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特色
中国古建筑论文: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
![中国古建筑论文: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4912133968011ca300919c.png)
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渗透进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先进部分与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物质性体现,其中的人文思想形态特征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因此做好中国古建筑中的人文思想形态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特征,并为我国当前建筑设计提供文化支持。
一、中国古建筑中的主要人文思想形态在中国古建筑设计中,人文思想几乎涵盖了形制、布局、材料、尺寸、颜色、装饰等各个层面,而其中所要表达的人文思想形态也较为复杂。
因此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将其需要表达的思想形态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严格的社会伦理关系伦理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关系,也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核心。
根据人文关系其主要包括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以及家庭伦理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1)政治伦理政治伦理主要是以古代政治关系为基础,如君臣关系、官员的品级区分等,将其作为等级区分的基础,这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有着鲜明的体现。
如清朝建筑门钉的使用就有严格规定,皇宫为八十一颗(东华门为七十二颗),王府为六十三颗,公侯府为四十九颗,官员府为二十五颗,普通百姓不得使用门钉做装饰物。
(2)社会伦理社会伦理主要指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伦理关系。
如中国古代按照士、农、工、商作为社会等级的排列关系,因此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装饰牌匾往往使用“耕读传家”字样。
但是在我国宋、明清时期,随着社会风气以及商业的发展,商人建筑中出现了部分追求奢华的特征,甚至出现了隐蔽的“逾制”行为,如当时商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出现了“徽派建筑”“山西大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巨宅建筑,凡门廊厅级皆如大官舍。
(3)家庭伦理家庭伦理主要指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伦理关系,包括了家庭中的尊卑、辈分等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古代院落布局中,如中国人以北为尊,北京四合院布局中以北面正房称堂,作为供奉以及待客使用;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内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女眷居后院,佣人住倒房。
传统中国的人文景观与名胜古迹
![传统中国的人文景观与名胜古迹](https://img.taocdn.com/s3/m/1435236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0.png)
传统中国的人文景观与名胜古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
这些景观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了世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中国人文景观与名胜古迹,探索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一、故宫:中国明清皇宫建筑典范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故宫内部有数以万计的房间,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每个建筑的命名和设计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封建王朝的权威和荣耀。
二、长城:壮丽的中国古代防御工程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防御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
长城千里纵横,雄伟壮观,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登上长城,可以俯瞰壮丽的山河美景,感受到古代战争的厚重氛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三、泰山:五岳之首,中国文化象征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象征之一。
登临泰山,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景观,感受到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融合人文的传统观念。
泰山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中心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
四、西湖:中国南方水乡的美丽仙境西湖位于中国杭州市,是中国南方水乡的典型代表。
西湖的美景流传在千古,被誉为“人间天堂”。
西湖四季景色各异,有苏堤春晓、白堤秋风等脍炙人口的景点,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受。
西湖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蕴含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意和浪漫情怀。
五、布达拉宫: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布达拉宫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标志。
宫殿气势磅礴,金碧辉煌,融合了藏族、印度和中国汉族文化的元素,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氛围。
六、黄山:中国经典山水画的灵感之地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而著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98160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7.png)
干栏式建筑风俗人文干栏式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风俗人文特色。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象征和人文意蕴等方面,对干栏式建筑的风俗人文进行探讨。
一、干栏式建筑的历史渊源干栏式建筑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遗存。
它以原始的木结构和石材基础为特点,经过历代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干栏式建筑融合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二、干栏式建筑的建筑特点1. 结构特点:干栏式建筑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干栏、空栏和下栏。
其中,干栏为建筑的主体部分,上部为多层的木结构,下部为墙壁。
空栏为中间空出的过道,用于步行和通风。
下栏则是用来储藏物品和家畜。
2. 材料特点:干栏式建筑主要采用木材和石材作为建筑材料。
木材质地坚硬耐用,能够有效地抵抗风雨侵蚀;石材则为建筑提供稳定的基础与支撑。
3. 装饰特点:干栏式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造型的精美。
建筑外墙常常铺设彩色的石瓦和挂有民族特色的彩绘,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屋内还有精美的雕刻、彩绘壁画和木雕等装饰,展示了民族艺术的卓越成就。
三、干栏式建筑的文化象征1. 人社关系:干栏式建筑凸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尊重和关怀的价值观。
干栏作为建筑的主体部分,象征着家庭和睦、人际和谐。
空栏的存在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2. 地域特色:干栏式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各地区的人文风格和民族文化。
比如彝族的干栏式建筑中常常有民族图案和独特的传统纹饰,川西的干栏式建筑则体现了山地居民的勤劳和朴素。
3. 崇拜信仰:干栏式建筑也是中国传统信仰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壮族的干栏式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独特的祭祀场所和宗教装饰,体现了他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四、干栏式建筑的人文意蕴1. 历史记忆:干栏式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cdeef8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d.png)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古代,园林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供人赏析的美景,更是一种表达人文情感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以及其体现的人文精神。
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与特点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具有独特的元素和特点,其中包括古典建筑、园林景观、水池湖泊、假山以及植被等。
这些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园林的面貌。
古典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颐和园和苏州拙政园。
园林景观则通过山石、假山以及建筑物的布置和组合,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美感。
水池湖泊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用来呼应自然景观和建筑物,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园林中的假山则是通过石材或土壤塑造而成,形状各异,给人以虚实相生的错觉。
植被的选择与布置也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重要方面,以树木、花卉和草坪为主,通过精心打理,营造出宜人的氛围。
二、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追求。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强调“人合自然”,追求园林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园林的每个构造都力图与自然融为一体,并通过布局和景观的设置,使人们能够亲身感受自然的美。
园林中的水池湖泊和假山是天然山水的再现,树木和花卉的种植则进一步增强了园林的自然氛围。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注重精神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意境的表达。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园林设计应体现人的精神境界,通过园林景观的设置和摆放,营造出寓意深远的意境。
比如,庭园中的建筑物和假山的摆放往往有着特殊的含义,如以龙为主题的假山象征着帝王之气,而不同类型的桥梁则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
同时,中国传统园林通过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园林中的建筑物通常被设计成多功能的场所,既可以供人们赏景休憩,又可以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02c77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5.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二、严谨而谦逊的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层次分明、结构谋划严谨、美感均衡,但同时又力求谦逊和坦诚。
中国古代建筑几乎没有过多的外表装饰,往往都是朴实无华的设计。
建筑师们尽量隐藏宏伟和壮丽的结构,使建筑在整体上更显得谦和、含蓄。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代建筑更多地使用了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以体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三、追求谐美的比例和尺度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尺度和比例的谐美。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往往遵循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关系,力求各个部分的比例和谐、协调。
古代建筑的整体布局通常以中轴线为核心,左右呈对称布局,各个部分的尺度和比例都倾向于和谐契合,给人一种整体感和稳定感。
在建筑的细节处理上,也注重线条和比例的协调,使建筑呈现出优美的形态。
四、精细的装饰工艺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精细而繁复的装饰工艺。
古代建筑在外观、内部空间和细节处理上都会采用各种装饰元素来丰富建筑的美感。
这些装饰元素包括雕刻、彩绘、灯饰、瓦当、扛把等等。
雕刻和彩绘是古代建筑中最常见和重要的装饰手法,能够增强建筑的立体感和观赏性。
同时,在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上也注重装饰元素与整体结构的和谐配合。
五、体现社会文化与思想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的结构,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内涵。
古代建筑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
例如,皇宫建筑和宗教寺庙往往体现了中国封建帝王的权威和神圣,宅院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的尊严和约束。
同时,建筑中的壁画、雕像和文案等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哲学和文学等方面思想的表达。
六、自然光线的利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自然光线的利用。
建筑的布局、窗户和门的位置都精心设计,力求让自然光线尽可能进入室内。
古代建筑中常常会有天井、亭台、露台等空间,以增加自然光线的投射和变化。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节省能源,还能够给人一种舒适和开放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点的一些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色,对现代建筑设计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色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2152b45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7.png)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特色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园林建筑以山水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一些主要特色:1.山水交融: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山水相依”,追求自然山水的美。
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一幅美妙的自然画卷。
2.借景生趣: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远处的自然景观,通过借景的手法,使园林景观显得更加开阔和生动。
3.诗情画意:园林建筑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植物、建筑、道路等元素的配置,创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画境。
4.精巧的布局:园林建筑的布局讲究变化和对比,采用曲折的道路、高低错落的空间、幽深的巷道等手法,增加游人的探索乐趣。
5.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园林建筑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宏伟的宫殿,又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还有供人休憩的廊桥等。
6.寓意丰富的园林命名:园林中的建筑、景点常常以富有诗意的名称命名,寓意深远,充满文化内涵。
7.精美的园林装饰:园林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包括雕刻、绘画、书法等,这些装饰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8.社会功能丰富:古代园林不仅是皇族和贵族的游玩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交流学问的场所,具有丰富社会文化功能。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园林建筑的介绍,特别是关于山水相依、借景生趣等概念。
答案: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山水相依”,追求自然山水的美。
2.习题:请简述古代中国园林建筑中诗情画意的营造手法。
解题方法:参考课本中关于园林建筑的诗情画意部分,提取关键信息。
答案:古代中国园林建筑通过山水、植物、建筑、道路等元素的配置,营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画境。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701d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2.png)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杰作,多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使中国古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人文环境的尊重。
下面将分别从建筑风格、材料、结构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和建筑元素的协调统一。
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常以中轴线为基准,将建筑物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显示了中国文化中阴阳平衡的理念。
同时,古建筑还以其独特的屋顶风格著称。
传统的中国古建筑大多采用回廊、亭台、斗拱和檐下彩画等元素,使建筑物更加雄伟而华丽。
其次,中国古建筑的材料也是其特点之一。
古建筑主要使用的是木材和砖石。
例如,经典的中国古建筑——故宫(紫禁城)和中国古代园林——圆明园都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下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砖石也是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
中国古代砖石建筑技术非常精湛,通过精心雕刻和拼接,使建筑物充满艺术感。
古建筑的结构也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的结构方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最为著名的结构就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悬挑结构。
悬挑结构是指建筑物的梁柱只支撑建筑物的一部分,使得建筑物可以悬挑在空中,形成宏伟的景观。
这种结构方法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也能有效地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在结构上体现对天地自然的崇拜。
例如,屋顶的拱券形式被视为天穹形状的象征,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古建筑的艺术表现是中国古建筑不可忽视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中的绘画和雕刻艺术。
在古建筑的斗拱、门楣、窗扇等位置经常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作品。
这些雕刻作品往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例如传统的龙纹、凤纹等图案。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建筑物的彩画大多采用红、黄、绿和黑等鲜艳的颜色,使建筑物更加美丽夺目。
故宫的人文气息是什么
![故宫的人文气息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7bd09a1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17.png)
故宫的人文气息是什么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坐落在北京市中心。
它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皇宫,不仅体现着极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更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
故宫的人文气息包括了宫殿建筑、艺术品珍藏、文化传承以及皇室生活等方面,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故宫的人文魅力。
首先,故宫的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独特风格。
故宫的建筑采用了传统汉族宫殿建筑的规制,以“九重天”为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尊贵地位。
从紫禁城的主建筑大殿——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到后三殿——均宁殿、保和殿、乐寿堂,每个宫殿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们的建筑风格华丽而庄重,彰显了古代王朝的威严和典雅。
其次,故宫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这些文物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见证了历代帝王的品味和审美追求。
故宫珍藏的文物包括了书画、瓷器、玉器、金银器等多个门类。
例如,故宫收藏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精品,如御笔画和名家真迹,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展示了帝王对艺术的钟爱。
此外,故宫还珍藏了大量的瓷器,这些精美绝伦的瓷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巅峰。
故宫作为一个博物馆,不仅是艺术品的收藏和展示场所,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故宫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活动,向公众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例如,故宫举办了“故宫十二臣”、临时展览等多个展览,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主题的文物。
这些展览不仅让人们近距离观赏文物,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解说员讲解,向观众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此外,故宫还为游客提供了皇室生活的展示和体验。
在故宫内的一些宫殿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帝王和后妃的日常生活环境。
例如,德贞门中的太监和宫女陈设,金銮殿中的龙椅和华盖等,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皇宫中。
这些展示和体验,不仅让人们了解了皇室的生活方式,也展示了皇宫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皇宫,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宫殿建筑、艺术品珍藏、文化传承以及皇室生活等方面,都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化。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95dec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0.png)
中国古代的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有哪些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特点:1.木结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构架结构是古代中国建筑的核心技术。
木结构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和可持续性,有利于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2.庭院式布局:中国古代建筑通常以庭院为单位进行布局,形成了一种“四合院”式的建筑模式。
庭院式布局有利于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私密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3.屋顶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造型非常丰富,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
屋顶造型不仅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且还能有效防止雨水侵入,提高房屋的防水性能。
4.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在梁、枋、柱、墙等部位进行了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表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常见的装饰题材有龙、凤、山水、花鸟等,寓意吉祥如意。
5.风水学说: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风水学说。
通过选择地理位置、朝向、地形等,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6.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砖石、瓦等材料。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火性能,有利于提高居住舒适度。
7.建筑规模与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如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8.建筑风格演变: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经历了从秦汉时期的古朴厚重,到唐宋时期的雄浑豪放,再到明清时期的精细繁复等阶段。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9.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施工技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如榫卯结构、悬挑结构等。
这些技术在现代建筑领域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0.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
建筑中的雕刻、彩绘、装饰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通过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在房屋结构和建筑风格方面的独特魅力,这些特点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也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d14bbdfd0a79563c1e721c.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摘要】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而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研究中国文化,那么古代建筑是必不可缺的。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相比,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并且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并且封建皇家文化的影响,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公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
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
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
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
中国建筑特征中的人文情怀
![中国建筑特征中的人文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2e7a369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a.png)
中国建筑特征中的人文情怀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建筑传统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它所蕴含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指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和关注,以及对人类价值、精神和文化的追求。
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构造技术和设计理念,充分展现了这种人文情怀。
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情怀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是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互相渗透。
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选址取势,注重环境的自然条件,充分融入自然景观中。
例如,宫殿建筑常常建在山溪之间、林木之间,借助山势、水势来增加建筑的气势和美感。
庭院、花园等私家建筑也常常利用水池、假山、花木等元素,创造静谧、自然的环境。
这些设计上的考虑,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和谐共生的向往。
其次是与人文的关怀。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人的尺度,追求人性化的设计。
建筑的布局、空间划分、装饰等方面都以人为本,强调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不仅考虑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舒适感,也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常常设置庭院或者四合院,让人们在其中活动、休息和交流,强调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此外,建筑中还常常融入文化、艺术的元素,以表达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精神的满足。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情怀还表达在其技艺和工艺上。
中国古代建筑师们精通木、石、泥、瓦等材料的加工和运用,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构造和装饰手法。
这些技艺和工艺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师们的智慧和才华,也代表了民族工艺的精华。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彩绘、雕刻、窗花等装饰常常以自然、人物、传说等为主题,富有民俗文化的瑰丽和深远的内涵。
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也向人们传达了对于历史、文化和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情怀还表现在其寄托和象征上。
中国古代建筑物往往寓意深远,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特色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特色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6da03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64.png)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特色总结摘要:社会中各种人文因素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思想、设计的形成。
本文从"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家思想对整体建筑风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以及迁移等区域性社会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进行阐述,并且也对各地区建筑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地方性人文特色进行一定介绍。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道家;社会因素古代世界的建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道家思想。
并且讲究"风水","气"和"意境",也就是讲究居住场所与自然相适应,相融合,让居住者能够有最好的居住环境。
国外近年来对于中国的风水也开始逐渐接受,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
对于我国古代建筑,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精神》一书中有:中国建筑贯穿着一个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
"之说。
当今世界的现代建筑对于这种思想也逐渐从接受到吸收,一些有着超前概念设计的建筑已经开始体现这一现象,美国的流水别墅--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宗旨就是将自然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这一点,也是我们超前的想法。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将一个地方的居民的抽象思维模式的实体化,是对自身理想环境的一种追求。
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等等情感,只有在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会构成一个真正的理想环境。
而且,除了"天人合一"这一建筑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以及迁移也会在建筑上留下其独特的痕迹,这在下面将分别从北京民居,安徽徽州民居,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和岭南客家族民居分别讨论这方方面面将会给建筑带来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55b84f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e.png)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和追求。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详细讨论和扩展。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古代中国人崇尚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
因此,古代建筑常常以自然为依据,尊重自然的地形和环境。
比如,在山区,中国人通常选择利用山势建造建筑,以适应地形的起伏变化。
此外,中国人善于利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土坯来建造房屋,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功能和实用性。
古代中国人注重功能和实用性,建筑常常被用于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例如,在居住建筑方面,古代中国人注重室内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区分。
古代宫殿也被设计成能满足官员居住和政务办公的需要。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建筑可以对自然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美学的追求,强调建筑的整体和谐、比例和对称。
中国人倡导简约而不失豪华,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装饰的精致。
通过使用雕刻、瓷砖和彩绘等工艺,古代建筑物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建筑常常以山水、花草为背景,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园林风格。
第四,中国古代建筑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古代中国建筑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古代的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常常具有独特的宗教、哲学和政治意义。
例如,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威和尊严。
同时,中国的古代建筑也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对世界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材料和设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注意。
例如,中国的木构建筑技术在东亚地区广泛传播,并影响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遗产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遗产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d96b72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d.png)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遗产价值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历代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世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艺术、建筑装饰等方面,中国古代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1. 建筑材料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主要有木、砖、石、土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透视技法无疑是木材。
古人使用木材的技艺十分精湛,将木头经过精细加工,制成各种形状的榫头,然后利用卡片原理,安放在一起组成极为牢固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使用的砖石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古人将砖石进行合理的匹配与组合,使其既有建筑坚固牢靠的特点,又有纹饰漂亮的美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貌。
2. 建筑结构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也非常独特,其特点是手工制作,严格排列,具有很强的自然与人文的特色。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榫卯件的使用。
榫卯件在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它们不仅可以使建筑整体更加牢固,还可以为整座建筑注入一种优美的艺术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使用了一些特殊的建筑构件,如水平杆、支撑柱、压径木等,使整座建筑的结构感更加明显,形成一种独特美感。
3. 建筑艺术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卓越的美学艺术技巧完美的结合,使其在世界建筑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古代建筑所主张的“以人为本、追求自然”思想,已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而中国古代建筑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更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领域,工匠们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手法,如雕刻、彩绘等,使建筑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4. 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中国古代建筑不但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建筑所传承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未来将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人去探究和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30e057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8.png)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与价值一、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特色中,序列层次美、自然和谐美、结构精巧美、规格稳定美、造型意境美、屋顶曲线美和异彩纷呈之美,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
1.序列层次美: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美和序列美,这种美感体现在建筑布局的有序、建筑风格的渐变以及建筑功能的层次上。
如故宫建筑群,从皇城、内廷、御花园到宫苑,呈现出严谨的序列层次美。
2.自然和谐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将自然景观融入建筑之中,形成优美的画卷。
如颐和园中的万寿山、昆明湖,与建筑相互衬托,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
3.结构精巧美: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方面讲究对称、平衡和稳定,精巧的构件连接,呈现出独特的结构美。
如木质构件上的榫卯结构,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又展现出精巧的工艺。
4.规格稳定美: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上讲究规格和等级,如故宫的三大殿,建筑规格严格,呈现出稳定美。
这种稳定美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5.造型意境美:中国传统建筑注重造型艺术,通过建筑的线条、色彩、装饰等元素,展现出优美的意境。
如颐和园的佛香阁,其造型典雅,寓意着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
6.屋顶曲线美: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曲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如歇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曲线优美,富有变化,为建筑增添了动态美。
7.异彩纷呈之美:中国传统建筑在装饰方面丰富多彩,如木雕、砖雕、石雕、彩画等,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建筑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传统建筑在文化价值方面的体现:1.历史传承:传统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如故宫、长城等,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地域特色: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如北方建筑的雄伟壮观,南方建筑的典雅秀丽,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3.民族融合:中国传统建筑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点,如藏族建筑、蒙古族建筑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性。
古代中式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解析
![古代中式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cd56c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3.png)
古代中式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解析中式传统建筑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人文精神。
通过对古代中式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解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奥妙。
一、中式传统建筑的寓意与符号中式传统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符号,这些寓意和符号体现在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和色彩等多个方面。
比如,传统建筑的檐角和斗拱通常会以龙、凤、瑞兽等神话传说中的图案作为装饰。
这些装饰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代表着吉祥和福气。
此外,中式传统建筑的建筑规模、位置布局和门牌号码等都有着深厚的寓意。
比如,庙宇的规模一般会根据寺庙所供奉的神明不同而有所不同,位置布局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而许多古代建筑的门牌号码也体现了吉祥的寓意,比如“九”代表长久、永恒,“八”则代表发财、发达。
这些寓意和符号通过建筑的形式语言传达出来,让人们在欣赏建筑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中式传统建筑的空间美学中式传统建筑注重对空间的处理,追求着一种默契的和谐感。
传统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布局与设计,通过密植的建筑群体和严格分割的内外空间,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在古代建筑中,庭院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空间形式。
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庭院为核心,围绕庭院建造房屋,使每个房间都能够面向庭院,形成了一种开放的、以人为中心的空间格局。
这种空间设计不仅能够提供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中式传统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中式传统建筑在材料和工艺上也有很高的标准。
传统建筑讲究以天地人合一为理念,建筑材料如木、砖、瓦等都是天然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传统建筑还注重工艺的精细和技术的独特性。
比如,传统建筑中使用的建筑碑刻、雕花、窗棂等装饰品常常需要经过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这些技艺代代相传,凝聚了无数工匠的心血。
而且,这些装饰品通常融入一些文化元素,比如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经典诗句,让建筑本身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艺术品。
中国古代建筑介绍
![中国古代建筑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44ee8b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2.png)
中国古代建筑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地域、气候、宗教、哲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融合了艺术、科学和哲学的精华。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类型、特点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古代建筑的起源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古代建筑是由木材构建的,后来随着冶铜技术的发展,砖石等材料也开始广泛应用。
最有名的古代建筑遗址之一是中国北方的仰韶文化遗址,这里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瓮城、石砌墓葬等建筑,揭示了早期居民的住房和葬礼习俗。
二、古代建筑的类型1. 宫殿宫殿是古代中国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场所,也是表示统治权威的象征。
中国古代宫殿以紫禁城最为著名,它位于北京,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居所,规模宏大,建筑精美。
宫殿建筑通常以建筑群为中心,布局严谨,注重对称和平衡。
2. 庙宇庙宇是供奉神明的场所,也是信仰和宗教活动的中心。
中国古代庙宇包括佛寺、道观和神庙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阳楼和五台山。
庙宇建筑注重塑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常常以雄伟的门楼和高耸的塔刹为特色。
3. 园林园林是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之一,融合了建筑、园艺和诗画艺术。
中国古代园林以苏州园林最为著名,它们以精巧的布局、精致的建筑和精美的花草为特色。
园林建筑追求自然美和人文意境的结合,常被称为“自在人间”。
4. 防御工事古代中国面临诸多战乱和侵略,因此防御工事在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城墙、城楼和关隘等防御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疆土,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三、古代建筑的特点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构架,利用榫卯和斗拱等技术将木材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结构。
木结构的优点是轻巧灵活,适应了中国地震频发的环境。
同时,木材的加工和运输也更加便利。
2.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独特的曲线和装饰为特色。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e71685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f.png)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简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建筑造型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在建筑结构方面,中华传统建筑注重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进行组装,以实现建筑的稳固和灵活性。
这种结构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并形成了丰富的结构形式,如斗拱、柱头、斗栱等。
同时,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追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华传统建筑追求简洁、谦逊和平衡的原则。
建筑形式多为
单层或多层的檐式建筑,强调线条的简洁和建筑的比例关系。
建筑的布局也注重五行学说和风水的影响,以求达到吉祥、福气的效果。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华传统建筑追求精美的装饰和细致的雕刻。
建筑表面常常
装饰有对联、雕花、彩绘和窗棂等。
这些装饰既满足了建筑的功能,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和故事。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
的场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中华传统建筑,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审美观念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理解。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它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57db3d9195f312b3169a575.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它蕴含着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和哲学伦理思想,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之一,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
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群体组合,这一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尤其在封建社会,建筑活动始终受着礼制和“天人合一”时空观的深刻影响,以及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限制,“除了一些高台建筑以及佛塔之类比较高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显得平缓;不是执着地建造像西欧中世纪那样的教堂尖顶,而是热衷于使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以象征严肃的人间伦理秩序。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0db0555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8.png)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引言1.1 概述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从建筑的结构、布局到装饰的细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长历史进程中,吸收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
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到民居、园林,每一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讲究布局的对称和平衡,充分考虑空间的利用和节约;三是追求艺术的美感,注重细节的准确与精致;四是将建筑融入社会和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在当代社会,传统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如城市化进程、文化冲击等。
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措施和传统技艺的传承,才能更好地保留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传统建筑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对自然、艺术、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传统建筑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为当代社会所重视和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建筑的智慧和经验,为现代建筑和设计提供启示和借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凝聚着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心血。
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同时,传统建筑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围绕中国传统建筑展开讲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将在引言部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标,以及为什么传统建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将介绍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包括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并探讨它与社会、文化、民俗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特色第一临床医学院石苇张丽何潇潇臧博摘要:社会中各种人文因素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思想、设计的形成。
本文从"天人合一"的传统道家思想对整体建筑风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以及迁移等区域性社会因素对建筑风格的影响进行阐述,并且也对各地区建筑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地方性人文特色进行一定介绍。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思想;道家;社会因素古代世界的建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道家思想。
并且讲究"风水","气"和"意境",也就是讲究居住场所与自然相适应,相融合,让居住者能够有最好的居住环境。
国外近年来对于中国的风水也开始逐渐接受,并且有了一定的研究。
对于我国古代建筑,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精神》一书中有:中国建筑贯穿着一个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
"之说。
当今世界的现代建筑对于这种思想也逐渐从接受到吸收,一些有着超前概念设计的建筑已经开始体现这一现象,美国的流水别墅--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宗旨就是将自然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这一点,也是我们超前的想法。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将一个地方的居民的抽象思维模式的实体化,是对自身理想环境的一种追求。
人类有着自己的希冀、渴求和恐惧等等情感,只有在将这些情感通过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才会构成一个真正的理想环境。
而且,除了"天人合一"这一建筑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自然以及迁移也会在建筑上留下其独特的痕迹,这在下面将分别从北京民居,安徽徽州民居,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和岭南客家族民居分别讨论这方方面面将会给建筑带来的影响。
同时,建筑也是文化背景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社会影响因素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思想形成,这点将在下文中阐述。
北京建筑--皇城根儿下的骄傲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现了。
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
当代学者赵园曾经指出:"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其说赖有天造地设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如说更是社会演变的直接产物。
在'成因'中,政治历史因素显然大于其他因素。
"在四合院的形成过程当中,这一影响尤其显得重要。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传统四合院建筑的中庭称为天井,位于建筑中心。
井,堪称为中华文化的根源,古代官吏规定八户人家围井而居,井边土地为公田,每户一侧的长度为一里,里为距离单位。
公元前两千年的周朝文献显示,城市皆为9平方里大小,井字中央为皇帝宫殿,象征人民的精神之井。
北京的四合院无论是建造在东西走向的胡同北侧,还是南侧,院内北房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只是院门开设的位置不同。
胡同北侧四合院为正四合院,院门面南临街,门开在南墙东边,这在八卦中是"巽"位,在风水上是吉祥的位置,也是柔风、润风吹进的位置;胡同南侧的四合院如果南面不临街,开不了院门,则在北房西边开门。
这种院门的定位,完全是受北方自然环境和古代建造房屋的风水之说影响。
走进四合院,迎面就能看到垒砌精致的影壁。
影壁上每块砖都是磨制的,垒砌时磨砖对缝。
据有关民俗专家研究后认为,影壁是中国房宅建筑不可缺少的风水内容。
古代人迷信,认为人死后有鬼魂,如果在夜晚有孤魂野鬼游荡,闯进宅院就会不吉利。
而大门内有影壁,鬼魂见了自己的影子,就不敢往里闯了。
一些建筑学专家则认为,影壁是北京民居的重要装饰,它既可遮挡院内杂物,又可以使外来人看不见院内的情况,具有保私性。
尤其是一些影壁建造讲究,在其墙壁上雕饰有精美的图案和吉祥话语,大大增加了四合院的文化品位。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
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
这都是受元大都规划的制约,在明清两朝和民国以后大量修建的。
按照元大都规划,在较大的街道之间存在着小街小巷,北京人称之为"胡同"。
它们的布局整齐如棋盘,对大街、小街,乃至胡同的宽度都做了规定:大街宽24步(约合37.2米),小街宽12步(约合18.6米),胡同宽6步(约合9.3米)。
胡同是平行排列在两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之间的通路,两条胡同的间距为50步(约合77米),是四合院基地的进深。
胡同的东西走向排列和胡同的间距尺寸,制约了四合院住宅基地的朝向与进深尺寸:或者以两条胡同的间距建一四合院,在南边的一条胡同里开前门,在北边的一条胡同里开后门;或者将这一距离一分为二,修建两座四合院,分别在两条胡同开门,也就谈不上前后门了。
这样安排的尺寸实际上没有道理,皇帝就这么规定的。
有学者考证,最早胡同的诞生是因为京城中大官太多,每每都需避让,胡同就是为了行人方便避让而产生的。
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
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
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
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间"的审美属性偏于小巧而少雄浑之气,一定程度上切合古人偏于宁静独处的内心要求。
大多数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这是取"紫气东来"的吉祥之意。
大门楼飞檐翘角很华丽。
说是门楼,只不过它比南房要高一些,被习惯地称为楼了。
登上台阶后,在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圆石鼓,上面浮雕着守门的小兽。
据传说那小兽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
北房最高,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
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
屋内北墙上挂有字画和对联,靠墙置一张硬木做的长条案,上面摆放着花瓶、香烛等,正中央是一块木制的祖宗牌位。
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桌,两边各置两把太师椅。
逢年过节时,桌上摆有酒菜点心,以祭祀祖先。
长辈坐在太师椅上,小辈门依次上前给老人磕头请安祝福。
堂屋的东西各有一道门,通向北房的另两间屋子,那里是住房。
因房前有走廊,窗高屋亮,冬暖夏凉。
是全院最好的房子,所以是家中长辈的居室。
小辈住在东西厢房,长辈一旦有什么不适,哪怕刮风、下雨、下雪,儿孙们也可以沿着游廊到正房去问安。
这种房屋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家庭观念和东方的伦理道德。
过去一个四合院只住一家人,后来由于住房的修建赶不上城市居民增加的速度,住房越来越紧张,一座四合院便住进了两家、三家......甚至多到十几家,成为目前北京人所说的"大杂院"了。
北京的四合院,作为一种文化,它来自全国,代表全国,同时又影响全国。
从修建这些四合院的材料来源看,有许多来自全国。
像故宫,它不仅征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
而且其所用珍贵木材也来自全国各地,成为全国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展览会。
另一方面,在北京作官和研究学问的外省人非常多,他们把各地先进和独特的建筑手段带来北京,将家乡住宅建筑的某些特点也引进都城,由此丰富了北京的四合院建筑。
如四合院花园建筑,在很多方面借鉴了江南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的表现手法。
颐和园的谐趣园等,干脆就是江南园林的复制。
与此同时,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其四合院文化又影响了全国,走向全世界。
许多官宦人家在故乡营建住宅,也明显地仿效北京住宅的模式。
例如,在江南的一些县市,有许多在北京做官的人家。
那里住宅的大门,与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就很相似。
虽然那里离北京有千里之遥,风土也存在着很大不同。
不过,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布置,对北方其他地区的影响尤其大。
像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四合院,都是受了北京四合院的影响。
在这皇城根儿下生长的北京人,在这些古建筑所包围的城市氛围中成长,有着自身独特的骄傲,身为北京人的在北京成长的骄傲。
徽州民居--儒商的风雅古时黄山被称为黟山,列入世界伟华遗产名录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就座落于黄山的南麓,黟县也因此而得名。
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黟县商人作为徽商中的一支劲旅,纷纷走出大山。
但是在发家致富后,有纷纷回到大山里来。
因为千百年中,徽州人心中已经形成一种观念:黟县交通闭塞,非兵家必争之地,在动乱频繁的封建社会中,是一块安居乐业的福地。
此种现象到了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朝就更为明显了,许多在外活的成功的官宦、文人更是把此处视为自己退身、隐居的首选之处。
这让儒、商这两个重要因素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以及建筑内。
从现存的村落选址、布局来看,古徽州村落大多是背山、面水的地方,是为了调节风向、风力与温度、湿度,可以形成吻合的小气候。
从风水观念看,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实质上,它还体现了那些当初这里聚居人民的一种自卫防御的心理。
这是商人,也是由于远祖是秦汉期间由于战乱而迁居的中原大族的缘故。
村落的形状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例如宏村,一个典雅的牛形村落,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南湖为牛的反刍胃、月塘为牛胃、400米的水圳为牛肠。
这些奠定了牛形村落的基本结构。
并且,牛肠一水绕村,户户清泉,不仅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且可作为消防用水,还具有调节气温、保持湿度的功能,是全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了合理利用这条水系,当地聚居的汪氏族人有规定:每天早晨八时前为汲取饮水时间,八时以后才可浇涮。
黟县古民居的外形,全部都是粉墙青瓦,有别与京城富商豪宅的金碧辉煌。
从远处望去,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格外的宁静祥和、稳重,一笔一划宛如一副山水墨画,隽永清新,淡泊悠然。
傍山而居的徽州有着山火蔓延的隐藏危险,因此,徽式建筑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青砖黛瓦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为封火墙。
这种高大的封火墙是在另据发生火灾时,起着隔绝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
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