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1到9章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三界革命(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指19世末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的突破传统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诗界、小说和文界革命,三主要由梁启超等倡导。所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地位和小说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报章体”)。
2.文学研究会1921.1北京成立,主成员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发展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明显表现对"为人生而艺术"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注重对社会黑暗揭露和灰色人生诅咒,表现新旧冲突。文学研究会承接五四文学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成为在中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文学思潮。
3、创造社:1921.6成于东京,,主成员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创造社文学活动以其活动1925“五卅”为界分为前后时期。.前期以“异军突起之势鼓起浪漫主义”狂风暴雨而驰名文坛,,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作用,,主张表现作家"内心要求"翻译大多是西方浪漫主义作品。.后期以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宣传马义文艺思想而引起强烈反响。.
4、问题小说:五四盛极一时的一小说类型,当时一些持文学为人生观点的作家和文学青年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影响,开始以小说形式提出并反映各自感兴趣的社会人生问题.出现
1919-1922间,代表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隐王统照等.作者并不都是纯粹写实派,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通过小说形式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叶绍钧<一生>等.流行时间不长却是典型五四启蒙时代产物.
5、左联:中左翼作家联盟1930.3.2在上海成立,,主发起人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等"左联"成立,实际形成了比较广泛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粉碎了国民党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义文艺理传播,,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
理论上存在严重教条主义,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问题。.1936初为建立更广泛统一战线自动宣布解散春。解散,存在6年对30年代乃至后来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9 浅草-沉钟社
1922年成立的浅草社办有《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
其骨干成员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10 新月社
1923年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曾是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新月诗派,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开辟《诗镌》作为他们的代表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他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而又称“新格律诗派”,在诗作上有建树的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饶孟侃。
京味小说
老舍是京味小说源头,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其次是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再次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最后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11.语丝社
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