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经过多种形式代代传承,在中华大地上已流传了1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早已构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突然有一天,花木兰竟然打上了米老鼠的标签,在全球范围内演绎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壮举,强力吸引众人眼球,征服世人的心,让美国人赚了个盆满钵盈,而我们却要付钱给美国人看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国内有人大喊:“狼来了!”有人摇头叹息:“这还是花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改成什么样子了!”有人翘拇指:“又是迪斯尼一大经典影片哪!”一部动画《花木兰》似是打破了五味瓶,各种味道都有。

《花木兰》影片海报(图片来源:大旗网)

从《花木兰》首映至今,吃惊、愤怒、失望、佩服等等心情已然趋于平静。但是,迪斯尼“挖墙角”的动作却仍在继续。2004年迪斯尼推出了《花木兰》续集,将这位中国女英雄的故事继续演绎下去,与全球人再续前缘。2007年6月29日《宝葫芦的秘密》在全国全面放映,主要“幕后推手”又是迪斯尼。据迪斯尼人透露,米老鼠已经买下了包括《神笔马良》、《大林与小林》等多部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改编权,今后将陆续搬上银幕。[1]或许当年迪斯尼电影《花木兰》风靡全球的场景又将重现。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中国人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文化怎么就让迪斯尼拿去大出风头,在全球攻城略地了呢?墙里开“花”怎么就香在墙外了呢?我们有必要比较中美对“花木兰”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期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中美开发比较

1.创作之比

乍看之下,国人对花木兰传说的开发乏善可陈,比不得美国人一部花木兰大作。但是,一经细细观察和考究,就可以发现对于花木兰故事的利用,国人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多种形式挖掘它的文化价值。单从戏曲而言,就包括豫剧、评剧、梆子、评弹、越剧、昆曲、潮剧、龙江剧、粤剧、秦腔等等20多种剧种[2]。20世纪50年代,豫剧表演艺

术家常香玉即以一出《花木兰》名噪一时,该剧更是于1956年被搬上银幕,拍摄成戏曲艺术片而享誉大江南北。“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这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已是豫剧经典唱段,为人所熟识。其他被搬上荧幕的戏曲还包括早至1926年梅兰芳的《木兰从军》、1994年白淑贤的《木兰传奇》等等。戏曲艺术片之外剧情片也是琳琅满目,如1928年梁梦痕主演的《木兰从军》、1939年陈云裳主演的《木兰从军》、1953年王元龙主演的《新木兰从军》、1957年唐醒图主演的《木兰从军》等等。而在2005年年底媒体又开始沸沸扬扬热炒唐季礼重拍花木兰。

如果说戏剧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音乐剧、现代舞、杂技等则显现了生动的时尚气息。文化部重点演出剧目、中国歌剧舞剧院新编音乐剧《花木兰》于2004年在北京亮相[3]。而2006年的现代舞《花木兰》更是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由上海歌舞团、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联手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悉尼舞蹈团共同推出大型原创舞剧《花木兰》,以新颖独特的编舞手法融汇了中国古典舞的雍容典雅与现代舞的奔放洒脱[4]。推陈出新的还有中国引以为豪的杂技。由长春市杂技团和长春评剧院联合演出的杂技故事剧《花木兰》以戏曲的艺术形式,利用中国杂技传统的艺术手段,表现了“木兰从军”这个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5]。对花木兰题材的利用还包括电视剧,如1998年的《木兰新编》及其续集和2004年的《花木兰》。除此之外还有邮票、书、画等等形式。有关木兰籍贯之争亦是精彩纷呈,河南虞城、陕西延安、安徽亳州、山东曹县等地皆称该地为女英雄出处,找出遗迹、文字记载等以为佐证,以期借着花木兰的名气开发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处提及有关木兰籍贯的争论,虽然并非是国人对花木兰产品的创作,但也表现了对该民间故事的利用。)

中澳跨洋合作舞剧《花木兰》海报(图片来源: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网站)

扬眼扫视,各色木兰之花可谓是漫开枝头、笑颜灿烂,散出各色香味,但却只是飘香“墙内”,鲜有飘出国门。

而美国人的花木兰至2009年,也不过就是《花木兰I》和《花木兰II》。在创作种类和数量上,乍看之下,国内众多“花木兰”队伍煞是壮观,迪斯尼小人则是形单影只,强弱对比自是不言自明。可事实上,正是这迪斯尼小人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打下一片大好江山,使得这花家女英雄的名气响彻全球,让世上知道迪斯尼的洋花木兰,而中国本土的花木兰相对而言却是成了小家碧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山姆大叔版花木兰之后中

国对于花木兰的开发多多少少已是借助了迪斯尼已创下的名声、打下的基业。中国交响乐团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于2005年9月18日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凭借的是迪斯尼把花木兰打出了名气,让这个巾帼女英雄的名字和故事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6]。

《木兰诗篇》海报(图片来源:中国台湾网)

在创作上,迪斯尼动画人物花木兰怎么就能征服世人,而本土所塑造的花木兰怎么就成了小家碧玉、养在家中无人识了呢?在探讨原因之前,有人可能会质疑:在国内花木兰作品中有很多已经是年代久远,比如前面提到的20世纪20、30、40年代的花木兰电影,由于当时科学技术、信息交流等的限制,作品无法在国内广泛传播,更不用说飘香国外。这确实是客观事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对花木兰的开发一直在进行,即便是在美版花木兰风行之后仍在延续着,比如2009年就有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的拍摄,但是发展到21世纪,科技发达了,信息交流通畅了,我们的花木兰还是香在国内,世人记住的仍是烙上迪斯尼标签的花木兰。由此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创作形式。

首先采取的形式上,动画影片比戏曲、歌剧、电视剧、邮票等等在传播上更具优势。电影传播快、覆盖面大、传播广泛,价格上属于大众可消费品,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动画影片呢?此类影片的受众对象不是局限于儿童吗?情况并非如此。在现代社会,出于减缓生活压力、留恋孩童时光等原因,动画片也赢得了很多成人的青睐。日本动画片《火影忍者》、《海贼王》等等在成人中大受欢迎就足以证明此现象。《花木兰》的观众便是不仅限于儿童,也包括了成人,受众面远广于戏曲、歌剧、电视剧。同时迪斯尼网罗到的制作人才和拥有的精湛技术更是保证了《花木兰》世界顶尖级的质量。该影片的工作队伍就有大约700个艺术家、动画片制作者和技工,整个团队有条不紊,分工合作,运用最先进的动画制作设施精心打造《木兰》。正因为如此,观众才得以在银幕上看到2000名骑在马背上的匈奴士兵穿越雪山、全力进攻的扣人心弦的场景。

精心打造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以成人、少年儿童为受众能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这些优势是戏曲、歌剧、电视剧所缺乏的。对于戏曲而言,中国人自豪地称赞戏曲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我们不得不直面惨淡的现实:戏曲在中国市场已然现出颓势,各地多不胜举的专业戏曲团体业务萧条、门庭冷清,有的已面临难以为继的严峻局面。而在国外,戏曲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想要征服世人无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