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层面分析现代社会人的问题

合集下载

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Wu Xichao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疏远等义;哲学上指从主体本身中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支配主体的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

关于人的异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的异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的异化的几点思考◎李瑞芳(深圳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A8A 1673-0992(2009)12-020-0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是不断进步的历史,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人,人是根本、是核心、是源泉,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

从攀援生活到直立行走,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结绳记事到文字和语言的产生,从采果捕猎到男耕女织等等,人类一步步地使自己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其间经历了巨大的生理痛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是,我们是在不断进步不断进化的,我们的脑容量越来越大、身体比例越来越协调、抵抗力越来越强。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很多方面,我看到了弱化,看到了一条类似抛物线的轨迹,比如走路,比如提重物,比如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流感的抵抗力等。

当然,我说的是普通人,如果您拿专业运动员来举反例,我肯定被打倒。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或者说促使这些现象产生的?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涉及到一个术语:异化。

何谓异化?对于异化的概念,百家争辩、各执一词。

当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人生经历,势必会出现见仁见智的理解。

哲学上异化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学者王文元认为异化是指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脱离自我,或指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远离人的本真。

参考了很多资料跟观点,笔者还是站在马克思这一边。

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一、前言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将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并且将其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以探究其现实价值。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解析1. 原理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处境。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被分割和协作化,而这种劳动使得工人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权和创造力,这种状态被称为“劳动异化”。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这种现象被称作“自我异化”,而社会中的资本家则通过从工人的剩余价值中获取大量利润,从而形成了“异化的财富”。

最后,马克思还指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私有制”,这种私有制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工人的异化。

2. 历史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对工人阶级的处境进行分析,更是对人类历史上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总结。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在不断剥夺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形成了“人的异化”。

3. 现实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也具有实际的现实性。

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劳动者因为自身的劣势而无法获得对自己的劳动时间、劳动产品、工作环境等的掌控权,而企业通过利润获取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财富的差距。

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现实意义哲学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工人的劳动异化和自我异化。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让生产过程更加人性化,以便实现工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最后,我们需要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缩小富裕和贫困的差距。

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展开,否则会影响篇幅。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摘要】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的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再认识,结合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现在社会中出现异化现象的历史必然性。

着重阐述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异化现象,例如拜金主义、技术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展异化和大众社会心理层面的异化。

【关键词】劳动异化理论异化现象异化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处于异化状态。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阶段和方面:(l)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应该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①(2)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

因为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成了一中异化的活动。

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手段。

(3)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异化、人的自我活动、自由活动的类本质就被贬低为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②(4)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同人相异化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二.我国社会中出现异化现象的原因探究马克思认为,正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41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47关系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所以产生了所有制,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

从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现代社会人的问题

从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现代社会人的问题

从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现代社会人的问题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相伴而生,并且愈演愈烈,开始危及人的生存、发展。

当下这一切问题的出现都离不开人自身,人在追求自由和无限的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最初的目的,成为了异化的人。

关键词:异化理论;人;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相伴而生,并且愈演愈烈,开始危及人的生存、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从各方面寻找原因及解决方案。

然而当下这一切问题的出现都离不开人自身,人类千万年来其能力的提升通过改造世界的活动展现开来,从人类早期的依附于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人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人在发展自身、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中与自我渐行渐远。

显而易见,这些问题的出现由人引起。

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不遵从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使自然本身所固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导致社会人际关系商品化、功利化,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滋生蔓延,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成了社会普遍现象,人越来越偏离道德的轨道,越来越不像“人”,被自己创造的价值所奴役。

本文旨在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异化”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是“化为异物”的意思,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解释是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变成它的对立物,成为它外在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得出人的异化是人的类本质的倒退,只有消除异化,人才能成为自由自觉的人,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异化劳动”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了道德层面上的批判。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当代社会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他在此基础上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的状态。

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问题》有感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卡尔·马克思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让哲学的研究目标不再停留在对外部自然世界的苦思冥想,而是转向对人类自己的具有启发性的探索。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思想给了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自己的思考则赋予了生活的真谛。

人历来是哲学探究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人对于自己的思考就是哲学,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人学。

这本书开启了我对人自身问题的探究,让我了解到了人学的概念并且纠正了我在学习西方哲学史时形成的错误观点:传统西方哲学是本体论哲学,并没有开始对人自身的思考。

其实不然,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存在,价值,发展的探究起点放在了本体上,但并不是停止对人自身的思考。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书着重讲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现代内涵,一共分为八章,前两章介绍马克思人学的内涵与现代意义,后六章是结合现代生活来谈马克思人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的人学理念所以我对于前两章有很深的感触,特别是第一章对于马克思人学的介绍,没有感到理论的枯燥,而是从中感受到人作为人应该了解人学的理念才能在现实中获得单纯的高速的发展并且摆正自己的位置。

所以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书中所提的马克思人学理论和我的理解。

马克思人学是马克思运用综合方法对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整体思考的思想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它虽然不同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却是一种从哲学的层面对人的自我认识。

马克思对人的解读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对人的解读的起点;解读人的本质;解读人的两重性;解读人的异化和人学的理论归宿。

马克思人学的价值不仅在于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系统解读,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研究人的起点。

对人的解读从希腊到近代形成了两条认识人的理路:人的主观认识理路和人的客观认识理路。

人的主观化认识包括:第一、柏拉图的“理念人”;第二、笛卡尔的“知识人”;第三、存在主义的“孤独的人”。

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问题的分析与反思

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问题的分析与反思

祖国2019.6.下|理论纵横|摘要: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使得我国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物质生活资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

但在这个令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成果背后,却隐含着极大的威胁与痛楚。

人们过度或错误的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忽视了精神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有效建设,由此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异化。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入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展开分析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从教育、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对精神生活的有效建设提出了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精神生活异化精神需求精神生产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问题的分析与反思文/王衍泽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就是人的生产过程及人生产创造出的产品与人相对立或成为了反对人支配人的一种力量,在这种异化中,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奢望,人变成了“扁平化”的人。

本文的精神生活异化指的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精神生活被物质力量所支配,使人的精神生活在“金本位”的怪圈中运行,从而导致价值取向不明,理想信念迷失等一系列反常现象的表现。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市场经济丰富了我们的物质资料,在此同时发展了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促使了人类生产的再次进步。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大大的加强了人对物的依赖性,从而引发了现代人更注重对物质欲望的满足却忽视了对精神素质的提升,导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异化。

因而,从社会历史现实的角度上对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作出分析与反思是极为重要的。

一、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原因及影响分析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①所以我们必须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过程出发,通过对精神需求、精神生产及产生的精神资源的内在机理的分析,概括出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物化的精神需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已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由这种以生存为前提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满足带来了新的需要和新的满足,这种新的需要及满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本来就无可厚非。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哲学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鲁凡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各种被异化的现实,阐述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人的类本质及人与人的异化。

本文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视角,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提出克服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坚持以人为本,践行马克思的实践观,以此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探索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谐社会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年从研究法律、哲学转向对经济学研究时首次提出并加以论证的一种理论。

他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劳动思想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给予了异化劳动新的诠释。

1.异化及异化劳动“异”,主要指“不同的”。

“异化”表示“转让”、“脱离”等意思。

《手稿》中,“异化”是指“将自己拥有的东西转化为与自己对立的东西”。

在这里,“异化劳动”,即指发生了“异化”的劳动,可以理解为劳动者与劳动活动及其产物互为异己、相互对立。

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⑴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过程中才能证明自己,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

劳动者本应在自身劳动生产出的产品中实现自我并占有劳动产品,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其自身和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劳动产品成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与劳动者相互对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

劳动产品成了一种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劳动者的力量,使劳动者失去了现实性。

⑵劳动者与其劳动活动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也体现在劳动行为中。

由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异化,劳动者生产的过程就成了产生异己力量的过程,即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一直关注人类生产活动的本质,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他看来,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出了各种使用价值,这种创造过程是一种自我实现,是人类内在本质的表现。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却被异化了,劳动者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他们的劳动被物化为商品的形式,劳动者丧失了自我实现的能力和价值,成了资本家操纵和剥削的工具。

马克思的这种异化劳动思想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首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强调了人的自我实现和价值,这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质文明对人的消解和破坏。

人们追求金钱和物质财富,往往忽视了自我实现和价值的重要性。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提醒我们应该关注自身的本质和内在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和价值主张。

其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和不公。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劳动者被迫出售自身的劳动力,遭受着剥削和压迫。

这种剥削和不公不仅造成了劳动者的困境,也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如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加速,社会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一现象也延续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不公。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和解决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和不公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全面发展。

再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平等发展。

他认为这一目标只能通过消除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来实现。

尽管当今社会已经摆脱了直接的奴隶制和封建制,但是局部的剥削和社会不公仍然存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和实践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寻求全面自由和平等发展的可能性与实现途径。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它关注人类自我实现和价值、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公,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现代教育异化问题

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现代教育异化问题

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现代教育异化问题作者:曾海霞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4期摘要: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

当下,教育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能否接受好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幸福,但教育却愈感力不从心,逐渐失去其原来制定的教育目的并日益远离其本质。

关键词:教育异化教育本质教育目的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继承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论的基础上对异化理论所作的新突破,他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具体是指"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其中"劳动的产品"不仅指有形的物质产品,还可以指精神生产和社会制度等由人所创造出来的无形但却对人起操纵作用的产品。

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产生于私有制,最终根源会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逐渐地在生活中异化自己。

在异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地将政治异化,进而一步步地产生劳动异化。

二、教育的异化现下,纵观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如今的教育已发生变质而异化了。

由于迄今为止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以人为目的,人的劳动还不是自愿自觉的劳动,而是作为人在社会中谋生的手段。

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必然作用于社会,作用于人,从而导致异化的客观存在。

教育作为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异化现象。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教育异化更多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教育异化导致的人的异化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的。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的总结和发展,也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升华。

因此,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一方面,要保持与当代人文精神富有成效的对话,通过与西方当代学术(文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法学乃至后现代思潮)的融通,激活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精神和价值维度;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问题,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对具体的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总结和方法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思想具有开放性和现实性,使之成为时代发展之活的灵魂。

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与国家、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危机等。

这些研究具体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面向当代社会生活,又是如何思考现实社会生活的,也表明中国学者正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具体地说,2005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1.现代性问题现代性毫无疑问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

在当代哲学界,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们关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也都可以概括为现代性批判,相比之下,人们迄今为止对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关系阐发得不够充分。

事实上,现代性问题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的研究、对现代工业制度的考察,以及关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命运的理解都是对现代性问题的一种思考。

因此,探寻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特别是考察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价值判断,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丰子义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当代的启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的思想来源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马克思指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即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表现为:要正确认识资产阶级的本质,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消灭异化劳动奠定物质基础;要实现异化劳动向生态劳动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标签: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来源;启示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一)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异化的主体是绝对精神,异化和非异化都是在绝对精神的范围中进行的。

黑格尔还认为,人也会异化,但是只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异化,并且只有在自我意识中才能克服异化。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等同,把人的异化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费尔巴哈接受黑格尔关于人的异化的思想,但他认为,黑格尔同神学一样把人看成是神的异化,这就把人和神的关系颠倒了。

人不是神的异化,相反,神是人的异化。

因此,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废除这个神,抛弃有神的宗教,才能克服人的自我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主体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自我意识,而是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但这个人也并不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抽象的人,而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是在一定条件下从事生产劳动的人。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一)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当代社会的异化

当代社会的异化

当代社会的异化摘要:当代人类异化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指出当代人类异化有其必然性,存在着积极的一面,但对人类的发展也有其巨大的负面效应。

探讨了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野下当代人类异化的消解。

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了人的发展是异化不断扬弃的一个历史过程,并对当代人类异化消解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以强大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改造世界,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

但同时人类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又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消极后果,使当代人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全球危机”。

面对充满困境和危机的世界,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困惑不解和无所适从。

当代人类异化不仅具有全面、隐蔽的特征,而且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又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领域的异化当代人类异化现象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中。

一方面,在经济领域的产品生产中,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劳动者,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但在当今人类社会中,劳动所产生的劳动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了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反而和劳动者自己本身形成了对立。

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现代私有制企业中,这种异化是特别明显的。

公有制企业和社会本质上不会产生劳动产品的异化。

但由于现实公有制体制方面的不发达、不完善,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特别是个别特权者利用自己所有的特权通过贪污、受贿、不公平分配等途径占有劳动者的产品。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也就越大,劳动者本身受到的异化程度也就越强。

再者,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地活动,人们本来应该在劳动中肯定自己,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可是当代人类的劳动部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到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劳动本身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

当今社会的主要异化行为浅析

当今社会的主要异化行为浅析

当今社会的主要异化行为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具体表现为人的原子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当今社会的主要异化行为有消费异化、劳动异化、教育异化、交往异化等表现形式,其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可通过政府调节、企业合力、学校教育体制革新以及民众协作等综合方式,以较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标签:异化劳动理论;当今社会;异化行为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异化劳动主要表现为:(1)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工人把自己的全部都投到了生产上,他生产出的产品却不属于自己,最终要归为资本家所有。

(2)劳动自身的异化。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和本质活动。

(3)类本质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真正本质在于劳动,在于劳动活动、实践活动这些物质的感性活动。

(4)人与人的异化。

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本文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研究基础,解析当今社会存在的异化行为,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当今社会的主要异化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多依赖物质商品的发展,互联网的使用。

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却发生了与最初的生活本意相异的一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异化人们生产出一系列的产品,这些产品本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反过来又奴役着人类。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身边物质利益的诱惑也愈来愈多。

一部分人们将金钱、奢侈品视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将商品看作是体现自己地位和财富的标志。

有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20岁到40岁之间。

毕马威对中国15个城市进行调研后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虽然有49%的受访者称他们无力购买奢侈品,但是将来打算购买。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马克思的思想内容深广而富有内涵,今天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试着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求理解视角。

异化概念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马克思是通过工人的劳动这一范畴来阐释其异化概念的。

异化(alienation):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其英文本义是偏离主体性、相异性,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高到哲学的层面,被理解为主体自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象,而反过来反对、奴役主体自身。

从一定程度上它是指主体与自身所创造的客体生产出的矛盾。

当人类快速迈入21世纪的大门时,为了更好地追求与享受生活,在人类日常的生活中的种种现状也表现出了种种异化现象。

这些现象真实的发生在我身边,对于这些现象,我将从自己对异化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予以描写。

学了马克思的异化论以后,从某种程度上,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异化现象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无处不在,可以想见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广泛、之深远。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思想是“异化劳动”,它作为一个以否定形式肯定劳动的本质意义的范畴,被马克思用来表达人的生命活动的真实性的疏离与相即。

就劳动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性质而言,它体现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因而是人的某种无愧于他的本质或本性的真实的实现;就劳动在现代的具体社会情境中只是被人们有意识地用作谋生手段而言,它获得的却是一种与它的本质意义相悖的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愿而是被迫的,在劳动过程中也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而是沉浸在被迫劳动的痛苦之中。

自己整日为了生活辛苦的劳动,没钱去购买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

这样劳动成果就会反过来支配劳动者的自身生活,整日为购买劳动产品而奔波、劳动。

二、现实生活中异化现象的不同体现(一)消费行为的异化消费是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必要的行为之一,日常生活所需是推动消费行为的动因之一。

但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消费,带有一种异化的心理,进而产生异化行为。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并提出了消除劳动异化的路径。

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以一定的雇佣关系出售给资本家,而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种雇佣劳动的形式使劳动者与自身的劳动产生了一种异化的关系,即劳动变成了外在迫使、压迫和剥削的对象。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的劳动关系使劳动者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从而导致了人类的自我剥夺和物化的状态。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揭示了异化劳动对劳动者及其生活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而是为资本家获取利润。

劳动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强迫和约束,劳动者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动过程失去了控制和决定权。

这种工作异化使劳动者感到自己的工作无意义、机械化,丧失了对劳动的热爱和积极的工作动力,导致了工作疏离和对工作的消极态度。

劳动者在与同样被异化的产品交互时,也会感到与产品之间存在一种断裂感,自己的劳动成果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提出了消除劳动异化的路径。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摆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劳动者成为真正的自己的主人,才能消除劳动异化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被迫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和社会的目标而进行的自由创造性的活动。

社会主义社会还将实现劳动产品的公有制,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够分享社会生产的结果,实现劳动成果的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在当代社会并不可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关注工作质量和工作环境,推动劳动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

也需要重视劳动者对于劳动产品的参与和决策,在工作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实现个人劳动的价值体现。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研究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研究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研究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研究引言: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日本学派“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作品有关异化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包括其理论内涵、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以及对异化状态的批判与反思。

一、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内涵1. 异化的定义与概念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异化被定义为人类自身与自由发展的阻碍和剥夺。

他认为,异化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是一种将人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由性束缚的现象。

异化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结构使得人类无法满足基本需求,二是意识形态使得人们缺乏对真实自我的认知。

2. 异化的来源马尔库塞认为,异化源自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剥削劳动者以保持竞争优势。

劳动者们因为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而感到厌倦和疏离。

此外,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加剧了人们对自我意识的混淆和扭曲。

广告、媒体和大众文化的渲染使得人们趋于盲从和消费,丧失了对真实自我的理解。

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对社会现实的分析1. 生产方式与劳动者的异化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异化主要发生在工作环境中。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求劳动者将自己变成机器的一部分,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和使用权。

劳动者只是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机械重复的劳动,无法体验到劳动的创造性和乐趣,从而导致了对劳动的厌倦和疏离。

2. 意识形态与个体的异化马尔库塞指出,现代社会中,个体被包围在一种物质主义的世界中,完全被广告、媒体和大众文化所塑造。

人们陷入对外在物质的追求与盲目的消费行为中,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人们对真实自我的认知模糊,对真正多样性和独立性的追求变得困难。

三、马尔库塞对异化状态的批判与反思1.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尔库塞批判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剥削和不平等。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财产和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并使得劳动者们沦为工具,并丧失了对劳动成果的支配权。

论现代社会的异化问题及人的全面发展

论现代社会的异化问题及人的全面发展

论现代社会的异化问题及人的全面发展摘要:异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无法逃离日常生活,就等于我们无法逃离异化本身。

本文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经济、政治、科技、人与人的关系等四个领域描述了异化现象,寻求途径实现异化的扬弃,使个人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全面发展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重视人,他毕生都在探寻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而异化理论则是他“人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现实,以异化劳动作为切入点,不仅分析了异化的各种形式,还对克服异化的有效途径作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内容包括:一是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劳动者与其生产活动相异化;三是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四是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异化的扬弃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虽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反映的是当时马克思所处资本主义时代的人类异化的生存实际,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局限性,但异化现象在当代中国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生存状态得到很大的提高,在享受自己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逐渐感受到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严重束缚。

这种束缚就对人类、自然和社会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了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领域的异化。

21世纪的今天,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消费使人们形成了了巨大的幻觉,当消费者在自由地支配自己的金钱、自以为是地在享受消费快乐,在这过程中却已浑然不觉地沦为消费的奴隶。

在异化消费中,人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自由,也没有真正获得幸福,更没有在物质丰富的消费社会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领域的异化。

人类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来提高,可以说人类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在推动着现代文明进步的步伐。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作者:李小波郭剑林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34期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并指出了消除异化劳动的途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虽然并不很成熟完善,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手稿异化劳动和谐社会启示1.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来源及主要内容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对立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

1.1从生产结果上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的东西就越少。

接下来,马克思又从人本学主体辩证法的角度提出了对象化的理论。

他指出,对象化既体现在对象的丧失,又体现在为对象所奴役。

工人在异化劳动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1.2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马克思从人本学主体辩证法和社会伦理价值批判理论的双重思维角度阐述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

他指出,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1.3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通过对上述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后指出,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层面分析现代社会人的问题代文慧(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相伴而生,并且愈演愈烈,开始危及人的生存、发展。

当下这一切问题的出现都离不开人自身,人在追求自由和无限的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最初的目的,成为了异化的人。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这一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异化理论;人;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收稿日期:2012-03-18作者简介:代文慧(1987-),女,河南周口人,2010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然而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相伴而生,并且愈演愈烈,开始危及人的生存、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从各方面寻找原因及解决方案。

然而当下这一切问题的出现都离不开人自身,人类出现千万年来其能力的提升通过改造世界的活动展现开来,从人类早期的依附于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人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人在发展自身、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欲望的过程中与自我渐行渐远。

显而易见,这些问题的出现由人引起。

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不遵从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使自然本身所固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导致社会人际关系商品化、功利化,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滋生蔓延,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成了社会普遍现象,人越来越偏离道德的轨道,越来越不像“人”,被自己创造的价值所奴役。

本文旨在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

“异化”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是“化为异物”的意思,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解释是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变成它的对立物,成为它外在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得出人的异化是人的类本质的倒退,只有消除异化,人才能成为自由自觉的人,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异化劳动”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进行了道德层面上的批判。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当代社会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批判的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他在此基础上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的状态。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新概念,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部分可以看到,异化劳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劳动产品是劳动者本质的体现,应被劳动者自身所拥有。

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与劳动者相对立,“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们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们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们所能占有的越少,越受其劳动产品即资本的奴役和统治。

劳动产品成为了异己力量与劳动者相对立。

现代社会这种表现普遍存在的,某些商品生产者为谋私利,弃大多数消费者的健康于不顾,生产毒奶粉、掺瘦肉精、含塑化剂,排放的污水废气污染环境,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安危。

人与自己的劳动成果相异化的现象无所不在。

2、劳动者与其生产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还表现在生产活动中,对于劳动者,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其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

劳动由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需要,仅仅成为他维持生命活动的手段,不再是人本质的体现。

人在生产活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这种劳动不是人自愿而为的,而是强迫的,人在劳动过程中沦为为资本家服务的生产机器,丧失了人的本性。

马克思将此状态称为“自我异化”。

自我异化在现代社会也体现在很多方面,以我国的教育制度为例,从小到大普遍都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很多孩子从小学就成了学习的机器。

中国的教育模式不能自由地发展青少年的天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却塑造了“以成绩论英雄”的错误价值观,家长老师将“努力学习,考上名校就能找到好工作,就能获得好的生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非理性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十几年,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培养的是无数缺乏创新能力的“工具”。

3、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从人的劳动活动方面得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类本质。

然而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的类本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取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了缺点”;“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当人的实践活动仅为满足肉体生存时,人和动物就没有什么分别。

异化劳动使人丧失了其类本质,将人的劳动贬为手段。

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智力、能力得到提高,自身道德、自我得到完善,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现代社会的人:拜金主义、物欲至上、不讲道德、不守法纪,越来越远离人的发展轨道,正如马尔库塞所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仿佛为商品而活,现代的住宅、家具、汽车成了人的灵魂。

4、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异化劳动使工人创造的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满足其生活享乐,远远背离了劳动的初衷,资本家成了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生产中的物质分配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

由于产品分配的不平等,劳动者与资本家对立,人与人的敌对关系由此产生。

自人类社会产生私有制出现以来,不平等就相伴出现,贫富差距问题在每个社会都存在,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以大于8%的速度一路攀升,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39.8万亿元,比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四倍多。

与此同时,日常生活消费日渐提高,而普通群众的工资收入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其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且社会出现“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现象。

富人只知永无止境的积累财富,只知用尽一切办法剥削劳动者,而不尽道德义务帮助穷人。

在当下权钱交易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很难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

不平等造就了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

二、异化劳动导致人的异化问题在前面异化劳动理论中,已经提到劳动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结果必然会导致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

马克思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通过异化劳动,人人不仅生产出对他作为异己的、敌对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马克思还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任何异化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只是这种异化了的社会关系失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面目,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歪曲。

结果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状况:资本家剥削工人,工人仇视资本家。

追其根本,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的产生,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阐释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异化的扬弃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使人性复归于本来的面目,从而实现对人的关怀,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现存社会问题的启示异化劳动并不是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现象,只要阶级存在,私有制存在,不平等存在,异化问题就不会消失。

从道德分析的层面上来说,异化劳动是一种非人道的,不合理的存在现象,应该从根本上被抛弃。

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异化劳动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对异化问题从历史发展观上进行客观的评价,在这层面上,异化现象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来,异化问题就随着不平等的加深出现了,在资本主义时代,异化劳动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革命性的作用”。

在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异化客观上所含的历史意义作了肯定的评价。

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是对普遍异化和物化的扬弃,当消灭了阶级,废除了私有制,异化问题将不复存在。

因此,我们对异化问题分析批判的同时要看到其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合理性。

我国近年来凸显的诸多问题寻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人的物化和异化所导致的,市场经济的负面效益充分显示了人与其劳动成果、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人类之间的异化。

中国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环境恶化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家庭不稳定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从人的异化层面去反思。

发展离不开人,问题也离不开人,这不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的产物,也是个人价值观、个人道德水平所决定的。

大多数人仅把人看做一个独立的存在物,其存在目的就在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把个人的发展同集体孤立开来,没有看到人是属于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应尽的义务。

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整个人类的责任,任何行为都应以不危害人类的利益为前提,“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任何行为都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法则为基础。

人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在人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异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只有实现社会制度公正,人人道德自律,异化问题才可能消除。

马克思指出,异化伴随私有制产生,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异化问题才可能真正解决。

尽管现代社会人的异化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但是我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随后就是对此进行解决。

研究异化问题的价值就是在于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问题存在的原因,认识到只有复归人的本性才可能过上有价值的生活,道德的生活,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1]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