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报酬占比考察经济体健康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6日/第009版

经济学

劳动者报酬占比考察经济体健康度

白重恩钱震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已下降了12.7个百分点。这一统计数据反映的事实是什么,引起这一事实的原因是什么,是资本对劳动的侵蚀吗?采取行政和法律措施对工资水平进行硬性规定,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其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可能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

劳动者报酬占比即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阶段,GDP分为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四项,其中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合称为资本收入。

劳动者报酬占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首先,由于劳动者报酬是构成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变化会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进而影响宏观消费需求。其次,劳动者报酬占比迅速下降时,通常也是收入分配变得更为不公平的时期。最后,国民收入分配是生产、交换、分配以及积累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枢纽,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这些经济活动。因此,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为考察一个经济体的健康程度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提供了一个综合视角。

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宏观经济指标,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不仅是劳动和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共同结果,同时也受产品市场的影响。所有影响市场环境的因素,包括资源配置特征、生产技术条件、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劳动者报酬占比。

由于劳动者报酬占比对宏观经济影响深刻,影响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因素也颇多,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以及试图改变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政策决策,应慎重对待。

劳动者报酬占比实际降幅达6%-12%

根据国家统计局省际收入法GDP数据,劳动者报酬、资本收入和间接税在GDP中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劳动者报酬占比约为50%。从1995年开始,劳动者报酬占比开始下降,而资本收入占比和间接税占比分别上升。在1995-2007年间,劳动者报酬占比从51.4%下降到39.7%,共计11.7个百分点,这是人们谈论劳动者报酬占比时通常采用的统计数据。

由于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之前将个体经营者收入核算为劳动者报酬,但自2004年开始将其核算为营业盈余,这一核算方法的改变使劳动者报酬占比在2004年陡降,剔除这一核算方法变化的影响后,劳动者报酬占比在1995-2007年间下降约6.3个百分点,截至2007年为45.1%。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述劳动者报酬是当期劳动收入和社保福利缴款的总和,因此用这一数据不能真正反映劳动者当期实际取得的收入。在1995-2007年间,社保福利缴款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65%上升到4.2%,因此劳动者实际取得的收入在这期间比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幅度更大。剔除社保福利缴款后,劳动者实际取得的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49.8%下降到2007年的40.9%,下降8.9个百分点。如果将社保福利收入看做当期可支配的劳动收入,则可支配劳动收入占比从51.2%下降到44%,总计下降7.2个百分点。

降幅60%来自产业结构转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劳动者报酬、资本收入和间接税间进行分配,因此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结果,必然伴随着资本收入和间接税占比的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省际收入法数据计算的结果,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主要结果是资本收入占比出现明显上升,这一现象被一些人解读为

资本对劳动的侵占,但事实并非看上去那样简单。

我们的研究表明,1995-2007年间劳动者报酬相对于资本收入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转型。在这期间,农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从20%下降到11%,工业和服务业则相应上升;另一方面,农业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占比高达85%,服务业和工业则为50%和45%。当经济中劳动者报酬占比较高的农业比重不断降低,而劳动者报酬占比较低的非农部门比重不断上升时,总体劳动者报酬占比会随经济结构转型而下降。而研究表明,剔除间接税后,劳动者报酬占比降幅的60%来自产业结构转型。

除了产业结构转型外,备产业内劳动者报酬占比也会发生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过去30年来,农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水平,但工业部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自1978年开始不断上升,在1995年达到最高水平,从1998年开始不断下降,这一变化对总体劳动者报酬占比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而工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在1995年之前上升,使得产业结构转型和工业部门的变化带来的影响相互抵消,因此总体劳动者报酬占比并未表现出下降趋势。

而1998年以来,工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开始下降,这一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共同作用,使得总体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开始迅速下降。显然,产业结构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工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变化则更值得探究。我们发现,1998年以来工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原因是国有经济改制和工业部门垄断程度上升。由于国有经济的劳动者报酬占比远高于非国有经济,垄断利润主要由资本所有者取得,随着国有经济改制和工业部门垄断水平提高,工业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占比自1998年开始下降。

工资水平影响不大

一些观点认为,劳动者工资长期被抑制在极低水平、劳动者与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下降、经济开放等因素,是造成劳动者报酬不断降低的原因。我们对1995年以来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化的分析表明:劳动和资本的替代弹性为1,劳动相对价格变化和资本-劳动投入比的变化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正好完全抵消,因此工资水平的变化不会对劳动者报酬占比带来明显影响。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鲜见劳动者与厂商之间就工资和就业水平进行讨价还价,我们也没有找到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与劳动者议价能力变化有关的证据。而对外贸易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同时提高了劳动力相对价格,因此增加进出口有利于增加劳动者报酬占比。

截至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在GDP中所占比重已降至45.1%,而英国、美国和巴西等国近十年的平均劳动者报酬占比分别约为60%、68%和50%。显然,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而且由于近十年来降幅颇大,这一比重也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

劳动者报酬是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占比水平过低,是我国投资率高企、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鉴于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较低,同时在近年来发生了大幅度的下降,因此许多人开始关注如何提高经济中劳动者报酬占比这一问题。对此,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行区域或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政策建议。但劳动者报酬是由平均工资水平和劳动数量共同决定的,单纯提高工资水平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增加全社会的劳动者报酬。

研究表明,劳动力相对价格的变化和由之带来的劳动力需求降低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正好抵消,因此通过行政或法律手段提高工资水平的结果是增加失业,对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影响并不大,正可谓收之桑榆,失之东隅。

而在工人和企业之间形成议价机制的措施,在短期内可以实现在不减少就业数量的前提下提高工资水平,增加劳动者报酬占比。但从长远来看,非垄断企业会因为过高的劳动力成本退出市场从而增加失业,而垄断企业职工的劳动者报酬将得以增加,其结果是扩大垄断企业员工与非垄断企业员工间的收入分配不均,甚至降低整个经济的劳动者报酬占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