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1、注意的发展
A、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当人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事物时,这就是注意。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始,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B、注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2个月的婴儿仅为无条件反射;3-4个月则能较长时间注意一个新鲜事物;6-7个月对鲜艳的物体和声响产生定向反应,会准确地转头寻找;之后到1岁,注意时间延长,并会用手触摸注意的物品,尤其是注意感兴趣的事情;1-2岁的幼儿,不仅能注意当前感知的事物;还能注意成人语言所描述的事情;至3岁,幼儿的注意进一步发展,能倾听故事、歌谣。
C、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自然发生的,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婴幼儿基本上还是无意注意,3岁以后才逐渐发展形成有意注意。
D、注意对儿童认知的发展非常重要,从小就应培养。对3岁以前的儿童来说,首先要注意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环境,扩大经验,增长知识,发展感知觉。人的感知觉越敏感,他的注意就越易被外界刺激物所引起。而3岁以上的儿童,则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意志和自制力,发展有意注意,并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
2、记忆的发展
A、记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主要是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原来感知过的事物在眼前重新出现,而且觉得确实感知过,即称为再认;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却在头脑中重现出来,即为回忆。
B、儿童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记忆能力也随之初步发展起来。婴幼儿的记忆首先出现的是再认。5-6个月的婴儿能再认妈妈,从复杂的背景中分辨出妈妈的脸,但此时再认的保持时间很短,只有几天,如果离开妈妈一段时间后,婴儿就不认得妈妈了。l岁的婴儿能再认10天前的事,并开始出现回忆。3岁的儿童可再认几个月以前的事,回忆可保持几周。而4岁的儿童可再认1年前的事,回忆可保持几个月。一般来说,人不能回忆起3岁以前的事情。
C、在培养婴幼儿的记忆能力时,首先要注意创设一个良好、轻松的情绪环境,丰富生活的内容,便于其记忆;其次要通过游戏、生动的玩具、朗朗上口且易于理解的儿歌及故事,给予必要的强刺激,以逐步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和记忆
的精确性。
3、思维的发展
A、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婴幼儿期是人的思维发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2-3岁幼儿开始产生思维的低级形式—直觉行动思维,到学龄前阶段发展起具体形象思维,之后出现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逻辑思维。这里仅简要介绍学龄前经历的两种思维发展水平。
B、所谓直觉行动思维,就是思维过程离不开直接的感知和动作,思维在动作中进行,与行动分不开。2-3岁幼儿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他们不能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例如,绘画时幼儿不是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画边想,边想边画。
C、幼儿从3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发展起来,并在整个学龄前期的思维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即依靠表象、依靠事物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例如,学龄前儿童在绘画中可以事先想好事物的形象,然后再根据表象去绘制。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直觉行动思维使幼儿积累了最初的一批事物的表象,为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想象的发展
A、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与回忆不同,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再现,而想象则是人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根据语言的调节在头脑中形成过去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B、儿童1岁以前没有想象,1-3岁开始有想象的萌芽。例如,拿一块饼干放到娃娃嘴里让娃娃吃,画个圆圈将其转为“太阳”等。但此时他们想象的内容非常贫乏,想象零散、片断,局限于模拟成人生活中的某些动作,没有什么创造性成分。
5、意志的发展
A、意志是指人自觉地克服因难来完成预期的任务和心理的过程,意志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意志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意志行动体现在克服困难之中;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作为基础的。三个基本特征互相关联,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B、新生儿没有意志,1-2岁的幼儿才出现意志的萌芽,例如,按自己的目的抓够远处的玩具,摔倒时自已爬起来等。2岁幼儿在成人语言的指导下能调节自
己的行动,学会控制自己。3岁时,幼儿的各种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逐步明显起来,意志行动开始发展,什么事情都希望自己来,独立性增强。以后,幼儿开始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别人和自己提出的目的,不仅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行动,而且也逐步掌握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了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然而,这个年龄的儿童消极的意志品质(如顽固性、冲动性和依赖性)也会出现,有时与成人对抗“我不要,不要”或事事依赖成人去做。因此,要注意培养幼儿积极的意志品质,克服消极的意志品质,为进人学龄期打下良好基础。
6、依恋与情绪情感的发展
A、人的高兴、悲伤、焦虑、恐惧、欢喜等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应。情绪是在人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属于外部表现,具有情境性、暂时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人对社会性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采取的不同态度反应,是人类所独有的,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分化、丰富起来。其中,婴儿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对他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B、母亲与孩子的密切接触,无微不至地关心照料,使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均得到满足。这时孩子能确认自己是被爱的,就会对爱他的人产生信任,从而形成依恋。有了依恋,幼儿才能获得安全感,才能在满足、坦然、愉快的基础上去探索外界环境。
C、幼儿在对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产生依恋后,一旦分离,将使幼儿产生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那就是悲伤、难过和盼望。对小年龄的幼儿来说,母子分离,早期会出现急性痛苦症候群,即表现为非常焦虑,哭着找妈妈。随着分离的继续,幼儿的哭声减少,但如果新环境不理想的话,幼儿就会出现极消沉的情绪,表现出悲哀和绝望式的淡漠。有的幼儿会出现一些行为障碍,如遗尿、咬指甲、刻板动作;有的幼儿还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如打人、咬人等。
D、母子分离是否会产生以上反应,还要看幼儿的年龄、气质特征、环境等因素。婴儿一般在5-6个月以后才开始对分离产生反应,12-18个月达到高峰。而4岁以上的儿童反应就不会那么明显了。从气质特点看,愈是活泼、适应能力强的儿童,分离痛苦的时间愈短,反之则分离痛苦的时间长。如果母子分离时,还有其他亲人照顾他,幼儿情绪的紊乱和痛苦可以减轻许多。如果伴随分离,还出现一个陌生环境(如入幼儿园、因病住医院),那对幼儿来说将是一个很重的心理压抑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