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度量衡的换算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中国古代度量衡尺(cm)斗(l)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周秦汉22.5 1.94256东汉 23.04 1.98 222.73 魏 24.12 2.023 222.73晋24.45 2.02 222.7 隋 29.51 5.944 668.19唐 31.15.944596.8宋元 30.729.488596.82明 31.1 17.037596.82清3210.355596.8 民国33.310500322斤(g)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商1尺=10寸,1寸=10分1尺=15.8,1寸=1.58 战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 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 丈=2311 尺=23.1,1寸=2.311分=0.231汉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24.21 寸=2.42,1分=0.242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1寸=2.42,1分=0.242南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尺=24.51寸=2.45,1 分=0.245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唐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小尺:1丈=300,1尺= 301寸=3,1 分=0.3大尺:1丈=360,1尺=361寸=3.6,1分=0.36宋元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312,1尺= 31.21寸=3.12,1分=0.312明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尺=34,1寸=3.4东晋及十六国1丈=10尺,1尺=24.51寸=2.45, 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 1分=0.245量地尺:1尺=32.7,1寸=3.27清1丈=10尺,1 尺=10寸,1寸=10分裁衣尺:1丈=355,1尺=35.5, 1寸=3.55量地尺:1丈=345,1尺=34.5, 1寸=3.45营造尺:1丈=320,1尺=32, 1寸=3.2营造尺:1尺=32,1寸=3.2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时代量制统一换算(毫升)战国齐:1钟=10釜,1釜=4区1区=4豆,1豆=4升秦:1斛=10斗,1斗=10升楚:1筲=5升三晋:1斛=10斗,1斗=10升秦1斛=10斗,1斗=10升1斛=20000,1斗=2000,1升=200汉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薛,1薛=5撮,1撮=4圭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1薛=10,1撮=2,1圭=0.5三国两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斛=20450,1斗=2045,1升=204.51合=20.45南北朝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斛=30000,1斗=3000,1升=3001合=30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开皇: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大业: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唐1斛=104,1斗=10升,1升=10合大: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小: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宋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67000,1斛=33500,1斗=6700,1升=670,1合=67元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95000,1斛=47500,1斗=9500,1升=950,1合=95明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清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时代衡制统一换算(克)战国楚:1斤=16两,1两=24铢赵:1石=120斤,1斤=16两,1两=24铢魏:1镒=10斫,1折=20两秦: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斤=250,一两=15.61铢=0.651石=30000,1斤=2501两=15.6,1铢=0.651镒=3151折=31.51石=30360,1钧=75901斤=253,1两=15.81铢=0.69秦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30360,1钧=75901斤=253,1两=15.81铢=0.69汉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9760,1钧=74401斤=248,1两=15.5,1铢=0.65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三国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两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南北朝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梁、陈:1斤=220,南齐:1斤=330,北魏、北齐:1斤=440,北周:1斤=660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大:1石=79320,1钧=19830,1斤=661,1两=41.3小: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唐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79320,1斤=6611两=41.3,1钱=4.131分=宋1石=120斤,1 斤=16两1两=10钱,1 钱=10分1石=75960,0.411斤=633,1两=401钱=4,1分=0.4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5960, 元1石=120斤,11斤=633,1两=401钱=4,1分=0.4明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0800,1斤=590,1两=36.9,1钱=3.69,1分=0.37清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0800,1斤=590,1两=36.9,1钱=3.69,1分=0.37。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我国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

《礼记》、《周礼》都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开始推行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设置了主管的官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由官府监制成套计量标准器,发到全国各地。

秦王朝统一的度量衡制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沿用,形成了我国计量科学独特的体系。

古代度量衡命名:测量长度的单位主要有:寸、咫、尺、丈、寻、常、仞;测量体积大小的单位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圭、抄、撮、勺、合;测量重量的单位有:铢、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等等。

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即逐渐地由粗糙变成精细,由简单变成复杂。

本站整理了中国历代度量衡的标准规定及换算进制,并且每种度量衡都按照现代的计量方法换算出结果,方便广大网友进行古今度量衡的对比参照,由于部分内容还存在学术上的争议,因此,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1、《度制换算表》2、《量制换算表》3、《衡制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制换算表》。

历代度量衡简表

历代度量衡简表

历代度量衡简表明清里数与现代公里怎么换算?王志高说是公里数乘以1.8即是里数。

古尺发现纪录:刘宋骨尺一尺合0.247米;梁铜尺一尺合0.249米。

《汉语大词典》附录:当时一丈=2.45米,则今天神道长1000米合408丈。

宋:另一版本:一尺合厘米数历代尺度变迁简表①年代朝代一尺合厘米数前1766-前1123 商16.95 前1122-前225 周19.9122.7(战国楚尺)23.1前350-前208 秦23前206-后8 西汉22.52323.759-24 新莽22.3823.125-220 东汉2323.824.08220-265 魏2324.12265-316 西晋24.1223.04317-420 东晋24.45318-329 前赵24.19420-589 宋齐梁陈24.51 502-557 梁24.6623.6557-589 陈23.55386以后北魏27.8127.90386-557 北魏、西魏29.51495-550 北魏、东魏29.97550-577 北齐29.97557-581 北周29.5124.51581-618 隋29.51(开皇官尺)24.51618-907 唐②30.131.35907-960 五代31.1960-1279 宋30.721279-1368 元30.721368-1644 明31.11644-1911 清32说明:①一个朝代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尺,说明古代度量衡还不够统一,下面量(重量)和衡(容器)的表也有同样的情况。

②唐尺有大小两种。

大尺是社会上一般所用。

小尺是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太史(掌管星历的官)、太医的特殊用尺。

有的一尺长度为24.7厘米,有的一尺长度为24.75厘米,表中均未列入。

年代朝代一升合毫升数前1122-前225 周187193.7前350-前208 秦201(商鞅方升)200(始皇方升)前206-后8 西汉②188.62009-24 新莽191.825(新莽嘉量升)200.98(新莽嘉量斛折算)201.25(新莽嘉量斗折算)221.25(新莽嘉量合折算)25-220 东汉201.8(大司农平斛折算)212.62(大司农斛折算)240(长乐未央斗折算)220-265 魏193.55202.3265-420 晋202.3245479-502 南齐297.2502-589 梁陈198.1495-577 北魏、北齐396.3557-589 北周157.2210.5581-618 隋③594.4618-907 唐594.4907-960 五代594.4960-1279 宋664.11279-1368 元948.81368-1644 明1073.71644-1911 清1035.5说明:①古代容量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10000龠=20000毫升(ml)
(三)质量单位:以石(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斗、权、斤、两、铢、黍米为单位。
(1)1石=2市斗=20000毫升(ml);1斗禾=约2.7斤
(2)1权=12斤;1斤=16两=250克(g)=250毫升(ml);
1两=15.625克(g)=24铢;1铢=100个黍米;
②动物类
虻虫1升=16克(g);水蛭1只=2.6克(g);虻虫1头=0.33克(g);僵蚕1个=0.5克(g);
③其它类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g);芒硝半升=85克(g);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g);鸡子黄大=约40颗梧桐子大=约4克(g);1梧桐子大=约1黄豆大=约0.1克(g)
【注】刀圭为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铜斛为东汉一种圆桶形的容器。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周(前1046年—前25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一)长度单位:以丈、尺、寸、分为单位;
②中期(北齐)
1斤=440克(g);1两=27.5克(g);1分=6.875克(g);
1铢=1.1458克(g)1黍=0.11458克(g)
③后期(北周)
1斤=660克(g);1两=41.25克(g);1分=10.3125克(g);
1铢=1.7188克(g);1黍=0.17188克(g);
五、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
四、三国时期【魏、蜀、吴(220年—280年)】、晋【西晋、东晋(266年—420年)】、十六国(304年—439年)【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一成(成汉),一夏(胡夏)】南北朝(420年-589年):南朝【宋、齐、梁、陈(420年~589年)】、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439年—581年)】

中国古代重量换算表

中国古代重量换算表

中国古代重量换算表⽹上看到的,只有结果,没有给出依据和推算过程,胜在简练、直观,转抄⼀下吧。

汉代与现代处⽅剂量换算表汉代1⽯=四钧=29760克1钧=三⼗⽄=7440克1⽄=16两=248克1⽄=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此结果应是按已出⼟的西汉铁权、东汉铜权所定)1两=24铢⼀铢=0.65克⼀铢=100个⿉⽶的重量⼀分=3.9-4.2克1斛=10⽃=20000毫升1⽃=10升=2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合=2⿕=20毫升1⿕=5撮=10毫升1撮=4圭=2毫升1圭=0.5毫升1引=10丈=2310厘⽶1丈=10 尺=231厘⽶1尺=10⼨=23.1厘⽶1⼨=10分=2.31厘⽶1分=0.231厘⽶历代与现代计量换算表1.秦汉时计量单位:⿉累铢分两⽄⽯钧10⿉=1累 10累=1铢 6铢=1分 4分=1两16两=1⽄ 30⽄=1钧 4钧=1⽯(1)秦时重量换算:1⽄=253g 1两=15.8125g 1分=3.9531g1铢=0.6589g 1累=0.06589g 1⿉=0.006589g 1钧=7590g 1⽯=30360g(2)西汉时重量换算:1⽄=248g 1两=15.625g 1分=3.9063g1铢=0.6510g 1累=0.06510g 1⿉=0.006510g 1钧=7500g 1⽯=30000g(3)新朝重量换算:1⽄=245g 1两=15.3125g 1分=3.8281g1铢=0.6380g 1累=0.06380g 1⿉=0.006380g 1钧=7350g 1⽯=29400g(4)东汉时重量换算:1⽄=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累=0.05729g 1⿉=0.005729g 1钧=6600g 1⽯=26400g(5)三国时重量换算:1⽄=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累=0.05729g 1⿉=0.005729g 1钧=6600g 1⽯=26400g2.晋以后计量单位:⿉铢分两⽄10⿉=1铢 6铢=1分 4分=1两 16两=1⽄(1)晋代重量换算:1⽄=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0.05729g(2)南北朝重量换算:南朝重量换算:(包括刘宋、萧齐、萧梁、陈朝) 1⽄=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0.05729g北朝重量换算:a、前期:(北魏)1⽄=330g 1两=20.625g 1分=5.15625g1铢=0.8594g 1⿉=0.08594gb、中期:(北齐)1⽄=440g 1两=27.5g 1分=6.875g1铢=1.1458g 1⿉=0.11458gc、后期:(北周)1⽄=660g 1两=41.25g 1分=10.3125g1铢=1.7188g 1⿉=0.17188g(3)隋代重量换算:⼤制:1⽄=660g 1两=41.25g1分=10.3125g 1铢=1.7188g 1⿉=0.17188g ⼩制:1⽄=220g 1两=13.75g1分=3.4375g 1铢=0.5729g 1⿉=0.05729g3.唐代计量单位:分厘钱两⽄10厘=1分 10分=1钱 10钱=1两 16两=1⽄唐取平均值667g⼤制:1⽄=667g 1两=41.6875g 1钱=4.16875g1分=0.416875g 1厘=0.0416875g⼩制:1⽄=222.333g 1两=13.8958g 1钱=1.38958g1分=0.138958g 1厘=0.0138958g4.宋、元、明、清时代计量单位:毫厘分钱两⽄⼑圭撮勺合升 10毫=1厘 10厘=1分 10分=1钱 10钱=1两 16两=1⽄(1)宋代(包括辽、⾦):⼤制:1⽄=661g 1两=41.3125g 1钱=4.13125g1分=0.413125g 1厘=0.0413125g 1毫=0.00413125g ⼩制:1⽄=220.333g 1两=13.77g 1钱=1.377g1分=0.1377g 1厘=0.01377g 1毫=0.001377g(2)元代:1⽄=610g 1两=38.125g 1钱=3.8125g1分=0.38125g 1厘=0.038125g 1毫=0.0038125g(3)明清:1⽄=596.8g 1两=37.3g 1钱=3.73g1分=0.373g 1厘=0.0373g 1毫=0.00373g5.中华民国:公⽄市升1公⽄=2市升1⽄=500g 1市⽄=500g 1两=31.25g。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我们常常读某小说,看见某古人说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

若他真有今天的七尺,身高应该是2.33米。

这不可能,因为古代的七尺与今天的七尺不一样。

我们有必要将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的度量衡进行对照比较,对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长度1、周朝1尺=19.91厘米2、秦朝与西汉 1尺=27.65厘米3、东汉1尺=23.04厘米4、曹魏1尺=24.12厘米5、西晋1尺=24.12厘米6、东晋1尺=24.45厘米7、南朝1尺=24.51厘米8、北魏1尺=29.51厘米9、北齐1尺=29.97厘米10、北周 1尺=24.51厘米11、隋朝(开皇) 1尺=29.51厘米12、隋朝(大业) 1尺=23.55厘米13、唐朝与五代1尺=31.10厘米14、宋朝与元朝1尺=30.72厘米15、明朝 1尺=31.10厘米16、清朝 1尺=32.00厘米17、今天 1尺=33厘米二、容量1、周朝1升=193.7毫升2、秦朝与西汉 1升=342.5毫升3、东汉1升=198.1毫升4、曹魏、西晋与东晋1升=202.3毫升5、南朝齐 1升=297.2毫升6、南朝梁、陈 1升=198.1毫升7、北朝齐 1升=396.3毫升8、北朝周 1升=210.5毫升9、隋朝(开皇)1升=594.4毫升10、隋朝(大业) 1升=198.1毫升11、唐朝与五代1升=594.4毫升12、宋朝 1升=664.1毫升13、元朝 1升=948.8毫升14、明朝 1升=1073.7毫升15、清朝 1升=1035.5毫升16、今天 1升=1000毫升三、重(衡)量1、周朝 1斤=228.80克1两=14.30克2、秦朝与西汉1斤=258.08克 1两=16.13克3、东汉、曹魏与两晋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4、南朝齐 1斤=334.08克1两=20.88克5、南朝梁陈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6、北朝魏1斤=222.72克1两=13.92克7、北朝齐1斤=445.28克1两=27.83克8、北朝周1斤=250.56克1两=15.66克9、隋朝(开皇)1斤=668.16克 1两=41.76克10、隋朝(大业)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11、唐、五代、宋、元、明、清 1斤=596.8克 1两=37.3克从周朝至清朝均为1斤=16两,1两=10钱=100分=1000厘=10000毫12、今天 1斤=500克 1两=50克 1斤=10两=100钱=1000分=10000厘古代与现在所使用的度量衡不一致,读者在使用古方时应注意单位转换。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营造尺: 1丈= 320, 1尺= 32, 1寸= 3.2

量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
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楚:1筲= 5升
秦:1斛= 10斗, 1斗= 10升
三晋(韩、赵、魏):1斛= 10斗, 1斗= 10升

1斛= 10斗, 1斗= 10升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衡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公克g)
战国
楚: 1斤="16両," 1両="24铢
赵:1石= 12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魏: 1镒= 10釿, 1釿= 20両
秦: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1斤="250," 1両="15.6," 1铢="0.65
1石= 30000, 1斤= 250, 1両= 15.6, 1铢= 0.65

衡制演变转换

衡制演变转换

清 中華人民共和國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斤=10兩,1兩=10錢
1石 = 70800, 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时代 衡制 楚: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赵: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魏: 1镒 = 10釿, 1釿 = 20两 秦: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 南北朝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统一换算(克) 1斤 = 250, 一两 = 15.6 1铢 = 0.65 1石 = 30000, 1斤 = 250 1两 = 15.6, 1铢 = 0.65 1镒 = 315 1釿 = 31.5 1兩=1.575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 1铢 = 0.69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 1铢 = 0.69 1石 =29760, 1钧 = 7440 1斤 =248, 1两 = 15.5, 1铢 = 0.65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梁、陈:1斤 = 220,1兩=13.75 南齐:1斤 = 330,1兩=20.625 北魏、北齐:1斤 = 440, 1兩=27.5

古今度量衡对照转换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转换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转换表方舟开启用心换票平靜的喜悅音乐:巫娜 - 天禪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1、618-907 年(唐朝):一升=0.5914 市升;一升=59.4 毫升;一斤=19.1 市两;一两=1.19市两;一两=37.30 克。

2、644-1911(清朝):二、古方中特殊计量单位说明: 1、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嚣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 毫;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 2克,草木药末约为 1克左右。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至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二分之一。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无”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 1、基本折算: 1公斤(kg)=2 市斤=1000 克(g);1克g=1000 毫克(mg) 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 1斤=16 两=500 克(g)1两=10 钱=31.25(g)1钱=10 分=3.125(g) 1分=10 厘=0.3125(g)=312.5 毫克(mg) 1厘=10 毫=0.03125 克(g)=31.25 毫克(mg) 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 1斤=10 两=500 克(g) 1两=10 钱=50 克(g) 1钱=10 分=5 克(g)1分=10 厘=0.5 克(g)=500 毫克(mg) 1厘=10 毫=0.05 克(g)=50 毫克(mg)四、中草药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一、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年 代 朝 代尺 度 容 量衡 量一尺合市尺 一尺合厘米 一升合市升 一升合毫升 一斤合市两﹡ 一两合市两﹡ 一两合克数﹡ 约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周 0.5973 19.91 0.1957 193.7 7.32 0.46 14.3 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秦 0.8205 27.65 0.3425 342.5 8.26 0.52 16.13 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西汉 公元25年-220年 东汉 0.6912 23.04 0.1981 198.1 7.130.4513.92公元220年-265年 魏 0.7236 24.12 0.2023 202.3 公元265年-420年 晋 西晋0.7236 24.12 东晋0.7335 24.45 公元265年-581年 南 朝 南宋 0.735324.51南齐0.2972 297.2 10.69 0.67 20.88 梁0.1981 198.1 7.13 0.45 13.92 陈公元386年-581年 北 朝 北魏 0.8853 29.51 7.13 0.45 13.92 北齐0.8991 29.97 0.3963 396.3 14.25 0.89 27.83 北周0.7353 24.51 0.2105 210.5 8.02 0.50 15.66 公元581年-618年 隋 (开皇)(大业)0.8853 29.51 0.5944 594.4 21.38 1.34 41.76 0.7065 23.55 0.1981 198.1 7.13 0.45 13.92 公元618年-907年 唐 0.9330 31.10 0.5914 594.4 19.11.1937.30公元907年-960年 五代 公元960年-1279年 宋 0.9216 30.72 0.6641 664.1 公元1279年-1368年 元 0.9488 948.8 公元1368年-1644年 明 0.9330 31.10 1.0737 1073.7 公元1644年-1911年 清0.960032.001.03551035.5﹡均为十六位制古今度量衡对照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朝代的变迁和改革而颇有出入,一般来说,古制小于今制。

古代重量单位

古代重量单位

重量单位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古代,,不知道中国历史悠久么?居然用这么含糊的词其实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大陆和台湾的斤都不同,台湾的斤是600克。

咱们去买1斤东西,会觉得台湾人特热情:)给这么多。

重量单位平时听听评书,知道古代是以十六两为一斤的,但我知道那时的一两肯定和现在的一两不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也不太清楚!刚刚看了下载来的央视的“走近科学_中国武术传奇系列:百变神刀”,里面的主持人讲到三国时关羽的青龙堰月刀重80斤,而且提到那时的一斤是十六两,并且说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一斤半还多,我当时就笑了,主持人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嘛,唉。

于是就想知道那时的单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还好被我查到了,现在转载如下,大家也了解了解:怎样折算古代药物剂量孙凌志无论是在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在古代医籍的阅读、整理或者临床医疗方面,都经常要将古代药物剂量折算为现代公制计量单位。

这个问题虽很简单,但不少人却偏偏将它搞错。

他们因受中医院校教材中存在的纰缪影响,总是不假思索按以下方法计算: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两) ÷10 =3.125g (1钱)。

其实这种算法是错误的。

其错误在于错把古代的一斤等同于新中国1979年度量衡改革前的1市斤的重量了。

其实,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唐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

明以后,一斤固定在595g。

直至中华民国18年政府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但仍沿用十六两为一斤、十钱为一两之进制。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度夏:1尺=10寸=18.5厘米商:1尺=10寸=15.8厘米周:1尺=10寸=23.1厘米(1墨=5尺,1丈=10尺)秦:1尺=10寸=23.1厘米西汉:1尺=10寸=23.2厘米新莽:1尺=10寸=23厘米东汉:1尺=10寸=23.4厘米魏蜀汉吴:1尺=10寸=24.1厘米西晋:1尺=10寸=24.1厘米胡汉:1尺=10寸=24.2厘米东晋和宋齐:1尺=10寸=24.4厘米梁陈:1尺=10寸=23.2厘米北魏:1尺=10寸=27.8厘米东魏:1尺=10寸=34.7厘米北周:1尺=10寸=24.5厘米隋:1尺=10寸=29.4厘米唐:1尺=10寸=29.4厘米1尺=12寸=30.75厘米(大尺)宋辽金:1尺=10寸=30.7厘米1尺=10寸=31.7厘米(俗尺)元:1尺=10寸=31.6厘米明清:1尺=10寸=32厘米今值:1尺=10寸=33.3厘米量周和春秋战国:1升=204毫升(春秋齐:1豆=4升、1区=4豆、1釜=4区、1钟=10釜;春秋陈:1豆=4升、1区=5豆、1釜=5区、1钟=10釜;管子时代齐:1(金和)=10升、1釜-10(金和)、1钟=10釜)秦:1升=215.7毫升西汉:1升=204毫升新莽:1升=200毫升东汉:1升=204毫升魏蜀汉吴西晋宋齐:1升=206.1毫升梁陈:1升=200毫升隋:1升=618.3毫升唐:不明宋辽金:1升=680毫升元:1升=917.4毫升明:1升=1023毫升清:1升=1043毫升今值:1升=1000毫升(除南齐1斗=5升外,其余时间段1斗=10升)衡春秋战国:1斤=16两=224----250克;1镒=12(金斤)=355.5克;1爰=32锊=224----250克(1两=24铢,1锊=12铢,1石=4钧=120斤)秦:1斤=16两=250克西汉:1斤=16两=268.8克新莽:1斤=16两=247----250克东汉:1斤=16两=268.8克魏蜀汉吴到陈:不明北齐:1斤=16两=299.5克隋:1斤=16两=993.9克唐:1斤=16两=640克宋辽金:1斤=16两=640克元:1斤=16两=637.5克明:1斤=16两=584克清:1斤=16两=579.2克今值:1斤=10两=500克。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两晋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南北朝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斤 = 220, 1 两 = 13.8, 1 铢 = 0.57 1 石 = 26400, 1 钧 = 6600 1 斤 = 220, 1 两 = 13.8, 1 铢 = 0.57 梁、陈:1 斤 = 220, 南齐:1 斤 = 330, 北魏、北齐:1 斤 = 440,北周:1 斤 = 660 大: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隋
1 石 = 79320, 1 钧 = 19830, 1 斤 = 661, 1 两 = 41.3 小: 1 石 = 26400, 1 钧 = 6600, 1 斤 = 220, 1 两 = 13.8 1 石 = 79320, 1 斤 = 661
1 两 = 15.6, 1 铢 = 0.65
1 镒 = 315 1 釿 = 31.5 1 石 = 30360, 1 钧 = 7590 1 斤 = 253, 1 两 = 15.8 1 铢 = 0.69 1 石 = 30360, 1 钧 = 7590 1 斤 = 253, 1 两 = 15.8 1 铢 = 0.69
1 钱 = 3.69, 1 分 = 0.37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时代 楚: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赵: 1 石 = 120 斤,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战国 魏: 1 镒 = 10 釿, 1 釿 = 20 两 秦: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1 石 = 4 钧, 1 钧 = 30 斤 秦 1 斤 = 16 两, 1 两 = 24 铢 衡制 统一换算(克) 1 斤 = 250, 一两 = 15.6 1 铢 = 0.65 1 石 = 30000, 1 斤 = 250

各朝的度量衡

各朝的度量衡

一、汉代的衡重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文物实测: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权,实测为2996克,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

汉1斤=250g;1两=15.625g;1铢=0.65g二、汉代的容量《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文物实测:汉1合=20ml;1升=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三、汉代的度量《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文物实测:汉1寸=2.3cm ;汉1尺=23cm汉1丈=230cm四、中国度量衡制的变化汉代以后的两千年来,上述度量衡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晋朝以後到唐到宋,其变化尤其显著。

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

到宋以後元、明、清则基本稳定。

五、中药计量的历史变革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含唐代)保留了汉制。

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

《晋书·律历志》:“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

”《唐会要》: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

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

六、经方药量的折算以重量计量者,折算为现代计量(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者,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

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50~6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1尺(中等厚,宽3.5厘米,长23厘米)=15克。

宋代1升=汉代三升五合(度量衡变迁)

宋代1升=汉代三升五合(度量衡变迁)

宋代1升=汉代三升五合(度量衡变迁)在阅读史料时,计量单位历朝的标准总会有不同,如果不了解不同时期的度量衡标准就会与实际情况出现很大的偏差。

现代社会一尺为33.33厘米,一亩为666.66平方米,一公顷为0.15顷,一顷等于100亩,一公升为1000毫升。

从先秦至清代的长度标准在我国古代长度的基本标准是尺,商代的尺是多少现代已经难以考究,据明代著名律学家、音乐家朱载堉于《律吕精义》中考证:“夏尺加二寸半为商尺,去二寸则为周尺”因此商代的一尺大概为31厘米。

周朝周代的一尺在各诸侯国都有些许差异,齐国用商尺寸,王都地区与鲁国则为24.63厘米,到了东周时期洛阳一带的尺为23.1厘米。

安徽出土的战国铜尺为22.5厘米,长沙出土的楚尺常22.7厘米。

秦汉秦国在战国时用的23.64厘米的黍尺,商鞅变法后改为23.1厘米,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推行全国。

汉朝有大小尺之分,大尺长27.72厘米,小尺长23.1厘米。

魏晋南朝时这一时期战争不断,国家始终处于分裂状态,为多收赋税尺长逐渐变大。

《晋书·律历志》记载魏晋时一尺长24.2厘米,东晋时则为24.5厘米一尺。

《隋书》载南朝比东晋的尺再次变长,为24.74厘米。

南朝在北方胡人政权面前都显得仁政爱民了,北魏一尺是29.5厘米,北齐时增加到34.75厘米,与此同时的北周为24.58厘米。

隋唐隋朝本是杨坚通过禅让夺得北周江山,早先使用周尺,隋朝灭陈,吸取南陈的测量经验,颁布开皇官尺为23.55厘米。

唐朝基本延续隋朝,但有大小尺之分,朱载堉说:“唐尺有二种,小尺以开元钱直径为一寸,大尺以开元钱直径为八分”因此唐朝的大尺为30.72厘米,小尺为24.58厘米。

宋元时期宋朝为增加税收再次加长,沈括《梦溪笔谈》:“古尺二寸五分十之三,今一寸八分百分之四十五强”在加上出土的宋朝玉尺实物可得知,宋朝一尺31.2厘米,元尺相较宋尺更加厉害,一尺有35厘米。

明清时期明朝以营造尺为标准,长32厘米,清朝基本延续明制,一尺为32厘米。

唐宋元明清剂量计量换算

唐宋元明清剂量计量换算

唐宋元明清剂量计量换算明清时期一斤是多少克,一两又是多少克?明朝一斤大约相当与现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注意各个朝代“两”是不同的明清时期一两一钱一分各相当于现在几克?清代用的是司马制,现在香港台湾还在沿用:清代一厘:约等于十毫(0.03125克)。

一分:约等于十厘(0.3125克)。

一钱:约等于十分(3.125克)。

一两:约等于十钱(31.25克)。

一斤:约等于十六两(500克)。

明清时期一两黄金等于多少两白银中国古代1两银子有多值钱看武侠小说,主角经常动不动就掏几十两银子出来,那么,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呢?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

特别以当代*** 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

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

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一丈是多少米

一丈是多少米

一丈是多少米古代的一丈等于现在的3.33米。

一丈等于十尺。

历史时期不同,度量衡也是不同的。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合今23.1cm。

汉时,一尺合今21.35cm-23.75cm 。

三国时期,一尺合今24.2cm。

隋唐一尺合今26.7cm。

而宋元一尺合今30.72cm。

扩展资料: 1、丈与米的换算例:如何计算14丈是多少米 (按照1丈=3.33米计算)。

14×3.33=46.62(米) 由此得出14丈等于46.62米例:如何计算12米是多少丈 (按照1丈=3.33米计算)。

12×3.33=39.96(丈) 由此得出12米等于39.96丈 2、丈与其它单位的换算 1丈≈10尺 (注:尺也为我们国家独特的测量单位)。

1丈≈333.3厘米。

古时候的一丈相当于现在多少米在古代不同时期,“丈”的长度是不同的。

1.商代,一丈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2.周代,一丈合今231cm ; 3.秦时,一丈约231cm ;4.汉时,一丈大约213.5—237.5cm ;5.三国,一丈合今242cm ;6.南朝,一丈约258cm ;7.北魏,一丈合今309cm ; 8.隋代,一丈合今296cm ; 9.唐代,一丈合今307cm ; 10.宋元时,一丈合今316.8cm ; 11.明清时,木工一丈合今311cm。

拓展资料丈,zhàng,从又持十。

十尺也。

丈是杖的本字,像手拿着一根棍状的东西。

后用作量词,作十尺。

夫部曰。

周制八寸为尺。

十尺为丈。

人长八尺。

故曰丈夫。

然则伸臂一寻。

周之丈也。

故从又持十。

一丈等于多少米一丈=3.33米。

今3尺=1米,而明清以前各有不同。

所以,今1丈=10/3米≈3.......米。

一尺等于1/3米即0.3333......米,一寸等于3又1/3厘米或0.1尺。

7、历代度量衡(重要参考)

7、历代度量衡(重要参考)

歷代度量衡重量時代古每斤折合克備註(後面的克數是古一斤權的現代重量)時代:戰國三晉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司馬成公禾石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258.1克)。

時代:戰國楚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長沙近郊出土楚國砝碼(251.33克)。

時代:秦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1964西安阿房宮遺址出土高奴石權,一百二十斤,重30750克(256.3克)。

時代:西漢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武庫一斤權(北京大學藏)(252克)。

時代:新莽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1927年甘肅定西稱驛出土新莽銅權衡,石權每斤合249.6克。

時代:東漢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備註:大司農銅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重2996克,按十二斤計,每斤249.7克。

時代:南朝齊古每斤折合克:1斤=375克。

時代:南朝梁、陳古每斤折合克:1斤=250克。

時代:北魏、北齊古每斤折合克:1斤=500克。

時代:北周古每斤折合克:1斤=700克。

時代:隋古每斤折合克:1斤=700克(大);1斤=250克(小)。

備註:1930年易縣燕下都出土隋鐵權。

時代:唐古每斤折合克:1斤=670克(大);1斤=224克(小)。

備註: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莊出土記有重量唐銀器七件,推算平均每兩42.798克,一大斤為684.768克;1979年山西平魯出土幹元金鋌,自記重二十兩,重807.8克,每斤646.4克;同出土「員外同正鋌」,自記二十兩,重283克,每斤重224克,當為小斤。

時代:宋古每斤折合克:1斤=640克。

備註: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嘉佑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每斤640克。

時代:金古每斤折合克:1斤=640克。

時代:元古每斤折合克:1斤=620克。

備註:1957年內蒙古興和縣魏家村出土貞元年斤半錘,實重878.44克,每斤585.6克;大德八年二斤錘(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實重1275克,每斤637.5克。

中国古代重量换算表

中国古代重量换算表

网上看到的,只有结果,没有给出依据和推算过程,胜在简练、直观,转抄一下吧。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汉代1石=四钧=29760克1钧=三十斤=7440克1斤=16两=248克1斤=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 此结果应是按已出土的西汉铁权、东汉铜权所定 )1两=24铢一铢=0.65克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克1斛=10斗=20000毫升1斗=10升=2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合=2龠=20毫升1龠=5撮=10毫升1撮=4圭=2毫升1圭=0.5毫升1引=10丈=2310厘米1丈=10 尺=231厘米1尺=10寸=23.1厘米1寸=10分=2.31厘米1分=0.231厘米历代与现代计量换算表1. 秦汉时计量单位 :黍 累 铢 分两 斤 石 钧10黍=1累 10累=1铢 6铢=1分 4分=1两16两=1斤 30斤=1钧 4钧=1石(1)秦时重量换算:1斤=253g 1两=15.8125g 1分=3.9531g1铢=0.6589g 1累=0.06589g 1黍=0.006589g 1钧=7590g 1石=30360g(2)西汉时重量换算:1斤=248g 1两=15.625g 1分=3.9063g1铢=0.6510g 1累=0.06510g 1黍=0.006510g 1钧=7500g 1石=30000g(3)新朝重量换算:1铢=0.6380g 1累=0.06380g 1黍=0.006380g 1钧=7350g 1石=29400g(4)东汉时重量换算:1斤=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累=0.05729g 1黍=0.005729g 1钧=6600g 1石=26400g(5)三国时重量换算:1斤=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累=0.05729g 1黍=0.005729g 1钧=6600g 1石=26400g2. 晋以后计量单位 :黍 铢 分 两 斤10黍=1铢 6铢=1分 4分=1两 16两=1斤(1)晋代重量换算:1斤=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黍=0.05729g(2)南北朝重量换算:南朝重量换算:(包括刘宋、萧齐、萧梁、陈朝) 1斤=220g 1两=13.75g 1分=3.4375g1铢=0.5729g 1黍=0.05729g北朝重量换算:a、前期:(北魏)1铢=0.8594g 1黍=0.08594gb、中期:(北齐)1斤=440g 1两=27.5g 1分=6.875g1铢=1.1458g 1黍=0.11458gc、后期:(北周)1斤=660g 1两=41.25g 1分=10.3125g1铢=1.7188g 1黍=0.17188g(3)隋代重量换算:大制:1斤=660g 1两=41.25g1分=10.3125g 1铢=1.7188g 1黍=0.17188g小制:1斤=220g 1两=13.75g1分=3.4375g 1铢=0.5729g 1黍=0.05729g3.唐代计量单位 :分 厘 钱 两 斤10厘=1分 10分=1钱 10钱=1两 16两=1斤唐取平均值667g大制:1斤=667g 1两=41.6875g 1钱=4.16875g1分=0.416875g 1厘=0.0416875g小制:1斤=222.333g 1两=13.8958g 1钱=1.38958g1分=0.138958g 1厘=0.0138958g4.宋、元、明、清时代计量单位 :毫 厘 分 钱 两 斤 刀圭 撮 勺 合 升 10毫=1厘 10厘=1分 10分=1钱 10钱=1两 16两=1斤(1)宋代(包括辽、金):大制:1斤=661g 1两=41.3125g 1钱=4.13125g1分=0.413125g 1厘=0.0413125g 1毫=0.00413125g 小制:1斤=220.333g 1两=13.77g 1钱=1.377g1分=0.1377g 1厘=0.01377g 1毫=0.001377g(2)元代:1斤=610g 1两=38.125g 1钱=3.8125g1分=0.38125g 1厘=0.038125g 1毫=0.0038125g(3)明清:1斤=596.8g 1两=37.3g 1钱=3.73g1分=0.373g 1厘=0.0373g 1毫=0.00373g5.中华民国 :公斤市升1公斤=2市升1斤=500g 1市斤=500g 1两=31.2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