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夜雨十年灯——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分析香港武侠片的演变——以《黄飞鸿》《叶问》系列电影为例
分析香港武侠片的演变——以《黄飞鸿》《叶问》系列电影
为例
王一帆
【期刊名称】《《文化产业》》
【年(卷),期】2018(000)024
【摘要】《黄飞鸿》《叶问》这些香港影片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表现的武侠打斗动作多样完美,人物形象塑造立体多面,影片中搞笑、悲剧、爱情、武打等多种元素的融合,时代主题的深刻体现等,是香港武侠片中的优秀代表。
通过分析《黄飞鸿》《叶问》系列武侠片中的动作、道具、思想内容等元素来探究香港武侠片的发展演变。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王一帆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叶问荧幕形象分析--以《叶问》、《叶问前传》、《叶问:终极一战》、《一代宗师》为例 [J], 袁霄
2.“黄飞鸿”对手群体的演变分析--以徐克“黄飞鸿”系列为例 [J], 刘旸
3.家国情怀与个人伦理——叶问系列电影的比较分析 [J], 沈嘉达
4.叶问荧幕形象分析--以《叶问》、《叶问前传》、《叶问:终极一战》、《一代宗师》为例 [J], 袁霄;
5.从影视产业看佛山咏春拳的传承——以《叶问》系列电影为例 [J], 曾锦; 童彦; 罗慧; 张梦诗; 付志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20世纪初至5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主要是黑白无声电影,通常是根据小说或传统戏剧改编的作品。
香港电影的主要市场是东南亚,特别是华人社区。
在50年代初,
香港开始制作有声电影。
2. 6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是香港电影业的黄金时期,也被称为“香港电影新浪潮”。
电影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香港电影开始涉足不同类型的电影,如武侠片、警匪片
和喜剧片等。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上取得了很
大的成功。
3. 80年代至9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业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盗版和影片制作成本的上升,香港电影的利润开始下降。
然而,香港电影依然能够制作出一些非常成功的电影,如《英雄本色》和《无间道》等。
4. 200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业继续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大陆电影业的崛
起和互联网的普及,香港电影的市场份额继续下降。
然而,香港电影仍然能够制作出一些
非常成功的电影,如《功夫》和《无人区》等。
此外,香港电影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制作
方式和市场机会,如与内地和海外制片厂合作、制作网络电影等。
江湖夜雨十年灯——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在中国的文化里,广大被剥削压迫的屁民们,一直梦想着被四大救星拯救:神仙,明君,清官,侠客。
神仙难求。
明君难有。
清官难遇。
但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之士并不罕见,于是“侠客”就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传奇,是广大平头百姓最后的心理依仗,作为在电视出现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工具,武侠电影自然广受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有了大救星,海晏河清,侠客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1950年起,中国内地禁绝武侠电影。
但是在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殖民统治的香港地区,侠客梦还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二战和内战后,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和电影人避居香港,给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基础和行业人才,香港电影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电影重镇,“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自然是香港电影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武侠电影这种比较阳刚硬气的电影,一直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大火十年,然后萎靡十年,接着改头换面,再次占据主流,然后再次消沉……如此循环。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端,是1949年秋天,从一个叫胡鹏的导演开始的。
胡鹏,广东顺德人,1910年生于上海,30年代来到香港,从事导演工作,一生拍过200多部电影。
1949年秋的一天,胡鹏乘渡轮从九龙赴香港岛,在渡船上闲着无聊,拿了一份报纸翻看,读到了一篇以黄飞鸿为主角的连载武侠小说,触发了灵感,既然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小说广受欢迎,何不把它拍成电影?正巧有个新加坡商人愿意投资,于是胡鹏就组建电影公司,开拍了粤语电影《黄飞鸿传》(上下集),在1949年冬天上映,电影广受欢迎,由此开启了黄飞鸿这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最著名角色的传奇。
二战后百废俱兴,香港的普通大众以吃饱穿暖生存为主,电影市场并不成熟,在50年代的香港电影行业里,第一流的影院是外语片,票价最贵,档次最高,其次是国语片,票价中等,寓居香港的内地人喜欢看,最次的就是粤语片,制作粗糙,档次最低。
黄飞鸿作为广东名家,土生土长的粤语英雄,天然受到粤语电影的青睐,于是整个五十年代,黄飞鸿电影清一色的是粤语片,同样的,武侠电影,唯一的名字就是“黄飞鸿”,除此之外,再无别家。
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变迁及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变迁及对武术传播的影响作者:李牧谭广鑫来源:《体育学刊》2016年第01期摘要:运用体育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梳理武侠电影的源流。
分析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脉络,可划分为邵氏影视开创的“彩色武侠世纪”、李小龙的功夫片、南派真功夫与武侠喜剧片、徐克创造的“新武侠时代”。
研究认为香港特区以武侠为主题的影片类型,是在社会结构转变中,随大众的心理倾向需要出现,而武侠电影展现的中国武术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产物。
飞檐走壁、踏雪无痕、剑光四射的场景只是武术传奇,而在电影加工的过程中成为展示中国武术的形式,舞蹈化的武舞也成为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
武侠电影作为一把“双刃剑”,对武术传播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传播;武侠电影;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中国香港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1-0036-05“武侠”旧时指武功高强讲义气、好打抱不平之人,也称“侠客”、“侠士”。
通过影视镜头化的语言和戏剧化故事情节,以电影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成就了电影艺术中一种新类型片——武侠片,通过中国拥有的丰富的武术历史文化,诠释着武侠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并通过电影这一世界语言向世界传播中国武术文化。
商业性与艺术性是影视的两大本质属性。
巨资投入的根本目的在于为获取商业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再生产、再销售,从而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生存形式;艺术性从生产者开始追求画面视听效果时,便萌生其中。
自20世纪初以来,香港武侠电影便是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新宠儿。
1香港武侠电影类型片的源流类型片的出现归功于庞大的“好莱坞”制片模式,“好莱坞模式”模仿西方工业制作流程,根据市场需求,把类型人物安排在特定的类型空间,按一定类型规则行动,从而生产出具有同一特色的类型电影。
陈瑜在《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类型电影准确说是历史性概念,即使从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发展来看,类型电影事实上经历了从‘西部片’到‘恐怖片’再到其他类型电影的轮换更替,也就是说,所谓类型电影其实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而不属于共时性范畴。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自上世纪初逐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辉煌而又多变的历程。
本文将对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阶段以及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早期发展阶段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早期阶段发展相对缓慢。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才真正崛起。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开始通过引进外国电影来吸引观众,同时也开始培养起本土电影制作人才。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主要以商业片为主,以快节奏、动作、犯罪等题材为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二、黄金时代的崛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认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人和电影作品。
香港电影不仅在华语电影界取得了重要地位,同时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以浪漫爱情、武侠、黑帮等题材为主导,代表作品如《霸王别姬》、《无间道》、《英雄》等,被誉为亚洲电影的经典之作。
三、逆境与新观众群体的兴起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到来,香港电影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由于内地电影的崛起,香港电影市场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盗版问题的严重,也使得香港电影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此外,社会的变革也导致了观众口味的改变,观众对于香港电影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然而,面对逆境,香港电影产业并没有消失,反而开始寻求创新。
一方面,香港电影开始与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进行合作,出现了一系列跨地区合拍的电影作品。
另一方面,新的观众群体的兴起也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机遇。
年轻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突破传统的电影更加感兴趣,这使得香港电影产业得以在市场上重新拥有一席之地。
四、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变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观众数量和潜力吸引着众多香港电影人的眼球。
许多香港导演、演员纷纷加入到合拍片的制作中,也使得香港电影更加国际化。
同时,新兴的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香港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江湖夜雨十年灯读书笔记
《江湖夜雨十年灯》读书笔记目录一、书籍简介 (2)1. 作者介绍 (2)2. 作品背景 (3)3. 主要内容概述 (4)二、人物形象分析 (5)1. 主角江湖夜雨 (6)2. 主角十年灯 (7)3. 主角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8)三、情节梗概 (9)1. 江湖夜雨的出生与成长 (11)2. 江湖夜雨与十年灯的相遇 (12)3. 十年灯的成长历程 (13)4. 江湖夜雨与十年灯的江湖历程 (14)四、文学风格与主题思想 (15)1. 文学风格特点 (17)2. 主题思想探讨 (18)2.1 勇气与智慧 (19)2.2 友情与爱情 (20)2.3 人生无常与命运 (21)五、人物性格塑造 (22)1. 江湖夜雨的性格特点 (23)2. 十年灯的性格特点 (24)3. 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5)六、文学鉴赏与评价 (25)1. 文学价值 (26)2. 文学影响 (27)3. 文学创作技巧 (29)七、个人感悟与体会 (30)1. 对江湖夜雨与十年灯的理解 (31)2. 对作品中所传达的价值观的思考 (32)3. 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和启发 (34)一、书籍简介《江湖夜雨十年灯》是一部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的武侠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林月如在江湖中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代英雄的故事。
书中通过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江湖的纷繁复杂以及人性的多面性。
作者运用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感受其中的爱恨情仇与忠诚义气。
1. 作者介绍《江湖夜雨十年灯》是一部由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侠小说。
原名查良镛,号鹿鼎公,生于浙江海宁,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广受读者喜爱。
金庸先生自幼酷爱文学,曾师从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学习文学创作。
他的武侠小说以江湖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忠诚与背叛的较量以及英勇侠义的传奇。
武侠片TOP25 江湖夜雨
武侠片TOP25江湖夜雨
佚名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1.黄飞鸿1991导演:徐克评分:9.4这部拍摄于世纪末凄风苦雨中的电影,表达的是徐克逆流而上,"末世亦是新生之开始"的勇气。
影片对黄飞鸿这一人物的塑造,象征了一个人甚或一个民族在处于弱势时应该所持的自强不息,而又开明理智的态度。
影片是英雄主义的重新确立,但又并非脸谱化的英雄,这里的英雄也有自己无奈和无力,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和文化的冲突之中,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的精神和心态却是希望之所在。
【总页数】5页(P121-1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阅读的诗学\r——黄庭坚\"江湖夜雨十年灯\"别解 [J], 李光生;魏秋洋
2.江湖夜雨十年灯 [J],
3.武侠片中侠客的江湖理想与家国情怀 [J], 赵春霞
4.试论“江湖”主角在武侠片中的消解 [J], 孙艺
5.第三话江湖夜雨十年灯 [J], 本刊编辑部;杨威;白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产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自上世纪初开始,香港电影不断经历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默片时代起,逐步介绍香港电影的历史演变,包括黄金时代的兴起和衰落,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新世纪。
第一章:默片时代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默片时代。
当时,电影技术尚未发达,无声电影成为主流。
香港电影工业开始崭露头角,许多默片明星如徐颂琴和周璇出现在银幕上。
这个时期的电影多以故事情节简单、喜剧为主导,娱乐性较强。
第二章:黄金时代的兴起随着技术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成为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不仅在东亚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在这个时期,武侠片和警匪片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品。
导演如张徹、刘家良和吴宇森等打造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电影,其中包括《英雄本色》和《无间道》等。
这些电影以其紧凑的剧情、刺激的动作场面和精湛的演技吸引了众多观众。
同时,爱情片和家庭剧也成为黄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关锦鹏执导的《花样年华》和杜琪峰的《暗战》等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第三章:衰落和新兴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电影逐渐衰落。
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以及与中国内地电影的竞争,使得香港电影产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票房下滑、制作成本上升导致了许多电影公司的破产。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一股新的力量在香港电影中崛起。
导演王家卫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度的故事情节重新定义了香港电影。
他的代表作品《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赢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赞誉,并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章:新世纪的蓬勃发展进入新世纪,香港电影产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开始与中国内地合作,互相借力发展。
合拍片的兴起使得香港电影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同时,一些新锐导演如侯孝贤和许鞍华也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作品。
香港武侠功夫片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黄飞鸿系列武侠电影在1956年达到高潮,一年有 25部上映,到了1958年,这种粗制滥造的粤语电影 再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于是香港武侠电影的第 一次高潮算是结束了。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香港粤语电影、尤其是粤语武侠电影轻视, 乃至忽略。原因是它的水准较低,技术上粗制滥造。“市场和水准 的循环,越来越成恶性循环”,以至当时的粤语片“七日鲜”,其 水准低至惨不忍睹。 也有不少粤语片的从业人员,不甘于“七日鲜”,想多花时间 ,多用心思和金钱,希望拍出较好的片子,但最终限于市场的规律 ,不能成为主流。 在保守的社会中,认为艺术作品的提高水准,只要加进主体意 识,而这又流于说教。说教本身与提高艺术水准无关,且背道而驰 ,结果当然白费力气。
张彻喜欢渲染暴力,武打动作比较写实,经常拍摄 一些大战场面,总是血流成河。 胡金铨偏重于写意,对武打的气氛爱做渲染。
香港武侠功夫的发展
到了1966年,香港出现了两部重要的武侠电影作品——《 云海玉弓缘》、《大醉侠》
《云海玉弓缘》是长城电影公司出品电影,张鑫炎导演作 品,在演职员表中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 《大醉侠》是胡金铨的惊世之作,也是武侠电影史上无法 超越的名片。
香港武侠功夫发展
•《黄飞鸿传》并非香港第一部武侠功夫电影,比它早的, 还有1938年《儿女英雄》、1948年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 出品的《大侠复仇记》等。
•之所以要从1949年谈起,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国民 党政权败退台湾。新中国的成立在经济、文化、心理上对 香港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量资金与人才的涌入,为其后的经济起飞和文化建设准 备了一定基础。
一时间,古龙、楚源、狄龙成了古装武侠片的铁三角。楚 源的作品情节诡异、悬念感强、布景华丽。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香港电影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20年代。
当时,香港的电影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仿制外国电影。
直到20世纪30年代,香港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并崭露头角。
在二战期间,香港电影业遭受了一定的打击,但并未全面停滞。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英国电影制片公司撤离香港,使得电影拍摄和制作受到了限制。
然而,一些香港的电影制片公司依然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拍摄,并在香港电影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二战结束后,香港电影得以重新发展。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成为东亚电影的中心。
香港的电影制片公司开始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一年制作上百部电影。
这些电影主要以爱情和武打片为主题,吸引了整个华人社会的注意。
到了1960年代,香港电影逐渐开始引入了西方的电影技术和风格。
电影制片公司不仅开始使用彩色胶片拍摄,还引入了外国电影的拍摄技巧和剪辑手法。
这一时期,大量的香港电影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进军东南亚地区和美国市场。
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即港产片的诞生。
港产片以香港当地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香港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生活。
这些电影注重表现现实,剧情紧凑,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使得港产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代表。
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成果丰硕,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香港电影不仅在亚洲地区广受欢迎,还成功跻身全球电影业界,成为国际电影的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90年代初期,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
一方面,香港电影市场饱和,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开始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崛起也对香港电影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得香港电影制片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在2000年代初期,香港电影重新焕发活力。
由于新导演的涌现和制片公司的改革,香港电影开始引入新的元素和概念,创造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作品。
香港导演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思路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
香港电影发展史800字
香港电影发展史800字《香港电影:繁荣与挑战》香港电影是东亚地区的知名产业,以其独特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香港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但真正的辉煌时期始于上世纪50年代。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的发展史以及面临的挑战。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繁荣与挑战》的开始时期,香港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的香港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电影业成为人们娱乐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时,香港电影也开始寻求自身的特色,把握住市场需求。
在这个时期,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主流,许多电影明星也在这段时间崭露头角。
例如,电影制片人徐克以其拍摄的武侠片而享有盛誉,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60年代到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也是《香港电影:繁荣与挑战》的巅峰时刻。
这时期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导演和演员,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本地市场取得了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例如,导演王家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感人的故事而引起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他的电影《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被誉为香港电影的经典之作。
同时,演员周润发和刘德华也成为该时期最受欢迎和成功的演员之一。
然而,香港电影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是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国内观众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来自全球的优秀电影作品。
这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竞争力。
其次,电影产业链的变化也对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从电影制作到发行和营销,整个产业链都在快速变化。
香港电影需要积极应对这种变化,转型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然而,香港电影产业并没有被困在单一的模式中,而是积极寻求发展的可能。
随着内地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产业与内地电影产业形成了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局面。
香港电影人通过与内地导演、演员和制片人的合作,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同时,香港电影界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市场和机会,投资拍摄涉及其他文化的电影作品,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自20世纪初,香港武侠电影便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衍变后,成为了中国电影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香港武侠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手法,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代表作品以及衍变趋势等方面来探讨香港武侠电影的演变。
香港武侠电影起源于上个世纪初,一开始主要受到上海武侠小说的影响。
1913年,由陆荣廷执导的《紫微星君》被公认为香港武侠电影的先驱作品。
这部电影以江湖英雄传奇为题材,描写了一个崇尚侠义和武艺高强的主人公的故事。
当时的香港武侠电影注重英雄主义精神的宣扬,而且还受到中国传统武术和剑术的影响。
与此同时,香港武侠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香港武侠电影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电影创作者,如袁家康、李小龙、李仁港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香港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
其中,袁家康执导的《黄飞鸿》系列电影是香港武侠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该系列电影以传奇武术家黄飞鸿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表现他在战胜邪教和不公正之势力时所展示的英勇和正义感,传递了弘扬侠义精神和推崇社会正义的价值观。
而李小龙代表作《死亡的面具》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武侠电影。
这部电影采用了真实的格斗技巧和无厘头的黑色幽默手法,使观众们对传统武侠电影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李小龙的死亡,也使得观众们对香港武侠电影角色命运的走向进行了深思。
随着时代的变迁,香港武侠电影也逐渐发生了衍变。
在80年代以后,香港武侠电影开始融合了更多的情感元素和现代社会背景。
例如,由无线电视台(TVB)制作的《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以及张曼玉和李连杰主演的电影《东邪西毒》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与此同时,少年武侠题材也开始兴起。
该题材强调着青年人面对困境时所展现的勇气与责任感,尤其体现了社会对年轻一代成长的期望。
这一趋势在电影《东邪西毒之风云再起》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香港武侠电影简史
香港武侠电影简史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中国的武打片是中国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电影都是从武打片开始的。
第一部在美国1000家影院同时做商业放映的中国电影是中国香港的《天下第一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导演:郑昌和、主演:罗烈),第一部在国际最高级别电影节获大奖的中国电影是《侠女》(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获综合技术大奖)。
说起武打片,历史可就长了,咱们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说它是一部武打片,都未尝不可,因为里面只是拍摄了同名京剧里面的一个武打场面。
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的电影,最卖座的类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们这辈人都没缘一看的《火烧红莲寺》,一共拍摄了18集,要不是因为日本开始侵略中国,爱国之士对这种所谓精神鸦片不满,武打片还会继续成为当时卖座电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国的武打片开始在香港复兴,1949年,香港导演胡鹏拍摄了第一部以广东民间传奇武林人物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此后历经近50年,黄飞鸿成了中国武打片的一个著名品牌,前后有关德兴、李连杰等十余位影星在近百部此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扮演黄飞鸿这个角色,有胡鹏、徐克等多位著名导演拍摄过这个题材,其中由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拍摄了近80集。
在整个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象黄飞鸿之类的民国装工夫片,一种是神怪类武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黄飞鸿系列,后者的代表作有《如来神掌》等片。
(电影影评欣赏到:小谭)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动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响,模仿里面的武打招式,题材也很窄,除了剑仙神怪就是学艺报仇。
1964年,香港凤凰公司拍摄的《金鹰》(导演:陈静波,主演:高远、朱虹),在内蒙古实地拍摄,里面展示了摔交、套马等传统民族功夫,还有蒙古草原的壮丽风光。
是一部创新的武打片。
第2年,长城公司拍摄的《云海玉弓缘》(导演:张鑫炎,主演:傅奇、陈思思)则是在武打片的演职员表里面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该片被认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术指导正式成为武打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_陈墨
44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与衍变陈墨有关胡金铨及其电影的 归属 问题,我们将在后文中加以解说。
刘成汉 香港功夫电影研究(前言) 。
70年代,由于李小龙、胡金铨及张彻、楚原等人的卓越成就,使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到一次高潮的顶点。
他们的影响和知名度,超越了武侠电影,也超越了香港电影,让人刮目相看。
而刮目相看的结果,是习惯上将李小龙、胡金铨,加上张彻,至多再加上后来的徐克,当成香港武侠电影的代表。
由张彻、胡金铨、李小龙、徐克等人,描绘出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轮廓及其辉煌成就,这样做固然并无不可。
这些人的确是香港武侠电影的杰出代表。
但如果大家都这么认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模式,反而会限制我们的视野,以至于对香港武侠电影的全貌,缺乏整体认识。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有其衍变转化的轨迹,以及兴衰起伏的节律。
除了类型本身的结构分析并探讨其反映的行为和心理冲突以及在整体通俗电影中的地位之外,又因为香港的社会在这期间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武侠功夫电影的特征跟主宰这个激变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心理因素(传统与西方的相生相克),究竟有些什么关系?这都是值得探讨的一些有趣的问题。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讨论香港武侠电影的衍变兴衰与时代的发展进步之间的关系。
为此,按照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节律,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单元)来谈。
1.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粤语电影的繁荣期, 黄飞鸿电影 的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是胡鹏。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香港国语武侠电影的高潮期, 彩色武侠世纪 的代表人物是张彻、胡金铨、李小龙。
3.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香港武侠电影的转型期,代表人物有袁和平、成龙等。
4.90年代初,香港武侠电影的再度辉煌与 异化 ,代表人物是徐克。
一我们将从1949年胡鹏导演的粤语片 黄飞鸿传 谈起。
需要说明的是, 黄飞鸿传 并非香港第一部武侠电影。
比它早的,还有1948年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出品、王元龙导演的 儿女英雄 、 大侠复仇记 等多部武侠片。
浅析香港电影发展
浅析香港电影发展经历过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影迷一定不会忘记,借助录像厅、VCD 等“非正常”渠道,“港片”几乎成为了一代电影爱好者心目中商业电影的代名词。
在中国电影市场20 世纪末的复苏过程当中,“港片”同样功不可没,以“合拍片”和“进口大片”等方式进入内地影院的“港片”持续刺激着当时低迷的电影市场。
香港电影在经历了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黄金时代”后,逐渐在90 年代显露颓势。
以武侠、黑帮警匪、恐怖鬼怪和喜剧为代表的四大港片类型,在新世纪支撑着孱弱的香港电影市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电影产业在2000 年后的爆炸式发展。
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和商业制作模式发展的滞后,活跃在内地电影市场上的“资本家”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香港,包括吴宇森、徐克、王晶、尔冬升、陈可辛、杜琪峰、周星驰、陈木胜、李仁港等在内的老、中、青三代香港电影人在资本的召唤下“挥师北上”,携着他们成熟的类型片制作经验“试水”内地市场。
他们中有人在内地声誉票房赚得盆满钵满,亦有人水土不服铩羽而归。
综观近十年来的香港导演“北上之路”,似乎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风顺水。
2006 年加入“北上大军”的香港新生代导演叶伟民,是在“黄金时代”的余晖中成长起来的后生。
无论是在香港的“成长期”还是北上初期,我们都很难在导演的系列作品中找到明确的类型风格。
香港本土化情结与新文化环境的冲突让他在市场与风格之间不断地调整着创作思路,尝试着不同的类型题材,寻找着个人化的突破,并最终在惊悚片领域确立了自己的类型品牌,以此在内地电影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
本文试按时间顺序,通过探讨分析叶伟民在不同时期创作作品的特点,总结并分析他北上之路的“突围”历程。
一、新浪潮余晖的新秀:蹒跚学步叶伟民入行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彼时的香港电影正沐浴着“新浪潮”的最后一抹余晖。
徐克、王晶等人仍在香港影坛施展着才华与抱负,新武侠、赌片、无厘头喜剧等类型片开始盛行。
叶伟民在1991 年从加拿大举家迁回香港,之后便跟随王晶入行,从第一副导演做到执行导演。
香港电影发展史
1. 初创时期(1897—1945)-电影传入与起步: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公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影片,1896年其助手将电影传入香港12。
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派摄影师到香港拍摄纪录片,标志着香港正式进入电影领域13。
-本土剧情片出现:1913年,黎民伟制作了香港第一部本土故事片《庄子试妻》,标志着香港电影事业的萌芽12。
这部电影不仅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还使黎民伟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12。
-独立制片体制:此时期,香港电影逐渐形成独立制片体制,拍摄了多部教化题材、抗战题材、言情片和喜剧片。
2. 延续时期(1945—1955)-左右之争与国语片、粤语片之争:战后初期,香港电影界出现左右派之争,同时国语片与粤语片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国语片与粤语片的恢复与发展:国语片方面,大中华影业公司、永华影业公司等崛起;粤语片方面,工业逐渐恢复并发展。
3. 黄金时期(1956—1966)-大型工业化制片企业崛起:光艺、电懋、邵氏等大型工业化制片企业崛起,推动了香港电影的繁荣。
-多样化类型片出现:时装文艺片、古装文艺片、喜剧片、武侠片、歌舞片等多样化类型片出现,丰富了香港电影的题材。
4. 过渡转型时期(1967—1979)-“卫星制”取代大厂制:制片模式发生转变,卫星制逐渐取代大厂制。
-动作类型新发展:新武侠片、功夫片、刀剑武侠片等动作类型片得到新发展,涌现出张彻、胡金铨、李小龙等杰出电影人3。
5. 繁荣时期(1979—1993)-“卫星制”与院线制度结合:以“卫星制”为主导、以院线制度为支柱的电影产销新秩序形成。
-香港新浪潮电影:这一时期,香港新浪潮电影兴起,代表人物有许鞍华、徐克等3。
-商业类型电影的整合与变异:喜剧、动作等商业类型电影得到整合与变异,出现复合类型片。
6. 风格化时期(1994—2006)-电影工业低迷:香港电影工业陷入低迷,制片机构、制片数量及相关产业萎缩。
-个性特色显著:尽管如此,香港电影仍展现出个性特色显著的电影工业模式,如电影资源的重组模式、借助新传媒工业的发展模式等。
中国武侠片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武侠片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武侠片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和50
年代初。
当时,中国电影工业刚刚起步,国内电影制片厂开始生产武侠片。
这些早期的武侠片主要受到中国古代武侠小说的启发,如《水浒传》和《西游记》。
这些电影通常呈现离奇的剧情、英雄主义和武术动作。
然而,到了1960年代,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的电影工
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政府的宣传需要,电影开始更加强调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武侠片逐渐减少。
直到1980
年代,由于经济改革和政治氛围的变化,武侠片再次发展起来。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武侠片以精良的动作场面和精美
的场景设计著名。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笑傲江湖》和《倩女幽魂》等。
这些电影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中国武侠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21世纪,中国武侠片经历了进一步的演变和创新。
一些
导演开始尝试将武侠片与其他类型的电影元素结合,如历史剧情、科幻和奇幻。
例如,《十面埋伏》结合了武侠和战争元素,《无间道》则融合了武侠和黑帮题材。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开始注重武侠片的叙事深度和角色塑造。
这些电影探讨了更多复杂的主题,如人性的探索、道德的边界和社会的冲突。
代表作品包括《卧虎藏龙》和《一代宗师》等。
总的来说,中国武侠片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从根植于古代武侠小说的早期作品,到在政治背景下强调革命精神的发展阶段,再到后来融合不同元素和探索更深层主题的现代作品。
这些变化和演变使得中国武侠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工业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
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武侠电影贯穿与整个中国电影史,共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衰弱与创新期。
从1905年至1931年都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成期,《定军山》、《车中盗》《侠女李飞飞》等影片确定了武侠片若干基本元素。
但处于发展期的武侠电影带有明显的类型化特点,情节简单,人物性格形象固话。
并且这一时期虽是武侠电影的形成期,但因为武侠电影的叙事模式和中国观众传统的文化心理相契合,因此武侠电影一诞生,就显示出了如日中天的势头。
从1928到1931年,共上映了227部武侠神怪片,其中不免粗制滥造的作品。
当时因为民众相信怪力乱神,武侠片还被冠以“武侠神怪片”的恶名。
1931至1949年,大陆因为战乱禁止娱乐片的发行,武侠片首当其冲。
中国电影进入到“孤岛侠风”和“港岛剑影”的特殊时期。
上海从1937年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开始,至1941年日本军队进驻上海为止,这四年被称为孤岛时期。
为了与当时历史环境相契合,表现庄严肃穆之感,孤岛时期主要拍摄的是古装武侠片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片,代表作有《木兰从军》、《武则天》、《苏武牧羊》等。
这时期的香港武侠片已呈现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为核心电影主要是改编自民间故事或是稗官野史。
“1949至1979年间是武侠电影的兴盛期,因为大陆自1949至1979年全面禁止武侠文艺,所以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主要在台湾和香港发展。
1949至1969年是古装武侠片的兴盛期;1970至1980是功夫片兴盛期。
”1著名的有黄飞鸿系列电影,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侠女》等。
胡金铨的电影被称为是文人武侠,因为他身上即具备儒生气质,又像是一位禅意大师。
他喜爱明朝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人。
他将儒释道文化融入武侠电影中,展现了武侠电影的精神深度和文化内涵。
“通过善恶忠奸的二元对置与刀光剑影的电影叙事表达自己深藏于心而曲折幽深的家、国梦想。
”2胡金铨于是被西方称为个人化的导演,其作品也被称为“作者电影”。
他让人目睹了“热血刚肠的侠客鹰扬飞舞的身影后有着血汗熔铸的真情烈性”,武侠电影有了“文化艺术视野中的深度和广度”。
江湖夜雨十年灯——香港武侠电影印象
江湖夜雨十年灯——香港武侠电影印象
韩猛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J 记得陈平原先生写过一本《千古文人侠客梦》,其实岂止文人为然,浪迹江湖、书剑飘零又何尝不是每一个热血男儿心中的依稀旧梦呢?笑尽一杯酒,杀人红尘中,抚剑独行游,千里不留行。
历史上的侠士在千古之下的落落英风,犹令人感念,乃至醉心不已。
二十世纪,人类创造了电影,中国人则很快便把它用于江湖旧梦的复制中。
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火烧红莲寺》系列和五、六十年代香港的《黄飞鸿》系列,分别拍到百部之多、更是使武侠电影风光占尽。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韩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三维影像视野下香港武侠电影的类型变奏--以武侠电影《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为例 [J], 李志方
2.试论香港导演徐克的新武侠电影 [J], 吕佳
3.香港邵氏武侠电影工业美学风格研究 [J], 陈卫华;陈昀曲
4.神话、武侠小说与武侠电影的相关性研究
——从香港影评人的评论说起 [J], 伊正慧
5.从放映到批评——八十年代香港武侠电影在内地的“热”与“冷” [J], 伊正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电影发展脉络
香港电影发展脉络
蔡洪声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1991()3
【摘要】香港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数量最多的一个部分,从1909年至今80多年间,共摄制了七千多部故事片和戏曲片。
其发展历史,大致上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总页数】8页(P75-82)
【关键词】香港电影;女主角;台湾电影;喜剧;杰出贡献;发展脉络;代表作品;数量;女演员;吴祖光
【作者】蔡洪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后原初性:认同的再造和想象的重组——反思1997-2007 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 [J], 张颐武
2.香港电影的二次新浪潮:学院导演、怀旧文化与未来趋势——论近年来香港电影的发展趋势 [J], 邵逸萍;张明浩;
3.香港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脉络 [J], 蔡洪声
4.当东方好莱坞遭遇好莱坞——简析香港电影工业的经济文化脉络及生存发展策略[J], 司若
5.脉络理论传承发展研究成果——《脉络论》在京首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的文化里,广大被剥削压迫的屁民们,一直梦想着被四大救星拯救:神仙,明君,清官,侠客。
神仙难求。
明君难有。
清官难遇。
但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之士并不罕见,于是“侠客”就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传奇,是广大平头百姓最后的心理依仗,作为在电视出现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工具,武侠电影自然广受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有了大救星,海晏河清,侠客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1950年起,中国内地禁绝武侠电影。
但是在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殖民统治的香港地区,侠客梦还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二战和内战后,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和电影人避居香港,给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基础和行业人才,香港电影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电影重镇,“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自然是香港电影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武侠电影这种比较阳刚硬气的电影,一直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大火十年,然后萎靡十年,接着改头换面,再次占据主流,然后再次消沉……如此循环。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端,是1949年秋天,从一个叫胡鹏的导演开始的。
胡鹏,广东顺德人,1910年生于上海,30年代来到香港,从事导演工作,一生拍过200多部电影。
1949年秋的一天,胡鹏乘渡轮从九龙赴香港岛,在渡船上闲着无聊,拿了一份报纸翻看,读到了一篇以黄飞鸿为主角的连载武侠小说,触发了灵感,既然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小说广受欢迎,何不把它拍成电影?正巧有个新加坡商人愿意投资,于是胡鹏就组建电影公司,开拍了粤语电影《黄飞鸿传》(上下集),在1949年冬天上映,电影广受欢迎,由此开启了黄飞鸿这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最著名角色的传奇。
二战后百废俱兴,香港的普通大众以吃饱穿暖生存为主,电影市场并不成熟,在50年代的香港电影行业里,第一流的影院是外语片,票价最贵,档次最高,其次是国语片,票价中等,寓居香港的内地人喜欢看,最次的就是粤语片,制作粗糙,档次最低。
黄飞鸿作为广东名家,土生土长的粤语英雄,天然受到粤语电影的青睐,于是整个五十年代,黄飞鸿电影清一色的是粤语片,同样的,武侠电影,唯一的名字就是“黄飞鸿”,除此之外,再无别家。
所以五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电影,还处在很低级的档次上,不仅拍法呆板,制作简陋,而且内容单一,故事草率,无论艺术价值和工业水平,都停留在农村小作坊质朴的“土法炼钢”阶段。
这个时期的武侠名角是关德兴,饰演黄飞鸿深入人心,50年代,香港一共出品了62部黄飞鸿电影,只有两部不是关德兴演黄飞鸿。
黄飞鸿系列武侠电影在1956年达到高潮,一年有25部上映,到了1958年前后,这种粗制滥造的粤语电影再也跟不上时代步伐了,于是香港武侠电影的第一次高潮算是结束了,市场被卿卿我我的黄梅调所统治。
虽然制作粗糙,但胡鹏作为香港第一代武侠电影浪潮中的大导演,为日后的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跟随他拍摄电影的除了关德兴,还有石坚,曹达华等香港电影圈里的第一代演员之外,还将刘家良的父亲和袁和平的父亲带入了电影圈,胡鹏的班底对七八十年代香港武侠电影的兴起,起到了培养人才的作用。
进入六十年代,香港电影市场日渐成熟,国语电影占据主流,这为香港武侠电影的再次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李翰祥以《江山美人》将电影票房从“万”为单位提升到以“十万”为单位的档次,1963年,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整个东南亚,盛况空前,香港电影人蜂拥而上,无人不拍黄梅调,黄梅调电影盛极一时。
李翰祥1964年叛逃邵氏去了台湾自立门户,邵逸夫为了扭转局面,决定振兴武侠电影,以阳刚热血来对抗你情我侬,于是香港武侠电影第二次高潮来临了。
1964年,出现了两部香港武侠电影史上不能不提的电影——《虎侠歼仇》和《金鹰》。
《虎侠歼仇》是大导演张彻的成名作,虽然票房并不理想,但现在被公认为第二次香港武侠电影高潮的开山作,其中的新意十足,改变了旧时代的武侠电影老套简陋的流弊。
《虎侠歼仇》的摄影师徐增宏被邵逸夫派到日本学习电影技术,1965年回港后做导演,主拍武侠电影,成为日后香港武侠电影的一员干将。
《金鹰》是左派电影公司凤凰公司的作品,陈静波导演,这是一部在香港电影史上都非常值得一提的电影,这部电影在当时来说算是超级大作,远赴内蒙古大草原实地拍摄,内容曲折,场面壮观,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电影。
在这之后,张彻和徐增宏先后又推出了几部武侠电影,虽然票房依旧不理想,但对武侠电影的再度兴盛,起到了推动和预热效果。
到了1966年,香港又出现了两部重要的武侠电影作品——《云海玉弓缘》和《大醉侠》。
《云海玉弓缘》是长城电影公司出品,张鑫炎导演,在演职员表里面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武术指导正式成为武侠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片被认为是武侠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作品。
《大醉侠》,胡金铨的惊世之作,江湖地位无需多言,即使没看过,也知道这部电影的大名,武侠电影史上无法越过的名片。
1967年,张彻的时代来临了,《独臂刀》票房过百万,轰动全港。
同年胡金铨脱离邵氏去了台湾,拍摄了经典武侠电影《龙门客栈》,横扫香港和台湾电影市场,香港武侠电影正式进入第二次辉煌期,1967年到1977年,这十年间,上映的电影中几乎有一半是武侠电影。
1969年,台湾电影导演张曾泽拍摄了《路客与刀客》,最早在银幕上展现中国武术拳脚功夫,以拳脚搏击为主,摒弃了刀剑武器,真打实拍,拳拳到肉,第一次将拳脚功夫引入武侠电影世界,对后来的武侠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拳脚功夫在张彻的《报仇》和王羽的《龙虎斗》之后,开始大红大紫,当李小龙横空出世之后,拳脚功夫成了武侠电影的主流,刀剑武器作为陪衬。
武侠电影在李小龙时代达到了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武侠电影开始朝全世界扩散,但在李小龙去世后,无人能够弥补巨星之后的黑洞,武侠电影陷入了一个短暂的低谷。
“李小龙之死,无疑是香港影坛的一大损失,不过当时香港人已不必要打外国人来争取自信,而是有了自信,对本土产生了更大的认同。
”,武侠电影开始回归传统,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发掘新意。
武侠电影从李小龙之后,在内容和形式上一分为三,一种是发掘“侠义”的草根文化,重义气为主,讲述平民社会的暴力问题,黑社会组织等内容,经典电影如桂治洪的《大哥成》。
另一种是从武侠小说中吸取精华,改编武侠小说,发掘“文人幻想武侠”,以楚原的古龙小说改编电影为代表,第三种是以“武”为主,弱化情节,以功夫打斗过程为卖点,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刘家良。
从1964年张彻的《虎侠歼仇》开始,一直到1974年张彻远赴台湾组建长弓电影公司为止,在这十年里,算是香港武侠电影大发展的十年,内容形式和拍摄手法都有很大的提高。
这十年里,张彻,王羽,李小龙,是当仁不让的武侠电影三大巨头,姜大卫,狄龙,陈观泰等张家班弟子也是红极一时的武侠明星。
1975年,刘家良脱离张彻,导演了《神打》,开创了武术指导向导演发展的先河,香港武侠电影进入了以“武”为主的时代,武打成为武侠电影的主流,此后袁和平,洪金宝,成龙等人纷纷以武打成名。
1977年,洪金宝导演了《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开创了谐趣功夫电影的先河,算是武侠电影的一大创新,在1978年被袁和平和成龙发扬光大,《醉拳》之后,几乎所有功夫电影都融入了喜剧桥段。
在七十年代中后期,除了武打功夫片,楚原的文人武侠电影也曾辉煌一时,但以市场行情来看,楚原的电影主要票房来源在台湾,在香港本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在七十年代末,香港武侠电影虽然产量不减,但在内容形式上已经逐渐僵化,几乎清一色的清末功夫武打电影,一味的在“武打”上做心思,很难玩出新意,市场日渐饱和,观众开始厌烦武侠电影。
其实按照香港电影界的分类,古装刀剑片才算是武侠电影,而古装或者近代的拳脚功夫片是功夫电影,两者分类很明确,1980年和1981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出过两本专刊,一本《香港功夫电影研究》,一本《香港武侠电影研究》,如《黄飞鸿》《唐山大兄》《精武门》这种类型的电影,都被分在功夫电影的类型里,算不上是武侠电影。
不过如果严格按照这种分类的话,武侠电影就显得很小众了,从李小龙之后,香港电影市场上几乎全是功夫片,除了楚原,再无武侠了。
虽然在1979年,徐克的《蝶变》,谭家明的《名剑》都拍出了新意,为武侠电影注入了新的元素,但一方面徐克和谭家明等新浪潮干将们还不成熟,另一方面市场已经厌烦了武侠电影的老套。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香港经济起飞,从一个港口进化成为世界级大都市,观众的口味已经变了,他们更喜欢看新颖的贴合时代的作品,而不是清末民国时候老旧的打斗功夫。
于是武侠电影市场迅速萎靡,1980年港台地区上映了142部武侠电影,1981年狂跌到24部,到1985年,只有十部武侠电影上映,而到了1986年,在香港电影市场的黄金时代,全年只有3部武侠电影上映。
整个80年代,香港武侠电影都处在低谷,仅有如徐克的《新蜀山剑侠》,许鞍华的《书剑恩仇录》,程小东的《倩女幽魂》等寥寥几部名作问世,其中《新蜀山剑侠》和《倩女幽魂》还不能算是纯正的武侠电影。
倒是内地在改革开放之后,武侠电影迅速从灰烬中重生,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0年,徐克邀请武侠电影大宗师胡金铨联合拍摄《笑傲江湖》,由此引发了新一代的武侠电影浪潮。
1991年,徐克以崭新的形式和创新的内容拍摄了《黄飞鸿》,引起轰动,跟风无数,古装武侠电影瞬间占据了市场主流,1992和1993年,票房大卖的电影中,有半数是武侠电影。
从1990年到1994年,香港武侠电影高潮迭起,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男儿当自强》《东邪西毒》等经典名作层出不穷,观众大饱眼福,但随着香港电影整体的衰落,武侠电影在1994年之后再次沉寂。
到1998年,武侠电影再次迎来新的突破,《风云之雄霸天下》将电脑特效技术引入武侠电影的世界,这是继威亚之后,武侠电影拍摄技术的革命性改变。
同时新时代的来临,武侠电影的内容也在改变中,如《黑侠》将科幻色彩带入武侠世界,武侠不在局限于古装,未来世界也可以有武侠,《少林足球》将体育带入武侠世界。
在2000年之后,香港电影已死,香港武侠电影自然也没生存的土壤了,基本都是合拍片什么的,没啥好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