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十四章习题与详解
罗宾斯《管理学》第十四章笔记:行为的基础
第十四章:行为的基础学习目的:1.定义组织行为学的焦点和目的2.确定态度中的角色一致性3.解释满意度与生产率的关系4.描述霍兰德的个性—工作适应性理论5.描述归因理论6.解释管理人员如何能塑造员工的行为第一节解释和预测行为1.行为【behavior】人们的行动2.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对人们在工作中的行为的研究3.组织涉及的问题:1)可见的部分:战略,目标,政策与程序,结构,技术,正式权威,命令链2)不可见的部分:态度,知觉,群体规范,非正式交往,人际和全体间的冲突一.组织行为学的焦点组织行为学主要关注两个领域:1.个体行为。
这个领域主要是心理学家的贡献,包括态度、人格、知觉、学习和动机等课题。
2.群体行为。
包括规范、角色、团队建设和冲突。
这个领域主要来自于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工作二.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行为。
管理者需要这种技能是因为要管理员工的行为。
员工的行为中重点是生产率、缺勤率和流动率。
第二节态度1.态度(attitudes)对目标、人或事物的评价2.态度的三种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个人特有的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
“歧视是错误的”就是一种认知。
2)态度的情感成分( affec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 )某种态度的情绪或感觉部分。
“我不喜欢乔恩,因为他歧视少数民族”3)态度的行为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一种以特定方式对待某人和某事的意图。
回避乔恩。
为了简洁,态度这个词通常只指情感成分3.员工的三中最重要的态度:1)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个人对他的工作的一般态度2)工作投入【job involvement】雇员认同他的工作,积极参与,将工作绩效看作是自我价值的重要性的程度3)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雇员对组织的倾向性,表现为他对组织的忠诚、认同和参与一.态度与一致性研究表明,人们寻求态度的一致性和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14章 人员配备
第十四章人员配备一、教学要点1、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2、外部招聘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3、内部晋升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4、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
5、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和方法。
6、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7、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8、管理人员考评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9、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
10、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
12、彼得现象的基本内容。
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的产生?13、关键名词:人员配备、因事择人、因材器使、人事平衡、外部招聘、内部晋升、贡献考评、能力考评、工作轮换、助理职务、代理职务、彼得现象二、习题(一)填充题1.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以设计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依据。
3.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管理人员的招聘程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测试和评估候选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借助___________或称_________的方法。
6.培养能力与改变态度的培训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7.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管理人员考评的程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9.为了得到正确的考评结果,首先要分析考评表的________________。
10. 人事考评首先是为了列出企业_________的清单,了解企业____________的基本状况。
管理学_高教版_周三多主编_第二版__第14章习题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一填空题1.任何系统都是由__联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这种关系就叫耦合。
2.财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反映资金运动过程的各种财务资料,了解本期资金占用和利用的结果,弄清企业的__、__、__以及__,以指导企业在下期活动中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向,决定缩小或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
3.公开报酬的前提是__,这种评价要求以__与__为依据。
4.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__;__;__。
5.__是进行控制的基础。
6.__是指对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份额的要求。
7.产品领导地位通常是指__。
8.企业的存续是以__为前提的。
9.__是任何企业从事经营的直接动因之一,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成败的综合标志。
10.__是以分析反映企业经营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状况的数据为基础来为未来活动建立标准。
11.机器的产出标准是其设计者计算的在正常情况下被使用的__。
12.__是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13.__使得控制过程得以完整,并将控制与管理的其他职能相互联结。
14.纠正措施的制定是以__为依据的。
15.由于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能力提高,或者由于客观环境本身发生了重要变化而引起的纠偏需要,可能会导致原先计划与决策的局部甚至全局的否定,从而要求企业活动的方向和内容进行大量的调整,这种调整有时被称为__。
16.有效的控制应具有下述特征__、__、__、__。
17.纠正偏差的最理想方法应该是在__,就注意到偏差产生的__,从而__,__。
18.预测偏差的产生,可以通过建立__来实现。
19.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__、__和__要恰到好处。
20.过多的控制并不总能带来较高的收益,企业应根据活动的__和__确定控制的范围和频度,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
21.控制是为了保证__与__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
22.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可以将控制过程分成__、__、__、__。
23.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__。
《管理学》第十四章习题与详解
《管理学》第十四章习题与详解管理学习题与详解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1.何谓控制?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控制?答:(1)控制的定义控制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2)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①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进而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②管理权力的分散为了使助手们有效地完成受托的部分管理事务,高一级的主管必然要授予他们相应的权限。
因此,任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
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
每个层次的主管都必须定期或非定期地检查直接下属的工作,以保证授予他们的权力得到正确的利用,且利用这些权力组织的业务活动符合计划与企业目的的要求。
如果没有控制,没有为此而建立的相应控制系统,管理人员就不能检查下级的工作情况。
即使出现权力的滥用或活动不符合计划要求等其他情况,管理人员也无法发现,更无法采取及时的纠正行动。
③工作能力的差异即使企业制定了全面完善的计划,经营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对稳定,对经营活动的控制也仍然是必要的。
这是由不同组织成员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
由于组织成员是在不同的时空进行工作的,他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可能发生差异,即使每个员工都能完全正确地理解计划的要求,但由于工作能力的差异,他们的实际工作结果也可能在质和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
某个环节可能产生的这种偏离计划的现象,会对整个企业活动的进行造成冲击。
因此,加强对这些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控制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控制有何特点?答: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控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分类可以分为:①程序控制。
罗宾斯《管理学》第十四章课后题答案
14.2 课后习题详解一、思考题1.对于组织中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来说,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是否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对于组织中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来说,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具体说明如下:(1)管理人员的层级划分为三层: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
其具体的职责分别为:①高层管理人员是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其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往往代表组织以“官方”的身份出现;②中层管理人员是处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一个或若干个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中层管理人员更注意日常的管理事务;③基层管理人员是组织中处于最低层次的管理者,他们所管辖的仅仅是作业人员而不涉及其他管理者。
其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2)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
其具体的内容如下:①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细胞,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在这个层面上,通常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体特征对人们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和工作表现的影响,要考虑诸如价值观、知觉、归因、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等因素,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作风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同时要研究个体行为以及他们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可以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②群体的内容包括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工作群体的特征、结构、功能、发展过程和内聚力,就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的重要部分;③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对个体和群体行为,从而对组织效率和气氛有重要的影响。
把整个组织作为一个层面来研究的宏观方法是建立在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之上的。
管理学基础第十四章练习讲解
管理学基础
第十四章练习讲解
讲授人: 沈 波 教授
一 单项选择
1 协调最基本的手段就是 A A 加强信息沟通 B 制定规章制度 C 强调组织纪律 D 运用组织的凝聚力
2 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企业
经营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
安排和全面调度;这就是
B
A 管理
B 协调
C 组织
D 指挥
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是重要的内部关 系;良好的股东关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 的基础
5 企业要顺利运转;必须根据企业经营 目标;对各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全 面调度;使各要素间能够均衡配置;各 环节相互衔接 相互促进 这里的统筹 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组织;它需要管理 者的管理行为来执行
这里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调度就是协调
但随着中西部地区营销主管的任命;所有这一切 都结束了 明娟一直盯着这个职位;并认为自己 有很大的可能得到这个职位 她同与她同一级 别的另三位管理人员竞争这个职位 阿苏不在 竞争者之列;因为他没有研究生文凭;但是阿苏 的意见被认为在高层有很大的影响力 明娟的 资历比其他的竞争者要浅;但是她的部门现在 已成为公司的核心部门;而且高层管理多次对 她进行褒奖 她相信;若阿苏好好推荐的话;她 能得到这个职位
4 简述冲突的二重性理论
在传统意义上;冲突对组织是不利的;而 且被认为是造成组织不安 紧张 不和乃至 导致分裂 瓦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是必 须加以克服和予以否定的因素 基于这种认 识;传统的管理者都把防止和消除冲突当作 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 4O年代;这种观点在管理学上一直占据统治 地位
11 促进有效沟通的措施有哪些
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善于运用反馈; 学会积极倾听;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学》第十四章控制方法
➢最优订购量:
D:一定时间内总需求量 O:每次订购所需的费用 P:库存物品单价 C:保管理学》第十四章控制方法
经济订购批量示意图:
•成 •本
•总成本 •保管成本
•O
•经济订购批量
PPT文档演模板
•订购成本 •订购批量
《管理学》第十四章控制方法
[例题]:
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一种对企业所有管理工作及其绩效 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鉴定的方法
“我将要求会计主任负责保证这家公司将取得 我所要的利润。我听到过太多的公司增长速度 和我们一样快.但是由于过分乐观和无控制地 花钱而归于破产。请设想一下,如果我让每一 个人每月、每季或每年改变他们的预算,将会 发生些什么事”。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学》第十四章控制方法
• 问题: • 1.你对卡洛尔·西姆斯的看法究竞同意
2.(1)建立支出预警系统,及时监控。
(2)把支出预算和收入预算结合起来。支出与收 入挂钩,按今年收入的一定比例列为下年的预算 支出。
(3)对无法与收入挂钩且存在异议的支出,请支
出者汇报支出的必要性,支出后对组织带来的收
益进行论证。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学》第十四章控制方法
第二节 生产控制
一、对供应商的控制 对供应商的控制可以说是从企业运营的源头抓起,
给了供应商,供应商所能做的是自己消化或再次
转嫁给那些为自己供货的供应商。另外,准时制
库存系统对企业选择和控制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PPT文档演模板
《管理学》第十四章控制方法
三、质量控制
1.质量的概念:
✓狭义:产品质量
✓广义:除产品质量外还包括工作质量
产品质量主要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即满足消费者需 要的功能和性质。这些功能和性质可以具体化为下列 五个方面: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管理学课后练习第十四章
管理学课后练习第十四章三、名词解释1.激励2.自我实现需要3.消极强化4.轨迹控制四、简述题1.激励的作用2.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3.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五、论述题1.试述激励理论的类型2.运用综合激励模式,谈如何提高激励水平三、名词解释1.激励激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自我实现需要一种使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事业的欲望。
3.消极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符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允许人们通过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
4.轨迹控制轨迹控制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究竟是受外因还是内因控制的一种认识。
四、简述题1.⑴通过激励可以把有才能的、组织需要的人吸引过来,并长期为该组织工作⑵通过激励可以使已经就职的职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⑶通过激励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在职职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绩效。
2.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激励时要因人制宜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3.思想政治工作奖惩工作设计职工参加管理培训激励榜样激励五、论述题1.各种激励理论可以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三大类。
内容型激励理论则是着重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及其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的理论。
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有:需要层次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进行的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如何能使这个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行为的发展过程。
其主要代表理论有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行为改造型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一种理论。
对这个问题各学派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体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看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只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即创造一定的操作条件),就可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如操作条件反射论;第二类看法认为,是人的内在的思想认识指导和推动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就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如归因论;第三类看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如挫折理论。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1、5、6、8、11、12、14章)课后思考题题答案
周三多管理学第4版(1/5/6/8/11/12/14章)课后思考题题答案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概论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管理师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1)决策: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以及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
(2)组织: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
(3)领导: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4)控制: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5)创新: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
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角色。
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职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5.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中国:(1)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战国,《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战国,孙膑运用统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胜了齐王。
(4)《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管理学-习题-第14章
7.危机发生后,组织能否进行有效管理,使其转危为安,甚至捕捉其中的机会,促进组织发展,成为考验组织的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危机反应包括建立危机小组、启动应急预案或制定新的方案、隔离危机和获取更多信息。
8.危机恢复是指当危机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或平息后,组织需要迅速挽回危机所造成的损失,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组织管理,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与工作秩序。
(2)由于组织存在差异,其对风险识别的侧重点也会不同。而不同的识别方法之间,其侧重点等方面并不相同。因此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应根据识别对象的因素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识别方法,以使识别工作更具精准性。每个风险识别方法的应用领域和侧重点各不相同;选三种简要说明即可,如现场调查法、审核表调查法、组织结构图示法、流程图法、财务报表分析法。
材料2:也许你曾见过对于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校园枪击案一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的新闻报道,但大部分的媒体会忽略其在危机应对中的另一个优点。当其他大学在校园惨案发生后还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悲剧本身的时候,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已然成立了一个独立小组,案件发生次日小组立即开始了行动,在校园内的卡塞尔体育馆(Cassel Coliseum)举办纪念罹难者的追悼会。这场追悼会汇聚了众人的哀思,美国总统布什、州长蒂姆•凯恩、各地牧师、学生代表以及唱诗班都参与其中,这一做法所产生的抚慰效果大大出人意料。此独立小组工作较多,他们不仅要准备追悼会的讲稿和关注现场的安全措施,还需要安排心理咨询师帮助受害者及其家属应对事件后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同时,他们也协助家属从世界各地奔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处理灾后事项,协调电视新闻网进行报道等,以期让受害者得到最大的尊重。
(五)论述题
1.在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经常需要应对各种类型的风险。它始终伴随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对于什么是风险,学术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管理学第十四章答案
开篇案例1.麦当劳公司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如下:(1)控制主体:麦当劳公司总部(在美国)(2)控制客体(对象):全球各地的各连续分店。
(3)控制条件与手段:(a)出售特许经营权时对经营人、地点、条件、设施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观察,确保符合要求。
(b)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作业程序、规则与规定来控制质量。
(c)员工的培训(d)走访、巡视式日常监控(e)成本、利润业绩方面的反馈评估(f)要求所有经营分店都塑造公司独特的组织文化,体现企业的文化价值观。
2. 麦当劳将自己的企业理念和经营方针浓缩为“QSCV”(Quality, Service, Cleanness & Value),意即麦当劳为人们提供品质一流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清洁的就餐环境以及让人们感到在麦当劳就餐是物有所值的。
保证一流品质的产品一切用数字衡量QSCV中的Q:是英文quality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就是品质、质量。
麦当劳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向顾客提供品质一流的食品。
麦当劳重视品质的精神,在每一家餐厅开业之前都可以体现。
首先是在当地建立生产、供应、运输等一系列的网路系统,以确保餐厅得到高品质的原料供应。
同时麦当劳食品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质量检查。
麦当劳的经营方针是坚持不卖味道差的食品,为了信守承诺,时限一过就马上舍弃不卖。
麦当劳在十分重视食品质量的同时,还不断改进菜谱、佐料,努力迎合不同年龄、性别、层次、地区消费者的不同口味。
QSCV标准化执行的核心周到的服务100%顾客满意QSCV 中的S:是英文service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即服务。
作为餐饮零售服务业的龙头老大,麦当劳对服务视如性命般重要。
在麦当劳成立初期,当时的美国快餐业发展较为迅速,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
但快餐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环境脏、乱、差。
首先是保证食品、饮料干净卫生,餐厅严格的管理能使这项要求落到实处;其次是环境整洁优雅。
管理学第五版(周三多)第十四章 控制解析
反馈控制
1、含义
反馈控制,亦称成果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 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 结果进行总结。
2、作用
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 的安排提供借鉴。
3、内容
反馈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 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8
控制类型比较分析
24
第三节
控制的要求
一、适时控制 二、适度控制 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花费得到足够的效益 三、客观控制 手段 标准 四、弹性控制
25
10
文王连连点头称道:“你说得好极了。”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 业经营者均未能体 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 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 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 已晚。
对企业高级领导来说,最重要的才能莫过于能作 出正确的判断,而这种特殊才能将是电脑永远无法 取代的。
21
(三)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1、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
是否采取措施,要视采取措施纠偏带来的效果是否大 于不纠偏的损失而定,如果行动的费用超过偏差带来的 损失的话,这是纠偏方案选择过程中的第一重优化。第 二重优化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种经济可行方案的比 较,找出其中追加投入最少、解决偏差效果最好的方案 来组织实施。
4.收益标准
这是用货币值衡量销售量的标准,例如公共汽车每乘 客/公里的收入、既定市场范围内的人均销售额等等。
15
5.无形标准
这是一类既不能用实物又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标准。
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许多无形标准,这是因为 人们对操作层以上的管理层次预期业绩的构成内容还缺乏 充分的研究,或者说还未找到评价操作层以上的管理层管 理工作业绩的合理的标准,特别是在业绩中涉及人际关系 时,很难衡量什么是“良好”、“有效果”、“有效率”。
管理学(马工程)课后参考答案 第十四章
管理学(马工程)课后参考答案第十四章第十四章风险控制与危机管理1.简述风险的内涵与基本分类。
(1)风险的内涵:风险(risk)是指发生对组织不利事件的不确定性,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大小。
风险有风险客观说和风险主观说。
客观说的学者认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可以预测的。
在对风险事故进行观察统计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统计学等工具对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描述和度量。
而持风险主观说的学者在承认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的同时,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是个人对客观风险的评估,它同个人的知识、经验、精神和心理状态等因素有关,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风险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2)风险基本分类:按社会经济环境是否发生变化,风险可分为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
按是否有获利机会,风险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
按风险所涉及的范围,风险可分为基本风险与特定风险。
2.试分析说明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风险管理是一项目标导向性的组织工作,尽管风险管理的目标可能涉及多个层面,但其根本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力求以最小的成本支出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
具体而言,风险管理目标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1)损失前目标。
在风险事故尚未发生时,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消除、降低或转移风险事故的发生,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营。
具体而言,风险管理的损失前目标包括:第一,经济目标。
组织应该以经济合理的方式预防潜在的损失,防止出现为规避风险而不计代价的费用支出,或吝啬必要的预防费用而漠视风险存在等现象。
对组织的安全计划、风险管理工具、防损技术和各种保险等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以确保管理成本的经济合理。
第二,合法性目标。
组织的运营与发展必须以合乎法律规范为基础,为确保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组织必须认真审视与自身的经营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循。
第三,社会责任目标。
组织还必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认真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既有益于社会,也有利于组织自身。
(2)损失后目标。
风险事故一旦发生,组织就应努力降低风险事故的影响,采取必要措施,尽快恢复到正常运营状态。
管理学课后练习第十四章培训讲学
1.激励2.自我实现需要3.消极强化4.轨迹控制四、简述题1.激励的作用2.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3.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五、论述题1.试述激励理论的类型2.运用综合激励模式,谈如何提高激励水平1.激励激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自我实现需要一种使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事业的欲望。
3.消极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符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允许人们通过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
4.轨迹控制轨迹控制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究竟是受外因还是内因控制的一种认识。
四、简述题1.⑴通过激励可以把有才能的、组织需要的人吸引过来,并长期为该组织工作⑵通过激励可以使已经就职的职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⑶通过激励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在职职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绩效。
2.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激励时要因人制宜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3.思想政治工作奖惩工作设计职工参加管理培训激励榜样激励五、论述题1.各种激励理论可以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三大类。
内容型激励理论则是着重研究需要的内容和结构,及其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的理论。
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有:需要层次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们选择其所要进行的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如何能使这个行为保持下去,以及怎样结束行为的发展过程。
其主要代表理论有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行为改造型理论是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一种理论。
对这个问题各学派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体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看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只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即创造一定的操作条件),就可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如操作条件反射论;第二类看法认为,是人的内在的思想认识指导和推动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就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如归因论;第三类看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如挫折理论。
14管理学真题答案解析
14管理学真题答案解析在管理学领域,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非常重要。
考试是评估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一种方式。
在本文中,将对14管理学真题的答案进行解析和讨论,帮助读者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道常见的管理学题目:“团队合作是管理者重要的技能之一,请分析团队合作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实现有效团队合作的建议。
”团队合作的优势在于能够汲取各个成员的智慧和经验,凝聚团队力量,达到共同的目标。
合作意味着共同努力和参与思考,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团队合作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团队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环境,这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协调困难。
其次,团队合作需要有效的团队领导和管理,以确保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和动力。
此外,团队合作还可能面临决策制定和权力分配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沟通和协商机制来解决。
为了实现有效的团队合作,管理者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首先,明确团队的目标和角色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知道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第三,鼓励团队成员合作和共享知识,提高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估,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持续改进团队合作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另一个管理学的题目:“变革管理是组织成功的关键,请解释变革管理的概念,并提供成功实施变革管理的要素。
”变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引导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实现成功和持续发展。
变革管理的概念包括识别变化的需求和目标、规划变化过程、管理变化的实施和评估变化的效果。
要成功实施变革管理,以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领导层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是关键。
领导者应该明确变革的目标和意义,并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其次,变革管理需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策略,包括清晰的时间表和资源分配。
第三,团队的参与和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组织成员应被鼓励参与决策制定、变革实施和问题解决。
最后,及时反馈和评估对变革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调整,以确保变革的成功和持续性。
(完整版)《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14章人员配备
第十四章人员配备一、教学要点1、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2、外部招聘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3、内部晋升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4、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
5、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和方法。
6、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7、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8、管理人员考评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9、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
10、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
12、彼得现象的基本内容。
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的产生?13、关键名词:人员配备、因事择人、因材器使、人事平衡、外部招聘、内部晋升、贡献考评、能力考评、工作轮换、助理职务、代理职务、彼得现象二、习题(一)填充题1.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以设计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依据。
3.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管理人员的招聘程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测试和评估候选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借助___________或称_________的方法。
6.培养能力与改变态度的培训方法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7.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管理人员考评的程序应为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
9.为了得到正确的考评结果,首先要分析考评表的________________。
10. 人事考评首先是为了列出企业_________的清单,了解企业____________的基本状况。
第十四章激励课后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与与方法第十四章激励课后习题与重点归类一、填充题1无论是激励还是动机,都包含三个关键要素:_____,_____和_____.激励是由动机推动的一种______.2_________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3要通过激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某一行动的______和______.4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双因素理论的研究重点,是_______.6根据赫兹伯格的理论,______和_____,其中,______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_____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7根据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理论,管理者对人性的假设有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一是______;另一种是_____.8公平理论中,员工选择的与自己进行比较的参照类型有三种,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9期望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10期望理论的假说是__________.11期望理论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个人目标和判断三种关系,即______,_______,______.12根据强化的________和_______,强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13常用的主要有四种激励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14绩效工资实际上是激励的_____和______的逻辑结果。
15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和卢克的目标设定理论都有一个共同基础:____,_____.16当目标_______并具有______时,能更有效地激励个体或团队行动。
17目标管理理论将目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目标激励的四个组成部分。
18根据目标管理理论,绩效目标要根据_______来设定。
19激励计划的一个最明显的优势是企业增强了对熟练员工的______,最终有效降低了对这种员工的______和_______.20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将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_____比较和______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第十四章习题与详解
管理学习题与详解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何谓控制?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控制?
答:(1)控制的定义
控制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2)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主要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
①环境的变化
企业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进而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②管理权力的分散
为了使助手们有效地完成受托的部分管理事务,高一级的主管必然要授予他们相应的权限。
因此,任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
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
每个层次的主管都必须定期或非定期地检查直接下属的工作,以保证授予他们的权力得到正确的利用,且利用这些权力组织的业务活动符合计划与企业目的的要求。
如果没有控制,没有为此而建立的相应控制系统,管理人员就不能检查下级的工作情况。
即使出现权力的滥用或活动不符合计划要求等其他情况,管理人员也无法发现,更无法采取及时的纠正行动。
③工作能力的差异
即使企业制定了全面完善的计划,经营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对稳定,对经营活动的控制也仍然是必要的。
这是由不同组织成员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
由于组织成员是在不同的时空进行工作的,他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可能发生差异,即使每个员工都
能完全正确地理解计划的要求,但由于工作能力的差异,他们的实际工作结果也可能在质和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
某个环节可能产生的这种偏离计划的现象,会对整个企业活动的进行造成冲击。
因此,加强对这些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控制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控制有何特点?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控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分类可以分为:
①程序控制。
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
即:Z=f(t)。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
②跟踪控制。
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
若先行量为W,则:Z=f(W)。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都属于跟踪控制性质。
③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 值是过去时刻已达状态Kt的函数。
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
即:Z=f(Kt)。
自适应是相对的,有一定限度的。
④最佳控制。
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
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f(X、S、K、C)或Z=minf(X、S、K、C)。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普遍应用了最佳控制原理进行决策与管理。
(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分类可以分为:
①前馈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
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发生后再补救。
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②同期控制: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对下属的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其作用有两个:a.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b.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③反馈控制: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3.控制过程包括哪些阶段的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
答:(1)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
①确立标准:a.确定控制对象;b.选择控制的重点;c.制定标准的方法。
②衡量成效:a.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b.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c.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③纠正偏差:a.找出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b.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c.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2)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控制:
①适时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②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
必须注意:a.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b.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c.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③客观控制。
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
因此,有效的控制必须是客观的,符合企业实际的。
客观的控制源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及其变化的客观了解和评价。
为此,控制过程中采用的检查、测量的技术与手段必须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经营在时空上的变化程度与分布状况,准确地判断和评价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与计划要求的相符或相背离程度,这种判断和评价的正确程度还取决于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是否客观和恰当。
④弹性控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可能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企业计划与现实条件严重背离。
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也就是说,应该具有灵活性或弹性。
弹性控制通常与控制的标准有关。
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标准。
有效的控制系统还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抓住影响整个企业行为或绩效的关键因素。
有效的控制系统往往集中精力
于例外发生的事情,即例外管理原则,凡已出现过的事情,皆可按规定的控制程序处理,第一次发生的事例,需投入较大的精力。
4.何为危机?企业经营危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危机的定义
危机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企业内外部的突发事件而引发的可能危及企业发展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严重问题。
(2)危机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危机的实质是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严重问题”。
所谓问题,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实际状况与预定目标之间的一种偏离。
危机式的偏离是企业在某一时空的状态严重偏离了预定的要求。
②具有危机性质的严重问题不仅危及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可能影响企业目前的生存。
活动状态与预定要求的任何偏离对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危机式的偏离可能使企业目前的生存都难以为继。
③引发危机的根源是企业内部或外部的突发性事件。
危机性的严重偏离既可能是来自外部的突然变化,也可能是源自内部的严重性偶发事件。
从企业外部来说,既可能是全新技术的突然涌现,也可能是宏观政策的突然转向,既可能源自市场矛盾的积累,也可能是因为偶发事件的突然冲击;从企业内部来说,既可能是企业过速扩张导致的不同领域间的严重不平衡,也可能是企业管理不善导致的灾难性事故。
5.企业危机有哪些类型?危机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危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诱发危机的原因进行分类
①外源危机。
指由于外部环境中的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国家的法律或政府的政策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突发性变化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冲击;
②内源危机。
指企业内部生产组织因管理疏漏而造成的重大事故或因决策严重失误而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2)根据危机涉及领域的宽泛进行分类
①战略危机。
战略危机源自企业战略选择的失误或源自企业战略选择后市场发生了企业预料不到的变化;
②职能危机。
职能危机大多源自企业众多的环节中出现了某个短板。
(3)根据危机涉及主体对危机的可预见和可控程度进行分类
①可预见、可控危机;
②不可预见、不可控危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源自内部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料、可控的,而外源性危机通常是企业不可预料、不可控的;诱因累积后的集中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料、可控的,而瞬间突然引爆的危机是不可预料、不可控的。
最有效的危机防范在于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经营管理。
危机前的各项工作才是最重要也是最能有效遏制危机的工作。
2.危机爆发前后的管理控制主要包括危机辨识、危机消解、危机沟通以及危机后的学习等方面的工作。
(1)危机辨识
危机辨识不仅包括危机爆发后迅速识别危机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从而尽可能迅速地采取应对措施以尽量减小危机损失,更应包括危机爆发前捕捉危机信息,尽可能采取早期的预防和消解行动。
(2)危机消解
危机性事件一旦爆发,管理层就应迅即采取行动,防止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蔓延。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行动的及时性。
(3)危机沟通
危机爆发后,在不影响企业商业机密或技术秘密的前提下,企业必须心有诚意地及时迅速传递真实的信息。
真实信息的传递,不仅反映了企业真诚的态度,而且可以避免企业不同部门在与外部接触时可能出现的不一致以及因此而可能导致的各种猜疑。
(4)危机后的学习
①在危机中发现和挖掘机会。
②通过危机管理的实践掌握危机管理的一般规律。
③要通过危机管理的总结,找出企业目前经营中可能还存在的隐患,尽早采取防范措施,为企业今后的健康经营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