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名词解释
二画
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
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
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
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
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称东西南北明楼,及至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月梁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称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尚保留此法,北方已不用
天宫楼阁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勾阑即木制、石制的栏干,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乌头门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横木上常安日月
板。此门用于官邸之前。
五画
石几筵明清帝王陵墓内明楼前所列石刻香炉一、花瓶二、烛台二共五件,立于石台之上,称为石五供,象征对死者祭奠崇敬之情。
冬瓜梁断面为圆形的梁和额枋两端圆混,如冬瓜状者,多见于赣皖一带。
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于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
四阿屋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正贴、边贴“贴”是指一榀木架,含柱、枋、梁等构件,是《营造法原》及江南一带术语。正贴为明间木架,边贴为山面木架。
平梁宋式建筑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平棋唐宋时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华饰,并绘彩画。
平暗唐宋时使用的一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一般不做华丽的彩画。
四铺、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两跳。六铺作、七铺作、八铺作依次类推。
瓜楞柱采用拼邦法加粗柱子,柱身成瓜楞状,近人呼之为瓜楞柱。一般用八根小圆木拼于中间圆木上,成八楞形。石柱也有枋木柱作瓜楞形者,如江苏苏州罗汉院大殿石柱
六画
当心间“心”即中心。“当心间”、“心间”即建筑物的中间一间。
羊马城城墙与城濠之间所筑的小墙,高5尺,厚6尺,上立雉堞,去城墙约6丈,是城墙的外围防卫设施。五代后唐时成都罗城外曾筑羊马城。
讹角斗即方斗,四角内凹成海棠纹状。
华栱宋式斗栱上外跳之栱。
托脚宋代建筑上个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托脚。七画
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
抄宋代斗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出一卷头”。出二跳华栱称为两抄,或出两卷头。“抄”或写作“杪”,是因《营造法式》传抄版本不同所致。
两厦即两坡的悬山顶,宋时称两厦或“两下”、“不厦两头造”。
灵寝门明代帝陵明楼下有灵寝门,是陵区寝宫的门;或谓区划陵殿与方城明楼间的内红门,即灵寝门。
卤簿以大盾为前导兵器旗杖队伍,始于秦汉。历代天子、后妃、王公大臣均有不同规格的卤簿
八画
刹佛塔顶上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统称为刹。原为佛祖墓顶之伞盖,示尊崇之意,至中国则安于塔顶。佛寺、佛塔也可别称为刹
衬方头宋式斗栱最上一层出跳之木,在耍头之上,用以拉固撩檐枋及平棋枋。清式称为撑头木,上承桁椀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