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 第七章 农业的经营组织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
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
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
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
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
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
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
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
阶段(1990—1995) • 第三阶段,迅速发展壮大阶段(1996—
目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涵义与成因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
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
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政府对
•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通过事先签订的合同,规定农产品的数量、质
量、交货时间、存款方式等,待农产品生产出来以后,
再按合同的事先规定直接交付给收购者,以此使农户回
避了因供求关系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农产品销售
风险;

二是通过纵向一体化组织将生产面对的市场风险内
部化,通过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延长增强风险抵御能
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开始的农业一体化过程中
形成的农业综合经营本质上很相似,只是缘起
的背景条件、历史作用、具体形式等存在着差
别。对于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否叫农业
产业化经营,在国内农业经济学界存在着很大
的争议。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涵义与成因

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达成的共识是:
综合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者一般只从

农业经济学 钟甫宁

农业经济学 钟甫宁
? 1.遵循国际通行的合作社原则
? 2.政府支持对农业合作经济发展至关重要பைடு நூலகம்
? 3.重点支持、发展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农业合作社
? 4.以发展完善基层合作社为重点,逐步建立合作经济组织 的网络体系
第二篇 农产品市场


5.1农产品的需求







5.2农产品的供给


①需求的含义 ②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 ③需求弹性
2.1家庭概述


2.2家庭农场的几个理论
问题


2.3外国家庭农场


2.4中国家庭农场
第一篇 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
①家庭农场概述 ②家庭农场的类型
①家庭农场存在的必然性问题②家 庭农场与农业规模经济③家庭农场 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④家庭农场的 农业劳动者⑤农户内部的分工协作
⑥家庭农场的作用
①美国的家庭农场②法国的家 庭农场③日本的家庭农场
农业保护政策
导论
导论
农业的部门特点
①土地的特殊重要性②农
特 征
业生产的季节性③周期性 ④自然条件的高度相关性
农业经济学的科学特点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农产品特殊性 农业生产者的特殊性
农业经学的使命
“三农”经济问题
1.1农业生产要素的构 成


1.2农业土地



1.3农业劳动力



1.4农业资本

第一篇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4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42农业合作经济基本理论43农业合作社原则与合作制44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实现途径45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式及经验借鉴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原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特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与条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我国主要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促进农业合作化的途径促进合作社原则合作制合作经济思想及合作社理论起源西方早期合作经济思想及合作社理论流派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及合作社理论西方当代合作经济理论瑞典农民合作社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以色列农村合作组织孟加拉克米拉村庄合作社我国台湾的农业产销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式的经验借鉴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 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 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 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 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 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 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3.2
3.2
3.8
3.6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 指出 :“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情况
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 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技术因素 4.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农业劳动力内涵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 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季节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 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农业劳动力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 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 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
差异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 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主要方式有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 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 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 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

《农业经济学》课程标准

《农业经济学》课程标准

《农业经济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农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部分,它是理论经济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的具体化、实证化,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为培养应用型、交叉型高素质人才,对农科类专业学生,由于他们的人文经济素质相对较差,主要通过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农业经济知识,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观察与思考农村社会现象的能力;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农业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农业经济学原理与方法,提高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观察分析农业经济的综合能力,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

(三)课程设计思路通过农业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和完善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措施;引导农科类本科专业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经济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以及当前我国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的关系与性质。

(四)课程结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共分四篇。

第一篇是从现代农业的发生、发展入手,阐述了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总体上描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进而研究了现代农业的特点,重点探讨了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国际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要求;第二篇是生产要素篇,论述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特点、功能和组合原理、原则及评价方法,并着重从农业中的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篇是市场篇,从供给与需求理论出发,阐述了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分析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理和运动规律,论述了农村消费市场及其开拓;第四篇是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篇,从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结构优化、区域化发展的角度,介绍了现代农业中的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布局与结构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及宏观调控问题。

第七章-农业经济学

第七章-农业经济学
以非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户:第二类兼业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二)我国对农户兼业的划分标准
按照住户总收入的来源划分住户类型
≥95%
纯农户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50%-95%
农业 兼业户
非农 兼业户
5%-50%
非农户
<5%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村存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
2.农村存在自由的土地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推力—拉力理论
谋求农外就业的推力因素
扩大农场规模有困难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农户作为企业性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农户作为消费者,追求产 品量最大化。事实上,由于发展中国家中的农户很难做到追求利润最大化 ,并且在生产能力、要素禀赋、知识结构等方面处于弱势,因而多数农户 的追求目标是产量最大化。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户兼业的定义与不同划分标准 农户兼业:农户为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将部分劳动力投入到工
业或服务业等非农部门,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现象。 兼业农户: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户。
分类
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户:第一类兼业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农业的经营组织

农业的经营组织

农业休闲旅游
将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 合,拓展农业功能,增
加农民收入。
05
农业经营组织的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某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
总结词
高效、灵活、可持续
详细描述
该家庭农场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了高效的生产和经营。农 场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种植结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确保了农场的长期盈利能力。
家庭农场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享受国家的政策扶持。
家庭农场的主要形式包括种植、养殖、种养结合等,其规模和经营方式因地区、资 源条件和市场需求而异。
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农民自发组织、自 主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其成员可以 是农民、涉农企业或其他组织。
农业合作社可以通过联合购买、统一 销售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同 时也可以促进农民的团结和互助。
该农业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市场竞争力,最终导致了破产。企业未能有效地控制成本和风险,同时对市场变 化的应对能力不足,导致经营陷入困境。这提醒其他农业经营组织要注重管理效率和风险管理,以避免类似的失 败。
THANKS
和损失。
03
农业经营组织的政策与法规
土地政策
1 3
土地所有权
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以及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 、收益权和转让权。
土地承包制度
2
允许农民承包土地,自主经营,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
障农民的土地经营权。
土地流转政策
允许土地使用权在一定范围内流转,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和 农业现代化。
农业补贴政策
直接补贴
直接给予农民或农业生产者一定的经济补贴,如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
间接补贴

农业经济学农业家庭经营

农业经济学农业家庭经营
建立农业家庭经营的市场化机制,促进农业家庭经营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完善农业家庭经营的市场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家庭经营的市场竞争力。 推进农业家庭经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拓宽农业家庭经营的市场空间。 加强农业家庭经营的市场监管,保障农业家庭经营的合法权益。
农业家庭经营的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多元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
农业家庭经营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等,以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家庭经营的优势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农业专业户:专门从事某种农作物 或畜禽养殖的生产经营农户
农业合作社:由农民自愿组成,为农 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合作组织,其 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是股份制、合作 制、股份合作制等
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方式
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活动以手 工劳动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
农业家庭经营的生产活动以自 给自足为主,商品化程度较低。
农业家庭经营能够加强乡村治理,促进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农业家庭经营的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 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 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元化经营:拓展农业经营领域,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 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农业经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

第一章测试1.农业的本质特点是()。

A:经济再生产B:自然生产与经济生产的有机交织C:自然再生产D: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交织答案:D2.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

A:单向关系B:不好判定C:没有关系D:双向关系答案:D3.狭义农业是指()。

A:畜牧业B:种植业C:渔业D:林业答案:B4.以下对农业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业曾在国家工业化初期被战略性牺牲B:农业是提供人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C:农业的发展不需要国家的调控D:农业是国民的基础答案:C5.以下属于农业贡献的是()。

A:产品贡献B:要素贡献C:市场贡献D:外汇贡献答案:ABCD6.农业生产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A:季节性和周期性B: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C: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D: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一致性答案:ABC7.以下属于农业多功能性的是()。

A:农业经济功能B:生态环境功能C:文化传承功能D:社会稳定功能答案:ABCD8.西方农业经济学起源于()。

A:古希腊和古罗马B:法国C:德国D:英国答案:A9.中国古代农业著作中,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A: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B: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C:元代壬桢的《农书》D: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答案:A1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体现在哪两方面()。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重要B:只要其他部门发展好,农业发展可以忽略C: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D: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的前提答案:CD第二章测试1.通常说的广义市场是指()。

A:中间商与中间商之间的交易B: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C: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D:商品交易场所答案:B2.市场机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失灵,以下表现不属于失灵的是()。

A:农业信息的不对称性B:农业的外部性C:市场垄断D: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答案:D3.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重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

其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不同的时期,农业也有不同的地位。

其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表现为农业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剩余的转移,而且为工业品提供市场。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二,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农业逐步完成了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重任,非农业完全弄够依赖自身的积累得到更快的发展。

而农业由于自身的原因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2)农业的作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其一,产品贡献。

农业的产品贡献表现在食品贡献和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对于国内安定和促进相关产业、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要素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业部门的发展。

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其三,市场贡献。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作为买者,对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其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张。

第二,农民作为卖者,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销售规模越来越大。

农业的经营组织

农业的经营组织

• 我国的兼业农户的概念与日本及欧美有一定的不同。 日本是指家庭成员中有1人或1人以上从事兼业的农 户;欧美是指农业经营主有从事兼业的农户(今泽夏 树:农业经营学讲义P66)。而我国是指家庭成员中有从 事兼业的,且其收入超过农户总收入的10%以上的 农户。
• 家庭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农业,如有少量从事非农业 的其非农收入不超过10%的农户为纯农业户;家庭 从业人员中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多,或从事农 与非农活动的从业人数等同,但农业收入超过非农 业收入的归为农业兼业户(一兼户);家庭从业人 员中以从事非农活动的居多,或从事农与非农活动 的从业人数等同,但非农收入超过农业收入的归为 非农业兼业户(二兼户)。
✓ 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来说,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 育的规律,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 稀少性。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周期性、生产过程的 有序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按自然界的时间,即 受季节约束的生长过程依次进行各种作业。它一般 固定在土地上,不宜移动,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把 非常大量的生产条件进行集结,采取多种和大量作 业同步并进的办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同一时期 的作业比较单一,不同时期的不同作业多数又往往 可以由同一劳动者连续完成。
第七章 农业的经营组织 《现代农业经济学》P288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各种公司是经济活动 的中心。----以营利为目的,通过雇佣工 人,筹集资金来进行经营活动。
只有农业的经营组织,没有与工业一样。 现在的农业,家族农场(family farm)为 中心。也即农业的家庭经营。
本章纲要
第一节 农业家庭经营的概念及其产生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 产有了巨大发展,成为社会范围内普遍的生产形 式。这时的农业家庭经营是自给自足的,农民在 土地上的收获除向地主纳租以外,余下来的主要 是供家庭消费。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参考答案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参考答案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及作业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农业?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2、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作业1)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因此,农业的特性表现为以下3 个方面:1 .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农业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的生产,是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因而也是有机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例如,种植业和林业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绿色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绿色植物从环境中获得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将它们转化为有机物质供自身生长、繁殖;畜牧业和渔业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家畜和鱼类的生长、繁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家畜和鱼类以植物或动物产品为食物,通过消化合成作用(新陈代谢)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以维持自身的生长、繁殖,将植物性产品转化成动物性产品。

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进人土壤和水体后,经过微生物还原,再次成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养料来源,重新进人生物再生产的循环过程。

显然,生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它的发展严格遵循自然界生命运动规律。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其生长、繁殖都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人类通过劳动可以改变这些有机体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或者直接干预其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生活、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认识日益深人,改变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环境条件的手段日益加强,农业生产提供的动植物产品也日益丰富。

2 .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农业生产者在特定的社会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具体的生产活动,以获得所需要的农产品。

这些农产品可以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可以作为生产资料进人下一个农业生产过程,还可以通过交换换取生产者所需要的其他消费和生产资料。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劳动力【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劳动力【圣才出品】
②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在农村人口资源中,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 劳动力之间的界限也不十分严格。主要原因包括: a.60 岁以上的老人和 16 岁以下的儿童仍可以从事农业生产; b.长期在外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可以参加农业生产活动; c.每个农户都需要一个较为固定的从事家务劳动的成员; d.农业自然资源承受农业劳动的耐力较为强韧。 ③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进程在加快,要求农业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但 是,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形成的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2)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①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 农村人口资源的规模与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各年龄组人口数 量的分布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变动趋势。 ②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人们在就业选择中偏爱劳动报酬高的产业部门,而不愿意到劳动报酬较低的部门就业。 ③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有两个来源:
a.参加农业劳动的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天的农业劳动时间和全年农业劳动时间的总和;
b.非农业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或其他时间参与农业劳动的时间。
农业劳动力每个工日的长短、全年劳动工日的多少,受农业气候、农业劳动对象、农业
劳动手段、农业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国家法律等因素的限制。
3.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2 / 3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和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定的。 ①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农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是依靠多投入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来实现的,农村通过增加家庭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教学目标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 (一)涵义 (二)特征 (三)作用与功能 (四)运行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在曼彻斯特大会上,经过修改后确定了合作社7项原则。 1、自愿开放会员制。 2、民主管理和会员控制。 3、成员经济参与。 4、独立性与自主性。 5、教育、培训与信息。 6、合作社间的合作。 7、关注社区。 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要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 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就必须坚持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LOGO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教学目标
第二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Fra bibliotek教学目标
1.掌握概念、特征
2.了解基本原则、基本类型和功能
3.掌握专业合作社与股份合作社的区别
17
第三章
LOGO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教学目标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 (一)涵义
第二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自己的生产及生活条
LOGO
农业经济管理
1
第三章
LOGO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家庭经营
第二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2
第三章
LOGO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家庭经营
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家庭经营的概念 2.了解家庭承包经营的现状和发展
3
第三章
LOGO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家庭经营
37
第三章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教学目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农业经济学作业题答案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农业? 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答:(1)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这是因为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

2. 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首先,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是最主要生产部门,其发展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其对工业化的支持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3. 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1)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包括:A产品贡献,主要有食品、工业原料;B要素贡献,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金、土地;C市场贡献,农业生产或者生活时形成对工业品市场的需求,也为农产品市场提供农产品,推动工业品、农产品市场的发展;D外汇贡献,通过出口农产品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2)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它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农业经济学课程大纲

农业经济学课程大纲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我国的农业经济制度及演变过程、农业劳动力供给理论、农户经济理论与农户模型;了解和熟悉农业生产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资金、农业价值链、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农业经济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

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农业经济热点问题。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农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主流农业经济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

三、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农业经济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经济制度及其演变、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业劳动力与人力资源开发、农业资金、农业生产函数与技术经济、农户经济与经营决策、农业价值链、农业合作经济、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业政策框架等。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相关内容,将理论内容与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相联系,理解农业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及背后的农业经济理论,,并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现实农业经济问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多媒体的应用、案例教学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农业和农业经济学(3学时)1.教学内容(1)农业与食物体系(2)农业经济及其结构(3)农业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2.重、难点提示(1)农业与农业的多功能性(2)农业产业结构(3)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第二章农业经济制度及其演变(3学时)1.教学内容(1)制度与农业经济制度(2)1978年以前的农业经济制度(3)农村改革及“双层经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重、难点提示(1)农业经济制度的概念和作用(2)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济制度的演变历程第三章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学时)1.教学内容(1)农业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2)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农业与气候资源2.重、难点提示(1)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2)土地资源的特征与功能(3)农业土地分区利用原理第四章农业劳动力与人力资源开发(3学时)1.教学内容(1)农业劳动力供给理论(2)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2.重、难点提示(1)农业劳动力供给理论(2)“二元经济”模型(3)刘易斯模型与刘易斯拐点(4)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影响因素(5)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第五章农业资金(3学时)1.教学内容(1)农业资金(2)农村金融总论(3)农村合作金融(4)农业资本市场和农业保险2.重、难点提示(1)农业资金的概念、特点、来源和运行规律(2)农业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现状(3)农村金融的概念、特点、现状、发展历程和问题(4)农村合作金融第六章农业生产函数与技术经济(3学时)1.教学内容(1)生产函数、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2)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3)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2.重、难点提示(1)农业生产函数的概念及特点(2)技术进步的类型及对农业增长的作用(3)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及特点(4)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与原则(5)技术采纳过程中农户的类型第七章农户经济与经营决策(3学时)1.教学内容(1)农户与农户经济(2)农户经济理论与农户模型(3)农户分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2.重、难点提示(1)农户的概念与特征(2)农户经济的内涵与特征(3)农户经济理论与模型(4)农户分化概念、特征与原因第八章农业价值链及管理(3学时)1.教学内容(1)关于价值链的理论基础(2)农业价值链(3)农业价值链管理2.重、难点提示农业价值链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第九章合作经济与农民合作组织(4学时)1.教学内容(1)合作经济思想的起源与合作社发展(2)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治理结构(4)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与经营管理2.重、难点提示(1)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

农业经济管理导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农业经济管理导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本章分为三节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 农户与农户经济 ➢ 农民合作社与农业企业
关键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 农户 ➢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
第一节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定义
➢ 管理学角度:
从事农业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相关经营活动 的组织。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演变
➢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成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产业化 多种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 庭农场
改革初期相对同质性的农户家庭经营占主导,现 阶段的多类型经营主体并存。
小思考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未来趋势?
第二节 农户与农户经济
农户与农户经济
第三节 农民合作社与农业企业
农民合作社
➢ 农民合作社的分类 按合作领域划分:
• 生产合作社 • 信用合作社 • 流通合作社
按成员来源划分:
• 社区性合作社 • 专业性合作社
按产权结构划分:
• 股份合作社 • 传统合作社
农民合作社
➢ 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
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 理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 组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本法所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指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 业生产经营的组织。”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演变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变化 农业合作化 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农业合作经营取代土改后基 于私有制的家庭经营。

农业企业经营结构组织

农业企业经营结构组织

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
家庭经营组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多种优越性。
既适应传统农业、又适应现代农业; 既适应小规模经营、又适应大规模经营;
既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又适应弄明的组织习惯 和文化心理。
生产经 营规模 小 农户家庭经 营组织创新 的制约因素
土地使 用权流 转不畅
组织结 构缺乏 弹性
6.矩阵制组织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 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 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 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 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 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 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 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 成。
矩阵制
优点:机动、灵活,可随项目 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 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 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 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 缺点: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 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 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 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 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 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由于 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 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 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 有一定影响。
•因事设职、 因职用人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设 计 的 原 则
•能级与利益 相对称:有 相应才能的 人处在相应 的岗位上, 即所谓人尽 其才!
•规范性和灵活 性相结合:一 方面要考虑坚 持统一命令、 统一指挥的原 则,另一方面 要相信下属, 充分发挥员工 的积极性。更 具变化了的情 况作出灵活的 反应。
分析可能 的竞争对 手
构建主 要的目 标市场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德国,非农业收入不超过总收入的10%的 农户称为专业农户;非农业收入超过总收入 的10%,但不到总收入50%的农户成为第一 兼业农户;非农业收入超过总收入50%的农 户称为第二兼业农户。
在日本,专业农户是指家庭成员全部从事农 业生产,以务农为主的农户;家庭成员中有 一个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以外工作的称为 兼业农户。其中,从农业中挣得的纯收入高 于非农业总收入的兼业农户叫第一兼业农户; 而非农业总收入超过农业纯收入的叫第二兼 业农户。
的途径,对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有积极作用; 3.它也为城市工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4.兼业农户由于有多种收入来源,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并
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农业生产的发展; 5.由于兼业农户大都住在农村,家中又有人在城市或非农产业就
业,使其具有了双重身份,这对兼业农户在经济危机期间为自己 提供就业和生活保障,缓解大量农民涌向城市,防止城市的过度 膨胀,避免农村人口的过度萎缩和农村社会的衰落,都是有好处 的。
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 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 相适应,可以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农业家庭经营的产生
父权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经营开始从属于氏族公 社的公有制,以氏族公社经济为主,小家庭经济为辅。
在奴隶社会里,起初是家长奴隶制,家庭生产经营首 先表现为作为奴隶主的家长支配着全部家产,支配着 妻子、儿女和奴隶,家长自己也参加生产劳动。
1.4
英国
67.0
2.2
美国 191.0 1.2
澳大利亚 3836.0 3.2
人均面积
(ha/人)
1.6 0.275 25.0 30.5 159.2 1198.8
家族农场的实态在各国都不同,但家族经 营的农场是相同的。(规模,土地所有, 劳动力,分配等)
农业经营者及其家族提供劳动力、决定经 营的方针并具体从事经营活动。承担经营 的风险或者享受经营的成果和利益。
✓ 由于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作业不能实行严格的分 工协作,甚至一些简单的协作也不能取得明显 的效果,因此农业生产不适合采用工厂化劳动, 而更适合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
✓ 正如法国农业经济学家罗歇·韦利所说:“真 正的农业,卓有成效的农业,一定要以个人负 责为基础”。
3.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家庭经营
1)多数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个人进行 2)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关联性较小 3)许多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不受家庭经营规
1993
1990
第五节 案例:日本的农业兼业化及其启示
“现在的日本农业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有走向 光明的希望,也有趋于灰暗的可 能,这取决于今后的政策取向。”
✓ 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来说,农业劳动对象生长发育 的规律,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协作的简单性和稀少 性。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周期性、生产过程的有序性, 决定了农业生产只能按自然界的时间,即受季节约束 的生长过程依次进行各种作业。它一般固定在土地上, 不宜移动,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把非常大量的生产条 件进行集结,采取多种和大量作业同步并进的办法。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同一时期的作业比较单一,不同 时期的不同作业多数又往往可以由同一劳动者连续完 成。
关于农户的思考
1)小农---其规模正适合家族的劳动,也正好维 持其家族正常的生活(从劳动力的角度)。
2)自耕农---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经营农业(从 土地的角度)。
3)以维持家族生活为目标,而不是以营利为目 的(一种Way of Life) 农地的私有、个人经营、家族劳动中心
第三节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
二、农户兼业化的原因
1.农业强烈的季节性、生产周期长以及劳动过程和 生产过程的不一致是农户兼业经营的客观基础
2.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及比较利益的下降使得农户 兼业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3.对农户来说保有土地是一种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 和一笔不断增加的财富
4.农业外部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农户的兼业成为可能
三、农户兼业化的利弊与发展趋势
A、家族农场的成员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而 城 市居民却属于不同的是经营企业,每天在一起 的时间并不多。家族农场成员的劳动和消费都 在一起,是一种家族生活。
B、另外,家族的生活内容是由自己自由地决定 的。
图7-2 家族农场的收入-闲暇偏好
收入与闲暇的
收入
效用曲线UU与
U
农业劳动的收
E
Y
U
A 入曲线OA的接 点E决定了效
农业经济学 第七章 农业的经营组织
本章纲要
第一节 农业家庭经营的概念及其产生 第二节 家族农场的实态 第三节 家族农场的劳动分配 第四节 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 第五节:案例:日本的农业兼业化及其启示
第一节 农业家庭经营的概念及其产生
一、概念
所谓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 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 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 称其为农户或家庭农场。
社会主义制度在前苏联诞生以后,苏联首先在农村普 遍建立了集体农庄,中国等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 效仿,试图以农业的合作化、集体化、国有化来代替 家庭经营、消灭家庭经营,结果经济效率普遍低下, 农产品的供给长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
(解释农业大小生产问题)
三、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原因
1.农业的产业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
农场事业的劳动力需要 基本特征:季节性;突发性;复杂性
图7-1 农场事业的劳动力源泉
正规性劳动力
不 付
农场主
雇工
继承


及配偶



双亲,小 孩,邻居

双亲

临时
劳 动
雇佣
柔软性劳动力
家族农场不仅是农业经营的一种形态,也是一 种与都市生活方式(urban way of life) 相对的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rural way of life),是人们期望的方式之一。
用最大化时的
劳动时间及闲
暇时间
O
劳动时间 N
L 闲暇时间
第四节 农业家庭经营的兼业化
一、兼业农户类型的划分
兼业农户是与专业农户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有 相当时间从事非农工作或者依靠经营农业以外 的其它事业取得相当收入的农户,这类农户一 般多为规模中小的家庭经营。
各国关于兼业农户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有的 国家是依据农业外部收入的大小或者比率来划 分,有的国家是依据农业和农业外部劳动日数 的分配来划分的。
图7-3 兼业农户的就业选择
收入
U W
R
U
E
A
B
D
CWLeabharlann 就业时间闲暇时间O 农业 N 农外 M
L
Ww表示农外就业的报酬率。OA为农业劳动的收入曲线,Uu为 收入与闲暇的效用曲线。总劳动时间OM中,ON为农业劳动, MN为农外劳动。总收入MR中,BN为农业收入,其余为农外 收入。
表7-4 专业、兼业农户的比例(%)
模的限制
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与农业家庭经营
1)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 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 样
2)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质、技能上的 差别有利于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总的来说:
东方的农本主义 西方的[不被人所雇佣,也不雇佣人,
用自己的手,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 农民是自由/独立/平等的象征
我国的兼业农户的概念与日本及欧美有一定的不同。日 本是指家庭成员中有1人或1人以上从事兼业的农户; 欧美是指农业经营主有从事兼业的农户(今泽夏树:农业经 营学讲义P66)。而我国是指家庭成员中有从事兼业的,且 其收入超过农户总收入的10%以上的农户。
家庭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农业,如有少量从事非农业的其 非农收入不超过10%的农户为纯农业户;家庭从业人 员中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多,或从事农与非农活动 的从业人数等同,但农业收入超过非农业收入的归为农 业兼业户(一兼户);家庭从业人员中以从事非农活动 的居多,或从事农与非农活动的从业人数等同,但非农 收入超过农业收入的归为非农业兼业户(二兼户)。
➢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 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不可能像工业 那样具有并列性 ➢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 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复杂交错, 因此农业劳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 ➢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 有广阔的地域性
2.分工协作与农业家庭经营
➢ 从协作的第一种方式来看,即把不同专长的劳动者集 中在一起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企业数 0.2
0.2
0.2
0.3
耕地面积 1.6
1.8
2.2
6.6
乳牛头数 2.8
2.7
3.3
4.7
蛋鸡只数 42.2
49.7
64.4
62.7
由表可见:农业中家族经营的比例较高的原因是 —农地问题
表7-3 农场面积与劳动者数
日本
农场面积 劳动者数
(ha)
(人)
1.4
0.9
中国
0.55
2
法国
35.0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生产有 了巨大发展,成为社会范围内普遍的生产形式。这时 的农业家庭经营是自给自足的,农民在土地上的收获 除向地主纳租以外,余下来的主要是供家庭消费。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农业家庭经营的更高级形 式——家庭农场开始在欧美出现。家庭农场是以家庭 为单位经营,是一种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或使 用权,能自行决策,人身上不依附于地主的独立经营 的经济组织。它是独立自营的农民所经营的农场,农 场主即是所有者、经营者,又是劳动者;主要依靠家 庭劳动力,雇工一般不超过总劳动量的一半。时至今 日,家庭农场在发达国家的农场总数构成中大约占 90%以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农 场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