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现实性 现象 本质 原因结果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https://img.taocdn.com/s3/m/a963549e71fe910ef12df82d.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
• 第一,参加实践活动; • 第二,要对现象、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 • 第三,必须要掌握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特 别是要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 • 第四,要注意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 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2、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一原理,才能解决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的偏向。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 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 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 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 方法。 毛泽东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 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 面,本质的一个环节。
列宁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只有掌握这一原理,才能明确理解人 类认识的真正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 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 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 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 为多余的了。 马克思
2、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1)内容和形式作为事物所固有的两个 侧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2)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又是相对的,在 一定条件下,二者能够相互过渡、相互转 化。
物质世界
思维
语言
内容
形式/ 内容
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首先,由于条件不同,一种内容可以有 多种多样的形式。
君主专制制 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总统制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2371a50d763231126edb11c1.png)
1.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案例: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树枝长出了新叶,绿草冒出了嫩芽。
春天到了是原因,而万物复苏和冒出新叶长出绿芽是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因果范畴的进一步深化。
案例::①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种必然性,但人死的具体情形却是偶然的。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不是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或者得出别的什么东西来,这就是瓜和豆这两种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必然性。
但是,某一瓜秧和豆棵生长过程中是否会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究竟是一棵瓜秧能结几个瓜,一个豆荚能长出几个籽,这都是不确定的,具有偶然性。
3.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无论是原因和结果,还是必然和偶然,都经历了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从可能到现实,而现实又会产生新的可能,它揭示了物质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案例::①国民党反动政府,自从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后,它就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被中国人民所唾弃了,尽管它还存在着,但它已经不是现实的了。
②制造永动机,石头变小鸡等等都是不可能的。
4.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对立、区别又统一。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决定事物的矛盾,本质是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征,它包含事物内部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哲学原理中的五对范畴
![哲学原理中的五对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5f7776d0f111f18582d05ab0.png)
哲学上的五对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
1、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和意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才能很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行动。
2、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和意义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他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实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意义: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烦恼关系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半身,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
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此外,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和意义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3.唯物辩证法
![3.唯物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2ce599f04693daef5ef73d57.png)
唯物辩证法知识点8 五大范畴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一部分知识点多处出现于选择题中。
◆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1993年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考查。
辩证法的五个范畴(含举例)
![辩证法的五个范畴(含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305a8df49e3143323968932b.png)
辩证法的五个范畴1原因与结果涵义和关系: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辩证的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启迪与案例:通用汽车公司黑海汽车制造厂总裁收到一封关于汽车的抱怨信:"最近我买了一辆新的黑海牌车,每次我从商店买完香子兰冰激淋回家,汽车就起动不了。
但我买其他种类的冰激淋,车起动得很好。
"黑海厂总裁对这封信感到迷惑不解,但还是派了一个工程师去查看。
当晚,工程师随这个车主去买香子兰冰激淋,返回时,车起动不了。
工程师又连续去了三个晚上。
第二个晚上,车主买了巧克力冰激淋和草莓冰激淋,车都能起动。
第三个晚上,买了香子兰冰激淋,车又起动不了了。
工程师绝不相信这部车对香子兰冰激淋过敏。
于是他加倍工作以求解决问题。
每次他都作记录,像日期、汽车往返的时间、汽油类型等。
最后他发现了线索:车主买香子兰冰激淋比买其他冰激淋所花的时问要短。
因为香子兰冰激淋很受欢迎,故分箱摆在货架前面,很易取到。
因而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车停很短时问就起动不了。
工程师进一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即是因为汽锁使汽车起动不了。
而买其他冰激淋需要的时间多,可以使汽车充分冷却以便起动。
而买完香子兰冰激淋时,汽车引擎还很热,所产生的汽锁耗散不掉,因而汽车起动不了。
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这个有趣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承认事物的因果联系,并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事物的来龙去脉,找到解决的方法。
2必然性与偶然性涵义:①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②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关系: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07-辩证法六对范畴概述
![07-辩证法六对范畴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5c9e4692b160b4e767fcfbe.png)
命题角度: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 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考点29
可能性和现实性 有 可能性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没有
不可能性
充分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是否充分 不充分
现实的可能
抽象的可能
考点29
可能性和现实性
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
相互联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 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 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 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考点28
必然性和偶然性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
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
C. 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考点30
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
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 通过感官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 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考点30
关系:对立统一
现象和本质
相互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 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 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2017考研政治基础知识大串讲 马原理
徐 涛
第七课
辩证法六对范畴
总论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观 唯物论 意识观 实践观 两大总特征
马 原 理
哲学
辩证法
三大规律 六对范畴 起源和本质
认识论
过程和规律 认识的结果
政经 科社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ab710664bcd126fff6050b41.png)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联系和发展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基本环节](https://img.taocdn.com/s3/m/112e19850242a8956bece485.png)
日本侵略中国
中国强烈 抗议
中国人民 抗日斗争
另一方面,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 二者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生产的发展,孕育 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 发展;而科学技术的 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3、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A、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 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前提。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 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 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本质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 程度的范畴。
闪电是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云层
中的正电与负电相遇而发生猛烈放电的
过程。
-
+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A、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
第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的感官可以直接 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 思维才能把握。
例如:杯子的本质?人的本质?
第二,现象是个别和具体的,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 的一般。 下列现象各异,引力相互作用是一般。
房屋倒塌
苹果落地
飞
机
坠
落
人造卫星
吉林陨石
第三,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 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汽
水有三态,但 它们都是水的表 现或现象,其 本质仍然是:H2O
溶解
冰
凝固
水
第四,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 现象单纯、深刻。
偶然?必然?
染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A、通过偶然认识掌握必然, 可以使我们的行动更具目的 性、自觉性。
B、 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因素, 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可能性和现实性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
07-辩证法六对范畴
![07-辩证法六对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500f1b57be1e650e52ea9921.png)
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
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 析方法的具体体现。
考点36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主、客观辩证法都是唯物辩证法,都是正确的。
机遇
例题(多选)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命题割裂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 关系,对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 的趋势 B.偶然性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 不确定的趋势. C.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 然性 D.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的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 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 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 的不确定的趋势
考点பைடு நூலகம்8
关系:对立统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
相互区别: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它们的表现形式不 同;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考点31
内容和形式
方法论: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 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 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
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考点35
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考点29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1115ca49cc7931b765ce15c1.png)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31cf66dd80eb6294dd886cee.png)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2、辩证关系
(1)区别:现实性---现在;可能性---未来。
要求我们一切工作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可能性出发。
(2)联系:a.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中,是没有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现 实性则是已经展开,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 能性。
b.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3、由可能向现实转化中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1)两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主观能动性发挥的 可能和必要。 (2)为在变可能为现实的斗争中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需注意以下两方面:
①在实践基础上,力求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全面把握事物发 展的种种可能性以及转化的条件。 ②从最好处努力,从最坏处设想。
四、内容和形式
1、含义
(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其结构以及表现方式的一对 范畴。)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 的基础。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 的方式。
四、内容和形式
2、辩证关系
(1)区别:它们属于事物发展过程中性质、地位不同 的两个方面。对于一个确定事物二者区分是绝对的。 (2)联系:a.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b.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依赖于内容,形式反作用内容。 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其矛盾运动。
因果关系的特点: ①时间顺序性 ②必然联系
一、原因和结果
2、辩证关系
(1)对立:对于一个具体事物或关系而言,因果的区分 是绝对的。 (2)统一:相互依存、互相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化。
A.此时此地是因,彼时彼地是果。
B.因果的相互作用——因<=>果
马哲的五大范畴
![马哲的五大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36d2367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e.png)
马哲的五大范畴
马哲的五大范畴是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偶然性和必然性。
1.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2.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3.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4.可能性和现实: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5.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考研政治马哲核心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哲核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a5238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4.png)
考研政治马哲核心知识点考研政治马哲核心知识点大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考研政治马哲唯物论知识点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钻石卡基础知识重难点课程哲学部分2
![钻石卡基础知识重难点课程哲学部分2](https://img.taocdn.com/s3/m/7d4770d73186bceb19e8bb81.png)
4.现象和本质 4.现象和本质 (1)二者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2)二者关系 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真象、假象) 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真象、假象) 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 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
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思维的发展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思维的发展发展规律。
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理科) 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理科)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二)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 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第一章 经典测试题 1、下列哪些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能力( ) 下列哪些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能力( 多选) (多选) A.语言的能力 A.语言的能力 B.物质活动能力 B.物质活动能力 C.理性思维能力 C.理性思维能力 D.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D.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ced6a321b0717fd5360cdcac.png)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
![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b609ea8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e.png)
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唯物辩证法中用来描述和概括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五个基本概念对。
这些范畴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以下是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
1. 内容与形式(Content and Form):内容是指事物的内部要素和本质特征,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实质。
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和结构,是内容得以表现的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2. 现象与本质(Appearance and Essence):现象是事物外部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多样的、易变的特征。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根本的、稳定的、抽象的特性。
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和实质。
3. 原因与结果(Cause and Effect):原因是引起其他事物变化的条件或根据。
结果是原因作用下的产物或变化后的状态。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 可能性与现实性(Possibility and Reality):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中潜在的趋势和未来的可能性。
现实性是指事物当前存在的实际状态和已经实现的事实。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现实性包含着可能性。
5. 必然性与偶然性(Necessity and Contingency):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可能发生的非必然因素。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辩证法的这些基本范畴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性和偶然性》课件
![《必然性和偶然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fe6f0f1a37f111f0855b4d.png)
10.5 10 1234567
系列1
气温每天的变化体现事物发展的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月份至7月份气温变化 3月某一周的气温变化图
40
35
必
30
然
25
性
20
系列1
15
10
5
0
1
2
3
4
5
6
7
13.5 13
12.5 12
11.5 11
10.5 10 12345பைடு நூலகம்7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
假
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而内 无至诚者。”
象
《必然性和偶然性》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声东击西
围魏救赵
假象
《必然性和偶然性》
比较 真象
假象
区别 是指那些从正面 是指那些以否定方
直接表现本质的 式或反面歪曲表现
现象
本质的现象
联系 ➢同属于现象,都属于客观范畴
➢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
事故的发生是与该事故相关的各要素在一 定条件下发生冲突的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某地1月份至7月份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
2
3
4
5
6
7
系列1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该地3月某一周的气温变化图
13.5 13
12.5 12
• 1、原因和结果 • 2、必然性和偶然性 • 3、可能性与现实性 • 4、现象与本质 • 5、内容与形式
哲学三大定律五大原则
![哲学三大定律五大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3b062dc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d.png)
哲学三大定律五大原则一、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矛盾有两点论和重点论,所以我们做事要既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或者是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2、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平时量的积累,当量积累的一定时,突破了度的限制,就达到了质的飞跃。
3、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新的事物替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对待旧事物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所谓“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二、五大范畴指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是五大范畴,而不是五大原则)1、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2、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3、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现实性 现象 本质 原因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现实性 现象 本质 原因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7d82106e011ca300a6c390b3.png)
一、结构与功能1.结构及其特征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任何系统又都有一定的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诸要素联系结合的方式。
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稳定性。
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一事物内在关系中相对不变的方面。
由于结构具有稳定性、相对不变性,因而可以用结构作依据来划分事物的多种不同类型。
(2)有序性。
结构是有序的就是指,结构作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有一定规则的,它表现为一定的方式,是受一定的规律支配的。
结构的有序性是系统有序性的基础。
(3)层次性。
系统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结构,因而结构也具有层次性。
结构与结构之间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系列。
结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系统运动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结构分为:机械结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社会结构、思维结构;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又可分为封闭结构、开放结构;按照系统的活动方式,又可分为平衡结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发展又可分为稳定结构、超稳定结构、多元稳定结构。
2.功能及其特征功能是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
“功能”和“作用”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共同性。
功能是就事物本身而言的一种能力,而作用则是相对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来说的。
可以说,作用就是功能在事物相互影响中的表现。
一事物的功能总是在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的功能,也具有一系列特征:(1)非加和性。
系统的整体功能并非是单个要素功能的机械加和,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2)易变性。
系统的功能是在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它易于适应外界环境的作用而改变。
因此,与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相比,系统的功能是活跃多变的。
例如金属在同温度的相互作用中可导热,在接受电流作用时可导电,在受强压时可延伸等。
(3)层次性。
对一个系统来说,往往可区分三个基本层次的功能:单功能(元功能)、复功能(本功能)、整功能(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结构与功能1.结构及其特征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任何系统又都有一定的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诸要素联系结合的方式。
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稳定性。
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一事物内在关系中相对不变的方面。
由于结构具有稳定性、相对不变性,因而可以用结构作依据来划分事物的多种不同类型。
(2)有序性。
结构是有序的就是指,结构作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有一定规则的,它表现为一定的方式,是受一定的规律支配的。
结构的有序性是系统有序性的基础。
(3)层次性。
系统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结构,因而结构也具有层次性。
结构与结构之间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系列。
结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系统运动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结构分为:机械结构、物理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社会结构、思维结构;按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又可分为封闭结构、开放结构;按照系统的活动方式,又可分为平衡结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发展又可分为稳定结构、超稳定结构、多元稳定结构。
2.功能及其特征功能是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
“功能”和“作用”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共同性。
功能是就事物本身而言的一种能力,而作用则是相对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来说的。
可以说,作用就是功能在事物相互影响中的表现。
一事物的功能总是在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系统的功能,也具有一系列特征:(1)非加和性。
系统的整体功能并非是单个要素功能的机械加和,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2)易变性。
系统的功能是在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它易于适应外界环境的作用而改变。
因此,与系统的结构稳定性相比,系统的功能是活跃多变的。
例如金属在同温度的相互作用中可导热,在接受电流作用时可导电,在受强压时可延伸等。
(3)层次性。
对一个系统来说,往往可区分三个基本层次的功能:单功能(元功能)、复功能(本功能)、整功能(构功能)。
复功能与整功能的关系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3.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首先,结构决定功能。
在要素既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
既然结构决定功能,那么优化结构就会产生最佳功能。
优化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着“容差功能”,就是说,在优化结构的条件下,可以容许要素存在一定程度的数量差和质量差,而不影响系统的功能。
当然,结构对功能的决定作用,并不具有绝对的性质,因为存在着“同构异功”、“同功异构”的现象。
其次,功能反作用于结构。
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功能“耦合”(指系统与环境、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功能输出互不适应)导致结构的变化。
当然,在人工系统中,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的能动作用才能实现。
4.方法论意义根据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既然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要求我们在考察系统时必须注意考察系统的结构,并追求和建立优化结构,使系统发挥出最佳的功能;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系统的内部结构来推测和预见它的功能。
既然系统的功能能以不同方式反作用于结构,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系统的输出功能来调整系统的结构,我们还可以从系统的功能来推知系统的内部结构。
结构方法和功能方法(结构功能方法)在现代科学认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内容与形式1.内容与形式的含义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事物的多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的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等。
形式则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内在结构和表现方式。
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与前面所讲的两对范畴有密切联系。
如果把事物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事物的内容也就是系统的要素,所不同的是,要素是相对于系统而言的,而内容恻是相对于形式而言的。
事物的形式往往有两种:一是和内容不相关的非本质的外在形式(一本书可以是精装的也可以是平装的),二是和内容密切相关的本质的内在的形式(一本书或一部作品的体裁、结构、风格、语言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在谈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时所谓的形式,首先和主要地是指事物的内在形式,而它也就是事物系统的结构。
所不同的是,结构是相对于功能而言的,而形式则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
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往往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在某种场合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中又可以成为内容。
反之亦然。
2.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首先,内容和形式相互区别。
这种区别不仅表现为二者的含义和所指不同,而且也表现在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其中,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是事物存在的条件;内容是活跃多变的,而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
其次,内容和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都是二者的统一体。
其中,任何形式总以一定的内容为基础,是一定内容的形式;而任何内容总有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的表现方式,是一定形式的内容。
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也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
再次,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
一定的形式只有在一定内容的基础上,适合一定内容的需要,它才能产生和出现。
不过,不应机械地理解内容决定形式: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可采取不同的政体);同一形式可以适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内容(市场经济);新事物可以利用旧形式而发展,旧事物也可能采取新形式而复活。
第二,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形式使内容成为某一特定事物的内容(变为现实);形式还能够促进或阻得内容的发展。
必须强调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矛盾运动过程(从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
3.方法论的意义既然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要着重注意事物的内容,不要为形式所迷惑,特别是要反对那种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
既然形式对内容有着重要的反作用,我们就应反对形式虚无主义,要根据内容发展的要求,抛弃妨碍内容发展的旧形式,适时地采取适合内容发展的新形式,以促进内容的发展。
三、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特征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一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但比较起来,本质的含义要更宽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按它表现本质的不同方式,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并且都是客观的,假象与错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2.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现象是个别、层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着的东西。
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质,而作为共同本质的外部表现的现象都是千差万别、多姿多态的。
因此,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
列宁曾以海水作比喻形象地指出,现象如同浮在水表面的泡沫,本质就象水底层的深流。
第三,从人的认识来看,形于外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次,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一定本质的表现,其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从属于一定的本质的。
在现实中本质和现象总是结合在一起存在的,不可能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不可能有无本质的现象。
3.方法论意义把握了现象和本质的真实关系,我们就应该从现象入手认识本质,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
既不能撇开现象去寻找所谓的本质,又不能为现象特别是假象所迷惑,而应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事物的初级本质达到更为深刻的本质。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特征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范畴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必定如此、不可避免或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则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决定的,亦即是由事物内部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因而它是一种确定性趋势,就是说,在发展方向上它具有“一向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偶然性则是由事物的次要的、外部的原因亦即事物的非基本矛盾的作用造成的事物发展过程表现出的摇摆和偏差,因而它是一种非确定性趋势,在发展方向上它具有“多向性”:虽然种豆必然得豆,但结豆的多少、豆粒是否饱满等等则是不确定的。
由此可见,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根本趋势,而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这样那样个别特点。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相互区别和对立的两种趋势,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必然性总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
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第二,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偶然现象中贯穿着必然性的规律。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事物存在的范围来看,对一个过程来说是必然性的东西,相对于另一个过程来说则是偶然的;二是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可相互转化(新事物:偶然→必然;旧事物:必然→偶然)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中,既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而否认偶然),也要反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只承认偶然而否认必然)。
3.方法论意义1)既然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趋势(前途和方向),那么我们就须着重认识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必然规律,并据此来制订我们的目的和计划,使行动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和预见性。
2)既然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为了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就决不能忽视对各种偶然现象的研究。
[李森科:“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要把偶然性从生物学中驱逐出去”。
3)既然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加速或延缓作用,那么,我们在强调遵循必然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充分估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四、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特征原因和结果是反映物质运动中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客观世界是由运动着的事物所构成的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其中,任何一种现象都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而这种被引起的现象又会引起另外一些现象。