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王翚二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下)
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设色特征分析

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的设色特征分析作者:王敏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7期摘要:恽寿平是一位清代花鸟画家,尤长于没骨花鸟,他在继承前人绘画的基础上,将写意画与工笔画相结合,创造了画风高逸、淡雅妍丽的没骨花鸟画绘画风格。
关键词:恽寿平;没骨花鸟画;设色恽寿平,江苏武进人,生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卒于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他是清代最为著名的画家之一,初名格,字寿平,号南田,又号白云外史、草衣生等。
他与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吴历合称“清六家”。
恽寿平出生在明代末年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但是赶上了乱世经年,于是饱受流离颠沛之苦。
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乱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磨难给他内心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伤痛。
同时这惨痛的经历对他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于是醉心于诗书画艺术创作以寄托自己的感情,虽穷困潦倒也终身不改其志。
没骨花鸟画中的“没”字,取其淹没而含蓄之意,就是隐去了“骨”,不采用墨笔勾勒外形这样的传统绘画方法,而是直接用色和墨去描绘物象的外形。
迄今为止,古书中最早关于没骨画的记载为北宋时期郭若虚的《见闻图画志》:“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先笔墨骨气而名之,但收取浓丽生态以定品。
”纵观恽寿平的没骨画风格,我们大致可以将其绘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工细型没骨画风格,整体设色非常清淡,用笔细致工整,这一时期恽寿平受到吴门画派中沈周、文徵明花鸟画的影响,没骨画法里面蕴含几分写意的韵味。
总之,恽寿平的没骨花鸟画在早期呈现出一种粗犷而不狂野、设色较为清淡的特点。
在恽寿平的绘画作品当中,最早的没骨花鸟作品是他和唐苂一起创作的《红莲绿藻图轴》。
其中,唐苂描绘红莲,恽寿平负责其中的水藻,整体面呈现工整细秀的特征,红莲的色彩是淡雅的,宛如一位美人,让人不禁动心。
在恽寿平40岁的时候,他的绘画创作进入中期,这一时期是从前一阶段的那种工细型没骨风格向写意型没骨风格的过渡。
此时期的画作,色彩沉厚,缤纷多彩,这一时期恽寿平形成了典型风格,在完成上一阶段的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变革以后,绘画的风格更加趋向于细致,更加注重抒发内心情感。
清代早期王翚二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下)

清代早期王翚二十九幅绘画作品赏析(下)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早期。
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
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我们这里介绍四王之一画家王翚作品。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
江南省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常熟)。
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
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王翚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
在四王中比较突出。
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历时三年完成,受到皇太子胤礽召见,并绘扇书以“山水清晖”四字作为褒奖。
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
传世作品有《范华原武夷叠嶂图》《晚梧秋影》《洞庭秋色》《太行山色》《杏花春雨》《松溪茅屋图》《仿右丞山阴雪霁图》《溪堂佳趣图》《松壑隐居》《临安山色》《春谷幽居图》《溪山幽谷图》《乐志图》《庐山白云图卷》《秋山觅友》《江山卧游图》《李成关山雪霁图》《拟李希古起蛟图》《仿大年水村图》《溪桥峻岭图》《夏山真逸图》《唐人诗意图》《万木奇峰图》《春山深秀图》《荷庄清夏图卷》《夏五吟梅图》《王晋卿采菱图》《仿李营丘小景》等。
清王翚《虞山枫林图》高清鉴赏

清王翚《虞山枫林图》高清鉴赏王翚(1632-1717),清代画家。
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
江苏常熟人。
出身绘画世家,幼承家学,初学画于张珂,后又得到王鉴、王时敏指点。
擅山水,初摹黄公望,后广泛师法唐宋元明诸家,转益多师,加以发展变化,形成个人风貌。
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
在四王中比较突出。
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康熙三十年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3年完成,得到皇帝的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
《虞山枫林图》轴,清,王翚绘纸本设色纵146.4、横61.7厘米虞山在王翚的家乡,虞山的各处美景便成了他画作中的重要题材。
在这幅为友人绘制的《虞山枫林图》中,王翚以高远法构图,秀峰叠现,碧树层出。
整幅图画雄美中见雅致,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群山多用披麻皴,行笔秀润,设色明丽,堪为佳构。
本幅上有小楷自题:“戊申小春既望,伊人道长见过虞山看枫叶,枉驾荒斋,述胜游之乐,临行並嘱余图其景,因成此幅奉寄,时长至后三日也。
虞山弟王翚。
”下钤“王翚之印”。
其右为吴伟业行书题七绝一首:“初冬景物未萧条,红叶青山色尚娇。
一幅天然图画里,维摩僧寺破山樵。
戊申嘉平为伊人社长题画。
吴伟业。
”下钤“吴伟业”印一及引首印“梅花庵”。
另有鉴赏印三方:“致远堂珍赏”、“鹤舟所藏”、“紫雪山房鉴藏书画印”。
戊申为康熙七年(1668年),王翚时年37岁。
《虞山枫林图》是王翚早期以临仿为主时的代表作,也是他描绘家乡美景的写生精品,山水法取黄公望笔意,略作变化,有平淡天真之趣。
王翚绘画风格分期及鉴定依据

王翚绘画风格分期及鉴定依据作者:庞鸥来源:《中国书画》2015年第12期王翚一生绘画创作量较大,画作存世较多,仅故宫博物院便庋藏三百七十多件套,加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清宫旧藏,国内外公、私博物馆,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的王翚作品,以及被牟利者改款的临摹作品和王翚主动作伪的作品等,大致算来,王翚画作存世量估计有近千张之多,有利于我们把握其个人风格的发展阶段与轨迹。
对于鉴定王翚画作的真伪很有帮助。
王翚一生绘画创作时间颇长,如果从16岁拜张珂为师学画开始算起,至其86岁去世,时间跨度有70年,如果仅用早期、中期、晚期来概括其画风则过于笼统含混,本文通过5个阶段对王翚的绘画实践与创作风格进行梳理。
第一阶段:模糊不清顺治四年丁亥(164力,王翚16岁——顺治八年辛卯(1651),王翚20岁。
虽然王翚画跋中曾有“翚自龆时搦管”句,即当他在七八岁时便开始捉笔画画。
然而,在其拜张珂为师之前,少年王翚处于自学阶段,没有正规的绘画老师传授其画艺,对于宗法、师承、传派等均没有清晰、系统的认识。
张珂画专仿黄公望,是“南宗”系统内的画家,王翚在其影响与指导下,“南宗”画学成为其一生的圭臬。
这段时期王翚的存世画作不多。
较多提及仅两件:《仿古山水图》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与《山川云烟图》(苏州博物馆藏)。
《仿古山水图》册,系王翚19岁以前的作品。
册中临仿古代诸家,用笔简约,用墨简淡,勾多皴少,有较明显的明末松江派董其昌绘画风格的痕迹,画风朴拙。
此图册临仿水准不高,各页题识书法变化较大,有的书写稚嫩,有的则熟练流畅。
其中除了多位“南宗”画家之外,尚有赵伯驹这样地道的“北宗”画家,可以看出,处于学习临摹阶段的王翚没有太多“南宗”、“北宗”的约束。
此图册画法质朴稚拙,憨态可掬,较全面地反映了王晕这一阶段的绘画面貌。
这种不拘“南宗、北宗”的做法,也为以后王翚专门研习“北宗”画法打下了基础。
《山川云烟图》创作于顺治七年庚寅(1650)。
王翚19岁。
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

清四王清初六家山水作品欣赏图.文/香儿的空间复制.编辑/齐鲁人【齐鲁人按】“清四王”是指明末清初的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
他们接受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其共同特点是仿古,追摹古人,探究宋元的笔墨传统。
这种思想得到皇室的认可和提倡,被尊为“正统”。
“四王”和吴历、恽寿平又合称“清初六家”,影响后世三百多年。
“四王”各自的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分为“娄东”(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虞山”(王翚)两派。
对“四王”的评价,见仁见智。
有说“四王”继承和发扬了古人的传统技法和理论,为中国画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画,必先临“四王”;亦有说“四王”导致程式化的倾向,以至其后的承袭者们,往往只得古人僵化的躯壳,而未能尽山川之本真。
对艺术的认知,向来如此。
王时敏山水作品《山水图》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23厘米横3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时敏(公元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
太仓(今属江苏)人。
他的祖父王锡爵、父亲王衡都是高官。
他也以荫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称“王奉常”。
王时敏家富收藏,每遇名迹,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宋、元真迹。
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经他传授画艺。
他与王鉴并称“二王”、加上王、王原祁被称为“四王”。
此为王时敏的山水图册之一,作品描绘的是山村景致,一派幽雅静穆的山野景象。
这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其笔法取自黄公望,干笔皴擦,湿笔点染,得莽苍之气,功力深邃。
《山水图》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23厘米横3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仙山楼阁图》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133.2厘米横6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描绘的是长松高岭,溪水村舍。
由画中题识可知此画是一幅贺寿之作。
画中以两株粗壮茂盛的参天巨松压轴,寓意常青不老。
画面的远景是连绵的山岭,水溪从山中流出,至低处汇成大河,在山水林木的环抱中隐约可见幽静的楼阁。
此画在笔墨表现上宗法黄公望,峰峦层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映衬,皴擦点染兼用。
山水清晖——王翚与清初正统派绘画——试析王翚生平各阶段之交游与创作的关系

人款署并未明确指出 ,然而 ,通过考察其 当年行踪 以及相关 史料线索 ,物主 的身份则是呼之欲 出的 。
首先 ,本卷首右下钤有 “汉阳吴氏藏书画印 记”朱文 印 记 ,通卷由九纸 拼接而成 ,接缝处钤有 “汉阳吴氏”朱文椭 圆 印记 (图 2),计八 次,以防 割裂 。这 些 印记 ,当属此 巨 迹的首位拥有者 ,亦 见藏家视若拱璧的珍惜程度 。此二 印的 主人 “汉阳吴氏 ”,应 为王翠友人吴 正治兄 弟用印 ,学者张 辰城亦有此看法 f21。吴正 治 (1618— 1691),字 当世 ,号赓庵 , 祖籍江南 ,湖北汉阳人 。其弟 吴开 冶,字 平舆,因家 秦淮河 畔青溪 ,岸植梅 ,又号梅溪 。兄弟二人极嗜石谷 画作一重。江据叠幢本图 一卷 汉阳 卷 “上元 甲子结 夏秦淮河 上”石谷 自述 ,可 知此 次结夏的接 待 者为吴开 治。是年 ,开 治曾有札邀石 谷金陵结夏 【3】,王氏 如 期赴 约,居官京师 的乃兄吴正 治获 知此事 ,速寄信问候并 赠诗 ,札 中关切之情溢于 言表 :
清代画家王翚山水画作品欣赏

清代画家王翚山水画作品欣赏王翚(1632--1717),清代画家。
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
祖上五世均善画,父王云客专画山水,画风秀雅。
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
王翚(1632--1717),清代画家。
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
祖上五世均善画,父王云客专画山水,画风秀雅。
王翚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绘画,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
后受王鉴赏识,被其收为弟子,教他读书和学习书法。
又从师王时敏。
其山水画虽以临古入手,但并非专摹一家,王维的雪景、李成的寒林、董源的平峦远渚、巨然的秋山萧寺、王诜的渔村小雪、米氏父子的云山烟雨以及元代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的作品,都是他摹绘的对象。
清代画家王翚山水画《山村雨霁图》立轴绢本浅绛设色王翚存世作品很多,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临仿古代名家画迹,多是长篇巨制之精品,一般为皇宫王府收藏。
如现藏首都博物馆的《万壑千崖图》和上海博物馆的《仿关仝溪山晴霭图手卷》,都是拟古精品。
另一类是即兴写实小景,笔墨简洁清新,内容生动活泼,多为友人相互馈赠,或应遨酬请的作品。
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仿古山水册页》十二开。
虽然题识大都写着“临仿某家”的字样,但明显看出是以古人技法、自家笔墨来图画生活现实中自然景物的。
除上述两类比较典型的风格之外,尚存一部分介乎两类之间的作品,它们既是摹写古人名迹,同时又是述说自己的理解、图画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类作品由于情动而援笔,并且有古人成法在胸,因此轻车熟路,所以画来神畅笔活,在不经意中,往往出现很多逸品。
《山村雨霁图》就属这一类。
此图以宋元笔墨,画作者游历过的山川村落:时雨才过,山水澄鲜,树木翠绿,空气清新,屋舍明丽,白云飘忽,令人心旷神怡。
它与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楚山欲雨图》、《夏山烟雨图》、《溪山晴霭图》同为姊妹篇,是描绘山中从“欲雨”、“雨中”、“雨停”到“雨后”的四种不同的景色,生动逼真,表现了石谷的高超技巧,这就是所谓“从古人处得构景雄奇与林麓掩映而强其骨,以墨染云气与吞吐之势而增其韵”。
静谧雪峰:王翚的《仿李成雪霁图》

静谧雪峰:王翚的《仿李成雪霁图》1632年,王翚出生在苏州(今江苏省)以北常熟虞山的一个普通翰墨家。
1647年,年方十六(十五足岁)的王翚拜同里张珂为师。
1651年,在王鉴的举荐下,年轻的王翚拜会了太仓的娄东派大师王时敏。
王时敏对天资高迈的王翚大为惊叹,立即邀他至太仓西郊的西田别业研习临古。
清王翚《仿黄公望山水图》17世纪60至70年代,王翚的神悟力学令他的仰慕者叹服不已,诚如其密友恽寿平(1633—1690)所言:“余见石谷画凡数变,每变益奇……变而至于峰。
”在《仿黄公望山水图》(1660)中,年轻的王翚严格遵循董其昌所要求的“以直皴填‘凹凸’之形”的黄公望笔墨。
虽然王翚酣畅灵动的天性在细节中有所泄露,然而作品的构图整体看来十分规整拘谨。
画面右上角的献词表明此作是“毓翁老先生”的寿礼,献词以“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四字对联起首。
对联的原作者张雨(1283—1351)本意是在表示对黄公望画作的赞美,王从董其昌在陈廉《小中现大》册第八页上的题跋中摘录出来,将长者的康健比赋成山水的华茂,这种贴切的褒赞——或是对日后“山水清晖”之誉的自我宣告——蕴含着清初的祥和盛世所带来的自豪与快意。
虽然王翚《仿巨然山水》(1664)的构图有着传巨然《雪图》的影子,但是其直接模板却是《小中现大》册第五页陈廉所作的《仿巨然雪图》。
王翚自由地对陈廉构图中的各个元素进行了调整,他放大前景左侧的松林,并将其与中景的小松林斜向交搭,小松林继而又与背景中央峰峦的蜿蜒律动彼此贯通。
在将状若散麻的“披麻皴”转变为充满生机的动态载体时,王翚的每一笔也在贲张与舒展,整体形成了正漩和反漩之流起伏翻腾的“气势”。
王翚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左:清王翚《仿巨然山水》;右:清王翚《仿巨然山水》局部然而,王翚并不认为绘画中的书法性抽象应该取代模拟再现。
针对董其昌“画欲暗不欲明”的观点,王翚反驳道:“画有明暗,如鸟双翼,不可偏废,明暗兼到,神气乃生。
代著名画家-王翚山水作品精选(下)

代著名画家-王翚山水作品精选(下)▼
王翚青绿山水精作《小变赵伯驹法》
清王翚《寻梅图》
清王翚《云壑观泉图》
清王翚《溪山雪霁图》
如诗如歌的王翚《仿李营丘山水》
清王翚《嵩山草堂图》
清王翚《松竹幽居图》
王翚兴会偶得之作《溪山佳景图》(溪山佳境)
清王翚《匡庐读书图》
清王翚《翠竹幽居图》(徐邦达审定)
清王翚仿卢浩然嵩山草堂图
清王翚《层岩晓色图》
清王翚《溪翁兀坐图》(刘九庵跋)
清王翚《溪山鸣泉图》(溪山图)
清王翚《万壑松风图》
清王翚《山园佳趣图》
清王翚《松风涧响图》(吴湖帆题跋)
清王翚《秋山万重图》
清王翚仿黄公望山水图
清王翚《虞山枫林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王翚仿巨然烟浮远岫图
清王翚《懒龛书屋图》
清王翚《仿吴镇山水》(刘作筹虚白斋旧藏)
清王翚《溪山幽谷图》(王季迁旧藏)
清王翚《柳塘荷鸭图》(笪重光题跋)
清王翚《夏日山居图》
清王翚《山川浑厚图》扇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王翚松壑观泉图卷
清王翚《雪霁图》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
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
江南省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常熟)。
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
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
浅谈王翚《仿巨然楚山欲雨图》

浅谈王翚《仿巨然楚山欲雨图》作者:秦昊禄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7期摘要:清代“四王”是中国清初画坛的正统画派,王翚是“四王”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幅《仿巨然楚山欲雨图》是王翚众多精品画作中的一件,尤为珍贵。
关键词:“四王”;王翚;虞山画派;天津博物馆;《仿巨然楚山欲雨图》清代“四王”是中国清初画坛的正统画派,是中国画坛中最为重要的一股力量,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中国宫廷绘画的代表。
“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历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影响后世300余年,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重大且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津博物馆藏有清代虞山画派王翚的大量画作,并在展览中展出,《仿巨然楚山欲雨图》就是其中的一件重要作品。
“四王”因他们的艺术主旨、绘画风格相同,所以被后人统称为“四王”。
“四王”生活在中国明末清初的社会。
而彼时清代的绘画继承了元明两代以上的风格趋势,文人画占据了当时中国绘画市场的主流,出现了一批擅长山水画和水墨写意画的画家,“四王”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也孕育出了王翚这一派,统称为“虞山画派”。
他们的风格流派深受董其昌“南北宗”技法的影响。
“四王”的作品不仅受到皇权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同时也深深影响了整个清代山水画坛。
王翚是“四王”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清初画家中技法比较全面、成就较高的一位画家,在民间也有众多的追随者。
王翚,字石谷(1632─1717),号耕烟散人、鸟目山人,江南省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常熟)。
王翚自幼习画,继承家学,秉承了黄公望的绘画技法,师从王时敏、王鉴,其绘画题材主要是以山水为主,注重摹古,师法宋元诸家,而且还善于兼容并蓄,博采众长,风格多样,集唐宋以来之大成,汇聚南北画派为一炉。
王翚的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四王”出生在中国江浙一带,他们从小接触江南水乡的独特气质,看见的就是画中所描绘的重峦山叠的景色,袅袅炊烟,亭台楼阁。
经不断的耳濡目染,高山流水滋养了这一方绘画的沃土,王翚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
百幅中国名画欣赏与解析(下)

百幅中国名画欣赏与解析(下)《踏歌图》马远《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
它的上半部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
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协调地统一在同一画面里。
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宋宁宗赵扩把王安石的一首诗欣然抄录在画面上方:宿雨清矶甸,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这首诗点明了画的主题,也是宋朝皇帝对太平盛世的企盼。
《溪山清远图》·局部夏圭《溪山清远图》是南宋画家夏圭创作的国画作品,该作品描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清远秀丽景色。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局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宋代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江山秋色图》·局部赵伯驹《江山秋色图》是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为赵伯驹所画。
图中所绘显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仅在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写生蛱蝶图》赵昌《写生蛱蝶图》年代:宋,作者:赵昌,纸本:设色,大小:纵27.7厘米,横91厘米。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word格式]清画家王翚珂罗版《雪江图》卷——兼谈珂罗版书画的鉴别
![[word格式]清画家王翚珂罗版《雪江图》卷——兼谈珂罗版书画的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90e33f6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b.png)
清画家王翚珂罗版《雪江图》卷——兼谈珂罗版书画的鉴别珂年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发现经过铬馥盐处理的明腔膜层曝光后丧血会发q:硬化的现象.I867年至I871年问德国幕尼黑摄影师阿尔砒特擞据这?原理,以玻璃版基用r史际印刷,从『fii发明r珂皈日J刷.清末民韧珂版印刷传人我国,由于它较之依靠临摹复制,木版水印等传统复制方法具臂商效,墨色次丰富,逼真等优点.所以成为艇制一p国书画转为理想的印刷术.据《出版史料》记戟.我国最早利用珂版印刷书画碑帖的有:冉无锝俞复,靡泉,r宝书共同于I902年在海创办的文明书局,义柯由溧阳狱葆贤1:I904年彳E沪创办的有正书局,另有f1{邓秋枚,黄宾虹任沪创设的神州阑光社.和由无锡韶利孙rI9l5年在沪创办的艺苑真赏社.其中肯正书局用珂版印刷的书画,碑帖.搜宏富.选择精审,如所印行的《芥f吲嘶潜*酋受到鲁迅的称午(I割I)神州国光社民瑚四年{I9I5if-)用玻璃版印”的《下符<溪山晴蔼l刳(卷))册*.往封底所刊“神州国光槊集外精印碑版II录巾.州有精印历代书画名迹就多迓近日种.义艺苑真责社用珂罗I}叵特印书画碑帖多达540余种,均为弘扬传擂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莽}固喜:普三集工豫珂版《旨江罔卷.纵34厘米(画心纵275厘米),横8001qf米(连同引首题字拖尾书跋.盖【!|受当时印刷条件限制,嘲卷m34×20厘米的印本枇贴连接戒),采宜纸黑n版本.因陵卷未曾装蘸.又印本l:束小版社名称,故对于出版社以及出畈时间.均无法唧I确.但从浚l刳卷的印刷质最,lf五式以及流传情况疗耐来看,血系清来或民国初年的版奉.流传今年.H尺幅之长.保存之完好,均罹难得.图卷前柯引首,有乾睦帝弘所卸题口口夭倪(前蚺字巳残缺.下同),中间I-.端钤乾隆御笔印章.前隔水连接处钤有“天地一家舂,含英咀华”骑缝章.粥水中由弘历翘¨:”刚过小酋,饱魁,此足令每第?祥.地润秋霖峭越J|,朝霏时}办霄阳.巳欣乐口称各热,更I,哪】春滋麦.坐对皑皑中币慰,缱思捷估怃jff惶.乾隆年(1796年)小嘴节次日得霄应书以志冉,此后腱卷町币复题识矣.御笔.”钤|I;=l:皇帝”,”十垒老人朱自两印{图2)I蚓卷作者乐消代家t(1632一l7I7年),事谷畸耕娴敝人.乌日山人,消晖王八.iI:苏常熟人.镟弟f-.后转师王时敏.悉心临摹历代名作,熟谙请寐技法.机玄炸竹命他主持绘制Ⅳ麻巡圈》曲,井脚山水特晖”J!lJ字,声巷}盐着.与时被髓王原椰台称阴£.与圻,恽寿?F,井韵:“清初火家,清初画坛j:居卫流地位.所作以仿古多,功力深厚.镐铸南北画派r?炉.晚年画甩于确练中球蕾挥.为论者所难.弟f很多.稍:”虞山诚.其影响直避续到近现代山水两.所作《雪江I期》卷,l鞫飓宙款题“云束气接堆峡K川”寒通雪山lt_I.朴杜诗.己Ⅱ几秋塑H画于红叶山庄.犟(圈3).按此呵知设酮作1:清康熙四f八年(I709年),作者时年七十岁,应系王雏晚年之作.旧中内存借取唐代诗人牡iIi*古柚行》云米气接砸峡长,川出寒通霄山门”诗意.柯关蹦中所绘的内存.町以J,L同I:由弘历御ll瞽89穆有毒南翮一永善厣昔谓廿f木.”鼽{吾4薰旅人寒战由.泉弗冻幂长松,抬提白足游筇履.峰回路转境愈深,冒雾商鸦阵起.崖宽渡阔眺无际.口F远帆米至垒.剐开生面殊赵芾,一例长江万.卷尾独殴小孤亭,诗情足朴牡美.奄前绝后莫形容,运神善于嗟何以一真是睦吉之不足,舞之蹈之|耐已耳!登卯(I783年)新正i再趣.住这则长糖中.仪把两的山川雪霹.驴背觅句.冷烟寒林.楼居读书,峭壁环流,琳宙(此指遘院)巍峨,江上群鸦阵起,岸上旅人阳逮,江边舟船停泊…~作了描述.以反映雪景山水寂静蒲幽,安逸祥和的意境(阳4-嘲8).由此称赏此嘲卷与南宋画家赵芾的《订.山万里图》巷堪柯异曲同1: 之妙.同时义可知往图巷系”辛1l苒春(乾隆四fA年,公元l781年)”归人j国90内府,从此弘历便在罔卷上一再题|其,直至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不复题识.在此十六年问(仅乾隆列十七年来加题职),弘历在该圈卷画面的空隙处艟识多达廿处.其情形与他在所藏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屠图》卷(蛮系赝品) 题识累累完全相同.井且还在该图加钤石渠宝笈”“石犟定鉴”宝笈蜃编乾隆御鉴之宝”养心毁鉴藏宝”“希堂椅鉴堑”天子古稀”即事事所眭”修辞直诚等鉴藏印章多达匕}采方.使这件既被誉为”空前绝后蚝形择的艺术杰作,却遭到了如此乱加题识,印记的糟蹋,委实令人痛惜!叉I生i卷后隔水内还钤有五福五代堂占稀天于宝*,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陶冶赖诗篇诺印章.拖尾有和坤,槊国活,划墉嫠浩.兽文植五位大臣用工楷书写的诗跋《图9)在书画鉴藏界众所周知清高宗“弘历收藏至富.题跋也很多,但鉴别能力却羞.往往弄假成真”(张珩《怎样鉴定书画》).如上文中提到他鉴藏井题识累累的《富春山居图卷,使足他说假成真的硅倒.因此.尽管按珂版印本上的画笔和体貌来看.堪台t-犁晚年“简练中求苍浑”的画风.加J:拙所在乾隆四P六年(1781年)蛤获此圈卷后的题识中有称:”颦画鼗内府者甚夥,亦多腰鼎,独此卷浑穆高古,寒气逼人,较之宣和《雪江*,斯为l无缝天衣矣之语.但是,有关该图卷原述(即珂I}叵影印之母奉)是否系王翠真迹.仪根据珂罗版印本来鉴别实难断言,又币知这件曾藏清官内府的王犟《雪江圈》卷.至今尚在人间否?有关对珂版书画的l箍别,首先《r解珂罗版印刷的原理和一些辑|关{日】醒及其背景.珂罗版印刷技术于请代比绪初年由日本传人中国珂罗版书画可分为单色和套色彩印丽种.如l:述珂罗敝王辈《雪江图*卷,即系单色印刷.昕以无论从其形体(圈卷由34×20厘米的印本粘砧连接而成),景色的渗透程度(因未装裱,看背面便可见墨色的难渗纸背).印章(墨色)等方面便可明辨.然而.日本一些从事珂罗版印刷者于民国初年即在上海开办珂版彩印所.大量复制中国书画投艘市场.由于此类珂罗版彩印产品的印制技术相对先进,已不限于印小幅,而且墨与彩色兼备(印章也复制成红色).加l:它将产品通过简单的装裱,以低廉的价格销售.深受当时市场的欢迎.=:P年前,笔青彳E上海友人处就弛过一件珂版彩印, 装磕为纸镶绫边(装磕为节省成本计,用材大部为纸质,唯边沿系花缝)的自尼山人王一亭(震)《达摩面壁圈靠轴,从彩印的效果来看.无沧画笔的墨色,教字的墨色.都与真迹有很大的差距,二者最大的区别,彩印的墨,色均缺乏厚蓖感(墨,色难以渗入纸背所致).又无神气,只需梢加分辨就可明r.从所见这件珂罗版彩印产品来看,当时的出版商虽以此来牟利,但井无以此作伪造假米牟取暴利之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当时就有一些”好事青”便选一些印刷较好的珂罗版彩印产品,通过添笔(如伍山臣墨水画上添加皴笔染色等)填墨(如将款字双勾后填墨)润色《如花卉,花盖的加色点色),精装硪等手法,使彩印产品变为名家真迹.以此欺人牟取番利.加上这些经过当年”加工过的作品,经过数十载的寒暑风雨,由于纸墨色彩的陈旧,会给鉴删增加田难.但是,由于当年的珂罗版彩印复制书画的技术,逆远束达到令日日本II玄社蝗网印刷的逼真程度.它与恬画真迹相比,由于舔笔,润色等朦因,使得笔蒜,色彩更难见生动自然,总体L看它H能得其形似而巳再说埘版彩印画I:的印章,堪管亦是红色,但是它亍蹙柯用印泥所钤印章所产生的质感(自然生动的立体感),若用放大镜米仔细观察体会就自能分辨.笔者曾见过一件『R裱的任伯年《粉蝶牡丹l主l》,系纸本设色该图最可感人之处在于围中牡丹托蕊所点藤黄色竟然凸于纸面,实非手绘币能.但笔者经对泼圈上印章的细察后就有”板滞之感而顿生疑襄.为了辨明真相.在征得藏家同意后,揭F辕褙命纸.当看过浚图纸背后,终f证实渡翻即是经过当年”加r(润色点彩)过的珂版彩印产品.由此可见,以看画心纸背墨,色的渗入程度米鉴别,当不失是最直接,最有嫂的方法(责璃:唐陌楚)第七届铜元研讨会在西安唐城宾馆成功召开2OlO年9月11日,由第七届铜元研讨会篝备委员会主办,陕西省钱币学会,西安收藏会承办的第七届铜元研讨会在西安唐城宾馆成功召开.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有:跨安市收藏会会妊王明亮,陕西民间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收藏发行总l监商玉书,陕西省钱币学会秘书长刘金坪,掰安市收藏协会剐会挺,陕西省钱币学会《钱币研究》主编囊水清等人.米自全国23个省市及澳门,台湾地区的105位铜元收藏家学者及收藏爱好者参加丁此次研讨会,台湾着名钱币崆藏家朱挝圭先生敦辞本届肼讨会议,辑结学术论文二t篇,均为近年度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议定第八届中国铜元研讨会月2011年在长襻举行■(末刊饨佩)。
王翬《溪山渔乐图》绘画风格的变化及其现代启示

王翬《溪山渔乐图》绘画风格的变化及其现代启示作者:郅婷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2期摘要:通过对王翬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的了解,学习其绘画方法以及创作态度。
并通过大家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变化”,来反思作为学习者,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自己的学习。
关键词:气韵;生意;严谨;感动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040-01一、《溪山渔乐图》的画面特点,以及画家在此前后期的某些作品对比王翬画风独特,能集古人之精华,成自己之风貌,这是极其可贵的。
以1667年的《水田蒲柳图》、1698年的《溪堂诗思图》为例,通过对比来了解其不同绘画时期的画作风貌。
从《水田蒲柳图》来看,能感受到画家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虽然是一幅扇面,取局部之景,但笔法工细,设色清丽,生动的传递出江南小景的生趣盎然、清幽灵动。
在此画作中,石谷巧妙的将古人之书法用笔融入其中,增强画面的张力与韵律感。
在树法的处理上选择以丛树来表现,既表现出石谷自身深厚的技法功底,又能将自然之景的生生不息之意呈现出来,整幅画面不难看出画家清丽工秀、严谨的画风。
再从《溪堂诗思图》来看,同样不缺乏对景观细节性的描绘,但画面中明显多了些苍茫,浑厚之意,用笔更为遒劲,增添了更多意蕴,耐人寻味。
《溪山渔乐图》是王翬54岁时的作品之一。
观看画面,首先传递出来的便是开阔、浑厚的气象之美,让观者顿觉舒畅,而后则是融入了书写意味的极强的笔墨组合,使画面充满了节奏感。
在山与水的的相互映衬下,给人山岚气清、温润华滋之感。
在构图中,借助于平远、深远,将画面的空间拉大,给人以宽阔之感,并由远及近,运用具有概括性的笔墨,将山、水、树、石进行取舍与组合,使画面整体之势趋向平和,给人以稳定之感。
将渔人置于前景之中,使画面增添了生气,渔人渔乐之感自然传之于观者。
此画作也代表了石谷清润、脱俗的画风。
从这三幅间隔各十余年的画作来看,可感受到石谷不同绘画阶段中的求思求变。
王翚兴会偶得之作《溪山佳景图》(溪山佳境)

王翚兴会偶得之作《溪山佳景图》(溪山佳境)清王翚溪山佳景图瀚海2014秋拍成交价345万元王翚(1632-1717),字石谷、臞樵,号乌目山人、耕烟散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
江苏常熟人。
出生于文人世家,得王鉴、王时敏指授,四十岁后成为一代大家。
与清初画坛的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为“四王”,“虞山画派”开山之父。
王翚的绘画秉持“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延续和发展文人画的优秀传统,既有严谨的法度又不为成法所囿,融诸家技法而彰显个性。
整幅作品采用立轴式的构图,近、中、远景层层递进,空间上增强了画面的深邃感。
在蜿蜒的水面上,引导观者通过前景的垒垒石块和错落垂柳来到中景的屋舍、楼台、树林,扁舟,继而来到远处的高山、云雾。
近处错落的垂柳参以真树形态,用笔苍劲中见简率;变法的短披麻、牛毛并举,用圆润之笔,以繁密皴法层层擦染形成可游、可居的真山形象;远处山峰以枯润相间的墨法,侧峰勾点而成,与山体皴法融为一体,以留白表现飘渺的云雾,尽得山峦浑厚秀逸之态;林中楼舍的人物、泛舟溪上的渔翁又让画面不失韵律美。
画面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疏朗闲放,古趣盎然。
王翚《溪山佳景图》赏析来源/中国收藏网【导读】此图中是一片闲逸的乡居景致,前方平原采用“三折式”构图,此作集合了王翚以前诸家笔意,但只在似与不似之间,似离而合,似合而离,颇似一幅实验性的绘画。
比如所仿米氏云山,以及仿倪云林的坡岸,风格入眼虽熟,却似是而非。
究其个中原因,这必须要谈到王翚的“仿古”的绘画。
图中小洲蜿蜒,水草丰茂,弱柳依依,间置亭屋,或围以短篱,或筑台眺远,颇似文士们的别业草堂,屋中有人啓户读书,径下有童子耕牛,生活气息极为浓厚,一派江南水乡的生气。
有岸柳低拂,风姿绰约,若向远处极目眺望,树木随之愈渐愈小,远岫云气零渺,也正合烟云供养的隐居情怀。
王翚自题“帆樯柳外出,鸥鸟镜中飞”句,画面中景处一缕和风吹过,右岸正有一叶扁舟缓缓而出,而近景中两行鸥鸟飞过读书人的草堂,不知是否识得吟诵的诗篇,这两处点缀正是王翚久存胸中,而苦求不得的意境,此画一成,倒是觉出诗画间有几分会合之处。
清初六大家王翚作品欣赏(五)

清初六大家王翚作品欣赏(五)清初六大家王翚作品欣赏(五)溪山晴翠图立轴设色绢本 1686年作青绿山水设色绢轴洞庭秋色手卷水墨纸本款识:江皋雨过秋客老,一声飞雁新霜早。
洞庭缥缈两峰青,雨黛烟鬟翠如扫。
丹枫叶烂春花明,白沙鱼游潭水清。
洒家高挂青旗远,回首江山无限情。
行人待渡矶头主,隔岸相呼归兴急。
鸥边柔橹过江东,欲问仙源何处入。
余昔曾游云水乡,紫蒪风起钓丝凉。
于今景物依然在,听彻吴歌思断肠。
闲窗挥洒兴何好,幽趣无穷知者少。
眼前披玩倚江亭,一碧平湖镜光晓。
昔白石翁题画诗也,今录一过合于是图,此仿董巨笔意而率兴点染,江山苍霭云悠悠,不敢自称为画。
第遣怀却念是耳。
海虞王翚。
钤印:王之印(白)、石谷子(朱)题跋:昔余尝见王石谷溪山霁雪卷,陈葑叟题句有太仓画手数三王,留得耕烟擅独场之句。
其当时名流推重如此,况距今百数十年哉,观此快极。
蒙山社长属题,莆田郭尚先。
钤印:臣尚先(间)、兰石(朱)江村田渚镜心 1687年作黄鹤山人林壑欎密太行山色手卷设色纸本1687年作(1100万元,2005年12月中贸圣佳)款识:岁次丁卯端阳前四时拟关仝笔。
引首:太行山色。
乌目山人作安麓村旧藏。
桂复指书。
钤印:渎井后民(白文)、六十后书(朱文)、文学深酒(白文)王翚的艺术才华其实高于其它“三王”。
他是当时最善于博观厚积的集大成者。
但凡前朝历代大师的优长,他都能巧妙地继承以为己用。
此幅《太行山色》,画面富有强烈的疏密虚实对比。
丁卯年王翚55岁,正值壮年,他的艺术此时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王翚对包括关仝在内的北派山水各家都有过精深的研究与摹拟。
北派画家荆、关、范、李诸辈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太行、秦岭、终南、王屋等最具北方特色的山区。
语云:南线北皴。
北派素以较短促的笔触刻画山石之坚硬、粗糙及干燥特征,北方山脉因植被贫乏而石骨毕露,故而不宜施放柔润的长线。
《太行山色》一图充分显示了王翚对北派画风的深刻理解与娴熟表现。
太行乃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其山势雄阔险峻,天下称奇。
清王翚《太行山色》手卷浅析

清王翚《太行山色》手卷浅析清王翚太行山色手卷设色纸本成交价3220万元【作品鉴赏】王翚《太行山色》手卷,全图所绘太行山脉景色,气势雄伟,境界阔大,其峻岭逶迤,连绵不绝。
其如翁方纲于题跋中所赞山之高耸为“奇哉峻削插巨峦,接以云树弥高寒”,谷之深密若“万壑苍然郁松吹”,岭之绵长如“千里太行青不断”。
全图以烟波浩渺、春暖花开之江岸为始,继之以峰峦叠嶂,丘壑纵横,其间有崎岖小路、栈道联结,绝似冯敏昌在题跋中之亲身体验“雨过奇峰悬鸟道,云开峻坂绕羊肠”。
山中雾蔼弥漫、烟岚浮动,楼阁、寺院、行旅掩映于内,远峰、云海起伏于外,浑穆苍茫、如梦似幻;卷末以水村幽居,渔父闲钓为结。
展阅全卷,既可以流连于王石谷纯熟的笔墨技巧,其勾皴点染,“不觉亹亹布置如许”成竹在胸之自信,又似慢慢体会人生之起伏波澜,艰难困厄后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否极泰来,循环往复,最终又回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禅境。
有清一代,以“四王”为首的宫廷画派一向以“临、仿、摹、抚”历代名家为个人的创作取向,虽言临学某家,实为移花接木,遗形取神,以再造自家风格。
以此卷来看,王翚写北方山水,虽云“仿关仝笔”,实际上主要以北宗关仝、范宽、李成笔法,间杂偶用南宗董、巨一路画法绘成,翁方纲言“王翚中年负奇气,不拟其形拟其意”,说的也应该是这种创作的态度。
其一方面体现出王翚尊重古人、学习古人的谦卑用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融会诸家,即“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之自成面目,超人一等的艺术天分。
根据陈履生先生编着的《王石谷绘画年表》的不完全统计,王翚模仿过的从南朝梁代张僧繇至明朝马文璧不少于40多位画家,具体如见下表(王石谷临摹历代画家作品),从中不仅可以窥见他临摹的古代画家之全,其钟情于南宗董、巨之盛,且于北宗山水的临摹创作中,其对关仝和范宽、李成三家的热情也是显而易见的。
王翚此卷自题“仿关仝笔”,按翁方纲之题跋所言:“张庚曾见关仝卷”,既然公元1685年出生,且晚于1632年出生的王翚53年的张庚曾经展阅过关仝画卷,那么王翚临摹关仝那个画卷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早期王翚二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下)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早期。
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
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我们这里介绍四王之一画家王翚作品。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
江南省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常熟)。
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
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王翚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
在四王中比较突出。
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四字作为褒奖。
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因他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将其称为虞山派。
传世作品有《范华原武夷叠嶂图》《晚梧秋影》《洞庭秋色》《太行山色》《杏花春雨》《松溪茅屋图》《仿右丞山阴雪霁图》《溪堂佳趣图》《松壑隐居》《临安山色》《春谷幽居图》《溪山幽谷图》《乐志图》《庐山白云图卷》《秋山觅友》《江山卧游图》《李成关山雪霁图》《拟李希古起蛟图》《仿大年水村图》《溪桥峻岭图》《夏山真逸图》《唐人诗意图》《万木奇峰图》《春山深秀图》《荷庄清夏图卷》《夏五吟梅图》《王晋卿采菱图》《仿李营丘小景》等。
着有《清晖画跋》等。
清代早期王翚《范华原武夷叠嶂图》赏析《范华原武夷叠嶂图》镜心设色绢本1685年作款识:范华原武夷叠嶂图。
乙丑清和月,王翚临。
钤印:王翚之印(朱白文)、石谷子(朱文)“四王”的“复古”山水,是清代画坛的一个重要时代标志。
尤其是王翚,致力于临仿宋元诸家,可谓登峰造极。
故乃师王时敏慨叹:力追古法者:“亦不过专学几家,岂能于历代诸名迹尽入其阃奥,且形似者或神不全,神全者形多未肖。
求其笔墨逼真、形神俱似,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者,五百年来从未之见,惟我石谷一人而已!”王翚的山水,学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为40岁以前;中期为40-60多岁;晚期为68岁回乡以后直至去世。
观存世作品,可知中期作品技法最为精湛而且全面。
此《范华原武夷叠嶂图》为王翚54岁所作,时值中期盛年。
其画面虽然篇幅较大,却极尽工致,无一丝懈笔。
画中危岭叠巘,绿树青嶂,云霭峻岭,虚实得当,清溪隐约蜿蜒其间。
江山深远,极目难尽。
虽款式自言以北宋范宽法写武夷山水框架,却参用南宋院体画家的青绿染色。
整图基调淡色轻染,夹叶树、茅房等主景施以重色,华丽清新,古雅厚重。
王翚曾于《清晖画跋》自语:“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
”可见其在设色的探索与投入,可谓用尽心智。
同为清六家的恽寿平,素以用色擅长著称,仍对王翚青绿山水推崇备至。
曾言:“青绿设色,至赵吴兴而一变。
谷子廿年静悟,始于密妙处爽然心开,独契神会。
观其渲染,直欲令古人歌笑出地,三百年来所未有。
”细品此作,信非虚言。
王翚山水虽存世不少,但青绿细笔的作品却是翎毛凤角。
清代早期王翚《晚梧秋影》赏析《晚梧秋影》轴纸本墨笔1686年作题识:晚梧秋影。
丙寅七夕后三日,王翚秉烛戏墨。
钤印:王翚之印(朱白文)、石谷子(朱文)本幅上有恽寿平行楷书七绝一首并长题。
有乾隆、宣统内府印“乾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十二方印。
诗堂上有乾隆行书诗题。
丙寅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王翚时年五十五岁。
《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
从恽寿平题识来看,此图应为写实之作。
图中墨笔绘池上高梧疏柳掩映书堂,坡头二人对语。
笔法松秀,意境淡远。
在王翚众多的摹古、仿古的宏篇巨制中,此种写实的园林小品犹显清新可喜。
王翚常与恽氏相往还,“商论绘画”,是以王画再加恽题身价倍增。
正如恽氏在给王翚的一封信中所说:“先生之珍图,不可无南田生之题跋,敢云合则双美,庶非糠秕播扬耳”。
清代早期王翚《洞庭秋色》赏析《洞庭秋色》手卷水墨纸本款识:江皋雨过秋客老,一声飞雁新霜早。
洞庭缥缈两峰青,雨黛烟鬟翠如扫。
丹枫叶烂春花明,白沙鱼游潭水清。
洒家高挂青旗远,回首江山无限情。
行人待渡矶头主,隔岸相呼归兴急。
鸥边柔橹过江东,欲问仙源何处入。
余昔曾游云水乡,紫蒪风起钓丝凉。
于今景物依然在,听彻吴歌思断肠。
闲窗挥洒兴何好,幽趣无穷知者少。
眼前披玩倚江亭,一碧平湖镜光晓。
昔白石翁题画诗也,今录一过合于是图,此仿董巨笔意而率兴点染,江山苍霭云悠悠,不敢自称为画。
第遣怀却念是耳。
海虞王翚。
钤印:王之印(白)、石谷子(朱)题跋:昔余尝见王石谷溪山霁雪卷,陈葑叟题句有太仓画手数三王,留得耕烟擅独场之句。
其当时名流推重如此,况距今百数十年哉,观此快极。
蒙山社长属题,莆田郭尚先。
钤印:臣尚先(间)、兰石(朱)清代早期王翚《太行山色》赏析《太行山色》手卷设色纸本1687年作。
款识:岁次丁卯端阳前四时,拟关仝笔。
引首:太行山色。
乌目山人作安麓村旧藏。
桂复指书。
钤印:渎井后民(白文)、六十后书(朱文)、文学深酒(白文)王翚的艺术才华其实高于其它“三王”。
他是当时最善于博观厚积的集大成者。
但凡前朝历代大师的优长,他都能巧妙地继承以为己用。
此幅《太行山色》,画面富有强烈的疏密虚实对比。
此图充分显示了王翚对北派画风的深刻理解与娴熟表现。
太行乃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其山势雄阔险峻,天下称奇。
他将“三远”中的深远与平远并现于图中,两端平之悠远,主体则深之幽远。
画中之群峦重叠、密林幽深使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山峰高处可接云天,山谷狭处仅容一线,山与山依傍牵连,形成了恢宏磅礴之势,岩壑间溪流泉瀑或湍急或舒缓奔流宣泄。
王翚对景物的描绘,特别在山石的造型上尽呈千变万化之姿,或雄壮如浩荡之旅,或奔涌如怒涛狂澜,或盘桓如巨兽,或峭拔如剑戟……至于树木,繁茂处密不透风,满目森然,疏朗处,豁然临风,神清骨爽。
树的画法不拘一格,双勾、夹叶、亦圈亦点。
王翚此图的云水无多,虚处有限。
空灵之水只在山之尽头方轻泛微波,散漫出淡远之意。
清代早期王翚《杏花春雨》赏析《杏花春雨》立轴绢本1690年作此《杏花春雨》创作于庚午二月,时年59岁,是其创作最佳时期。
王石谷35岁至60岁阶段的作品最为精彩。
这个时期,他广为吸取前人技法,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形成面目众多,技法精湛,作品明快生动的风格。
此图写云山曲水,屋舍村落,池塘边杏花围绕。
整幅画设色淡雅,题材新颖,用笔秀逸脱俗,比之拟古之作更具生活气息,画面股平静雅致、清丽工秀、似有世外桃源之感。
清代早期王翚《松溪茅屋图》赏析《松溪茅屋图》立轴庚午(1690年)作题识:水国秋来少见晴,夕阳忽映小窗明。
西风飒飒林间叶,乍听犹疑是雨声。
王翚。
松溪茅屋,丹丘生与勾曲外史作,笔趣不凡,得荒寒之致。
石谷王翚。
庚午重九前三日,奉赠维在先生博笑。
耕烟散人王翚又识。
钤印:王翚之印、石谷、王翚之印、石谷、耕烟散人、意在丹丘黄鹤白石青藤之间苍松独立,翠竹数竿,矮屋一椽,围短篱,绕清流,一士人在绿筠、碧水、青山映照间启户读书,屋外孤鹤徘徊,回顾主人,仿佛若有所待。
俗客不到,松竹之声皆寂,天空水阔,意境清远静寂,故笔墨亦清淡无燥色。
唯松叶与鹤尾一点浓墨相照应,于是精神跃出。
淡宕而有生动之致,在石谷画中并不多见,晚年尤乏此清逸之趣。
作者是年五十九岁,图上题之再三,是其盛年佳制。
清代早期王翚《仿右丞山阴雪霁图》赏析《仿右丞山阴雪霁图》手卷水墨绢本庚午(1690年)作题识:庚午长夏,仿右丞山阴雪霁图。
虞山石谷王翚。
钤印:上下千年、石谷子王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格调明快。
王石谷40岁时,已经在王时敏和王鉴的扶植和指导下二十年,期间观摩和临写古人名迹无数。
其中不乏有很多仿王维的作品,此幅《仿右丞山阴雪霁图》就是其画风已臻于成熟完善时期的一件,看其款题虽然为仿王维,实为揉合了王维和李成两家所长,并掺以己意。
图中王翚用实笔绘出群峰的同时,又用湿笔淡墨烘托出远处的山岭,隐隐约约,布局繁密,再加山顶皑皑白雪,制造清冷空灵之境,令人遥想无限。
整幅画面,松声如涛,回荡不绝,飞泉直泻,峰高崖险,山深岭邃,绵亘无尽,万壑千崖的雄奇景观跃然纸上。
笔墨雄美中见雅致,严谨而又不失生动。
王翚山水画,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25岁以前为早期,主要摹仿古画,笔墨尚未成熟,显得有些幼稚,他35岁到60岁为艺术创作的中期,这时期他广泛吸取前人优良技法,融汇诸家之长,作画专心精意,作品最为精彩。
60岁时,他由王原祁推荐,被康熙召幸进京了。
此幅《仿右丞山阴雪霁图》正是进京前的黄金时期所作,时年58岁,堪为佳构。
清代早期王翚《溪堂佳趣图》赏析《溪堂佳趣图》设色绢本1692年作款识:溪堂佳趣。
黄鹤山樵有此图,彷佛香山池上之意,幽澹天真,全以右丞为师,盖叔明早年杰作也。
壬申夏六月,长安客窻对橅大槩,呈敦翁老先生教正。
虞山晚学王翚。
钤印:王翚之印(朱白)、吴山石谷(朱)、意在丹丘黄鹤白石青藤之间(朱)《溪堂佳趣图》作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是年王翚六十一岁。
题款所说的“长安”即都城北京,与他六十岁应诏进京主持《康熙南巡图》巨幅长卷的时间相对应。
根据款识,可知此图是因在京城看到了王蒙早年的名作《溪堂佳趣图》,受此启发而画成此图,虽云临摹,实际借了王蒙的画意而自出机杼。
远景山峦隐约,中景溪堂宽敞,林木掩映,堂上主人席地而坐,旁有童子侍茶,兴起观庭前双鹤起舞,近处溪桥上有朋曳杖来访,童子追随其后。
山脚下溪水潺潺,岸边秋林环绕。
穿过小桥,有数间茅舍于路边,再顺着这条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村舍错落分布在山腰间。
再往上行,山石变得高耸,而小路也渐渐被隐没。
纵览全图,仿佛置身真山水。
山色如黛,林木繁阴,溪水萦绕,荇菜参差,隐者在此饮酒品茗,谈经论诗,狎鸥玩鹤,一派清高、达观、恬静、闲适的文人士大夫情趣,令人无限神往。
此图山石以淡墨干笔皱擦点画而成,显得苍茫深厚;树木则以深黄、赭石等点染,再加以浓墨、石绿色衬托。
此图虽称山水,实则是山水、人物、花鸟三科的综合性巨作。
图中有松、竹、槐、柳等十数种草木,或直或曲,或荣或枯,形态各异,应有尽有;山峦层叠,太湖石秀润,坡岸葱郁;流水与池塘动静皆宜;其中的房屋均不借界尺,徒手画成;人物神态悠然自得;仙鹤姿态优雅,或行或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