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的年龄1.8亿年
四大洋的年龄

四大洋的年龄关于四大洋的年龄科学家们还没有定论。
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搞清四大洋的年龄,必须首先搞清地球的演化史。
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
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熔融的火球冷却后形成了行星、小行星、卫星、月亮和慧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
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行星。
一些小一点的火球飞离太阳时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
熔融的行星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铁、镍等重的物质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镁、铝、上浮形成地壳;氮、氢、氧轻物质等形成大气圈。
地球形成之后,温度逐渐下降,地球逐渐收缩。
太阳的表面温度5800摄氏度,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太阳的气体成分:氢73.46%、氦24.85%、氧0.77%、碳0.29%、铁0.16%、硫0.12%、氖0.12%、氮0.09%、硅0.07%镁0.05%。
太阳色球是等离子体层,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它的密度比色球层更低,而它的温度反比色球层高,可达上二百万摄氏度。
因为太阳色球是等离子体层,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所以氢、氦、氧其它元素都以离子状态存在。
当太阳爆炸,熔融的地球从太阳飞出时,便携带了大量的氢、氦,氧等其它元素,这时的地球5800摄氏度。
当地球从太阳飞出后,温度逐渐降低。
43亿年前,当地球温度降到1000摄氏度时地球上离子的氢、氦,氧等其它元素便由离子状态变成分子状态。
40亿年前,由于地球的热量不断散发,地球表面温度降到400-700摄氏度(居里温度),氢、氧分子形成水分子以水蒸汽状态存在,由最轻的花岗岩形成的岩石圈形成。
因为岩石圈封闭了地球,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的热量释放不出来,地球开始膨胀。
39亿年前地球的温度降到100摄氏度水的沸点以下,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
9 海水的年龄和停留时间

2
1.1 海水年龄
• 太平洋底的年龄为1.5亿年,位于西北太平 洋边缘。而其它大洋更短; • 怎么会有这种令人费解的情况出现呢?
3
4
1.1 海水年龄
• 通常说的海水的年龄是指水分子从表层移 到深层中所经过的时间,也是海洋学中用 以反映水团交换的一个指标。 • 本课程中主要指的是后者。
5
第七章 海水的年龄和停留时间
8
1.2 确定方法:14C法
• 由于深层水并不是封闭体系,既有和表层水的交 换,又有碳酸钙的溶解。碳酸物质以及14C的浓度 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因此由14C测定的海水 年龄不过是表观年龄。 • 因海洋表层水和大气间的CO2交换缓慢,和深层 水交换也缓慢,所以表层水14C/12C比值常常比其 在大气中的比值低很多。 • 海水中14C的浓度相对于标准平均大洋水(SMOW) 的14C富集的千分率δ14C表示此水体的年龄。 • δ14C=(标准/样品-1)× 1000
18
元素的停留时间
• 海水中某一元素的停留时间可定义为: M ty Q M表示元素y在海洋中以溶解态存在的总量, Q表示溶解态元素y从河流输入到海洋的速率。 t y 是元素y由河流输入到海洋,后又从海洋迁移 出去这一过程中,元素停留在海洋中的平均时间。 • 海洋循环一次所需要时间tR接近于103年,如果元 素的 t y 比tR短,严格地说,t 不能作为该元素的 y 停留时间。
25
2.2 箱式模型
• 从方程式 看出,要有效地改变海水 中某元素的总量M,必须先改变输入速率Q。 • 李远辉曾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假设海水中某一元素在t ≤ t0时处于稳定状 态,如输入量突然成指数增加,元素的增加 率与停留时间的关系如何? (2)假如当t = t1时,元素又恢复到稳定状态时 的输入量,则到何时元素在海洋中达到稳定 状态?
太平洋真的在缩小吗

太平洋真的在缩小吗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的体积始终没有变化,虽然大西洋在不断扩大,但因太平洋洋壳不断潜没入陆壳之下,太平洋在缩小,所以地球的体积始终没有变化。
地球膨裂说认为,太平洋是否在缩小,要想搞清这一问题,必须搞清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起源和年龄。
地球膨裂说认为,2亿年前,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地球内部压力不断增加,地球发生了大的膨裂,岩石圈彻底膨裂,岩浆涌出,洋壳开始形成,海水流入裂缝,形成了四大洋,膨裂的岩石圈露出海面形成了七大洲。
6500万年前,地球发生最后一次大膨裂,岩石圈彻底露出海面,现代大陆彻底形成了;海水最后一次从地球上彻底退出,流入海洋,现代海洋彻底形成了。
我们从新地球演化史可以看出,地球40亿年前开始到现在都在膨胀,但膨胀速率却不是匀速的,2亿年前地球进入了快速膨胀期。
我们从地球的演化史还可以看出,因为原始地壳是40亿年前由花岗岩形成的封闭的岩石圈,所以2亿年前在洋脊喷出的岩浆形成的玄武岩洋壳是地球表面积的增加部分。
地球膨裂说认为,因为洋壳是地球膨裂喷出的岩浆冷却形成的,所以各大洋最老洋底的年龄,就是各大洋最早开始形成的时间,也就是各大洋的年龄。
太平洋的年龄。
根据《新的世界洋底年龄图》,太平洋最老洋底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以东的地方,年龄为侏罗世。
因为侏罗纪界于约1亿9960万年前到1亿4550万年前,因此太平洋最老洋底约为2亿年前,也就是太平洋是2亿年前开始形成的,也就是太平洋的年龄为2亿年。
大西洋的年龄。
根据《新的世界洋底年龄图》,大西洋最老洋底位于北大西洋靠近美洲和非洲北部的地方,年龄为晚侏罗世。
因为侏罗纪界于约1亿9960万年前到1亿4550万年前,所以晚侏罗纪约1.8亿年左右。
因此大西洋最老洋底为1.8亿年前,也就是大西洋是1.8亿年前开始形成的,也就是大西洋的年龄为1.8亿年。
海底扩张作用以洋中脊为轴向两侧扩张,通常用扩张速率来表示其强度。
一般以一侧的速率来表示。
中生代的环境特点

中生代的环境特点中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持续了1.8亿年,从2.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的环境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包括气候、地质构造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生代的环境特点,并对标题中心扩展下的描述进行阐述。
中生代的环境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中生代的气候变化比较剧烈,经历了多次的暖期和寒冷期。
早期的侏罗纪时期,地球气候较为温暖潮湿,全球气温较高,热带和温带气候区域分布广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逐渐变冷,中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时期,地球进入了一个相对寒冷的时期,全球气温下降,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变得更加寒冷。
2. 地质构造:中生代是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大陆板块开始发生了剧烈的活动,包括裂谷活动、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
例如,在侏罗纪时期,大西洋开始分裂形成,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开始分离,形成了今天的大西洋洋底。
此外,还有许多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如西伯利亚的特拉普喷发,释放了大量的火山气体和岩浆,对地球的气候和生物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海平面变化:在中生代,地球的海平面经历了多次的变化。
由于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海水进入或撤离了大陆,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
例如,在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早期,全球海平面处于相对高位,大量的海水涌入了大陆,形成了一些浅海和海湾。
而在白垩纪晚期,海平面下降,陆地逐渐暴露出来,形成了大规模的陆地。
4. 生物多样性:中生代是生物进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古生物类群,包括恐龙、古鸟类、古哺乳动物等。
恐龙是中生代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之一,在白垩纪时期达到了极盛期。
此外,中生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植物类群,如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中生代的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海平面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对地球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底扩张说

学说验证
学说验证
海底扩张说验证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①1963年F.J.瓦因和D.H.马修斯用地磁场极性的周期性倒转的地 磁反向周期特征,对印度洋卡尔斯伯格中脊和北大西洋中脊的洋底磁异常特征作了分析。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 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地磁反向年表一致。这就证明了洋 底是从洋中脊向外扩展而成,洋底磁异常条带因顺序相同而具全球可对比性。②1965年J.T.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 层的概念,这就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因此阐明了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 长平衡关系,即扩张与消减速率相等。
这一事实证明了洋底是从洋中脊向外扩展而成,洋底磁异常条带因顺序相同而具有全球的可对比性。②1965 年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证明岩石圈板块的水平位移成为可能,并因此阐明了洋中脊的新生洋壳和海沟 带的洋壳消减之间的消长平衡关系,即扩张速率与消减速率相等。通常用扩张速率来表示海底扩张作用的强度, 一般以一侧的速率来表示。太平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5~7厘米,大西洋的扩张速率为每年1~2厘米。
赫斯教授的解释是,新的火山岛,最初露出海面时,受到风浪的冲击。如果岛屿上的火山活动停息了,变成 一座死火山,在风浪的袭击下被侵蚀,失去再生的能力,天长日久,火山岛终于遭到“砍头”之祸,变成为略低 于海面具有平坦顶面的平顶山了。
海底扩张说哈利·赫斯教授的研究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发现,同样特征的海底平顶山,离洋中脊近的较为年 轻,山顶离海面较近;离洋中脊远的,地质年代较久远,山顶离海面较远(深)。最初,人们对这种现象无法解释。 到了1960年,赫斯教授大胆提出海底运动假说。他认为,洋底的一切运动过程,就像一块正在卷动的大地毯,从 大裂谷的两边卷动(大裂谷是地毯上卷的地方,而深海沟则是下落到地球内部的地方)。地毯从一条大裂谷卷到一 条深海沟的时间可能是1.2亿~1.8亿年。形像地说,托起海水的洋底像一条在地幔中不断循环的传送带。因为在 地球的地幔中广泛存在着大规模的对流运动,上升流涌向地表,形成洋中脊。下降流在大洋的边缘造成巨大的海 沟。洋壳在洋中脊处生成之后,向其两侧产生对称漂离,然后在海沟处消亡。在这里,陆地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 被动地由海底传送带拖运着,因其密度较小,而不会潜入地幔。所以,陆地将永远停留在地球表面,构成了“不 沉的地球史存储器”。
北冰洋为什么石油匮乏

北冰洋为什么石油匮乏北冰洋是地球上一个还没有开发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岛屿以及海峡等地,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估计石油储量超过100亿吨(地球膨裂说认为估计过高)。
同样处于极地地区,南极地区的石油储存量约500亿~1000亿桶。
太平洋和大西洋石油储存量更多。
为什么北极石油储量仅超过100亿吨,石油匮乏呢?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北冰洋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气候严寒,还有漫长的极夜,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比起其它几大洋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北冰洋是比较贫乏的。
因为石油是海洋生物的遗骸形成的,北冰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贫乏,所以北冰洋石油匮乏。
地球膨裂说认为,北冰洋气候严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贫乏固然是北冰洋石油匮乏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是北冰洋形成时间很短仅300万年,而太平洋2亿年,大西洋1.8亿年,印度洋1.45亿年。
关于北冰洋的年龄科学家们还没有定论。
地球膨裂说认为北冰洋的年龄300万年。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
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仅为1475万Km²,不到太平洋的10%。
它的深度为1097m,最深为5499m。
我们从地球的演化史可以看出,地球40亿年前开始到现在都在膨胀,但膨胀速率却不是匀速的,2亿年前地球进入了快速膨胀期。
我们从地球的演化史还可以看出,因为原始地壳(地球表面积)是40亿年前由花岗岩形成的封闭的岩石圈,所以2亿年前在洋脊喷出的岩浆形成的玄武岩洋壳是地球表面积的增加部分。
地球膨裂说认为,因为洋壳是地球膨裂喷出的岩浆冷却形成的,所以各大洋最老洋底的年龄,就是各大洋最早开始形成的时间,也就是各大洋的年龄。
但由于北冰洋被的厚厚冰层所覆盖,无法测得北冰洋最老洋底的年龄。
但我们可以根据第四纪冰期得出北冰洋的年龄。
海洋地壳的平均年龄

海洋地壳的平均年龄
海洋地壳的平均年龄是指在海底的地壳岩石形成的时间的平均值。
科学家们通过对海底岩石年龄的测量和分析,发现海洋地壳的平均年龄大约为2.7亿年。
海洋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它是由岩石和矿物组成的。
与大陆地壳相比,海洋地壳更加年轻,平均年龄只有地球历史的一小部分。
这是因为海洋地壳处于地球的中洋脊带上,这个带是地球上岩石形成的地方之一。
地球上的岩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侵蚀和改变,而海洋地壳岩石的年龄相对较年轻是因为它们不断地在中洋脊带上
形成并向两侧扩散。
通过研究海洋地壳的平均年龄,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年龄来研究地球上的大规模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以及地球的历史气候变化等。
此外,研究海洋地壳的年龄还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以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等问题。
- 1 -。
2000岁海水的前世今生

2000岁海水的前世今生作者:陈海恩来源:《快乐作文·7-9年级》 2019年第9期①在北太平洋某处,洋面以下约2000米有一个区域,这个区域被澳大利亚的海洋学家卡斯米尔·德拉维尼称为“阴影区域”。
他表示,此处的海水已经有1000至2000岁的年龄了。
而且,令科学家着迷的是,这个“阴影区域”的海水在漫长的时间里和其他部分的海水几乎没有交换过。
②如同人一样,海水也有年龄,海洋学家通常用碳-14年代测定法来测定海水的年龄。
所谓碳-14年代测定法,是一种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碳-14衰变的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大概年代。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地球不是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海洋吗?为什么现在测得的海水年龄最古老的也只有2000岁?地球上应该有45亿年之前的海水啊。
然而,这么古老的海水至今没有被找到。
迄今为止所测得的各种水体中,北大西洋中层水为600年,北大西洋深层水为700年,北大西洋底层水为900年,南太平洋深层水在650年至900年之间,而北太平洋深处的海水则有2000年以上。
究竟45亿岁以上的海水跑到哪里去了,目前还不得而知。
③北太平洋某处的这片海水最令人着迷的是,2000年以来,它与外界的水体交换非常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古老的海水几乎就像时间静止一样,原封不动地保存着。
所以,这片水体才荣膺“最古老海水”的称号。
卡斯米尔·德拉维尼表示:“根据我们的观测,可以确定这里在十几个世纪中,海水大体维持不动。
直到目前,我们还在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④的确如此,水是流体,所以保持这么长的时间与其他水体没有大规模的交换,这是非常独特的。
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希望从中找出答案。
近日,澳大利亚的一个科研团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团队的成员之一里安·洪莫斯对澳大利亚的一家媒体介绍说:“我们对这一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
目前,我们有了初步的结论,即这片海水之所以不动,是由于这片海水所处的区域和海底的形状造成的。
地壳板块的运动及其驱动力

第26卷第3期2008年3月河南科学HENANSCIENCEVol.26No.3Mar.2008收稿日期:2007-12-11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0511012000)作者简介:申小海(1965-),男,河南武陟人,副教授,从事地球物理的研究.文章编号:1004-3918(2008)03-0343-05地壳板块的运动及其驱动力申小海1,曾峰2,薛克武3(1.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454000;2.云南大学数理学院,昆明650200;3.西南大学计科系,重庆400715)摘要:分析了热力和离极力对地壳板块的作用.通过引入质心的概念,对两亿年以来板块的运动及其未来趋势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对南极洲和印度板块的过去和未来,有较为新颖的认识.关键词:热力;离极力;质心;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中图分类号:P553文献标识码:A板块构造学说把大陆漂移说推向了更深入的层次,它大大地丰富而且刷新了大陆漂移论的内涵,按照板块学说:地球表面是由若干壳状的岩石板块构成,它们以洋中脊、海沟、地震带、火山带等为界,大陆和海洋就载在这些板块上,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大陆的漂移.根据法国地球物理学家勒皮松(LePichon)在1968年绘制的地壳板块划分图,地壳被分成六大板块(图1),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图中“---”表板块之间的分离边界,“—”表板块之间的汇聚边界.分离边界往往是海底扩张形成的洋中脊,板块在那里向两侧运动;汇聚边界则是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或相互淹没的地带.此外还有既不分离也不挤压的转换断层边界,相邻板块在那里只是朝着相反的方向错动.所有板块的边界都是地震带,地球上95%以上的地震都集中在这些边界上.还有将地壳划分为十二个板块的方案,它是在以上六大板块划分方案的基础上,将美洲板块分为南美板块和北美板块,另外再划出几个小板块,如菲律宾海、阿拉伯、加勒比等板块,形成十二个板块(图2),现在我们以六大板块的方案并参照部分十二板块的内容来讨论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板块运动靠什么力来驱动呢?按照赫斯(H.H.Hess)的学说,地幔的热对流是导致板块运动的直接(也是主要的)原因,在厚度约100km的地壳板块下面,是温度较高的处于熔融状态且可以流动的软流层———地幔,温差和重力使地幔产生热对流,从而导致板块之间相对运动[1],这里的有关细节,已由赫斯和众多的地球物理学家作了详尽的论述,这个驱动板块运动的力,我们且把它称为“热力”.除此之外,德国地球物理学家第26卷第3期河南科学魏格纳(A.Wegener)指出的由地球自转产生的驱动大陆漂移的离极力,当然也是导致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驱动力.巨大的板块就是在这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按经典力学的规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无休止地运动着.离极力F_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Fr的水平分量(图3).在两极,由于处在地球的自转轴上,离心力Fr为0,因而水平分量的离极力F_也为0,所以两极只有引力存在,不存在离极力,而在两极以外的不同纬度,离心力Fr随着纬度的减小而增加,在赤道上达到最大值.对于位于任一纬度的一个质量为!m"的板块元,离心力Fr的垂直分量F⊥抵消该板块元的一部分重力,而水平分量F_(离极力)则迫使该板块元向赤道方向挤压,由经典力学有:Fr=!m"!2r=!m"!2Rcos"式中:!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R为地球的平均半径;r为该板块元的绕轴半径;"为其所在纬度.而F_=Frsin"=!m"!2Rcos"sin"=!m"!2Rsin2"/2.当"=±45°时,F_有极大值:F_=!m"!2R/2.而当"=0°或90°时,F_=0可见这个驱使板块向赤道方向移动的离极力F_,从两极到赤道是随着sin2"的值变化的,在两极和赤道F_=0,而在南北纬45°则有极大值.可以设想,在这样一个随纬度变化的离极力和颇难捉摸的热力的共同作用下,板块的运动将是十分复杂的.22亿年以来大陆漂移的过程和当前的状态大陆漂移实际上是由载有大陆的刚性板块在地幔上的移动[2],就同一板块而言,显然载有大陆的部分(大陆板块)总是比不载有大陆的部分(大样板块)更厚重,在地球自转作用下,大陆板块将受到比大样板块要大的额外离极力的作用,因此,在地幔热力和这一额外离极力的共同作用下,大陆板块将比大样板块更具有活力,更具有漂移的趋势.我们以近2亿年以来联合古陆(panganea)的演变过程为例来介绍大陆漂移的过程.魏格纳把两亿年前已形成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其北部叫劳亚古陆(Laurasin)它包括现今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南部叫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包括现今的南极洲、非洲、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半岛、南美洲、印度和澳洲[3].经过2亿年漫长岁月的演变,联合古陆分裂漂移,逐渐形成了当今大陆分布的格局,根据迪茨(R.S.Dietz)和霍尔登(J.C.Holden)等人1970年在《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发表的四幅图(图4),可以看出2亿年以来大陆是如何漂移的.图4a是1.8亿年以前的联合古陆,其中各大陆的位置已很清楚,箭头表示它们的漂移方向;图4b是1.35亿年以前的大陆分布,可以看见,北大西洋继续张开,南美洲、非洲已经完全脱离南极洲,印度北漂,印度洋开始张开;图4c是6.5千万年以前的大陆分布,南美洲和非洲已经分开,南美洲向西北漂,北美洲向西南漂,南大西洋随之张开,印度继续北漂,澳洲开始和南极洲分离,印度洋继续扩张.此后,北大西洋裂谷终于延伸到北冰洋,整个大西洋不断加宽,南美洲继续往西北漂,北美洲往西南漂,澳洲北漂远离南极洲,中美地狭形成,使南北美洲连在一起,印度和亚洲大陆相遭遇,中国的西南图3离极力Fig.3PolefleeingforceF_344--2008年3月翼(现今的青藏高原)开始上升……,终于形成了现今各大洲分布的格局,图4d.根据这几幅图,可以看见大陆漂移有以下两个明显的趋势:1)向赤道漂移的趋势处于南北半球的各大洲,2亿年以来,总是向赤道漂移,原因很明显,这是离极力在起作用,离极力由南北半球指向赤道,且随纬度增大而增大,在南北纬45°达到极大值,然后逐渐减小,在赤道上,离极力为0,看来漂移的大陆最后会在赤道及其附近稳定下来.但是在这里,印度的情况显然反常,当它跨过赤道时不仅未在赤道上稳定下来,而且一个劲地北漂,不顾愈来愈大、随时迫使它返回赤道的离极力的作用,终于和亚洲大陆相碰撞.这一颇为离奇的现象,我们且留到后面再作解释.2)向东西两方分散的趋势各大洲向赤道漂移的同时,还向东西两方分散,这除了因为地球赤道附近较膨大,使本来相邻的大陆在向北漂向赤道的过程中会离得越来越远的简单原因外,还有热力的作用,地幔的热对流导致地壳板块的移动,如大西洋的洋中脊形成的分离边界,正在使东西两边的大陆离得越来越远.根据地块漂移均衡论的见解,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下去,直到各地块沿赤道的分布达到力学上的均衡状态为止[4-5].事实证明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因为离极力使大陆漂向赤道,而热力往往会使之离开赤道.3板块移动的未来趋势为了说明地壳板块在离极力和热力共同作用下在地幔上的水平移动,先引入经典力学中“质心”(质量中心)的概念:刚性板块的运动,可以由该板块质心的运动来表征,在这里,我们把每个板块的质量看作集中于其质心,而质心所受的力则等于作用于该板块的外力的矢量和.地壳板块的大小不一,就以六大板块的方案来说,各板块纵横约有几千到万余千米,但它们的厚度都差不多,约100km,所以它们实际上是一层很薄而面积很大,边界又很不规则的薄壳,像已破裂但还封闭着的鸡蛋壳一样,因此各板块的几何中心大体上就是它们的质心.可以在地球仪上,用几何方法确定其大致位置,图5中,“★”表各板块的质心位置.应当注意到薄壳似的弧面形板块,其质心往往不在板块上,而是在板块之下,大的板块更是如此,所以这里的描述是近似的[6-7].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热力和离极力的共同作用,以及板块质心的概念,来阐述各板块未来的移动趋势.1)非洲板块从图5可以看出,运载非洲大陆的非洲板块,其东西南三面的边界都是分离边界,只有北面是汇聚边界,虽然就整个非洲板块的位置来看,其质心大体上已位于赤道附近,作用于该板块的离极力在质心的合力基本上为0,但热力的作用仍在继续着,使非洲板块仍然在向北面的欧亚大陆西南翼挤压,所以阿尔卑斯山、小亚细亚、波斯湾以北一带,将仍然是很活跃的地质区域.2)南美板块运载南美洲的南美板块,(图2,十二个板块划分中的南美板块),它包括南美洲和南大西洋的一部分,该板块大部分还在赤道以南,其质心离赤道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因而离极力仍然在驱使它北移.另一方面,该板块东面是分离边界,西面是汇聚边界,热力正在继续使它向西挤压,因此,在向北的离极力和向西的热力的共同作用下,这个板块正在向西北方向移动,所以南美洲的西沿(安弟斯山一带)仍然是很活跃的地质区域.申小海等:地壳板块的运动及其驱动力345--第26卷第3期河南科学3)印度板块包括印度、澳洲和部分印度洋、太平洋的印度板块,自从冈瓦纳古陆分裂以来,一直北移不止,直到今天,该板块的质心仍然在赤道以南,这意味着离极力还在对它作用,驱使它北移.另外该板块的南和西南边界都是分离边界,热力还在使它向东北方移动,这样在向北的离极力和向东北的热力共同作用下,印度板块正在向北偏东的方向移动,使喜马拉雅山直到印尼列岛,继续成为活跃的地质区域,由于印度板块的北沿对中国青藏高原的挤压,青藏高原还要继续上升.印度德干高原由年龄为1.8亿到几百万年的熔岩流构成,这些熔岩中的古地磁磁化记录,表示出印度从南纬45°附近移到北半球现今位置的移动速度,先是以近1cm/a的速度移动了8千万年,而后速度明显加快,直到5千万年前跨过赤道时,速度又减慢了,最后与亚洲大陆相碰撞,这一事实,正好说明由南北半球沿子午线指向赤道、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离极力的部分“功绩”.以上内容,也回答了前面提到的为什么印度陆块北漂,越过赤道以后,仍然不停下来的原因.4)南极板块运载南极洲的南极板块,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各一小部分(图6),南极洲大致位于该板块的中央,而该板块的质心大致就在南极附近,南极几乎成为叶形的南极板块的对称中心,具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条件,使作用于该板块质心的离极力接近于0,不仅如此,该板块和与之相邻的几个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美等板块)的边界又几乎都是分离边界,因此作用于该板块的热力因对称原因相互抵消接近于0,所以现今的南极板块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板块.图6南极板块的位置Fig.6Positionofantarcticeplate由图4可以看出,从冈瓦纳古陆分裂至今,南极洲的位置也是变化的,但变化不大,它和原相连的几个大陆分裂以后,逐渐移动到现今的位置,随着今后板块平衡状态的逐渐变化,南极洲的位置也会随之变化,只是说在较近的地质年代内,这个变化要相对小一些罢了.5)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质心还远离赤道(图5),而北纬50°大致在它们的质心附近,所以强大的离极力正在驱使两个板块南移,不同的是它们分别位于大西洋中脊的两侧(分离边界),而它们的另一侧又都是太平洋板块的汇聚边界,所以热力正在驱使欧亚板块东移,北美板块西移,这样在热力和离极力的共同作用下,欧亚板块向东南移,而北美板块则向西南移.6)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基本上全部是大洋板块,其质心大致已在赤道上,因而离极力的作用很小,板块的东南是分离边界,东北、西、西北是汇聚边界,这意味着该板块还在向西北方向挤压,所以它的东北沿(北美洲洛矶山),北沿和西沿(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菲律宾一带)都是比较活跃的地质区域.346--2008年3月5结束语本文引用质心的概念,通过分析热力、离极力对地壳板块的作用,对2亿年以来大陆漂移过程作了新的解释,并讨论了未来的漂移趋势,其结论大体上和迪茨与霍尔登根据古地磁的研究结果及板块构造学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8],但和勒皮松的结果稍有出入,这只要对比一下图1和图5中箭头及指向就知道了.参考文献:[1]金性春.板块构造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2]CoulombJ.海底扩张与大陆漂移[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0.[3]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SongZH,ChenGY,AnCQ,etal.The3-DstructureofcrustandmantleincontinentalChinaandadjacentseas[J].ScienceinChina:SeriesB.1993,23(2):180-188.[5]XuGM,LiGP,WangSE,etal.The3-DstructureofshearwavesinthecrustandmantleofeastcontinentalChinainvertedbyRayleighwavedata[J].ChineseJGeophys,2000,43(3):366-375.[6]ZhengYJ,HuangZX,LiuFT,etal.Rayleighwaveveloc-ityandstructureofthecrustanduppermantlebeneaththeseasineasternChina[J].ChineseJGeophys,2000,43(4):480-487.[7]ZhouB,ZhuJS,QinJianye.ThreedimensionalshearvelocitystructurebeneathQinghai-Tibetanditsadjacentarea[J].ChineseJGeophys,1991,34(4):426-441.[8]ZhuJS,CaoJM,CaiXL,etal.HighresolutionsurfacewavetomographyineastAsiaandwestPacificmarginalsea[J].ChineseJGeophys,2002,45(5):679-698.TheMotionofCrustalPlatesandItsDrivingForceShenXiaohai1,ZengFeng2,XueKewu3(1.JiaozuoTeachersCollege,Jiaozuo454000,China;2.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200,China;3.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Thispaperhasanalysedtheactionofhotforceandpolerleeingforceforcrustalplates,throughtheconceptionofcentremassintroducted,westudythemotionofcurstalplatesanditsfutureway,especiallyonpastandfutureofcontinentsofAntarcticaandIndiahaveanewknowledge.Keywords:hotforce;polefleeingforce;centreofmass;continentalplate;oceanicplate申小海等:地壳板块的运动及其驱动力347--。
海洋的前世今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地球热成说与冷成说之争1.下列哪些科学家不是日心说的支持者:A:哥白尼B:伽利略C:托勒密D:开普勒答案:C2.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一个缺陷是无法解释太阳系近地、远地行星性质不同的问题。
A:对B:错答案:B3.1、“后星云说”与“星云说”的主要区别是:A:星云的物质组成不同B:星云的形成时间不同C:星云的初始运动状态不同答案:C4.现在普遍认可的“后星云说”认为地球初始温度并不算高,后来因为热源加热导致温度不断升高,撞击产生的热能是热能一个主要来源。
A:对B:错答案:A5.地球的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地幔是固态,地核是液态。
A:对B:错答案:B6.地核的主要物质组成是:A:硅镁质B:硅铝质C:钙氧质D:铁镍质答案:D7.关于太平洋的“月球分离说”至今仍为众多人拥护,一个重要原因是月球与地壳一样,都是没有磁性的。
A:对B:错答案:B8.下列不属于地球上水来源的假说是:A:冰陨石说,认为水是由太空中的冰陨石带到地球的B:初始存在说,认为水已经存在于初始星云中C:太阳辐射说,认为水是太阳辐射冲击地球大气产生的D:火山岩说,认为水是火山岩风化、排气产生的答案:C9.洋盆年龄最大的大洋是: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答案:A10.下列哪个海域的海水年龄最小:A:北太平洋B:南太平洋C:北大西洋D:南大西洋答案:C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1.原生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①氢②氧③氦④二氧化碳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答案:B2.关于次生大气,说法正确的是:A:已含有一定比例的氧气B:在20亿年前开始形成C:因为分子质量轻,所以极不稳定D:其形成与地球的“排气”现象有关答案:D3.大气的中间层因为臭氧的原因,温度随高度不升反降。
A:对B:错答案:B4.下列不属于大气中氧的重要作用的是:A:屏蔽太阳紫外线B:满足生物呼吸C:促进岩石风化D:保持地表温度答案:D5.二氧化碳之所以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其能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
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的证据 海底火山 海底地热流异常 负重力异常带 洋底沉积物厚度和年龄 洋壳年龄 贝尼奥夫带 对称的磁异常条带 转换断层
海底扩张的证据
1)海底火山 海底扩张的最初证据之一是海底火山的分布与形成原因的解 释。熔融的岩浆在大洋中脊喷溢而出,形成海底火山。随时 间迁移,地幔对流将火山岛缓缓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推开, 同时火山岛的年龄从洋中脊向外逐渐变老。
海底扩张类型
太平洋型的海底扩张的洋底并不推动相邻大陆向两侧漂 开,相反,大陆逆掩于洋底的俯冲带上。
海底扩张速度
海底扩张范围1~20cm/a,其中,太平洋中脊的扩张速度最大。
海底扩张的证据 赫斯在论文的引文中说“我的这一设想需要很长时间 才能得到证实,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篇科学论文, 倒不如说是一首地球诗篇。”
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赫斯又回到 他原先执教的普林斯顿大学工作。 他把自己发现的海底平顶山命名 为“盖约特”,以纪念自己尊敬的 师长、瑞士地质学家A. Guyot (普林斯顿大学第一位地质学教 授)。
A. Guyot
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
赫斯教授的研究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发现,同样特征的海 底平顶山,离洋中脊近的较为年轻,山顶离海面较近;离 洋中脊远的,地质年代较久远,山顶离海面较远(深)。最 初,人们对这种现象无法解释。
海底扩张的证据7对称的磁异常条带地磁倒转海底扩张的证据7对称的磁异常条带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地磁反向年表一海底扩张的证据7对称的磁异常条带海底扩张的证据7对称的磁异常条带地磁场转向海底扩张的证据7对称的磁异常条带正向磁化的洋底岩石加强了那里的磁场强度形成正异常
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
大西洋“未老先衰”

金工实习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精选3篇)金工实习及工作思路篇1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一、进厂前,必须穿工作服,女生必须戴工作帽方可进厂实习。
二、上班前,不准饮酒,不准穿拖鞋、高跟鞋,不准打闹,逗笑。
三、不能用湿手触摸电气,更不要用手触摸空气开关上方三根进线。
四、闻到焦臭味,听到异响,看到冒烟,应立即停机,切断电源,报告老师,待处理后方可操作。
钳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一、锉削时,不能用手摸工作表面,以免打滑受伤,更不能用嘴吹铁屑,以免飞入眼睛受伤。
二、不要擅自使用砂轮机,如要使用,可在老师指导下操作,人要站在侧边,工作必须夹牢,用力不能过猛。
三、钻孔时,严禁戴手套,工件必须夹牢。
四、实习时,工具要摆放整齐,实习后要整理好工具、量具、并搞好工作卫生。
钳工理论:一、钳工:手持工具对金属进行切削加工的操作。
二、操作范围:划线、锯割、锉削、錾削、钻孔、攻丝、套扣等。
三、应用范围:1、清理毛坯、在毛坯上或半成品上划线。
2、加工单个零件或小批量零件。
3、加工精密零件(如样板、摸具等)。
4、设备安装,调试,维修。
四、工艺六角螺母加工工艺(序号内容工具)序号内容工具1、锯割下φ25*12mm 钢尺、锯弓2、锉削锉二端面、尺寸到9mmm 钢尺、平锉3、划线划六方钢尺、圆规、样冲、鎯头、划针4、锉削锉六方并300角平锉、游标卡尺5、钻孔钻φ8.5府孔,扩φ12孔口麻花钻φ8.5 φ12各一支,台钻6、攻丝带攻M 10螺纹绞杠、丝锥(M10)钳工:经过这次钳工实习,我在这方面学到很多的东西。
对“钳工“这一新的名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钳工的含义:手持工具对金属进行切削加工的操作。
在这之前,我的确是对钳工没有一个定性的概念,只知是指那个方面,可是就是说不清楚,到现在总算是弄明白了。
还有就是,我不光真正意义上的把这个“钳工”二字的含义弄清外,还学到很多这方面的技术,就说这次钳工实习的内容是做一个六角螺母吧,真可谓是不要以为看似它很简单,可是当你真正意义上去做时,你就会发现做它的艰辛了。
海洋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发展

2011年8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1,No.4第31卷第4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Aug.,2011DOI:10.3724/SP.J.1140.2011.04021海洋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姚伯初(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广州510075)摘要: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以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及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对这场地球科学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洋技术飞速进步;战后,西方国家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利用这些技术在海上开展了广泛的地球物理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有了许多重要发现。
大洋地震带原来是一条裂谷带;大洋地磁场存在以中脊为中心,向两边正负相间的对称异常条带;大洋底沉积很薄,且从中脊向两边逐步加厚;大洋地壳仅厚数千米,而大陆地壳厚达30千米以上;大洋中脊处热流值很高,向两边逐步减小;地球的地震波速度从地表到约深80km逐步增大,从80km深度处速度开始减小,说明地球表层存在岩石圈,其下部存在软流圈;在海沟处,地震震中分布从海沟开始,向下沿约45°倾角到700km深处,这可能是大洋岩石圈俯冲之处。
由此地球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假说,认为地幔深处的岩浆沿大洋中脊处向上运移,在海底处不断产生新洋壳;新洋壳(岩石圈)不断向两边运动,在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消亡;当大洋岩石圈俯冲消亡之后,两边的大陆就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因此,地球上最老的大陆年龄达38亿年,而大洋岩石圈最老年龄只有1.8亿年。
板块构造学说坚持活动论,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发展之结果,更是地球科学深刻革命的开始。
当它上陆之后,地球科学就掀起了革命的风暴。
关键词:海洋地球物理;地磁异常条带;板块构造;地球科学革命中图分类号:P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1)04-0021-08 海洋地球物理学是海洋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对海洋科学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之解决起了关键作用。
智慧树知到 《海洋的前世今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海洋的前世今生》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本课程教学中不涉及以下哪个学科?A:海洋物理学B:海洋工程学C:海洋生态学D:海洋经济学正确答案:海洋经济学第一章1、下列神话人物中与地球起源无关的是()A:盘古B:女娲C:共工D:伏羲正确答案:伏羲2、对太阳系来说,角动量守恒是不必遵守的A:对B:错正确答案:错3、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宇宙大爆炸始于约140亿年前B: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C:地球形成于约30亿年前D:宇宙目前仍处于膨胀状态正确答案:地球形成于约30亿年前4、下列关于地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初始地球平均温度超过1000℃B:地核厚度约3400千米C:地幔厚度约3900千米D: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正确答案:地幔厚度约3900千米5、关于地球形成,不是研究方向的是()A:地球的化学组成B:地球积聚的模式C:捕获说D:太阳系角动量分布问题正确答案:太阳系角动量分布问题第二章1、下列不属于海水的起源的理论是()A:水是在宇宙形成之时与星云同在B:火山岩的风化作用C:火山岩的排气作用D:陨石撞击地球带来原始水正确答案:陨石撞击地球带来原始水2、下列属于原始海洋的特征的是()A:苦B:咸C:带酸性D:甘甜正确答案:带酸性3、海洋盐分来源错误的是()A:陆地岩石中B:火山喷发C:原生的火成岩风化D:原始大气输入正确答案:原始大气输入4、下列关于大陆架描述正确的是()A:地势陡峭B:深度不超过200米C:宽度大小基本一致D: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正确答案:深度不超过200米5、通过对大洋3000米深处海水中碳-14的测定,下述结论错误的是()A:大西洋海水年龄最轻,只有几百岁B:靠近南极的南大洋海水年龄有1000多岁C:北太平洋海水年龄最为古老,和大西洋可差约2500多岁D:这是由“大洋传送带”造成的差异正确答案:北太平洋海水年龄最为古老,和大西洋可差约2500多岁第三章1、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A:富兰克林B:魏格纳C:南森D:杰弗里斯正确答案:B2、下列陈述不属于大陆解体三个阶段的是()A:由于北美东岸与欧洲西岸分离,形成了北大西洋B:沿着北美东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岩浆活动,将北美向西北方推移了开来C:在南美与北美互相远离的同时,墨西哥湾开始形成D:由于东非、南极洲和马达加斯加边界的火山喷发,使陆块向不同方向运动,西印度洋得以形成正确答案:A3、下列关于五大洋形成错误的是()A:太平洋壳从初期到形成,可追溯到大概两亿年前B:大西洋与北冰洋贯通是在,7000万年前C:南大洋全球包围的构造是南美洲和南极洲在板块构造作用下断开时形成D:距今约在1.8亿年前,海底扩张创造了新印度洋的洋壳正确答案:B4、围剿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不包括()A:把大陆漂移说建立在地壳均衡说的基础之上是错误的。
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哪儿?

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哪儿?世界分为七大州四大洋,你知道哪个为世界第一大洋吗?我来带你看看世界吧。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太平洋(Pacific Ocean),地球第一大洋,覆盖着地球约46%的水面以及约32.5%的总面积。
太平洋跨度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西面为亚洲、大洋洲,东面则为美洲。
南北最宽15500千米,跨越151°纬度。
包括属海的面积为18134.423万平方千米。
名称的由来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叫开的。
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启航,西渡大西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
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
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又经过3个月的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
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
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历史沿革在史前时期太平洋地区发生过多次重要迁徙,最显著的一次是南岛民族(更明确地应是波利尼西亚人)从亚洲海边迁至大溪地,然后到达夏威夷和新西兰,后来还到了复活节岛。
欧洲人于十六世纪早期见到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横渡巴拿马地峡的西班牙航海家巴尔沃亚(Vasco Núñ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后在环球航行中横渡太平洋的麦哲伦(1519年-1522年)。
太平洋之名称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为“平静的海洋”,是由一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命名。
麦哲伦于1520年10月,率领5艘船从大西洋找到了一个西南出口(此后称为麦哲伦海峡)向西航行,经过38天的惊涛骇浪后到达一个平静的洋面,他因称之为太平洋。
中生代的特点

中生代的特点中生代(Mesozoic Era;)的年代为 2.5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前后横跨1.8亿年。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
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
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恐龙时代。
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
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
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
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
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古生代晚期的大陆位置相当不明确,而科学家以能大致推算出中生代的各大陆位置。
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
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方的劳亚大陆,与南方的冈瓦纳大陆。
各大陆的分裂形成大西洋沿岸的被动大陆边缘,例如美国的东部海岸。
在中生代期间,各大陆逐渐移动到接近现在的位置。
劳亚大陆分裂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只有澳大利亚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
印度在新生代时期与欧亚大陆碰撞、聚合,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三叠纪的全球气候较为干旱,季节性变化大,尤其是盘古大陆内部;自石炭纪晚期开始,全球的气候逐渐变得干旱。
这段时期的海平面低,可能助长了极端的气温。
由于水的比热高,大体积的水体可以稳定气温,尤其是海洋,而邻近大规模水体的陆地气温变化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西洋的年龄1.8亿年
关于大西洋的年龄科学家们还没有定论。
地球膨裂说认为大西洋的年龄 1.8亿年。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20%,原面积8,221.7万Km²,在南冰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7,676.2万Km²,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8605米。
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
北面连接北冰洋,南面则以南纬66度与南冰洋接连,东面为欧洲和非洲,而西面为美洲。
大陆漂移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大约是从1.8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开始的。
最初先是从北美洲东部与非洲西北部拼连处分裂,出现了中大西洋。
到了1.35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中大西洋向北大西洋扩展到格陵兰岛西部,而南美洲与非洲已经裂开,经过6千万年左右的板块张裂运动,南大西洋已发展成一个大洋,而北大西洋又向北延伸,使格陵兰岛与欧洲分离。
到第三纪以后,已经形成了与北冰洋相通的S形大西洋,直到现在北大西洋海岭和南大西洋海岭中脊,仍是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的地带,说明大西洋还在继续扩展中。
这也就是说大西洋的年龄1.8亿年。
地球膨裂说认为,要想搞清大西洋的年龄,必须首先搞清地球的演化史。
地球膨裂说认为,太阳系是原始太阳爆炸形成的。
46亿年前,太阳因内部的核聚变而发生爆炸,飞出许多熔融的火球,这些熔融的火球冷却后形成了行星、小行星、卫星、月亮和慧星,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一些大的火球在冷却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
一些小的火球来不及收缩成球形,而冷却成了不规则的形状,形成了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行星。
一些小一点的火球飞离太阳时由于离大火球较近而被“俘获”,形成了大火球的卫星。
一些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具有较重的物质;一些离太阳较远的行星,具有较轻的物质。
这是因为离太阳较远的行星具有的液态氢等物质和太阳表面的熔融物质一样,并且较轻,而且处在太阳表面,因此它们在太阳爆炸时获得了较大的离心力,飞离太阳较远;距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具有的岩石、金属等物质和太阳表面下面的熔融物质一样,并且较重,而且处在太阳表面的下面,因此它们在太阳爆炸时获得了较小的离心力飞离太阳较近。
熔融的行星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铁、镍等重的物质下沉向地心集中形成地
核;镁、铝、上浮形成地壳;氮、氢、氧轻物质等形成大气圈。
地球形成之后,温度逐渐下降,地球逐渐收缩。
太阳的表面温度5800摄氏度,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太阳的气体成分:氢73.46%、氦24.85%、氧0.77%、碳0.29%、铁0.16%、硫0.12%、氖0.12%、氮0.09%、硅0.07%镁0.05%。
太阳色球是等离子体层,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它的密度比色球层更低,而它的温度反比色球层高,可达上二百万摄氏度。
因为太阳色球是等离子体层,日冕中的物质也是等离子体,所以氢、氦、氧其它元素都以离子状态存在。
当太阳爆炸,熔融的地球从太阳飞出时,便携带了大量的氢、氦,氧等其它元素,这时的地球5800摄氏度。
当地球从太阳飞出后,温度逐渐降低。
43亿年前,当地球温度降到1000摄氏度时地球上离子的氢、氦,氧等其它元素便由离子状态变成分子状态。
40亿年前,由于地球的热量不断散发,地球表面温度降到400-700摄氏度(居里温度),氢、氧分子形成水分子以水蒸汽状态存在,由最轻的花岗岩形成的岩石圈形成。
因为岩石圈封闭了地球,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的热量释放不出来,地球开始膨胀。
39亿年前地球的温度降到100摄氏度水的沸点以下,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
这时的海洋覆盖整个地球,深度1.2万米,海水并不咸,古海洋形成了。
因此说地球上的水来自太阳。
38亿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诞生。
8亿年前,地球的气温逐渐降至摄氏零下30度,岩石圈上的海水全部结成冰,岩石圈被冰原所覆盖,冰层的厚度5公里,海上的冰层也有一公里厚,海洋生物只能在更深的海洋中生存。
这就是“雪球地球”时期,这也就是“雪球地球”的形成原因。
这时的岩石圈厚度最大,也最坚硬。
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放出热量,内部压力逐渐增大,岩石圈开始发生膨裂,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形成玄武岩洋壳。
因为岩石圈膨裂,海水开始从岩石圈上退却,流入岩石圈裂缝,岩石圈开始露出海面形成大陆,古大陆形成了
2亿年前,由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地球内部压力不断增加,地球发生了大的膨裂,岩石圈彻底膨裂,岩浆涌出,洋壳开始形成,海
水流入裂缝,形成了四大洋,膨裂的岩石圈露出海面形成了七大洲。
6500万年前,地球发生最后一次大膨裂,岩石圈彻底露出海面,现代大陆彻底形成了;海水最后一次从地球上彻底退出,流入海洋,现代海洋彻底形成了。
我们从地球的演化史可以看出,地球40亿年前开始到现在都在膨胀,但膨胀速率却不是匀速的,2亿年前地球进入了快速膨胀期。
我们从地球的演化史还可以看出,因为原始地壳(地球表面积)是40亿年前由花岗岩形成的封闭的岩石圈,所以2亿年前在洋脊喷出的岩浆形成的玄武岩洋壳是地球表面积的增加部分。
地球膨裂说认为,因为洋壳是地球膨裂喷出的岩浆冷却形成的,所以各大洋最老洋底的年龄,就是各大洋最早开始形成的时间,也就是各大洋的年龄。
根据《新的世界洋底年龄图》,大西洋最老洋底位于北大西洋靠近美洲和非洲北部的地方,年龄为晚侏罗世。
因为侏罗纪界于约1亿9960万年前到1亿4550万年前,所以晚侏罗纪约1.8亿年左右。
因此大西洋最老洋底为1.8亿年前,也就是大西洋是1.8亿年前开始形成的,也就是大西洋的年龄为1.8亿年。
作者:赖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