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文投体育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d71a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c.png)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与运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与运营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设施的建设、维护、开放和使用等。
本文将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当前,我国大多数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模式主要以学校自行管理为主,由学校从设施的建设、维护到开放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管理相对集中,决策和执行效率高;缺点是学校管理者对于运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较少。
为了提高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水平,应该引入专业管理机构或外包公司进行管理,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管理机构的专业优势,在设施的建设、维护和使用等各个环节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学校也需要加强对管理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管理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学校自行运营,另一种是由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承包运营。
学校自行运营的优点是对学生的服务更加方便和直接,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缺点是学校管理者对于运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较少,运营效果有限。
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承包运营的优点是能够引入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资金,提高运营的水平和效果;缺点是对学生的服务可能相对较差,也可能出现私利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提供学生的体育服务,应该采取学校自行运营和外包运营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来说,可以由学校自行运营部分场馆设施,如运动场和小型体育馆等,同时将大型体育馆等设施通过招标或租赁的方式由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承包运营。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提高对学生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引入专业管理机构和资金,提高运营的水平和效果。
三、改进建议为了提高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要根据学校的规模和需求,科学规划和建设体育场馆设施,合理配置设施和设备,确保设施的功能完善和使用效果。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3a725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0.png)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仅是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更是学校开展体育竞赛、教学和科研实验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和运营模式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学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体制内外力量的多元化,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主体不清晰,管理职责不明确,导致管理混乱。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存在着缺乏专业化管理人员和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导致管理不到位,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缺乏监管机制,导致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不到位,不能长期发挥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学校建立明确的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机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设立专门的体育场馆设施管理部门,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人员的职责,保障管理的专业化和高效性。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和引进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建议建立健全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监督制度,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营和长期使用。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模式直接影响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果。
目前,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模式存在着单一化、废弃化的问题。
一些学校把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权出租给外部单位,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但由于管理的不到位和监督机制的缺失,导致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低下。
另一些学校将体育场馆设施空置或废弃,使得这些设施长期闲置,浪费资源。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学校探索多元化的体育场馆设施运营模式,不仅可以将场馆设施的使用权出租给外部单位获取经济收益,还可以通过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举办体育赛事等方式增加设施的使用频率,提高使用效率。
学校应该根据体育场馆设施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使用费用和收益分配,确保运营模式合理、可行。
首发|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附海内外案例)|文投体育
![首发|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附海内外案例)|文投体育](https://img.taocdn.com/s3/m/09fa74d99ec3d5bbfc0a741a.png)
首发|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附海内外案例)|文投体育导语:体育BANK联合文投体育将不定期推出体育相关研究报告。
其中可点击阅读第一份《中国冰球白皮书(2016年)》和第二份《2017滑雪产业研究报告》。
第三份报告为《中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研究报告》。
本文摘自第三份报告,报告全文分为三部分,本部分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分析,将陆续推出其他部分。
体银商学院首期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高级研修班将于6月15-20日在深圳、广州举办。
课程咨询:135********(微信同号)。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一)场馆投资建设模式按建设主体来划分,体育场馆建设可以分为单位自行建设、企业代建和PPP模式。
图2- 1 大型体育场馆投资建设模式分类1.单位自行建设当前我国的存量场馆绝大部分为单位自行建设。
单位自行建设指单位通过政府划拨取得土地或利用自有土地,运用政府拨款、自筹款项、社会捐赠等资金建设体育场馆,首先以满足单位自身需求为目标,其次才是向社会开放。
2.企业代建企业代建指,政府相关部门以划拨方式取得用地使用权,之后委托企业代为建设,建成之后政府将双方约定的代建补偿金支付给开发企业,企业把场馆移交给政府。
3.PPP模式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从事体育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
同此,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中成为最受欢迎的方式。
当前PPP模式有多种细分模式,其中涉及到建设的主要有BT模式、BOT模式和BOO 模式。
BT(Build-Transfer)模式:指政府相关部门以划拨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发企业以招拍挂方式获得可经营性用地,再进行体育场馆建设。
建设完成之后,按事先约定的价格移交给政府。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是指由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承担新建项目设计、融资、建造、运营、维护和用户服务职责, 合同期满后项目资产及相关权利等移交给政府的项目运作方式。
2024年体育馆运营方案范文
![2024年体育馆运营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c5234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3.png)
2024年体育馆运营方案在人们的印象中,体育馆是举办体育比赛和演唱会的场所,主要是提供一个活动的场地和观赛的座位。
但实际上,体育馆的运营工作远远不止如此。
为了更好的实现体育馆的功能,最大化的利用其价值,2024年体育馆运营方案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施设备的更新和升级在设施设备方面,体育馆的设施应该定期的更新和升级。
可以考虑安装更先进的电子显示屏幕、音响设备、舞台灯光设备,以及更为优质的座椅等。
这样能够提高观众的观看舒适度以及节目表现形式的视听体验。
在设施设备升级的同时还应该加强维护,保障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这样能够延长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日常的维护工作量以及运营成本。
二、多元化有效的活动策划体育馆的运营必须要根据不同氛围、场地、场次、内容等多方面出发,针对不同的人口流动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活动策划,增加体育馆的活动种类和活动频率。
这样能够使观众从单纯的体育比赛走向多元化的音乐演唱会、文化艺术演出、展览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这样能够既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也能够让不同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方向有机会在体育馆内展示,达到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的目的。
同时,针对观众的需求,活动策划中也应该具有多元化的形式:文化、广告、互动性等等。
这样能够让观众在场馆内得到更好的参与感,增强体验感。
三、完善的服务标准和体系在服务标准和体系方面,必须要做到量身定做,针对观众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这不仅要求在卫生、通风、防水、照明环节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服务质量上进行突破。
这样能够增加观众的满意度,使其成为忠实的品牌粉丝,这样将为体育馆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
四、信息化、数字化运营当下,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体育馆运营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亦很重要。
体育馆应该采用与时俱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并进行数字化建设,将业务流程和场馆信息实现数字化,并建立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信息交流与管理平台。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6d68b0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8.png)
4、营销手段单一:部分大型体育场馆缺乏多元化的营销手段,无法有效吸引 客流。
5、发展机遇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1、政策支持:国家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相关政策不断出台,为 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消费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为大型体育场馆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三、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 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1、挑战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投资大: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导致运营成本较高。
2、运营难度高:大型体育场馆涉及的设施较多,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团队进行 运营维护。
3、用途单一:部分大型体育场馆的用途较为单一,主要服务于体育赛事和活 动,导致利用率不足。
然而,在“大中小学一体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 一些困境。一方面,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构建该体系的关键。许多学校仍然 将职业生涯教育视为“副科”,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导致职业生涯教育的 实施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也是构建该体系所必需的。 传统的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学习成果。
赛事举办
美国高校大型体育场馆通常具备举办各类高水平体育赛事的能力。例如,美国 大学篮球联赛(NCAA)的决赛阶段比赛会在全国各地的大型体育场馆举行。部 分场馆还会举办国际性赛事,如2019年男子冰球世界锦标赛在位于纽约州布法 罗的雪城大学体育馆举行。这些赛事不仅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还增强了学校 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专业化管理: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提升运营水平和管理效率,确保场馆 设施的正常运行。
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5则范文
![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5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54d5c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2.png)
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5则范文第一篇: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浙江温州体育中心经营模式浙江温州体育中心建成于1996年。
在建成使用之时,体育中心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这对中心的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当时其他城市相同规模的体育中心都是实行差额拨款或全额拨款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
为了迎接挑战,温州市体育中心的管理者引入“成本最低化”的企业化管理模式,集中人力与财力,将两馆(体育馆、游泳馆)一场(体育场)进行统一经营,根据不同时期的活动重点和经营策略,及时调整人力和财力,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从1996 年建成至今,一直保持良好的盈利状态。
总结其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四点:1、承办大小体育赛事温州市体育中心主体建筑有体育馆(5,000个座位)、游泳跳水馆(2,000个座位)和体育场(2万个座位)。
附属设施有训练房、设备房和奥林匹克大酒店。
体育中心利用自身的优势,抓紧经济建设,挖掘潜力,开拓经营路子,以全民健身为立足点,发展体育中心,扩大相关产业,为培育体育市场作了较大投入,为“以体养体”作了有益的尝试。
自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经济收入逐年增长。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自1996 年来已举办各类大型体育竞赛、文艺演出、产品展销、重要集会数百场,其中影响较大的体育竞赛有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亚洲柔道锦标赛、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全国跆拳道比赛、全国少年乒乓球赛、“97 超霸杯”足球赛、中日少年足球赛、亚洲拳王争霸赛、浙江省羽毛球赛、中国国际跳水公开暨国际游联跳水大奖赛和亚洲柔道锦标赛、全国田径大奖赛暨浙江省少年田径比赛等等。
高规格的赛事,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将和我国著名运动员的精彩表演大饱了温州观众的眼福。
2、经济增长点主要表现在租金收入和群众健身方面1996~1999年,场租和房租收入与健身的收入比较,有较明显的差别。
分析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的健身意识比较淡薄,场馆的管理者只能“以商养馆”,通过开展系列商业展销、展览、促销活动和一些大型文艺汇演,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
体育设施事业单位的体育产业投资与运营模式
![体育设施事业单位的体育产业投资与运营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b48482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1.png)
体育设施事业单位的体育产业投资与运营模式体育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促进体育健康、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体育设施的提供者和管理者,体育设施事业单位在体育产业的投资与运营模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以及投资模式方面,探讨体育设施事业单位的体育产业投资与运营模式。
一、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设施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对于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水平至关重要。
体育设施事业单位在体育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1.1 技术先进性:体育设施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采用先进的材料和工艺,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 适应多样需求:体育设施的建设需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和人群特点进行规划设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运动需求。
1.3 环境友好型:体育设施的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体育设施的运营与管理体育设施的运营与管理是保证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体育设施事业单位应注重以下几点:2.1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配置体育设施资源,提高利用率,最大化投资效益。
例如,可以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将场地租赁和会员服务相结合,增加收入来源。
2.2 提供优质服务:体育设施事业单位应注重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
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的教练团队、多样化的课程及活动等方式,增加用户粘性和忠诚度。
2.3 安全与保障:体育设施的运营过程中,应对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用户的安全与健康。
同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体育设施事业单位的投资模式体育设施事业单位在体育产业的投资模式上,可以探索以下几种途径:3.1 自有资金投资:体育设施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自有资金投入体育产业,包括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事业单位自身在投资中的控制权和利益。
3.2 政府支持:政府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支持者和牵头方,可以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方案范文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4fdf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e.png)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方案范文第一部分:引言大型体育场馆一直扮演着承载大型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和商业运营的重要角色。
然而,体育场馆的运营面临着种种挑战,例如管理和运营成本、赛事和活动策划、票务和销售、场馆维护等。
本文将提出一个全面的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方案,以应对这些挑战,并确保体育场馆的高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运营模式与组织结构在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模式和组织结构:1. 直营模式:体育场馆由政府或相关机构直接运营。
这种模式适用于政府具备充足资源和经验,能够承担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营责任的情况。
2. 特许经营模式:政府或相关机构将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营权授权给第三方企业。
第三方企业负责场馆的运营和管理,并向政府支付租金或利润分成。
这种模式适用于政府希望将场馆的日常运营权交给专业机构的情况。
3. 合作模式:政府与第三方企业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来管理和运营体育场馆。
这种模式适用于政府希望与专业机构共同承担责任,并分享运营利益的情况。
在组织结构方面,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通常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包括总经理、行政人员、财务人员、市场营销人员、赛事策划人员、维修人员等,以确保场馆的各项工作得到高效、协调的执行。
第三部分:赛事与活动策划1. 赛事策划:组织大型体育赛事是体育场馆运营的关键环节。
赛事策划人员应根据场馆的特点和可用资源,制定赛事日程、参赛规程、票务销售和合作伙伴筹备等方案。
此外,还需要与相关建筑和设施部门协调赛事筹备和场馆布局,确保参赛队伍和观众的安全和便利。
2. 活动策划:除了体育赛事,大型体育场馆还可用于举办各类文化、娱乐和商业活动。
活动策划人员应与相关机构和组织合作,制定活动日程、策划主题、招商合作等方案。
此外,还需要确定场馆的适应能力和服务能力,以满足不同类型活动的需求。
第四部分:票务与营销1. 票务销售:大型体育场馆的票务销售是运营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为了提高票务销售效益,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dc263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6a.png)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逐渐受到关注。
学校体育场馆作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合理性对于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一、现状分析1.管理结构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结构通常由学校领导班子、体育教师和后勤管理人员组成。
体育教师负责日常的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后勤管理人员负责场馆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则做出相关决策并监督管理工作。
在实际运营中,这种管理结构存在着权责不清、沟通不畅的问题,容易导致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
2.运营模式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学校自主运营和委托管理两种方式。
学校自主运营通常由学校领导班子或相关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包括场馆设施的开放时间、使用规定、维护保养等方面。
而委托管理则是将场馆设施的管理与运营工作交由专业的运营公司负责。
这两种运营模式各有优劣,学校自主运营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体育需求,但运营压力较大;委托管理相对专业,但可能会缺乏对学校特殊需求的理解。
3.资金来源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目前,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地方政府拨款和学校自有资金。
由于资金的有限性和分配的不均衡性,导致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影响了场馆设施的维护和更新。
二、存在问题2.资源浪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问题。
一方面,学校自主运营下可能会出现场馆设施的开放时间和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委托管理下可能会出现对学校体育特色的忽视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资金来源存在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的场馆设施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导致设施维护和更新不及时,影响了设施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79922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5.png)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对于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增加运动员的训练量、提高体育设备的使用率、保障学生的安全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角度分析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期为其改进和完善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现状分析1.管理方面不规范。
当前,很多学校管理的是只局限于场馆设施的日常清洁、维修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低下。
此外,学校没有制定完善的设备保养修理制度,使得体育场馆的设备难以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2.运营模式单一。
目前,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自主经营模式,目的在于减少场馆的成本和提高收益;另一种是面向社会租赁模式,由于场馆租金相对较高,主要的使用者是教育机构和拥有较高的消费能力的群体。
3.设施滞后。
在学校本身发展过程中,很多学校体育场馆的设施更新不及时,设施的滞后性导致了学生的运动环境不够优秀,无法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身体训练需要。
在此情况下,学生的体育素质无法有效地得到提升。
二、存在问题1.设施老化、维修经费缺乏。
由于场馆设施的长期使用,会产生设备老化的问题,同时设备的维修保养成本也较大,学校管理部门及时修缮和保养场馆设施的投入难以维持。
2.场馆使用效率低下。
场馆的使用效率对于实现场馆设施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提高场馆的社会效益非常重要,但由于很多场馆利用率低下,尤其是夜间和节假日利用,导致场馆设施的大量浪费。
在此情况下,不能充分利用场馆的空间,学生的体育健康训练效果不理想。
3.卫生保洁不足。
学校体育场馆的使用频率较高,在此情况下,场馆的卫生管理不足会导致体育场馆内环境卫生不佳,不符合学生的健康要求。
如果卫生条件不好,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三、改进和完善策略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应采用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设备检修制度和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对于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对场地设施进行科学分类管理,提高场馆设备的使用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彻底解决现存问题。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与运营模式研究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与运营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30786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2.png)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与运营模式研究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型体育场馆作为体育赛事的承载者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成为了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和运营模式愈发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和运营模式,并提出一些思考。
首先,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座好的体育场馆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要考虑环境与人文因素。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观众的视野和舒适度,以保证观看赛事时的良好体验。
此外,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外观也要具备独特的设计特色,以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例如,北京鸟巢体育场的外形犹如一只巨大的鸟巢,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其次,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
传统的运营模式主要依赖于举办体育赛事和演出活动获取收入,但这样的模式往往收入有限,而且不具备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
因此,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尝试引入多元化的运营模式,通过开设商业综合体、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来增加利润。
例如,上海东方体育中心附近建有购物中心、主题公园等商业设施,为体育场馆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此外,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节能环保的原则,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损害。
同时,运营模式上也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推行绿色运营等方式,为社会和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和运营模式也需要关注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
市场需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的运营效果,因此在设计和运营决策中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同时,用户体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体育场馆应该提供舒适的观赛环境和贴心的服务,以吸引和留住观众。
综上所述,大型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和运营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
好的建筑设计能够为观众提供良好的观赛体验,而创新的运营模式能够为体育场馆带来持续的收入。
另外,可持续发展和关注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也是体育场馆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e5b69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5.png)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不断改变和创新。
随着体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视和校园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和运营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分析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的模式,并从政府、学校和市场角度进行讨论。
政府角度:作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者和监管者,政府在运营模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购买设施、提供资金支持、修建场馆等方式,为学校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范围、管理规定和运营要求,促进校园体育设施的合理运营和使用。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监管,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和质量。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监管,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和运营能够更加规范和有效。
学校角度:学校作为体育场馆设施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对于设施的管理和运营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学校应该对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体育课程、举办体育比赛等方式,充分利用场馆设施,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运动水平。
学校还可以与社会体育组织、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
学校应该在管理和运营中充分发挥主体责任,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活力。
市场角度:在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和运营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营。
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设施的管理和运营,对场馆设施进行评估、维护和运营,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企业进行场馆设施的投资和运营,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还可以通过设施租借、活动策划等方式,增加场馆设施的利用率和收益。
市场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涉及政府、学校和市场三个方面的角色。
政府应加强对设施的支持和监管,学校应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市场应引入市场机制进行运营。
体育中心运营方案范文
![体育中心运营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3e968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b.png)
体育中心运营方案范文一、引言体育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对于个人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体育中心作为提供体育运动场所和服务的机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提出一套完整的体育中心运营方案,以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市场分析1. 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身体健康和精神幸福。
体育运动成为了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2. 体育中心发展迅速:体育中心作为提供综合服务和设施的机构,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体育运动的首选场所。
各地体育中心纷纷建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3. 市场细分化趋势:随着体育运动的多样化,人们对体育中心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的人们对体育中心的需求差异较大,市场细分化趋势明显。
三、运营目标1. 提供优质的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2. 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人们的体育健康水平。
3. 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体育中心,赢得市场份额。
四、核心竞争力1. 先进的设施和设备:购买并维护先进、高品质的体育运动设施和设备,以提供舒适、安全、方便的运动环境。
2. 专业的教练团队:招聘并培养专业素质高的教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运动训练和指导,提高运动效果。
3. 多样化的运动项目: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包括体育竞技、健身训练、休闲娱乐等。
4. 安全和服务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用户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有礼貌、周到的服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五、运营策略1. 市场定位:根据不同地区和用户的需求差异,确定不同的市场定位。
可以针对青少年、中老年、职场人士等群体设立专属的体育项目和服务。
2. 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利用户外广告、电视、网络媒体等形式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体育馆开放、运营、管理分析
![体育馆开放、运营、管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3de72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60.png)
体育馆开放、运营、管理分析摘要: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馆,体育馆除了用于体育锻炼以外,还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在我国,经营体育馆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育馆的设计、开发、运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活动。
只不过,我国体育馆经营仍有诸多问题,我们要找到问题的成因,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提升体育馆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体育馆价值。
关键词:体育馆;经营管理;管理对策体育馆可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体育馆的运营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综合竞争力。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体育馆的发展,只不过,仍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体育馆的经营管理,构建完善的经营模式成为促进体育馆经营成长的有力举措,相关研究也可以为其它地区体育馆的经营管理提供些许参考。
1.国内体育馆经营管理问题概述1.1国家及地区重视度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当然,国内体育馆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体育馆建设不达标,始终满足不了当地居民体育锻炼、参与体育竞技的需求。
此外,一些地区不重视体育馆的经营管理,导致很多体育馆开馆一段时间就面临闭馆风险;馆内设施设备尚未完善,很多体育项目无法开展,导致资源浪费。
因此,体育馆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国家及地区不够重视,只有重视起来,才能促进发展。
1.2经营管理类人才匮乏查看相关调查报告发现,我国目前体育馆经营管理人才极为匮乏,从事体育馆经营管理的人多是内部人员,这些人对体育热情高涨,了解程度深,但不太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运营,体育市场拓展存在滞后性,难以根据当地市场制定发展战略。
此外,很多体育馆都采用承包制经营,过于在意经济效益,忽略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导致体育馆的社会效益不佳,这也是缺乏既懂体育又会经营体育馆的人才引发的后果。
1.3经营管理模式有问题目前,国内体育馆经营管理主要以托管和责任承包两种模式为主,相较于国外,国内体育馆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导致诸多问题产生。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85561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9.png)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分析,涉及了多个层面:设施建设、管理机制、经费来源、运营模式等。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一、设施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各级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标准化的体育场馆,包括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乒乓球室、羽毛球馆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学生的锻炼和体育竞赛的开展。
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方面,部分学校的场馆设施老化,状况不佳,需要进行维修或改造;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的场馆设施虽然新建,但规模较小、设施不够完备,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改进,应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二、管理机制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在运营中,学校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场馆使用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人员管理制度,确保场馆管理、维护、保安等工作的有序推进。
现实中,一些学校还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有些学校缺乏专业管理团队,导致场馆设施无人管理,维护不及时;还有些学校对场馆使用流程、规划、安全等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导致出现票务管理、安保措施等问题。
因此,学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场馆设施的使用安全、有效、有序和方便。
三、经费来源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所需的资金往往较高。
在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大多由政府进行统一投资,一些学校会通过义卖等方式筹集资金。
但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将场馆设施开放出来,向社会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
这种方式既能吸引民间资本,也能让场馆设施得到最大利用,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公众的需求。
四、运营模式针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方式,也有多种选择。
一些学校会委托专业的场馆运营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运营;另一些学校则直接自己组织力量进行保障和管理。
相比之下,专业运营机构在管理和操作方面更具优势,能够提供更完备、便民、高效的服务,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并促进场馆的资源利用效益。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a1987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9.png)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分析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运营模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体育场馆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科学高效地管理和运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成为了学校和相关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管理和运营两方面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管理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是保障其正常运营的基础。
在管理方面,学校需要明确相关的管理责任部门,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设施的安全、可靠和长期使用。
还需要加强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保证设施的正常使用和维持其品质。
在设施管理中,还需重视设施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效益,推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此基础上,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明确管理责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必须有明确的管理责任部门和管理人员,按照职责分工,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学校应当设置专门的体育场馆设施管理部门或者委托相关部门负责设施的管理工作,以保障设施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2.健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包括设施的使用规定、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规定等,以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和长期运营。
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促进设施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加强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需要加强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保证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延长其使用寿命。
要加强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的安全、可靠和长期使用。
还需要建立设施维护和修缮基金,保障设施维护和保养的资金来源。
4.合理利用和管理效益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需要推动设施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效益,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要建立合理的设施使用制度和管理机制,提高设施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场地保障。
运营篇1.科学合理的规划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运营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设施的使用和开放时间,根据不同时段和季节性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使用服务和场地资源,满足学生和社会的不同需求。
体育综合馆运营方案范文
![体育综合馆运营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59468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2.png)
体育综合馆运营方案范文1. 引言体育综合馆是一个集体育运动、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场所,为人们提供健身锻炼、比赛、培训、社交等多种服务。
本文将介绍一个体育综合馆的运营方案,包括市场调研、设施设备、人员管理、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方案。
2. 市场调研在开始体育综合馆的运营之前,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式,了解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和健身的兴趣、消费能力和习惯,以及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体育综合馆的规模、运营方式和服务项目等。
3. 设施设备体育综合馆的设施设备是保证运营质量和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
根据市场需求和调研结果,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设备,包括室内运动场地(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器械区(力量训练器械、有氧器械等)、健身房、会议室、更衣室、洗浴室等。
4. 人员管理体育综合馆的人员管理涉及招聘、培训、员工激励等多个方面。
首先,根据馆内需要,招聘合适的人才,包括运营管理人员、教练、前台服务人员、清洁工等。
其次,提供全面的培训,包括岗位技能培训、安全知识培训等,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最后,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营销策略体育综合馆的运营离不开良好的营销策略。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客户的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例如,可以开设会员制,提供不同等级的会员服务和优惠,吸引和留住忠实客户;可以定期举办比赛和活动,增加馆内的人气和曝光度;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学校等合作,推出团体购买和合作培训等项目;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
6. 服务质量管理体育综合馆的服务质量是保证运营稳定和客户满意度的关键。
可以通过设置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估等方式,了解客户对于服务的评价和意见,并及时改进。
同时,培养和建立良好的服务意识,鼓励员工主动关心和帮助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
7. 财务管理体育综合馆的财务管理涉及会员收入、课程收入、器材销售等方面。
浅析大型公建类体育场馆的运营与开发
![浅析大型公建类体育场馆的运营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999ee3c9eefdc8d377ee32b2.png)
浅析大型公建类体育场馆的运营与开发作者:杨哲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10期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国内外各类赛事百花齐放,体育产业在国内得到了蓬勃发展,各类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大城市拔地而起。
本文将以大型体育场馆运营者的视角,浅析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与开发模式,为大型体育场馆持续性经营寻找解决思路。
一、体育场馆的分类按运动项目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分类,体育场馆可分为群众参与度高的场馆与专业性强的场馆。
二者区别在于,前者可承担全民健身等功能,后者承担专业运动员训练或者学生教学基地的功能。
按场馆规模分类,可分为举办国内外正式赛事的大型场馆以及仅供训练、教学或小型赛事、活动的中小型场馆。
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日常养护成本较高,且在赛事期间其他经营活动可能会因赛事受到负面影响;后者维护成本较低,而且其他经营活动的利益较容易得到保证。
二、大型场馆的兴建国内多数大型场馆的兴建,政府均处于核心地位,要充分协调各方,既要避免资源浪费,又要保障地方发展。
近年较为常见的模式是利用承办赛事的机会,对社会、高校及体育基地场馆进行集中新建、升级。
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场馆与赛事极为贴合,不论比赛设施还是功能设施均极为健全、专业,甚至为后续规则调整留有空间;另一方面,除社会场馆外,其权属大多属于各有关单位,在赛后场馆亦能得到充分利用。
其劣势在于,由于集中新建、升级的契机是承办重要赛事,因此在赛事需求作为第一目标的前提下,赛后运营将不可避免地被弱化。
三、大型场馆赛后运营存在的问题公建类大型场馆赛后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养护成本过高,经营收入过低,很难实现收支平衡。
因此,需要分析场馆的成本、收入构成以及收支平衡的问题。
(一)成本方面场馆养护成本主要包括物业人工费用、场馆能耗费用、养护修缮费用以及其他业务成本。
其主要与当地工资水平、场馆规模、运动项目、设计合理性、工程质量、平日经营活动等有关。
首发大型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文投科技
![首发大型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文投科技](https://img.taocdn.com/s3/m/ab8c36a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0.png)
首发大型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文投科技1. 引言本文旨在对首发大型科技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并以文投科技为例进行具体探讨。
首发大型科技园区作为现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其建设与运营模式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首发大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模式首发大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模式主要包括土地供应、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具体来说,首先需要通过政府或相关机构提供土地供应,确保科技园区有足够的用地面积。
接着,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对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布局结构、建筑风格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基本设施的建设,以及科技园区内各类办公楼、实验室、会议中心等建筑物的建设。
文投科技在首发大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模式上注重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他们积极倡导绿色建筑、能源节约等理念,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等手段来建设绿色、环保的科技园区。
3. 首发大型科技园区的运营模式首发大型科技园区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企业引进与扶持、创新服务与孵化、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方面。
首先,通过引进优质的科技企业,将其纳入科技园区,形成科技创新的聚集效应。
其次,对入驻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创业资金支持等,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此外,科技园区还提供创新服务和孵化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最后,通过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科技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创新,提升整个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文投科技在首发大型科技园区的运营模式上较为注重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创新服务与孵化。
他们积极促进科技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园区内的创新创业活动。
同时,他们还为创业者提供了一系列的创新服务和孵化平台,为其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支持,助力他们的创新创业之路。
4. 结论通过对首发大型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模式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土地供应、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引进与扶持、创新服务与孵化、产业链协同发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发|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附海内外案例)|文投体育导语:体育BANK联合文投体育将不定期推出体育相关研究报告。
其中可点击阅读第一份《中国冰球白皮书(2016年)》和第二份《2017滑雪产业研究报告》。
第三份报告为《中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研究报告》。
本文摘自第三份报告,报告全文分为三部分,本部分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分析,将陆续推出其他部分。
体银商学院首期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高级研修班将于6月15-20日在深圳、广州举办。
课程咨询:(微信同号)。
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一)场馆投资建设模式按建设主体来划分,体育场馆建设可以分为单位自行建设、企业代建和PPP模式。
图2- 1 大型体育场馆投资建设模式分类1.单位自行建设当前我国的存量场馆绝大部分为单位自行建设。
单位自行建设指单位通过政府划拨取得土地或利用自有土地,运用政府拨款、自筹款项、社会捐赠等资金建设体育场馆,首先以满足单位自身需求为目标,其次才是向社会开放。
2.企业代建企业代建指,政府相关部门以划拨方式取得用地使用权,之后委托企业代为建设,建成之后政府将双方约定的代建补偿金支付给开发企业,企业把场馆移交给政府。
3.PPP模式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从事体育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
同此,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尤其是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中成为最受欢迎的方式。
当前PPP模式有多种细分模式,其中涉及到建设的主要有BT模式、BOT模式和BOO模式。
BT(Build-Transfer)模式:指政府相关部门以划拨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发企业以招拍挂方式获得可经营性用地,再进行体育场馆建设。
建设完成之后,按事先约定的价格移交给政府。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是指由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承担新建项目设计、融资、建造、运营、维护和用户服务职责, 合同期满后项目资产及相关权利等移交给政府的项目运作方式。
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 年。
BOO(Build-Own-Operate)模式:BOO模式由BOT模式演变而来,二者区别主要是BOO方式下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拥有项目所有权,但必须在合同中注明保证公益性的约束条款,一般不涉及项目期满移交。
(二)场馆运营模式1.基于主体角度的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国家体育总局从运营主体的视角划分把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分为自主运营、合作运营、委托运营三种模式。
自主运营包括单位内部自主运营和事业单位自主运营;委托运营包括承包、租赁、委托等不同形式。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拥有的1093座大型体育场馆中,984座为自主运营,占比达90.0%;合作经营的大型体育场馆有42座,占3.8%;委托经营有67座,占6.1%。
图2- 2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分类(1)自主运营自主运营自场馆的拥有方自己负责场馆的日常运营、市场开发、维护管理等,并享受场馆运营的全部营收。
近年来,自主运营也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如体育行政部门法人公司治理模式。
体育行政部门代行投资人权益,成立专门的法人公司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由此便于场馆的招商引资、人事制度改革等,提升场馆运营活力。
(2)合作运营合作运营模式一般是场馆产权方将场馆的全部经营管理权移交给合作方,合作方在经营过程中若需要增减相应设施需由场馆拥有方进行配置。
一般而言,合作方全权负责场馆的日常运营及市场开发,但场馆产权方仍负责场地的维护、场地服务人员管理等。
(3)委托运营根据产权主体和运营主体间责、权、得的不同,有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不同的操作形式。
承包经营:在不改变场馆所有权的前提下,将场馆经营权有期限地交由承包人行使,并由其交纳承包费,完成一定经营目标。
承包人对场馆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但是没有处分权。
在经营过程中,如何发生经营亏损,承包人除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外,产权方也承担相应风险。
租赁经营:场馆产权方与经营者之间通过订立合同而实现场馆经营管理权的转移,承租者对场馆具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在此承租者可以是个人或个人合伙、企业等不同形式。
租赁运营模式中场馆产权方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承租方不论经营盈亏都要向产权方支付租金。
委托经营:(托管经营与委托经营区别不明显,可归入委托经营)是在不改变体育场馆产权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产权主体委托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企业、项目公司等)进行经营管理,受托公司应具备专业的体育场馆运营能力,产权主体向受托方支付委托运营费。
(4)PPP模式《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探索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体育场馆的创新运营提供了政策支持基础。
由此发展出多类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除了在场馆投资建设模式中阐述的BOT、BOO之外,还有TOT、ROT等PPP模式。
PPP模式中场馆的运营主体多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往往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和政府共同出资成立。
TOT模式:转让-运营-移交(Transfer-Operate-Transfer,TOT),是指政府将存量资产所有权有偿转让给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并由其负责运营、维护和用户服务,合同期满后资产及其所有权等移交给政府的项目运作方式。
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年。
案例1:盘锦市体育中心盘锦市体育中心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的最南端,场址南邻渤海,占地439061.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1258㎡,包括体育场馆(45100㎡)、综合楼(16350㎡)、游泳馆(24498㎡)、网球馆(8890㎡)、商业综合体(26420㎡)等。
在体育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形成存量资产的同时产生了大量负债,给政府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并满足体育中心发展对配套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盘锦市人民政府拟在体育中心场馆及配套设施的管理运营中引入社会资本,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为体育中心的运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该项目总投资规模292571.05万元,所需资金拟由项目公司股东出资及通过金融机构贷款或其他方式筹集。
其中,通过项目公司股东出资解决77555.14万元,占总投资的26.51%,由盘锦建投与成交供应商按照30%:70%的比例筹集完成;通过金融机构贷款或其他方式解决215015.91万元,占总投资的73.49%。
该项目主要采用“转让-运营-移交(TOT)”的模式进行运作。
盘锦市人民政府授权市财政局、体育局,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选择社会资本,政府授权盘锦建投与社会资本按照双方协商确定的形式组建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购买体育中心项目设施(含体育场、网球馆、游泳馆、综合馆及其他商业设施等)的经营权,并负责管理、维护和运营上述设施;合作运营期届满后,项目公司将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指定机构。
图2- 3 盘锦市体育中心ROT模式:改建-运营-移交(Rehabilitate-Operate-Transfer,ROT),是指政府在TOT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改扩建内容的项目运作方式。
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年。
案例2:江苏如皋奥林匹克体育中心2015年江苏如皋市政府发起如皋奥林匹克体育中心PPP项目,项目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目前处于识别阶段。
项目投资11亿元,政府和企业按照约定比例进行投资,对现有的如皋市体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增加投入资本,偿还项目工程债务,维持项目日常运营,项目运营风险、资金风险由各方按照投资金额的比例分摊,运营收益由各方按照投资金额的比例共享。
签订特殊经营合同,特许经营年限为15年-20年。
在特许年限内项目公司有权根据体育场馆的自身条件和体育健身市场发展及变化规律,在保持体育场馆主体结构和功能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消费趋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场馆进行合理布局和环境改造,做到不受政府层面的控制和约束,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达到利润最大化。
图2- 4 江苏如皋奥林匹克体育中心BTO模式:建设-移交-运营(Build-Transfer -Operate,BTO),是指社会资本或社会资本与政府平台公司组建的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移交及运营维护等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工作内容。
2.运营内容大型体育场馆运营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业务:场地出租和衍生服务业。
场地出租主要用于体育赛事、文娱活动、健身培训等占用场地;衍生服务业包括餐饮、酒店、各类零售商店等配套设施,以及休闲旅游。
大型体育场馆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大多同时开展多种业务,努力形成具备多种城市功能的综合场所。
(1)场地出租场地出租是体育场馆最基本的业态,场地出租主要指体育场馆场地用于开始体育比赛、训练,以及演唱会等文娱活动。
某些体育场馆还是专业运动队的主场,为他们提供俱乐部场所,承办主场赛事,如工人体育场为北京中赫国安主场、五棵松体育馆为CBA首钢男篮主场和KHL昆仑鸿星主场等。
为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场馆运营商在努力实现短时间内多种体育赛事的场地转换。
例如,五棵松体育馆可以进行各种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等大型比赛和各种大型文艺演出,2016年底还实现了8小时从篮球场变为冰球场。
又如美国麦迪逊广场花园,看台下方设有活动式和可伸缩坐席,举行篮球比赛时座位为19763个,冰球比赛时为18200个,在举行其他活动时,花园的坐席容量可根据活动规模及舞台大小等因素随时调整。
与场地出租举办活动结合,场他广告位使用民可以补充体育场馆的收入。
以美国麦迪逊广场花园为例,对场馆内各种空间进行了充分开发,通往球场的走廊上是各种赞助商广告牌,球场内屏幕及观众席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赞助商广告,门票背面也有广告区域。
(2)衍生服务体育场馆的衍生服务业包括餐饮、酒店、各类零售商店等配套设施,以及休闲旅游。
随着体育场馆运营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衍生服务业正成为体育场馆运营的重要内容,甚至是体育场馆盈利的主要保障。
体育运动衍生周边:体育场馆以其所承载的体育运动项目、代表的专业队伍为核心,开发周边产品并进行出售,在此以球队纪念品商店、俱乐部会所为代表。
体育补充业态:体育场馆内部及周边空间应与体育业态相互补充,形成复合业态,吸引人流量与消费。
在当前的体育场馆运营中,补充业态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等。
这些业态在体育场馆周围聚集,需要场馆运营商的统一规划与企业筛选。
在此趋势下,专业的运营公司托管成为体育场馆运营的首选方式。
(三)体育场馆运营案例1、私人企业自主运营——美国麦迪逊广场花园(MSG)美国麦迪逊广场花园是隶属于私人企业麦迪逊广场花园公司,由企业自主运营。
麦迪逊广场花园位于纽约曼哈顿第八大道与33街拐角处,宾夕法尼亚车站上方。
麦迪逊广场于1879年兴建完成,之后曾2次迁移,如今的建筑物是1968年完成的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