和外观上。
首先是音色方面,古筝的音色清脆悦耳,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
古筝共有21根弦,通过手指的按弦和琴指的拨动,可以演奏出高音、中音、低音等不同音域的音调。
其次是外观方面,古筝的造型典雅庄重,琴面上绘有精美的图案,琴弦亦镶有优质的宝石或玉石。
无论是从外观还是音色上,古筝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华文化中,古筝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古筝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其曲调和演奏技巧受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
许多文人墨客都将古筝作为娱乐、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其次,古筝也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戏曲、舞蹈以及民间艺术表演中。
作为伴奏乐器,古筝能够与其他乐器和声音相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空间。
此外,在庆典和节日等场合,人们亦会演奏古筝以表达祝福和喜庆之情。
此外,古筝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古筝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流传至今。
许多有才华的古筝演奏家通过传统的教育体系,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后人,使得古筝的艺术传统得以延续。
这种传承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递,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传承。
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筝,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总之,传统乐器古筝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音色和外观特点。
古筝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音乐艺术的代表,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摘要:古筝,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在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古筝也叫“秦筝”,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
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
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古筝文化流行于民间,是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乐器之一。
《战国策.齐策》中是这样描述的: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在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是这样描述的:“...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由此可见古筝在民间的盛行。
古筝发展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转调。
候瑾《筝赋》中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
”就是采用移动筝柱的方式来转调。
三弦筝,在隋唐代就已经开始十分的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就首次有十三弦筝的使用的记载。
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通过移柱来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
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雅乐中。
古筝在宋代也较为流行,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就有描述古筝的片段:“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
古筝的演奏技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已用开始沿用十五弦筝。
根据明代《敦煌实录》中的记载:“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对古筝艺术发展历程
THANKS。
宋代古筝艺术的兴盛
曲目的丰富
宋代的古筝曲目数量庞大,内容 丰富,既有传统的古曲,也有创
新的新曲。
演奏技艺的多样化
宋代的古筝演奏技艺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演奏风格 和技巧,如快弹、慢弹、轻弹、
重弹等。
音乐的平民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市 民文化逐渐兴起,古筝艺术逐渐 走向平民化,出现了许多街头艺
初创期
在初创期,古筝主要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演奏,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 的表现力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早期的发展与演变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地域 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流派,如陕西派、河南 派、山东派等。
演变
古筝的演奏技巧和曲目不断丰富和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 独特的音乐表演艺术,并在民间音乐、戏曲、舞蹈等艺术形 式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些古筝艺术流派会采取宗派传承的方式,即由 宗派祖师或宗派领袖担任传承人,将技艺和宗派 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古筝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01 02
演奏技巧创新
随着演奏技术的不断发展,古筝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创新。现代古筝演奏 家在传统技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为古筝艺 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03
古筝艺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20世纪初的古筝改革
古筝形制的改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古筝的形制也进行了改革,以适应新的音乐表现需求。传统 古筝的长度、弦数和音域等方面都得到了改进,例如,出现了双面板古筝、加长古筝和增设弦数的古 筝等。
演奏技巧的革新
在古筝演奏技巧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演奏技巧和手法,如快速指序、拨弦法等,这些技巧的出现 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技巧。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古筝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对于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推动古筝艺术迈向世界舞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筝艺术的继承是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音乐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音色婉转悠扬,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画面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古筝艺术的继承,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创造的美妙音乐,了解古代的生活和文化,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古筝艺术走向世界舞台。
自古以来,古筝音乐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手法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传统音乐在国际间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古筝艺术与现代音乐、西方音乐等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古筝作品,使古筝艺术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还需要注重创新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传统的古筝演奏形式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可以通过加入新的技巧、表现手法和音乐元素,创造出更加富有个性和现代感的古筝作品。
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如电子音效、多媒体等,使古筝艺术更具现代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也需要重视教育与培养新一代古筝艺术家。
只有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接触古筝,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和培训机构,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古筝艺术的精髓,并且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古筝艺术家,并推动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推动古筝艺术走向世界舞台的机遇。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注重创新与时代需求的结合,并且重视教育与培养新一代古筝艺术家,才能够让古筝艺术焕发新的活力,继承创新、发展壮大。
古筝事业的发展历程
古筝事业的发展历程
古筝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经历了漫长而磨难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古筝事业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初创阶段(约公元前600年-公元3世纪):古筝的雏形可
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称为“扬琴”。
这个阶段的古筝还比较简单,只有少数几根弦,并没有成为主流乐器。
2. 汉代至隋唐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在这个阶段,古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较为完善的乐器,并得到了广泛使用。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弹奏古筝,并将其作为表达情感和修身养性的工具。
3.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10世纪-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古筝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良和发展。
唐代的五弦古筝逐渐演变为七弦古筝,形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更加优美精致。
明清两代的古筝家曲派也逐渐形成,琴艺达到了较高水平。
4. 近代发展(20世纪初至今):自20世纪以来,古筝在中国
逐渐恢复了它的地位,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不仅在中国,古筝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角,成为世界乐器之一。
在这个时期,古筝的创新和跨界发展也日益增多,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
总的来说,古筝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展现了与
时俱进的发展态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事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为世人所喜爱和尊重。
浅谈古筝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浅谈古筝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作者:刘雪琦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4期【摘要】古箏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
古筝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逐渐派生出各种不同的流派、曲目等,我们也看到了属于每个时期的独有的特征。
【关键词】历史悠久;民族传承;发展创新;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83-01一、古筝的起源(一)“古筝”名字的由来筝,通常人们又把它叫作古筝。
这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关。
早在战国时代,筝就已经流行于秦、齐、赵等国。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
(二)古筝的构造古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筝体近似于长方形,面板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有音箱孔,方便扩音。
筝体的头部和尾部,分别是前岳山和后岳山,两岳山连接了21根琴弦,琴弦由琴柱支撑起来。
筝的音色由木头的好坏决定,因为桐木的张力较好,所以古筝面板的大部分是桐木材质,筝首、筝尾和其他部分一般用红木制作,同时会在筝首和筝尾装饰上一些图案。
二、古筝早期的发展历史(一)古筝在古代的发展筝是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关于筝的最早记载,是在司马迁《史记》中《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一文中:“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中国古书籍《战国策》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宝,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击筑、弹筝。
”李白《春日行》:“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可见,自筝出现以来人们就对筝很是喜爱。
汉代以来,筝不仅继续流传于民间,也成为文人雅士们喜好的乐器。
东汉候瑾在《筝赋》中所述:“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
”这也表明筝发展到汉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转调。
魏时的阮璃著有《筝赋》一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帏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
古筝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古筝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古筝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筝承载着丰富的音乐传统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古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1.历史和起源:古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在中国的音乐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古筝是丝弦乐器,后来逐渐演变为十三弦、十六弦等不同规格的版本。
2.音律体系:古筝使用传统的五声音律,即宫、商、角、徵、羽。
这五声音律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古筝通过演奏这些音律,表达出深沉的文化内涵。
3.演奏技艺:古筝演奏技艺包括弹拨、按弦、滑音等多种技法。
演奏者使用指甲或琴镲进行弹奏,通过手指在弦上的动作和力度控制音符的高低和音色的变化。
4.曲目和风格:古筝曲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古典、民间、现代等多种风格。
传统的古筝曲目包括《广陵散》、《阳春白雪》等,而现代创作的古筝曲目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教学传承:古筝的传承一直以师徒传统为主,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演奏技艺、曲目和音乐理论传承下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古筝教学也采用了更多的书籍、录像等辅助手段。
6.文化意义:古筝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被视为高雅、典雅的音乐艺术代表。
它在宫廷、庙堂、民间等场合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追求。
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古筝研究机构、组织古筝大赛、编辑古筝教材等,以推动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总体而言,古筝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传递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筝音乐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古筝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古筝音乐的历史传承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筝”,到唐宋时期的“古筝”,再到现代的古筝,古筝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传承过程中,古筝音乐融合了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等多种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智慧。
二、古筝音乐的现状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筝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方面,古筝演奏技艺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古筝演奏家;另一方面,古筝音乐作品不断丰富,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古筝音乐面临的挑战。
1. 传统古筝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传统古筝音乐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我们要继承和发扬。
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古筝音乐的研究,挖掘其艺术价值;另一方面,要在现代音乐创作中融入传统元素,使古筝音乐更具时代气息。
2. 古筝音乐的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方面,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古筝音乐的演奏形式,如室内乐、跨界合作等,丰富古筝音乐的表现手法。
(2)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古筝音乐作品,提高古筝音乐的审美价值。
(3)加强古筝音乐的教育普及,培养更多的古筝演奏人才。
三、古筝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1.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古筝音乐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古筝音乐的研究、创作和传播。
2. 教育培养加强古筝音乐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古筝演奏人才,提高全民音乐素养。
3. 学术研究鼓励学者对古筝音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艺术价值,为古筝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4. 演出交流加强古筝音乐演出交流活动,促进古筝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总之,古筝音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我们要共同努力,传承古筝音乐,推动其创新发展,让古筝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古筝必须要知道的知识
古筝必须要知道的知识一、古筝历史与文化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古筝形态。
古筝的音色悠扬宛转,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筝结构与部件古筝主要由面板、底板、侧板、岳山、弦柱等部分组成。
其中,面板是影响古筝音色的重要部分,多采用梧桐木制成;底板多采用硬木制成,起到支撑和传递振动的作用;侧板则起到调整音色的作用。
三、古筝琴弦与调音古筝的琴弦一般采用钢丝弦或尼龙弦,通过调整琴弦的松紧度来改变音高。
在调音时,需要使用调音器或手动校音,确保音准。
对于初学者,建议每天练习调音,养成习惯。
四、基本演奏姿势在演奏古筝时,要保持坐姿端正,身体放松。
双手放在筝弦上,手腕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弯曲。
弹奏时,应使用指尖触弦,避免力度过大或过小。
五、指法与技巧古筝的指法与技巧是学习古筝的基础。
基本的指法包括勾指、抹指、打指等,这些指法需要配合不同的乐曲使用。
此外,在演奏过程中还需要掌握力度、节奏等方面的技巧。
六、乐曲与曲谱认知学习古筝需要接触各种不同的乐曲和曲谱。
对于初学者,建议选择简单的曲目进行练习,逐渐掌握各种技巧和风格。
同时,认识曲谱也是学习古筝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读懂曲谱中的音符、节奏等信息。
七、古筝保养与维护古筝是一种木质乐器,需要特别的保养和维护。
平时要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保持干燥通风。
此外,定期清洁古筝表面和琴弦,避免尘土和污垢影响音色和演奏效果。
在搬运和存放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磕碰和摔落造成损坏。
古筝调查报告
古筝调查报告引言: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表现力。
自古以来,古筝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报告旨在对古筝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探讨其现状以及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的意义。
一、古筝的起源和演变古筝原创于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古筝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起初,古筝仅有12根弦,形状也较为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逐渐演变为有23根、25根甚至双弦的不同类型。
这种演变代表着古筝在不同时期的音乐需求和技术发展,同时也使得古筝适应了更加丰富和复杂的音乐表达。
二、古筝的音色和音乐表现力古筝作为一种弹拨乐器,其音色柔美、清澈,具有独特的余韵。
通过不同的弹奏技法和手指的动作,演奏者可以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情感,如悲、喜、怒、哀等。
而古筝的音域广阔,既可以用来演奏古典曲目如《广陵散》,也可以进行现代音乐的创作和演绎。
因此,古筝在各个音乐领域都具备重要的表现力和独特性。
三、古筝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的意义随着时代的演变,传统音乐逐渐受到了现代化和西方音乐的冲击。
然而,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古筝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优秀的艺术形式。
同时,古筝也可以与其他音乐风格和乐器进行融合,产生创新和独特的音乐作品,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四、古筝的普及和教育为了推广古筝的魅力和美妙,需要加强对古筝的普及和教育工作。
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和社区开设古筝课程,让更多的人接触和学习古筝技术。
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古筝演奏比赛和音乐会,为喜爱古筝的人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对古筝产生兴趣,为古筝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结论古筝作为中国独特的乐器,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承载着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展的使命。
通过对古筝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筝的起源、演变和音乐表现力。
论中国传统古筝的传承与开发
论中国传统古筝的传承与开发中国传统古筝是一种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古老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筝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美。
古筝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古筝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古筝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雅士的最爱。
此后的宋朝、元朝和明朝时期,古筝的演奏法和技巧逐渐成熟,并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曲目。
清朝是中国古筝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古筝曲目和演奏技法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传统古筝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对古筝缺乏兴趣,传统的演奏方法和曲目逐渐被遗忘。
为了推动古筝的传承和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该加强对古筝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举办音乐会、比赛和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筝,增加对古筝的兴趣。
在学校和社区设立古筝培训班,鼓励年轻人学习古筝。
要注重古筝的创新与开放。
传统古筝的演奏方法和曲目虽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但也需要与时俱进。
可以引入一些现代元素,创作一些新的古筝曲目,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可以借鉴外国乐器的演奏技巧和理论,来丰富古筝的表现形式。
应该鼓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古筝可以与舞蹈、戏曲、声乐等形式相结合,创作一些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
这样可以增加古筝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使更多的人对古筝感兴趣。
中国传统古筝的传承与开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积极的宣传推广、创新与开放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才能让古筝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每个人都应该为其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1. 引言1.1 古筝艺术的历史意义古筝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筝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音乐艺术形式。
古筝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
古筝的历史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古筝作为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代表,承载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
在古代,古筝被视为高雅文化的象征,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筝演奏,可以感受到古代皇宫乐师的才华和精湛技艺,体味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意境和情感。
古筝艺术的历史意义还体现在其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和贡献上。
古筝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调,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古典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古筝的伴奏或演奏,古筝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之一。
古筝艺术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其作为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代表,更在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和传承古筝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古筝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1.2 古筝艺术的传统特点古筝艺术的传统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上。
古筝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演奏过程中,古筝琴体的弯曲设计使琴音清越悠扬,音色优美动听。
古筝具有丰富的音域和表现力,能够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意境。
古筝演奏时常伴有细腻的音色变化和悠扬的抒情感,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震撼。
古筝艺术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意境的营造,追求内心真挚的情感交流,寄托情感于音乐之中。
古筝演奏技巧独特,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各种指法、琴弦的轻重、用力和移动,才能表现出音乐作品的精湛艺术效果。
古筝艺术传统特点的体现,使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古筝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古筝艺术的继承古筝艺术的继承是指将古代的古筝艺术传统和技艺延续下来并传承给后人的过程。
古筝发展史及文化
古筝发展史及文化古筝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筝起源于中国,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有古筝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不断发展和改进,成为中国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唐代,古筝开始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爱古筝,将其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古筝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古代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古筝的发展在宋代和元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宋代的文人墨客更加重视音乐,对古筝进行了更多的改良和创新。
在元代,古筝成为了宫廷音乐中的主要乐器之一,并开始传入民间。
元代的著名音乐家蔡邕更是将古筝演奏推向了新的高峰,被誉为“筝神”。
明清时期,古筝的规格和结构逐渐固定下来,并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
古筝成为了艺人和民间音乐家的主要乐器之一,在各地的庙会和民间艺术表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古筝在民间音乐中的角色也逐渐增加,开始与唢呐、二胡等民间乐器一同演奏。
20世纪以后,古筝经历了一次重要的革新。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音乐发展需要,古筝进行了结构和音质上的改进。
古筝开始与西方乐器如钢琴、大提琴等一同演奏,形成了独特的古筝合奏形式。
古筝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乐器,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古筝的演奏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种元素,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筝音乐以其悠扬、婉转的音色,富有东方韵味,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想。
古筝曲目中不仅有古韵悠然的古曲,也有现代创作的新曲,展现了古筝音乐的时代变化和发展。
古筝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逐渐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欣赏古筝音乐,将古筝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
古筝的发展既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
古筝的历史及文化教学设计
古筝的历史及文化教学设计古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之一,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筝被广泛应用于宫廷乐团、民间艺术、婚庆等场合,成为了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古筝的历史背景,以及如何设计古筝的文化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古筝的历史古筝的起源可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中国商朝晚期,当时的古筝还是一种简单的弹拨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逐渐发展为16根弦的乐器,而后进一步演化为21弦的传统古筝,成为了现代使用的标准。
古筝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所代表的音乐文化包含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和情感表达。
在唐宋时期,古筝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最爱,他们通过筝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古筝音乐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如《流水》、《广陵散》等。
这些作品既展示了古筝的音乐性能,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古筝的文化教学设计在设计古筝的文化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1.历史与起源: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帮助他们建立对古筝的基本认识。
可以通过讲授古筝的历史故事、观看相关纪录片等形式,引发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和好奇心。
2.音乐艺术表演:古筝是一种既包含音乐性能又融入了文化内涵的乐器。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古筝音乐的欣赏和表演。
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古筝演奏的现场表演,或者请专业的古筝演奏家进行示范演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筝的美妙之处。
3.文学意境诠释:古筝音乐与中国古代文学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诠释古代文学作品。
例如,让学生按照诗歌的意境和节奏弹奏和创作音乐,将文字变成乐曲,通过音乐来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4.民族传统文化体验:除了学习古筝的音乐技巧,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民族传统场景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筝文化的理解。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穿上古装,举办古筝音乐会,展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古筝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论中国古代筝的音乐文化
论中国古代筝的音乐文化中国古代筝是一种古老而悠久的乐器,它在中国音乐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筝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筝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国夏朝时期,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筝被称为“箏”,它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是由木制的筝体和一系列的弦线组成,而且有着固定的音高。
古筝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因此古筝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古筝的描写和赞美。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中,古筝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它是宫廷各种音乐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
在古代,宫廷音乐是由宫廷乐队演奏的,而古筝则是其中的主要乐器之一。
古筝在宫廷音乐中通常负责伴奏,为其他主音乐器如琵琶、笙、笛子等提供音乐的基调和和声。
在宫廷音乐中,古筝被广泛应用于宴会、宴乐、祭祀等场合,成为了展示宫廷音乐魅力的重要乐器。
在中国古代的宗教音乐中,古筝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中,古筝常常被用来伴奏吟诵佛经、道经,并给信徒们带来宗教的慰藉和安抚。
在这些宗教场所,古筝还常常被用来演奏一些宗教音乐曲目,如《洞箫引》、《佛说心经》等,以此来降伏信徒,增加宗教氛围。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音乐中,古筝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古筝在民间音乐中不仅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古筝在民间音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以独奏,也可以和其他乐器合奏,还可以和歌唱结合。
在中国古代的农村和乡村,古筝更是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是在喜庆的婚礼中,还是在悲伤的葬礼上,古筝都会被用来演奏音乐,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情感。
古筝的音乐文化在中国古代也孕育出了不少经典的曲目。
在中国古代,有着很多著名的古筝曲目,如《阳春白雪》、《梅花三弄》、《凉州词》、《广陵散》等,这些曲目都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
这些古筝曲目不仅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传颂,而且在后世也被不断地演绎和传承,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浅谈蒙古筝的发展与传承
浅谈蒙古筝的发展与传承蒙古筝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与传承历史悠久,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精神与情感,也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
本文将从蒙古筝的起源、发展历史、传承现状以及对蒙古筝的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蒙古筝的起源蒙古筝,又称“杭盖筝”,属于弦鸣乐器,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之一。
蒙古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
元代的蒙古族是蒙古筝的发展起源地,当时蒙古族的牧民生活中,使用蒙古筝是常见的,蒙古族的文人雅士也喜爱弹奏蒙古筝来陶冶情操。
蒙古筝在元代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二、蒙古筝的发展历史蒙古筝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古代、近现代两个阶段。
古代的蒙古筝在元代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和技法,但直到明清时期,蒙古筝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明清时期的蒙古筝以其高亢激越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法闻名,成为了蒙古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现代的蒙古筝则在20世纪初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蒙古族音乐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蒙古筝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蒙古族的音乐家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良,使蒙古筝的音色更加纯净,演奏技法更加熟练,从而使蒙古筝的演奏艺术得到了新的提升和发展。
蒙古筝也逐渐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得蒙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更加丰富,成为了当代蒙古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蒙古筝的传承现状蒙古筝的传承现状可以说是一片光明。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与保护政策的出台,蒙古筝等传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传承。
各级政府纷纷开设蒙古筝传承班,组织了一系列的蒙古筝演奏比赛、音乐会、讲座等活动,使得蒙古筝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推广。
许多蒙古族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也积极致力于蒙古筝的传承工作,他们不断的进行蒙古筝音乐的创新与改良,使得蒙古筝得以在当代音乐中焕发新的活力。
近年来,一些著名的蒙古族音乐家也纷纷将自己的演奏艺术传授给后人,从而使得蒙古筝的传承得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筝简介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筝简介知识点总结大全古筝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其起源历史、结构特点、演奏技巧、流派演变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总结。
一、古筝的起源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历史,各种论说不一,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1. 史前起源:有一种观点认为,古筝起源于中国史前音乐文化,最早的古筝可能是用竹子或动物的神经制成的简单弦乐器,后来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筝。
2. 印度传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古筝是通过印度传入中国的,受到印度瑟塔琴(sitar)等乐器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古筝。
3. 本土发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古筝是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产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筑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古筝。
无论古筝的起源如何,它都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古筝的结构特点古筝是一种平板筝,外形长约160厘米,宽约30厘米,高约10厘米。
其主要有四个部分,包括筝柱、琴头、琴面和琴底。
1. 筝柱:古筝的筝柱通常由紫檀木制成,是整个乐器的主要支撑部分,用来固定琴弦。
2. 琴头:古筝的琴头位于筝柱的上端,是整个乐器的头部,用来支撑琴弦和调节音高。
3. 琴面:古筝的琴面通常由木材或竹片制成,是筝的共鸣箱,能够产生音响。
4. 琴底:古筝的琴底位于琴面的下方,是筝的共鸣箱和音箱,能够放大音响。
另外,古筝上还有琴码、琴桥、琴柱和琴弦等部件,通过这些部件的协调工作,才能够发出美妙的音乐。
三、古筝的演奏技巧古筝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左手和右手的协调,以及琴弦的按拨。
1. 左手技巧:古筝的左手技巧主要包括指法和音质的控制,需要在琴弦上准确地按压,产生清晰的音响。
2. 右手技巧:古筝的右手技巧主要包括指甲的按弦和指法的控制,需要用指甲轻轻地按弦,产生柔和的音响。
3. 琴弦的按拨:古筝的琴弦有21根,演奏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按拨琴弦,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通过这些技巧的配合,古筝才能够表现出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摘要:古筝,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已
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在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
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
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
古筝也叫“秦筝”,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它有着不同凡响
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
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
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筝
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
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古筝文化流行于民间,是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乐器之一。
《战国策.齐策》中是
这样描述的: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
”在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是这样描述的:“...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由此可见古筝在民间的盛行。
古筝发展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转调。
候瑾《筝赋》中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
”就是采用移动筝柱的方式来转调。
三弦筝,在隋唐代就已经开始十分的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就首次有十三
弦筝的使用的记载。
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通过移柱来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
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雅乐中。
古筝在宋代
也较为流行,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就有描述古筝的片段:“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
古筝的演奏技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已用开始沿用十五弦筝。
根据明代《敦煌实录》中的记载:“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
清代的古筝有了新的提高,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
定弦。
在《律吕正义合编》中描述的事:“筝似瑟而小,十四弦。
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
文中所描述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就是指的七声音阶定弦。
清康熙年间有记载,有人曾用古筝等多种乐器在宫中合奏了康熙由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并与当地的戏剧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
其中有以“秦声”见
称的陕西筝;郑卫定音的河南筝(中州筝);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
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阜旧谱的客家筝等
主要筝流派。
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的伽耶筝;具有内蒙古
草原风格的“牙托克”(蒙古筝);而日本筝则是唐朝传至日本的中国筝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持许多唐筝的特点。
历史上中国筝还曾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地。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
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
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
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
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
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
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
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
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
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古筝也在多次的
实践中有了改变,有了更多精致的古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古筝的
转调也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
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转
调筝的出现使古筝的表现力更为突出,使古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筝更加的接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在大众的生活娱乐
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流水般婉转动听的曲调,落落大方又不失优雅的演奏姿势,使古筝让更多的人接受,也让古筝成为民族乐器中唯一能与西洋乐器相媲美的乐器。
古筝被世人美誉为“国宝”,“东方钢琴”,“东方乐器之王”等,由于海内外五
百万人在学习中国古筝,现被誉为“国琴”,并且大有超过钢琴学习的趋势。
古筝文
化不仅仅在国内发展迅速,在国外也掀起了一股学习古筝的热潮。
虽然我国的古
筝文化传播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传播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但却是我们中国民
族音乐文化发展越传播的福音。
二、古筝文化中的美
(一)古筝文化中的雅典美
典雅是优美这一美学风格的重要形态之一,以独具一格的情调赢得人们的青睐。
典雅与粗俗相对,指的是斯文优雅。
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讲道:“典则不枯,雅则不俗。
”典雅的音乐文化一般“端庄中杂流丽”,文辞雅致,犹如新出的芙蓉,格调清新而脱俗;节奏柔和缓慢,不以刚劲﹑粗重取胜,而是娓娓道来,犹
如春风化雨,细水淙淙,平静而缓缓地感染人。
山东筝曲《琴韵》是一首温润和雅的小曲。
虽是北派筝曲,但乐曲整体旋律
走向平稳,起伏不大,乐风中正而平和。
潮州筝曲《平沙落雁》则更多体现出古
雅的格调。
乐曲营造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落霞齐飞”的美妙意境。
又如
《铁马吟》,乐曲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泛音的效果以及对古琴音色的模拟,营造
出一种古朴、优雅的氛围,让人忘记尘世,身临肃穆的禅院。
客家筝曲《出水莲》则是清雅的典型之作。
筝曲由著名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从民间乐曲《出水莲》
发展变化而来,经过削删、加花润色的加工而成为目前广为传奏的曲目。
乐调因
与中原古调的历史渊源而具有古朴之风,更因为民间的加工而呈现出清雅之貌。
二)古筝文化中的悲情美
悲剧性是审美风格中的又一重要类型或形态,在中外很多艺术作品中都有所
体现,占有一定的比重。
就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性而言,它讲究对主体深刻的情感
体验,与现实生活中所常见到的悲剧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
进入审美领域的悲
剧一般都通过主体个人生命的摧残、毁灭乃至不幸遭遇,彰显出主体在精神上的
不屈不挠和坚强。
中国人不仅仅悲叹个我的命运,也容易因时节、环境的变化而伤感难耐,如“悲秋”便是中国人文化心理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时间”悲情。
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
深秋时节,秋风飒飒,草木摇落,群鸟移徙,万物归寂,人们深陷一种不可自拔的悲情情境,唯千百种思绪涌上心头,自感自叹,自怜自伤。
代表乐曲如
《秋思》、《秋夜思》、《秋夜筝》等。
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之主体的思念感伤,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乐曲中被刻画得形象生动。
结语
古筝是“仁者之器”,是雅乐,常习者气质趋于古典优雅,古筝学习是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作为积淀和润养,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古筝这个乐器的根性,也才能更好的理解曲目的内涵,从而弹奏出动听的乐章,也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如此,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汉语热﹑国学热﹑传统音乐热等在世界各地不断地发展,而古筝已经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逐渐崛起,由此而产生了更多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机会,大量的古筝专业人才被社会所需要。
学习古筝,具有广阔良好的就业前景,不论是教授古筝,还是推广古筝产业,传播古筝文化,都是在从事一份受人喜爱和尊重的职业,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范泊芳.古筝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J].《学琴经验谈》第六期
[2]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