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的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湟地区的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马伟东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19)
摘要:河湟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河湟地区逐渐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该地区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和较早的工业基础,在全省4.98%的面积上,集中了全省72.77%的人口,在全省经济的发展中,河湟地区始终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每况愈下,生态环境达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本文通过对河湟地区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河湟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简介
河湟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形成的水资源丰富的农业区,包括西宁市(包括4区3县)、海东市(包括1区5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和尖扎县等5区13县的自然区划,国土面积3.6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98%。[1]2013年青海省人口总数为572.59万人,而河湟地区就占72.77%,地区生产总值为1454.36亿元,占全省GDP的69.22%(如表1)。由此可见,河湟地区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表1 2013年河湟地区人口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西宁市海东市同仁县贵德县尖扎县海晏县门源县总计人口数量(人)2002515 1703359 95854 109322 60108 36221 159552 4166931 生产总值(亿元)978.53 333.90 20.72 29.98 21.94 37.39 31.90 1454.36
2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频数增多
自1980年以来,河湟地区的大气状况趋于恶化,气象灾害频发,沙尘暴、大风、暴雨洪涝、干旱以及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状况频数增多,无论是在时间分布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上,河湟地区均占有较大比例。西宁市和海东市为河湟地区最易发生气象灾害的地区,据统计,两市在全省的灾害机率甚至高达18.7%~23.6%。据李林在河湟谷地暴雨频率的研究中指出:河湟谷地不同历时的最大暴雨均呈现增多的趋势。[3]西宁市和海东市的暴雨洪涝天气占全省的26.9%,其他气象灾害中,雪灾占全省的20.6%,霜冻占全省的41.6%,干旱和冰雹天气甚至分别高达51.6%和57.4%。如此频发的气象灾害给河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4]此外,河湟地区目前能源消耗仍然以原煤为主,其中西宁、海东两市工业用煤量巨大,大气环境污染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工业粉尘、二氧化碳以及硫化物排放量巨大。
2.2 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
根据国家第三次遥感普查的报告,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43万km2。湟水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全长374 km,流域面积1.78万km2,整个流域面积的67.4%有轻度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1.2万km2。[5]水土流失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力下降,草地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1980年前后河湟地区人均可耕地面积为0.15公顷,2013年河湟地区可耕地面积为45.01万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为0.11公顷,仅仅30年时间就下降了0.04公顷,而且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加之本身由于粗犷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经济成本远高于其他省区,且土地季节闲置时间长。
2.3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质、水量下降
由于河湟地区工农业的用水不合理,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水质的下降。农业方面,由于田间灌溉基础工程不完善,灌溉不科学,农业灌溉水的的平均利用率仅为16%,不足全国水平的二分之一;工业用水消耗量巨大,2013年青海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395万吨,但废水处理率不足30%,重复利用率仅在10%左右,这就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与浪费。青海省9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河湟地区,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当中,导致近几年湟水的水质急剧恶化,并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整个地区近几年河水矿化度超标接近一倍。由于水资源遭受到污染,水资源的利用价值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3 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坚持生态立省的基本策略
生态立省是青海省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状况相协调。河湟地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更应该生态发展,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不走“发展-破坏-保护”的老路,要采取发展与保护并行的新策略,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
3.2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青海省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面对生态环境的实情,要明确河湟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河湟地区的水循环系统与土地资源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明确全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中的地位,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农业生态发展,工业生态利用,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共同承担生态恢复的责任。
3.3水资源的保护与重复利用
面对目前河湟地区病态的水循环系统,必须从根本上切实保护水资源,在提升节水意识的同时发展节水科技,农业方面建立田间灌溉系统,提升灌溉水的有效率,工业方面减少废水排污,并且提高工业用水的可重复利用率,此外,要加大治污投资,建立更多大型污水处理厂,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3.4土地恢复与土地合理利用
在近几年的努力下,退耕还林的生态恢复措施使河湟地区的环境有所恢复,但是,考虑到河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树苗存活难度大,存活率低,想要在短期内恢复生态环境难度较大。因此可将退耕还林分阶段实施,具体来说,就是先种草,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在大风天气频繁的河湟地区,种草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降低风沙,改善环境。种草相对于植树有两大优势,一是种草存活率远远高于植树,对水分依赖度低,且绿化作用明显迅速;二是种草经济成本极低,投入小,对人工灌溉的依赖度远远小于种树,生长能力强。等草地面积达到一定的水平,再考虑通过植树的方式来更有效地涵养水源。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