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小传

合集下载

徐三庚篆书的写意风格

徐三庚篆书的写意风格

一、徐三庚的职业艺术生涯徐三庚是晚清到近代书画领域的一个重要书法家、篆刻家。

现存的徐三庚史料极少,关于家世生平目前仅见两则:一为《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十五《方伎》记载:“徐三庚,字辛穀,世居南乡象山。

尝绘《象田贻穀图》见志。

工篆隶,尤精摹刻金石文字。

凡书画家图章,多出其手,名动公卿,先后为徐学使树铭、杨抚军昌濬、连将军成幕宾。

别号金罍道人。

有《似鱼室印谱》行世。

”[1]二为《上虞县志·人物卷》记载。

根据徐三庚自己所刻的“徐三庚于道光丙戌岁后浴佛十日生”(图1)一印中所知,推荐·名家内容提要:在金石学、碑学思想的倡导下,清代中期的篆书形成风格多变的流派,成为清代篆书的特色现象。

平民出身的职业艺术家徐三庚得益于晚清“篆、隶复兴”的文化背景与篆书创作兴盛的书写环境,成为晚清到近代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篆书大家。

他一生勤耕铁笔,纳百家之长。

他的创作结体内紧外松,上密下疏,左右垂曳,用笔圆转婀娜,气质灵秀清健,终以其遒逸俊秀、流动妍美、充满写意性的风格在晚清篆书家群体中辟地自立。

本文将注重分析徐三庚篆书艺术写意风格的来源、表现以及影响。

关键词:徐三庚;晚清;篆书;写意风格;新意图1 徐三庚 徐三庚于道光丙戌岁后浴佛十日生2.3cm图2 徐三庚 上虞徐三庚字褎海父3.3cm ×3.4cm徐三庚家境贫寒,少时便离家谋生,在道观当差打杂。

徐三庚书法篆刻启蒙来源于道观中的一位道人,在三四十岁的篆刻作品中,边款尝署“荐未道士”“金罍道士”“金罍道人”(图3),可能是对少年时期经历的1852年起,26岁的徐三庚以上海为中心而不断地云游四方,先后抵达杭州、嘉兴、苏州、宁波、慈溪等地,远至广州、安徽、北京、香港等。

在这期间,一方面鬻艺自给,另一方面结识同好,开阔眼界。

他一生中在上海居住时间最久,晚年客居上海浦寓斋,以卖书、印为生计。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卒,终年65岁,归葬老家西山村。

作品集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金罍印摭》《海上墨林》等。

碑学践行者徐三庚,篆隶取法吴记功碑,刚健有力与婀娜秀丽并存

碑学践行者徐三庚,篆隶取法吴记功碑,刚健有力与婀娜秀丽并存

碑学践行者徐三庚,篆隶取法吴记功碑,刚健有力与婀娜秀丽并存2021-06-02 01:51·俊东说画导语:徐三庚,清末时期的书法家及篆刻家,善魏碑,并以北碑笔法入隶篆,得力于天发神截碑,用笔方劲犀利、简洁舒朗。

《吴记功碑》又称《天发神谶碑》,立于吴天玺元年,篆体方整而有隶意,是三国吴孙皓继帝位,制造“天命永归大吴”的舆论的碑刻,又称“吴天玺纪功碑”“皇象碑”。

徐三庚不仅在书法上从中取法,于篆刻文字之布局、结体更是受此碑影响甚多。

《临周季子白盘》对日本书法界影响最早最深的书家徐三庚,浙江上虞人,字章谷、洗郭,号井唇,又号袖海,别号金唇山民、似鱼室主、余粮生。

一生勤于书艺,善篆书、隶书,精工金石文字。

徐家在上虞乃是大族,族中出过数位官员,但到徐三庚父辈便日渐衰落了,徐三庚出生时家中已是落魄境地。

徐三庚父亲是书生,徐三庚少时跟随其父读书识字,十分刻苦,但家中困顿,年纪稍大,便外出以打杂维持生计。

后因家中实在艰难,被送入道观,观中有道士擅长书法和篆刻,将此艺传授于徐三庚,由此徐三庚便开启了他的书艺之路。

徐三庚16岁离开道观后便远离家乡,一生贫苦,不曾入仕为官,因书法技艺高超,选择了鬻艺为生,可以算作是职业书法篆刻家。

他为生计奔波于各地之间,曾到过嘉兴、杭州、上海、常熟、香港、北京、天津、广州等地,其中在上海时间最长,晚年基本都在上海驻留。

他的书艺精湛,名气颇大,当时许多好书者慕名前来拜其为师,自己更是与书法大家吴昌硕亦师亦友。

一生弟子众多,其中名气较大的有圆山大迂、黄山寿、钱庚、秋山俭为等人。

众多弟子中也不乏海外人士,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来自日本的圆山大迂和秋山俭为。

圆山大迂名真逸,号大迂,世人对其评价颇高,称其为日本印学宗师,圆山大迂热衷于书画篆刻,于1878年远赴中国,跟随徐三庚学习书法、篆刻,尽得徐三庚真传。

圆山大迂回到日本后,秋山俭为便慕名而来拜徐三庚为师,徐三庚对其倾囊相授,曾为俭为书写肄业文凭,秋山俭为返日本时更是带回大量徐三庚真作。

徐三庚印学特色解析,艺术的取法与印学观,篆法刀法和章法

徐三庚印学特色解析,艺术的取法与印学观,篆法刀法和章法

徐三庚印学特色解析,艺术的取法与印学观,篆法刀法和章法徐三庚生活的年代,正是乾嘉以来所形成的金石盛风和晚清印坛各种流派竞相媲美的时期,他一生对于篆刻艺术用功甚勤,并具有自觉创变的意识,虽游刃于浙、邓之间,但又不断冲破明清以来流派印的束缚,逐渐上溯宋元朱文印和三代秦汉金石,以自我全新的观念进行诠释,在技法、风格诸方面加以融合和重构,独树一帜。

但由于徐三庚鬻印自给,晚年的有些应酬之作,在处理上过分强调疏密、腾挪,以致表现为侧媚、纤弱,所以历来对其篆刻艺术评价褒贬不一,褒之者评其为“吴带当风”,贬之者讥讽为“故作姿态”,我们今天再来审视徐三庚的印章艺术时,应抛开以瑕掩瑜的评判方法,综合其全部艺术修为给予客观地评价。

本文将着力讨论徐三庚篆刻艺术的取法、印学观、篆法、刀法、章法等,深入解析其印学特色。

一、取法:“印中求印”的深度与“印外求印”的广度徐三庚是一名职业印人,少时便离家谋生,游艺南北,鬻印自给,结交同好,虽未拜过名师,但其涉猎广泛,纳百家之长。

他的篆刻取法与创作,一方面是由浙派而邓派,进而上探古代金石,融而治之。

王光烈曾说:“辛榖贯通百家,上窥秦汉,能以《王象碑》作印,更旁通浙、皖。

所作小篆,规橅邓石如,而笔致安插,疏密流动,颇能独树一帜。

”⑴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探索“印外求印”,将金文、瓦当、汉碑篆额,封泥、摩崖等,融汇到篆刻中,自成体貌。

徐三庚出生于浙江上虞县,自小便受到浙派印风的熏染,并潜心钻研浙派篆刻,师法丁敬、黄易,尤其是浙派第三、四代代表人物陈曼生、赵之琛二家,从其现存的印作分析,37岁以前,其篆刻面目主要直承浙派法乳,深得理趣,将丁敬的古拙生涩、钝朴奇崛,黄易的闲雅遒劲、具体而微,陈曼生的淳朴豪迈、遒练跌宕,以及赵之琛谨严刚劲、清劲倩美的篆刻特色融会于胸中,运之于腕下,因而他的篆刻艺术也较早成熟。

另外,徐三庚也刻意仿效浙派制印的章法、刀法、篆法,他一生未脱切刀之法,可见其早年对浙派的摹追之久,浸淫之深。

海派大家

海派大家

海派大家作者:榴云堂主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5年第04期徐三庚,字辛谷,浙江上虞人,清末著名篆刻家。

徐三庚家境不好,很早便外出谋生,一辈子都以售卖自己的书、画、印为生。

不甘随波逐流、具有很强独立意识的徐三庚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最终在篆刻艺术上以“吴带当风”的面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徐三庚的篆书作品(如图1)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篆书线条很婉转,给人一种流动、柔美的感觉。

他的篆刻作品与篆书作品很相似(如图2)。

他夸张地增加曲线并让笔画延长,让笔画稀疏的地方空白扩大,让笔画紧密的地方更加紧密,突出表现了柔和之美。

这就是“吴带当风”的主要表现,也是徐三庚对篆刻艺术表现手法的拓展。

徐三庚年轻时,就对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篆刻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大约在他四十岁前后,将目光转向皖派。

其间,他还花大力气对秦、汉、宋、元印做了大量的功课,并汲取了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chèn)碑的养分。

徐三庚吸取各家之长并勤于练习,最终集各家精华为一炉,形成篆法上婀娜多姿,刀法上婉转流畅的个人面貌。

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有“徐三庚印”“黄氏久盫(ān)”“下官卖字自给”等(如图3)。

当时上海大多数的名家用印都出自徐三庚之手。

刻印之外,徐三庚的书、画在当时的上海、浙江一带也极受欢迎。

徐三庚还做竹刻,设计制作文博器具、古玩器皿,在汉砖上凿绘花卉盆景等,也大受世人喜爱。

可见,徐三庚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由于生计原因,徐三庚刻印较多,因此逐渐流于形式、形成习气,这也是后人对他篆刻诟病的主要原因。

在国内,追随徐三庚的人不多,而在日本,他的篆刻却流传广泛。

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日本留学生圆山大迂、秋山碧城等人跟随徐三庚学习篆刻,并将徐氏风格传入日本,至今影响巨大。

徐三庚书篆书册(选)收藏学习+下载欣赏

徐三庚书篆书册(选)收藏学习+下载欣赏

徐三庚书篆书册(选)收藏学习+下载欣赏
徐三庚(1826—1890),字辛穀,号井罍,又号袖海,别号金罍山民、似鱼室主、余粮生,浙江绍兴上虞人。

他出生贫苦农家,稍长外出谋生,曾打杂于道观。

观中道人有擅长书法篆刻者,徐三庚得其传授,遂入此门。

后为浙江学政徐树铭、巡抚杨昌濬等人的幕宾。

咸丰时抵上海,开始他的鬻艺生涯。

曾北上京、津,南下粤、港,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晚年回沪定居。

徐三庚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书法和篆刻上,其中篆刻高于书法。

其篆刻由浙派入手,取完白山人意趣,后力追秦汉,参考汉碑额篆,同时还将金文、封泥入印。

用刀浑厚、妍美、猛利,章法虚实相间,体势飞动,时人誉为“吴带当风,姗姗尽致”。

印款多隶楷,有生辣遒劲之致。

他是“印从书出”理论的积极践行者,惜晚年篆刻作品因书体过于牵强做作,习气较深。

但他运刀熟练,刀法劲猛,不加修饰,自然得势,不失名家风范。

纸本,共29页,每页纵32厘米,横19厘米,现藏于上海朵云轩。

印人传:“海内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印人传:“海内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

印人传:“海内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画家秦祖永在《桐荫复志》里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一天,徐三庚在马路上碰到吴昌硕,就与他打招呼。

吴昌硕觉得很奇怪,问道:“你怎么认识我?”徐三庚说:“我怎么不认识你,海内篆刻家只三家耳。

”吴昌硕问是哪三家。

徐三庚回答:“第一家是赵之谦,第三家就是你吴昌硕。

”“那么第二家是谁?”吴昌硕又问,徐三庚很不高兴,说:“你难道真的连我徐三庚的大名都不晓得吗?”(徐三庚像及他的“徐三庚印”)其实,徐三庚大赵之谦三岁,大吴昌硕18岁,篆刻界公认他为第二是有可能的,至少这三人的年龄排名如此(艺术成就暂放一边)。

当然,所谓轶事就有传说的成分,但极有可能是当时篆刻界的现实状况,因为徐三庚初到上海时,正是上海印人的空档期。

徐三庚被迫离开杭州的(他没有道士度牒,无法证明身份,被抓,取保离开的),幸亏离开了,否则就有可能跟赵之谦妻女或者钱松一家一样罹难太平军。

刚到上海时,上海篆刻界没有十分出挑的篆刻家,当时赵之谦去北京参加会试,带有仕途梦的他这一去就滞留京城十年,虽然在北京声名雀起,但对上海的影响相对小些;吴昌硕当时还在安吉、杭州、湖州、苏州间游学,还未真正成名。

上海的篆刻界给了徐三庚最好的扬名机会,甚至另一位后来印名较著的印人胡钁(他小徐三庚14岁)也拜了徐三庚为师。

一、个人简介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又字诜郭、袖海,号金罍、井罍、金罍道人、金罍野逸、似鱼室主、西庄山民等,浙江上虞大勤乡西山村人,他是明代“忠谏贤良”徐学诗的后人。

少年家贫,年纪稍微长大点之后,被家人送入道观打杂以谋生,道观里有一位擅长书法、篆刻的道士是他的书法篆刻启蒙者,徐三庚由此走上了篆刻艺术道路,徐三庚一生鬻书鬻印为生,最后走的是纯粹的艺术人生之路,终生无意仕途(基本上可以说,成功的篆刻艺术家中没有做高官的)。

(徐三庚和他的“如梦鶯花過六朝”)徐三庚因一心学书学印,因此荒废道务,被逐出道观,失去道士身份后即专心租屋鬻艺为生,此间在杭州致力于学习浙派篆刻(主要是西泠前四家,尤其是丁敬和黄易),后因战争年间身份不明被迫离开杭州而到上海,遂成印名,大概在35岁之前,徐三庚结交大收藏家岑镕,有机会见到他的大量藏品与集古印谱,获益甚多,也许正因此,他才得以成为真正的大篆刻家,成为“海内第二”。

晚清独树一帜的篆刻家徐三庚

晚清独树一帜的篆刻家徐三庚

晚清独树一帜的篆刻家徐三庚徐三庚是晚清印坛上一位独树一帜的篆刻家,他的篆书和篆刻作品都有独特的个人风貌,在当时江南地区颇有影响,一时许多书画家如秦祖永、张子祥、陆廉夫、潘雅声、黄山寿、任伯年、蒲竹英等人所用的印章,大多出于他的腕底。

日本篆刻家圆山大迂、中村兰台等,亦慕名来谒,向他问业。

徐三庚(一八二六——一八九○年)字辛穀、一字袖海,别署大横、金罍、井罍、诜郭、荐禾、西庄山民、似鱼室主等。

浙江上虞人,客寓上海,常往来于杭州、苏州、宁波、嘉兴等处,又曾至广州、香港及京师(北京)为人作书刻印以自给。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用刀爽利泼辣,颇近陈曼生、赵次闲。

稍后,他受邓石如一派印风的影响,取(天发神谶碑)及汉碑额中如《孔宙碑》额一路的篆法入印,章法方面强调疏密对比,线条宛转流动,但仍以浙派的切刀法出之,这就形成了他自己的面目,人们形容他所刻的印章,“如吳带当风,姗姗有致”。

他的篆书或拟《天发神谶碑》而加强其飞舞生动之姿;或拟汉碑额,用笔瘦硬爽辣,婀娜妍媚,极有特色。

但就其不足之处而言,他为了求得结体上的生动,有些字看起来不无有扭捏作态之感,用笔亦间有飘忽纤弱之弊,他的刻印,也时有同样的问题。

总之,他于篆书和印章,都曾下过扎实的功夫,个人风格都很强烈,但也都存在浓重的习气。

本期所载的篆书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上面所说优缺两方面的情况,都可以从册中清楚地看到。

他的印作曾自辑有《似鱼室印谱》、《金罍山民印存》,慈溪张鲁庵辑有《金罍印摭》。

皆原印钤拓本。

又有正书局曾以锌版钤拓为《金罍山民手刻印存》。

但神采已失。

徐三庚所刻的印章,粗略地分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格局:一、篆法仿汉碑额一路的印章。

这是他的印章中最常见的一种,人们说他的印章“如吴带当风”,主要就是指这一路风格而言。

对于这一路印章,他有时在边款中署为“仿完白山人”,说明他对邓石如的印风有所取法。

现各举朱白二例,以窥一斑,朱文如“过海神仙”,“藜光阁”,白文如“曾藏震泽徐仲篪家”,“葛起同唯”等。

徐三庚生平与艺术

徐三庚生平与艺术

徐三庚生平与艺术生平一徐三庚,字袖海(褎海),一字辛穀,号金罍、诜郭、井罍、上于、大横,又别号西庄山民、荐未道士、金罍道士、上于父、褎海父、嚲华仙史、似鱼室主、翯嘫散人、馀粮生等,斋号似鱼室、沤寄室等。

其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农历四月十八日,这是由他自刻的“徐三庚于道光丙戌岁后浴佛十日生”一印中所知。

徐三庚家境贫寒,少时便离家谋生,在道观当差打杂。

道观中有一位道人教授徐三庚书法篆刻。

他可能是怀念少时的那方清境,在三四十岁的篆刻作品中,边款尝署“荐未道士”“金罍道士”“金罍道人”。

离开道观后,到嘉兴、上海、杭州、江苏、广州、安徽、北京等地游历。

一方面鬻艺自给,另一方面结识同好,开阔眼界。

他一生勤耕铁笔,纳百家之长,终以其遒逸俊秀、流动妍美的印风在晚清篆刻家群体中辟地自立。

同时还兼善书法、竹刻,偶尔也为文房作铭。

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卒,终年六十五岁,归葬老家西山村。

其书印皆泽被后世,并远及东洋。

行踪、交游概览二综合徐三庚仅有的文献资料和大量的印文、边款信息可了解到:他大多在嘉兴、杭州、上海、宁波、江苏活动,1872年8月南下香港、广州,1877年4月北上天津、北京,1878年5月又至武昌,1885年行至安徽。

一生中居上海时间最久。

徐三庚汲水扫窗隶书十言联 145cm×21.5cm×2当时的上海艺术市场繁盛,收藏家、富商云集,经济文化氛围活跃。

苏、浙、皖等周边地区的书家画家离乡到海上鬻艺、求学、交流。

当时的职业篆刻家人数相较于书画家人数少。

1870年前后,有名的职业印人除徐三庚外,还有徐还、蒋节、童晏、卫铸、胡钁、吴昌硕、方镐、吴隐等。

海上书画名家、收藏家用印多出自上述印人之手。

徐三庚同其他印人一样以书、印取润,《申报》曾刊登过徐三庚的润格:“名人书扇,徐三庚行书,六元;书画团扇,徐三庚行书,八元。

”他与当时活跃于海上的书画名家一同开拓了早期的海上书画篆刻市场。

晚清印坛里,前有丁敬、黄易,后有邓石如、吴让之、陈鸿寿、赵之琛,能崭露头角实为不易,而徐三庚的篆刻彼时已能在浙皖两派高手间开创自己的独特印风。

关于徐三庚的介绍

关于徐三庚的介绍

关于徐三庚的介绍
徐三庚(1826-1890)清末著名篆刻家。

字辛谷,又字诜郭,号全罍、井罍,又号袖海,自号金罍道人、似鱼室主、余粮生、山民,别号翯然散人等,
上虞
章镇大勤人。

工篆隶,与
吴让之

赵之谦
齐名,能摹刻金石文字,所刻吴皇象书天发神谶尤佳。

刻印力追秦、汉,能于
邓石如

吴熙载
诸家而后,别树一帜。

近时篆刻家多宗之。

其晚年篆刻趋向定型,习气渐深,终成流弊。

”徐三庚出生贫苦农家,稍长外出谋生,尝打杂于道观。

观中道人有擅长
书法
篆刻者,徐得其传授,遂此入门,既有摹拟汉印之深厚基础,又具汉碑额篆及天发神谶碑之书法根底。

其作品上溯秦汉下逮元明,致力浙派,后取法邓完白及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碑,参用其飞动体势,使之熔为一炉,加以用笔妍媚泼辣,用刀细切利落,章法虚实相间,独辟蹊径,风格独具,成为与赵之谦同期之又一位创新篆刻家。

其篆书被誉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篆刻作品集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金罍山人印谱》等。

《海上墨林》、《再续印人传》等有词条收录。

现存作品有《金罍山人印谱》、《金罍山民手刻印存》。

徐三庚篆隶楷书四屏,融汇三种书体,精工雅致极难得

徐三庚篆隶楷书四屏,融汇三种书体,精工雅致极难得

徐三庚篆隶楷书四屏,融汇三种书体,精工雅致极难得
徐三庚为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后一代篆刻名家。

《篆隶楷书四屏》立轴水墨纸本,尺寸146×39厘米,融汇三种书体,其中篆书两屏皆中锋用笔,一笔画圆劲,一略参隶意,与邓石如、吴熙载的小篆书风一脉相承;隶书一屏则以《天发神谶碑》筑基,兼取法金农;而楷书一屏,徐三庚的楷书传世作品极少,此屏所见取法北碑,以侧锋取势,结体近欧,精工雅致,极难得。

此幅徐三庚《篆隶楷书四屏》曾于浙江省博物馆2016年举办的《金罍野逸·徐三庚书法篆刻展》中展出,并出版于同名展览图册。

徐三庚篆隶楷书四屏,题识,释文,钤印
(一)题识:昔耶居士句。

紫薇省,文笔新,得汝润泽如丽春。

心无垢,面无尘,风格老何嫌丑舍人。

钤印:袖中有东海。

(二)题识:拟籀篆稍变其法。

是以庥征屡集,和气烟台;上降乾
祉,下发坤珍;萸关启闱,四灵具臻之。

钤印:袖海。

(三)题识:袖海客沪上书。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钤印:徐三庚唯慎思之。

(四)题识:似鱼室主。

道丧千载,圣远言湮。

不有先觉,孰开我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

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钤印:苏曰古衡。

徐三庚,字辛谷,又字诜郭,号金罍、井罍,又号袖海、自号金罍道人、似鱼室主、余粮生,别号翯然散人等,上虞章镇大勤人,工篆隶,与吴让之、赵之谦齐名,刻印力追秦、汉,别树一帜。

有《金罍印摭》、《金罍山民手刻印存》、《二拏精舍印赏》及《节之选集篆刻》传世。

篆刻观察——饱受争议的徐三庚

篆刻观察——饱受争议的徐三庚

篆刻观察——饱受争议的徐三庚徐三庚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不算太高,后世专门取法其篆刻的亦寥寥无几,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部分作品过于“让头舒足”,讥者评为“野孤禅”。

纵观徐三庚印谱,这类作品存在的比例极少,后世不加思索,便以偏概全,抹杀其成就,这是不公平的。

徐三庚篆刻以书入印,融浙皖两派于一家,于吴让之、赵之谦之外别树一帜,这是其成就。

个别篆刻作品过于姿媚妖冶,这是其不足。

如叶一苇先生的评价就比较客观:“徐三庚之篆刻,造诣颇深,不愧为清末一大家也。

然世之论者,疵议甚多,举其一,不计其十。

徐三庚生于一八二六年,卒于一八九〇年,晚清著名书法篆刻家,他字辛榖,一字袖海(褎海),号西庄山民、金罍、井罍、金罍道士、金罍野逸、诜郭、荐未道士、似鱼、似鱼室主、翯嘫、翯嘫散人、翯嘫老人、大横、嚲华仙史等,斋名有似鱼室、沤寄室、金罍山庄,浙江上虞大勤乡西山村人。

徐三庚生活在浙派和皖派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青年时期就受浙派影响,让其不为所囿,中年以后转向邓石如、吴让之,融浙、皖于一家,以浙派切刀法表现自己“婀娜多姿”的篆书,不同于皖,亦不同于浙,最终在篆刻史上别树一帜。

婀娜多姿的朱文印风徐三庚的个性印风首先凸显在朱文印,而且出现较早徐三庚篆刻有“吴带当风,姗姗尽致”的趣味。

大约在三十八岁前,徐三庚的篆刻面目主要以浙派为主,尤其是取法丁敬、黄易、陈鸿寿、赵之琛。

三十八岁以后,徐三庚开始转向邓石如、吴让之。

见其所刻“治安”边款:“癸亥春王月二十日,观完白山人印册,适治安仁兄来访,属为检此,率尔应命。

三庚。

”此印现已残破,然仍能透露出完白山人“刚健婀娜”的气息。

而刀法以切刀为主,用刀痕迹相对明显。

方折居多,线条舒展,一波三折。

富有篆书笔意。

转折方圆相济,有力,挺拔、舒展、刚劲。

印章边款斑斑驳驳,断断续续,有一点汉代石刻线条的韵味。

章法上横向上排列紧密,和空白处对比强烈。

印外求印提到“印从书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邓石如、吴让之,提到“印外求印”,我们想到的是赵之谦,其实徐三庚也是“印外求印”的典范。

徐三庚字號考:「餘糧生」

徐三庚字號考:「餘糧生」

徐三庚字號考:「餘糧生」由於同時代的趙之謙(1829-1884)光芒太甚,加上晚輩吳昌碩(1844-1927)的從後追擊,徐三庚(1826-1890)的印史地位一直有點尷尬。

但是近年對徐三庚的關注和研究有所加強,這也體現了他篆刻藝術的強大生命力。

本文就所見三方「餘糧生」款印章,討論與此別號相關的一些問題。

根據郭鋒利《徐三庚字號交游考》一文,徐三庚在篆刻落款時,所用的字號、別稱至少有十幾種,其中「西莊山民」「薦未道士」「嚲華仙史」「餘糧生」「老辛庚」都是只使用過一次的別號。

「在『鐵老』一印邊款署:『餘糧生』,從篆刻風格上判斷當為晚年所作。

」更早發表的徐信良《徐三庚自用印的篆刻考察》(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學刊》2002年12月),對徐三庚的「餘糧生」款也是持同樣結論。

徐三庚刻《鐵老》印為江成之舊藏(《履盦藏印選》P61),現藏十七草堂。

先來了解一下「鐵老」印的受主。

按《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金樹本(1795-1847)字鐵老,錢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

書法古拙若六朝造像。

工詩,著《懷越堂詩鈔》。

」但按吳昌碩年譜,二人相識卻是在甲戌年(1874),「赴嘉興客杜筱舫(文瀾)曼陀羅館,識鐵老金樹本,與談詩及識古器之法」。

金亡後,缶翁有《哭鐵老先生》詩,卒年應為1886年。

由此推斷,金樹本是與徐三庚年歲相當或稍年長者。

隨著接觸更多資料,又發現徐三庚另外兩例「餘糧生」,而且都是窮款:一是為丁文蔚所刻「藍叔」小印(見《印林51》第九卷第三期),邊款「餘糧生」;一是為龔子海所刻對章(見《和齋過眼錄:徐三庚白芙蓉對章》),印文「龔祿印信」「子海」,邊款:「餘糧生。

」「子海仁兄正之,弟徐三庚仿六朝人。

」龔氏其人失考。

從印的受主看,徐三庚與丁文蔚(1827-1890)相識較早。

「咸豐三年(1853),徐三庚客蕭山任熊(渭長)之不舍,並為丁文蔚刻『藍叔詩畫』,邊款云:『癸丑中秋,辛榖作於渭長之不舍。

』……徐三庚亦曾為其刻『大碧山館』印。

“铿锵妍美话三庚——读徐三庚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而感”

“铿锵妍美话三庚——读徐三庚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而感”

“铿锵妍美话三庚——读徐三庚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而感”铿锵妍美话三庚2011年8月《书与画》杂志发表朱亚东艺术评论文章“铿锵妍美话三庚——读徐三庚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而感”铿锵妍美话三庚——读徐三庚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而感清代中后期,随着法帖潮流逐渐趋向靡弱以及大批前朝碑志的出土,崇碑之风一时兴起,自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后,在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以新兴“碑学” 、旧时“帖学”为特质的两大书法流派。

其后,包世臣著《安吴论书》,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则进一步从理论上确立了“碑学”的历史地位。

徐三庚的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不仅笔法跳跃,而且形态奇绝,堪为“碑学”典范之作。

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人,字辛谷,又号袖海。

清末著名篆刻家、书法家。

篆刻取法于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碑,刀法苍劲、体态飘逸;书法行笔如刀,沉着痛快,被誉为“婀娜多姿、化拙为妍,虚实处理,自成一家”。

徐三庚的四屏楷书,每屏高117公分、宽32公分。

内容取自金农题竹跋文,初看难解其意,后经考证发现,该文通篇通假字、异体字较多,且涉及宋、元、清多位艺术大家,如许滨、赵孟坚、华喦、李衍、金农、何绍基等,内涵深刻,全文大意为:“丹阳许滨,擅画窠石、水仙、薄冰残雪之态,常能表现出温婉美好的意境。

并且深得赵孟坚‘九十三茎’水仙画法的要领。

汀州的华喦客居我乡扬州,两位老者都已是白发暮年,曾画兰草长卷,卷长五丈,顷刻便能完成。

画作清雅而不娇媚,好似闻到了山野间弥漫的清香。

二老每次在谷中林间相遇,品茶谈话间,总要拿出各自画作相互鉴赏,我自恨不能承继二老的艺术造诣。

今年六月晨起随性画竹,画作尚可,为此,二老在众道友间颇为赞叹称赏。

宋朝李息斋也没有这样长的题记。

近日,习家池畔风吹残莲,世上的人就不必画了,如果执意要泼墨挥毫,那也只能挂在市井,给白丁们在缷担歇脚的间隙看看了!在坐的有鲍景熙。

”款识为:“录写金农题竹跋文,恳请尊兄大人何绍基大雅教正,袖海徐三庚书。

徐三庚高清印面221方——篆刻朋友们大饱眼福了

徐三庚高清印面221方——篆刻朋友们大饱眼福了
徐三庚18261890字辛榖一字袖海褎海袖海褎海父上于上于父号西庄山民金罍井罍金罍道士金罍野逸诜郭荐未道士似鱼室主翯嘫散人翯嘫老人大横等斋名有似鱼室沤寄室金罍山庄浙江上虞大勤乡西山村人
徐三庚高清印面221方——篆刻朋友们大饱眼福了
徐三庚高清印面 221 方
2021-06-22 21:21·书法密码
徐三庚(1826—1890),字辛榖,一字袖海(褎海)、袖海(褎海)父、上于、上于父,号西庄山民、金罍、井罍、金罍道士、金罍野逸、诜郭、荐未道士、似鱼室主、翯嘫散人、翯嘫老人、大横等,斋名有似鱼室、沤寄室、金罍山庄,浙江上虞大勤乡西山村人。
专栏
书法密码
作者:书法密码
Hale Waihona Puke 33币232人已购查看
印面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内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小传
画家秦祖永在《桐荫复志》里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一天,徐三庚在马路上碰到吴昌硕,就与他打招呼。

吴昌硕觉得很奇怪,问道:“你怎么认识我?”徐三庚说:“我怎么不认识你,海内篆刻家只三家耳。

”吴昌硕问是哪三家。

徐三庚回答:“第一家是赵之谦,第三家就是你吴昌硕。

”“那么第二家是谁?”吴昌硕又问,徐三庚很不高兴,说:“你难道真的连我徐三庚的大名都不晓得吗?”
(徐三庚像及他的“徐三庚印”)
其实,徐三庚大赵之谦三岁,大吴昌硕18岁,篆刻界公认他为第二是有可能的,至少这三人的年龄排名如此(艺术成就暂放一边)。

当然,所谓轶事就有传说的成分,但极有可能是当时篆刻界的现实状况,因为徐三庚初到上海时,正是上海印人的空档期。

徐三庚被迫离开杭州的(他没有道士度牒,无法证明身份,被抓,取保离开的),幸亏离开了,否则就有可能跟赵之谦妻女或者钱松一家一样罹难太平军。

刚到上海时,上海篆刻界没
有十分出挑的篆刻家,当时赵之谦去北京参加会试,带有仕途梦的他这一去就滞留京城十年,虽然在北京声名雀起,但对上海的影响相对小些;吴昌硕当时还在安吉、杭州、湖州、苏州间游学,还未真正成名。

上海的篆刻界给了徐三庚最好的扬名机会,甚至另一位后来印名较著的印人胡钁(他小徐三庚14岁)也拜了徐三庚为师。

一、个人简介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又字诜郭、袖海,号金罍、井罍、金罍道人、金罍野逸、似鱼室主、西庄山民等,浙江上虞大勤乡西山村人,他是明代“忠谏贤良”徐学诗的后人。

少年家贫,年纪稍微长大点之后,被家人送入道观打杂以谋生,道观里有一位擅长书法、篆刻的道士是他的书法篆刻启蒙者,徐三庚由此走上了篆刻艺术道路,徐三庚一生鬻书鬻印为生,最后走的是纯粹的艺术人生之路,终生无意仕途(基本上可以说,成功的篆刻艺术家中没有做高官的)。

(徐三庚和他的“如梦鶯花過六朝”)
徐三庚因一心学书学印,因此荒废道务,被逐出道观,失去道士身份后即专心租屋鬻艺为生,此间在杭州致力于学习浙派篆刻(主要是西泠前四家,尤其是丁敬和黄易),后因战争年间身份不明被迫离开杭州而到上海,遂成印名,大概在35岁之前,徐三庚结交大收藏家岑镕,有机会见到他的大量藏品与集古印谱,获益甚多,也许正因此,他才得以成为真正的大篆刻家,成为“海内第二”。

由此可以想见,徐三庚的篆刻,也得益于秦汉印许多,这一点一定不能忽视。

1872年,47岁的徐三庚南下香港,后又转广州,数日后归上海,至52岁(1877年)时,徐三庚又北上天津,后又至北京,第二年又去武昌,然后又回归上海。

60岁时,又到安徽游览一次(当是寻访游学徽派篆刻),此后再未出上海,直至离世。

篆刻作品集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金罍山人印谱》等。

《海上墨林》、《再续印人传》等有词条收录。

现存作品有《金罍山人印谱》、《金罍山民手刻印存》。

徐三庚的篆刻历来争论较大,有人批评他故作姿态,稍乏天趣,但这也是作为一名职业印人强化自身风格的需要,没有个性的艺术家,何以成为艺术家呢?
二、印学贡献
1、浙派刀法与皖派章法的结合。

徐三庚是浙江人,学篆刻自然而然是从浙派入手,33岁时刻有“字光甫行九”一印,他在边款里说:“意在钝丁、小松之间”。

如图:
(徐三庚“字光甫行九”及边款)
稍晚给孙熹刻的另一方印“二十余岁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印,赵之琛曾刻过完全相同内容的一方,两方印如出一辙,这显然是临摹赵之琛的作品。

如图:
(徐三庚临摹赵之琛的作品)
大概在38岁以后,徐三庚对篆刻的取法开始由浙入皖,转向邓石如、吴让之。

后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带有强烈的皖派章法风格的作品,但他仍保留以浙派的刀法来完成。

(徐三庚:“桃花书屋”及印面)
他在“治安”一印的边款中说:“癸亥春五月二十日,观完白山人印册,适治安仕兄来访,属为检此,率尔应命。

”这方印现在已残破,但仍有强烈的邓石如“刚健婀娜”风格意趣。

再比如“成达章印”与“若泉”(见下列印图)两面印的边款里说:“戊辰长至,坐雨青爱庐,仿完白山人两面印,为若泉弟”。

说明他大量钻研皖派作品。

2、“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强力实践。

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理论提出之后,着力实践的是这几位: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

可以说,邓石如提出的“印从书出”理论,在吴让之手里达到完善,在赵之谦和徐三庚手里得到夯实和发展。

徐三庚的篆书书法主要取法于《天发神谶碑》(这个碑很有名,我们的文章里不断提及,一定要注意)《韩仁铭》碑额等,中宫紧收,左右拉开,用笔精到,点画提按顿挫明显,灵活飘逸,他形成了自己舒展有致而筋骨内含的书法风格,他把这种风格成功地用到了自己的篆刻作品中来,成为“印从书出”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徐三庚和他的书法练习)
3、印学的国际交流。

光绪年间,日本留学生圆山大迂、秋山碧城等人曾向徐三庚学习篆刻,他们回国后将徐氏印风在日本传播开来,曾经风靡一时,影响较大,虽然篆刻在明清交接之际的顺治年间就已传入日本,但徐三庚以后的印人,特别是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篆刻对日本篆刻的影响是重大的,对于篆刻艺术走向国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篆刻作品:
徐三庚是职业印人,且有印谱传世,因此留下来的作品相对较多,也因此对后世有非常重大的影响,马国权先生对他的篆刻作品风格的评价是“吴带当风,姗姗尽致”,评价不低,同时也指出徐三庚到了晚年之后,由于过分强调以姿媚取悦于人,纤弱与造作的毛病是存在的。

我们来看一些他的作品,作品会说话(所用图片,为了观察细节,略有放大):
(聱亭生)
(白门史致道仲庸父章)
(伯滔)
(曾在沚澜处)
(跛道人)
(不繫舟)
(曾經滄海)
(常欠讀書債)
(臣祖翼印)
(芙蓉盦)
(放懷楚水吳山外,得意唐詩晉帖間)
(風流不數杜分司)
(復丁)
(胡純輔印)
(劫灰餘物)
(歡伯)
(六篆樓)
(頗知書八分)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日愛評書兼讀書)
(若泉)
(沈乃謙印)
(樞盦)
(孫熹之印)
(心與白雲閒)
(引商刻羽雜以流徵)
(有所不為)
(袖中有東海)
(禹寸陶分)
(井罍)
(上于父)
(上虞徐三庚褎海)
(似魚室主)
(褎海)
(徐三庚唯慎思之)
沙孟海在《印学史》中这样评价徐三庚:“徐三庚的篆刻,白文刀法学浙派,结体学邓派,朱文则纯学邓派,朱文成就在白文之上,他与赵之谦同时,长赵之谦三岁,学问名位不及赵之
谦。

……赵之谦并未将自己的篆书结法用到印文上来,徐三庚的朱文印,却与赵之谦的篆书极相似。

这一体飞舞纤巧,体态优美。

或者认为太侧媚,不够端重,但印学界爱好这一体的人确实不少。

”这一段评语是恰当而准确的。

当代印坛,赞之者称之吴带当风,毁之者认为柔弱纤媚,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又怎么可能对一个艺术家看法一致呢?书法篆刻往往跟艺术家的性格相关,吴让之就认为“让头舒足为多事”,但徐三庚就在舒展飘逸上极尽能事,艺术向来是多样而丰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