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汉英诗歌翻译中未知点的解释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诗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中较为复杂的领域。
由于中西方诗歌在文化、诗歌结构、诗歌韵律上的不同,诗歌翻译往往难度比较大。
而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意象的翻译则更是如此。
传统的翻译原则注重诗歌结构或是韵律上的对等,但是本文希望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诗歌意象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诗歌的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以人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
过去对于诗歌的意象曾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例如张保红就在其《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中对诗歌的意象进行了分类,还提出了意象与意境是不可分割的概念。
而对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王晓农、张福勇和刘世贵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一书中也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并提出了翻译中的翻译补偿的概念。
本文希望可以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从认知的角度看待翻译,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译本为例,分析在诗歌意象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其他的翻译措施。
诗歌意象在诗歌翻译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中认知的不同,意象翻译往往是诗歌翻译中的难点。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诗歌的意象不再仅限于解释为简单的情景交融,而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一)关于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诗歌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手法。
传统的概念中,意象是一种物象,用以寄托诗人的情愫,抒发情感,是一种较为具体的实物情感寄托,也是构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
但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一种看待世界、认知世界的一种体现。
(二)关于认知语言学下的翻译目的简单地说,翻译其实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中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它更是一种将一种语言中的认知方式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
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翻译往往是以尽可能传递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减少文化缺失为主要目的的。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汉英诗歌翻译中未知点的解释
王 泽 阳
( 川 北 医 学 院 外 国语 言 文 化 系 , 四川 南 充 摘 要 : 诗歌 的翻译 尤其 需要 解释 , 因 为诗 歌 中存 在 着 比其 他 文 学 作 品形 式 更 多的 “ 未知点” 和“ 空白点” , 诗 歌 翻 译 应注重解释的运 用。 关键词 : 诗 歌 翻 译 翻 译 视 域 6 3 7 0 0 0)
根 据 解 释 学 翻 译 观 的观 点 , 翻译 即解 释 , 解 释 是 翻 译 的普 遍特征 . 其解 释性 主要 由 以 下几 个 方 面决 定 。 文本 特征 所 谓 文 本 ,就 是 指 那 种 处 于 未 经 读 者 实 现 状 态 下 的文 学 作 品 的存 在 形 式 ( t h e e x i s t e n c e o f t h e l i t e r a r y w o r k b e f o r e b e i n g r e a l i z e d b y a r e a d e r ) 。也就是说 , 文 本 只 是 文 学 作 品 的 存 在 形 式, 它需 要 经 过读 者 的 积极 参 与 才 能 成 为文 学 作 品 。 文本 本 身 其 实 并 没 有 意 义 ,文 本 的 意 义 只 有 在 读 者 的 阅 读 过 程 中 才 能 产 生 .而 且 意 义 并 不 是 隐藏 在 文 本 中等 待 读 者 发 掘 的神 秘 之 物. 而 是 文本 和 读 者 相 互 作 用 的产 物 。 因 此 , 文 本 的意 义 总 是 处于一种未定状态 . 文 本 总 是 呈 现 出 未定 性 和 开 放 性 。 二、 语 言 差 异 汉 英 之 间 所 存 在 着 的本 质 上 的 差 异 导 致 了汉 英 互 译 时不 可避免地带有解释性 . 这 种 解 释 性 体 现在 译 文 的各 个 层 次 . 从 音、 形、 义 到 整 个 译 文 的整 体 风 格 无 不 留下 了解 释 的 痕 迹 。 英 汉 语 言 之 间 的 差 异 最 突 出 地 体 现 在 表 达 形 式 上 。 比 如, 有 的学 者指 出 , 由于英 语重 形合 , 汉语 重意合 , 因此 英 语 句式 多呈 “ 聚集 型” 。汉 语 句 式 则 多 呈 “ 流散 型 ” ( 连淑能, 1 9 9 3 : 2 9 ) : 有 的 则 更 形 象 地 把 英 语 句 子 比做 树 式 结 构 , 把汉语 句 子 比做 竹 式 结 构 , 并且 指 出 . 树 式 结 构 和 竹 式 结 构 这 种 比 喻不仅适 用于英语 和汉语 的长句 . 而 且 是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组 织 句子 的最基本 规律 。 ( 潘文 国 , 1 9 9 7 : 1 9 7 ) 英 汉 句 子 结 构 的这 种 差 异 有 时 会 使 翻 译 在 语 言 形 式 这 个 层 面 带 有 较 大 程 度 的 解释性 。 三、 文化 差异 任 何 一 种 语 言 都 包 含 着 各 自不 同 的 文 化 特 征 ,这 些 文 化 特 征 在 翻 译 时 根 本 无 法 完 整 地 传 递 给 目的 语 读 者 ,从 而 使 目 的语读 者面对从这 些包含着 文化 因素的词语转换 过去 的 、 我 们 过 去 一 直 认 为 可 以达 到 “ 一一对应 ” 的 目的 语 中的 词 语 时所 产 生 的 想 象 ,很 难 与 源 语 读 者 在 面 对 原 词 时 所 产 生 的想 象 等 同或近似。 这进一步表 明, 任 何 一 种 译 文从 根本 上 说 都 不 可避 免 地 带 有 解 释 的痕 迹 . 可以说 . 翻 译 中解 释 的 普 遍 性 在 这 里 可 以得 到 最 彻 底 的 证 明 . 或者说 , 语 言 中 文 化 因 素 的 存 在 是 使 翻 译具有解释性的根本的原因之一 。 正 因为 如 此 , 当代 翻译 研 究 才对文化因素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种意义上说 , 文 化 学派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就不只是一种偶然了。
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
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古诗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表达着作者生活中有关思想、感情和情感等内容。
它以其精湛的文学语言,传达出富有哲理的情感,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因此,古诗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无穷的启发与体验,使人们从中受到深刻的影响。
然而,把古诗翻译成英语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不仅要求翻译者必须具备出色的英语翻译技能,而且也要求他们对古诗有着深刻的理解,以便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意图。
虽然古诗英译之难让人望而却步,但是诠释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解读古诗。
诠释学是一门研究文本语义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使用文本本身的语言来探究其真实含义。
它结合了文本的语法、语义和修辞,以及古诗背后的文化背景,来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
因此,在翻译古诗时,使用诠释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古诗中所隐含的思想意义,以便更准确地将古诗翻译成英语。
要更好地理解古诗,首先应该了解古诗的文学性,这包括古诗的修辞特点、古诗的语法结构以及古诗中使用的词语等。
其次,古诗中通常包含有深刻的哲理思想,因此,翻译者应该特别注意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意义,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古诗的思想意图。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古诗的文化背景,以便做到准确无误。
古诗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不能准确地翻译出古诗的内容。
最后,翻译者应该注意古诗中的意象,以便更好地表达古诗的含义。
古诗中使用的意象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使古诗的英译更加准确。
总之,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古诗,并且更准确地将古诗翻译成英语。
诠释学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表达古诗的思想意图,以及更准确地传达古诗中的思想情感。
因此,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翻译古诗,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从而更好地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汉诗英译中陌生化手法再现的_度_以_钗头凤_两个译本为例_宗文
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汉诗英译中陌生化手法再现的“度”——以“钗头凤”两个译本为例宗文(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陌生化在诗歌创作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旨在提高诗歌的独特性,唤起读者对诗歌语言的审美欲望,从而实现诗歌的文学性。
诗歌翻译被认为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而如何恰当地使陌生化手法再现在译作中更是一种在适度原则下的创作,把握翻译的“度”是对译者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考验。
文章主要从汉诗英译方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原作陌生化手法时“度”的把握之重要性。
关键词:诗歌翻译;陌生化手法再现;“度”的把握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2)08-0175-02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翻译更是要求译者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丰富的艺术创造力。
国内很多译者对诗歌翻译有着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如何处理诗歌中运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对于如何处理创作中体现诗人自我意识和自觉选择的陌生化手法,相关研究较少。
比如,郑海凌认为当前文学翻译界有忽视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倾向。
申丹在其对陌生化研究中批判了文学翻译中不注重语言形式的表达,造成一种“假象对等”结果。
但当今学者在认识到陌生化再现在译文中的重要性后,并没有提出一个具体可行的处理方法,更没有涉及到“度”的问题。
该文将立足俄国形式主义对陌生化的阐释从汉诗英译方面,通过不同译本的对比,说明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原作陌生化手法时“度”的把握之重要性。
1陌生化的“度”1.1陌生化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度陌生化在诗歌创作中的意义首先在于诗人的审美追求,其次就是在于激起读者的审美欲望,唤醒已经沉睡了的对于已知事物机械化的理解与认识,以及被惯常化的思维定式禁锢了的想象力,让读者用感性再一次获得对生活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但是若是超过了某种限度,即审美感受的承受范围,那么结果就是过分陌生,对诗歌的感受变不能回归。
浅谈英汉诗歌之不可译性
浅谈英汉诗歌之不可译性作者:郑岚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6期【摘要】英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造成了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语言丰富了该民族诗歌的意象及韵味,本文亦将从英汉诗歌所特有的意境、表现形式、音韵三个方面浅析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
【关键词】文化意象意境表现形式音韵一、引言由于诗歌所具有的独特的特点,以及民族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所以有关英汉诗歌之间的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辩在译学史上可谓历史悠久。
诚然,在英汉诗歌互译时,中外民族文化的不同以及其存在的种种障碍,比方说在语言文字结构、惯用法、表达法以及语义表达等方面所存在的障碍等,诗歌的意境、表现形式、押韵等方面难免会存在不可译性。
二、英汉诗歌互译时的不可译性1.诗歌意境的不可译性。
闻名的王以铸先生爱好写诗,译过不少的英汉诗歌,且曾出版过译诗集,但是,他却说:“在理论上来说,我认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
”他所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象和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当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来表达的。
”他所提及的意象亦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给予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是鉴赏诗歌时的术语,指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这种手段或途径通常带有诗歌作者的主观的情感,那么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诗歌之意境。
中外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英汉诗歌之间不同的文化意境。
因此,优美的英汉诗歌通常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令人心旷神怡,译者如若对诗歌原作英汉互译,除非对诗歌原作的意境心领神会,否则,诗歌其独特的意境效果则很难以表现,那么译文必然索然无味。
2.英汉诗歌形美的不可译性。
诗歌的“形”是指诗歌的体裁,或者说是诗歌的格律。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严格按照诗的格律来创作的,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又包括两种,即五字成句的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字成句为的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亦是如此。
理解与翻译--从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解释学看庞德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得失
理解与翻译--从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解释学看庞德中国古典诗
歌翻译的得失
朱湘军;郑敏宇
【期刊名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13)001
【摘要】庞德作为英美文坛最有影响的代表之一,其创造性的翻译在译界褒贬不一.本文从施莱尔马赫的语法和心理学的两套解释学法则具体探讨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上的"得"与"失".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朱湘军;郑敏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2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异化”的翻译与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重读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 [J], 李征;张春柏
2.论施莱尔马赫的普遍方法论解释学 [J], 蔡熙
3.施莱尔马赫意义诠释观对汉英翻译实践的启迪——以庞德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为个案 [J], 褚慧英; 崔学新
4.论翻译专业教育的人文转向——以施莱尔·马赫与本雅明的翻译理论为视角 [J], 马成慧
5.从杰罗姆模式和施莱尔马赫模式看翻译“忠实” [J], 林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
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摘要:“陌生化”是一个诗学范畴,是诗歌语言的特质,是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自觉选择。
在翻译实践中,“陌生化”手段的运用能向读者忠实再现原诗的意韵,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本文以《竹枝词》的翻译和徐志摩翻译的几首诗歌为例,向读者呈现“陌生化”处理后的诗歌翻译的效果,以更好地证明该策略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陌生化;诗歌翻译;《竹枝词》;徐志摩引言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通过凝练而极其形象的语言以及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韵,充满音乐美地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充分地传达出来。
中国古代诗歌又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故而形成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又有其自身普遍遵循的“道”。
诗歌和小说有不同的特点。
当代著名文学家曹文轩曾说道,小说呈现经验本身,诗则是对经验的提炼,非经验本身。
就如同是小说展现的是一栋房子,诗歌却只有对房子的慨叹,却并未入住。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对诗歌的定义非同寻常,即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
亦有学者认为诗歌的字里行间是字斟句酌,精雕细刻,是人类语言的雕塑品。
诗歌与生活紧密相关。
它是再精致的生活,是生活的升华和结晶。
故而很多人坚持认为翻译是件难事,文学翻译尤其难,至于诗歌,则是不可译的。
在如何翻译诗歌的问题上,翻译大家各执己见,见仁见智。
郭沫若曾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而闻一多则提出译诗则要用“诗笔”。
诗歌是集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和风格神韵等的统一体,即所谓音美、意美、形美的统一体。
因此译诗要避免语言的“一般化”,甚至不伦不类,庸俗化。
其次,译诗一要避免语言的“一般化”,二要不避免诗歌形式的“民族化”,即把外国诗歌硬性汉译成整齐划一的五言、七言或者民歌体。
再者,译诗还需要有诗才的译者去进行。
因为有诗才的人方可真正与作者诗中的意境融为一体,也真正有才能将从所读诗歌中获取灵感,继而已更为恰当的语言传达出同样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遵从原文的形式,或者机械堆砌辞藻,使得译文显得牵强附会,可读性不高。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英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诗有咏景,有抒情,有托物言志,有情景交融,情意一体。
就中国的古诗词而言,其结构严谨,而意群模糊,重在写意。
而英语诗歌在结构上收放自如,在意群上富于层次,重在形体。
要充分理解英译古诗词,就得从汉英两方面着手去把握古诗词朦胧、含蓄、蕴籍的文化内涵。
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例展开赏析,旨在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译古诗词,领略语言之美。
归去来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Going Home%罗经国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①.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②by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③and 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redressed④,I can still retrieve⑤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The boat is moving swiftly⑥ahead with the windblowing on my garment,I ask the way from a passer-by and feel sadthat there is yet only a gleam of early dawn⑦.The shabby house is in view in the distance,I run happily towards it.The boy servant comes forward to welcome me,My youngest son is also waiting for me at the gate.Though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have nearlybeen decimated⑧,The pine trees and the chrysanthemums⑨arestill there.Holding the hand of my child,I walk into thehouse,There on the table is wine prepared.I take up the wine vessel and drink alone,Enjoying the view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I lean against the south window to indulge inmy lofty meditations⑩,Contented with the ease of living in a smallhouse.I find pleasure in walking in the garden every day,Though there is a gate,it is closed all day.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輥輯訛,and rest wheneverI feel the need,And at times raise my head to look at thingsin the distance.Clouds drift out aimlessly輥輰訛from behind themountains,Birds will return to their nests when tired.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王贵学特别策划古诗词44英语·It grows dim as the sun sets ,I linger ,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pine tree 輥輱訛.Going home !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Since the world is at odds with 輥輲訛me ,What should I seek by driving out in a carriage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 輥輳訛,And forget my miseries by playing on the harp and reading books.Country folks 輥輴訛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boat 輥輵訛,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path 輥輶訛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 輥輷訛,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Alas 輦輮訛!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earth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isWhy do I worry What am I aspiring to 輦輯訛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 輦輰訛.I would go out alone on a fine day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aside 輦輱訛.I would shout aloud on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And compose poems by clear streams.Welcoming death as part of the vicissitudes 輦輲訛oflife ,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What else do I want一、从汉语角度把握诗歌的原味《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汉英诗歌翻译中未知点的解释
摘要:诗歌的翻译尤其需要解释,因为诗歌中存在着比其他文学作品形式更多的“未知点”和“空白点”,诗歌翻译应注重解释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视域根据解释学翻译观的观点,翻译即解释,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其解释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一、文本特征二、语言差异汉英之间所存在着的本质上的差异导致了汉英互译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解释性,这种解释性体现在译文的各个层次,从音、形、义到整个译文的整体风格无不留下了解释的痕迹。
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最突出地体现在表达形式上。
比如,有的学者指出,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因此英语句式多呈“聚集型”,汉语句式则多呈“流散型”(连淑能,1993:29);有的则更形象地把英语句子比做树式结构,把汉语句子比做竹式结构,并且指出,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这种比喻不仅适用于英语和汉语的长句,而且是英汉两种语言组织句子的最基本规律。
(潘文国,1997:197)英汉句子结构的这种差异有时会使翻译在语言形式这个层面带有较大程度的解释性。
三、文化差异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在翻译时根本无法完整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而使目的语读者面对从这些包含着文化因素的词语转换过去的、我们过去一直认为可以达到“一一对应”的目的语中的词语时所产生的想象,很难与源语读者在面对原词时所产生的想象等同或近似。
这进一步表明,任何一种译文从根本上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解释的痕迹,可以说,翻译中解释的普遍性在这里可以得到最彻底的证明,或者说,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存在是使翻译具有解释性的根本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当代翻译研究才对文化因素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种意义上说,文化学派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就不只是一种偶然了。
四、接受语境差异哲学解释学认为,人的历史性决定了人是具有前理解、前见或视域的。
所谓视域,按照伽达默尔的解释,就是视力所及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了理解者在开始理解之前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汉英诗歌翻译中未知点的解释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汉英诗歌翻译中未知点的解释
汉英诗歌翻译在把汉语诗歌翻译成英语诗歌的同时,也遇到许多未知点,其解释需要解释学来指导。
解释学的宗旨是解释一个文本的同义词和语境,从而理解文本的真实含义。
比如,《静夜思》将“床前明月光”翻译成了“The moonlight before the bed”,这里究竟是指月光从床前照进来,还是月光照耀在床前?这时就需要解释学来帮助,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床前一句指月光照耀在床前,而不是月光从床前射入,所以“The moonlight before the bed”比较准确,因此,解释学在翻译汉英诗歌时仍然有重要作用。
要解释文本中的未知点,解释学者仍要依靠文本的语境来映射,并从更多形式的语料上寻找文本的同义词,例如从活跃人士的口头描述、文学作品中的事件描述、政治宣言等来解释其中未知点。
此外,为了保持原有文本风格,可以把未知点表达成比较贴近原文的表达形式,让读者把原作者的文思意象更直观地体现出来,从而更好地把原文保留起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解释学在汉英诗歌翻译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文思意向,从而把原文的内涵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阐释学视角下的林语堂诗歌误译现象分析
【 2 】 Ve n u t i , L a wr e n c e . S t r a t e g i e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 A] . Ro u t l e a g e E n c y c l o p e d i a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 C 】 .B a k e r ,M.& K
S o c i e t y a n d Ma n c h e s t e r : S t . J e r o me P u b l i s hi n g , 2 0 0 0 .
地将其 归罪于译 者能力 ,理 性地认 识并分析其根 源显得 更为 重要。 阐释 学 的出现 ,尤其是 它的三个原 则 “ 理解 的历 史性” 、 “ 视域 融合 ”和 “ 效果 历史” 则充分地论 证 了误 译 现 象 存 在 的 必 然 性 和 合 理 性 。 林 语 堂 先 生 的 学 识 和 声 望 ,使 得 其 翻 译 中 的 误 译 现 象 更 加 有 力地 佐 证 了
M a l m k j a e r , K . ( e d s . ) . L o n d o n a n d N e w Y o r k : R o u t l e d g e , 2 0 0 1 .
[ 3 】 道格拉斯 ・ 凯尔纳. 文化研究 、多元文化主义与媒体文化 Ⅱ 】 . 赵
o 7
[ 7 】 李新新,王飞. 从文本视角解读影视翻译 怀化学院学报, 2 0 0 6 ( 1 2 ) : 9 6 [ 8 】 叶长缨. 试论电影配音翻译【 MA ] . 福州: 福州大学,2 0 0 6 : i v 【 9 】 朱月娥.文化生态中翻译的中度干扰U 】 中国科技翻译 , 2 0 1 3 ( 1 ) : 4 5 A b s t r a c t :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c u l t u r a l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 s t r o n g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
作者简介:穆诗雄(1945)),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诗词翻译收稿日期:1999.12.282000年第6期总第134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 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0,l 6Serial l 134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穆诗雄(江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提 要:翻译的中心问题是选择翻译方法,如何翻译隐喻是最重要的翻译问题。
英译中国古诗中隐喻的常见方法可归纳成五种,即(1)按字面翻译,(2)译意或解释,(3)修改简化,(4)直译加解释,(5)转换。
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由于中西两种文化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按字面翻译往往难以如愿,但译意或解释或修改简化又会失去原诗特色和文化内涵;只有直译加解释和转换隐喻的折中办法,才可能调和译字与译意的矛盾。
因此,后两种方法是英译中国古诗隐喻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除非字面翻译行得通或者不可避免,否则译者应当选择这两种方法。
关键词;隐喻;直译;解释;修改;转换 Abstr act:Whilst the central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s the overall choice of a translation method for a text,the most important particular problem is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There are five methods commonly used in the tr 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1)liter al translation;(2)to translate the sense;(3)to simplify and modify the or iginal;(4)literal t ranslation with adequate explanation;(5)to transfer the original metaphors.Examinations of som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 of some celebr ated lines i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show that the mo st practi 2cal methods are (4)and (5)since t hey preserve the or iginal metaphors for the /expert 0,while other readers who would not under 2stand the or iginal metaphor ar e given an explanation.Key words:metaphor,word_for_word tr anslation,explanat ion,modifying,transfer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6-0051-0053翻译的中心问题是选择翻译方法,如何翻译隐喻又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翻译问题。
从一首英文诗歌的翻译看中文之美与严谨
从一首英文诗歌的翻译看中文之美与严谨第一篇:从一首英文诗歌的翻译看中文之美与严谨从一首英文诗歌的翻译看中文之美与严谨在微信上流传一篇以一首英语诗歌的中文翻译版本的多样化来赞美中文的文章。
英文原文为: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中文翻译有下列版本1.(普通版):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
2.(文艺版):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3.(诗经版):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4.(离骚版):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5.(七言绝句版):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6.(七律压轴版):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尤恐流年拆鸳鸯。
严格地讲,虽然上述译文都很美,但是没有一个准确翻译了最后一句的英文原意(“这是在你说你爱我时我感到害怕的原因”或“你言行相反的这些做法是在你说你爱我时我感到害怕的原因”)。
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的李商隐诗歌英译
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的李商隐诗歌英译[摘要] 李商隐的诗以朦胧、多解著称,不仅语内翻译呈现了多种解释,语际间的翻译更是如此。
本文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主要观点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及效果历史为出发点探讨了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文本现象。
[关键词]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李商隐诗歌英译前言阐释学(Hermeneutics) 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学说。
该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通过说话来达意”,是宣告、口译、阐明和解释的术语。
伽达默尔(H. G. Gadamer)是西方现代化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哲学阐释学的真正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著作《真理与方法》被认为是现代哲学阐释学的成立标志,在这一书中,伽达默尔提出了三大阐释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对解释和阐述中外诸多翻译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给解释文学作品多译本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来探讨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译本现象。
一、阐释学与翻译阐释学与翻译的联系在于如何解释出发语与归宿语之间纯语言之外的文化、背景差异,如何恰当地理解原文本、阐释出发语,从而更好地表达目的语。
“理解”是翻译活动的基础。
译者作为源语的和目的语之间的传递者,首先要理解原文本,然后才能把对原文本的理解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因此,翻译的过程即理解与阐释的过程,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借助阐释。
翻译者既是原文本的读者,又是重要的阐释者,目的语读者所接收到的有关原文本的信息完全取决于译者的阐释。
二、理解的历史性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
无论是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都处于历史的演变发展之中。
每个读者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包括各种主客观因素,如所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性格、学识乃至好恶,都会产生其对文本理解的“干预”,而这种不可忽略的“干预”即偏见。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浅谈英汉诗歌翻译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
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
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英汉诗歌有着不同文化意境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应对原作心领神会,译者与作者神思契合,力求浑然一体,否则,译者只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译文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
因此,绝不可把译诗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必须深入深层结构,发掘原诗的真实意境,并使之以原有的神韵再现于译文中。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
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westwind”、“castle”、“shepherd”、“lamb”等词语,所给予我们的意象也与英美人的本意不同。
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如此的意义和意境。
2.在诗的整体韵味上,一般来讲,英美人作诗是对思维内容及其过程的逻辑展现,推崇清晰、确定和单纯;而中国诗歌,如冯友兰先生曾提到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了我国诗歌的含蓄无垠。
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清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
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
2008年第4期总第22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8.№4Seri8lN口229古诗英译之难的诠释学解读木王晓丽(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摘要:古诗翻译之难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外学者对此从多个角度对古诗翻译的原则、策略、技巧等进行了研究论述。
本文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角度探讨古诗翻译之难的原因,指出前见、时间距离、视域融合及对话模式的概念和原则是古诗英译困难的根本原因,而其不可避免性使译者和翻译评论家能够正确对待古诗英译中的争议及复译现象。
关键词:古诗翻译;前见;时问距离;视域融合;对话模式Abstract:ThattranslatingclassicalC}Iinesepoetryisditt!icultisafact,粕dmanyscholarshavestudiedandwrittenpapersabouttheprinciples,strafe-gies,andtechiqucs0ftranslatingclassicalChinesepoetryfromdifferentangles.ThisarticledealswiththeofthedifficultyintranslatingChineseclas-sicalpoetryfromGadmer’sphilosophicalhermeneuticapproach,pointingoutthatsuchhermeneuticconceptsandprinciplesfit8prejudice,temporaldis-lance,fusionofthehorizons,卸dthemodelofconversationrevealthebasiccauscsofthedi¥cuhyofthetranslationofChineseclassicalpoetry,andtheirim·avoidabilityhdpsthetranshtorsandthetranslationcriticsadoptcorrectattitudetowardsthedisputesandretranslationofChineseclassicalpoetry.KeyWords:thetranslationofclassicalChinesepoetry;prejudice;temporaldistance;fusion0fthehorizons;themodalofconversation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8)04一0052—051.引言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世界诗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汉英诗歌翻译中未知点的解释摘要:诗歌的翻译尤其需要解释,因为诗歌中存在着比其他文学作品形式更多的“未知点”和“空白点”,诗歌翻译应注重解释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视域
根据解释学翻译观的观点,翻译即解释,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其解释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一、文本特征
所谓文本,就是指那种处于未经读者实现状态下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the existence of the literary work before being realized by a reader)。
也就是说,文本只是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它需要经过读者的积极参与才能成为文学作品。
文本本身其实并没有意义,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而且意义并不是隐藏在文本中等待读者发掘的神秘之物,而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此,文本的意义总是处于一种未定状态,文本总是呈现出未定性和开放性。
二、语言差异
汉英之间所存在着的本质上的差异导致了汉英互译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解释性,这种解释性体现在译文的各个层次,从音、形、义到整个译文的整体风格无不留下了解释的痕迹。
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最突出地体现在表达形式上。
比如,有的
学者指出,由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因此英语句式多呈“聚集型”,汉语句式则多呈“流散型”(连淑能,1993:29);有的则更形象地把英语句子比做树式结构,把汉语句子比做竹式结构,并且指出,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这种比喻不仅适用于英语和汉语的长句,而且是英汉两种语言组织句子的最基本规律。
(潘文国,1997:197)英汉句子结构的这种差异有时会使翻译在语言形式这个层面带有较大程度的解释性。
三、文化差异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在翻译时根本无法完整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而使目的语读者面对从这些包含着文化因素的词语转换过去的、我们过去一直认为可以达到“一一对应”的目的语中的词语时所产生的想象,很难与源语读者在面对原词时所产生的想象等同或近似。
这进一步表明,任何一种译文从根本上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解释的痕迹,可以说,翻译中解释的普遍性在这里可以得到最彻底的证明,或者说,语言中文化因素的存在是使翻译具有解释性的根本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当代翻译研究才对文化因素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种意义上说,文化学派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就不只是一种偶然了。
四、接受语境差异
哲学解释学认为,人的历史性决定了人是具有前理解、前见或视域的。
所谓视域,按照伽达默尔的解释,就是视力所及的区域,
这个区域囊括了理解者在开始理解之前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囿于自己的视域范围内的理解。
离开了视域,文本的意义就无法得到显现。
因此,“视域其实就是我们活动于其中并且与我们一起活动的东西”。
(伽达默尔,1999:390,洪汉鼎译)
我们认为,译者视域(the translator’s horizon)就是在目的语文本最终形成之前译者所具备的一切知识、观点、认识和态度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译者在接触文本之前所拥有的全部见解,而且包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或向专家咨询等)所获取的全部信息。
由于译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性格脾性不同,智力水平高低有别,获取并储存外界信息的手段和能力不同,导致了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不同,这些都会导致译者对翻译活动的认识不同,并最终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等这些直接影响目的语文本生产行为的关键因素的态度不同。
五、译者视域
源语文本经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两次解释之后,变成了一种不同于其前身的新文本,即目的语文本。
目的语文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开始了它新的存在。
虽然它从表现形式到内容再到风格特征等各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源语文本的某些痕迹,但它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而与源语文本在源语文
化语境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时可能会不尽相同。
经过译者和目的语文化的多次解释,多次视域融合,最终目的语文化所接受到的关于源语文化的信息距离真正的源语文化所包
含的信息可能就比较遥远了,而距离原作者所意欲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则会更加遥远。
正因为如此,任何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接受其实都是一种某种程度上的文化误读。
因为,我们通过翻译所接受到的他类文化只是我们对它所进行的自我解读。
在这种自我解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嵌入了自己的影子,投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这种意义上,如果说任何文本在翻译之前早就已经是“译文的译文的译文”的话,那么可以说,目的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接受其实在它接受之前早就已经是对“解释的解释的解释”了。
既然解释现象普遍存在与翻译中,诗歌翻译也不例外,诗歌作为高度精练的语言表现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本特征,有着极大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接受语境中,不同视域的读者和译者都会对同一首诗歌中若干未知点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比如李白《静夜思》,同一首诗不同的译者却给出了差异甚大的译文,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译者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1:
thoughts in the silent night(译者不祥)
beside my bed a pool of light.一
is it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i lift my eyes and see the moon,
i bend my head and think of home.
译文2:
thoughts in a still night(孙大雨译)
the luminous moonshine before my bed,
is thought to be the frost fallen on the ground.
i lift my head to gaze at the cliff moon,
and then bow down to muse on my distant home.
(孙大雨译,《古诗文英译集》,1997:189)
译文3:
homesick at a still night(刘军平译)
a silver moon hangs by the balustrade,
i fancy moonlight as frost on the ground.
gazing up of the bright moon i’m looking,
lowering my head of my native land i’m missing.
(刘军平选译,《新译唐诗英韵百首》,2002:59)
诗歌中存在大量的未知点,对这些未知点的理解都是出自理解者自身,都跟自己的视域有着极大的关系,要把该诗译成英文,译
者要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任何翻译都是“解释的解释的解释”,任何译文都是“译文的译文的译文”。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马丁·海德格尔和马堡神学
[a].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