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doc

合集下载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第一章:基因的概念与性状的关系1.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的概念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1.2 教学内容基因的定义与特点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与性状的相互作用1.3 教学活动引入基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基因与性状的相互作用1.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与性状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二章:基因的遗传规律2.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理解基因的遗传方式2.2 教学内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与组合基因的显性与隐性2.3 教学活动介绍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及其发现通过示例解释基因的分离与组合引导学生探究基因的显性与隐性2.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遗传规律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三章: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3.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基因突变的原因与类型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其原因通过实例说明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3.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突变的understanding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四章:基因技术及其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技术的概念理解基因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4.2 教学内容基因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基因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4.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技术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4.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技术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五章: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5.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5.2 教学内容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定义与特点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5.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定义与特点通过实例说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六章: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6.1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掌握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的关系6.2 教学内容遗传变异的概念与类型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自然选择与遗传变异的关系6.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介绍遗传变异的概念与类型分析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讨论自然选择如何作用于遗传变异提问学生关于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七章:基因伦理与法律问题7.1 教学目标理解基因伦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相关法律问题的知识7.2 教学内容基因伦理的定义与重要性基因隐私权与基因歧视问题基因技术的法律监管7.3 教学活动讨论基因伦理的定义与重要性分析基因隐私权与基因歧视问题研究基因技术的法律监管现状7.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伦理与法律问题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八章:基因治疗与遗传疾病8.1 教学目标理解基因治疗的概念与原理掌握遗传疾病的成因与治疗方法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与类型常见遗传疾病的成因与影响基因治疗在遗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8.3 教学活动介绍基因治疗的概念与原理分析常见遗传疾病的成因与影响探讨基因治疗在遗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挑战8.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治疗与遗传疾病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九章:基因编辑技术9.1 教学目标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的使用9.2 教学内容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原理与操作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9.3 教学活动回顾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解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原理与操作步骤探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与挑战9.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第十章:基因研究的前沿技术10.1 教学目标了解基因研究的前沿技术掌握多组学数据的分析方法10.2 教学内容单细胞测序技术空间转录组技术多组学数据整合与分析方法10.3 教学活动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与空间转录组技术分析多组学数据整合与分析的方法与挑战探讨基因研究前沿技术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10.4 教学评估提问学生关于基因研究前沿技术的理解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基因的概念与性状的关系:理解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并掌握基因如何影响生物的性状。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掌握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生物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2.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3. 基因的传递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的传递规律。

2. 教学难点:基因的传递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基因的传递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亲子代之间性状相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基因与生物性状的思考。

2. 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的定义,解释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3.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分析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举例说明。

4. 基因的传递规律:讲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奥秘。

附: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举例说明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绘制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示意图。

4. 搜集有关基因与生物性状的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基因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关系以及基因传递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完整版)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完整版)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课方案二 .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属于“理解水平”。

这项要求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理解基因的观点和实质;二是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三是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详细实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剖析有关案例。

2.能力目标:本节以生物的详细外在性状剖析下手,学生以原有知识构造为基础动脑剖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培育学生从实考凭证剖析得出结论的能力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知科学研究是不停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实质尔后又从微观到宏观、实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要建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三 .教课要点和难点:教课要点: 1. 中心法例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教课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四. 教课策略:讲堂教课过程中注意设计奇妙的学习研究情形,赐予丰富的资料信息和详细案例,组织、指导启迪学生,并踊跃的参加学生的学习、议论过程。

指引学生自主剖析问题,真实培育学生初步学会从现象概括到实质和从实质延长到多种现象的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六.教课过程教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课说明[情形创建 ] 导入一、中心法例的提出及其发展率领学生回首教材的前三章内容,梳理知识网络 , 经过回首所学内容显现科学研究从现象到实质的研究思路,如孟德尔一同回想梳理知识揭露科学研究的从豌豆杂交后辈出现固定的分别比到揭露遗传定一般方法和规律,律的过程 ,表现了从现象到实质的研究方法 . 为下边解决详细问题铺垫。

显现课件中“小贝父子”图片发问:他们有什么相像之处?这些相像之处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是如何形成的?察看,比较,回答兴趣,另一方面引出本节内容:发问:在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经过什么方式传达?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你能依据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以DNA 为回想、思虑、剖析起点写出遗传信息的传达门路么?并写出教师总结:培育学生以流程图的方式显现遗传信息的流动。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优秀教案教案设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作用。

2. 掌握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3. 了解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4. 学会利用遗传交叉和遗传图谱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作用。

2. 掌握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介绍。

2. 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3. 遗传交叉和遗传图谱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2. 实验教学法: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直观地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 向学生展示一张照片,询问学生这个人长得像父母中的哪一位,引发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思考。

步骤二:理论知识讲解1. 讲解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进行说明。

2. 讲解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介绍突变的原因和类型。

步骤三:实验操作1. 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豆苗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豆苗颜色和种子形状受到哪些基因的控制。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彼此的实验结果和推测,分析豆苗颜色和种子形状受到哪些基因的控制。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

步骤五:拓展延伸1. 讲解遗传交叉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遗传交叉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 讲解遗传图谱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让学生进行遗传图谱的绘制。

六、教学评价1. 请学生完成一份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基因对性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明确?2. 教学内容是否有足够的重点和难点?3.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可以进行改进?5. 是否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上是一份基因对控制生物性状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八、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步骤。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教案

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一、知识结构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二、教学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⑵中心法则。

[解决方法]⑴由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得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⑵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心法则。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决方法]运用教材中的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存在两种情况: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举例、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图片。

七、学生活动1、课前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

2、学生总结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3、让学生分析资料,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问题探讨设疑:为什么同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片和浸在水中的叶片细胞基因组成是一样的,而表现型(性状)为什么不一样?(引出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基因是怎样影响生物体的性状的?(引出本节内容重点)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运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实例结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出基因是如何控制这些性状的。

这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运用囊性纤维病和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解,请学生总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通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3、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设疑: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是怎样传递的?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DNA;也可以从DNA→RNA。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知道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具有遗传信息,能够控制生物的某一性状。

2.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进而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举例说明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某一性状的,如双眼皮、单眼皮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2. 难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分子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性状的遗传机制。

2. 讲解基因的概念,阐述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3.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如双眼皮、单眼皮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联系,进行课堂讨论。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基因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

2. 搜集其他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进行分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分析,探讨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2. 展示与分享: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分享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

3. 总结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联系。

高中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

高中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

高中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教案
授课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掌握基础的
遗传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基础概念
1. 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段特定的序列,它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能够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

2. 基因的两种形式:等位基因,即来自于父母的两个互不相同的基因。

3. 表现型: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性状。

4. 基因型:生物所拥有的基因的种类及其组合。

二、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规律
1. 孟德尔遗传定律
- 第一定律:隔代遗传定律,即纯合子的个体自交所获得的后代会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性状。

- 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即不同基因的分离遗传。

- 第三定律:随机分配定律,即两个或多个基因分别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2. 重要概念
-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会在表现型中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则需要两个相同的隐性等位基因才能在表现型中表现出来。

-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生物的表现型。

- 多基因遗传:一个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控制。

三、应用实例及习题
1. 甲、乙两个患有无色盲的家庭共有四个孩子,其中三个孩子患有无色盲,一个孩子正常。

请你解释这个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基因型。

2. 某种鼠的毛色有黑色和白色两种,黑色是显性基因B的表现型,白色是隐性基因b的表现型,若一个Bb的个体和一个bb的个体交配,他们可能得到的后代的毛色有哪些可能性?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基础的遗传知识,有问题随时
提问。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基因如何通过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生物性状实例图片或实物。

3. 遗传图解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性状实例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会有不同的性状?引入基因的概念。

2. 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的定义,即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3.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介绍基因如何通过遗传信息控制生物的性状,讲解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和杂合子的概念。

4.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性状的遗传过程,如身高、眼皮等,让学生理解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原理。

5. 基因突变:简要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基因的概念、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原理。

2. 强调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基因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了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难点,通过遗传图解资料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原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生物性状遗传现象,如种植植物时,种子颜色、形状等性状的遗传。

2.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基因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七、巩固练习1.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性状的遗传过程。

2. 挑选几名学生进行解答,讲解正确答案,并总结解题思路。

八、拓展延伸1. 讲解基因技术与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技术,让学生了解基因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生物:.《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精品).doc

生物:.《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精品).doc

课题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蠡 4.7编号H 教学重点(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目识标知目(1)1解释中心法则。

⑵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能力目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情感目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仪,计算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个人札记组织引导提示。

K提示』1.水中的叶比空气中的叶要狭小细长一些。

2.这两种形态的叶,其细胞的基因组成应是一样的。

3.为什么叶片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而叶片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形态?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K提示』1.没有。

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 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3.仃袍____________ ,/丽_________ 蛋白质(性是理氧核甘酸序列-核更核昔酸序列个氨基酸序切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 1--- A --- AJ ! 引入新课学懂中心法则学三者关系引导学生阅读,得出结论:(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里要注意充分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来说明。

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课堂巩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

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

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蛋白质、I II Ir +酶或激素4*细胞代谢一性状基因<| |I+结构蛋白+细胞结构一性状提不: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基因与生物的性状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生物学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基因与性状的定义。

2. 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实例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基因与性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定义,解释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生物实例为例,分析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文字、动画的课件,生动展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 生物实例:准备相关生物实例,用于讲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基因与性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定义,讲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生物实例为例,分析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基因控制性状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阐述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能够解释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

2. 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机制。

2. 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实例。

3. 基因突变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有趣性状,如花的颜色、果实的形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状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决定了一个生物的性状?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的概念,解释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3.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通过实例解释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如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联系。

4. 基因突变: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解释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查阅资料了解一些遗传病的基因突变原因;观察身边的生物,分析它们的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等。

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知识。

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如转基因作物、基因治疗等。

2. 讨论基因伦理问题,如基因歧视、基因改造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遗传现象,互相交流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理解。

2. 设计一些遗传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基因突变原因,加深对基因与生物性状关系的理解。

1. 通过课后作业、课堂问答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理解程度。

教学设计16:4.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教学设计16:4.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明晰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向。

(2)举例阐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精细调控。

2.过程与方法(1)从遗传现象的实例切入,分析本质原因。

(2)点拨思维,贯通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生命的本质观,“中心法则”是生命体系中最核心、最简约、最本质的规律。

(2)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生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发展。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3.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难点:1.中心法则的建立及其发展。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情境创设]课件展示“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图,与同学们一起回顾复习转录和翻译过程。

在上节课中我们详细地学习了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现在请根据这幅图,画出一张流程图,简明地表示出其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下面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

[师生互动]1.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发展其实生命的本质就是遗传信息的流动,整个生命的核心就是遗传信息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并准确无误顺畅及时地进行流动。

刚才大家概括的也是生命中的一条遗传信息流动路径。

下面我们来回顾这一历史:1928年,格里菲思首次观察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

1944年,艾弗里等经试验发现转化因子是DNA。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新的噬菌体颗粒是由DNA 复制的,从而使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蛋白质转到了核酸分子上。

一时间,许多不同专业的科学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DNA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都意识到阐明DNA的化学结构,在进一步了解基因如何复制上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建构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完美地阐明了遗传物质的遗传、结构和生化等主要特性,这一发现成为生物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正式诞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生物体内遗传信息贮存、传递和转移规律的研究。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让学生掌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2.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3.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和作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生物性状,引发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思考。

2. 讲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基因的定义、基因的位置、基因的表达等。

3. 讲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讲解基因如何通过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4. 讲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讲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原因和影响,基因重组的类型和意义。

5.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基因在控制生物性状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基因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及实例的掌握程度。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对相关应用和伦理问题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和案例分析。

2. 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和讨论问题。

3. 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以便进行基因相关实验(如果需要)。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 让学生理解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基因在生物性状表现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位于染色体上。

2. 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控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等性状。

3. 基因的表现型:基因的表现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的表现型。

2. 教学难点:基因的表现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基因的遗传过程和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基因与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4.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基因的概念:介绍基因的定义、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3. 讲解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阐述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控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等性状。

4. 讲解基因的表现型:介绍基因的表现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基因与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6. 实验活动: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过程。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基因概念、基因与生物性状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基因与环境因素影响生物性状的理解。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2. 课程类型:生物学科3. 课时安排:45分钟4.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5. 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3)能够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基因的概念和作用;(2)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3)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2)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因的概念、作用以及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机制;2. 案例分析法:分析基因突变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的实例;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PPT、案例材料;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例引入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简要介绍基因的定义、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基因的作用;3. 讲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详细解释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来控制生物性状的机制;4. 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并分享讨论结果;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1. 请简述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请解释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请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确认学生是否理解了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评估学生对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八、拓展学习建议1.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科普文章,深入了解基因突变及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2. 推荐学生观看基因相关纪录片,以更直观地了解基因的作用和影响。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 让学生掌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并理解它们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

3.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及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基因如何控制生物性状。

2.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机理及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性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例,生动形象地展示基因控制性状的过程。

3. 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过程。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基因的定义、基因的组成、基因的位置。

2.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途径: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3. 基因突变:突变的概念、突变的原因、突变的特点、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4. 基因重组:重组的概念、重组的类型、重组的机理、重组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5.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基因、性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解释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

3. 基因突变:讲解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并通过实验或实例展示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4. 基因重组:讲解重组的概念、类型、机理,并通过实验或实例展示重组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5.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基因、性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方式和模式。

3. 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在生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基因对性状的主要控制方式和模式。

3.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在生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引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长得像父母,而有些人却不像?”“为什么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长相差异很大?”等。

2. 讲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a. 基因是决定性状的最基本单位,性状是基因的表现形式。

b. 一个性状可能由一个基因或者多个基因共同决定。

c.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基因在表达水平上的调控实现的。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主要控制方式和模式1. 控制方式:a. 完全显性和隐性:通过示例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完全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b. 不完全显性:通过示例和图示引导学生理解不完全显性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2. 控制模式:a. 单因素遗传:通过示例和计算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单因素遗传的模式。

b. 多因素遗传:通过示例和计算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多因素遗传的模式。

第三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在生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1. 生物遗传学研究:a. 帮助人们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机制和规律。

b. 为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育种实践:a. 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实现农作物和畜禽的优化改良。

b. 帮助人们预测后代性状,指导育种实践。

四、教学方法:1. 問題启发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积极参与讨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3. 计算实例法:通过给出具体数据,帮助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针对性问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选择题和解答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属于“理解水平”。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二是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三是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具体实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事例。

2 .能力目标:本节以生物的具体外在性状分析入手,学生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动脑分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从实验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中心法则
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四.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巧妙的学习探究情景,给予丰富的资料信息和具体事例,组织、指导启发学生,并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真正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现象归纳到本质和从本质延伸到多种现象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导入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导入
带领学生回顾教材的前三章内容,梳理知识网络,
展示科学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思路,如孟德尔
从豌豆杂交后代出现固定的分离比到揭示遗传定
律的过程,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展示课件中“小贝父子”图片
提问: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
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在亲子代之间遗传信息通过什么方式传递?
你能根据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以DNA为
起点写出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么?
教师总结:
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同时展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课件
提出该过程的发现者克里克,指出该假说为:
中心法则。

回顾所学知识,提问:你认为该理论是否存在不
足之处?
展示讲解相关资料,介绍英国“疯牛病”与
朊病毒,简单介绍朊病毒的复制方式,完善中
心法则
刚才我们分析了中心法则,指出了遗传信息的
传递方向,也解释了小贝父子的相似原因。

从中
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如何得知遗传信息最终
一起回忆梳理知识
观察,比较,回答
回忆、思考、分析
并写出
思考,聆听
观察,思考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
分析后回答
聆听,分析,比较
学生思考、回答并
通过回顾所学内容
揭示科学研究的
一般方法和规律,
为下面解决具体
问题铺垫。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
兴趣,另一方面
引出本节内容: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培养学生以流程图
的方式展现遗传
信息的流动。

感性回忆
自主分析,敢于大
胆提出质疑,完善
已有知识。

介绍课外知识,激
发学生求知兴趣,积极
鼓励主动参与到课
外学习中去。

与课首呼应,并从
已分析现象过度到
基因、蛋白质与性
状三者关系的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