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pdf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pdf
内容简介编辑播报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审定专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吴正宪老师,和其团队核心队员刘劲苓(北京
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刘克臣(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一起,组织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相关队员,紧扣2011版数学课标的精神,经过多方查证、广征博引,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百余个基本概念进行了案例式的生动解读—
—
【概念描述】——从现代数学和小学数学两个层面对每个概念做出界定;
【概念解读】——阐释相关数学概念的内涵及数学实质,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
【教学建议】——落脚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处,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对相关数学概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推荐阅读】——为老师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对概念的理解提供了空间。
第1 页共1 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新课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学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概念小学数学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是每一名数学老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认为首先要对落后的教学思想进行大胆的改革,对新课改后的教学大纲有整体的认识,形成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形成数学知识框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课前精心设想、课中认真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小学数学教师有一部分还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讲台上给学生演示公式、讲解概念,并通过课堂例题给学生进行详细的步骤解释。
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题目,一一给学生讲解,学生在课堂和课外进行习题的时候,只是机械的根据老师教的方法进行训练。
学生对于课本上的题目解答能力是提高了,但是学生应对数学的应变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遇到改头换面的数学题目或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真正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才能真正增强小学数学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己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来主动探索、扩展新的数学知识,努力创建和谐活跃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只是起到外在的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适度的帮助和支持。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方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大宁县古乡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都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改进和钻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但在概念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重技能,轻概念。
“为概念教学而教学概念”,认为教学概念,就是讲清课本中的一个定义,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在掌握概念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对一个新概念的引入,简单从事,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3、教师自身对教材理解不够,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概念的外在特征给学生带来的认识偏差。
(二)、研究概念教学的意义1、首先,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概念不清,就无法掌握定律、法则和公式。
2、其次,数学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
概念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重要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理论依据(一)、课题研究的目的:1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理解概念,一要能举出概念所反映的现实原型,二要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和概念所反映的全体对象,三要掌握表示概念的词语或符号。
2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掌握概念是指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住概念,正确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能对概念进行分类,形成一定的概念系统。
3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概念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辨认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概念的有关属性进行判断推理。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心理学依据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新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新探讨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行,小学数学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程应该围绕思维素养的培养展开,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能力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对概念教学进行新的探讨。
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也是高深数学知识的奠基。
一个良好的数学概念体系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需要针对概念教学进行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究、思考和实践。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应该贯穿思维导向和实践导向,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首先,在概念教学中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重要概念和方法。
其次,在概念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并将概念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习加减法原理和运用方法,同时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在概念教学中应该注重巩固概念的学习。
学生在掌握概念之后,需要通过巩固练习和实践来巩固概念。
例如,在教学几何概念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巩固概念的学习,并将所学的几何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针对概念教学进行新的探讨,在思维导向和实践导向的指导下,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巩固概念的学习。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作者:韦福平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3年第02期基本概念的教学如同铺垫高楼大厦中的“基石”,因此,在新课标下的概念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发展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
到了中高年级,虽然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大,概念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重量、长度单位时,可先用让学生称、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维的形式建立起“吨”、“千米”等较大的新的重量、长度单位的概念。
通过具体的计算,引进运算定律;通过教具、实物的演示,引入几何概念。
概念的引入方式是概念教学的关键一步,这一步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
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教学,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
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
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关键词。
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
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
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如,在学习“由三条线段围咸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基本条件,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数学概念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引入,分析,应用。
概念的引入一定要侧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概念的引入要情境化,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加于人。
在设置情境是一定要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贴近生活,而不要刻意讲究形式。
在概念的系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不同的角度认识概念,这不仅便于发挥知识的结构功能,使概念具有“生长活力”,有益于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特殊的意义。
精心设计练习,在应用中强化概念间的联系,巩固概念网络,加深概念的理解。
如何上好计算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二、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尽可能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合理答案的教师给与肯定。
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教师不必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这样做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
而积极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
三、题组训练,以旧带新,发现规律。
比如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方法的教学,主要是利用题组,运用迁移的方法,总结出积的末尾的0的确定。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并巩固简便的笔算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
如何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一、明确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体验 (比如: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二、明确数学课和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联系与区别从课程设置地位看,数学课处于主导地位,数学综合实践课则处于辅助地位;从课程设置功能看,数学综合实践课是数学课的延伸和发展。
这是两者的联系。
两者的区别在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是某单元后教材安排的内容,也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需要等而自己设置的内容);?活动方式不同(数学综合实践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在室内上或室外上等);?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数学课一般以一个班作为教学对象,而数学综合实践课,它可依据实际情况,把几个班或一个年级合起来上课);?教师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和评价者)。
小学数学中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中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初步掌握度量性概念,才能充分理解数学关系和关系式,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度量性概念的系统教学。
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度量性概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系统地讲解度量性概念,如定义、性质、计量表示、数学用途等,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度量性概念。
其次,要通过活动教学深化学生对度量性概念的理解。
小学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我们要采用合适的活动教学方式,比如游戏、看图说话、绘图方法等,让学生有趣味地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深化对度量性概念的理解。
再次,要增强学生对度量性概念的运用能力。
任何数学概念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会真正被掌握,学生应该经常在实际中练习度量性概念的运用,积累度量性概念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经验,从而提高度量性概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最后,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对度量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达到培养数学能力的最佳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应该重视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度量概念,并注重锻炼学生运用度量性概念的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概念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概念教学【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中,重视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发现概念形成的过程。
首先,概念的引入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直观的教具,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其次,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是通过对具体事物感知、辨别和抽象、概括出来的;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
【关键词】亲历;概念;形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经历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讲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接下来我结合听了北京特级教师杨少波执教的《面积的概念》一课,谈一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进行概念教学。
1情境引入许多教师认为数学课就是由复习旧知识到引入新知,这些知道都是书本上的概念、运算法则、计算方法及教师编写的应用题等,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和难学,从而厌学。
而杨老师的新课导入是由生活情境中引入的,是学生想探究的问题。
片段一:师:我们祖国东到乌苏里江,西到帕米尔高原,南到南海,北到黑龙江,我们祖国的面积有多大呢?生:960万平方米。
(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课堂)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面积。
拿出数学课本,说说各个面的名称(封面、背面、上面等),并用手摸一摸各个面。
生;(略)师:这些面都叫书的(表面),接着出示练习本、树叶,说各个面并动手摸一摸,然后让学生说说身边物体的表面。
2探究规律片段2:师:(通过举许多实物说说各个面之后,提出问题)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表面。
生1:东西的表面。
生2:物品的表面。
生3:日常用品的表面。
……师:(小结)物体的表面。
比较两个物体的表面,是比较谁重谁轻,还是比较谁大谁小?生:是比较大小。
师:比什么的大小?生:面积的大小。
师:什么是数学课本的面积?生1:数学课本表面。
生2:数学课本表面的大小。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来源新课程全面实施,数学学科呈现与以往的教材所不同的特点,为了知识的系统性,大量的数学概念呈现于新教材,为小学到初中乃至以后的知识系统性作铺垫。
同时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
这该如何实现呢?唯一的做法是;概念清楚。
形成网络认知结构,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而目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的学习概念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主要表现一下几点:1、死记硬背;2、孤立地学习概念;3、概念与应用脱节。
再者我们发现现在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教师对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概念教学的认识甚少,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计算,轻概念;重结论,轻探索;重形象,轻抽象;重课本,轻实践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开展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的课题实践活动。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本课题通过研究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探究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教学策略,并通过课例研究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小学生错误的数学概念的成因及纠错策略探究2、新课程小学数学概念的分类。
3、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包括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运用、概念深化的有效策略探究。
4、体验式教学在概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实验的预期目标主要有:1、从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正确认识数学概念,能够掌握数学概念的特点以及要求,熟练地分析概念的类别。
2、教师能够抓住数学概念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选择恰当的概念教学方式。
从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等方面入手,提高概念教学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点燃数学学科的生命课堂,避免课堂无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在学生的思维中得到反映。
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培养。
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也要思考如何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整个教学流程,将小学数学课堂打造得更加有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大概念教学的应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观念,来实现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实现育人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
因此,在大概念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一、大概念思想概述首先,大概念居于课程的中心位置,具有关联性与迁移性,它既能在碎片化的知识、方法、技能、观念间建立内部关联,也能基于已有概念创生新的知识、方法、技能、观念。
其次,大概念建立关联和迁移发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于课程的“再结构化”,所形成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新观念实现了对于原有课程内容的超越。
最后,由于大概念本身具有关联性、结构性、迁移性、超越性,所以在课程实施中,它能够有效解决学科分化而形成的知识(经验)割裂问题,进而打破学科内、学科间、领域间的边界,推动课程的全方位、深层次融通。
二、大概念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首先,在大概念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回顾以往所学的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回顾中逐渐走进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走进课堂学习状态,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其次,大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教学,因此,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炼和理解大概念
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炼和理解大概念一、提炼大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大概念是一项复杂但至关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还能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认知发展。
以下是几个关键步骤和策略,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提炼和应用大概念。
理解大概念的内涵和类型: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大概念的定义、特性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大概念包括核心概念、共通概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重要的数学技能等。
它们具有抽象性、持久性、高阶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质。
分析课程内容和标准:通过对课标、主题、整章、单元学习内容的分析,从数学核心概念及其蕴含的数学本质中提取大概念。
这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能力,以便能够从不同角度识别和整合相关的数学知识。
设计以大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设计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活动,通过大概念集结相关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迁移。
这包括问题驱动、主题化统领、结构化整合等方式。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探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输出式学习、迁移性学习等,以促进学生认知力的发展和学习力的提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通过大概念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更具联系性的数学理解,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这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跨越关键的学习节点,赋予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动能。
设计表现性评价:最后,教师应设计表现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并提供及时反馈。
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大概念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有效应用这些大概念,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理解大概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概念。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摘要】数学概念学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自主认识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去理解概念,形成新旧知识的连接。
运用“变式法”掌握概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做到变通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自主认识与教师讲授结合知识迁移变式法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日益发展、更新。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被放在前所未有的地位。
然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自学能力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难以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学生更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
因此,教师如何结合不同数学概念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解和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认识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数学概念对于相对年龄小、知识少的小学生确实太抽象了,如果仅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也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效果和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此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依托形象思维进行逻辑思维。
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既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现成的概念硬加到到学生头脑中,不论学生能否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先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以后的运用过程中慢慢消化;也不能让学生在反复的自我认知和交流中,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
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适当合理地选用直观教具,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逐渐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先布置学生寻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动手自制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动手、观察、触摸等方法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使他们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
※第一步:联系实际,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图形、图表或原有旧知或学过的相关联概念引入新概念。
※第二步:感知实例,建立表象
①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熟悉的实物、教具、模型等大量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
②观察、动手操作、演示、比较建立概念表象
※第三步:提取表象,抽象概念
①在建立表象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②抽象概括,找出全体材料的共同点。
(注:概念抽象提取前,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表象。
抽象不可过早,过早容易使学生死记硬背。
)
※第四步:结合应用,深化理解
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应用概念。
①应用新概念的练习
②关键问题重点练习
③对比练习,通过比较进行概念类比,理清新旧概念的区别。
※第五步:扩展延伸,发展概念
利用概念的变式与反例,让学生在对比与分析的过程中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第六步:总结。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特点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特点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概念教学除了要生动形象以利于学生讲解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段特点,根据学段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结合实际简单谈谈各学段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学段:力求概念讲解直观形象、明确清楚第一学段指小学一二年级,此学段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形象的、偏于感性的知识,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抽象的、理性的知识,而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如果照实讲解,势必让学生听起来乏味,而且也未必能理解清楚。
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例子获得直观印象,慢慢理解相应的数学概念。
例如,“余数”这个概念的建立,教师可以根据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页上的例题: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在小组里分一分,说一说。
让学生在小组里操作,把分的各种情况有序记录填表,然后让学生知道: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5人,写成除法算式是10÷2=5(人);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写成除法算式是:10÷3=3(人)……1(支)。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直观操作,告诉学生“剩下的1支”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
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分10支铅笔有剩余的其他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10÷4=□(人)……□(支),10÷6=□(人)……□(支)。
这样教学让学生从直观操作的“分”中具体形象地理解余数这个概念,清晰易懂。
第二学段:力求概念教学重点突出,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体会概念间的差异第二学段是三四年级,这一学段中的数学概念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是多,二是比较抽象,三是容易混淆。
针对这些特点,教学时就不能遍地抓,应该突出重点,并进行分析比较,力求把握概念间的差异。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概念有“倍数”、“因数”,“倍数、因数的特征”,“2、5、3倍数的特征”,“偶数”、“奇数”,“素数”、“合数”等,其中的重点概念是“倍数”、“因数”这两个概念,教学时一定要抓住它们,并围绕它们组织教学;此外还要注意分析比较这些概念,力图使学生明白各自的内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突出“三个注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要突出“三个注重”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数学概念则是客观事物属性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反映。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所以他们往往不易掌握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数学概念,使得概念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关。
实践中,我们尝试以突出“三个注重”的教学策略来突破这个难点。
一、感知——注重把概念的产生作为一个问题来呈现感知数学概念是概念教学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的前提。
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概念的引入这一环节。
1、以形象可感的材料为基础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感知概念。
小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将教材中一些形象可感、可触摸的材料作为教学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从这般形象可感的材料中获取数学概念的认知。
如教学“平行线”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平行线,可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案,如火车的铁轨、门和窗的左右两条边、球场的两边……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找出共同的特性“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无限延长后却不相交”。
2、用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提炼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概念。
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往往会从“记忆库”中找寻相似的经历作为媒介,以便建立起新的概念。
而数学概念是呈螺旋形式递进的,新的概念是以旧的概念为基础的,新旧概念之间或多或少总存在一些联系。
因此,在教学新概念时,要充分利用这种关系进行教学,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加以延伸,如5乘以2,可以理解为两个5相加……3、直接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概念。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感知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时常用的方法。
在教学中用“问题”引导学生感知数学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二是从数学问题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统计学的角度来学习平均数的重要概念。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研究初探
153 进入学习状态,跟上课堂的节奏,从而达成预设的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对小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其梳理学习的脉络,进而更好地帮助其提升学习效果。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快速阅读,思维导图需要学生在材料中寻找关键词以及文段的中心思想,这样能够让学生阅读更有目的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4.在课堂内容复习中的应用。
学习了新知识之后,如果不进行复习,那么知识很容易发生遗忘[3]。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复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与总结。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画图,绘制思维导图。
绘图的过程就是知识记忆和重组的过程,通过绘图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学生通过各自大脑的思维,将知识通过再加工的形式绘制在思维导图中,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
并且在绘图的过程中,也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便于学生随时提取有效信息。
例如,在学完了《Myweekendplan》一课后,教师与学生们一起来绘制思维导图,不但是对新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便于学生更好地增强学习的效果。
结论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能够将小学生的知识与学习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课程过程中的知识引导语梳理,还是课后的复习,思维导图都能够起到很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为此,小学英语教师要重点把握思维导图的运用,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知识,提升英语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1]刘春霞.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08):152-153.[2]陈炫君.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北极光,2019(02):164-165.[3]杨静林,陈超慧.例探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7):35-39.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研究初探■李 桢 (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056200)【摘 要】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
刍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
刍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概念的教学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它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那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核心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通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应当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程度为评判标准。
我们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概念教学定位为数学学习的基础。
教学内容应当注重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侧重于概念的机械记忆,而新课改要求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概念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教学方法方面,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的认知框架。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中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这种教学方法的变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学习效果方面,新课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除了能够熟练掌握数学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后能够较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那么说明教学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提升。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策略的研究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重练习、轻概念的弊端,因此,研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是极其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善于跳脱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优化教学环节,重视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整体架构,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存。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新课改指出,为了符合当代社会对各种人才培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主要的一面。
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与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有助于通过概念形成或概念通化两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把握概念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数学概念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与迁移有赖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概念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水平。
一、巧妙设置问题,合理引入概念为了更好地向学生讲解数学概念,教师可以考虑采用问题导入教学模式,通过巧妙地设置一些合理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数学概念课堂中,引导他们加深对基础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问题导入教学模式中,可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贴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合理引入数学概念。
在讲解《统计》一章时,为了引入平均数这个新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特定的教学情景,在情景中设置疑问,循序渐进地引出概念。
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分糖果的教学情景:小明有4颗糖果,小李有5颗糖果,小红有3颗糖果,他们决定平分糖果,怎么分才能让小明、小李、小红拥有的糖果一样多?教师通过这个平均分配糖果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运算,得出最终的答案为每个人4颗糖果。
利用教学情景中设置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快速在脑海中建立起平均数的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的教学反思数学概念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严密性,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固定和同化新知识的功能。
一切的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它是数学的基础,是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形成,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使它在教学中成为一个难点。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
概念教学的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标准》的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
在概念教学时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入。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动听讲和
练习为主的形式。
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1、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
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
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概念知识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
2、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概念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得以形成。
3、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全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学生通过担任各种角色,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形成了对他人、对集体积极的态度,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正确的价值观。
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
(三)内化概念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容易泛化为邻近概念。
这说明一个事实,概念抽象形成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这时需要适时内化。
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的掌握在发展中飞跃。
比如:可以在对比中内化概念,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利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确切的数学概念。
概念建立起来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的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找出概念间的纵横联系,达到概念间的沟通,从中寻找概念的生长点、连接点,组成概念系统,形成概念网络,便于记忆和提
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认识》,由于“等腰三角形”是属于三角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仓库中提取出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可以放到三角形中来理解,那么学生就知道了新知识要放到头脑中三角形这个大类别里;又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教师又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等腰三角形去同化等边三角形。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概念,而且使原有概念的认识得到扩展,并在知识不断扩展中逐步形成有关概念的网络。
(四)应用概念
在传统的概念学习中,接受概念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的,学生被动的从事着单调的、大量的解题、考试等学习活动。
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应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生学到的概念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有意义。
对于概念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应用。
实际上,很多数学家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它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属产品,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概念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应用概念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智力游戏类。
在游戏中学生兴致高涨,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这个概念知识的理解。
设计创作类。
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论文调查类。
总之,在教学概念时,应视具体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概念教学的万能模式或方法。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我对《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概念课的教学反思: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