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93年总体规划所确 定的目标部分已提 前实现,规划空间 容量趋于饱和,难 以容纳新的城市功 能。 1993年总体规划预 计2010年全市总人 口1500万人,城镇 建设用地总规模900 平方公里左右。 2002年全市常住人 口达到1423万人, 城镇建设用地总规 模达到941平方公里。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 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调整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促 进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 的发 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 益的统一。 严格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 统一以全部行政辖区作为城市 规划区,完善优化城镇布局体 系。 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保护和改善首都地区的生态环 境。 保护古都风貌的原则、措施和 内容是可行的,必须认真贯彻 实行。 市域
北京的发展首先要保存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和传统的空间格 局,中轴线和十字格局是北京城市的主要特色,也是未来城市 空间格局发展的主题。
ຫໍສະໝຸດ Baidu
北京城市空间资源分析
北京的西部、北部是山区和浅山地区,历史文化遗产遍布, 同时也是北京的绿色屏障和水源保护地,该地区以保护为主,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遗产、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可以适当 开展一些旅游、度假活动,不适于大规模的进行开发建设。 西部、北部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代价比较大,也不时 北京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因此该地区同样不适于大规模 的人口和产业聚集。 东部、南部(包括东南部)平原地区,使北京市建设条件最 好的地区,同时也是北京通往东北、华北、华南等重要经济区 的交通要道,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小,城市发 展的阻力较小,适于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东、南方向的河北省三河、 廊坊、涿州、固安等地区,土 地资源丰富,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可以作为北京未来发 展的辐射范围,分担北京的部分区域职能。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北京市区功能现状分布叠加示意图
城市中心区 功能过度集中
建国初期对城市总体 规划的研究:当时, 中外专家提出了不少 规划方案,对北京未 来的建设,提出了许 多的设想,最终确定 了把行政中心放在旧 城区的方案
巴兰尼柯夫方案
梁思成、陈占祥方案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旧 城 保 护 受到 极 大 冲 击
1993年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993年
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城市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北京面临新机遇期, 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空 间。 经济增长、固定资产 投资、开复工面积、 建设用地供应紧密相 关。根据前13年固定 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 供应的关系,预测 2004年到2008年城市 用地规模为356平方公 里。 1993年总体规划预计 的2003年建设用地范 围为941平方公里,事 实上到2002年北京已 规划的建设用地就已 达到1600平方公里, 还不包括各区县拟新 增建设用地480平方公 里。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分析
类 别 经 济 实 力
指标 人均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值 人均年收入 外籍侨民占本地人口比重 入境旅游人数占本地人口比重 单位 美元 % 美元 % % % 亿美元 % 家 次 % 世界城市 初级标准 〉5000 〉60 4000 0.6 40 40 150 10 200 200 5 北京 2002 3355 61.3 2246 0.6 21.8 15.6 -27 -60 5.8 上海 2001 4510 50.7 2524 -15 46 315 24.5 54 -1.78
1993年总体规划
2002年规划建设用地汇总 与1993年总体规划对比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规模的 不断扩大,大城 市所存在的交通、 环境问题日趋激 化。
城市中心区过分 聚集,建成区的 扩展呈现不断蔓 延的趋势,原有 的单中心的规划 布局思想,“分 散组团式“的结 构模式、”环形 加放射“的路网 格局已经难以解 决新的城市问题。
1958年
1977年
1973年《北京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方案〉,提出 新建工厂到远郊,市区 现有工厂挖潜,逐步建 设一批小城镇。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983年
市域 市区
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第一次明确了北京的城 市性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强调经济发展要适应和服 从城市性质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 工业基地”。第一次提出“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珠江三角洲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与规模判断
部 分 大 城 市 用 地 规 模 与 人 口 密 度 比 较
巴黎 伦敦
北京
莫斯科 柏林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
现状人口密度 适宜人口密度 2 2.2 1.87 1.4 0.55 0.26 0.11 容纳人口 124 350 565 915 1235 1650 1750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
水资源条件和空间布局限制
按中等发达水平,不影响经济发展和环境退 化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00立方米/人/年,现 状北京的1400万人口已经超出了北京水资源的承 载力。北京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目标是节水水平达 到缺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此水平,北京可 用的水资源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1630万人。 北京的山区中坡度大于25度的不宜建设区、 地表水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等,都被划入山地保护区。山前高程在 50米到150米的区域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划为 山前生态缓冲带,须严格控制开发建设。
基 础 设 施
每万人拥有汽车数 每万人拥有电话数 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 轨道交通营运里程
北京与“世界城市”初级标准的差距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
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
国家首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世界城市:世界级服务中心,世界级大都市地区的核心城市。 文化名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
北京城市发展的分阶段目标
2004-2008年,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国际大都市框架。 2009-2020年,建成具有北京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2021-2050年。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可 持续城市,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
北京城市空间的历史特征
北京有3048年建成史和850年的建都史,3500余处文物古迹。 元大都是充分体现《周记考工记〉的典型都城,中轴线布局, 前朝后市,左祖后社,基本奠定了北京城的格局。明、清北京 城充分继承和发展了元大都城市布局的思想和精髓,成为“中 国古代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最能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征的空间要素是北京的中轴线, 最能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征的空间要素是北京的中轴线,最能 体现北京的现代化形象特征的空间要素是东西长安街, 体现北京的现代化形象特征的空间要素是东西长安街,而两者 组合成的十字轴线古城了北极更是空间结构最独特的个性, 组合成的十字轴线古城了北极更是空间结构最独特的个性,既 承载深厚凝重的历史遗产,又充满欣欣向荣的现代文明。 承载深厚凝重的历史遗产,又充满欣欣向荣的现代文明。
北京湾地面高程在100米以下的面积为6361平方公里,现有绿色 空间的面积为350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为2200-2400平方 公里。 现代城市每人至少需要拥有200平方米的绿地。目前的3500平方 公里绿地至多可容纳1750万人。 考虑北京未来还有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绿色空 间的总量已经不能再减少。
二环内 三环内 四环内 五环内 六环内 北京湾 全市
2.74 2.4 1.97 1.26 0.44 0.2 0.084
分析世界相近规模的大都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北京与其他城市不同 区域的人口密度分布,从适宜的人口密度要求出发,判断北京适宜 的总人口规模为1750万人。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条件
有限的土地资源及绿色空间对人口和建设规模的限制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分散集团式布局: 市区使城市的主体, 是按“分散集团式” 布局原则,由市区中 心地区和环绕其周围 的北苑、酒仙桥、东 坝、定福庄、垡头、 南苑、丰台、石景山、 西苑、清河10个边缘 集团组成,规划城市 建设用地610平方公里 左右。
1993年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四级城镇体系:北京 城市规划区按照市区 (即中心城市)、卫 星城(含县城)、中 心镇、一般建制镇四 级城镇体系布局。 两个战略转移:改变 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 在市区的状况,城市 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 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 移,市区建设要从外 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 移;大力发展远郊城 镇,实现人口和产业 的合理布局,进一步 加强与首都周围的城 市和地区的协调发展。
(1991年到2010年)
1993年
城市性质:北京市伟大社会主 义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 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 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人口规模:2000年全市常住人 口1160万左右,流动人口200 完左右;2010年常驻人口 1250完左右,流动人口250万 左右。 用地规模:2000年全市城镇建 设用地750平方公里左右, 2010年达到900平方公里左右。 2000年规划市区城市建设用地 达到500平方公里左右,2010 年达到610平方公里左右。规 划市区为1040平方公里。
北京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2003)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市域 市区
1953年
1953年11月《改建扩建 城市规划草案的要点>, 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对古代 遗留下来的古建筑要区 别对待,有步骤地改变 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 创造条件。
1957年
1957年《北京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提 出为避免市区的人口过 分集中,城市布局准备 采取“子母城”的形式, 在发展市区的同时,有 计划的发展一批卫星城 镇。
国 际 交 往
本地产品出口额占GDP比重 外汇市场交易量 FDI占本地投资比重 外国金融机构数 年国际会议举办数 R&D投资占GDP比重
北京与“世界城市”初级标准的差距
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分析
类 别 社 会 发 展
指标 人均居住面积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非农业劳动力比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信息化指数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人均电力消费 千瓦时 辆 部 万人次 千米 单位 平方米 平方米 % % 世界城市 初级标准 20 15 75 50 4000 <100 2000 1000 3000 4500 200 北京 2002 11.6 9 -46 -<100 3100 1100 4111 2418 74.6 上海 2001 12.5 5.56 88.5 43 3500 100 4468 414 4645 1773 62.9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规模判断
2002年北京市常驻人口规模为1423万人,综合考虑各种 制约因素,比较不同预测方法得出的未来人口增长规模结论, 新一轮总体规划对北京未来的人口规模预测为:
2008年约1550万人,2020年1630万人-1750万人。在此之 上的人口增长,将通过整个区域的城镇发展来吸纳和承接。
绿地不断减少
热岛效应加剧
北京城市发展现状
户籍人口在市区和郊区地区的分布变化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空 间发展缺乏协调,人 口和产业在市区聚集 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 改变
GDP在市区和郊区地区的分布变化
区域协调发展不够: 北京的进一步发展还 将着眼于区域的城市 化发展和经济总体水 平的提高
京津冀地区
长江三角洲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958年11月《北京市总 体规划说明〉,第一次 提出了“分散组团式” 布局原则和规划方案, 即将城市分割成20几个 相对独立的建设区,形 成由城市中心地区和边 缘建设区与他们之间的 绿色空间地带有机组成 的布局形势。在工业发 展上提出了控制市区, 发展远郊区的设想。
市域 市区
1993年
市区
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首都政治中心和文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 设步伐。 化中心的城市性质,提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 认真组织总体规划的实施。 明确提出城市发展要实行“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
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