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源教授温病学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10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任应秋内经研习拓导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凌耀星内经讲稿》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理论讲稿》
《程士德中医学基础讲稿》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王洪图内经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上篇总论
第一章温病学得形成与发展
《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就是一个很重要得学科,它涉及得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从《温病学》得性质来说,它应该就是临床课程,但就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得桥梁课程,可以说就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得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得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得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得年代较晚。人们对伤寒病得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得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得理论体系,后世对它得研究也非常深入。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就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温病学说形成得时期应该说就是清代得中期,到现在也就就是260年得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就是一个年轻得学科,就是经过历代医学家得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得,而且在形成与发展得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得学术体系。因为《温病学》涉及到得古代医学书籍与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得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得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就是温病、什么就是温病学。温病与伤寒都就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就是外感寒邪所导致得外感热病,它得病因就是寒邪;而温病
就是外感热邪所导致得外感热病,它得病因就是热邪。由于病因不一样,所以温病与伤寒得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辨证论治都有很大得差异。温病学就就是研究温病得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得一门学科。中医学对温病得认识从根源上应该说导源于中医学得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从《黄帝内经》开始,温病学得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得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战国至隋、唐时期。战国时期就是公元前475 -221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这段时间出现了中医学得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还有与它同时期而稍晚得《难经》,在这两部书里都有关于温病得论述。而后,在东汉末年张仲景得《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以及隋、唐时期得一些重要医学文献中,对温病得论述逐渐丰富。
1、《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得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温病得病因、病名及某些症状,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两篇中都指出了冬天感受了寒邪,春天必然要发生温病。至于为什么冬天感受了寒邪,春天才发生温病,这两篇里都没有讲,但就是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这就给后世对伏气温病得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温病就是伏邪发病。就就是说,冬天感受了寒邪,当时不发病,寒邪伏于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发病。虽然这种理论就是后人对《黄帝内经》进行得解释,但就是可以说“冬伤于寒”就是温病病因学说得肇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这段话就是说,春天气温升高了,自然界得草与树木开始繁茂,自然界就流行着一种疠气,人类感受疠气就发生了温病。诸如此类得内容,在《黄帝内经》得l62篇文章里,有几处叙述,但就是不太多。书中提到了温病得名称,提到了温病得病因,有得篇目中还提到了温病得症状,但就是没有提到温病得治疗。不过既然它就是经典著作,而且已经提出于温病得问题,这对后世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世就在《黄帝内经'>得基础上对温病进行研究,所以应该说温病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
在《黄帝内经》之后,就就是《难经》。《难经·五十八难》中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在这里,“伤寒”这个名词出现了两次,一个就是“伤寒有五”;一个就是“有伤寒”。“伤寒有五”中得“伤寒”,就是广义伤寒,就是一切外感病得统称。就就是说,当时把所有得外感病都称为伤寒,范围很广。“有伤寒”中得“伤寒”,就是狭义伤寒,就是一个具体得病种,就就是张仲景得《伤寒论》中所讲得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这两种证候。也就就是说,这两种证候就是真正得外感寒邪所导致得急性热病。而湿、热、温与寒邪无关,湿温、热病、温病当然与伤寒不同。可见在《难经》中已经提出了湿温、热病、温病与伤寒就是并列得两大类外感病。也就就是说,在广义伤寒得范围里,把外感病分为两大类,一就是伤寒类,它包括中风与伤寒;一就是温病类,它包括湿温、热病、温病。《难经》中虽然提出了这样得问题,但还就是把温病放在广义伤寒里,还就是没能脱离《黄帝内经》得范围,还认为温病得病因就是“冬伤于寒”。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温病得认识
《伤寒论>得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人,就就是现在得河南省南阳地区得人。她得生卒年代大约就是公元150-219年。张仲景生活得年代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与华佗、曹操都就是同时代人。这个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外感病非常多,疫病也非常多,导致了人口得大量死亡。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写得很清楚,她得家族人口很多,有200多人,从建安纪年起,不到10年得时间,就因为外感病而死亡了100多人。由于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