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1-中国古代政治史全国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专题复习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军事斗争、以及农民起义等基本知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1.王朝更替
①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③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2.皇帝制度
①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②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③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
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④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3.中央官制
①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②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③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④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⑤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⑥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1901年按《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4.地方行政制度
①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②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③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④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
⑤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
⑥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⑦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
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⑧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选官制度
①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②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④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⑤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6.古代农民战争
①秦末农民战争;②东汉末黄巾起义;③隋末农民起义;④唐末农民战争;⑤元末红巾军起义;⑥明末
农民战争。
7.著名的变法或改革。
①春秋时期管仲改革;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③北魏孝文帝改革;④五代后周世宗改革;⑤北宋王安石变法。
8.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①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
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
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
实行“仁政。”
③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和郡国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
④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
的侵略,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
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
在思想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革命
的主要对象。
⑤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
同程度的触及与批判;
⑥新文化运动更是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维护
封建制度的孔教。
⑦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
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
位。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
经,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
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和反思。
【知能提升点拨】
1.王朝更替的主要形式和发展主流。
更替形式:①多是由外戚、权臣、握有军犬的大将取而代之。②被农民起义推翻。③被并立政权灭掉。
④被少数民族政权灭掉。
主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虽然也有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作用: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