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一:杯弓蛇影
杯弓是指弓倒映再水中,是由光的反射所形成的。
在这个成语里,杯中的酒相当于平面镜,弓倒映再水中,即平面镜成像。
成语二:打草惊蛇
本来只是打草,却惊动了蛇。
这个成语说明了两个物现象:
1、用棒子打草,草和地面的振动发出了声音,说明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蛇为什么能听见声音?这是因为声音通过介质传到了蛇的耳朵里,蛇便听到了声音,这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
成语三:囊萤照读
车胤小时候没有灯读书,于是他抓来萤火虫,放进布代里,用萤火虫的光来看书,在看这个成语时,我们不仅会被车胤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会学到了一个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
成语四:掩耳盗铃
谁说那个盗铃的贼笨呀?我可要反对了,在我看来,那贼真时聪明极了。
他可能早就知道:用锤子把钟砸碎,一定会产生具响(声音时靠振动产生的,同样,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他知道:声音那么大,振动也一定十分强烈,这样,很有可能会伤到骨膜甚至内耳,于是,他又想,我可以堵住耳朵,防止噪声入耳,这样,不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噪音的危害吗?于是他照做了。
可惜,这么好的物理人才,干错了行。
成语五:井底之蛙、立竿见影
这俩成语可是亲兄弟,不信?你瞅瞅,这“光沿直线传播”不就是从他俩兄弟身上发现的吗?。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精华,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也反映了历史、民俗和社会生活。
在一些成语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载体,下面就来看看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1. 一箭双雕成语“一箭双雕”常用来比喻一举两得,也可以形容一举多得。
这个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支撑,那就是物理学中的弹道学知识。
弹道学是研究炮弹、导弹、火箭等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一箭双雕”恰恰是通过一次弹道射击就能达到双重效果,可以说这个成语深刻反映了物理学中的弹道学原理。
2.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比喻不劳而获的行为。
然而这个成语中也蕴含了一些生物学知识。
兔子喜欢吃树皮,有时候兔子会在树边拱土,与树干发生接触。
当兔子频繁出现这种行为时,会伤害树木。
中国古代有一则故事是,有一位农夫发现一只兔子被绊倒死在自家树边,于是就守在那株树下,希望能再次捕获到兔子,最终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这个成语从侧面反映了植物生长与动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3. 捷足先登成语“捷足先登”来源于《战国策》,“捷足”形容行动迅速、走得快,“先登”形容先登山顶。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
在地理学中,登山是指攀登山峰,登高望远,寻找充足的水源,搜寻食物等。
而生物学方面,动物常常需要迅速行动捕食或逃脱危险。
“捷足先登”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4.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源自《韩非子·五蠹》,比喻点化作品中的关键之处。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绘画艺术中的某些科学知识。
在绘画艺术中,画龙点睛是指在画龙的眼睛上下功夫,通过画出龙的眼睛来增强作品的神韵和形象的感染力。
这个成语通过画龙来抒发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形象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作品的精心雕琢与点睛之笔。
5. 火上加油“火上加油”是一个形象的成语,用来形容进一步加重了某种不好的事情。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与物理现象相关的成语,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民间的物理智慧,也引领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些与物理相关的成语及其背后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力学类成语1.“力不从心”“力不从心”是在表示做事情时,明知对方需要自己帮忙,但自己的能力不足,力量不能支撑,从而无法实现,似乎很无奈,非常无力的感觉。
这里提到的力,其实就是物理力学中的概念,是一个代表物体作用力的量。
每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是由它的质量和位移量来决定的。
如果一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大于它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它就无法承受这个力,所以“力不从心”。
2.“顺手牵羊”“顺手牵羊”这个成语含有强烈的贬义意味,意思是利用自己方便的条件去偷盗别人的物品。
在物理上,这个成语其实与光学中的光线原理相关。
因为光线会沿着光的传播方向传播,所以当我们用手遮挡住一部分光的时候,另一部分光就会沿着原来的方向传播。
而这种原理恰好就是“顺手牵羊”的反应,当我们能够利用自己顺手的能力捞取到别人的财物时,实际上就是顺着光线获得了财物。
二、光学类成语3. “光明正大”“光明正大”这个成语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是清明正派,毫无掩盖。
在物理上,光明来自阳光,人们也用它来形容事物的明晰程度。
在相对论中,光速则常被用来比喻信息的快速传递。
4.“高高在上”“高高在上”这个成语是说人处于较高的地位或者居住在高处。
在物理上,高低处也涉及到物理的重力概念。
重力用来描述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也说明了物体在同一重力场中的运动状态。
三、热力学类成语5. “热火朝天”“热火朝天”这个成语形容气氛热烈,场面火爆,通常用于形容热闹而狂热的气氛。
实际上,这是出自于热力学中“热”这一概念,它表现在一定温度下的热量或者分子运动的快速程度。
6. “热锅上的蚂蚁”“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心里缺乏安定,长时间处于压力中。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成语中的物理
成语中的物理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很多成语都包含有物理知识,归纳如下:一、光学类1、光的直线传播类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手遮天②高瞻远瞩③井底之蛙、管见所及、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凿壁偷光④日上三竿、立竿见影2、光的反射类①山水相映、水中倒影②水中月,镜中花(镜花水月)③海底捞月一场空④刀光剑影、浮光掠影、珠光宝气⑤波光粼粼3、光的折射类①星光摇曳②海市蜃楼、空中楼阁③潭清疑水浅4、色彩反差类①白纸黑字、黑白分明、一清二白②红花绿叶③万绿丛中一点红二、热学类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②热火朝天、蒸蒸日上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④趁热打铁、油煎火烧、赴汤蹈火⑤炉火纯青三、声音类1、振动产生声音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②掩耳盗铃③震耳欲聋、雷声隆隆④一个巴掌拍不响⑤鸣锣开道⑥鼓不敲不响,钟不撞不鸣,话不说不明,人不学不灵(人不教不会)⑦振振有词2、音调类厉声疾色、呼啸而来、尖声尖气3、音色类闻其声知其人4、声音响度类:①声音很响:如雷贯耳、高歌猛进、引吭高歌、震耳欲聋、雷霆万钧、惊天动地、龙吟虎啸②声音很小:低声细语、万籁俱寂、鸦雀无声、5、声音传播类:掷地有声、掩耳盗铃、雷声隆隆、登高一呼、交头接耳、充耳不闻6、乐音与成语: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腊味、弦处之音、闻千曲而后晓声(意同“读书万卷其义自现)、高歌猛进、有声有色、绘声绘色、高山流水、此时无声胜有声、欢欣鼓舞、可歌可泣、引吭高歌、长歌当哭、莺歌燕舞、轻歌曼舞、载歌载舞、歌舞升平7、噪声与成语:自吹自播、大吹大播、乱弹琴、胡打梆子乱敲钟四、运动和静止类:1、相对静止类:并驾齐驱、形影相随、如影随行、随波逐流、亦步亦趋、比翼双飞、水涨船高2、相对运动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刻舟求剑、时过境迁、山不转水转3、速度快;①迅雷不及掩耳②雷厉风行③急如星火④风驰电掣⑤急风暴雨、暴风骤雨⑥急如星火⑦脱缰之马⑧一泻千里、一落千丈⑨归心似箭五、力学类1、压力压强类:①磨刀不误砍柴功②一针见血、脱颖而出③坐如针毡④如履薄冰⑤入木三分2、浮力类:冰山一角3、重力重心类:①头重脚轻②轻重倒置③落叶归根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4、合力类:①众志成城、水到渠成②众人划桨③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④九牛二虎之力⑤同心协力、因势利导⑥积羽沉舟⑦寡不敌众⑧群策群力、群起攻之5、力很大:①疾风知草劲②排山倒海,翻江倒海③滴水穿石④雷霆万钧、惊天动地6、力很小类:强驽之末、螳臂挡车7、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②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③以卵击石④互相促进六、物质特性、特点类:①真金不怕火炼、烈火真金(金的熔点高)②斩钉截铁、钢筋铁骨、铜牙铁齿、铜墙铁壁③血浓于水④沉甸甸⑤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七、扩散类:①入木三分②近墨者黑、近朱者赤③泌人心脾④芳香四溢、香飘万里⑤墙内开花墙外香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效率类:1、提高效率类:①磨刀不误砍柴功②事半功倍、一举两得③一箭双雕、一石二鸟④抛砖引玉、四两拔千斤⑤惩一儆百2、效率很低类:①事倍功半②劳而无功(有苦劳无功劳)③人财两空④赔了夫人又折兵⑤偷鸡不成反蚀把米⑥肉包子打狗3、效率100%类(不可能之事);①无米之炊②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刻舟求剑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2、随波逐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
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
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
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3、扬汤止沸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
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釜底抽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
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6、掩耳盗铃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7、一叶障目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精里,因此,人是看不到远处的物体。
8、镜花水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9、立竿见影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竿子之类不透度明的物体时,便在竿子后面的光能到达的区域产生了影子。
成语中的力学
成语中的力学
摘要:
1.成语中的力学概念
2.成语中的力学原理应用
3.成语中的力学寓意
4.总结
正文:
【1.成语中的力学概念】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在成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力学相关的词汇,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力学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例如,“水滴石穿”,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水滴通过长时间的作用力逐渐磨损石头的过程,展示了力学中“恒久的力量”这一概念。
【2.成语中的力学原理应用】
许多成语都包含了力学原理的应用。
例如,“顺水推舟”,这个成语运用了浮力的原理,表示顺着水流推动船只,使其前行。
又如,“临阵磨枪”,这个成语则包含了摩擦力的原理,形象地描述了在关键时刻通过磨枪来提高枪的锐利程度。
这些成语展示了古代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
【3.成语中的力学寓意】
成语中的力学寓意丰富,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如“借力打力”,这个成语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暗示了在一定条件下,巧妙地利用对方的力量来反击对方。
再如,“得力助手”,这个成语将人比喻为物
体,强调了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
这些成语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力学在生活中的寓意。
【总结】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凝结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从成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力学相关的思想和观念,它们既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力学现象的认识,也反映了力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成语扬汤止沸用了什么原理
成语扬汤止沸用了什么原理
成语扬汤止沸源自中国古代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智者用扬汤止
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故事。
而这个成语也被引申为一种智慧的应
对方式,那么究竟扬汤止沸用了什么原理呢?我们可以从物理原理
和哲学原理两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从物理原理来看,扬汤止沸的原理其实是利用了物理学
中的对流原理。
在烹饪过程中,水烧开后,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这
些气泡会使得水面波动,导致水溢出锅外。
而当我们往水中加入一
些冷水或者凉水时,水面的温度会下降,气泡产生减少,从而减缓
了水的沸腾速度,达到了止沸的效果。
这就是扬汤止沸的物理原理,通过改变水的温度和气泡的产生来达到控制沸腾的效果。
其次,从哲学原理来看,扬汤止沸的原理也体现了一种智慧的
哲学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而扬汤止
沸的方法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采取激烈的手段,有时候
通过一些小而巧妙的方法,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也正是
中国传统智慧的体现,通过细致的思考和灵活的应对来解决问题,
不仅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冲突。
总结来说,成语扬汤止沸用了物理原理和哲学原理两个方面的原理。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扬汤止沸利用了对流原理,通过改变水的温度和气泡的产生来达到控制沸腾的效果;而从哲学角度来看,扬汤止沸体现了一种智慧的应对方式,通过细致的思考和灵活的应对来解决问题。
因此,扬汤止沸不仅是一种烹饪技巧,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中国古代与物理有关的四字词语的解释
我国古代与物理有关的四字词语的解释近年来,随着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视和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起古代与物理有关的四字词语。
这些词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智慧,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几个与物理有关的我国古代四字词语,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其内涵和现代物理的关联。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源自《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古代我国人的眼中,天地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宇宙和人类的生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这个观念与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量子力学表明,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联系。
我们可以认为,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与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不谋而合,都表明了一种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的观念。
二、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它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宇宙的认知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阴阳五行的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涉及了天文、气象、医学、地理等诸多领域。
在现代物理学中,我们可以将阴阳五行的概念与热力学中的热力学系统相联系。
热力学系统中,熵的增加与阴阳五行中的阴阳互补、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联系表明了古代我国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在物理学领域的继续探索。
三、物极必反物极必反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
在古代我国人的眼中,万物都是相对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和对立统一的特点。
现代物理学中的反演对称性与物极必反的观念具有一定的联系。
反演对称性是现代宇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了宇宙中的许多物理规律和现象都具有对称性。
这种对称性的存在表明了事物发展的相对性和对立统一的特点,与古代我国的物极必反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总结起来,我国古代与物理有关的四字词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智慧,它们与现代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内在的关联。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1、刻舟求剑【解读】比喻人的视野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不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刻板、不灵活。
【物理知识】这个人选错了参照物。
因为船是相对于剑运动的,船与剑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选择与剑相对位置相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确定剑的位置。
2、千里之外【释义】此指江河水势汹涌,直冲而下。
后来指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物理知识】相对高度越高,水落到较低的地方转化为动能越多,动能越多,速度越大。
所以“河水汹涌而下”的解释,凸显了河水的高速。
3、瓜浮李沉【定义】指泡瓜、李子等。
夏天放在冷水里吃。
描述一下夏天的生活。
【物理知识】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一般瓜果内部是空心,重量比同体积的水轻。
当全部浸入水中时,F浮> G瓜,即瓜全部浮。
但桃、李等水果都有核仁,放入水中,F会浮起来。
4、随波逐流【释义】波浪起伏,随流水漂流。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从他人的行动。
【物理知识】波是由振动产生的,它传递能量和振动。
如果水不流动,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的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在流动,漂浮物不仅会振动,还会随着水水平流动。
即浮子上下振动,水平运动。
随波逐流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
5、扬汤止沸【定义】舀开水,防止沸腾。
比喻暂时紧急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物理知识】直到锅底的柴火被抽干,外界供给的热量停止,水的沸腾才会停止。
6、釜底抽薪【释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汤漾停止沸腾是反义词。
【物理知识】水沸腾吸热。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走,就会停止供水加热。
如果你不能从外面吸收热量,水就会停止沸腾。
7、抱雪向火【释义】比喻你所做的事与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你很费力,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物理知识】火的目的是保持人体的温暖,也就是吸收热量。
把雪抱到火上,雪不仅会从火源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吸收热量。
8、枕戈待旦【解说】凶器是枕头,等待天亮。
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即使睡觉也绝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杀敌。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以下是 6 条关于“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1. “刻舟求剑”,你说这人咋这么笨呢!他在船上刻个记号,就以为能找到掉下去的剑,难道船不会移动吗?这就好比你在行驶的火车上标记了一个点,等火车开出去老远,你还指望那个点就是原来的位置呀!就像小周那次,东西明明在他移动后换了地方,他还死脑筋地在原来那找,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刻舟求剑嘛!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呀!
2. “水滴石穿”,哇塞,小小的水滴居然能把坚硬的石头滴穿,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时间啊!就如同你每天坚持学习一点知识,时间久了就会积累成庞大的知识库。
我们班的小李就是这样,每天坚持背几个单词,现在他的英语可牛了呢!这不就是水滴石穿的力量嘛!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再微小的力量也能成就大事哟!
3. “南辕北辙”,这人可太逗了,本想去南边,却拼命往北走,这能到得了目的地吗?这和有的人做事一样,目标在左边,他却往右边使劲,怎么可能成功呢?就像小王想要减肥,却每天狂吃高热量食物还不运动,这不就是南辕北辙吗!它提醒我们,行动之前一定要明确方向,不然只会越走越远呀!
4. “拔苗助长”,哎呀,想让禾苗快点长,就去拔高它,这不是害了禾苗嘛!这多么像有的人急于求成,给孩子报一堆辅导班,也不管孩子能不能承受。
还记得那次,张哥非要让他孩子提前学那么多高年级的知识,结果孩子累得不行,效果也不好,这不就是拔苗助长嘛!这个成语警示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呀!
5. “守株待兔”,那家伙守在树桩边等着兔子撞上来,也太傻了吧!现实中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事天天等着你呢。
就像有的人总想着不劳而获,天天做着白日梦。
咱小区那个小李不就这样嘛。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51全视界ZI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它不仅具有文字简练、意味深长的特点,而且有些成语中,还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海市蜃楼”等成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刻舟求剑”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说的是楚国有一个人带着宝剑乘船过江,当船正在行驶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立即用刀在剑落水的船帮处刻上记号,并宣布说:“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到对岸后,船停了下来,他便根据船上刻下的记号下水去捞剑。
结果怎么也捞不到。
这个成语故事告诫我们,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不能不看事物的发展变化墨守成规,而应当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求剑者之所以捞不到剑,是因为选错了参照物。
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剑沉底后,相对船的位置不再改变,这样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可以捞到剑。
现在船在流水中,并从剑掉下的地方驶到了对岸,所以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就不能捞到剑了。
“掩耳盗铃”来源于《吕氏春秋·自知》,原作“盗钟掩耳”或“掩耳盗钟”。
说的是有一个人得到一口大钟,想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没法背,就想用锤子来砸碎它,刚一砸,钟就响起来,他怕人家听到钟声来夺他的钟,就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从物理学角皮来讲,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是具备发音体、介质、耳朵。
把耳朵捂住,对盗铃人来说,声波因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由于耳膜没有感受到声波而未引起振动,当然听不到铃声了,但对其他人来说,听到声音的条件具备,是会听到铃声的。
“海市蜃楼”,蜃是指蛤蜊。
古人认为海市蜃楼是由蜃吐气而成。
海市蜃楼现在用来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不存在的事物。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海市蜃楼的成因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的反射或折射时,把远处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造成奇异幻景,而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海边和沙漠地区。
(摘自《年轻人·中学生读本》2009年第8期)成语中的物理知识◇文/粱丽云死虾免费赠送美术大师齐白石早年卖画,为简便起见,画中物以数量计算。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一、声学方面1、曲高和寡:频率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超高,当然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2、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这是声音在山谷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洪亮的回声。
3、弦外之音:这是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我们是听不到的声音。
4、听其声而知其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而光在同一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二、热学方面1、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2、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
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
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
4、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5、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三、光学方面1、水中捞月一场空(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因为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当然是徒劳。
2、猪不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与像等大对称,像与物一模一样,仍象猪当然也就里外不是人了。
3、海市蜃楼:射向远处地面的太阳光,被反射到空中时,由于空气密度不均匀而发生折射,看到的是远处的景物所成的虚像。
4、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一天,地球上已度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上千年。
成语中的力学
成语中的力学
摘要:
1.成语中的力学概念
2.成语与力学的关联
3.成语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成语力学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正文:
一、成语中的力学概念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特别是力学领域。
许多成语都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比如“杠杆原理”、“力的合成”等。
这些成语为我们理解力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抽象的力学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二、成语与力学的关联
1.“四两拨千斤”:这个成语形象地说明了杠杆原理,即利用较小的力,通过杠杆的作用,可以放大力的效果,从而实现移动较大的物体。
2.“力的合成”:成语中的“众志成城”便是力的合成的一个典型例子。
它表示众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合力,可以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
3.“摩擦力”:成语“水滴石穿”描绘了水滴在长时间的摩擦作用下能将石头磨损的场景,体现了摩擦力的作用。
三、成语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成语中的力学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还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建筑中的“四两拨千斤”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搬运重物;团队合作中的“众志成城”,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
四、成语力学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成语力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让我们从文学、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力学知识。
成语中的力学概念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杠杆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运用,力的合成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
常识积累:诗词成语中的物理常识
常识积累:诗词成语中的物理常识1、“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高骈·山亭夏日】释义: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这两句意为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物理知识:前一句中“浓阴”指的是影子,影子的产生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阳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树叶形成无光区域即影子;而第二句中的“倒影”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2、“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释义:作者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这一句为景色描写,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物理知识:这里涉及到了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静影”实为月亮由于光的反射,在水面成的虚像。
同样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的还有刘禹锡的《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以及杜牧的《盆地》中“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释义: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一句是作者借月亮对自己的宽慰,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自古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物理知识:月亮的“阴晴圆缺”实质上指的是月亮的月相变化。
由于月亮在不停的围绕地球公转,而地球又绕太阳公转,三者的位置关系变化,产生了月相变化。
由于月球是不发光的,只是反射太阳光,又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地球挡住太阳光时,我们只能看到部分月亮。
4、“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唐·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释义:此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写在鄱阳湖中远望庐山的情景。
交臂非故对应的物理知识
交臂非故对应的物理知识
"交臂非故"是一个古代成语,意思是双方没有什么冲突或者矛盾。
在物理知识中,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这个成语。
首先,从力学的角度来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这个定律可以解释为,如果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那么它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与“交臂非故”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双方没有冲突的意思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其次,从热学的角度来看,热力学第二定律阐明了热量的自发流动方向,即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这个定律也可以解释为,热量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这与“交臂非故”所表达的双方没有冲突的意思有一定的类似之处。
最后,从相对论的角度来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即时间和空间的度量是依赖于观察者的参考系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在不同的参考系中,物理规律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冲突。
这与“交臂非故”所表达的双方没有冲突的意思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综上所述,从力学、热学和相对论的角度来看,“交臂非故”这个成语都可以找到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解释和类比。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成语中的物理知识(一)
熟读史书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射箭非常厉害,可谓百步穿杨,有一天他在表演射箭时一位卖油翁也在观看,而且表现得一脸不屑。
陈十分不爽,于是想找老汉比试一番,卖油翁笑道:我不会射箭,不过这没什么了不起的,熟能生巧罢了。
说完以后他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将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舀了一瓢油高高地往铜钱方孔内倒。
倒完以后发现油一滴都没有漏出来,而且铜钱上面一滴油都没有沾上。
老翁说这是熟能生巧,其实只是一部分原因,关键在于“举高高”这个动作,在流体力学里面有这样一道公式:A1V1=A2V2.这里的A就是流动液体的横截面积,V就是对应那个截面液体的速度。
倾倒液体时液体其实相当于在自由落体,所以越下面的地方速度越快,液体也就越“细”了。
(这和我们平常倾倒蜂蜜,烧烤酱等等一些粘稠的液体现象相同)。
所以卖油翁“高高地”倾倒,到了铜钱方孔那里油自然只有丝线那么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