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 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 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 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 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 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 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 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 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 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
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 环或生命的周期。
•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 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 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 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
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 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 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 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 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 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 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 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埃里克森的理论
二、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 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 段(6~12岁),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 (12~18岁),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 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 •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 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他们的学生 总是在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学生们认 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学校是定义成功和 失败的地方。埃里克森认为学校向儿童提供他 们参与社会所需的工具,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无 力参与学校社会,他们就可能拒绝加入整个社 会。而对于这种颓废儿童,埃里克森认为是勤 奋与自卑危机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结果。
• 第三阶段:主动感—内疚感,目标品质 • 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只是简单的自控,他们开始 表现出主动精神 • 通过游戏,儿童学习制定计划和执行任务这一 阶段中,儿童通过模仿生活真实情景的游戏活 动,学习社会技能和角色 • 如果父母总是严厉批评孩子,不让他们玩游戏, 不鼓励他们提问,会让孩子认为积极主动参与 活动是件错事,产生内疚感
• 第二阶段: 自主感—羞耻感,意志品质 •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会爬、触摸、探索和自 己做事的愿望,表现自控能力的增强 • 父母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本领来培养孩子自主 的意识 • 不过,在孩子笨手笨脚的尝试中经常会出现各 种“事故” • 如果父母的嘲笑伤害了孩子,或一切包办代替 对孩子过度保护,都可能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 力,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 第五阶段: 角色同一—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 心理和身体的成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躯体和新 的态度
• 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 起来,将自己各种矛盾的经历整合起来,形成同 一的自我 • 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的人会陷入角色混乱的痛 苦,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不知道该何去 何从
埃里克森人格渐成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渐成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冲突与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信任与怀疑的冲突,培养“希望”品质。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与羞耻的冲突,培养“坚持”品质。
第三阶段,游戏期/学龄初期(3-6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培养“目的”品质。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备的冲突,培养“能力”品质。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角色统一与混乱的冲突,培养“忠诚”品质。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培养“爱”的品质。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生产感与无用感的冲突,培养“满足”品质。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直至死亡):繁殖与停滞的冲突,培养“关心”品质。
二、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小学教育面对的儿童主要处于学龄初期(低年级学生)与学龄期(中高年级学生)。
正因为小学教育横跨两个人格发展阶段,历时较长,对于儿童人格健全的培养才更具意义。
处于学龄初期的儿童,正在经历人生第一个发展自主意识,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阶段。
而学校又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6岁的处于学龄初期的孩子,正在构建对于环境的自信,适当的鼓励有助于孩子建立自我信任,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探索能力与人格发展。
而6-12岁的孩子,正在面对自卑与勤奋感的冲突,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自我信心同样非常重要。
这就说明,作为小学教育者的我们,除了要教会孩子小学阶段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信心,从而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探索能力,为未来的学习以及人格发展打好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儿童建立对于环境,对于自己的信心最重要的阶段,能否顺利建立信心观念,将对孩子的未来人格是否能够健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属于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考考点,且考试方式灵活,多为匹配型或理解类题目。
埃里克森人格理论课件
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提出社会化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1950年发表他最重要的著作《儿童期与社会》,描绘了有关人生的八个阶段。这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
发展是一个生物人在一定的社会文环背景中的适应 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 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01
02
1.婴儿前期(0―18个月):信任-怀疑
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婴儿后期(18个月―3岁):自主-羞耻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
成年晚期(50岁以后):完善无憾-悲观绝望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
年龄阶段
(一)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基本观点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基本观点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危机: 一种是横的危机,即个人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否可以因在两种对立的特性之间获得平衡而顺利地向下一阶段发展; 另一种是纵的危机,即个人的整个发展是否能在自我同一性的作用下导致最终的完满解决。
精神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 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 的整体写照。
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 管理者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 动方式、风格和绩效。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 和管理活动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 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理环境也不同。
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 员的人格类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 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建议。
期 • 0-1.5岁 儿童期 • 1.5-3岁 学龄初期 • 3-5岁 学龄期 • 6-12岁 青春期• 12-18岁 成年早期• 18-25岁 成•年25期-65岁 •成65熟岁期以上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 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 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 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 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 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幻想性:高分者富于想像、狂放不 羁;低分者现实、脚踏实地、合乎 成规。
世故性:高分者精明、圆滑、世故 、人情练达、善于处世;低分者坦 诚、直率、天真。
忧虑性:高分者忧虑抑郁、沮丧悲 观、自责、缺乏自信;低分者安详 沉着、有自信心。
实 传统。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 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理论1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一、理论提出爱利克·埃里克森,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他的背叛者。
埃里克森十分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他建构了个人发展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
这个模型用他的新心理分析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发展,并把这个发展过程扩展到人的一生。
二、主要观点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并分析了这一危机解决成功和解决失败分别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引导每一阶段走出危机、成功发展的方法。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促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具体如下: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对周围世界以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基本的信任感,这是人格健康的基础。
一个婴儿出生后最迫切的需要是父母爱他、照顾他。
如果他能得到合理的照顾、哺育、关切与爱护,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的信任的人格。
反之,如果父母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哺喂欠缺,对他态度恶劣,就会使儿童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形成不信任他人的人格。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独立处理事情,开始学会许多动作,如独立穿衣、吃饭、走路等。
他们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不愿他人干预。
如果这种试探得到父母或照料者的允许,并鼓励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会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出现自主的感觉,养成自主发展的人格。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与应用ppt课件
危机积极解决:方向和目的品质,成年后性 格倾向于自动自发、计划性、目的性、果 断等积极的人格特质;
危机消极解决:被动与保守品质,成年后性 格倾向无计划、没有目标,优柔寡断;害 怕犯错、回避风险;感到无助和内疚;不 断地去讨好别人;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 一步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5、家庭教育的重点—父母的表扬是孩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子良好自我和自信的秘诀
第一,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 务,都存在着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二,人格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或者 不成功,形成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成 功的一端形成积极的品质;不成功的一 端形成消极的品质,出现发展的“危 机” 。
第三,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品质, 避免消极的品质。
第四,现代人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 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甚至失 调所致。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6、危机解决与否的影响
(1)如果这一阶段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危机得到 成功、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 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 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简介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一位新精神分析学家;他重视人格发展中各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的解决,提出了心理社会问题理论,其要点如下:1、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的一系列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临一种心理社会问题;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解决面临的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解决得好则有助于人格发展,解决不好则给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即出现危机;这样既不利于由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过渡,还会影响以后各阶段的发展;埃里克森根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按生理发展的顺序排列的,但每阶段能否顺利渡过则是与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故此命之为“心理社会问题”理论;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l~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如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角色;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6亲密对孤独 8~ 30岁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独感;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赔1~55岁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这一阶段正是成家立业之后,一方面自己承担着社会任务,有工作,有事业,要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创造性;另一方面又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料理家务和孩子;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而发挥创造力,就可获得创造感,进一步创造、再创造;如果只关心个人的需要与舒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陷入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停滞感;8完善对绝望约60岁以上第八阶段是晚年期,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当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充满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开始又为时已晚,于是就充满悔恨、悲哀、绝望;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上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任务,以及需要解决的“危机”问题;这就是:婴儿期要培养信任,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幼儿前期要发展自主,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幼儿后期要进一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和建议,避免产生怀疑、内疚;学龄期要力促儿童学习成功,培养努力勤奋的品质,避免产生自卑;青年初期要帮助发展自我同一性,树立自信心,防止角色混乱;青年晚期发展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免产生孤独感;成年期或中年期在于努力发展创造性,防止自我专注的停滞产生;老年期在于发展满足感、完善感,避免绝望的产生;埃里克森认为,前一阶段任务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而后一阶段如果条件好转,也可补偿前阶段的不足;。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美国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 (E.H.Erikson,1902) 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人格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该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通过克服困难和接受奖励,个体可以发展出积极的、统一的人格特质,否则可能会出现人格缺陷或发展障碍。
以下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八个阶段及其对应的主要冲突和人格品质:1. 婴儿期 (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主要冲突: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主要品质:希望这一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的的基础阶段,主要是在家庭中建立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
如果父母能够提供及时、合理的照顾,婴儿将建立对世界的基本信任,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反之,如果父母无法提供合理的照顾或出现了虐待行为,婴儿将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形成消极的人格特质。
2. 儿童期 (1.5~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主要冲突: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主要品质:意志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他们需要学会自主地完成各种任务,如吃饭、穿衣、如厕等。
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并开始羞怯和疑虑。
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来帮助孩子发展自主性和意志品质。
3. 青少年期 (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主要冲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主要品质:忠诚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即认识自己的身份、个性、价值观等方面,并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表现出合适的行为和态度。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 (E.H.Erikson) 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该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危机或冲突,解决危机或冲突会形成积极的品德或消极的品德。
一、婴儿期 (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危机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对应的品德是希望。
婴儿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顾,特别是母亲的关爱,形成基本信任感,否则孩子会对世界产生害怕心理。
父母要注意对婴儿多一些爱抚、搂抱、肌肤接触、眼神交流、说话等来表达对婴儿的爱。
如果母亲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母亲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就会形成不信任感,进而影响以后对世界的态度。
二、儿童期 (1.5~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的冲突,对应的品德是意志。
儿童开始尝试自己做一些决定,但是又会担心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因此会出现羞怯和疑虑的情绪。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性,鼓励其做出决定,同时还需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决定是安全的。
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和意志品质。
三、青少年期 (12~18 岁):自主感对内疚感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自主感对内疚感的冲突,对应的品德是自我决定。
青少年需要做出许多人生决策,如选择专业、选择朋友、决定未来的方向等,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来完成这些决策。
同时,青少年还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他们需要应对这些压力并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青少年能够形成自主感和自我决定的品质,那么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有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战胜内疚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岁以上) 八、成熟期(65岁以上) 成熟期( 岁以上
满足感与缺憾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脑力和健康每 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 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 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 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 脱的智慧之感。 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 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智慧的品质 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 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 阶段和第1阶段首 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 阶段首 阶段和第 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弗洛伊德 超我
埃里克森 超我 社会发展
自我 自我 本我 人的内部发展 本我
埃里克森 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婴儿期( ~ 岁 婴儿期(0~1岁) 青春期( ~ 岁 青春期(12~20岁)
儿童期( ~ 岁 儿童期(1~3岁)
成年早期( ~ 岁 成年早期(20~25岁)
学龄初期( ~ 岁 学龄初期(3~6岁)
四、学龄期(6~12岁) 学龄期( ~ 岁
勤奋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 儿童适应社会、 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 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 奋感, 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 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 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 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 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 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 如果他把工作 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 当成他惟一的任务, 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 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 无思想的奴隶。 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 能 的品质。 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 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 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
——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浅析
.
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形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的模式,这个 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这个词来自希腊语“Persona”,原意是“面具”。 人格是个体所有稳定心理特征的组合。 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员的人格类 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提供建议。
16PF广泛用于人员的选拔和评定。
.
人格形成阶段学说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 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 分析学家。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 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
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 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 础。
求知欲强,要鼓励和引导,不要打压。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 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产生内疚感,这使他 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 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 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 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 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 造力的品质。
主要冲突是,家庭的繁衍和停滞;事业的发展和停滞。
.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 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 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 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 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 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 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
成年期(25~65岁):繁殖和停滞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 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 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 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 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 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 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 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独立性:高分者自主、当机立断;低分者依赖、随群附众。
自律性:高分者知己知彼、自律谨严;低分者不能自制、不守纪 律、自我矛盾、松懈、随心所欲。
紧张性:高分者紧张、有挫折感、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时常 感到疲乏;低分者心平气和、镇静自若、知足常乐。
16种人格特质
Q4 A Q3 Q2
Q1
O N ML
.
16种人格品质释义(1)
乐群性:高分者外向、热情、乐群;低分者缄默、孤独、内向。 聪慧性:高分者聪明、富有才识;低分者迟钝、学识浅薄。 稳定性:高分者情绪稳定而成熟;低分者情绪激动不稳定。 恃强性:高分者好强固执、支配攻击;低分者谦虚顺从。 兴奋性:高分者轻松兴奋、逍遥放纵;低分者严肃审慎、沉默寡言。 有恒性:高分者有恒负责、重良心;低分者权宜敷衍、原则性差。 敢为性:高分者冒险敢为,少有顾忌,主动性强;低分者害羞、畏缩、退却。 敏感性:高分者细心、敏感、好感情用事;低分者粗心、理智、着重实际。 怀疑性:高分者怀疑、刚愎、固执己见;低分者真诚、合作、宽容、信赖随和。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先天形成为主。
性格:表现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 举止中。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 界观的影响大。后天形成为主。
自我调控:是人格的内控系统和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觉察 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我体验(自我的意识和评价)和自我 控制(对自己行为的调节能力)。
Marcia等心理学家(Marcia, 1987; Penuel & Wertsch, 1995)是这样界定 同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 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 特别是关于工作、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如果 青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整合起来,或者说他们感到根本没有能力 选择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 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 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 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 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 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 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 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 不健全的人格。
佛洛依德 是精神分析学说 的创始人。爱利克·埃里克森是在西 格蒙德.佛洛依德的女儿安娜.佛洛依 德的邀请下参加了精神分析的研究。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认为人格的形成 主要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主张性决定 论,在人6岁的时候,人格进本就已 经形成了。
爱利克·埃里克森虽然传承了西格蒙 德.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是 他认为人格的形成贯穿于人的一生。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 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青少年时期(12-18左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它将为成 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的,早在幼年时期, 儿童已经形成了自我感知。但是,青少年时期却是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回答" 我是谁"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 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 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 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 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 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B C E
FG H I图片来自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衡量指标。
与人打交道:A(乐群性)、C(稳定性)、 F(兴奋性)、G(责任心)、H(敢为性) 指标要求较高。 商业领导者:Q3(自律性)、Q1(批判 性 )、H、E(主见性)指标要求较高。 务实工作者:C、G指标要高,M指标要求较 低。
创造能力强人的个性因素:(11-A)*2 + B*2 + (11-F)*2 + H + I*2 + M + (11-N) + Q1 + Q2*2。 专业成就高者:Q3*2 + G*2 + C*2 + E + N + Q2 + Q1。 成长力强者的因素:B +G + Q3 + (11-F)。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 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 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 图片来自 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
人格形成的八个关键阶段
•6-12岁 •12-18岁 •18-25岁 •25-65岁 •65岁以上
.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16种人格品质
.
雷蒙德.卡特尔(1905-1998),美国心理学家, 最早基础上编 制了16种人格因素问卷,从16个方面描述个 体的人格特征。这16个因素或分量表的名称和 符号分别是: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 (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 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 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 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
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 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 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 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 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 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 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对自我信心不足。
直白地说,就在走入社会之前,对自身的认知和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的定位。 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要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