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自控能力提升课程设计

自控能力提升课程设计

自控能力提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我控制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制定目标、时间管理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律自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围绕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展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自我控制的概念与理论:介绍自我控制的定义、类型及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2.目标设定与达成:教授如何设定合理的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3.时间管理: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4.情绪调节: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学会调节情绪,以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

5.自律与自强: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强精神。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自我控制的相关理论,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自我控制的方法。

4.实验法: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购置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考试:设置期中、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

4.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项目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项目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项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的控制算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MATLAB等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具备实际操作和调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自动控制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算法、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等。

具体安排如下:1.自动控制基本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学习常用的控制变量和控制规律。

2.经典控制理论:学习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掌握PID控制、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等设计方法。

3.现代控制理论:学习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和离散系统的控制方法,掌握状态空间法、李雅普诺夫法等分析方法。

4.控制系统仿真:利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学习仿真工具的使用和仿真结果的分析。

5.控制系统应用:分析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实例,学习控制系统在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控制系统实验,培养实际操作和调试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的自动控制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系统》等。

自控力课程设计

自控力课程设计

自控力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培养自控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1.知识目标:理解自控力的概念、作用及其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学会使用自控力来管理时间、情绪和行为,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

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以上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为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自控力的理论基础、培养策略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

教学大纲如下:1.第一章:自控力的概念与重要性1.1 自控力的定义1.2 自控力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1.3 自控力与成功的关系2.第二章:自控力的神经科学基础2.1 脑部结构与自控力2.2 神经递质与自控力2.3 自控力的生理机制3.第三章:培养自控力的策略3.1 设定明确的目标3.2 建立良好的习惯3.3 增强自我监控能力4.第四章:自控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1 时间管理4.2 情绪控制4.3 行为改变教学内容将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控力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用于讲解自控力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观点和经验,加深对自控力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人士的自控力培养策略,为学生提供实际借鉴。

4.实验法:通过心理实验,让学生体验自控力的培养过程,提高自我认知。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控力》及相关书籍,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2.多媒体资料:包括PPT、视频、音频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强化知识点。

3.实验设备:心理实验器材,用于学生体验和验证自控力相关理论。

4.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学术文章、案例库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自动控制专题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专题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专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及状态空间表示。

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理论知识,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

3. 学生能了解常见的自动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并掌握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控制问题,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方案,并通过实验或仿真验证其有效性。

3. 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相关电路的搭建和调试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自动控制专题,培养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科技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学科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概述、开环与闭环控制、反馈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安排:2课时,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示、系统响应分析。

教学安排:3课时,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稳定性分析、快速性分析、准确性分析。

教学安排:3课时,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常见自动控制算法: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汇报人:2024-01-02•自动控制概述•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目录•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01自动控制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自动控制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的参数、结构和行为,实现系统预定目标的学科。

特点自动控制具有快速响应、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

通过自动化控制,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自动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保证产品质量在一些危险的环境中,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替代人工操作,保障生产安全。

保障生产安全自动控制的重要性控制器用于接收输入信号,根据控制算法计算输出信号,控制被控对象的运行状态。

执行器根据控制器发出的控制信号,调节被控对象的参数或状态。

传感器用于检测被控对象的参数变化,并将检测信号转换为可处理的电信号。

调节机构根据执行器的调节信号,调整被控对象的参数或状态。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02自动控制原理01开环控制系统是一种没有反馈的控制系统,其控制过程是单向的。

02开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精度高,但抗干扰能力较弱。

03开环控制系统适用于对精度要求较高,但环境干扰较小的场合。

01闭环控制系统是一种具有反馈的控制系统,其控制过程是双向的。

02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被控对象的输出,将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进行比较,从而调整控制信号。

03闭环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适用于对精度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A BC D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稳定性指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回到原始平衡状态的能力。

准确性指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偏差大小,即系统的误差大小。

快速性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即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

抗干扰性指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即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稳定和准确性的能力。

01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劳斯判据、赫尔维茨判据、奈奎斯特判据等。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点;(2)熟悉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特点;(3)了解自动控制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具备设计和调试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3)掌握自动控制技术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包括自动控制的概念、原理、特点和分类;2.控制系统分析:涉及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以及复数域分析;3.控制器设计: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方法;4.常用自动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等系统的原理和应用;5.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理论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4.实验法: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供学生深入研究;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辅助讲解和展示;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成绩的20%;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30%;3.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操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工作方式。

2. 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帮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能对实际系统进行简单的建模与仿真。

2. 让学生学会使用自动控制设备,进行基本操作和调试,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利用自动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勤奋刻苦、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应用,重点讲解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特点。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介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深入讲解。

4. 自动控制设备操作与调试:教授自动控制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控制器参数设置、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使用等,并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

5.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简单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简单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简单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特性。

2. 学会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了解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评价标准。

3. 掌握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描述,并绘制系统方框图。

2. 学会使用控制原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强调实验数据的真实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分享成果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具备分析、设计和优化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积极探索、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性能指标(对应教材第1章)。

-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特性-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表示2.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分析(对应教材第2章)。

-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断-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3. 典型自动控制系统: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对应教材第3章)。

- PID控制原理及参数调整- 典型控制系统实例分析4. 自动控制实验设计: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报告撰写(对应教材第4章)。

-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自动控制基本概念及数学模型第2周:控制系统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分析第3周:典型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与实例第4周:自动控制实验设计及实践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组织,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自动控制相关知识。

自控系统校正课程设计

自控系统校正课程设计

自控系统校正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控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掌握校正装置的原理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校正方法,并分析其适用场景。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如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分析校正前后自控系统的特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模拟或数字工具设计简单的校正装置,并对自控系统进行仿真测试。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3. 学生能够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展示自控系统校正的设计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自控系统校正工程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对工程学习的兴趣。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勇于尝试、不断优化的科学探究精神,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设计,旨在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不仅掌握自控系统校正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体验,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校正技术原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自控系统校正的核心概念和实际应用,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1. 校正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自控系统的稳定性与性能指标- 校正装置的作用与基本原理- 教材第3章:自控系统性能分析2. 校正方法及其适用场景:- 超前校正、滞后校正的原理与特点- 不同校正方法的适用范围与选择原则- 教材第4章: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3. 校正装置的设计与仿真:- 数学工具:传递函数、频率响应- 校正装置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教材第5章:系统仿真与模型验证4. 实际案例分析与应用:- 常见自控系统校正案例分析- 学生小组设计校正装置并开展仿真测试- 教材第6章:工程案例与问题解决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前2周:自控系统稳定性与性能指标的学习2. 第3-4周:校正原理、方法及其适用场景的学习3. 第5-6周:校正装置设计与仿真实践4. 第7-8周:实际案例分析、小组项目及成果展示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自控系统校正的理论与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生活中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生活中自动控制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自动控制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掌握常用自动控制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自动控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具备设计简单自动控制系统的的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自动控制仪表,进行实际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控制基本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自动控制系统:讲解常见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应用,如PID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等;3.自动控制仪表:介绍常用自动控制仪表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如压力表、流量计等;4.自动控制实例分析:分析生产、生活中的自动控制实例,如温度控制器、照明控制系统等;5.自动控制设计: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设计、调试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动控制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自动控制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自动控制领域的经典著作,拓展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动控制原理和实例;4.实验设备:配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提高实践能力。

武科大自控课程设计

武科大自控课程设计

武科大自控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数学模型。

2.熟悉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

3.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4.能够运用MATLAB等工具进行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

5.具备阅读和分析自动控制相关英文文献的能力。

6.能独立完成自动控制实验,具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增强学生对自动控制领域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具备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

教学大纲如下:1.自动控制概述: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数学模型。

2.经典控制理论:包括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稳定性分析、频率响应分析、根轨迹法等。

3.现代控制理论:包括状态空间法、最优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4.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包括模拟和数字控制系统设计,以及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5.自动控制应用:涉及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用于阐述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理解。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吴恩达著。

2.参考书:《现代控制系统》,理查德·小奈森著。

3.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讲座、在线课程等。

4.实验设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

精品华电自控课程设计

精品华电自控课程设计

精品 华电自控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 学会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了解系统稳定性、快速性、精确性等评价指标;3. 掌握典型自动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并了解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2. 能够使用自动化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分析系统性能;3.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自动控制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自动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

本课程针对华电自控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目标明确,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分类,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方框图等表示方法。

2. 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学习稳定性、快速性、精确性等评价指标,探讨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掌握性能改善方法。

3. 典型自动控制算法:详细讲解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等,分析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优缺点。

4.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学习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流程,掌握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5. 自动化软件应用:介绍自动化控制软件(如MATLAB/Simulink)的使用,让学生能够运用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分析性能。

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关联如下:- 第一章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教材第1-3章)-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教材第4-5章)- 第三章 典型自动控制算法(教材第6-7章)- 第四章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教材第8章)- 第五章 自动化软件应用(教材第9章)教学进度安排:共10个课时,每部分分配2个课时,最后一课时进行总结与答疑。

自控专业课程设计有哪些

自控专业课程设计有哪些

自控专业课程设计有哪些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控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自控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自控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掌握自控仪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自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自控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自控系统的设计和调试能力;能够进行自控仪表的安装、调试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自控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控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首先,介绍自控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使学生了解自控系统的基本框架。

其次,讲解自控仪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包括温度计、压力计、流量计等。

然后,分析自控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涉及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应用。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自控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过程。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

其次,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自控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开展实验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自控仪表的使用和维护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主教材,辅助以相关参考书和期刊论文。

多媒体资料方面,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直观展示自控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设备方面,配备齐全的自控实验装置,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自控原理的实际应用。

此外,还将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坛、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有自动控制的课程设计

有自动控制的课程设计

有自动控制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分析。

3. 帮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其系统思维。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软件进行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自动控制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技改变生活的意义。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具备一定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定义、分类及性能指标,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2. 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模型及其相互转换。

3. 控制系统分析: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动态性能分析等。

4. 控制系统设计:PID控制、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状态空间设计法等。

5. 自动控制应用案例:介绍自动控制在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1课时)2. 数学模型(2课时)3. 控制系统分析(3课时)4. 控制系统设计(4课时)5. 自动控制应用案例(2课时)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关联如下: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第1章2. 数学模型:第2章3. 控制系统分析:第3章4. 控制系统设计:第4章5. 自动控制应用案例:第5章在教学过程中,将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课程目标,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确保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相关知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及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了解不同类型的传递函数及其特点;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建立自动控制系统模型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理论知识分析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能力;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自动控制系统的技能,如调试、优化和故障排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3.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系统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控制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加强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的定义、特点及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控制原理概述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传递函数的推导与性质,以及系统建模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讲解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性能分析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4. 控制器设计:介绍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参数调整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策略。

教材章节:第四章 控制器设计5. 自动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动手搭建、调试自动控制系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第三周: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第四周:控制器设计第五周:自动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含实验报告撰写)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自动化控制的课程设计

自动化控制的课程设计

自动化控制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化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定义、分类及应用领域。

2. 使学生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数学模型。

3. 帮助学生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选用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化控制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方案,并进行仿真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增强学生对我国自动化控制领域发展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关注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自动化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动化控制基本概念:包括自动控制定义、分类、应用领域;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化控制概述2. 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介绍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复合控制等基本形式;分析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组成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3. 自动化控制数学模型: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达式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化控制数学模型4. 常见传感器及其选用:介绍温度、压力、流量、位置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选用方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5. 自动化控制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案例,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智能家居等领域。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

课程设计自动控制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分析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并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器、被控对象等;(2)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复合控制等;(3)熟悉自动控制的基本方法,包括经典控制方法、现代控制方法等;(4)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包括稳定性、快速性、精确性等。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实际问题;(2)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和调试能力;(3)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动控制基本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器、被控对象等基本概念;2.自动控制基本原理:讲解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复合控制等基本原理;3.自动控制基本方法:阐述经典控制方法、现代控制方法等基本方法;4.自动控制系统性能评价:分析稳定性、快速性、精确性等性能指标;5.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介绍系统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控制器设计、系统调试等;6.自动控制系统应用:讲解自动控制系统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理论;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自动控制原理》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现代控制理论》等;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料;4.实验设备:准备自动控制实验装置,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自控的课程设计

自控的课程设计

自控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自控力的概念,掌握自控力在个人成长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列举出自控力在时间管理、情绪调节、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提升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提高自控力的计划。

2. 学生能够运用时间管理技巧,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和休闲时间。

3. 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监控和反思,调整情绪和行为,提高自控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认识到自控力对于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培养自觉提升自控力的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3. 学生通过提升自控力,培养自信、自律的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课程针对学生年级特点,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控力,以提高学习效果和生活品质。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自控力的概念与重要性- 引导学生理解自控力的定义,探讨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 自控力的表现与影响因素- 分析自控力在时间管理、情绪调节、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 探讨影响自控力的因素,如环境、生理、心理等。

3. 提升自控力的方法与技巧- 介绍至少三种提升自控力的方法,如目标设定、自我监控、奖励机制等。

- 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学习和生活。

4. 自控力与个人成长- 分析自控力与自信、自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联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自控力的概念与重要性第二课时:自控力的表现与影响因素第三课时:提升自控力的方法与技巧(上)第四课时:提升自控力的方法与技巧(下)第五课时:自控力与个人成长本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自控力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目标。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2. 学生能掌握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和状态空间分析法,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了解不同类型控制器(如PID、模糊控制器等)的原理与特点,分析其适用场合。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数学软件(如MATLAB)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进行调试与优化。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自动控制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自动控制课程,培养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协作与分工,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 学生认识到自动控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和电路基础知识,对工程技术有一定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自动控制基本原理:控制系统定义、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反馈与复合控制原理等。

2.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线性系统特性等。

3. 控制系统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法(如稳定性、瞬态响应等)、频域分析法(如Bode图、Nyquist图等)、状态空间分析法。

4. 控制器设计: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等。

5. 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设计模拟电路,进行调试与优化。

6. 控制系统实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性能,如温度控制系统、电机调速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0.1)(10.2(1
)(0++=s s s s G
求:绘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求出动态性能指标。

绘制对数幅频、相频响应曲线,求出频域性能指标 (二)采用串联校正装置,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 c s 。

c
c K s G =)(。

绘制c K 由0——∞的根轨迹,绘制c K 取三个不同的值时单位
阶跃响应曲线,求出动态性能指标。

相角裕度是o 3045≥≥γ,幅值裕度dB Kg 6≥,设计一个校正装置。

绘制校正后的对数幅频、相频特性曲线,并求出频域指标。

(三)根据校正前后时域、频域性能指标分析所得的结论,并写成论文。

设计思路
用工具软件MATLAB 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校正前后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指标,通过比较确定校正在对系统的影响。

解题过程
一、 校正之前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分析:
程序如下:
num1=6;
den=conv([0.2 1],[0.1 1]);
den1=conv([1 0],den);
[num11,den11]=cloop(num1,den1,-1); g=tf(num11,den11);
time=[0:0.1:50];
step(g,time);
grid;
g=tf(num1,den1);
figure(2)
bode(g,{0.001,100});grid;
figure(3);
margin(g);
[Gm,Pm,Wcg,Wcp]=margin(g); figure(4);
阶跃响应曲线如下:
动态性能指标为:
上升时间t r=0.29s 峰值时间t p=0.7s 调节时间t s=3.6s 超调量∂%=45.3% 对数幅频、相频响应曲线,频域性能指标。

Gm = 7.96 %幅值裕度
Pm = 26.9 %相角裕度
ω
Wcg =7.07 %穿越频率x
Wcp=4.22 %截止频率cω
对数幅频、相频响应曲线如下:
二、校正装置的设计
c
c K s G )(时,根轨迹如下:
程序如下: num1=6;
den=conv([0.2 1],[0.1 1]); den1=conv([1 0],den);
[num11,den11]=cloop(num1,den1,-1); g=tf(num1,den1); rlocus(g)
根轨迹的图象如下:
c
K =6*0.8时,单位阶跃响应急动态性能指标如下:
上升时间t r =0.332s
峰值时间t p =0.8s
调节时间t s =3.21s
超调量∂%=36.9%
c
K =6*2时,单位阶跃响应急动态性能指标如下:
上升时间t r =0.19s
峰值时间t p =0.6s 调节时间t s =12.8s 超调量∂%=75.6%
c
K =6*30时,单位阶跃响应急动态性能指标如下:(不存在调节时间)
上升时间t r :不存在 峰值时间t p =50s 调节时间t s =None 超调量∂%=Nan
注:
(上面三个的单位阶跃响应在编码上只是kc 的值不同而已,故程序不再详述)
由上表可以看出随着kc的增大上升时间,调节时间都减小,而峰值时间和超调量则增大
校正装置的求取过程如下:
程序如下:
function jiaozheng
t=0:0.01:5
num=[6];
den1=[1 0];
den2=[0.1 1];
den3=[0.2 1];
den4=conv(den1,den2);
den=conv(den3,den4);
kaihuan=tf(num,den)
[n,d]=cloop(num,den);
bihuan=tf(n,d);
wcc=3;
[h_wcc,r_wcc]=bode(kaihuan,wcc);
h_wcc=20*log10(h_wcc);
b=10^(-h_wcc/20);
T=10/wcc/b;
gc=tf([b*T 1],[T 1]);
ggc=gc*kaihuan;
figure(1);
sys1=feedback(kaihuan,1);
sys2=feedback(ggc,1);
step(sys1,t);grid on;hold on; figure(2);
step(sys2,t);grid on;hold on; b,T, figure(3) margin(ggc),grid;
disp('flag=0,设计未完成,继续进行') disp('flag~=1,设计已经完成,退出设计') flag=input('请输入flag 的数值,flag=') if isempty(flag) flag=1; end;
运行结果为: b =0.6088 T =5.4755
即校正装置为: Gc(s)=
1
5.47551
.475550.6088++⨯s s =
1
5.475513335.3++s s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c (s )*G0(s ) =
1
5.475513335.3++s s *
)
11.0)(12.0(6
++s s s =
)
14755.5)(11.0)(12.0()
13335.3(6++++s s s s s
三、校正后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分析:
阶跃响应曲线: 校正前
校正后
动态性能指标:
上升时间tr=0.383s峰值时间tp=0.97s 调节时间ts=3.15s 超调量 %=31.5%
校正之后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分析。

对数幅频、相频响应曲线,频域性能指标。

Gm =12%幅值裕度Pm = 40%相角裕度Wcg =6.95%穿越频率Wcp = 3.01%截止频率
设计结果分析
时域性能:
频域性能:
结论:
时域、频域的性能指标如上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过校正系统的性能指标都有所改善,具体论述如下:
时域:
时域性能指标主要有: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等。

在根轨迹图上,随着K
c 值的变化,会出现无超调量(K
c
值变小)和不稳定
的情况。

这一点可从根轨迹图上看出,当K
c
减小时根轨迹靠近负实轴----值变
小,超调量逐渐接近零。

当K
c
值变大时根轨迹进入右半平面从而系统不稳定。

校正装置对性能指标的影响
校正装置相当于增加了闭环零极点。

闭环零点会减小系统的阻尼比,从而使峰值时间减小,响应速度加快,但会使超调量增大,调节时间加长。

这种影响会随着零点接近虚轴而加剧。

闭环极点的影响则恰恰相反且随着其距离实轴的距离缩短而加剧。

通过选择适当的主导极点可使校正后各个性能指标都有所改善。

主导极点的作释:通过指定不同的主导极点位置,可得到所要求的时域性能指标
频域:
频域性能指标主要有幅值裕度、相位裕度、穿越频率、截止频率、谐振峰值、谐振频率、带宽等。

校正后,幅值裕度、相角裕度都有所增加。

穿越频率,截止频率都减小。

从而使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心得体会:
在本次的课程设计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Matable的使用方面,软件的功能不熟悉,所以在源代码的编程方面遇到了不小的阻力,耽误了不少的时间。

在自己参阅了一些书籍和请教同学后对这个软件有了一定的认识。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通过这次的课设,使我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如何通过校正装置来实现系统性能的改善,以及开环增益的改变对系统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11页,共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