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PPT课件
曹刿论战古诗文PPT课件
八年级语文课件PPT
目录
壹
贰
叁
肆
背景知识 认字识词 课文赏析 拓展学习
背景知识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 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 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 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创作 背景
作者简介
本篇课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讲 述了关于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 评论。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 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 才多称《左传》。
认字识词
古今异义
① (诉讼)案件; ① 第二次;
② 监狱、牢狱。
② 再见,道别。
① 倒下; ② 奢靡,奢侈。
古文翻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境之(名作动)
文章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 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 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 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 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 和“逐师”两件事。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 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 的时机。
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 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 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
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36张PPT).ppt
h.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 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 们。
全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 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 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 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 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 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必以情( 介词,根据 ) 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
故
公问其故( 名词,缘故、原因 )
民弗从也( 动词,听从 )
从
战则请从( 动词,跟随 )
小信未孚( 名词,信用 )
信
必以信( 名词,实情 )
③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 公将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
重点句子。
e.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
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 理。
f.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 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
g.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
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 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未可
可矣 遂逐齐师 谋略过人
军事才能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 “侵犯”。
曹刿的身份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 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 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 什么?
《曹刿论战》ppt课件
敦煌的女儿
弹指一挥,樊锦诗与莫高窟相 伴相守了58年,莫高窟已经成了她 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樊锦诗 的满头青丝已成华发,她用自己的 青春和生命守护着莫高窟,眼看着 她一点一点重获新生。当年无人问 津的大漠荒滩,如今成了丝绸之路 文明交流与融合最负盛名的历史见 证地。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春秋·庄公十年》 “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二月,公侵宋。” “三月,宋人迁宿。”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 “公败宋师于乘丘。” 结合史料,请任选一个事件进行扩写。
读出节奏分明之美
(每句停顿1处即可)
肉食者/谋之。 可/以一战。 故/逐之。
例如:叶 / 徒相似,其 / 实味 / 不同。 《宴子使楚》
读出文章大意之美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结 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将不能理 解的字词勾画出来。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等。
读出文章大意之美
何以战?(倒装句) 译文:(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
红土高原一枝梅
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深 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 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 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 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 里的“教育奇迹”。
大山深处的一轮明月
张玉滚,坚守乡村教育事业, 21年来他往返于高丘镇和学校之 间的山路上,风里来雨里去。这么 多年来,在张玉滚的执着坚守下,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批学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 了命运。乡亲们都说:“张老师就 像大山深处的一轮明月,照亮了山 村孩子前行的路”。
感
谢 观看 谢
—九下语文优质课—
感
公与之乘 代词,指曹 刿
公将鼓之 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之
当余之从师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曹刿论战》ppt课件完美版
《左传》
2021/3/18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 他“论”的是什么“战”?
•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 夫。
• 他“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 大战役之一。
2021/3/1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掌握下列字词:
(1) 曹刿(guì) (2) 又何间(jiàn)焉 (3) 肉食者鄙( bǐ ) (4) 弗( f ú)敢加也 (5) 小惠未徧(biàn) (6) 小信未孚(fú ) (7) 公与之乘(chéng) (8) 战于长勺(sháo ) (9) 下视其辙(zhé) (10)登轼(shì)而望 (11)彼竭( jié)我盈(yíng ) (12)望其旗靡(mǐ )
2021/3/18
祭祀用的
为人
赐福
猪、牛、羊 丝织品 信服 虚报 保佑 实情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 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还 不能算是大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1、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 的原因。
2、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 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二、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写) 三、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
1、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2、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2021/3/18
思考:
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了 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2021/3/18
注释
军队攻打鲁庄公 高官厚
禄者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41张ppt)
积累一词多义
1.故:公问其故 故逐之
2.从: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3.之:肉食者谋 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积累一词多义
4.以:何以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5.请: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6.信:小信未孚 必以信
7.安:衣食所安
积累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一鼓作气
•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代词,指应 战这件事。
其 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同乡的人。
吃肉的人。 指当政的人。
参与。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鄙陋,目光 短浅。
拜见。
译文
他的同乡说:“都是当政的人谋划的事 情,(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 “那些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 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 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
深入阅读,合作探究
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能够一战 的主要条件?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
曹刿论战
文体简介《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 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 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 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 史官左丘明所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468年)。《左传》是重要的历史 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 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积累古今异义
语文文言文 曹刿论战 课件(共27张PPT)
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
),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
第7篇
曹刿论战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夸大,一定按照实情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禀告)。”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 信。”对曰:“小信未孚,神
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 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二、重点实词 1.齐师伐我
2.肉食者谋之 3.肉食者鄙 4.衣食所安 5.弗敢专也 6.对曰 7.小惠未遍
师: 军队 伐: 进攻,征伐 谋: 谋划,出主意 鄙: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安: 指安身 专: 独自享有 对: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 遍及,普遍
第7篇
曹刿论战
8.民弗从也 9.牺牲玉帛
可矣。”遂逐齐师。
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
军。
第7篇
曹刿论战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那样做的原因。曹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刿回答道:“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衰退,第三次( 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击鼓,士气)就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 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 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难以推测(齐军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们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
10.小信未孚 11.神弗福也 12.小大之狱 13.虽不能察 14.必以情 15.忠之属也 16.公将鼓之
弗: 牺牲: 玉帛: 孚: 福: 狱: 察: 情: 忠: 鼓:
曹刿论战完整PPT课件
638年。此次战役中,曹刿作为宋国的使者前往楚国求和。
02
战争过程
楚国军队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地区对宋国军队发起进攻。曹刿在
观察了楚军的阵势后,向宋襄公提出了“敌疲我打”的战术建议。
03
战争结果
然而,宋襄公未采纳曹刿的建议,坚持“仁义之师”不乘人之危的原则,
结果导致宋军大败。尽管如此,曹刿在泓水之战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和
曹刿的思想也被后来的军事著作所吸收和发扬,如《孙子兵法》中的“兵者, 诡道也”就与曹刿的思想有相似之处。
对现代战争理论的启示
对现代战争中的信息战、心理战的启示
曹刿提出的“兵者,诡道也”的战争观以及强调战争中人的因素的思想,对现代战争中 的信息战、心理战等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现代战争中运用智谋和策略的启示
公元前591年。
战争过程
齐国军队再次进攻鲁国,双方在鲁 国都城曲阜附近展开激战。曹刿继 续担任鲁国军师,为鲁庄公提供战 略建议。
战争结果
经过艰苦的战斗,鲁国军队在曹刿 的帮助下再次战胜齐国军队,保卫 了鲁国的领土和主权。
泓水之战
01
战争背景
泓水之战是春秋时期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公元前
元前684年。
战争过程
齐国军队在鲁国长勺(今山东曲 阜北)地区发动进攻,鲁庄公亲 自率军迎战。曹刿在此次战役中 担任鲁国军师,为鲁庄公出谋划
策。
战争结果
经过激战,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 挥下成功击败齐国军队,取得了
长勺之战的胜利。
齐鲁之战
战争背景
齐鲁之战是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 之间的另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
战争是力量的较量
曹刿指出,战争是双方力量的较量,包 括兵力、物力、财力等。他主张在战争 中要量力而行,避免力量消耗过大而影 响最终的胜利。
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44张PPT)
1.又何间焉( 参与) 2.肉食者鄙( 鄙陋,眼光) 短浅 3.神弗福( 赐福,)保佑 4.再而衰( 第二次) 5.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6.望其旗靡( 倒下) 7.小大之 狱( 狱讼,诉讼)案件 8.何以 战( 凭借) 9.公与之 乘( 指代曹)刿 10.夫 战,勇气也( 发语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 4、夫战,勇气也 5、彼竭我盈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 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写战前准备)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写战争过程)
穷尽
所以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
埋伏
士气正旺盛
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故逐之。”
推测,估计
倒下
译文: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 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 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穷尽而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 大国,难以揣测,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 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 何进行评价的?(用原文回答)
鲁庄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课件(共32张PPT)
曹刿论战
《左传》
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 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 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 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 《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 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 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 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 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 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 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 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 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 于长勺。
自由展
我的解释、翻译、质疑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 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 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 公:鲁庄公。 (4)曹刿(guì 贵):鲁国人。 (5)肉食 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件):参 与。 (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7)衣食 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8)专:独自亨有。 (9)人: 这里指一些臣子。 (10)徧:同“遍”,遍及,普遍。 (11)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 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2)孚(f ú浮):诚信感人。 (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14) 狱:诉讼案件。 (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 (17)驰:驱车(追赶)。 (18)辙(zhé哲):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19)轼: 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0)盈:充沛,旺 盛。
曹刿论战 (共29张PPT)最佳课件
十攻年打 春,疏齐通文师意伐我鲁庄。公公 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于:是谋“。肉”食军乃队者入鄙鄙见光陋,短。,浅未目 能当远政人的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 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
(以)实
则请竭 本从力 分。做 的好 事” 凭
情判断
译文: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
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跟据实情慎 重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自 己本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 一仗了。打仗时,请允许我跟从。”
击鼓进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 将鼓之。刿曰:“未可。”齐 人三鼓。刿曰:“可矣。”
《左传》简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
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 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 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与公羊高 所著的《公羊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 传”。
《左传》
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 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 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 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 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 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为何能取胜呢?
曹刿论战PPT课件
下边每组句中红色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牺牲玉帛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
作出牺牲 ( 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小大之狱 ( 案件
)
越狱逃跑 ( 监禁罪犯的地方 )
3、虽不能察,必以情 ( 实情 ) 以情动人 (感情 )
4、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于人民 (忠诚 )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这里指目光短浅
)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为人所信服。 )
6.遂逐齐师。
( 追赶,这 )
下列每组红色字的含义是否一样?
1.威齐武师之伐师我(√ )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四、讨论最能激发自己的思维 1、我眼中的 曹刿
2、我眼中的 鲁庄公
总结曹刿的形象特征:
曹刿: 一位爱国的下层谋士, 政治上深谋远虑, 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紧扣住“远谋”。
五赞鲁庄公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 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 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 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 人所称道。
曹 刿 论《 战左
传 》
是我国第 一部编年 体史书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 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 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
您的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故事内容。 3、能创造性地评价曹刿和鲁庄
公。
一、检查学习效果
1、读、背课文
下列句中红色字与原来的常用义不一样,请 解释。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优秀课件)
CHAPTER曹刿,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著称。
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战国之交,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刿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指挥能力,为鲁国的安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曹刿生平及时代背景《曹刿论战》创作背景《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一篇记述古代战争的文章。
文章以曹刿为主线,通过他与鲁庄公的对话,展现了曹刿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该文以简洁明快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刿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复杂,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该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CHAPTER文章开篇即交代了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为后文的论述打下基础。
接着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阐述了取胜之道,展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文章以长勺之战的经过和结果作为结尾,验证了曹刿的战略眼光。
文章结构梳理及大意概述0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战争中士气的变化规律,展现了曹刿对战争心理的深刻洞察。
0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此句揭示了当权者的短视和无知,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0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体现了曹刿注重细节、严谨求实的性格特点,也暗示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写作风格特点分析文章语言简练,意蕴丰富,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过战争实例来阐述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论述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HAPTER曹刿在战前通过详细侦查和分析,充分了解敌人的实力和弱点,为制定有效的战略打下基础。
深入了解敌情灵活运用兵法善于把握时机曹刿不拘泥于常规兵法,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略,如采用迂回包抄、声东击西等战术。
《曹刿论战》PPT优秀课件完美版
历史评价
曹刿被后人誉为“春秋第一智 将”,他的军事思想和政治主张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刿论战》创作背景及意义
创作背景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文章,记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前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分 析和克敌制胜的谋略。
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阐述了战争的性质、目的和克敌制胜的策略,展现了曹刿的 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意义与影响
《曹刿论战》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更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的重要篇章之一。它对于 研究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政治主张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文章所蕴含的智慧 和谋略也对后世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本解读与赏析
02
原文朗读及注释解释
原文朗读
提供标准的原文朗读,帮助学生熟 悉古文语感和语调。
类似战争策略案例分享
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役
01
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分析其中的策略和智慧。
现代商业竞争中的策略运用
02
将古代战争策略与现代商业竞争相结合,探讨策略在现代商业
中的应用。
其他领域中的策略应用
03
如体育比赛、政治斗争等领域中的策略运用案例分享。
思考题引导及课堂互动环节
01
思考题一
曹刿为什么能够成功帮助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他运用了哪些策略和智
下一讲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师对下一讲的展望与期待
THANKS.
精彩语句欣赏
挑选出文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古文的韵味和美感。
语句解读
对挑选出的精彩语句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表达技巧、思想内 涵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战争策略与智慧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国并无作战准备,仓促迎战。曹 刿身份卑微,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表现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探究交流
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体现了曹刿什么性格?
作用:全文的中心句,贯穿全文,反衬曹刿的远谋。 性格:显示曹刿的自信,表现对统治者的蔑视。
探究交流
7. 曹刿认为“何以战”的条件是什么?
“忠之属也” (取信于民)
8.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战则请从”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自然过渡到下文 战争过程中实战经验的描述。
探究交流
探究交流
6.第二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 挥才能?
①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 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②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 针。
③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 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 佑您的。
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 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第2段)
交战过程
第二段:交战过程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已经 战胜
代曹刿那样指挥
发语词
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推测
士气旺盛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
倒下 埋伏
兼词,于之,在那里
其旗靡,故逐之。”
第三段:战后总结译文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原因。曹 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 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 了,到了第三次士气就衰竭了。齐军 士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我 们战胜了他们。他们是大国,很难推 测他们,恐怕他们有埋伏。我见他们 的车轮印很乱,旗子也倒下了,所以 才下令追逐他们。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
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 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解释重点字词,理解文义。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魅力。
3.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
克敌制胜的智慧。
读一读写一写
❖曹刿请见 guìjiàn ❖肉食者谋之 shí ❖又何间焉 jiàn ❖肉食者鄙 bǐ ❖弗敢专也 fú ❖小惠未徧 biàn ❖小信未孚 fú
5.庄公的仓促迎战、乡人的阻止,说明了什么?
目光短浅。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 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 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 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6.鲁庄公认为作战前需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任何 评价的?(用原文句子回答)
凭借
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
养
独占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
徧:通“遍”,遍及
听从,服从
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
信实
第一段:战前准备
信用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
大 案件
即使
根据
实情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 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 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 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 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 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 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 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 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
之狱,虽不能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必以可情以凭。借” 对曰:
“忠之属也,类可以一战 。 战则请
第一段:战前准备译文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 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 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 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 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答: “小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信任,神是不 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 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 处理。”曹刿说:“尽力(为人民)做好本 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一仗。作战
11.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 “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
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 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 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 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战
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
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2.翻译下列句子
探究交流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探究交流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鼓
公将鼓之 齐人三鼓
未可
可矣
驰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1)反攻时机: “齐人三鼓”之后
(2)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抓住时机,要根据 双方的士气和实力作出正确的判断。
探究交流
5.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 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 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实,个别独立地排列
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 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 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
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 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探究交流
1. 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段写了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①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②层写曹 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 从第一段来看,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双方、战争 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十年春,齐师伐我”;齐国恃强凌弱,侵略鲁 国,这是非正义战争。
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 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 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 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 等。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
曹刿论战
《左传》
WangYSH语文工作室出品
春秋时期诸侯列国政区图
齐鲁长勺之战作战示意图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 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 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 《春秋》所编。所以后人又称 《左传》为《左氏春秋》。《左 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 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 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 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 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7.翻译下列句子
探究交流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 作战。
②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齐军大败,鲁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 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 况。
(第3段)
战后总结
第三段:战后总结
缘故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
①凭小恩小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凭神灵保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凭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对庄公作战条件的“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 说明了什么?
说明:曹刿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上具有远见卓识,他 认识到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 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 忘记了自己是弱“军齐人之三师鼓;”之齐后军一退他就要 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 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 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 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 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目光短浅
深谋远虑
第一段:战前准备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 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 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 为何要参与进去呢?”曹刿说: “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 谋远虑。”于是就入朝拜见庄公。
第一段:战前准备
5.曹刿认为最佳的进军时机是什么? “彼竭我盈”之时
6.曹刿认为最佳的追击时机是什么? “辙乱旗靡” 之时
7.鲁国战胜齐国,除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这一先 决条件外,在作战时还必须采取什么策略?
必须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抓住有利战机。
探究交流
8.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 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忠之属也 shǔ ❖公与之乘 chéng ❖齐师败绩 jì ❖下视其辙 zhé ❖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 mǐ
结构层次
第一段:写战前准备。 第二段:写战争过程。 第三段:战后总结。
(第1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