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的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河湟谷地耕地现状调查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gy 2021, Vol 11, No 12基金项目 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河湟谷地耕地现状调查”(04M2021010)。
作者简介 杨鑫磊(1996—),男,河南博爱人,硕士,主要从事民族法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8-10Investig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Status in Hehuang ValleyYANG Xin-lei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ning, Qinghai 810000)Abstract Hehuang valle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northwest China, and its grain yield is related 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northwest China. The more social development progress, grain yield per mu will increase, but after the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level, grain yield per mu will reach a stable state, the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ize of arable land is reflected. Therefore, increasing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Hehuang valley is beneficial to stabilize the grain yield. Based on this, the existing and potential problems of Hehuang valley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ivated land status, utilization rate of cultivated land (grain planting) and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Huangyuan County, and the reasons are discuss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Hehuang valley. Key words Hehuang valley; Huangyuan; Arable land; Grain河湟谷地耕地现状调查杨鑫磊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00摘要 河湟谷地在西北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粮食产量事关西北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青海湖流域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祁连山脉的一个大型山间盆地,具有独特和多样化的复杂生态系统。
近些年,青海湖生态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文中阐述了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以及主要的应对措施,对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标签: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对策一、青海湖概况青海湖地处青海湖盆地,位于南祁连早古生代裂陷槽、青海南山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复合裂陷槽和中祁连地块这3个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是一个新构造断陷湖,湖面面积4265.3km2,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内陆咸水湖”。
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必要性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所具有重大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一、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代表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特有性。
二、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器,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高原高寒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它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也是保护青海省社会经济最发达的河湟谷地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三、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化气温变化:环湖地区1958~2002年的45年间,气温呈上升趋势。
降水量变化: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对周围的农田、草场、道路及农牧民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草地生态退化四、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变化的原因4.1自然原因4.1.1区域气候的冷、暖干变化有关晚第四纪青海湖环境演化研究表明,虽然青海湖地区的古气候呈波动变化,但总体变化趋势趋于向冷干方向发展。
根据青海湖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的历史时期气候资料序列,划分了流域近600年来气候的冷暖干湿期,并认为青海湖流域100年来的气候变化以暖偏干为主要趋势。
4.1.2入湖水量减少,湖水量长期负均衡现状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降水补给15.57亿,地下水补给4.01亿,总补给为34.93亿,湖区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年均亏损4.37亿。
河湟谷地知识点范文

河湟谷地知识点范文河湟谷地,又称甘青黄河谷地,是指中国甘肃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地处内陆高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下面是关于河湟谷地的一些知识点:1.地理特征:河湟谷地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最富饶的农业地区之一、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地带,北部为黄土高原,中间是黄河流经的平原地带。
2.自然资源:河湟谷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丰富的水资源、土壤资源和矿产资源。
黄河是河湟谷地最重要的水资源,不仅为当地农业提供水源,还被用于发电、灌溉和水运等方面。
在土壤资源方面,河湟谷地黄土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此外,河湟谷地还富含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
3.地理环境:河湟谷地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高山、平原,又有湖泊、河流。
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河湟谷地的西部,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气候方面,河湟谷地属于干旱气候区,夏热冬寒,年降水量较少,晴天居多。
4.农业特色:5.文化遗产:河湟谷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中著名的有兰州白塔、张掖丹霞地貌、张掖马踏飞燕、敦煌莫高窟等。
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河湟谷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6.民族特色:河湟谷地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民族包括汉族、回族、藏族等。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传统艺术。
回族的马灯、藏族的唐卡等文化表达方式,都展示了河湟谷地多元的文化魅力。
7.经济发展:河湟谷地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河湟谷地的工业和服务业也逐渐兴起。
兰州作为河湟谷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发布时间:2022-03-10T14:30:29.35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3月2期作者:刘丽霞[导读]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长江黄河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所在。
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逐步发展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我们必须要对当前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生态问题有效分析,并探索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刘丽霞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三中学 733000摘要: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长江黄河的重要发源地,更是我国的生态屏障所在。
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逐步发展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我们必须要对当前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生态问题有效分析,并探索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3-157-01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贯穿地,多年来对于内地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西北地区的优势不复存在,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日趋严重。
而西北地区本身地域辽阔,山脉众多,西北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工作的推进,对整个中东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号召带动之下,我们必须要重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恢复,为内陆的长远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当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植被破坏严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的推动,导致了天然的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
草原植被的严重破坏不仅影响了西北牧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使得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日趋严重。
2.水资源危机加剧西北地区占国土面积约1/3,而蓄水量不及全国10%。
近年来,西北地区河流断流、湖泊退化、水位线降低、冰川融化等问题日趋严重。
加之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导致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这又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刘晓平【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文在介绍青海省湟水流域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关键词】湟水流域;农业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金项目】本文为青海省循环经济专题研究项目(编号:2010-QHXHY-00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平(1974 ),女,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青海省湟水流域位于青海省东部,是全省耕地集中区、农畜产品主要产区和发展富硒农产品良好区域,高原特色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高原冷凉型气候资源,适宜发展高原特色作物和反季节作物生产,具有发展循环农业的良好基础条件。
一、青海省湟水流域概况青海省湟水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经济文化的发祥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流域总人口33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0%。
其中:乡村人口204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61.8%;少数民族人口57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17.3%。
是青海省的人口大区、农业大区、多民族聚居地区。
湟水流域土地总面积1947.36万亩,其中耕地339.9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22%;园地面积2.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57%;牧草地面积709.6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6.4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6.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0%;交通运输用地16.3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8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4.0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3%;其他用地76.8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4%。
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42.1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92.44万亩,总产47.95万吨;油料作物106.39万亩,总产13.38万吨;蔬菜32.81万亩,总产59.20万吨;果品10.5万亩,总产7,792吨。
大牲畜年末存栏36.3万头,肉类总产8.5468万吨,奶类总产4.3367万吨。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题目: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一、引言青海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美丽的省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海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报告将对青海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改善青海的生态状况。
二、青海生态问题概述1.草原退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高原草原地区,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青海的草原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水资源短缺:青海位于内陆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方面。
3.湖泊富营养化:青海拥有众多的湖泊,但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湖泊水质受到污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生态状况差。
4.生物多样性减少:青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破坏,青海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三、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压力大: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工业污染和人口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2.生态意识薄弱:由于青海的农村比较贫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较低,一些农民在谋生的过程中过度开采资源、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破坏。
3.管理不善: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善、监管不力,导致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不佳,对环保违法行为缺乏有效打击。
四、解决方案1.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青海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切实做好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工作,依法打击环保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力。
2.扶持农牧民转型: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草原的过度开发。
3.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青海河湟调查报告(一)青海河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其发源于青海省一段叫做河源的地方,经过黄河源头附近的一片高原地带,最后注入黄河大峡谷。
本文将对青海河湟进行调查,并就其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水源保护青海河湟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青海省的冰川、雪水和饮用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扰动,青海省的冰川正在迅速消失,导致青海河湟的水源量减少。
为了保护水源,我们建议加强对冰川的保护,同时对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进行合理规划,以减少对青海河湟水资源的压力。
二、生态环境青海河湟流经的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植物资源。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过度放牧和非法砍伐等人为活动,青海河湟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对违法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并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共同守护青海河湟的绿水青山。
三、社会经济发展青海河湟流域的经济主要以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基础设施不完善,青海河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青海河湟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青海河湟旅游资源的开发,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增加地方收入。
综上所述,青海河湟是一个重要的河流,其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保护好青海河湟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二)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已经对青海河湟的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青海河湟的文化遗产和环境教育。
四、文化遗产青海河湟流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居、宗教建筑和传统村落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传统民居和宗教建筑面临着老化和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加强对修缮工作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以确保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
青海湖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及保护对策

青海湖流域水环境状况分析及保护对策刁玉美【摘要】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problems emerge in Qinghai Lake such as water level drop, mineralization rise and water ecology deterioration, etc. , which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ake region and nearby area. The water resources quality situation of Qinghai Lake is introduced;the eutrophication of the lake and the up-to-standard situ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water function zone are evaluated and the major pollution sources in the lake region are determined.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to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lake region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the promoting pollution receiving limitation system in water function zone,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reating sewage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perfecting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tation network.%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出现水位下降、湖水矿化度升高、水生态恶化等问题,给湖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带来威胁。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湟水河是青海省海东市的母亲河,也是海东市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为了改善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母亲河,海东市政府决定对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
本文将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治理对策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现状湟水河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祁连山脉,河流蜿蜒曲折,流经海东市多个乡镇,最终注入青海湖。
湟水河的两岸地区地势起伏,植被丰富,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水土流失严重:湟水河两岸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业耕作方式落后,土地资源长期以来受到过度开发和滥用,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影响了河流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2.湿地生态受损:湟水河流经的部分地区存在湿地生态系统,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湿地植被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水质污染严重:湟水河在流经城镇和村庄时,受到了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严重污染,河流水质下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4.生态恢复需求迫切:湟水河两岸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恢复,以保护湟水河母亲河,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破坏:湟水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湿地植被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水土流失加剧:湟水河两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和滥用使得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4.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不力:长期以来,对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不够到位,导致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1.加强湟水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好湟水河两岸的湿地生态系统,重建湿地植被和湿地生物多样性。
2.严格控制湟水河两岸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推行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好湟水河两岸的土地资源。
3.加强对湟水河水质的监测和治理,控制当地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净化湟水河的水质。
青海省河湟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度较大的地 区。区 内贫 困人 口多 , 占区 内农业人 口的 2 %左右, 5 主要集中在脱贫难度大 , 返贫率高 的东部干 旱地区。虽然河湟地 区人 口的总体素质也 比较高 , 但 文化 、 智力提高辐度大大低于同期全 国水平。以海东 地 区为例 , 区总人 口达 20 6 万人 , 全 1.8 占全省总人 口 的 4 .8 其 中汉族学龄儿 童入学率 、6周岁完成 3 1%, l 率 、 龄 少 年 入 学 率 分 别 只 有 9 . 6 9 . %和 适 7 3 %、 2 4 6 .%, 89 而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6 1 周岁完成率 、 适龄少 年入 学率 和 l 8岁初 等教育 完成 率分别 只有 9 .3 8 . %、2 1%、8 9%, 37 %、 3 7 4 7 +6 5 .4 上述指标均未 能 达到国家标准。此外 , 海东地 区有各类专业人才 2 6 .
l 存在 问题
人口增长、 自然资源减少 、 生态环境恶化和生产安 排不合理严重影响河湟地 区畜牧业的发展 , 这就要求 我们 发展 可持 续畜 牧业 。 畜牧业是整个大农业的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 是和种植业相互依存 , 相互促进 的独立产业 , 畜牧业的发展 , 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 内部的产业结构 ,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物资源 , 而且对改善我 国居 民的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 , 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发挥重 要作用 。它是农业 中乃至国民经济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 畜产品供给状 况是一个 国家、 民族消费水平 、 营 养水平 的重要标志, 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 国家发达程
21 人 口 .
河湟地区近年来人 口急剧增长, 重制约了区内 严 畜牧业 的发展。据统计,96 , 19 年 河湟地 区人 口约 36 5 万人 , 占青海省总人 口的 7 .%, 中少数民族人 口 29 其 占本地 区人 口的 3 %左右 , 口密度 15 K 2 中 5 人 8 人/m , 其 湟水河各地区高达 50 80 K 2为青海省人 口密 0 ~ 0 人,m ,
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

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摘要:本文阐述青海湖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治理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青海湖现状对策2、现状青海湖区是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全省牧区牧业人口的24%,牧区草食牲畜的29%集中在这一地区。
但近十多年来,由于超载过牧和大面积开垦草场,该区域草地退化严重。
据统计,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65.67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34.90%,鼠虫害成灾面积76.89万公顷,占该区域草地面积的40.86%。
土地沙漠化速度日益加剧,据2000年的TM卫星遥感图解译测算,目前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12.48万公顷,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达5.0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2%;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1.15万公顷,占0.39%;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0万公顷,占0.54%;潜在沙漠化土地4.64万公顷,占1.56%。
与1986年7.565万公顷沙漠化土地相比,14年间沙漠化面积扩大了4.915万公顷,平均每年以35.07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而且沙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扩展速率约为4.63%。
同时由于气候变暖,干旱少雨,使湖面水位下降,1959-1998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39米,平均以每年8.5厘米的速度下降。
作为青海省旅游业王冠的青海湖,正遭受着草场退化、沙化的严重威胁,使得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鸟岛地区草场重度退化面积达5.73万公顷,特别是鸟岛地区以角乌曲为中心的沙化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平均流沙厚度14厘米,部分地区已形成“新月型”沙丘,受害面积约0.8万公顷。
原来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已不复存在,风光秀美的鸟岛地区正面临着全面沙化的威胁。
青海湖鸟岛是鸟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由于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鸟岛连陆,成为沙丘状半岛,鸟类栖息环境明显恶化。
青海湖渔业资源减少,珍稀野生动物普氏原羚数量锐减,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
3、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裸露,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破坏植被、开垦草地、过度放牧等加剧了湖区沙漠化趋势。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报告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摘要: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特殊,环青海湖区域对于该生态系统的维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在对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现状恶化之因及其危害,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关键字: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1.青海湖自然状况介绍1.1概况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
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
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
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
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
1.2气象状况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1.2.1光照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
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1.2.2气温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 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应对环境壁垒 构筑生态文明——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表岩层结 构面发育 , 岩石风 化强烈 , 地 也很低 ,很大一部分矿产在被乱挖乱弃
一
、
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
质环 境脆 弱 , 崩 、 、 为 滑 流提 供 了有 利 的同 时 ,还 给 矿 点及 周 围地 区带 来 了严
的 内营力 条件 和基础 ; 气候 干寒 , 直 重的环境问题 , 垂 如许 多土法制硫 , 留下 的
份。受降水分布影 响, 青海 省大 多数地 并 发 的青海 省生 态环 境 日趋恶 化 , 使 海省 已成为 全国具有代 表性的荒漠大
区属于干旱 、半 干旱地 区 ,不 宜发展 青 海 省 的可 持 续 发 展 面 临 人 为 的 困 省之一 。在东起 民和县 、 西至茫崖 、 北
农、 牧业 , 降水少 、 雨季集 中 , 使草场 难 。 促
在 50 m 以上 ;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 0m
( ) 类 活动 形 成 的 环 境 压 力 二 人
的 隋况下, 以掠夺性的方式开采 , 富弃 采
贫, 采优弃劣 , 环境和 生 多的矿山露天开采 , 边坡陡立, 随着开采
是全省降水量最低 的地 区 ,年 降水量 态价值 的认识不 足 ,对环境 和资源进 量 的增加 , 的临空面不断增大 , 边坡 导致
3~0 3 14天 ,河 湟 谷 地 相 对 较 少 ,约 为 养生息 , 最后大 面积退化甚 至沙化 , 同 年从青 海输入黄 河 、长江和 内陆河的
5 2 。沙暴是青海省严 重的气象 灾 时 , ~ 8天 19 风沙使 促进 了沙尘暴 的发生 和发 展 ; 草原 泥沙量达 14 0万吨。多年来 ,
2大风 、 . 沙暴 日数 多。 全省大风( 由于 片面追求牲 畜数量 ,导致 大部分 带 。目前 , ≥ 全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到 8级 )沙 暴( 、 能见 度小 于 l0 m) O 0 日数 条件较好 的草地严 重超载 ,再加上青 1 1. 96 6万公 顷 ,其 中沙漠化 土地面积 为全 国较 多地区之一 。每 年 2 4月是 海省气候 条件恶劣 , 草产量较低 。 - 牧 质 占 12 . 万公 顷,全省沙化土地 以每 2 58 大风 沙暴 多发期 青海 高原大风 日数 量较差 , . 每 超量 载畜后 , 很多草 地无法休 年 97万公顷 的速度扩展 。据统计 ,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青海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近年来面临着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本文将对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草原退化青海草原面积广阔,但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过度采草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草原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对策一:加强生态治理加强对青海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实行科学合理的放牧制度,控制合理的牲畜数量,恢复草原植被的生长和更新,增强草原的生态功能。
对策二:提高土壤质量通过进行适当的土地治理和土壤改良,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促进草原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问题二:水资源短缺青海草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草原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
对策一: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对青海草原水资源的管理,采取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政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的浪费和污染,保护草原的水源地环境。
对策二:开展水资源补充工程通过开展水资源补充工程,建设水库、水井、渠道等水利设施,改善草原的水资源状况,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应,促进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问题三:气候变化青海草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和干旱频发,影响了草原的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对策一:加强生态适应性调整通过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调整,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和动物品种,提高草原的抗旱能力和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对策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降低气候变化对草原的影响。
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牧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生态治理、提高土壤质量,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补充,加强生态适应性调整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可以改善青海草原的生态环境,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青海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分析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域。
近年来,随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出,青海省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变得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青海省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所在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湿地和自然保护区之一。
青海湖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和水源涵养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省还拥有丰富的地热、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符合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青海省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巨大。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省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
面对当前全球环保意识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符合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望,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于保护青海省独特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脆弱,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态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威胁。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并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对于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青海省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以促进青海省的经济转型升级。
青海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核心区,具有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和绿色农业等产业的巨大潜力。
通过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青海草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近年来,青海草原面临着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青海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青海草原的生态恢复面临着过度放牧的问题。
由于生态经济效益较低和市场需求下滑等原因,许多牧民过度放牧,导致青藏高原草原退化严重。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可以是采取科学的牧畜数量管理措施,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牧民进行集约化养殖,提供就业机会,减轻牧民对草原资源的压力。
青海草原存在着水资源的问题。
青海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淡水资源库,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青海湖的水量减少,湿地退化加剧,水资源供应短缺。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节约用水的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青海湖周边湿地的恢复力,建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调配机制。
青海草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旅游开发的挑战。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青海草原成为了旅游目的地,但旅游业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车辆负荷过重、垃圾污染等。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可以是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建立旅游活动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鼓励游客参与生态保护行动。
青海草原存在着草原生态恢复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问题。
由于政府和社会对草原生态恢复的投入不足,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资金来源不稳定。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可以是加大对草原生态恢复的经济投入力度,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草原生态恢复项目,建立草原保护基金等。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三江源地区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资源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进行浅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对策以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现状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该地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无污染的湿地草甸、大面积的湿地和森林植被等。
然而,长期以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随着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被过度开发。
这不仅导致湿地退化和水位下降,还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水污染问题:农业和工业活动导致了大量的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进入水体,引发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水污染不仅危害了水生生物的生存,也对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生态失衡:过度放牧、过度砍伐和过度开发等人为活动导致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失衡。
土地退化、草原退化和野生动物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三、存在问题在分析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后,可以看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由于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3.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三江源地区的自然水资源有限,造成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四、对策为了解决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对策:1.加强保护意识:加强公众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提高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摘要:青海省地域辽阔,土地面积仅次于西藏、新疆和内蒙古,位居第四。
但由于青海处于青藏高原东北地带,深居内陆,地势高耸,气候干燥,优质的土地十分有限,再加上以往对土地盲目利用,造成土地质量下降,耕地、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潜在危机日益明显。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土地的需要日益增加,人地矛盾更为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增强土地保护意识,有针对性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关键词:土壤;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一、青海省土地资源的概况青海省土地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5%。
仅次于内蒙古、新疆、西藏居全国第4位。
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带,空气稀薄,海拔高,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又因青海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气温低、荒漠化土地多、草地多、农地少,这些自然因素形成青海省土地独有的特征:土地面积大,但利用率低;牧草地多,但是产量低;林地面积少,森林覆被率仅为0.26%,低于全国13.92%的平均水平。
再加之青海居民滥垦、乱伐森林、滥占耕地、超载放牧、过度垦伐等社会因素,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这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
二、青海省土地资源的特征与类型1.青海省土地面积大,但土地利用率低。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带,海拔高,气温低,大多数地区降水很少,土地发育程度低,因此,优质土地极少。
但青海也有一些面积质量较好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河湟地区、共和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2.青海省分布相对集中的牧草地多,但适宜农林的土地少,青海省草地面积大,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0.5%,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草地主要集中在青南高原、祁连山地带和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山地。
3.青海省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青海省土地面积辽阔,南北纬度相差8度,土壤、植被类型较多,构成了较多的土地类型,土地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相应的变化,就出现了明显的土地垂直带。
安徽省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合考试地理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庄廓,是一种被高厚的土墙包围着的住宅。
青海省河湟地区的地形条件复杂多样,庄廓民居为适应地形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式。
下图为河湟地区微观维度下庄廓院落对地形地貌适应的不同空间形态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河湟地区单个庄廓民居对地形的适应体现了区域的( )A.整体性B.开放性C.渐进性D.共同性2、小修建在地势高差较大坡地上的庄廓民居是( )A.甲B.乙C.丙D.丁铜陵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重要的铜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已经形成采矿、选矿、冶炼、铜拆解、铜加工、铜贸易、铜物流等完整的铜产业链。
下图为资源型产业链的演进过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a、b、c代表的要素分别是( )A.知识、资本、资源B.资源、知识、资本C资源、资本、知识 D.知识、资源、资本4、铜陵市在高级阶段最适合发展的产业链是( )A.铜矿采选—铜冶炼—铜加工B.电解铜—铜箔—覆铜板C.电解铜—铜板带—集成电路D.铜冶炼—电解铜—铜棒四平市是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的典型东北老工业城市。
下图为四平市城市收缩驱动机制作用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四平市城市收缩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城市地理位置B.城市管理水平C.人口综合素质D.产业结构状况6、图中丙表示( )A.区域发展不均衡B.人口红利消失C.基础设施不完善D.环境质量下降断裂点理论是城市空间影响力的研究方法,断裂点处两城市的引力平衡,到断裂点的距离占两地距离比例能够较好的反映城市的相对经济辐射范围。
下表示意徐州与其他城市间断裂点的距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宿迁B.淮安C.盐城D.亳州8、能扩大徐州市对表中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是( )A.加大徐州资源开发力度B.扩大徐州城市用地规模C.表中城市经济总量上涨D.提高表中城市城市等级牤牛河是松花江的一条支流,因汛期涨水势若牛奔而得名,全长约240千米,源头海拔约169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湟地区的生态环境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马伟东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19)
摘要:河湟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河湟地区逐渐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该地区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和较早的工业基础,在全省4.98%的面积上,集中了全省72.77%的人口,在全省经济的发展中,河湟地区始终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每况愈下,生态环境达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本文通过对河湟地区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河湟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简介
河湟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形成的水资源丰富的农业区,包括西宁市(包括4区3县)、海东市(包括1区5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和尖扎县等5区13县的自然区划,国土面积3.6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98%。
[1]2013年青海省人口总数为572.59万人,而河湟地区就占72.77%,地区生产总值为1454.36亿元,占全省GDP的69.22%(如表1)。
由此可见,河湟地区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表1 2013年河湟地区人口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西宁市海东市同仁县贵德县尖扎县海晏县门源县总计人口数量(人)2002515 1703359 95854 109322 60108 36221 159552 4166931 生产总值(亿元)978.53 333.90 20.72 29.98 21.94 37.39 31.90 1454.36
2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频数增多
自1980年以来,河湟地区的大气状况趋于恶化,气象灾害频发,沙尘暴、大风、暴雨洪涝、干旱以及冰雹等极端恶劣天气状况频数增多,无论是在时间分布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上,河湟地区均占有较大比例。
西宁市和海东市为河湟地区最易发生气象灾害的地区,据统计,两市在全省的灾害机率甚至高达18.7%~23.6%。
据李林在河湟谷地暴雨频率的研究中指出:河湟谷地不同历时的最大暴雨均呈现增多的趋势。
[3]西宁市和海东市的暴雨洪涝天气占全省的26.9%,其他气象灾害中,雪灾占全省的20.6%,霜冻占全省的41.6%,干旱和冰雹天气甚至分别高达51.6%和57.4%。
如此频发的气象灾害给河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此外,河湟地区目前能源消耗仍然以原煤为主,其中西宁、海东两市工业用煤量巨大,大气环境污染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工业粉尘、二氧化碳以及硫化物排放量巨大。
2.2 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
根据国家第三次遥感普查的报告,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43万km2。
湟水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全长374 km,流域面积1.78万km2,整个流域面积的67.4%有轻度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1.2万km2。
[5]水土流失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力下降,草地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
1980年前后河湟地区人均可耕地面积为0.15公顷,2013年河湟地区可耕地面积为45.01万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为0.11公顷,仅仅30年时间就下降了0.04公顷,而且仍然呈现下降趋势。
加之本身由于粗犷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各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经济成本远高于其他省区,且土地季节闲置时间长。
2.3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水质、水量下降
由于河湟地区工农业的用水不合理,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水质的下降。
农业方面,由于田间灌溉基础工程不完善,灌溉不科学,农业灌溉水的的平均利用率仅为16%,不足全国水平的二分之一;工业用水消耗量巨大,2013年青海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395万吨,但废水处理率不足30%,重复利用率仅在10%左右,这就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与浪费。
青海省9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河湟地区,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当中,导致近几年湟水的水质急剧恶化,并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整个地区近几年河水矿化度超标接近一倍。
由于水资源遭受到污染,水资源的利用价值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3 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坚持生态立省的基本策略
生态立省是青海省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状况相协调。
河湟地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更应该生态发展,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不走“发展-破坏-保护”的老路,要采取发展与保护并行的新策略,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
3.2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青海省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面对生态环境的实情,要明确河湟地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
河湟地区的水循环系统与土地资源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明确全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中的地位,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农业生态发展,工业生态利用,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共同承担生态恢复的责任。
3.3水资源的保护与重复利用
面对目前河湟地区病态的水循环系统,必须从根本上切实保护水资源,在提升节水意识的同时发展节水科技,农业方面建立田间灌溉系统,提升灌溉水的有效率,工业方面减少废水排污,并且提高工业用水的可重复利用率,此外,要加大治污投资,建立更多大型污水处理厂,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3.4土地恢复与土地合理利用
在近几年的努力下,退耕还林的生态恢复措施使河湟地区的环境有所恢复,但是,考虑到河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树苗存活难度大,存活率低,想要在短期内恢复生态环境难度较大。
因此可将退耕还林分阶段实施,具体来说,就是先种草,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在大风天气频繁的河湟地区,种草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降低风沙,改善环境。
种草相对于植树有两大优势,一是种草存活率远远高于植树,对水分依赖度低,且绿化作用明显迅速;二是种草经济成本极低,投入小,对人工灌溉的依赖度远远小于种树,生长能力强。
等草地面积达到一定的水平,再考虑通过植树的方式来更有效地涵养水源。
另一方面,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更改作物品种,降低土地闲置时间,提升土地利用率。
3.5合理节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
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控制资源开采是迫切而必要的,是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的。
对待非可再生资源,必须合理开采,按需开采是底线,不能以破环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3.6统筹人口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频繁的人类活动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人口增长势必要增加资源的消耗,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本身也应该以促进长期发展为重要目标。
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与人口的供求矛盾,统筹人口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 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马生林.河湟谷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水利经济,2014,22(5):37-39
[2]青海省统计局.2014年青海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李林, 王振宇,汪青春,秦宁生.河湟谷地暴雨频率的研究[J].气象, 2005, 31 (8) : 37-41. [4]罗生洲,汪青春,戴升.青海省气象灾害的若干气候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12,34(6) : 1380-1387.[5]张兴玲,浅析青海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6) :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