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的内容都有哪些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望诊知识点总结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望诊包括望色、望舌、望脉、望面、望态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望诊信息,可以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下面将就中医望诊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望色望色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唇色、舌色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看来,面色鲜明红润、气血充足的人属于健康状态,而面色苍白、唇色苍白、舌色苍白则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此外,面色发黄可能与湿热内郁有关,而面色发青可能与寒邪内盛有关。
2. 望舌望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舌体胖大柔软者,表气虚体肥;舌体瘦长者,表气虚体瘦;舌体红肥者,表气热;舌体淡瘦者,表气虚;舌体无力者,表气虚无力;舌体胖大泛胀者,表肥胖症等。
舌苔薄白者,表正气不振;舌苔厚腻者,表内有痰湿;舌苔黄者,表肝胆有热;舌苔白腻者,表肺有痰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等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的性质。
3. 望脉望脉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脉、沉脉、数脉、缓脉、弦脉、散脉、滑脉等多种类型,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浮脉多见于表证、外感病;沉脉多见于实证、内伤病;数脉多见于实证、阳病;缓脉多见于虚证、阳亏;弦脉多见于实证、肝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类型和疾病的性质。
4. 望面望面是通过观察患者面部的表情、眼神、皮肤状态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面部表情活泼、眼神明亮、皮肤润泽者,体内气血充足,体质健康;面部表情呆滞、眼神无神、皮肤干燥者,体内气血不足,体质虚弱。
此外,面部出现痤疮、黄褐斑、皱纹等情况,也可以反映体内的气血状态和疾病情况。
5. 望态望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站、坐、行、卧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体态端正、行走自如、坐卧舒适、精神饱满者,属健康状态;体态不端、行走困难、坐卧不安、精神呆滞者,属病态状态。
望诊工作手册
望诊工作手册望诊,又称目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等外在表现,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望诊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掌握望诊的技巧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望诊的基本知识、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中医医生提高望诊水平,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一、望诊的基本知识。
1. 望诊的对象,望诊的对象主要是患者的面色、眼神、舌苔等外在表现。
中医医生通过观察这些表现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从而确定病情和体质。
2. 望诊的内容,望诊主要包括面色望诊、眼神望诊和舌诊。
面色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判断其气血状况和病情;眼神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来判断其精神状态和脏腑功能;舌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舌质来判断其脏腑功能和病情。
二、望诊的技巧。
1. 观察细致,望诊时,中医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和舌苔等细节,不能马虎。
面色望诊时要注意观察面色的整体情况,眼神望诊时要注意观察眼睛的神采和眼底情况,舌诊时要注意观察舌苔的厚薄和舌质的湿润程度。
2. 辨别真假,望诊时,中医医生需要辨别患者的真实情况和表面情况。
有些患者可能会刻意掩饰自己的面色和眼神,因此中医医生需要通过细致观察和经验判断,辨别患者的真实情况。
三、望诊的注意事项。
1. 综合分析,望诊只是中医诊断的一个环节,中医医生在望诊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问诊、闻诊、切诊等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立诊断和治疗方案。
2. 熟练运用,望诊是一门技术活,中医医生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熟练掌握望诊的技巧和方法。
3. 注意患者隐私,在望诊过程中,中医医生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让患者感到尴尬和不适。
通过本手册的学习,相信中医医生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望诊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服务更加周到和专业。
望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需要中医医生们不断学习和提高,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实践技能操作中医操作望闻问切
中医实践技能操作中医操作望闻问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2016中医实践技能操作:中医操作(望闻问切)望诊(de)内容、方法(1)内容: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2)方法:1在充足(de)天然光线下或日光灯下.2 充分暴露受检部位.3熟悉各部位组织和内在脏腑经络(de)联系.4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望小儿指纹(1)方法:家长抱小儿面光,医生左手拇指、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推擦数次,力度适中,使指纹显露(适于三岁以内小儿).(2)临床意义: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正常指纹隐显于食指掌侧前缘,掌指横纹附近,其色浅红略紫,粗细适中.异常纹位小儿指纹由风关→命关→气关,为病邪加重.指纹直达指端为“透关射甲”,属预后不良,病属凶险.纹色鲜红→外感表证、寒证.紫红→里热证.青色→疼痛、惊风.紫黑→血络瘀闭、病危.晃白→脾虚、疳积.望神(de)内容(1)反映在目光、色泽、神情、体态,其重点在观察两目.(2)分类得神(有神):精气充盛,体健神旺,属健康或病轻.少神(神气不足):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属虚证或恢复期病人.失神(无神)精亏神衰→精气大伤,机能衰退,属慢性病、久病、重病.邪盛神乱→急性,属邪实病人.假神:病属危重.神乱:(1)焦虑恐惧→虚证、脏躁.(3)狂躁不安→阳证、狂病.(2)淡漠痴呆→阴证、癫病.(4)猝然昏倒→痫病.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常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色又分为主色、客色.主色:人生来就有.客色:随季节、气候而有(de)正常变化.病色:为晦暗、暴露,病色又分为善色、恶色.善色:为面色光明润泽.恶色:为面色枯槁晦暗.五色主病1赤色:属热证.2 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3 黄色:属脾虚、湿证.4 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5 黑色:属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五轮(de)内容:可以了解脏腑精气(de)盛衰.(1)瞳仁:属肾,为水轮.(2)黑睛:属肝,为风轮.(3)两眦:属心,为血轮.(4)白睛:属肺,为气轮.(5)眼睑:属脾,为肉轮.望头面(de)内容:(1)小儿囟门1 正常:小儿前囟门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在2~4个月闭合.2 异常:(1)囟填(隆起)→温病火邪上攻,颅内水液停聚、脑水肿.(2)囟陷(凹陷)→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肾精亏损、脑髓失充.(3)解颅(迟闭)→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佝偻病;兼五迟、五软.①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②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2)头形改变:头颅增大(智力低下),头颅狭小(智力低下),方颅(佝偻病),头摇不自主.(3)头发异常:和肾气、精血有关;发黄为精血不足,片状脱发为斑秃,青壮年头发稀疏为肾虚或血热化燥,青年白发为肾虚或劳神伤血.望咽喉(1)正常:其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食物下咽顺利无阻.(2)异常1红肿:①乳蛾→咽部喉核肿痛,黄白脓点易拭去,为肺胃火毒熏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②喉痈→红肿高突,吞咽困难.2 成脓.3 溃烂.4 伪膜:白喉,其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易复生,为外感疫邪.望颈项(1)外形1瘿病:颈前喉结处,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为肝郁气结痰凝或水土失调所致.2瘰疠:颈侧颌下,累累如串珠,为肺肾阴虚或风火时毒引起.(2)动态1项强:为风寒侵袭太阳经脉或温病火邪上攻.2项软:佝偻病或脏腑精气衰竭.3 颈脉搏动: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4 颈脉怒张:心血瘀阻或水气凌心.望皮肤(de)主要内容:(1)色泽形态:1丹毒:患部皮肤焮红热肿,边缘清楚,发于上部为风热化火,发于下部为湿热化火或外伤染毒;发于头面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为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为赤游丹.2黄疸:①阳黄→其色鲜黄如橘皮,为湿热蕴结.②阴黄→其色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③急黄→其色鲜黄如金,为湿热疫毒.3 皮肤干枯:为津液已伤或营血亏虚.4 肌肤甲错:为血瘀日久或肌肤失养.5 肌肤肿胀:为水肿,阳水先由头面先肿,继而全身;阴水由下肢先肿,继而全身.(2)皮肤病证:1斑疹:斑→其色红,点大成片,不高于皮肤表面,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消退后无脱屑.疹→其色红,形小如粟,高于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消退后有脱屑,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所致,疹为太阴风热.2水疱:白瘖→有晶瘖、枯瘖(湿温病)水痘→为外感时邪或内蕴湿热.热气疮→为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湿疮→为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3疮疡:痈→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疽→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疔→为疫毒、疔毒或火毒之邪.疖→为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望舌(de)方法:患者呈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于患者右侧或正前方,在光线充足(de)自然光线或日光灯下,让患者张口,将舌自然伸出口外,舌尖略向下,舌面展平,舌体放松,但伸舌时间不宜过长,观察顺序由舌尖、舌中、舌边、舌根,再看其舌质(de)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在观察舌苔(de)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等.舌诊(de)注意事项:(1)光线(de)影响.(2)饮食与药物(de)影响1 使舌苔厚薄、润燥改变.2 染苔:①牛奶、豆浆可使舌苔变白、变厚.②花生、瓜子可使舌面附着黄白色渣滓,与腐腻苔相混.③酸梅与吸烟能形成灰苔或黑苔.(3)口腔对舌象(de)影响1 牙齿残缺:同侧舌苔偏厚.2镶牙:形成齿痕.用刮舌与揩舌方法鉴别有根苔、无根苔、染苔,并演示刮舌与揩舌(de)方法:(1)刮舌:用消毒(de)压舌板,以压舌板(de)边缘,用适中(de)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到舌尖刮三至五次;若刮之不去或刮后留有污质多为有根苔;若刮之即去,舌体明镜光滑多为无根苔.(2)揩舌:用消毒(de)纱布卷在右手食指上,蘸少许清洁水,在舌面上从舌根到舌尖刮三至五次,若纱布上沾有颜色即为染苔,反之则否.剥落苔与黄腻苔(de)临床意义:(1)剥落苔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或胃气将绝,属阴虚重证.地图舌:属气阴两伤.类剥苔:属久病,气血不续.花剥苔:属胃之气阴两伤.(2)黄腻苔:属湿热、痰热、食积化腐.如何诊舌下络脉,其内容及临床意义:(1)方法:让病人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勿过用力,使舌体自然放松,让舌下脉络充分显露.(2)顺序:先看舌系带两侧大络脉(de)长短、粗细、颜色、有无怒张或弯曲等异常改变;在看周围细小络脉(de)颜色、形态等有无异常.(3)正常:其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联机(de)五分之三,呈暗红色,络脉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等,排列有序,且大多数为单支.(4)异常舌下络脉短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气血不足,脉络不充.舌下络脉粗胀、青紫、红绛、紫绛、紫黑等,或舌下细小络脉成暗红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状结节为血瘀.望舌质、舌苔(de)临床意义:(1)舌质1舌色:淡红舌→正常,属病轻.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寒证).红舌→属热证.绛舌→属里热亢盛、阴虚火旺.紫舌→气血不畅.2舌形:老、嫩→老舌为实证,嫩舌为虚证.胖、瘦→舌胖大为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舌瘦薄为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点刺→为脏腑热极,血分热盛.裂纹→为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浸.齿痕→为脾虚、湿盛.3舌态:痿软→属气血两虚、伤阴.强硬→为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中风先兆).歪斜→中风、中风先兆、暗痱.颤动→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吐弄→属心脾有热.短缩→属病重.4 舌下络脉.(2)舌苔1苔质:厚薄→反映邪正盛衰及邪气深浅.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盈亏输布.腐腻→腐为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腻为湿浊、痰饮、食积.剥落→主胃气匾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偏全→偏为邪聚脏腑、邪气停聚;全为邪气散漫,痰湿阻滞.真假→病情轻重及预后(de)反映.2苔色:白苔→正常,表证、寒证、湿证;特例(热证:积粉苔、白砂苔).黄苔→属里证、热证.灰黑苔→属阴寒内盛、里热炽盛.闻诊检查(de)注意事项:(1)听声音:要排除周围环境(de)噪音干扰,包括声音(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蹇)、语言、呼吸、咳嗽、胃肠异常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2)嗅气味:注意区分病体气味与病室气味.1病体气味:如有机磷中毒(de)蒜臭味,或消化不良引起(de)口臭等.2病室气味:病气充斥病室(病情危重),病室臭气触人(温疫病),病室有血腥气(失血证),病室散有腐臭气(溃腐疮疡),病室有尸臭气(脏腑衰败),有尿臊气(水肿病晚期),有烂苹果味(消渴重证).如何诊脉:(1)体位:让病人呈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同一水平,手心向上,腕关节下垫一脉枕.(2)指法1 布指: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左手按右手脉,右手按左手脉,先以中指定关脉,再以食指定寸脉,无名指定尺脉;三指指头平齐呈弓形,以指目按触脉体,布指疏密要和病人身长相适应,小儿用拇指来“一指定三关”.2 运指:分为总按、单按、举法(浮取)、按法(沈取)、寻法(中取).3 调息:以自己一呼一吸(de)时间计算病人(de)脉搏次数.(3)常脉:脉数为一息四至五至,节律一致;脉形为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为从容和缓,流利有力.(4)特殊脉①斜飞脉→脉体从尺部斜向手背,不属于病脉.②反关脉→脉体位于寸口背侧,不属于病脉.(5)常脉(de)生理变异:可因地理环境、季节、性别、年龄、形体、情志、劳逸、饮食、解剖而有所差异;妇女脉象比男子濡弱而略快,妊娠期脉象滑数而冲和,临产脉象可在中指中节或本节触及跳动.按诊(de)方法:(1)方法:在充足(de)自然光下或日光灯下进行,诊前需先选择好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按诊(de)部位,病人呈坐位时,医生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脑穴(de)治疗.病人呈卧位时,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置于身旁,医生站于患者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患者脑、腹等某些部位进行按诊,也可让患者曲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作深呼吸以便于切按.(2)手法:可分为触法、摸法、按法、扣法.(3)按肌肤:是以手指或手掌触摸某些部位(de)肌肤,通过诊察其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皮疹、疮疡等情况,分析对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de)诊断方法.(4)按虚里: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诊虚里时病人呈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位于患者右侧,用右手手掌或指腹平贴于虚里部,并调节力度,诊其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de)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等,以了解宗气(de)强弱、疾病(de)虚实、预后(de)吉凶,尤其当危重病证,寸口脉不明显时具有重要(de)诊断价值.。
望诊和问诊的基本内容
望诊和问诊的基本内容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望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面色、舌象、目诊和体形。
1. 面色: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体内的病理变化。
比如,苍白可能与贫血有关,而面色发红可能是由于热病引起的。
此外,还需要注意面色是否有黄色或青色等异常变化。
2. 舌象:舌象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观察指标。
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体形态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比如,舌苔厚腻可能与湿热有关,舌质红绛可能与血热有关。
3. 目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来判断病情。
比如,眼睛是否红肿可能与火热有关,眼睑是否有黄色可能与黄疸有关。
4. 体形: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比如,体形消瘦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体形肥胖可能与湿热有关。
二、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中收集病史和病情资料的重要方法。
问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史。
1. 主诉:患者将自己的主要症状和不适告诉医生,比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频率等。
2. 现病史:医生询问患者当前病情的详细情况,包括病程、病情变化、有无加重或缓解等。
同时,医生还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伴随症状,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3. 既往史:医生询问患者过去的病史,包括曾患何种疾病、治疗情况和效果等。
既往史对于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发展有重要意义。
4. 家族史:医生询问患者家族中是否有相同或类似疾病的发生,以判断是否存在遗传因素。
5. 个人史:医生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偏好、工作环境等,以了解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望诊和问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和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望诊和问诊是中医独特的临床诊断方法,对于精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望诊和问诊也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医望诊完整ppt课件
.
望诊
中医
诊断
案例-2:狂躁型精神 分裂证
表现:自言自语,喜 笑怒骂,有如讲演, 比比划划,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不分时间
场合,丧失理智。 意义:神乱,痰火扰 心--狂证。气郁化火,
痰火扰心神乱
.
望诊
中医
诊断
案例-3:痴呆(先天 智能发育不全,愚鲁 型) 表现:两眼发直,内 眥距宽,眼裂开大, 呈倒八字型。面色粉 白(因反射强光而有 失真),头发作穗 意义:神志痴呆,肾 气不足,心神失养-神志异常,痴呆
假神 假色 假食
.
望诊
中医
诊断
②临床意义: 精衰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阴阳即将离绝所致,是临终预兆。
古人喻为: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烛尽焰高”
.
望诊
中医
诊断
案例:臌胀。癥积日久, 精气衰竭,虚阳浮越。 (肝硬变并发肝癌)
表现:面色苍白沉浊, 忽然微有红润;周身大 肉已脱,腹大青筋气喘, 突然目光有神,言语响 亮。鼻出血血迹未干
.
望诊
中医
诊断
举例:主色 白
无论男女老 幼,其色皆 含蓄不露, 荣润明朗, 目光炯炯有
神
.
望诊
中医
诊断
举例主色:黑
无论男女老 幼,其色皆 含蓄不露, 荣润明朗, 目光炯炯有
神
.
望诊
中医
诊断
客色:非疾病因素引起。
提问:哪些是非疾病因素? 各举例说明之!
.
望诊
中医
诊断
举例:刚刚服过 药酒
客色:赤 满面通红,浮 露而散,明亮润 泽。(左颧白色 是反射强光之故)
.
望诊
中医
诊断
中医望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望诊知识点总结一、中医望诊的基本原理1. 望诊的基本原理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眼神、语言、舌苔等来获取疾病的信息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饮食、排便、睡眠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疾病对人体的影响,如病程、发展趋势等。
望诊的基本原理是“形色”,即通过观察形体和面色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2. 望诊的基本内容中医望诊主要包括面色、舌苔、眼神、口唇、气息等方面。
其中,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面色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舌苔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可以通过舌苔的颜色、形态、湿润度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
眼神、口唇、气息等也都可以通过望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二、中医望诊的常见病症表现1. 面色(1)面色苍白:表示气血不足,常见于贫血、失血等病症。
(2)面色黄褐:表示湿热内蕴,常见于黄疸、疟疾等病症。
(3)面色红润:表示气血旺盛,常见于发热、热病等病症。
(4)面色青紫:表示气滞血瘀,常见于郁闷、瘀血等病症。
2. 舌苔(1)舌苔色白:表示表虚,常见于感冒、风热、外感等病症。
(2)舌苔色黄:表示湿热内蕴,常见于湿热病症。
(3)舌苔色黑:表示寒湿内蕴,常见于寒湿病症。
(4)舌苔色紫:表示气滞血瘀,常见于郁闷、瘀血等病症。
3. 眼神(1)目光炯炯有神:表示精神饱满,常见于健康状态较好的人。
(2)目光无神:表示精神不振,常见于气血不足、病后虚脱等病症。
(3)目光呆滞:表示中风、昏迷等重病症。
4. 口唇(1)口唇红润:表示健康状态较好。
(2)口唇苍白:表示气血不足。
(3)口唇青紫:表示气滞血瘀。
5. 气息(1)气息清爽:表示健康状态良好。
(2)气息浑浊:表示寒湿内蕴、湿热内盛等重病症。
三、中医望诊的误区和注意事项1. 误区在进行中医望诊时,有些医生或患者容易出现以下误区:(1)单一误区:只看面色、舌苔等其中一项,而忽略其他表现。
(2)片面误区:过分注重其中一项,而忽略其他表现。
中医执业医师望诊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执业医师望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执业医师望诊中医基础理论导语: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现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
神的含义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
望神的含义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以判断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预后。
观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神的表现形式神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五种:有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志失常。
1.得神疾病过程中患者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者,称为“有神”或“得神”。
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
2.少神病人神气不足,多见于正气虚弱。
临床特征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懒言,嗜睡,动作迟缓等。
3.失神疾病过程中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均称为“失神”或“无神”。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4.假神患者往往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
如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忽然两颧发红如妆者,都属于假神,是为阴阳格拒,阴不敛阳欲将离决的虚假现象。
人们通常把它比喻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应予以特别注意。
5.神志失常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甚至有“癫”、“狂”、“痫”的表现。
癫表现为:精神抑郁,痴呆,喜怒无常,语无伦次,少语。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体态、面色、舌苔、舌脉等特征,以及听诊、闻诊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病机。
下面是一些涉及到望诊的名词解释:
1. 脉诊:中医中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气血运行及病情变化等。
2. 面色:观察患者的面部肤色,如红色、苍白、黄色等,以及局部的色斑、斑点、黄疸等,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表现。
3. 舌相:观察患者的舌象,如舌色、舌形、舌苔的颜色、形态及厚薄等,以获取有关患者的病机、病理变化以及脏腑功能情况的信息。
4. 口唇色泽:观察患者的唇色,如红润、苍白、发青等,以及口唇的湿润度,可了解到患者的气血、体液等方面的情况。
5. 目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神、眼球、巩膜、晶状体等部位的变化,如发黄、充血、眼底出血等,来判断患者的肝经、心经、肾经等脏腑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望诊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四诊之一,有助于中医医生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进而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治疗。
中医传承中医望诊大全
中医传承中医望诊大全导读:望诊是指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
望诊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
中医望诊大全肾亏眼肚黑,肺热准头红,肝盛两眸赤,寒喘两颧乌,多风蓝眼白,痰湿眼中黄,多痰眼肚肿,寒胃口唇青,肾绝耳黑槁,湿盛面皮黄,肝热皮毛燥,脾热眼颧红,夹色眼昏暗,足伤月脖沉。
失血乌年寿,遗泄面青黄,气虚面浮肿,多汗面唇青,痛病眉心皱。
火燥额堂乌,额焦宜补水,唇白勿尝寒,颧赤清肝肺,肥盛痰要除。
瘦人肝火盛,赢弱气虚防,困喉发噎食,困口发胃寒,泄泻面黄白。
腹痛白面唇,面黑蓝防泄,眼圆突防狂,似鹤成痨症,如紫定骨蒸。
鬼惊面蓝黑,绝胃口门青,服毒白人口,发红下血症,面黄如染纸,肠风及血崩,眼沉成眼病,鼻丑腰不宁,怪部黑忧症,斑缠亦同评。
悬针灵锁印,中焦病必成,鼻上成三折,手足断宜惊,痰盛面光亮。
气紧腰痹防,鼻耳暗将亡,诸病宜查此,临症不张忙。
面诊小口诀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来获取相关的病情信息。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望诊名词解释:
1. 外貌观察:外貌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推测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火热等。
2. 舌苔: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层白色或黄色的物质,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黄色的舌苔可能表示热病,白色的舌苔可能表示寒病。
3. 舌质:舌质是指舌的形状和质地,通过观察舌的形态、颜色、光泽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舌红可能表示热病,舌淡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4. 脉象:脉象是指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感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缓、数、细、滑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病情。
例如,浮脉可能表示表面的病变,沉脉可能表示内脏的病变。
5. 症候:中医望诊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病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症候。
症候是指患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和,对应着特定的中医疾病诊断。
例如,面色苍白、舌淡白、脉虚弱可能表示气虚血虚
的症候。
总之,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外貌、舌苔、舌质、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判断病因、辨别病证,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四诊――望诊
中医四诊――望诊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
踯卧喜静,多属寒证。
烦躁喜动,多属热症。
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
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黑证热证,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苔薄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
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四诊知识点总结
四诊知识点总结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眼神、舌下脉象、舌质舌苔等,来判断病人体质的盛衰、气血的盛衰以及脏腑功能的状态。
望诊主要包括面色、表情、眼睛、声音、舌象等方面的观察。
1. 面色:面色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面色可以判断气血盛衰,阴阳盛衰,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面色红润、光泽者,气血旺盛;面色苍白、无光泽,气血不足;面色发黄,为黄疸等。
2. 眼睛:观察眼睛的光泽、神情、眼球等,可以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气血状况、肝气郁结等情况。
3. 舌象:舌象是望诊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舌质、舌苔等,可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的状态,病邪的属性、病邪的所在等。
舌质红绛、苔薄白者,为气血失和;苔腻厚者,为湿热内蕴;舌质淡白、苔薄白者,为气虚血弱。
4. 声音: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可以了解其气味状况、肺气虚实、肾阴不足等情况。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病人的外貌、气色、舌脉和眼神,通过这些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病理变化,为后续的问诊、闻诊、切诊奠定基础。
二、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诊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和气味,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的状态以及病变的特点。
闻诊主要包括听诊和嗅诊两方面。
1. 听诊: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呼吸、咳嗽声、腹音、心音等,通过这些声音可以判断病人的肺气、肾气、心脏功能等情况。
如病人咳声低沉,为寒咳;咳声高亢,为热咳;呼吸急促,为肺气虚等。
2. 嗅诊:主要是通过病人体香或排泄物的气味来判断其脏腑功能的状态,病变的属性等。
如病人有臭气、腐败味,为病邪重浊;体香清幽,为气血调畅。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和气味,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问诊、望诊、切诊提供参考。
三、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询问,了解其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来判断病因、辨证施治的一种诊断方法。
问诊主要包括病史询问、病情观察、症状分析等。
1. 病史询问:主要是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发病经过,病史的长短,治疗经过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初步了解病因、病情的变化。
中医四诊 标准
中医四诊标准
中医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部分。
1. 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的第一步,也是最为直观和重要的步骤。
望诊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苔、排出物等方面来判断病情。
例如,如果一个患者面色发黄、枯槁无光,那么中医大夫可能会判断这个患者脾虚失运,气血不足。
2. 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是指诊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呕吐、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
嗅气味则是指通过嗅觉来观察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例如是否有口臭、体臭等。
3. 问诊:问诊是中医大夫通过询问患者或家属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既往病史等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大夫会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持续时间、程度等,以及是否有家族病史、饮食偏好等。
4. 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独特和神奇的一步。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通过切脉,中医大夫可以判断出患者的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等情况,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中医四诊的标准步骤,通过这四个步骤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大夫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从而制定出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望诊的基本内容
望诊的基本内容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表现来判断病情。
下面将介绍望诊的基本内容。
一、面色观察面色是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的外显表现,通过观察面色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而面色红润可能表示气血充盛。
二、舌苔观察舌苔是反映人体内脏功能和疾病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程度等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蕴,而舌苔白腻可能表示寒湿阻滞。
三、脉搏观察脉搏是反映人体脏腑功能和病情的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脉搏的搏动力度、频率、节律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脉搏弦细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而脉搏沉迟可能表示寒湿内阻。
四、面部特征观察除了面色外,观察面部的其他特征也有助于判断疾病。
如面部出现皮疹可能表示风热病变,面部出现水肿可能表示湿气内停。
五、体态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体态消瘦可能表示气血不足,体态肥胖可能表示湿热蕴结。
六、言语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语可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验。
如患者声音低沉可能表示气虚,患者言语多短促可能表示气短。
七、情绪观察情绪是人体内脏功能和疾病状况的重要反映。
通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如患者情绪烦躁可能表示肝火旺盛,患者情绪低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
以上就是望诊的基本内容,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搏等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以上内容有助于读者对望诊的基本内容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中医望诊概论
中医望诊概论一、什么是中医望诊中医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机,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望诊是中医学中的四诊之一,也是中医师判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中医望诊的基本内容中医望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面部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唇色、鼻子、耳朵等部位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理变化。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黄疸可能表示肝胆疾病等。
2. 舌诊中医望诊中的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体形态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蕴,舌质红绛可能表示阴虚火旺等。
3. 脉诊中医望诊中的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机。
中医脉诊主要包括寸口脉、关脉、尺脉等,通过观察脉搏的频率、强弱、节律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理变化。
4. 其他观察除了面部观察、舌诊和脉诊外,中医望诊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型、姿势、步态、声音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机。
三、中医望诊的意义和作用中医望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1. 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理变化中医望诊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理变化,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了解疾病的病机中医望诊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变化、舌苔、脉搏等来了解疾病的病机,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病理机制。
3. 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医望诊可以为中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根据望诊结果来选择合适的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4. 监测治疗效果中医望诊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四、中医望诊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望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要适宜中医望诊需要在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的环境中进行,以便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细微变化。
2. 仔细观察中医望诊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舌苔、脉搏等变化,不能草率从事,以免漏诊或误诊。
中医四诊法之望诊
中医四诊法之望诊中医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4种中医诊病手段。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可以通过闻口腔中异常的味道来判断身体状况。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问诊的内容主要有问寒热、汗、睡眠、大便;以及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和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五脏五色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一下“望诊”。
《难经·六十一难》中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清代名医林之翰在《四诊抉微》中说:“四诊为岐黄之首务,而望尤为切紧”,可见望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1]。
望诊的重点是查看面部、眼睛,五色沉浮、聚散、泽枯、明暗等变化,认为五色能反映五脏的病变。
鼻、目、口唇、舌、耳分别是肺、肝、脾、心、肾之表现,通过观察鼻、目、口唇、舌、耳的形态和色泽可以分别诊断五脏功能。
从五官的色泽形态不仅可以判断病位所在,而且能够推测病邪盛衰和脏腑虚实。
《望诊遵经·四时望法相参》曰:“凡观五色之殊,当审四时之变”,不同季节所主颜色各不同。
春肝木旺,其色当青,青属于少阳;夏心火旺,其色当赤,赤属于太阳;长夏脾土旺,其色当黄,黄属于中央;秋肺金旺,其色当白,白属少阴;冬肾水旺,其色当黑,黑属于太阴。
“凡此四时之色,得其平则不病”,如果在当季出现所主的颜色则不生病,“当其时而见其色者”是健康的情况;“外感阴病见阳色者”易治,“阳病见阴色者”难疗;“内伤阳病见阴色者”易治,“阴病见阳色者”难疗。
说明随着季节变化,则肤色也会有所不同。
《望诊遵经·昼夜阴睛相参》亦提到人的肤色会随着昼夜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中医望闻问切具体内容模板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传统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四诊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模板:
望诊: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排泄物等,判断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状况。
例如,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颜色和光泽,可以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状况和体质特点;观察病人的排泄物,可以判断病人的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功能状况。
闻诊:医生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和嗅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可以判断病人的气息是否通畅,是否有咳嗽、喘息等症状;通过嗅病人的气味,可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
问诊:医生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状况。
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发热等症状,是否有慢性病史,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等,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切诊:医生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皮肤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状况和心脏功能;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可以判断病人的体温和感觉状况。
总的来说,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一种全面的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四种方法,医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体质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内容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内容是望、闻、问、切,它们是获取病人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舌苔、舌质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因和病理状态,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这种诊断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二、闻诊闻诊主要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倾听病人的声音、嗅闻病人的气息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在闻诊中,医生需要关注病人的气息、咳嗽声、痰声等,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通过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强弱和气息的通畅程度,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基础环节,医生通过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从而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在问诊中,医生需要展现出耐心和关怀,鼓励病人充分陈述自己的病情,同时引导病人尽可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感受。
通过问诊,医生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临床信息,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四、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在切诊中,医生需要触摸病人的脉搏,感受脉象的变化,从而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肌肤来判断是否有水肿、炎症等情况。
通过切诊,医生可以获取到病人的生理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内容,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诊断的基础。
通过四诊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望诊的内容都有哪些
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
总体望诊是观察全身神、色、形、态,分部望诊则通过局部的变化征象了解相关的病变。
临床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无严格区分。
在具体步骤上,可先行总体望诊,再有序地进行分部望诊,博粹堂中医讲。
望诊,即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局部的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
望诊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以自然光线为佳。
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见望神)一般分为“有神”、“无神”和“假神”三种。
1、有神(得神)病人目光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反映灵敏,活动自如。
表示正气尚足,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无神(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3、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
如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使临终前的前兆。
望面色--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
(见望面色)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2、赤色主热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望形态--为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
①望形体。
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
形体特点一般可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
同时,形体胖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
躯干肢体的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诊断意义,如鸡胸、龟背,多属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由肾精气亏损或脾胃虚弱所致;胸如桶状,多为伏饮积痰,而致咳喘顽症;单腹肿大四肢瘦,为鼓胀。
②望姿态。
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行为动作。
如面唇指趾颤动,若为热病属热盛动风,若为内伤杂病属血虚阴亏;四肢抽搐痉挛,颈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等证。
手足运动功能失常和各种疼痛症状,也可通过望姿态推断出有关病证。
如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手足关节肿痛,行动困难,是痹证;手足不能运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以手护腹,行动前倾,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转动艰难,多为腰痛等。
另外,望姿态还可从行为意向的表现判断出有关病证。
如畏缩不欲去衣,是恶寒的表现,为表寒或里寒证;欲揭衣被,是恶热,为表热或里热证;想见人而又喜寒凉,多为阳证;怕见人而喜温,多为阴证。
从坐卧姿态也可推断人体阴阳消长和正邪盛衰的情况。
如卧而蜷曲,喜向里,多为阳虚寒证;卧而袒露,喜向外,多为阳盛热证;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
仰,多属肺实气逆等。
望头面颈项--头面颈项是督脉、任脉与手足三阳经循行交会之处,足厥阴肝经亦上行于头。
脑居头颅内,是精神意识的中枢。
脑为髓海,为肾所主。
心主血脉,血脉上荣于面,故心之华在面。
因而对头面颈项望诊可了解脏腑气血盛衰。
实际上望神、望色也以头面部为主。
①望头。
头形过大或过小,多由先天发育不良或肾精不足而致。
小儿囟门下陷称为囟陷,囟门迟闭称为解颅,为先天不足、脑髓空虚所致。
小儿囟门高突称为囟填,由温病火热之邪上侵所致,多为实证。
头部摇动而不能自主,多为风病或气血不足。
头发稀疏干枯为精血不足,青少年白发为肾虚、血虚,小儿头发结穗是疳积的表现。
②望面。
以望面部表情、色泽为主。
其他如面肿,即水肿发生于眼睑、头面;面部皮肤红肿热痛,多为风热火毒上攻所致;面部肌肉瘫痪,可见口眼歪斜,为风邪中络或络脉空虚,病多在阳明经。
③望颈项。
头颈强直可为痉病的症状之一,由温病热盛动风或肝风内动所致,以实证为主。
头项软弱,属小儿五软(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范畴,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
若颈前颌下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是瘿病,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而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望五官--五官(目、耳、鼻、口、舌)与五脏气血盛衰有关,望五官神色形态变化,可直接诊察脏腑病变。
①望目。
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
目部的五脏相关部位称为五轮(见五轮八廓),故望目不仅可以望神,而且可诊察五脏病变。
眼睛黑白分明,视物清晰,神采内含是有眼神,虽病易治;若白睛暗浊,黑睛色滞,浮光外露,失却神采,视物模糊为无眼神,病较难治。
目眦赤为心火,淡白为血虚;白睛赤为肺热,黄为湿热内盛;珠肿为肝火;眼胞皮红而湿烂为脾火;全目红肿为风热;目胞上下鲜明为痰饮,目胞色暗为肾虚。
目窠肿为水肿初起征象,目窠内陷为脏腑精气衰竭;眼球突起多为瘿病。
若瞳仁变色,眼生翳膜,视物不清,为内障、外障等眼病。
若见瞳仁扩大是肾精耗竭,见于濒死危象,或绿风内障及某些中毒症;若瞳仁缩小,多属肝胆火旺、虚火上扰或为中毒。
眼睑下垂称睑废,为先天不足或脾肾两虚,也可因外伤所致。
目翻上视、直视,病较严重,昏睡露睛,则常见于小儿脾虚或慢脾风。
②望耳。
耳为肾之窍,又为手足三阳经分布结聚的部位。
望耳主要观察耳廓色泽、形态及分泌物状况。
(见耳廓望诊)③望鼻。
鼻为肺之窍,属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有联系。
鼻头色青为腹痛,色黄为湿热,色白为失血,色赤为肺脾有热,色微黑是有水气。
鼻孔干燥多为阳明热证。
鼻翼煽动,初则为风热壅肺,久则属肺气不足。
此外,望鼻还对鼻息肉、酒鼻、麻风、梅毒等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④望口唇。
脾开窍在口,其华在唇。
唇色红润,说明气血调和、胃气充盛。
若唇色淡白为血虚,淡红为虚寒,深红为实热,青黑主气滞血瘀等。
口唇干裂为津液不足,口角流涎是脾虚或胃热。
此外,望口唇对口糜、口疳、髻风、茧唇等病也有直接的临床意义。
⑤望舌。
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见舌诊)⑥望齿龈。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
手足阳明经脉络于齿龈。
所以,望齿、龈可测知肾与肠胃病。
特别对温病辨证,更有重要的意义。
正常人牙齿洁白润泽,齿根坚固,说明肾气充盛,津液充盈。
如牙齿干燥为热盛伤津,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盛,燥如枯骨为肾阴耗竭。
牙齿松动稀疏,齿龈外露,多属肾虚。
牙龈淡白为血虚,牙龈萎缩为胃阴不足或肾虚,牙龈红肿为胃火上炎。
齿龈出血,痛而红肿者为胃热所致,不痛不红而微肿则多为肾虚或气虚所致。
⑦望咽喉。
咽喉是呼吸、进食的要道,与肺、胃有关。
正常人咽喉色泽淡红润滑,畅通无阻。
若咽喉溃烂,周围红肿,多为实热证;扁桃体溃烂化脓为乳
蛾,因肺胃热盛所致。
若咽喉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称为伪膜。
伪膜坚韧而不易剥离的,多为白喉。
望前后阴--为通过观察病人前阴、后阴进行诊断的方法。
前阴为男女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后阴即肛门。
前阴和后阴位于人体下部,称为下窍,与人体头面上窍(五官)相对。
上窍与下窍计有九个,称为九窍。
前阴与肝、胆、肾、膀胱以及太阳、少阴、厥阴、少阳、阳明等经有关,望前阴可诊断有关脏腑经络病变,还可诊断阴肿、疝、阴缩、阴挺、阴疮等局部病变。
后阴与肺、脾、胃有关,其局部病变则有肛裂、痔瘘、脱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