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题分析(1份)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1)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0d002e80102de2bd960588a4.png)
2019年浙江省11地市中考语文模拟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释)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首联: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颔联: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2.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意思是: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
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
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突出其色美;颔联用陶令、罗含之典,突出了菊的味香,烘托菊花高贵品格。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诗歌的前两联突出“菊”的美好品质,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
尾联则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
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的意思是: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所以,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入朝的思想。
2.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许有王的词《江城子》,完成任务。
江城子[元]许有壬懒于沙鸟拙于鸠。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总结范文1份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总结范文1份](https://img.taocdn.com/s3/m/48a0d5b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d.png)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总结范文1份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总结 1【编者按】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感知诗歌的形象,品味其语言艺术,领略其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由于该考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E级),能力层级高,学生在解题时,失分较多。
笔者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总结出要想得高分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读”,二是细“析”,三是严“述”。
一、精“读”“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
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精读诗歌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感情基调,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中的词句,特别是抓住关键词,揣度景物的蕴意,是了解诗人处境,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情感最有效的方法。
(2)注意抒情、议论性文字,它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
(3)抓风格和背景。
“诗言志,歌咏言”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自己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都应该是时代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诗人,都应该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丰富的社会和当时的.时代精神,这是“诗言志”的一个基本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就是在作品所展现的世界里与作家进行交流。
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读者借作家的眼光去看,借作家的耳朵去听,借作家的心灵去感受,从而使自己获得阅历,获得智慧,获得情趣。
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顾及诗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注意作品的风格流派和时代背景,这才能较确切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评价作者的思想态度,并可以进一步“深思义理”了。
(4)体会诗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8af8a44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75.png)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41e45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4.png)
2024高考分类训练:名校模考古诗词鉴赏精编(附答案解析)1.(2024年2月湘豫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园中归戏作①陆游醉里来寻涧上花,已飘残雪散余霞。
曲生②也解欺人老,风伯无端妒物华。
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
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③送日斜。
【注】①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诗人时年63岁,在严州任上。
②曲生;酒的别称。
③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次句看似写雪飘霞散的自然环境,实则是表明涧上花凋残的景象。
B.颔联中“欺”和“妒”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妒”物华暗示出花凋残的原因C.颈联指出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看到有蜂蝶相伴,感到不遗憾。
D.尾联写诗人游园归家后,伴着夕阳,在东窗下几案边阅读《黄庭经》。
【答案】C【解析】C项“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有与蜂蝶相伴的童心。
(2)有人说,此诗虽题为“戏作”,却反映了希望与现实的矛盾。
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诗人希望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但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
②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
③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自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言三首(其一)陆游济剧人才易,扶颠力量难。
为谋须远大,守节要坚完。
气与秋天杳,胸吞梦泽宽。
方知至危地,自有泰山安。
【注】①本诗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诗人已七十七岁,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济剧:治理繁杂的事务。
剧,纷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寓言”指有所寄托的话,诗人虽年迈仍不忘国事,希望有人扶持艰危。
B.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指出担负繁重事务相对较易,国救颠危国运最是艰难。
C.颔联中,诗人分别从才、德两个方面展开议论,对心中的人才提出了要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c4f66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4.png)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题目:《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
通过形容楼前广阔的河流、远处的青山和附近的乡村田野,作者展示了自己在高处俯瞰大地时的壮美感受。
- 主题: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 感情色彩:作者经历到了山川河流的辽阔壮丽,体味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伟大,并产生了敬畏和自省之情。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登鹳雀楼”来比喻作者所在的高处,突出其观察的角度和高度。
- 反问:通过反问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强调了自然界的广阔无边和永无止境的奇观。
- 对偶:通过对偶结构的运用,如“何必见庙墓,心中只有诗书间”,突出了作者对名利财富等虚无的态度,强调了内心追求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七律四十九字,平仄工整,较为优美。
2.《静夜思》 - 李白- 题目:《静夜思》- 作者:李白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时刻的自省之作。
诗中写道,作者独自思索着远方家乡的事情,念及家人和朋友,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
- 主题:表达作者在夜晚时思念远方故乡和重要人物的情感。
- 感情色彩:作者通过表达对远方家乡和重要人物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一种离别的伤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疑是地上霜”来比喻夜晚时地面上的露水,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 借代: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月光和露水来象征夜晚和离别的情感,增加了诗意的含蓄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五言绝句,四句皆押韵,节奏明快,抒情自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杜甫这首诗是杜甫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离散的思考。
- 主题:表达离别时的思念和友谊的珍贵。
- 感情色彩: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和表达离别之情,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古诗鉴赏考题分析
![古诗鉴赏考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558b1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a.png)
古诗词鉴赏模板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描写氛围特点的词】1.感伤基调: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深寂静、荒凉清冷、凄清萧瑟2.平和基调:恬静优美、和谐静谧、淡雅闲适、宁静淡雅、朦胧飘渺3.豁达基调:雄浑壮阔、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4.欢愉基调:秀丽艳美、生机勃勃、清新明丽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类属】1.送别诗:离愁别绪;孤独寂寞;表明心志;勉励好友;感叹世事2.思乡诗: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单凄苦辛酸3.田园诗:追求闲适,对山水自然的喜欢;对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淡漠名利不同流合污3.边塞诗: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卫国家的决心;塞外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对战争的厌恶: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4.怀古诗:物是人非的惆怅;怀才不遇的感叹;忧国伤时;借古讽今:建功立业的渴望5.闺怨诗:怀才不遇;官场受到排挤打击;壮志未酬、功业未立6.咏物诗:感慨时代兴衰;寄托诗人哀思;托古讽今;借古伤今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②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幺用这种手法【表现手法】1.象征:通过特定的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思想2.烘托:从侧面描写,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3.渲染:指对环境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4.对比:把两个事物作为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5.反衬: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6.联想:一定要牵涉到两件事,即从甲事想到乙事7.想象:指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来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三、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特点常用表达】1.语言精练: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不浪费一个字2.形象生动:状物描形,读后富有实感,如临其境表达含蓄:把思想感情隐藏在形象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3.文风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描写手法独特4.文风绚丽:华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5.表达明快: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四、炼字型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幺字?为什幺?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幺?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④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幺?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五、一词领会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幺?提问变体: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请问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答题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诗眼特点】1.能表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这类词通常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3.能够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甚至全篇六、炼句型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提问变体:①这句诗有什幺含义和作用?②表达上有什幺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七、分析构思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幺思想感情八、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幺?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②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d901e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d.png)
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一、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诗词赏析试卷中的不足之处分析
![古诗词赏析试卷中的不足之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0f409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0.png)
古诗词赏析试卷中的不足之处分析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全卷共分3大块25小题,考查了字词知识、古诗文的默写、仿写句子、成语的正确使用、病句的确定、作家作品的正确搭配、情景回答、综合性学习、课本文言文的阅读、诗歌的鉴赏、散文的阅读.命题或半命题的写作等知识。
基本仿照中考试卷题型。
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本事,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
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本事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但有一些本事拓展题,让学生一筹莫展。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共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语交际本事,涉及汉字字形、词语的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语境填空成语的运用、歧义句的修改、古诗默写、写话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分。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本事。
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异常是两段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本事,注重过程方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三部分是作文,计分。
文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留给了学生必须的思维想象的空间。
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话题作文来说,更贴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为不少于600字。
二、考试情景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积累运用,得分率在68左右。
学生对于识记没有多大问题,这部分失分率最高是第8小题,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确定下列句子有无歧义,并修改非歧义句),得分率约为4%,因为这是一道超纲题,平时又没有作过相应练习,所以学生得分率较低。
此外第3题得分率也仅为30%,(让学生分析出字义属于其基本义的一项)第二部分的阅读分析题,学生的得分率总体约为63.4%。
得分率高的是课内阅读,约为71.1%,课外阅读(二)诗和课内紧密联系,材料资料都是《纸船》,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相同,立足干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详细解析】(1)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详细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3eb4281127284b73f342500c.png)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详细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霸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秋色里,号角声震天动地,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星现出一片紫色。
这两句描写出惨烈悲壮的战地场景。
B.《渔家傲·秋思》首句写出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逗留之意。
从而突出了塞下秋来天气极其寒冷。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写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此时天寒霜降,我军红旗半卷,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长期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他们白了头发,留下了眼泪。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首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渔家傲·秋思》下阙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他们既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又想勒石燕然、建立军功。
C.《雁门太守行》尾联引用燕昭王用重金招揽天下英雄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两首诗词都写出了将士们为国效忠、建功立业的决心,也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
【答案】1.C2.D【解析】1.C“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错误,援军赶赴易水。
2.D“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错误。
《雁门太守行》一诗没有这种不满。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4f30c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c.png)
八年级(初二)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含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古诗词目录1.《诗经·蒹葭》《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赏析: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https://img.taocdn.com/s3/m/6a95eee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e.png)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古诗鉴赏题一、古诗词鉴赏(11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与解析]8.CD9.(1)动静结合。
“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
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https://img.taocdn.com/s3/m/28cd85d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f.png)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2021届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3期)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1)
![2021届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3期)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495cf1a8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9.png)
2021届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第03期)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含解析)1.(14届湖北孝感高三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本诗选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人那时客居在夔州西阁楼中的,他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样繁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小题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叹万千,请联系具体诗句,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悲慨之情。
(4分)【小题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制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请说说诗人在此联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分)【答案】2.(14届吉林高中毕业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周邦彦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
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
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
借指人世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
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小题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术?请简要分析。
(6分)【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3.(14届辽宁省实验北校高三上期中)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宋亡后,隐居苏州。
【小题1】这首诗写了菊花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4分)【小题2】这首诗采纳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解析】【小题1】4.(14届湖北武汉部份学校新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吾观超级者,碌碌在目前。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落实训练高效增分古诗词鉴赏一含解析[京津鲁琼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落实训练高效增分古诗词鉴赏一含解析[京津鲁琼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970990964bcf84b8d57b66.png)
古诗词鉴赏(一)1.(2019·梅州3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于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
B.“春蚕食叶响回廊”一句生动贴切地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
C.“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携书佩剑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隐含了担忧之情。
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解析:选C。
词中“又携书剑”展现的是儒雅、刚健、自信的形象,“路茫茫”是写廓之会踏上广阔辽远的应考之路,而不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整句流露出的是诗人的鼓励、赞赏之情,而不是“担忧之情”。
(2)本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答案:此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廓之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福。
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明年的今日,他必已金榜高中,青云直上,那时他会笑着回看世间还在为科举考试忙碌的举子,非常轻松愉悦。
2.(2019·怀化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张榘①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
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
且尽清樽公莫舞②。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张榘:南宋词人。
②辛弃疾有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清晨,天边淡月,板桥浓霜,瑟瑟西风,枯叶漫舞,菊花含羞;悠远的鸡鸣声中,“嘚嘚”的马蹄,朝那宁静的山野之村行去:一幅荒村行旅图首先呈现于眼前。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6古诗词赏析(解析版)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6古诗词赏析(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4a9454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e.png)
古诗词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而今一切已风逝云散,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
B.颔联即景生情,由斜阳衰草、寒林空寂而生惆怅伤感之情,为下文感慨作铺垫。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处境,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
D.全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溯古思今,深化了怀古咏叹的主题。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A2.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A.“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的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
因此“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错误,是“贾谊在长沙谪居三年”。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是该诗的尾联,意思是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可知作者这里表面在为贾谊而悲伤,实则对自己被贬的遭遇也是无比伤感。
因此,品读尾联情感,需要结合前几联及诗人的写作背景。
根据“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可知抒发了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
根据本诗写作背景,是作者赴潘州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故此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
根据“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意思是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含蓄地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中考语文复习--九下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一)(有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复习--九下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一)(有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6fb13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2.png)
(2)古人用词讲究推敲,“千骑卷平冈”中的“卷”一字传神,请简要赏析。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阅读《渔家傲·秋思》Hale Waihona Puke 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渔家傲·秋思》上阕写景,一个“①____”字概括写出边塞与内地风光的不同,接着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突出塞下秋景②____的特点;下阕抒情,作者借③____的典故和“浊酒”“羌管”“白发”“泪”等形象,抒发了复杂的感情。
10.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
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
C.“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
D.本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1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81e4ee5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2.png)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形式]
(1)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3)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2009年江苏连云港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因为蕴含深刻的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请谈谈你从这两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题型示例]
(2009四川内江)读《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问题: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是“画面”——即要求全词以“画面”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千帆”“斜晖”“江水”“白蘋洲”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一个女子早晨起来梳洗完毕,独自凭楼远眺江水,等待思念的人儿归。江中千帆竞发,不知不觉,已至傍晚时分,远方的亲人迟迟未归,此时只有落日的余晖含情凝视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蘋洲头。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2)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古诗词鉴赏题分析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本文对其逐一解析,而且还从2009年中考试题中选取了相关题例,供大家参考。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2009浙江义乌)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释]①钟山:山名。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③相对:对着山。
问题: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解析:按应对策略所述,解答这类题目时,先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通过“涧水无声”“一鸟不鸣”“山更幽”这些词语可以概括出钟山环境清幽的特点。然后联系写作背景,王安石晚年变法失利后,辞官隐居钟山,过上了闲适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日游钟山时所写的。因而答案为: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题型示例]
(2009浙江绍兴)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闲”字面应为“清闲、闲适”的意思,但不能孤立的分析这个词的作用。按应对策略所述,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通过第三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妇姑浴蚕的劳动生活情景,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是栀子花“闲着”,用了反衬、拟人的手法,因而答案为: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答案不要求统一,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执著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