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定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积极与听障儿童建立亲密、稳定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 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正确认知和应对
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学习相关的听力语言康 复知识,积极应对孩子面临的各种挑战。
提供多元化康复支持
家长可以寻求多元化的康复支持,包括听觉口语法康复训练、手 语康复训练等,全面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学校的作用
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为听障儿童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 ,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建立专业教师团队
学校应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团队,为听障儿童提 供全面的康复教育和心理辅导。
开展多元化康复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多元化的康复活动,如社交技能训练、情绪管理培 训等,帮助听障儿童提高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自我意识偏差
听障儿童往往存在自我评价偏低、自卑感强烈等问题, 影响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行为特点
社交障碍
听障儿童由于沟通困难,往往会出现社交障碍,缺乏与他人的有 效互动。
刻板行为
一些听障儿童会表现出刻板行为,如重复某些动作或语言,缺乏 变通和灵活性。
学习能力低下
由于听力受损,听障儿童在学习方面往往面临较大困难,导致学习 能力低下。
自我评价偏低
听障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偏低,缺乏自信心和自我激励能力 ,需要家长和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
04
听障儿童的人格与行为特点
人格的特点
感觉统合失调
由于听觉受损,听障儿童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感知容易出 现偏差,导致感觉统合功能失调。
情感不稳定
听障儿童容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xx年xx月xx日

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障碍或疾病 , 使得许多 残疾人产 生不 同程 度 的心理 困惑和 问
而林于萍采用《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 r) mr)量表对 7 名 5
题 。与普通人群 相 比, 他们 的心 理承 受力 十分脆 弱H 。聋 哑 聋哑学 生进行 了测查 , J 得出聋 哑学 生存在 着一定 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作为残疾人的一部 分 , 们 的心理 健康 问题也 越来越 问题 , 他 其焦虑程度高于普通学 生 , 焦虑倾 向集 中体现在对人焦
中图分 类号 :4 9 G 7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9— 002 l)3 03 3 10 2 8 (0Oo —02 —0
残疾人是各种人群 中一个 特殊 的社会 弱势 群体 , 国 目 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较相似 【 副。 我 儿
前大约有 6O OO万残疾人 , 占人 口比例 的 5 %左右 , 而且 以平 均
从 目前 已发表 的文 章来看 , 内关 于聋 哑青 少年心理 健 总得分上都高于聋校初 中男生 , 中在过敏倾 向、 国 其 恐怖倾向和
康的研究基本分 为理论思辨 的定性 研究 和实证调查 的定 量研 总分上都达到 了显著差异 。而林 于萍的调查 表明聋哑女生的 究 。理论思辨 的研究多采 用定 性 的研究 方法 , 对聋 哑青少 年 心理健康程度低于男 生 , 在恐怖 倾 向、 过敏 倾 向、 孤独倾 向方
生相比 , 残疾学 生的 9个 因子 分和 总均分 都极 显著 高于健 全 对社会敏感多疑 、 易出现人际冲突 。而女生多表现胆怯 、 更 紧
学生。聋生 阳性 出现 率 居 首 位 的症 状 项 目是 “ 到苦 闷” 张 、 感 孤僻 、 回避社交等问题【 1。 1 J
(97 )另 有 8 .%的 人 “ 分 担 忧 ”3。 8 .% , 28 过 [ j

听障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听障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听障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听障学生是指在听觉功能上存在障碍的学生,他们面临着与普通学生不同的挑战和困难。

由于听力障碍的存在,听障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针对听障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本文将从听障学生的特点、焦虑心理的成因以及相应的教育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听障学生的特点1.听障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受限听障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他们往往难以准确获取语言信息,并且在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困难。

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沟通等方面都面临困难。

2.听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较多的阻碍由于听力障碍,听障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他们难以完全融入到普通的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需要靠辅助设备和特殊教学来进行学习和生活。

3.听障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由于长期受到不利的听力影响,听障学生往往面临着心理压力和困扰,容易出现焦虑、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

二、听障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1.社会隔离与心理孤独由于听障学生的特殊身份和存在的沟通障碍,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人存在着心理上的隔离,这种孤独感和隔离感会引发听障学生的焦虑情绪。

2.学习压力和自我负担由于语言交流和学习方面的障碍,听障学生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上的压力和自我负担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心理。

3.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听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和社会环境缺乏理解和支持,会增加听障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三、教育对策1.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对于有焦虑心理的听障学生,学校应加强心理辅导教育,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克服焦虑心理。

2.创设有利于听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学校应加强对听障学生的特殊教育,创设有利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提供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聋哑儿童 研究报告

聋哑儿童    研究报告

聋哑儿童研究报告聋哑儿童研究报告1. 引言聋哑儿童是指天生或由于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而导致听力和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

他们由于无法听到声音和表达自己的意愿,面临着与其他正常儿童不同的语言和沟通困难。

为了更好地理解聋哑儿童的特点、需求和教育方法,本研究对聋哑儿童的语言发育情况、教育模式和辅助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2. 聋哑儿童的语言发育情况聋哑儿童由于听力损失,对语言的听觉输入受限,对语音的感知和产生能力较差。

研究表明,聋哑儿童的语言发育过程和正常儿童存在明显差异。

他们往往较晚开始使用手势、手势语言和文字,而且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然而,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康复训练,聋哑儿童仍然可以学习和使用语言,以及与其他人进行沟通。

3. 聋哑儿童的教育模式为了帮助聋哑儿童发展语言和社交能力,教育模式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育模式包括口语教育、手语教育和双语教育。

口语教育强调通过口腔发声和听觉训练来发展聋哑儿童的语言能力。

手语教育重点培养聋哑儿童使用手势和手势语言进行沟通。

双语教育则结合口语和手语教育,以促进聋哑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社交能力。

目前,双语教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因为它能够充分利用聋哑儿童的可视能力和手势表达能力。

4. 聋哑儿童的辅助技术为了进一步促进聋哑儿童的语言发育和社交能力,辅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环境中。

辅助技术包括听觉辅助设备、语音合成器、手语翻译系统等。

听觉辅助设备如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可以帮助聋哑儿童恢复或增强听觉功能。

语音合成器可以将文字转化为语音,为聋哑儿童提供语言输入。

手语翻译系统可以将口语转化为手语,以帮助聋哑儿童理解和使用口语。

5. 结论本研究对聋哑儿童的语言发育情况、教育模式和辅助技术进行了综述。

聋哑儿童由于听力和语言发育障碍,面临着与其他正常儿童不同的语言和沟通困难。

通过适当的教育模式和辅助技术,聋哑儿童仍然可以学习和使用语言,以及与其他人进行沟通。

双语教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同时辅助技术可以进一步促进聋哑儿童的语言发育和社交能力。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摘要人的言语和智能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只有掌握语言,才能完整地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

如果言语和智力功能不全,个体社会化很难顺利完成,就会导致因社会化不足而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听力障碍不仅会对失聪儿童的言语、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造成严重阻碍,同时对其个性、情绪情感的建立和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有资料显示:失聪儿童较正常儿童更多出现自闭、自卑、固执、暴躁、易情绪化等个性、情绪问题。

关键词:社会交往困难;情绪异常;心理需要被忽视;冲动性的行为表现;学习障碍前言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棘手的学生时,都会对这个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不同的学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不相同,因此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但始终离不开“积极关注,用心关爱”8个字。

本篇是一篇有关听力障碍儿童的个案研究,从这个学生入学开始,作为他的班主任记录下了对他的教育过程。

这篇个案重点是学生在教育前,在家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了解及结合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分析后,制定适合学生的个别教学计划,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通过个案研究,在教学方面也可以不断进步,不断寻找总结适合特殊儿童教学的好方法!一、个案介绍小晴,男, 14岁,因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导致双耳严重失聪。

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在东莞开工厂。

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因此10岁前一直与年迈的爷爷生活在四川农村老家。

2006年爷爷去世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长时间与父母分开,又因听力障碍,父母不知如何与他沟通,与父母感情不好。

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处处让父母生气,与父母做对。

没有朋友,也从不会顾及他人感受,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吃的都留给自己,别人不经意碰到他也要与人大吵打架。

父母的劝告也不听,父母对他很是头疼。

曾在几所特殊学校学习过,但收效甚微。

二、案例分析通过与小晴的接触,以及与其家人的谈话,发现小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和行为问题。

耳聋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

耳聋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研究

f6】张杰耳聋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及其训练河南大学
2007—5
f7]焦青3q岁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2004
念理解测试上的得分从而考察了耳聋儿童表达性语言和心理
理论的关系。 3.手语水平
年中美特殊需要学生教育大会中文论文集北京,2004.254-
259
尽管较晚使用手语的耳聋儿童在入学后才掌握手语,但
助,从而使他们在完成心理理论任务有较好的表现;而对于那 些生活在聋人父母家底中的耳聋儿童来说,虽然他们所获得 的接受性语言得分比较低,但由于他们通过手语学习已经具 备最基本的语言理解力,因此他们对于测试情境的把握比接 受性言语任务得分高的聋儿相对要高些,进而这部分聋并没 有表现出心理理论的差异。对后天使用口语耳聋儿童的言语 心理年龄和语言迟滞分数能够明显地预测这些聋儿在错误信
题专家梅利特曾说过,早期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是“给孩于自
由,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由于儿童的精神发展与机体发
和错误照片任务中4岁健听儿童显著好于其他组,而耳聋儿
童和孤独症儿童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在错误图画任务上,各 组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展一样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只有是耳聋儿
童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认识自我、自由的做好本我。 创设心理环境必须允许耳聋儿童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进
测试时他们的句法能力与出生后就使用手语的耳聋儿童的句
(上接第242页)
[8]郝坚,苏彦捷听力正常家庭和聋人家庭中聋童心理理 论的发展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l期
体要增强主体意识,必须强化信息选择和自律的教育。首先上 网之前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读报还是查找资料?这样做就比较 有针对性,不会轻易被无关的信息干扰,主体就更能作出理性
望,这说明了他们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更关注自我内在的感受 和体验。还有人在对先天重试耳聋青少年往(1 1—16岁)与年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摘要人的言语和智能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只有掌握语言,才能完整地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

如果言语和智力功能不全,个体社会化很难顺利完成,就会导致因社会化不足而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听力障碍不仅会对失聪儿童的言语、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造成严重阻碍,同时对其个性、情绪情感的建立和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有资料显示:失聪儿童较正常儿童更多出现自闭、自卑、固执、暴躁、易情绪化等个性、情绪问题。

关键词:社会交往困难;情绪异常;心理需要被忽视;冲动性的行为表现;学习障碍前言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棘手的学生时,都会对这个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不同的学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不相同,因此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但始终离不开“积极关注,用心关爱”8个字。

本篇是一篇有关听力障碍儿童的个案研究,从这个学生入学开始,作为他的班主任记录下了对他的教育过程。

这篇个案重点是学生在教育前,在家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了解及结合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分析后,制定适合学生的个别教学计划,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通过个案研究,在教学方面也可以不断进步,不断寻找总结适合特殊儿童教学的好方法!一、个案介绍小晴,男, 14岁,因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导致双耳严重失聪。

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在东莞开工厂。

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因此10岁前一直与年迈的爷爷生活在四川农村老家。

2006年爷爷去世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长时间与父母分开,又因听力障碍,父母不知如何与他沟通,与父母感情不好。

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处处让父母生气,与父母做对。

没有朋友,也从不会顾及他人感受,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吃的都留给自己,别人不经意碰到他也要与人大吵打架。

父母的劝告也不听,父母对他很是头疼。

曾在几所特殊学校学习过,但收效甚微。

二、案例分析通过与小晴的接触,以及与其家人的谈话,发现小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和行为问题。

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作者:李岚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第07期〔摘要〕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影响因素研究、干预方案研究作一述评,发现当前研究中主要存在研究工具缺乏合理性、方法比较单一、干预训练缺乏实践性、研究范围狭小、研究视角狭窄等方面的不足。

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编制符合中国人人格特点、符合残疾人心理发展特点的量表,在掌握残疾人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实验干预来预防心理障碍,同时,注重培养残疾人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生活态度。

〔关键词〕心理健康;聋哑学生;述评〔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7-0014-03由于生理方面的障碍或疾病,使得许多残疾人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

残疾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相对于他们已经存在的生理上的不幸,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幸福生活的一种弥补,也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国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由于聋哑学生作为残疾人群体的特殊部分,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既影响到自己,也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和社会, 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作一述评,为以后的残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10年来研究现状近10年来我国的研究主要针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干预对策方面。

1.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研究我国目前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也略有争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或正常,如张颉通过多种调查方法(问卷法、教育观察活动、个案实证研究法、访谈法、组织活动法等)、张宇迪等人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的调查研究认为聋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刘毅玮等人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初中聋生和健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

聋哑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聋哑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聋哑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据教育专家分析,丧失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滑坡、心理狭隘自私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聋哑学生是学生群体中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并有着先天性的沟通、交流障碍,如果不能得到科学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心灵更会受到伤害和污染,造成心理障碍。

本文就聋哑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就做好聋哑学生的“心灵环保”工作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期与同行共榷。

素质教育、均衡教育、特殊教育等,无不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元素。

目前很多中小学生尽管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但心理素质水平却不高,这在聋哑学生中表现也很突出,很多聋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表现为自卑、自闭、缺乏自信、依赖、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等等,令家长和老师担忧。

对于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我们特殊教育的重要课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聋生的不同情况,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聋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一、自身因素身体上的残疾(耳聋),使得他们获取的信息量少,信息范围窄(主要是身边的),综合信息难到位。

十个聋人九个哑,语言出现障碍,与人交往受阻,自身的愿望、需要、要求得不到满足、难以实现,情绪容易变化,且难以自制。

信息捕捉困难,看问题往往只看到表面,深层的东西看不透,对一些问题产生归因错误,误解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不能及时得到外界的帮助和理解,容易受委屈而受到伤害,伤痛越积越多,引发了各种心理障碍。

二、家庭氛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接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

我国听力障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我国听力障碍儿童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研究综述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听力障碍儿童往往产生一系列的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抑郁等心理现象。

对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是一个关于听障儿童研究的热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解决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策略和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教育的意义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一些研究展望。

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前言:听力障碍又称聋、重听、听觉障碍、听力残疾等,是指“因听分析器病变或损伤,导致听力减退或丧失的状态”。

听障儿童,即听觉障碍的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环境声音及言语声的儿童。

2001年,卫生部"公安部"中国残联和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对全国0到6 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显示,听觉障碍儿童患病率为0.155%,平均发现率为0.221%,用此数据推算全国0到6 岁听觉障碍儿童有 15.8 万人,每年新增听力残疾儿童 2.3万人。

2006年,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团体组织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057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34.28%,其中6岁以下的聋哑儿童约80万,14岁以下的约200多万,每年还有3万多新增聋哑儿童。

有研究表明,聋生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6.7%,至少有一项心理问题的比率为22.8%。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听障儿童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很大,且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使他们可能比健听人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众多的听觉障碍儿童的康复机构,社区康复机构,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听觉障碍儿童。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对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我国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研究述评

我国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1-10-26∗∗[作者简介]赵丽娜,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

摘要:回顾关于听障儿童人格研究的研究,从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反思的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从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听觉障碍儿童人格完善三个方面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听障儿童;人格;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4-0025-03(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赵丽娜我国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研究述评人格是心理学中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一个领域。

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研究产生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对听障儿童人格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完善的人格对听障儿童保持健康的心理、增强社会适应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听障儿童人格研究内容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很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

对普通儿童人格的研究涉及到了人格的各个方面,而对听障儿童人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听障儿童的人格特征,并且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足;对听障儿童的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领域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

总体来看,对听障儿童的人格研究缺乏微观领域的实证,缺乏纵横向的研究。

从国内有关听障儿童人格和相关的人格研究的文献来看,可以从人格特征、自我控制、影响人格的因素等来进行探讨。

(一)关于听障儿童人格特征的研究听障儿童的人格特征研究,集中于量表调查研究,而且绝大部分研究是选择了听障儿童和普通儿童作为样本的,在比较中得出听障儿童与普通的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1.特点表现。

张福娟等人的研究得出听障儿童在生活习惯、社会性、情绪安定性、自我炫耀、固执性、活动性、自卑感及成熟性等上的量表得分高于普通儿童的相应得分,尤其是在社会性、自我炫耀、自卑感及成熟性等方面二者差异更大。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残障儿童的关注和关心也越来越多。

而其中,听障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残障儿童,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重视。

因为听力的缺陷会影响到儿童的交流能力和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家庭乃至儿童自身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和对策两个角度进行相关研究。

一、影响因素1. 生理因素听障儿童由于先天性因素或意外受伤等原因导致听力受损,这种生理因素是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

由于听力受损,儿童难以与外界有效地交流,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2. 社会环境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孤立、歧视、欺凌等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由于社会对残障儿童的认知不足和不完善,导致他们往往面临社交、就业等不公平待遇,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 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家庭的态度和环境对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家长对听障儿童缺乏理解和支持,或者家庭环境缺乏关爱和包容,都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二、对策研究1. 家庭教育和支持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制定对策。

首先是家庭教育和支持,家长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了解如何与听障儿童相处、沟通以及如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向家长普及相关知识,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2. 社会环境改善另外,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残障儿童的保护和教育,扩大残障儿童的社会融合程度,减少其面临的歧视和欺凌,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心理健康干预对于已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听障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心理沟通、心理治疗等方式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树立自信,重建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4. 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针对成年听障人士,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充实自己的生活,提高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听觉障碍儿童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听觉障碍儿童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听觉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是特殊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文献查询结果表明,研究较为集中在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特征的研究方面。

西方研究结果表明:听觉障碍儿童的人格特征基本表现为固执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冲动性、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易受他人暗示等,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情感很不成熟,社会适应能力差。

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听觉障碍儿童心理成长。

认识并掌握听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这些特点与规律,有利于因势利导,做好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这方面工作需要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需要家庭、社会及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协作,更需要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

关键词:心理状况心理健康听觉障碍影响因素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康复,一方面是身体机能的康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康复。

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和思想的成熟,而且意味着心理的日益健全。

在关注学生生理变化和思想动态的同时,不能对其心理状况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只有生理上的照顾和思想上的关心,还要加强心理辅导。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章》第3章第29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残存功能的能力;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教育。

这里所说的“身心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身体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熟知和重视,但是,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与学校德育有何不同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等问题,特殊教育学校还有待进一步熟悉和加强。

何谓心理健康,英文表达为mental health,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指心理健康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

我国近十年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我国近十年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张淼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聋人(听力残疾)有2004万人,约占残疾人总数的1/3。

听觉语言障碍儿童(以下与聋生交替使用)由于听觉、语言等方面有缺陷,社会交往的范围狭小,参与社会、受教育、就业以及同伴的接纳度等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

听障学生心理状况问题的研究但是在2006年,西南大学的张宇迪等在对重庆的5年级到高二的180名聋生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时却得到不同的结论:聋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甚至聋生的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较普通学生为轻,而孤独倾向较普通学生为重李强等在2003年同样对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的158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得到的结果类似。

刘毅玮(2005)也认为初中聋生和健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对中国的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对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存在一定的分歧。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还需要继续研究。

但是研究对象的年龄不同,生活的区域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等方面对这种研究结果的差异性一定影响。

首先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样本过于狭窄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来,近十年对聋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聋生的研究上,特别是对中小学聋生的研究。

对学龄前的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很少,对聋人大学生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在对聋生进行研究时选取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样本数量太少,选取的样本地域较为集中这也会导致国内学者对聋人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结果也有出入。

人们对聋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不一致,各人按照自己对聋生心理健康内涵的理解去设计问卷而导致的。

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它不仅可以作为指导我们编制聋生心理健康问卷的理论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心理表现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方法和工具过于单一。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姓名:赵亮性别:男出生:1999年籍贯:浙江金华兰溪家庭背景:他母亲是新疆人,父亲是金华兰溪人,父母都下岗,家庭条件相当困难。

在赵亮之前还有一个孩子也是先天性聋哑,他在七岁那年因车祸去世,之后才生了赵亮,可赵亮还是聋哑的。

赵亮的父亲受不了打击变成了精神衰弱,到目前为止还在用药,无工作能力。

现在尽靠他母亲每月400元的工资和社会救济来生活。

不过赵亮父母对他疼爱有佳,每个月来看他一次。

二、研究的目的与重点㈠目的:关注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新一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

同时为了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加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聋哑儿童早日康复。

同时通过对个案行为的观察来探究聋哑儿童和普通儿童是否有差异,从而为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聋哑儿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㈡研究重点:1、诊断教育问题的成因个案的主要特征:①个案发展与人交往情况:此名儿童活泼、开朗,非常好动,经常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身体强壮总爱“惹”别人。

总是面带微笑经常耍赖皮,不过长得还算可爱使得很多小朋友都愿意与他亲近。

②个案情况:他在课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爱抢老师风头,记忆力强,不过很少有耐心。

因此到现在为止语言恢复不明显,只能读写1—10的数字和读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前几个字母但发音也不是很清楚。

③个案问题的成因虽然接受聋儿语训的时间较长(有两三年),但由于他生性好动顽皮上课注意不集中得不到好的训练效果。

虽然平时他和其他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多,但他们都不太会讲话,交流多数用手语,所以不能达到较好的目标。

2、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①通过与其玩耍,逐步与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通过正强化来塑造其开口的意识。

②通过和他玩游戏时和他交流并鼓励他开口说话,只要他能开口我们变给他强化。

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研究

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研究

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研究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研究旨在探讨听力障碍儿童如何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以及这种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方法。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受损,难以通过听觉渠道获取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深入探讨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的现状、问题和研究方法。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以下关键词: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影响因素、干预方法。

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在学术数据库中搜集了相关领域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在情绪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由于听力受损,他们难以通过听觉渠道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这使得他们在理解他人情绪时存在感知上的困难。

听力障碍儿童在情绪表达和沟通方面也面临挑战,这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

研究还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存在困难,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情绪刺激时容易产生情绪困扰。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上。

在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听力障碍程度、年龄、性别、语言能力等因素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有显著影响。

在干预方法方面,一些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心理干预、社交技能训练和辅助沟通手段等途径来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

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以下研究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现状和问题,但对于其内部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研究尚不足。

研究中涉及的干预方法大多基于经验或实践,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指导,因此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很少有研究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研究多采用横向设计,很少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长期发展和变化趋势。

未来研究应加强对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内部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为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提供科学依据。

听障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听障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听障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听障学生的教育问题。

听障学生是指因耳蜗、听神经等器官畸形、损伤或退化而导致听觉功能障碍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焦虑心理。

本文将从焦虑心理的成因入手,探讨听障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并提出对应的教育对策。

一、焦虑心理成因1. 生理原因由于听障学生的听觉功能受损,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语言交流、沟通的障碍,甚至无法正常感知周围的声音,这会使他们感到孤立和无助。

长期以来,这种生理上的困境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增加焦虑感。

2. 社会原因在社会中,由于在普通人群中,听障学生处于少数群体,他们常常会受到歧视、排斥的待遇。

这种不公平对待会让他们感到无奈和失望,产生对社会的焦虑情绪。

3. 学习原因听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障碍,比如无法准确地听到老师的授课内容,听不清同学的发言等问题。

这会使他们在学习上感到焦虑和挫折,产生“我做不到”的消极情绪。

4. 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对听障学生的态度和支持程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因为对孩子的听障问题无法正确处理,会使听障学生感到孤独和无助,增加他们的焦虑情绪。

5. 心理原因由于长期受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影响,听障学生产生了一种内心的不安,他们会对未来感到忧虑和迷茫,这种心理困境会加重他们的焦虑情绪。

二、教育对策1. 家庭教育家庭是听障学生成长的温床,家长对于听障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模范对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给予听障学生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

家长要耐心倾听听障学生的心声,积极和他们沟通,传递正能量。

2. 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听障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专门的听障教育资源和设施。

教师应该关心和关注听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我国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载文分析

我国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载文分析

第34卷第12期2019年12月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No.12,Vol.34Dec.,2019DOI:10.16069/ki.51-1610/g4.2019.12.022我国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载文分析高伟超1,冯丹(1.潍坊聋哑学校,山东潍坊261000;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硝400715)摘要:当前我国听障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问题出现频率高于正常学生等问题。

听障学生作为特殊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问题将严重限制其自身的发展。

文章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2000-2018年间有关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关于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存在研究对象选取少、研究工具单一、研究方法薄弱、影响因素研究偏少等问题。

针对已有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扩大样本量,使研究更具推广性;二是编制合适的量表,提高数据和结论的可信度;三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四是丰富影响因素研究,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听障;心理健康;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9)12-0135-060问题的提出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指出要给残疾学生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⑴O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加大了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o 然而由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起步较晚,且近些年残疾人口数量不断上涨,特殊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据中残联统计,到2010年末,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达8502万人,其中听力残疾人2054万,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24%,相比2006年增长了30万人⑵,听力残疾人数所占的规模,决定了研究听力残疾对于解决特殊教育当前存在问题的重要意义。

听力残疾青少年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可能会出现言语发展障碍、社交能力发展受阻、情感发展存在偏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或人格发展不健全等心理健康问题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莫春梅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09期
摘要:本文就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及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水平的差异;二是比较手语听障儿童、口语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差异;三是分析听障儿童对不同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

虽然特殊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今后的研究中仍有很多领域还需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心理理论;听障儿童;特殊儿童
一、什么是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概念是由Premack和Woodruff在1978年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个体具有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具有将自身和他人行为归因为心理状态的能力。

因为个体的这种推理能力无法直接观察到,并且它可以用来预测他人的行为,所以把它称为一种理论”。

根据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两岁之前,儿童已经基本理解某些心理状态,如知觉、意图和伪装等;两岁之后,儿童能较牢固地理解他人的简单愿望和情绪等心理状态;三岁左右,儿童已能较好地理解愿望和想象的表征;四岁之后,儿童基本拥有心理理论能力——能理解他人的各种心理状态如愿望、情绪、想象、知识以及信念(包括虚假信念、错误信念等)。

按照Freeman(2000)的观点,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毕生的过程,任何人包括年幼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都会在推断他人心理方面出错,心理理论发展存在于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理论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与记忆、想象、注意等也有密切关系。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在普通儿童身上有体现,在特殊儿童,如对自闭症儿童、听觉障碍儿童、ADHD儿童等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二、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
心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最初关注的主要是普通儿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关注的是自闭症儿童和听障儿童。

本文主要对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进行总结。

听觉障碍又称做听力残疾或聋,是指由于听力损失从而影响了儿童使用听力理解语言,学习语言的能力和教育的效果。

探究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多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分析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及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水平的差异;二是比较手语听障儿童、口语听
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差异;三是分析听障儿童对不同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

此外,对听障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因素的讨论,多是从听障儿童语言、交往、执行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

普通儿童在4~5岁时就获得了错误信念的心理理论能力,而自闭症儿童错误信念的发展要稍微滞后一些,大多数听障儿童发展出心理理论能力的时间比普通儿童要迟7年以上,大约是10年左右(Rusell,1997)。

Clark等调查了43名聋成年人,结果表明:聋成年人表现出的心理理论能力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聋童及正常儿童信念认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关于正确信念,还是关于一级错误信念,都是先发展自我信念认知,再发展他人信念认知;听障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发展趋势上是一致的(陈友庆,2008)。

手语听障儿童和口语听障儿童是按照听障儿童使用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的。

不同的交流方式和家庭环境,影响了听障儿童和他人交流的情况,从而也会影响听障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

Courtin和Melot(1998)发现,手语聋童比口语聋童更可能在心理理论任务中成功。

陈友庆等研究得出,手语聋童的信念认知水平略好于口语聋童,父母会手语或为聋人以及兄弟姐妹会手语的聋童,其信念认知水平比其他聋童好。

对聋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错误信念任务,其研究结果得出听障儿童普遍比正常儿童发展滞后。

也有研究涉及到了听障儿童对心理理论的愿望、情感、注意等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对有关心理知识的掌握。

Rieffe、Meerum和Terwogt(2002)使用故事任务对6~11岁的手语听障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听障儿童更倾向于进行愿望归因,而信念归因较少,即听障儿童愿望理解能力较好,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以愿望优先。

听障儿童对情感的理解水平和解释与正常儿童也有差异。

听障儿童注意力的发展与其解释注意原因的水平间也有不一致,听障儿童在面孔注意实验中注意的判定上没有困难,但要求从注意的线索推理愿望和意图等心理状态时,听障儿童出现了困难。

许多研究证实,父母听力正常的听障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出现迟滞,这使得研究者不得不关注听障儿童的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郝坚、苏彦婕(2006)认为,父母听力正常的听障儿童所获得的接受性语言能力有助于其理解测试情境并进行心理推理,从而使他们在心理理论任务上表现较好;而对于父母是聋人的听障儿童来说,即使是接受性语言得分较低的个体,由于他们具备了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所以他们对于测试情境的把握可能并不比接受性言语任务得分高的个体差,进而没有表现出心理理论的差异。

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也会影响其心理理论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父母听力正常的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要比家庭中有聋人成员的听障儿童要低,主要是因为前者缺少沟通与交流。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这一概念出自前额叶皮层损伤的研究。

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成绩间有显著的相关;(2)通过训练儿童的执行功能,可以促进心理理论发展,反之亦然;(3)二者有共同的成分;(4)二者有共同的脑区;(5)二者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崔云,2004)。

研究发现听障
儿童对于正常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和执行功能发展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然而我们在聋童身上似乎没有发现这种一致性。

聋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比正常儿童水平滞后7年以上,但是执行功能能力仅仅滞后2年左右(李一员等,2006)。

三、总结
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不仅在探索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普遍性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教育和训练听障儿童方面也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国内关于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的实证研究还较缺乏,探讨听障儿童各个心理状态的发展情况,心理理论和语言及认知能力的关系,以及寻找合适的训练方法实现听障儿童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都将是未来听障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友庆,郭本禹.听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382-388.
[2]黄天元,林崇德.关于儿童特质理解的心理理论研究[J].心理科学,2003,11(2):184-190.
[3]朱翠英,刘文莉.心理理论的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3):58-61.
[4]肖非,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陈友庆,闻素霞.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多种信念的认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266-274.
[6]郝坚,苏彦婕.听力正常家庭和聋人家庭中聋童心理理论的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6(1):45-51.
[7]李一员,等.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6(3):356-3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